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培养方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培养方案,第1张

●理科试验班本科培养方案

The Pilot Class in Natural Sciences (Bio&Chem)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广博而坚实的化学和生物学知识基础,较系统地掌握基础化学与现代生物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受到化学与现代生物学高新技术基础研究和开发应用研究的初步训练,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一定的创新能力,能从事化学、生物学领域的科研和教学工作的,富有创新精神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该试验班学生毕业后主要作为化学、生物学及相关学科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高质量生源,也适于作为理科新型人才到科学研究单位、大型企业单位及高等院校从事教学、科研及新产品研发工作。

二、业务培养要求

1.掌握化学、生物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化学、现代生物技术的实验技能。

3.掌握必要的物理、数学、计算机和化工等学科的基础知识。

4.了解化学、生物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状况和应用前景。

5.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6.具有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

7.具有对开展科研和开发工作的初步能力。

三、主干学科及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生物学、化学。

主干课程: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及实验,有机化学及实验,物理化学及实验,生理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学基础实验,蛋白质与酶,生物技术制药,酶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化学生物学,金属有机化学,电化学原理,配位化学,催化化学,化学综合实验化工原理等。

四、专业特色及专业方向

专业特色:搭建学科基础课程平台,深厚宽广的化学、生物学知识基础与熟练精湛的实验技能相结合;模块式的专业课程体系及参加科研实践训练,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专业方向:生物技术各方向、化学各方向。

五、学制

一般为四年

六、学位授予

理学学士学位

七、毕业合格标准

1.具有良好的思想和身体素质,符合学校规定的德育和体育标准。

2.通过本培养方案的全部教学环节,要求学生总学分达到199学分,其中:课程学分达到168 学分,必修课为123学分,选修课为45学分。实践教学学分达到 23 学分,科研训练学分达到8学分。 ●生物科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人才,具备广博而坚实的微观生物学和宏观生物学专业知识基础,具有扎实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技能,较全面地了解生物科学的发展趋势,掌握前沿的现代生物技术,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一定的创新能力,能从事日益发展的生物科学领域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该专业学生毕业后适于报考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及其它相关专业的研究生,适于到生物科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科学研究单位及高等院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二、业务培养要求

1.掌握数学、物理、尤其是化学及生物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物技术、分子生物学、分子免疫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

3.了解国家科技政策和法规。

4.了解生物科学的发展动态、理论前沿和应用前景。

5.掌握资料查询、科技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及实验操作,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6.熟练使用计算机进行常规操作。

7.具有从事生物大分子研究及其应用的初步能力。

三、主干学科及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生物学

主干课程: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分子免疫学,膜与信号传递,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学基础实验及专业实验,无机化学及实验,有机化学及实验,分析化学及实验,仪器分析及实验等。

四、专业特色及专业方向

专业特色:利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如:核酸、蛋白质、酶、糖类和肽类等的结构、性质与功能,它们的生物合成、代谢机理、调节控制过程及其应用等进行研究,从而揭示生命现象的本质。

专业方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化学生物学,微生物学。

五、学制

一般为四年

六、学位授予

理学学士学位

七、毕业合格标准

1.具有良好的思想和身体素质,符合学校规定的德育和体育标准。

2.通过本培养方案的全部教学环节,要求学生总学分达到185学分,其中:理论教学149 学分,实践教学32 学分,课外学分达到4学分。 ●生物技术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广博而坚实的微观生物学和宏观生物学知识基础,较系统地掌握以基因工程技术、蛋白质工程技术、发酵工程技术、酶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等为特色的现代生物技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具有一定的企业管理知识,受到现代生物学高新技术基础研究和开发应用研究的初步训练,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一定的创新能力,能从事日益发展的生物科学领域的科研和教学工作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该专业学生毕业后适于报考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及其它相关专业的研究生,适于到科学研究单位、大型企业单位及高等院校从事教学、科研及新产品研发工作,涉及的研究领域包括:农、林、医、药、军事、环境等方面。

二、业务培养要求

1.掌握数学、物理、化学及生物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现代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术。

3.熟悉国家生物技术产业技术政策、知识产权及生物工程安全条例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4.了解生物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状况和应用前景。

5.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6.熟练使用计算机进行常规操作。

7.具有研究和开发生物技术产品的初步能力。

三、主干学科及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生物学。

主干课程:植物生物学,生理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普通生物化学,普通分子生物学,酶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分子免疫学,膜与信号传递,生物学基础实验,专业实验,无机与分析化学及实验,有机化学及实验,仪器分析及实验等。

四、专业特色及专业方向

专业特色:生物技术是在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理论基础上产生的高新技术,是以基因工程技术和蛋白质工程技术为核心,还包括细胞工程技术、酶工程技术、发酵工程技术以及生物技术在相关领域的应用。这些技术的产业化是二十一世纪生命科学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

专业方向:制药生物技术、环境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

五、学制

一般为四年

六、学位授予

理学学士学位

七、毕业合格标准

1.具有良好的思想和身体素质,符合学校规定的德育和体育标准。

2.通过本培养方案的全部教学环节,要求学生总学分达到185学分,其中:理论教学149 学分,实践教学 32 学分,课外培养计划4学分。 ●生命科学与技术基地班(生物药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广博而坚实的化学、生物学、药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系统地掌握生物制药研发、生产、质量控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具有一定的企业管理知识,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级实用型人才。

适于报考药学及其它相关专业的研究生,适于到与生物制药有关的科研和生产单位工作,适于到生物制品、保健品、仪器及药品检验、防疫部门等单位工作,也可到高等学校和药品管理机构从事教学、科研及药事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二、业务培养要求

1.掌握化学、生物学、药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

2.掌握生物制药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熟悉生物制药的生产工艺与设备。

3.了解生物制药产业政策、知识产权及制药安全有关政策法规。

4.了解生物制药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及最新发展动态,以及制药产业发展状况。

5.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熟练使用计算机。

6.具有研制、开发生物药物的初步能力。

7.具有一定的创业和经营管理能力。

三、主干学科及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生物学、药学。

主干课程:生理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普通生物化学,普通分子生物学,免疫学,药理学,药剂学,生物药物分析,药物化学,发酵工程,生物技术制药,药物制剂工程技术与设备,生物学基础实验,专业实验。

四、专业特色及专业方向

专业特色:生物制药是运用生物技术手段研制和生产药物,包括微生物技术制药和脏器成分提取制药,及运用生物技术四大工程技术制药。

专业方向:生物技术制药。

五、学制

一般为四年

六、学位授予

理学学士学位

七、毕业合格标准

1.具有良好的思想和身体素质,符合学校规定的德育和体育标准。

2.通过本培养方案的全部教学环节,总学分达到191学分,其中:理论教学155 学分,。实践教学32学分,课外培养计划4学分。 ●药物制剂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的,立志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类文明进步而奋斗,德智体美等全面和谐发展与健康个性相统一的,造就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主要培养具有系统的自然科学知识,从事药物新剂型与新制剂的研发、药品生产与经营、药品检验与监督等高级药物制剂专门人才。

学生毕业后适于报考微生物与生化药学、药物分析、药理学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适于到高等院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医药领域从事医药产品的生产、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药厂设计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二、业务培养要求

1.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品德高尚,身心素质好。

2.掌握生物制药、化学制药、中药制药、药物制剂技术与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3.掌握制药生产工艺、制药设备及工程设计。

4.具有对药品新资源、新产品、新工艺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

5.熟悉国家对于化工与制药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了解药剂学与制剂方面的理论前沿,了解新工艺、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发展动态。

7.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三、主干学科及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生物学,药学。

主干课程:微生物学,普通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免疫学,生物药剂学,药剂学,药用高分子材料学,生物技术制药,制药工艺学,生物药物分析,药物制剂工程技术与设备,药理学,生物学基础实验,专业实验。

四、专业特色及专业方向

专业特色:发挥理科办药学的优势,培养具有研发能力的创新人才;发挥生物科学学科的优势,侧重生物大分子药物制剂的研发。

专业方向:生物药物制剂,化学药物制剂,中药药物制剂。

五、学制

一般为四年

六、学位授予

理学学士学位

七、毕业合格标准

1.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身体素质,符合学校规定的德育和体育标准。

2.通过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教学环境,总学分达195学分,其中:理论教学159 学分,。实践教学 32 学分,课外培养计划4学分。 基地建立背景

为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满足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实现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化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跨越式发展,2002年7月,经教育部和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教高[2002]9号),吉林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建立“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成为全国36所“基地”之一。该“基地”以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基础,构建充分体现吉林大学和沈阳药科大学在化学、生物学、药学和医学领域学科优势的新型生物技术制药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集生物技术制药教学、研发与产业化功能于一体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促进我国生物技术制药事业的发展。

人才培养模式

“基地”实行统一规划、共创共建、优势互补、面向前沿、校企结合、多元启动的办学模式,突出校-校联合的特色,注重发挥各自的学科优势,通过多种有效途径办学和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基地”人才培养目标是:“具有深厚的理学背景,以理为主,以工为辅,理工复合的药学应用研究型人才”。确定了“本—硕—博连读,本硕六年,两次分流”的人才培养模式。经过三年多的建设,目前已在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制度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普及生命科学教育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课程体系改革

以“基地”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计划改革为突破口,完善了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打破原有的分段式教学模式,实现课程计划内在的融通及立体化教学;逐步增加交叉融合课程学时比例,体现文理医药工等多学科交叉渗透,实现知识的整合;注重实践环节,加大科学实验、生产实践的比例,组建了基础实验教学、实训基地教学、实践基地教学三个平台,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实现了课程计划内在的融通,实现了知识的整合。以教学改革的成果促进“基地”建设,先后承担了21项教学改革项目,项目涉及教材编写、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课件制作、网络课程建设、课程体系的优化与构建和实验教学改革等方面,其中“药学类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的建立与实践”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基础实验教学改革”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两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出版了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生物技术制药》、《生物药物分析》,出版了全国医药院校教材《发酵工程》,出版了教材《生物药物分离提取》。

师资队伍

整合学科力量,建立了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有目的地实施“骨干教师培训计划”,选派教师参加国内外的进修学习及学术活动;积极推动双语教学及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聘请国外专家进行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英语教学;“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和创业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学校和教师共同努力下,涌现了一批“双师型”教师,形成了“双师型”教师团队,他们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与教学水平,同时还具有很强的技术开发和生产经营能力。聘请院士、企业家、研究员为兼职教授,为“基地”学生讲授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领域最新科研成果、先进技术及产业化经验,优化了师资结构。

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模式,建立以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相结合的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利用“世界银行贷款”、“211工程”资金和“985”资金,建立了“生物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使“基地”学生专业基础课实验条件得到了彻底的改善;建设了包括基因工程制药、细胞培养、生物药物分离纯化、生物药物制剂和质量检验分析等实训工艺路线的“校内实训基地”,其中生物药物制剂实训工艺路线包括冻干粉针剂、水针剂、口服液、片剂、微丸剂、软膏剂、滴眼液等剂型,还可进行纳米药物、缓释药物、控释药物、靶向药物的研制和开发,并达到中试水平,满足了学生实习、实际操作训练及开展科研训练的要求。通过生物制药技术上游和下游一整套的实训过程,使学生完整掌握生物技术制药研发、生产工艺的全过程,为生物药物研发、生产和管理培养高层次的人才。吉林大学分子酶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疫苗研究中心、药物代谢研究中心、细胞信号传导实验室、生物大分子研究室和再生医学科学研究所全部面向“基地”学生开放,提供科研训练场所。先后与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长春金赛药业有限公司、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国家转基因植物中试与产业化基地、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吉林省银河制药厂、东北制药总厂、协合医药集团、东宇药业、双鼎药业、沈阳抗生素厂、辽宁省药品检验所和辽宁卫星生物制品所等企事业单位联合,建立了科研生产实践教学基地。形成了一个基础、专业基础、专业、实训、科研、生产六个层面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把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统一到一个过程之中。

制度建设

先后制定了《吉林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生物技术制药点培养方案》,《吉林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生物技术制药点指导性教学计划及进程表》,《吉林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聘用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吉林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吉林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通过这些制度建设,使“基地”各项工作有了明确的规范。

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学校近几年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基地”的教学和科研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已建成的吉林大学生物基础教学实验中心现有实验室面积4200平方米,仪器设备1319台件,配有学生用的图书室、资料室、微机室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等。新建了吉林大学EdmondHFischer细胞信号传导实验室、吉林大学药物制剂研究室。吉林大学分子酶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整体迁入新址,实验室面积由原来的1000多平方米扩大为现在的4000多平方米,学校新投入近400万元更新仪器设备,使实验室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为接纳“基地”学生从事科研训练提供了保障。

普及生命科学教育

“基地”积极开展生命科学教育工作,分别在两校为非生物类本科生开设了《生命科学导论》和《生物技术与人类社会》公共选修课,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分。同时还开办了生物技术、制药工程(生物技术制药)辅修专业,吸引了吉林大学5个校区及一些校外本科生参加。先后为吉林农业大学、长春理工大学、长春工业大学、齐齐哈尔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青海医学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等院校培训师资。“基地”还服务于社会,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继2003年招收生物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后,2004年又招收了制药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发展前景

吉林大学-沈阳药科大学 “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将继续根据生命科学发展的趋势,结合自身学科特点,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锐意改革创新,为培养新一代复合型药学人才,为我国生物技术制药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古籍研究所好。

1、专业: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更专业专供古籍,吉林大学文学院专业多,不如古籍研究所研究的更透彻、深刻。

2、考学: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的考研、博士点更多,文学院考研、考博点少,古籍研究所考学更有优势。

冯胜君教授,1970年生,现任古籍所所长。1990年至1994年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系学习,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94年考入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师从何琳仪、刘钊先生攻读古文字学硕士学位,1997年毕业,同年留校任教。1998年开始师从吴振武先生攻读博士学位,2002年毕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02年年,到北京大学中文系师从裘锡圭先生做博士后研究工作。 专著有《郭店简与上博简对比研究》,线装书局2008年版。《二十世纪古文献新证研究》,齐鲁书社2006年版。

舒大刚

舒大刚,男。现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兼古籍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文名:舒大刚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重庆市秀山县

出生日期:1959年

职业:教师

毕业院校:西华师范大学

主要成就:曾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孝经学史》

代表作品:《儒家文献学研究》

学位:博士

职称:教授

职务:国际儒学研究院院长

研究方向:历史文献、儒学文献、巴蜀文献

人物生平

1978年考入西华师范大学历史系,1982年毕业,留校任教;

1983至1984年,参加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修班学习,结业回校任助教、讲师;

1988年作吉林大学访问学者,师从金景芳先生治经学;

1990年9月考入吉林大学研究生院,成为中国古代史专业“先秦文献方向”博士研究生,1993年毕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同年分配到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工作。先后作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96年晋升为研究员;

1995年5月起,担任古籍所行政职务,历任副所长、所长,连任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兼古籍所所长。历史文献学、专门史专业博士生导师,招收“宋辽金元文献研究”、“儒学文献研究”、“中国经学史”硕士、博士研究生。

科研成果

主要从事宋代文献、儒学文献研究,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10馀种。先後承担和完成国家重点项目《中华大典·宋辽金元文学分典·元文学部》(240万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教育部省属重点基地项目《三苏全书》(820馀万字,主编二。语文出版社,2000年),与哈佛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合作项目“电子版《宋会要辑稿》”(1400万字)、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宋集珍本丛刊》(108册,线装书局,2004年)。

正在从事200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孝经学史》、“十五”期间国家“211工程”建设项目《儒学历代学案》整理与新编以及“儒学文献研究与《中华儒藏》编纂”等大型工程。

课题

主要从事历史文献、儒学文献、巴蜀文献研究,曾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孝经学史》、教育部重点基地重大项目《儒家文献学研究》、国际儒学联合会项目“历代学案”等课题。担任中国孔子基金会重大项目《儒藏》首席专家兼主编、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巴蜀全书》首席专家兼总编纂。

1“《儒藏》编纂”(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项目,中国孔子基金会重大项目),1997-2015年,首席专家、主编。

2“中国孝经学史”(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3-2005年。

3“儒家文献学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05-2008年。

4“中华大典·宋辽金元文学分典”(国家重点项目。主要负责“元文学部”)1994-1999年。

5“宋元学案补遗”(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项目)2002-2003年。6“苏轼经学三书研究”(教育部高校“古委会”规划项目)2002年。

7“电子版《宋会要辑稿》”(与哈佛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合作项目,负责人)2000-2002年。

8“三苏学案”(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996-1998年。

9“三苏全书”(教育部省属高校重点研究基地项目。第二负责人)1999-2000年。

10“儒学历代学案”(“211工程”、“985工程”)2002-2008年,主编。

11“宋集珍本丛刊”(“211工程”)2003-2004年,主编。

12“巴蜀文献研究”(四川省政府重点项目“巴蜀文献通史”分卷),2007-2009年。

论文

1苏辙佚文二篇:《诗说》、《春秋说》辑考,《文学遗产》2004年一期。

2敦煌遗书伯3382号《孝经注》作者雏议,《中华文史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3一代文献巨编,百世学术典范,《文学遗产》2007年第二期。

4李白生卒史料新证,《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三期,中国人民大学书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2006年第四期全文转载。

5晚清“蜀学”的地位与影响,《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3期。

6论宋代的《古文孝经》学,《四川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宋辽金元史》2004年第3期全文转载。

7谈谈《儒藏》编纂的分类问题,《四川大学学报》2004年四期。

8试论《儒藏》“史部”的分类体系,《史学集刊》2005年第四期。

9再论李白的生卒年问题,《四川大学学报》2005年第五期,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辑2006年第一期。

10《儒藏》笔谈,《四川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11《苏氏易传》特色小议,《大易集奥》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2《孝经》名义考—兼论《孝经》的成书时代,《西华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13《儒藏》总序,《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9期。

14论《儒藏》“论部”的基本类型,《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年第1期。

15《〈儒藏〉:中华学人的神圣使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16《孔子儒学与现代中国大学》,《中国文化报》2006年11,25。

17谁是《中华儒藏》编纂一人-湖湘学人孙羽初,《儒藏论坛》第一辑,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18谈谈《孝经》的现代价值,《寻根》2006年第4期。

19《苏辙新探》序,《诗集传新探》卷首,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

20《儒藏》“史部”分序,《儒藏论坛》第1辑,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

21《儒藏》“孔孟史志”、“儒林碑传”、“历代学案”三序,《儒藏论坛》第1辑,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22宋代《古文孝经》的流传与研究述评,《宋代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所,2006。

23《宋集珍本丛刊》总序,《宋集珍本丛刊》第1、108册卷首,北京:线装书局,2004。

24《宋集珍本丛刊》跋,《宋集珍本丛刊》第108册卷末,北京:线装书局,2004。

25《儒藏》“史部”编纂的基本构想,《儒学与当代社会》中册,北京:九洲出版社,2005。

26《儒藏》“论部”编纂的基本构想,《儒教儒学儒商对人类的贡献》,香港:孔教学院出版,2006。

27“王弼传郑学”驳议《史学集刊》2001年第3期。

28《易》墨“义利观”比较研究,《周易研究》1996年第2期。

29《周易》、金文“孝享”释义,《周易研究》2002年4期。

30试论宋人恢复《古周易》的重要意义,《四川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31苏轼《东坡书传》述略,《四川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32苏轼《论语说》辑补,《四川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33苏轼《书传》叙录,《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34苏轼《论语说》流传存佚考,《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35论日本传《古文孝经》决非自我国隋唐时期传入,《四川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36试论大足石刻《古文孝经》的重要价值,《四川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37青城论道古堰颂德《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12期。

38今传司马光《古文孝经指解》合编之时代与编者考,台湾《中国文哲研究通讯》2002、3。

39宋代“古易五家”恢复《古周易》的重要成就,《大易集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0今传《古文孝经指解》并非原本考,《中华文化论坛》2002年第2期。

41《续修四库全书》收“汉孔安国注”《古文孝经》辨误,《李衡眉先生纪念文集》泰山出版社2002。

42《孝经》释名,《金景芳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2002。

43《苏氏易传研究》序,巴蜀书社2002。

44从先秦早期文献看“孝”字之本义,《中华孝道文化》巴蜀书社2001。

45大足范祖禹书《古文孝经》校正,《宋代文化研究》第11辑,线装书局2002。

46司马光指解本《古文孝经》的源流和演变,《烟台师院学报》2003年第1期。

47敦煌遗书“唐封国写本”并非《古文孝经》祖本考,《_亨集》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

48巴蜀德孝传统与《古文孝经》之学述论,《儒家德治思想探讨》线装书局2003。

49宋邢_“《孝经》章题”始于玄宗说驳议,《宋代文化研究》第12辑线装书局2003。

50《孝经》名义考—兼论《孝经》的成书时代,《西华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51三苏后代补考,《宋代文化研究》第7辑巴蜀书社1998。

52宋人“王弼传郑学”说辨正,《宋代文化研究》第8辑巴蜀书社1999。

53“推明上古之绝学”的《东坡书传》,《宋代文化研究》第9辑巴蜀书社2000。

54《三苏全书》叙录,《宋代文化研究》第10辑,线装书局2001。

55《毗陵苏氏宗谱》宋代部分事迹考述,《宋代文化研究》第11辑线装书局2002。

56苏过年谱(修订本15万字),《宋人年谱丛刊》第6册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57苏籀年谱(修订本5万字),《宋人年谱丛刊》第7册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58马廷鸾、马端临父子合谱(修订本2万字),《宋人年谱丛刊》第12册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59骊戎考,《吉林大学古籍所建所15周年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

60“儒家儒治思想与现代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儒家德治思想探讨》线装书局2003。

61《金景芳学案》序,《金景芳学案》上册线装书局2003。

62谢无量先生传略,《金景芳学案》上册线装书局2003。

63《易学集成》序,《易学集成》第一册卷首,四川大学出版,1999。

出版物

专著类

1《中国历代大儒》(评传)吉林教育出版社1997年主编兼主撰。

2《春秋少数民族分布研究》(独立)台湾文津出版社1994。

3《三苏后代研究》(独立)巴蜀书社1996。

4《孔子的智慧》(独立)台湾跃升文化公司1997。

5《墨子的智慧》(独立)同上四川教育版1996。

6《易玄释老》(合作)四川教育版1996台湾双笛公司繁体字版。

7《孙子的智慧》(独立)四川教育版1996台湾跃升繁体字版。

8《苏轼研究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国际合作(中日韩美合作)。

9《北宋文学家年谱》台湾文津出版社1999年第二作者。

主编类

1《儒家德治思想探讨》线装书局2003主编二。

2《金景芳学案》(上、中、下)线装书局2003主编二。

3《儒藏论坛》(第一辑),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4《中国风雅文化丛书》(全10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5《战国风云丛书》(全6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6《诸子百家智慧》(全9册),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

工具书

1《诸子百家大辞典》(哲学辞典)四川人民2000年合作主编三

2《中华大典》(元文学部。类书)江苏古籍1999年主编一

3《三苏论著篇目索引》(索引)语文出版社2001年独立

4《周易辞典》(常务)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台湾跃升文化繁体字版

古籍整理

1《宋集珍本丛刊》108册,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主编。

2《孔孟史志》13册,《儒藏》“史部”之一总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3《历代学案》23册,《儒藏》“史部”之二总主编兼分部主编四川大学出版2005。

4《儒林碑传》14册《儒藏》“史部”之三总主编兼分部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5《儒林年谱》50册,《儒藏》“史部”之四总主编兼分部主编四川大学出版2005。

6《斜川集校注》,巴蜀书社1997第一注者。

7《廖平选集》(上下)巴蜀书社1998年7月合作。

8《三苏全书》(820万字全20册)语文出版社主编。

9《全宋文》(已出版1-360册)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主研人员。

10《诸子集成》系列40册,总策划,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人物言论

巴蜀文献:中华文明的重要记录

历史文化记忆是由实物、遗迹、图书和口碑等方式实现的。

对实物、遗迹的考察和研究诞生了考古学;对图书和口碑的整理与研究则是文献学的任务。由于信息承载的完整性、全面性和持久性,决定了文献学成为历史研究中最古老,也是最系统的学科之一。研究历史文化,在很长时间内的很大程度上,成了对历史文献或文化典籍的研究和整理,而文献典籍也成了历史文化繁荣与否的集中反映和突出标志。

历史经验证明,一个文化发达的民族,其文献典籍必然丰富多彩而且数量庞大。换言之,一种文化是否发达,是否持久传承和永世隆昌,文献是否丰富也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历史悠久的中华先民,不仅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也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璀璨的精神文明。这些精神文明成果(也包括部分物质文明成就)都记录于以“经、史、子、集”为分类体系的数十万种图书资料中,它们是中华文化(也是人类文明)灿烂宝库的主体内容,它们既永恒地记录了过去历史的辉煌,也将持久地点燃人类智慧,照亮着人们生生不息、进德修业的漫漫长路。中华文明是否能够健康发展并持久繁荣,甚至中华民族是否真正实现伟大复兴,不仅取决于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借鉴和运用,而且也取决于是否能对这些文献典籍所记载的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弘扬。

一国如此,一个地方也不例外。一方富庶,其文化必兴;而文化若兴,其文献必富。于是“故家乔木”、“文献旧邦”,就成为评价一个地方历史文化底蕴的专用名词。

巴蜀地区是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华古文明的重要摇篮。这里水土肥沃,气候湿润,物产丰富,号称“陆海”、“天府”,自古就是人类繁衍生息的乐园。同时也是中华文化孕育发展的沃壤。岷峨毓秀,江汉炳灵,这里不仅有距今204万年的“巫山猿人”、旧石器晚期的“资阳人”,有大禹治水、蜀王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和巴王廪君等优美动人的历史传说,而且还有长江三峡古文化遗址群和成都平原古城文化遗址群等重大发现。不仅有世界上历时最久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人类最早利用天然气的“火井”,世界上第一张纸币“交子”等经济建设成就;也有历史悠久、魅力横生的“巴蜀古文字”、“三星堆”、“金沙”为代表的青铜文明,还有首创并主撰于巴蜀的集地理、志怪于一体的世界奇书《山海经》,这里还是政府首开学宫传播儒家“七经”从而形成历久弥新“蜀学”传统的地方,还是最早发明和运用雕版印刷术的地区之一,至今还保存着国内仅有年代最早的印刷品(同时也是世界上保存最早印刷品之一)《陀罗尼经咒》。巴蜀地区还以其丰富的物产和悠久的文化资源,哺育出一代又一代文化名贤和“蜀学”精英,有司马相如、陈子昂、李白、苏轼、张问陶等文学家,有扬雄、卫元嵩、赵蕤、李鼎祚、房审权、来知德等《易》学家,有张_、唐甄、刘沅等思想家,有洛下闳、王灼、秦九韶等科学家,有陈寿、常璩、李焘、李心传等史学家,有魏了翁、虞集、杨慎、李调元等文献学家和博物学家,还有严君平、郑子真、赵蕤、陈抟等大德隐士君子,有杨锐、刘光第、廖平、宋育仁等经学家和改良学者。此外,还有李阳冰、文与可、苏轼、张问陶等书画名家,有张道陵、张鲁、宗密、马祖道一、杜光庭等宗教学者等等。他们都应时而生,卓然振起,以天下为己任,勇为天下创,创造了“文章冠天下”、“蜀学垂无穷”以及“易学在蜀”、“天数在蜀”、“宗教在蜀”、“史学在蜀”、“方术在蜀”等一个个文化奇观,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

四川是文化大省,也是文献富省,历代学人的文化创造为我们留下了汗牛充栋、丰富多彩的文献典籍。据不完全统计,巴蜀古代文献多达5000余种,现存者超过3000部。不仅数量庞大、内涵丰富,而且风格各异,形式多样。大而言之,遍及经、史、子、集,举凡《四库全书总目》经部10类、史部15类,类类齐全;子部14家、集部4家,家家咸有。举凡地理之沿革、政治之兴替、经济之发展、文化之繁荣、军事之胜负、社会之变化、风俗之移易,以及思想之精妙、奇士之风雅、民族之风貌,无不应有尽有。

研究巴蜀上古史,有《山海经》、《蜀王本纪》、《华阳国志》等文献;研究秦统一后的四川历史文化,则有《华阳国志》、《蜀_杌》、《蜀中广记》、《蜀典》、《蜀故》、《蜀都碎事》等,其中特别是《蜀中广记》收集文献相当丰富,内容十分广博。研究巴蜀的地理、风俗、物产等,则有《蜀水经》、《蜀水考》,历代所撰《总志》、《通志》以及各府州县志,甚至各种山川志(如《峨眉山志》、《青城山志》、《嘉陵江志》等)和名人游记(如《入蜀记》、《吴船录》、《秦蜀驿程记》等);如果要考察“蜀学”的发展史,既有《蜀学编》、《四川儒林文苑传》、《拟四川艺文志》等综合著述,还有蜀学大家所撰的学术专著:在《易》学上有李鼎祚《周易集解》、苏轼《东坡易传》、来知德《周易集注》、刘沅《周易恒解》等;史学上有陈寿之《三国志》、常璩之《华阳国志》、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及《朝野杂记》、李焘《续通鉴长编》;文学上有相如扬雄之辞赋、陈子昂李白之诗歌,三苏父子之文章;科技上有冯鉴《续事始》、李石《续博物志》、唐慎微《证类本草》、秦九韶《数书九章》;子学上则有严遵《道德指归》、苏辙《老子解》、唐甄《潜书》等;术数则有扬雄《太玄》、卫元嵩《元包》;宗教则有张道陵《老子想尔注》、李荣《老子解》、彭晓《参同契注》、宗密《华严经疏》、释绍叟《五家正宗赞》、释性统《续灯正统》等;民族则有樊绰《蛮书》、来保《平定金川方略》、阿桂《平定两金川方略》、赵翼《平定两金川述略》、李心衡《金川琐记》等,无不多姿多彩,应有尽有。

除内容丰富外,巴蜀文献还具有很强的开拓性和创新性。扬雄《太玄》、《法言》,肇开拟圣仿经之先河;常璩《华阳国志》,首成地方总志之典范;赵崇祚《花间集》、苏轼《东坡乐府》,树立宋词婉约、豪放二派之风格;昝殷《经效产宝》、《食医心鉴》、陈士良《食性本草》、王灼《糖霜谱》、唐慎微《证类本草》,始得妇科学、食疗学、制糖学、方剂学之先声。至于扬雄《方言》之开方言研究新领域,李鼎祚《周易集解》首集汉易之大成,魏了翁《周易集义》首集宋易之精义,杜大_《琬琰集》之开碑传新史体,杨慎“古音”六书之创辟明代古音学途轨等等,皆是蜀人树之风声、成其典范的,真是“大雅出巴蜀,文章焕星斗”!

丰富多彩的巴蜀文献,既是巴蜀文化的主体载体,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记录。研究巴蜀文化乃至中华文明,固应首当关注和整理这些巴蜀文献,充分发掘其中的文化精华。而总结历代治蜀的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凸显和表彰历代巴蜀学人敢为天下先、勇为天下创的原创精神和人文底蕴,对重振巴蜀文化、发展巴蜀文明也不无借鉴意义。在实施“文化兴川、文化强国”战略的当代社会,在充分学习与吸取世界先进文化,大力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我们似乎再也不能长此地“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托钵效贫儿”矣!一项由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批准、国家社科基金委托的重大项目《巴蜀全书》编纂,为我们全面地调查巴蜀历史文献,系统地整理巴蜀精品文献,科学地保护巴蜀善本文献,提供了很好机缘。做成、做实、做好这件事,是我们告慰于巴蜀历代先贤,服务于巴蜀当代建设,嘉惠于巴蜀后代学人的光荣使命,也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历史任务。

基础科研与人才培养基地

哲学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历史学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

数学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物理学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化学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基地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东北亚研究中心

边疆考古研究中心

数量经济研究中心

理论法学研究中心

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

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 科技创新平台

物质制备科学科技创新平台

汽车工程科技创新平台

高压科学与技术科技创新平台

整合生物学科技创新平台

工程仿生科技创新平台

集成光电子学科技创新平台

东北资源与环境科技创新平台

计算与软件科学科技创新平台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东北亚研究与东北振兴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中国边疆史地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经济分析与预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法律与经济全球化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社会发展理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集成光电子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清华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联合建立)

理论化学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

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汽车动态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

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超分子结构与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符号计算与知识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分子酶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地面机械仿生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汽车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病理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地球信息探测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东北亚生物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人兽共患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相干光与原子分子光谱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筹) 变质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国土资源部)

应用地球物理综合解释理论开放研究实验室(国土资源部)

水资源评价管理系列模型开放研究实验室(国土资源部)

现代地球物理仪器开放研究实验室(国土资源部)

复杂条件钻进技术开放研究实验室(国土资源部)

功能矿物材料应用基础与物化性能检测方法开放研究实验室(国土资源部)

地球探测技术及仪器实验室(国土资源部)

通信新技术重点实验室(信息产业部)

信息科学重点实验室(信息产业部)

通信软科学重点实验室(信息产业部)

计算机通信重点实验室(信息产业部)

放射生物重点实验室(卫生部)

中药化学 Ⅲ 级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分子生物学 Ⅲ 级实验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国家计生委) 国家863计划长春特种工程塑料研究开发中心(科技部)

特种工程塑料教育部工程中心(教育部) 吉林省光谱分析仪器工程技术中心

吉林省测控仪器智能化工程技术中心

金网格模具工程研究中心

吉林省干细胞工程研究中心

汽车材料工程研究中心

高压技术与功能材料工程技术中心

智能信号识别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通信软件产品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政治学理论研究中心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

东北亚研究院

古籍研究所

高等教育研究所

中国文化研究所

当代国际关系研究中心

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东北历史与疆域研究中心

加拿大研究中心

知识经济研究中心

欧洲研究中心

日本研究中心

俄罗斯研究中心

朝鲜·韩国研究中心

信息资源研究中心

吉林大学—锦天城金融与法律研究所

妇女研究中心

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研究中心

中国与周边国家区域合作研究中心

东北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中心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创业研究中心

辊锻工艺研究所

链传动研究所

超塑性与塑性研究所

理论化学研究所

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

数学研究所

综合信息矿产预测研究所

水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再生医学研究所

实验动物中心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研究中心

东北亚国际地学研究与教学中心

吉林大学组合化学研究中心

吉林大学车辆检测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心

吉林大学前列腺疾病防治中心

吉林大学理论物理中心

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

吉林大学汽车运输工程研究中心

农业机械工程研究院

智能仪器与测控技术研究所

人兽共患病研究所

吉林省地面机械仿生技术与仿生功能材料中试基地

吉林大学专业如下:

化学、材料科学、物理学、临床医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地球科学、工程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免疫学、农业科学、动物学与植物学、数学、环境与生态学、考古学、数学、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马克思主义哲学、数量经济学。

法学理论、刑法学、政治学理论、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原子与分子物理、凝聚态物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材料加工工程、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农业机械化工程、预防兽医学、神经病学等139个本科专业。

简介:

吉林大学,简称“吉大”,位于吉林省省会长春,是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入选珠峰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首批建立研究生院的22所大学之一,亚太国际教育协会、21世纪学术联盟、中俄交通大学联盟、粤港澳大湾区物流与供应链创新联盟、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成员。

最好的自然是古委会直接联系的22家,但有的学校不在所里招生。

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

  山东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武汉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

  东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陕西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

  浙江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南开大学地方文献研究室

  西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兰州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西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南开大学古籍与文化研究所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目前吉林大学古籍所并不是文学院的下属单位,是独立运行的。历史系,考古系,古籍所本来历史上是一家单位,后来各自独立运行。再后来曾一同并入大文学院(包括中文历史考古新闻汉教等,这种形式的合并,好坏咱不评价了),但是后来古籍所是独立的。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