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籍介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4收藏

中国古籍介绍,,第1张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简称,始称于汉武帝时。其中存有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是封建时代教育的必读教科书,并被统治阶级作为宣传宗法封建思想的理论依据。

六经指的是六部儒家经典,即在“五经”外,另加《乐经》。也有称“六经”为“六艺”的,韩愈《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六经”。

文言文是先秦时期的官方文字和语言,后来渐渐的成为了专用的书面用语,与白话渐渐脱节了。文人雅士、贩夫走卒平时讲话都是口语,即白话文。 

但在官方的正式场所,官僚们讲话的时候则使用官话。 

中国各朝代官话,大多都以中原地区语音为标准音,用些规范的类似文言的语句。如明朝时期的官话就类似《水浒传》、《金瓶梅》里记载的衙门公堂上使用的语言。 

正如今天被人称作“打官腔”者,就是指那些套用官方文件上的“文言”,拿半文半白的语言用于日常交流的人。很是招人厌恶。 

汉民族共同语的产生年代还不能说得很确切,最晚在上古的夏商周和春秋时期就产生了。当时的民族共同语叫“雅言”,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诗经》的语言就是雅言,《左传》《孟子》中都有一些用雅言解释方言的例子。 

汉代的民族共同语叫“通语”,也叫“凡语”“凡通语”或“通名”,西汉扬雄编著的《方言》就是用当时的民族共同语“通语”来解释各地的方言的,这是我国第一部方言著作。隋、唐时代,人们做诗词、写文章非常注意“正音”,因此很多韵书应运而生。韵书的出现,“正音”风气的盛行,都在客观上起到了推行民族共同语的作用。元代的民族共同语叫“天下通语”,周德清的《中原音韵》记录的就是当时的民族共同语。 

明清时代的汉民族共同语叫“官话”。“官话”最早用于官场,后来也流行于民间。民国时期汉民族共同语叫“国语”。新中国成立后汉民族共同语叫“普通话”。 

民族共同语是在某一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汉民族共同语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

方言的历史较为悠久,大约从西周时期开始诞生了官话,官话就是以雅音为发音体的语言,官话在几千年的发展当中,伴随着人口不断迁移,也是产生了各种不同的语言,也就是方言。

如今的方言都是从魏晋南北朝到宋代时期继承而来,不过方言除了客家话还保留一定的古语以外,其余的方言基本没有保留太多古语体,但是中国依旧还有13大方言:闽东语、晋语、官话、莆仙语、徽语、闽中语、赣语、客家话、湘语、闽北语、闽南语、吴语、粤语。

在这13大方言当中,也有七大方言和十大方言一说,不管是哪种说法,福建就占据了5种方言,5种方言分别为:闽语、客家语、赣语、吴语和官话。官话就是前面的雅音,官话也也有八大体。

闽语是一种汉藏语系,闽语旗下又有5种不同的语种,可以说,闽语是方言当中一级方言,它的形成是多样的,结合上古时期的吴语和楚语,六朝和唐末五代也有大规模的迁移,因此就闽语就结合了上古、中古形成了中原汉语。

客家语来源未定,但古语较多,赣语是在西汉时期已经初具规模,隋唐时期,在盛唐两百年的发展当中开始奠定了基础,不过赣语也是融合了佛教文化的梵语以及伊斯兰语,到五代时期,这种语体已经基本形成。

但要说古老,恐怕没有任何一种语言比得上吴语,吴语比起官话的形成更加早,语音跟古籍当中的《切韵》《广韵》高度吻合,吴语保留平仄声律,继承中古汉语整齐四声八调,吴越地区,可以说吴语发源点了。

吴语区从古至今都是紧急文化的核心,如今吴语以上海为主,吴语也是吴歌。越剧,评弹等传统曲艺的载体,古代文人也都是以吴语语感为荣,正所谓:“醉里吴音相媚好”。

那么福建为什么能拥有这么多的古语体呢?要是纵观历史,福建确实是一块宝地,远古时期就是百越之地,汉高祖又封越王,三国属于吴国,唐朝时期,正式出现福建之名,而福建的境内,山峰、河谷、丘陵连绵,盆地也是穿插其中。

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由于依山傍水,成了移民首选,但地势相对封闭,由于交通不便,古语体在这里保存较好,就方言差异来讲,福建方言是多层次的。

中国方言可以说是汉语的分支了,虽然普通话在普及,但是不少的专家也在提倡方言的保存,毕竟方言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已经是一种活化石了。

古代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

比如春秋战国是古代,宋朝,明朝对我们来说也是古代。但是春秋战国的先秦时代对于宋朝、明朝来说也是古代。

先秦时代的口语其实就是后来的文言文。《诗经》里的风就是民风,就是当时最通俗的流行音乐,但是正是这个“风”对我们来说并不通俗,甚至对唐宋人来说,也不算通俗。因为先秦的方言和通俗语言在后来的演变中成为了文言文,也就是所谓的古文。

在唐朝中期刘宗元和韩愈推行的古文运动,其实就是提倡恢复先秦的语言系统,将先秦的白话作为行文的语言。

而在唐朝,白话早已经和文言大不相同。到了宋元明清,民间的白话文化更是与现在的白话差不了多少了。你可以看看元朝的套曲(南曲和北曲),这种戏曲的剧本其实都是用民间白话写的,非常口语化,你也可以看看宋朝时候朱熹的文章,虽然宋朝理学是中国哲学中最晦涩的部分之一,但是朱熹的文章却非常地通俗;明清时候的四大名著《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都是白话文小说,其中又以《水浒传》的语言更接近白话,因此《水浒传》和《金瓶梅》成为通过语言了解明清市井生活的很好的资料。

《红楼梦》是白话小说的最高峰,《聊斋志异》则是文言文小说的最高峰。蒲松龄死的那年正好是曹雪芹生的那年,两书几乎在同一个历史时代,这正说明了白话文和文言文是同时存在于中古人的语言系统中的。

直到五四运动、新文学运动之后,胡适提出《文字改良刍议》,并且亲自尝试了第一本白话诗歌集《尝试集》,鼓吹用白话文,这个时候白话文的地位如日中天,加上近代化、现代化的步伐而最终几乎消灭了文言文的存在。但是白话文并不是胡适发明的,在此前的一千年前就早已经出现了。

请采纳

古人平常是用古白话说的。我要补充一点:咱们现在的普通话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而古人——尤其是唐宋以前的人,所说的话在语音上更接近南方的一些方言,与现在的普通话听起来是有天渊之别的。这种差别是由于北方战乱不断,中原人民南迁,经济重心南移而造成的。现在的闽南话、客家话、广州话,其实比普通话更接近唐宋口语。最直接的例证就是:请你把那些现在看起来不押韵的唐诗用广州话或闽南话读一下,就会发现大多数的诗都押韵了。古人不仅在语汇和语法上不同于现在——用的是古白话,而且在语音上也与现在有很大差别。吕叔湘先生举过一个生动的例子,说明古今语言的差别之大:宋朝的朱熹给《论语》做过注解,可谓是孔子研究专家了。然而,要是在孔子正和颜回、子路他们谈话的时候,朱熹闯了进来,那么他们在讲些什么,朱熹保管是一句也听不懂的。

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史记》

2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3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史记》

4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史记》

5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

6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史记》

7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

8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

9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汉书》

10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汉书》

11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

12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13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14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

15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16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韩愈

17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1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19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增广贤文》

20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2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2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23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24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汉书》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是古代汉族的群众语言。广义的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及其后人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言;另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的古代白话。狭义的的古代汉语书面语就是指文言。

时期

直到现在,还没有对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定下公认明显的划分界线。一般都以“五四运动”/“白话文运动”为分水岭。古代汉语可以细分为上古汉语及中古汉语。

文字

汉字的构造规律共有六种,称为“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实际上汉字的造字法只有前四者,而后面的只是用字法。

字体

夏朝,商朝,周朝主要使用的文字是甲骨文、金文。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发展自己的书写方式 。到了秦朝,文字书写方式才得到统一,以小篆作为通用的字体,并陆续创造出隶书,用于对小篆的简化书写。

实际上,由于汉字发展的师承关系,地域不同,实际书写也有所不同。所以一部分古籍和字画中使用了不同写法的汉字。

语法

汉语本来没有所谓的语法,只是后代进行对比才有了这一概念。古代汉语的语法主要体现在词汇使用和句子结构上。

词汇使用

汉语没有西方拼音文字那样的词性变化,她直接利用别的词性的词汇来活用(这只是用现代的概念来说,不是说,中国古代汉语有这些概念)。比如名词动用,动词名词化,动词形容词化等。

句子结构

古代汉语大量使用省略句式,主要如主语,所以大量句子看不到主语的存在,只能靠上下文的意思来推定。另外,很显著的一个用法是否定句式中,将宾语提前。例如:“时不我待”是典型的古汉语结构的一个成语,把“我”这个宾语提在“待”的前面。同样的词汇和句子还很多很多,这也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

音韵

在周朝之前,中国境内没有统一的音韵 。随著周朝国力日增,各地的音韵慢慢以首都的方言或者口音为标准,称为雅言。尔雅就是周朝第一本把字词分类的著作。“尔”的意思是近/接近 。“雅”的意思是雅言,即是正音 。

拼音系统

早期汉语的拼音系统为“读如某字”,即用相同或相似读音的字来标注别的字的读音。

后来,汉语的拼音系统称为“反切”:用两个的汉字音韵合并,用前者的声母跟后者的韵母连在一起念。随著时代变化,古代音韵跟现代音韵差别不同。

被采用的地区

因为中国古代国力鼎盛,所以影响邻近地区的民族采纳或者参考汉语及汉字作为当地的语音及文字。

文字方面,例如:韩国李朝时期是直接采用汉字。契丹根据汉字来自创契丹小字及契丹大字。

语音方面,例如:现代日语残存古代吴音。现代韩语也保留部分古代语音

古时候一般大家都说方言,也有普通话,叫官话,意思是说做官的人说的话,指的是京城的方言!

你的这个问题太大了啦,古代的人和我们现在一样,各地区也是有自己的方言。

就拿中原的话来说吧,我们现在的中原话就和古代不一样,由于时间的推移,人员的变迁,古时的中原话和现在的闽南话、客家话有相近的地方,因为这是有根据的(电视上的语言学家曾经讲过),大概在唐朝和宋朝的时候,由于战争的原因和出于政治的需要,当时的统治阶级把大量的中原人迁往南方,就是现在福建、广东等地(当时中原人比较多),客家人是为了躲避战乱到南方的,福建的地理相对比较封闭,所以能保留下来当时的语言信息,客家人生活的环境也比较封闭,所以说这两种语言有代表性。

现代我们说的普通话作为官方语言,是在清朝是被确定的。

至于你说的古代人还包不包括中国以外的人,如果还包括的话那我都不知怎告诉你啦~~(范围太大,超出了我的水平)戛戛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