有关舞蹈的古文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有关舞蹈的古文,第1张

艺术名词

不少学者从原始人为了生存的需要,把繁衍下一代看作是非常重要

舞蹈地板

的事情,而舞蹈是择偶、求婚和进行情爱训练的主要方式和手段,因此认为舞蹈起源于性爱活动。而有的学者,认为舞蹈不仅表现人的情爱,人们的各种激越的情感,人们生活中有重大意义的情感和活动,都会用舞蹈来表观。再没有别的艺术行为,能像舞蹈那样的转移和激动一切人类,我国古代乐舞理论中就有:“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也生动地说明了舞蹈是表现人们最激动的情感的产物。

我国有很多学者主张

天山文化·源远流长的古今音乐舞蹈·龟兹乐

龟兹,在今新疆库车县一带,玄奘《大唐西域记》给以它“管弦伎乐,特善诸国”的评价。龟兹乐是西域文化中最繁盛的艺术,是祖国音乐文化史上的伟大创造。它从公元4世纪兴隆,到7世纪已达到辉煌的盛期。它在吸收了东西方文化的精华后,逐渐发展起来,后来又对中原、东亚、西亚、南亚的文化产生了一定影响。龟兹乐包括歌曲、舞曲和解曲(快速的乐曲,多作歌曲的结束)三部分,说明它是在乐器伴奏下,歌舞并举的。

从古籍和龟兹石窟壁画中得知,龟兹乐中先后使用过竖箜篌、琵琶、五弦琵琶、筚篥、笛、箫、筝、笙、唢呐、铜角、羯鼓、腰鼓、答腊鼓、毛员鼓等二十四种乐器。这些乐器中,有些是古代龟兹人自己创造的,如筚篥、直径的五弦琵琶等;有些是从中原,或从南亚、西亚各地传入的。北齐乐师曹妙达和随阿史那公主入中原的龟兹音乐家苏祗婆都是龟兹琵琶的著名演奏家。曹妙达的龟兹琵琶技艺堪称国手,被北齐后主高纬封为王,一直到北周和隋朝时仍享盛名。苏祗婆把龟兹“五旦七声”音乐理论传到中原,演变成“旋宫八十四调”。

依据《隋书·音乐志》所述,龟兹乐最流行的乐曲有四种,即《善善摩尼》《小天》《婆伽儿》和《疏勒盐》。实际上,它的乐曲远远不止这四种。连《旧唐书·音乐志》也说:“自周隋以来,管弦杂曲将数百曲,多用西凉乐(按:是变龟兹声为之),鼓舞曲多用龟兹乐,其曲度皆时俗所知也。”可知其数量还相当多。现可考的乐曲便有《苏幕遮》《太平乐》《北庭子》《胡饮酒》等等,都是大曲形式。古龟兹国一位著名音乐家在克孜尔千佛洞的“千泪泉”,那清脆优美的泉水滴落声、关于龟兹公主与青年的爱情悲剧,使他怦然心动,使他奔腾的乐思油然而生。他采撷了这优美绝伦的山泉音响,合着泉声,创作出一首永载史册的乐曲,起名为《滴滴泉》,又名《耶婆瑟鸡》。这首龟兹羯鼓曲后传入中原,成为唐代宫廷乐队中经常演奏的西域名曲。可惜唐末此曲逐渐失传。

关于龟兹乐的舞蹈艺术,唐代杜佑在《通典》中描述道:“皆初声颇复闲缓,度曲转急躁……或踊或跃,乍动乍息,��脚弹指,撼头弄目,情发于中,不能自止。”这在龟兹石窟的壁画中有具体形象的资料,唐诗中也有不少此类的佳句。玄奘西行取经经过龟兹时,赶上了龟兹盛大佛教节日——行象节。龟兹的音乐舞蹈使他一饱眼福,其中有欢腾热烈的《乞寒舞》(又名《泼寒胡戏》《苏幕遮》《浑脱舞》)。只听城楼上鼓乐高奏,人们提来清水,赤脚露臂,手挽手围着水尽情狂舞,高唱《苏幕遮》歌曲,互相用水浇泼,并用绳索钩套来往行人。他们把水洒向天空,象征着水从天降,预示着来年的五谷丰登。《乞寒舞》后传入中原,在唐代曾风靡一时。现我国云南傣族有“乞寒”风俗,有“泼水节”。在印度、缅甸及东南亚各国至今也仍保留着“泼水为戏”的风俗。它有洗涤污秽、万象更新的意义,又有祈求水源充沛,祝愿一年喜获丰收的目的。

对龟兹乐的发展有过贡献的人中,弟史很值一提。她是汉代解忧公主与乌孙王翁归靡的女儿,嫁给了龟兹国王绛宾。弟史曾到长安专门学习过音乐和古琴。汉宣帝派宫廷最好的乐师给她教授技艺,并时常亲耳聆听她弹琴。她学成后返回西域时就已是远近闻名的音乐家了。她当了龟兹王后之后,亲自掌管国家的音乐舞蹈机构。公元前65年,她同绛宾一起带着许多龟兹乐曲去长安朝贺,汉武帝封她为汉家公主。在长安住一年回去时,汉宣帝赠给她一个数十人的歌舞队,把中原的音乐舞蹈和乐器带到了龟兹。这是西域与中原第一次大规模的音乐舞蹈的交流,对龟兹乐后来能久盛不衰无疑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

祭祀:兵舞、帗舞、羽舞、皇舞

  巫礼:兵舞、帗舞。

  教育:小舞有《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和《人舞》。

  贵族子弟舞《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和《大武》。

  宴享:弓矢舞

  鲁国雅舞:《象箫》、《南龠》舞

两汉时期

1、雅乐舞:主要用于祭祀

  (1)武舞:剑舞、棍舞、刀舞、干舞、戚舞

  (2)文舞:长袖折腰舞、掌上舞、盘鼓舞

  2、俗乐舞:

  郊祭乐舞、兵法乐舞、朝贺宴乐

  舞四夷之乐:东夷之乐执矛舞、西南夷之乐执羽舞、西夷之乐执戟舞、北夷之乐执干舞(兵舞)

魏晋南北朝时期

宫廷舞:

  (1)清商乐舞 是汉民族传统民间乐舞的称谓。

  《白纻舞》、《大垂手》舞、《明君》舞、《巴渝舞》、《公莫舞》、《铎舞》、《鞞舞》等。

  (2)胡舞 主要指西北少数民族的舞蹈。

  《天竺乐》是印度传来的乐舞,

  《龟兹乐》是来自新疆龟兹一带的乐舞。

大唐时期(上)

宴享宫廷舞

  九部伎、十部伎、坐部伎、立部伎、健舞、软舞、大曲、歌舞戏、百戏

  (“十部之伎于庭,以备中外。一曰燕乐伎,二曰清乐伎(亦名“清商乐“),三曰西凉伎,四曰天竺伎,五曰高丽伎,六曰龟兹伎,七曰安国伎,八曰疏勒伎,九曰康国伎,十曰高昌伎。 ”)

  燕乐:四部乐舞:《破阵乐》、《庆善乐》、《景云乐》、《承天乐》。

  清乐:《白纻舞》、《巴渝舞》、《拂舞》、《前溪舞》、《鞞舞》。

  西凉乐:代表舞蹈是《狮子舞》。

  天竺乐:佛教乐舞。

  康国乐:又称“胡旋舞”,是疾转如风的转圈舞。

  立部伎中的《安乐》:城舞

  《太平乐》:五方师子舞

  《破阵舞》

  《庆善舞》

大唐时期(下)

1、“健舞”

  《剑器舞》

  《胡旋舞》

  《胡腾舞》

  《柘枝舞》

  2、“软舞”

  《绿腰舞》

  《春莺啭》

  3、唐代大曲,又称“法曲”,属宴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散序,以器乐演奏为主;

  (二)中序(拍序、歌头),以歌唱为主;

  (三)破,是全曲的高潮,以舞蹈为主。

  著名的大曲有《霓裳羽衣舞》、《踏金莲》、《玉树后庭花》等。

  4、民间俗乐舞:

  《大面》(《兰陵王入阵曲》)

  《拨头》

  《踏摇娘》

  5、崇仙舞蹈:

  《四方菩萨舞》、《五方狮子舞》、《天竺乐》、《云韶乐》

中国古代舞蹈,它们有:霓裳羽衣舞、胡旋舞、剑舞、盘鼓舞、清商乐舞、惊鸿舞、长袖舞、巴渝舞、浑脱舞、十六天魔舞。

霓裳羽衣舞:又称霓裳羽衣曲。是一种唐代的宫廷乐舞。为唐玄宗所作之曲,用于在太清宫祭献老子时演奏。安史之乱后失传。南宋年间,姜夔发现商调霓裳曲的乐谱十八段。这些片断还保存在他的《白石道人歌曲》里。

唐代歌舞的集大成之作,至今仍无愧于音乐舞蹈史上的一个璀璨的明珠。曾经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杨贵妃就因擅长此舞蹈,而受到唐玄宗的极度宠幸。

胡旋舞:是由西域传来的民间舞,此舞的传入,史书中多有记载,主要来自西域游牧民族。胡旋舞节拍鲜明奔腾欢快,多旋转蹬踏,故名胡旋。伴奏音乐以打击乐为主,与它快速的节奏、刚劲的风格相适应的。

《胡旋舞》是通过丝绸之路传来的西域旋转性的舞种,胡旋女穿着宽摆长裙,头戴饰品,长袖摆,旋舞起来时,身如飘雪飞如。历史中,“安史之乱”的主要人物安禄山,就极为擅长胡旋舞,颇得唐玄宗的偏爱。

剑舞:又称剑器舞,短剑的剑柄与剑体之间有活动装置,表演者可自由甩动、旋转短剑,使其发出有规律的音响,与优美的舞姿相辅相成,造成一种战斗气氛。舞蹈节奏为“打令”。剑舞原为男性舞蹈,经长期流传,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缓慢、典雅的女性舞蹈。

其种类较多,一般为4人舞。还有一种由流浪艺人流传下来的少年剑舞,其风格似武术,具有战斗性。剑舞舞姿矫健而奇妙,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描绘此舞:“燿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古代 我们国家古代 著名的舞蹈很多 只是现在 流失的也很多 现在比较好的《踏歌》古代著名舞蹈家 西施、赵飞燕、王昭君、绿珠、杨贵妃都属于古代舞蹈家 南北朝时,是中国各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时期,自然在歌舞艺术上也互相学习,于是发生了新的飞跃。如《代面》、《踏谣娘》、《拨头》等一些带有情节性的舞蹈,为以后的中国舞剧(戏曲)开辟了道路。 到隋唐时期,统一了南北,南方与北方的乐舞也统一于乐部,其中胡乐成份所占较大,宫廷巨室闾阎细民,竟尚胡乐,相成习风,如《胡旋》、《胡腾》、《拓枝》之类遍及各地。唐代已设教坊,汇集培养了不少优秀的乐舞人才,创制和发展了不少优秀的乐舞节目,其中著名的如《霓裳羽衣舞》、《剑器舞》、《兰陵王》等 ,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到晚唐五代时期,封建统治的权力走向衰弱,地域分割,社会动乱,经济生产下降,有不少传统的古代乐舞和唐代创制的大曲,逐渐消失,宫廷艺人流落民间,教坊梨园之盛,也就随之消失了。 元代的宫廷之中,曾作《天魔舞》,其他舞蹈殊少举行。盖元明为南北曲的戏剧时代,舞蹈为戏曲所代替,舞艺收摄于剧艺,舞人转化为剧人,上自宫廷士大夫,下到市民阶层,都对戏剧发生爱好。

记得采纳啊

舞蹈是人类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它的内涵和功能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发展变化,中国文化古籍里就有“帝俊有子八人,是始为歌舞”“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等有关原始舞蹈的记载。我们在殷商甲骨文中便见到了“舞”这个最早的文字,它描绘出一人双手执牛尾和鸟羽而舞的形象。青海出土的马家窑类型舞蹈纹彩陶盆,则再现了早期集体舞蹈的风采。西周初期制定的雅乐体系,标志着乐舞文化进入了成熟期。春秋战国时,诸侯征战,“礼崩乐坏”,民间舞蹈蓬勃兴起,表演性舞蹈有了新的发展。大批专业歌舞艺人的出现,成了推动当时歌舞艺术发展的重要力量。统治阶级对声色享乐的追求是这支队伍存在和壮大的主要原因。著名的“楚舞”以细腰为美,细腰一时成为审美的时尚,以致出现了“楚灵王好细腰,国中多饿人”的众人饿饭减肥的现象。这种审美观一直延续至汉代,纤瘦苗条是汉代妇女对美的追求。

在继承前代舞蹈艺术的基础上,又通过对西域乐舞的交流吸收,汉代把中国古典舞蹈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为后世中国舞蹈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综合性的大型舞蹈——百戏,以及多人共舞、双人对舞等多种舞蹈形式都很流行,加上伴奏的队伍和各类乐器道具的陈列,丰富多彩,气势恢宏。歌舞成了人们生活中的普遍需求,不仅是女性,男性能歌善舞者也很常见,“马步”“弓箭步”等英武舞姿一直流传至今。一块汉画像石上刻画的一对双人舞,简朴传神、刚劲潇洒。这种形象和当代的舞蹈几乎没有区别。

值得一提的是汉代留下了许多杰出的舞蹈艺人的姓名,其中最著名的当推因她那出神入化的舞技而被汉成帝所宠爱的“学歌舞,号曰飞燕”的赵飞燕了。传说她“身轻若燕,能作掌上舞”。河南郑州出土的汉画像砖上的舞女正是这种身轻若燕的舞蹈形象,特别有意思的是画砖左上角雕刻的一只飞燕,明白向人们表明了它的主题。除赵飞燕外,高祖的宠姬戚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歌出塞入塞望归之曲”。武帝宠爱的李夫人“妙丽善舞”等等,都是名噪一时的舞蹈家。由此也不难推断玉舞人在汉代广为流行的原因了。统治阶级上层对歌舞的爱好和支持是汉代舞蹈繁荣兴盛的一个重要原因。史籍记载,高祖刘邦在平定了淮南王英布叛乱之后的返回途中,于其老家的沛宫设宴,召集乡亲们饮酒,并亲自击筑,高唱他本人创作的《大风歌》。在歌唱中起身舞蹈,慷慨抒怀,还激动地流下了眼泪。皇室亲王们对歌舞的迷恋,后妃们本身便是舞蹈高手,这些对汉代舞蹈无疑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汉代舞女的舞蹈有两个最重要的特点:一是“舞袖”,古谚“长袖善舞”,可见古人对舞袖的欣赏和喜爱。运用道具作舞,是我国传统舞蹈的一大特点,汉代舞蹈几乎都以长袖作舞,舞袖凌空飘逸,如行云流水,曼妙灵动,千姿百态。舞袖技艺的发展提高,大大丰富了我国传统舞蹈的表演功能。“巾舞”是加长了的舞袖,从而使其更多变化,更具表现力。除“舞袖”外,另一特点是“舞腰”。腰是牵动人身的枢纽部位,它的扭动变化,既舞动了上身,又带动了下肢,使动作前俯后仰,左右倾折,丰富善变,绰约多姿。“舞腰”动作要求舞人练就一身柔功,做到“绕身若环”“柔若无骨”,是很不容易的。“翘袖”“折腰”是当时舞蹈技巧中具有代表性的尖端技术,二者组成了美妙的舞姿,一直传承至今。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