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献学家注释儒学经典一般不违背古注和旧注确立了什么原则
唐代文献学家注释儒学经典一般不违背古注和旧注确立了什么原则
第一节 “文献”与“古典文献学”
文献的定义:“文献”最早见于《论语·八侑》,以郑玄、朱熹为代表将“文献”一词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指的是书面材料,即文章和典籍;另一部分指口头材料,即贤人所讲述的材料。“文献的概念后来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典籍的偏义结构,今天把“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文献学”的概念最早见于1920年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最早名其书者的是1930年郑鹤春、郑鹤声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文献学概要》
第 2 页
古典文献学一般指广义的校雠学,即有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所开创的。
“文献学”: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的专门学科。在我国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指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学(或称古典文献学),一指现代文献学。我国古时从事文献整理和研究的学者被称为校雠学家。传统文献学正是在综合校雠、目录、版本诸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
———赵国璋、潘树广《文献学词典》
古典文献:指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白话文兴起以前的文献,基本上是以文言文
第 3 页
和繁体字书写的文献。
第二节 古典文献学的知识范围与功用
王欣夫把目录、版本、校勘视为“文献学的三位一体”。
目录:指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文献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和检索等文献资料的工具。
目录学:研究目录学得形成与发展,探讨目录工作的一般规律的专门学问。
(目录学在学术研究中的最大功用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第 4 页
版本:指同一种文献在编辑、传抄、刊刻、装订、传播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形态的文本。
版本学:研究各种文献的版本源流,比较其优劣异同,鉴别各种版本的真伪高下德尔专门学问。
校勘:改正文献在形成和流传过程中因各种原因而出现的字句篇章上的错误,使之尽可能地恢复或接近文献的原来面目。
校勘学:研究和总结校勘工作的一般性方法和规律的专门学问。
第三节 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
汉人整理和传授儒家经典文献主要通过两
第 5 页
种文本方式:一是口耳相传,靠背诵和记忆来流传的文本,记录所用的文字是当时的隶书,成为今文。二是从墙壁夹层或地下挖掘出来的文本,是用先秦六国的文字书写的,称为古文。
熹平石经:东汉灵帝熹平四年,灵帝召诸儒正定经书文字,校书官和书法家蔡邕亲自书写与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供后儒晚学取正经文,史称“熹平石经”。
郑玄的学术成就在中国经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是两汉古典文献学得集大成者。
魏晋南北朝,图书分类上最大的变化就是
第 6 页
由《汉书·艺文志》确立的六分法转变为经史子集的四分法。
三体石经:魏废帝齐王芳正始二年,按古文、篆文、隶书三种字体刊刻儒家经典,又称三字石经。
唐疏在注解上坚持“疏不破注”的原则,即疏一般不违背所选定的古注或旧注的解说。
宋代古典文献学成就:一史部书的编纂与整理,二集部书的编纂与整理,三金石考据学,四公司目录学:私家目录代表作: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尤茅《遂初堂书目》,高似孙《子略》。晁、陈书目都是提要式,继承
第 7 页
了刘向《别录》以来的优良的叙录传统。尤茅书目首开著录书籍版本的先例。高似孙书目,专就子部书所作的专科目录。
明代私人编刻图书最为人称道的是毛晋,其藏书和刻书以汲古阁著称。
《四库全书》乾隆年间编写,八部,分藏于北方四阁即北京皇宫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沈阳故宫文溯阁;南方三阁即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杭州文澜阁;另有副本一部藏翰林院。
清代:
整理和研究《说文解字》最为突出的“四
第 8 页
大家”,即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释例》、《说文解字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光绪二十五年,为古文字学开辟了新的途径,孙诒让是最早研究甲骨文字的学者,其《契文举例》是我国第一部考释甲骨文字的专著。
第一章 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
从我国古典文献发展的历史来看,先后出现的载体形式主要有:甲骨、金石、竹木、缣帛、纸张、电子等。
一、 甲骨
第 9 页
龟甲和兽骨的合称。因其最初出土于殷墟,又称“殷墟书契”、“殷墟卜辞”。甲骨文由清末光绪年间由金石收藏家王懿荣偶然发现。
刘鹗的《铁云藏龟》,是我国著录甲骨文的第一部书。
1959年,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综合各家之书,编了一部大型的甲骨文献图书《甲骨文合集》。
二、 金石
金文:金,指青铜器。铸刻在商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
钟鼎文:三代时,钟、鼎为最重之器,铸
第 10 页
刻的金文器具以钟鼎居多故后世又称金文为钟鼎文。西周时钟鼎文最为盛行的年代。
铭文:周代贵族选择一些既贵重又可长久保存的青铜器,在上面铸刻铭文,因此金文又被称为为铭文,铭辞。
毛公鼎的铭文最长,共497字。
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是秦刻石鼓,即在十块鼓形石头上刻有十首四言诗。
儒家经典刻石:蔡邕“熹平石经”,唐石经(开成石经),“乾隆石经(清石经)”。佛经刻石:房山石经
宋代形成专门的“金石学”。
第 11 页
石刻文献的搜集与整理: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最完备)。北京图书馆《历代石刻史料汇编》。
三、 竹木
一封信的“封”,如何解释?
竹,指竹简;木,指木牍。合称简牍。
先把竹子剖成一片一片的,为防虫蛀,先作脱水处理,用火烤干竹子里的水分,像出汗一样,也称为“汗青”,这道工序叫做“杀青”。
木牍指用来书写的木版或木片,一尺见方的牍叫做“方”。从汉代起,木牍的标准长
第 12 页
度为一尺,所以后来书信被称为“尺牍”。业,木板如果再做得大一些就叫业。
肄业,指读大版子书,毕业则指大版子书读完了。
四、 缣帛,丝织品
五、 纸张
东晋时纸基本上取代简牍。
六、 电子
特色:无形;存储量大。
第三节、古典文献的类型
中国古代文献学家根据他们对古典文献内
第 13 页
容及其学术性质的理解,进行了分类,形成了以《汉书·艺文志》为代表的六分法(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和以《隋书·经籍志》为代表的四分法(经史子集)。
一、总集
总集是汇集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钟体裁的作品。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总集。
“总集”的名称起源于南朝梁代阮孝绪的《七录·序目》。
第 14 页
中国古典文献中,早起影响最大的诗文总集是晋人挚虞编的《文章流别集》。
现存最早的一部文学总集是萧统的《文选》。其重要意义在于编者有意识地将经史子与“文”区别开来,把经史子文献排除在文学文献之外,只保留了史书中有文采的史论和史述赞,为后世总集的编纂提供了一种范式。
现存的古代史志书目中,《隋书·经籍志》最先立总集类。
总集的分类(按编集的时段和体裁划分):
宋人吕祖谦编集的《宋文鉴》,沿用《文选》以来总集的旧例。
第 15 页
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南朝梁代徐陵《玉台新咏》
《诗经》——不是诗歌总集,而是属于传统文献分类中的“经部”。
《楚辞》——在传统主流文献分类中被单独作为一个类别列入集部之首,而不把它看作是总集。
二、别集:相对总集而言,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四、丛书:
指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理念和体例编校,冠以一个总的书名,用统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最早用“
第 16 页
丛书”二字作为书名的是唐人陆龟蒙的《笠泽丛书》(只是个人的诗文集)。现在的一般看法是,南宋俞鼎孙、俞经编辑的《儒学警悟》是最早的丛书。南宋左圭《百川学海》为现存大规模综合性丛书的先声。
丛书功用
1、保存典籍,免于失传
2、集中存放,便于查找
五、工具书
类书:
我国古代分类式的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
第 17 页
类书采辑古典文献中有关典故史实、名物制度、诗文词语等方面的各种资料,分门别类编排,每一门类下又分若干子目,以供读者读书或写作时查阅、征引。
作用:辑佚和校勘古典文献,查找资料、辞藻
著名的类书:“宋代四大书”:《文苑英华》《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骈字类编》。(《太平御览》是综合性类书,《太平广记》属于专科性类书,主要搜集小说方面资料。《文苑英华》是一部诗歌总集。)
类书功用
第 18 页
1、查找资料
2、查找辞藻
3、校勘和考定图书
4、辑佚
第二章 古典文献的目录
目录是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出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
一、 一书目录
古时,目录位于全书之末是古书的通例。
二、 群书目录
第 19 页
产生于我国图书、目录事业正式兴起的西汉时期。
历来目录学家多以杨仆奉汉武帝之命整理的兵书目录《兵录》为现知最早的群书目录。
西汉末年成帝时,刘向、刘歆在凤奉命校书的过程中,编制成综合性图书目录《别录》和《七略》,则树立了群书目录的典范。班固依《七略》“删其要以备典籍”而修成的《汉书·艺文志》是现存最早的综合性图书目录。
三、 目录一词的异名
目录一词最早见于《别录》和《七略》
第 20 页
四、 目录学的名义
刘向是我国目录学创始人
校雠:“雠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为雠。”
五、 目录学的兴起与发展
《兵录》是见于记载的我国第一部兵书专科目录。
刘向所写的各书叙录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树立了叙录体目录的典型。刘向把所校各书的叙录汇集成编,成为《别录》,是一部汇集诸书叙录的提要目录学著作。
第 21 页
刘歆根据刘向的《别录》,“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最终完成了我国最早的综合性国家图书分类目录。
东汉目录事业的成就,集中表现在班固依《七略》而编撰的《汉书·艺文志》上,并由此开创了根据官修目录编制正史“艺文志”的先例。
魏晋南北朝:王俭《七志》和粱阮孝绪《七录》这两部私人编制的综合性系统目录,则成为当时最有影响力的目录著作。
第二节、古代目录的基本结构
古代目录书的基本结构:书名、叙录、类序
第 22 页
一、 书名
二、 叙录
叙录或称书录解题、提要等,列于书名之后,是用以揭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叙录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的结构成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读书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
1传录体叙录,始于王俭《七志》,偏重于作者传记而不述内容主旨。
第 23 页
2辑录体叙录,是辑录诸家评述和其他书内有关资料而成的叙录。特点:不由叙录撰写者自己直接介绍评述,而是广泛汇集已有的相关资料。以元马端临《文献统考·经籍志》为代表。
3除此之外,如《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以自注的形式,对所载某些图书的作者、内容、亡佚、残缺情况作简要说明,也可以看做一种不同的叙录方式。
三、 类序
是古代目录书中介绍某一部类图书的学术流变、特点、得失的说明性文字,具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它与叙录一起,体现了
第 24 页
古代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优良传统。
类序之体起源于《七略》中的《缉略》。
古代目录因其结构不同而形成的三种体制:
1、部类之后有类序,书名下面有解题,三项俱全。如晁公武《群斋读书志》
2、有类序而无解题的,具有两项。如《汉书 艺文志》
3、类序、解题皆无而只著录书名的,即只有一项。如《新唐书》
第三节、五代目录的分类沿革(大题目)
第 25 页
我国是最早把分类思想应用到图书编排上的国家。公元前一世纪就产生了最早的一部综合性分类图书目录——《七略》
一、《七略》创始的“六分法”
六分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分类法,始于《七略》。,包括“缉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缉略是综述学术源流的绪论。
反映了当时学术和图书状况的实际
二、《七志》与《七录》的“七分法”
继承了《七略》传统,但有所创造,反映了当时佛、道书籍兴起的实际情况。
第 26 页
三、由《中经》到《隋书·经籍志》:“四分法”的确立
四部分类法,起源于魏晋之际,成熟于东晋时的李充。
四、经史子集四部概述。
五、不守成规的其他分类法
清光绪初年张之洞《书目答问》,采用了以“丛书”和经史子集四部并列的“五分法”,后来被实际运用到近代和现代的古籍编目工作中。
第四节、古代目录书的类别
一、国家图书目录(官修目录)
第 27 页
代表作:汉《七略》,宋王尧臣《崇文总目》,清《四库全书总目》。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达到了中国古典目录学的最高峰。
二、史志目录
第一部史志目录《汉书·艺文志》
三、私家目录
起自南朝宋齐时目录学家王俭的《七志》,稍后又有梁阮孝绪的《七录》。
现存宋代著名私人藏书目录有以下三家
晁公武《群斋读书志》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第 28 页
尤袤《遂初堂书目》
四、丛书目录
专门性的丛书目录,以清嘉庆四年顾修所编录的《汇刻书目初编》为最早。
规模及影响最大的事《中国丛书综录》。
五、其他目录
专科目录:高似孙《史略》、《子略》
第五节、目录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
目录学得最大功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一、 有利于掌握历代文献的基本情况,了解学术的盛衰
第 29 页
二、 有助于粗知学术源流,了解学术演变。
三、 有助于文化学术的研究和古典文献的整理。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分析?(论述题)
1、通过分类反映学术,以《七略》为例
2、文字叙述。
具体见群文件
第三章、古典文献的版本
第一节、版本的源流及名称
一、版本,广义指一切形式的书本,狭义指与“写本”相对的雕刻木板印刷的书本。
第 30 页
二、现代版本概念:今人谈到版本,一般均采用广义的版本概念。现代人的版本意识很大程度上与知识产权相联系。
早在西汉末年,刘向等人在校理秘阁藏书时就非常注意版本问题,《别录》中谈到他们利用中书、太常书、太史书、臣向书、臣参书、大中大夫卜圭书、射声校尉立书等多种版本为其校书服务,整理出最完善最权威的版本。
第二节、版本类别
一、 写本
因其性质及作用不同分为:
1手稿本(作者亲笔书写)
第 31 页
2稿本(非作者亲笔所写 ,但经过作者校改,一般有作者印鉴)
3抄本
4影钞本:照底本影摩的本子→明毛晋汲古阁
5抄稿本:一般据抄者跋者来定
二、 刻本
一般认为现存最早唐刻本为唐懿宗咸通九年(868年)刻印出版的《金刚经》
三、 善本
指珍贵难得的古籍刻本、写本,其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或某
第 32 页
一方面的特殊价值。不仅原本和接近原本的可称为善本,大凡经过名家精校过的版本都可视为善本。
1 时代标准:时代早
2 文物价值:稀见(罕传本或孤本);名家(手稿、手批手校、亲笔题跋)
3 学术价值:精注精校、不缺不讹
孤本指现存唯一版本
四、 活字本与影印本
第三节、纸书的装式
第 33 页
第 34 页
一卷轴装
1 一个完整的卷子包括轴、卷、褾(音表)、带四个部分
2 卷子都画有竖格,称“边准”
3 卷子摆在架上不易寻检,一般要在卷轴一端悬挂标签,称为“签”。标签一般用牙质的,故名“牙签”
4 人们用丝织品做成袋子来装卷子,这种装书的袋子叫做“帙”,也称“书衣”。一帙通常为十卷。由于卷帙关系密切,后人常常以“卷帙”指代书籍。
二旋风装
1 又称“叶子”、“龙鳞装”
第 35 页
2 故宫博物院保存有国内唯一一本旋风装图书,据说即吴彩鸾写本《唐韵》
三梵夹装
四经折装,成为中国佛、道二教经典的主要装帧形式,经折装之名也由此而来。
五蝴蝶装,宋元时期书籍的主要装帧形式
六包背装,是对蝴蝶装的改进,明代最为盛行
七线装
蝴蝶装与包背装的优点与缺点(同与不同)
第 36 页
蝴蝶装 :将每页书在版心处对折,有文字的一面向里,再将若干折好的书页对齐,粘贴成册。采用这种装订形式,外表与现在的平装书相似,展开阅读时,书页犹如蝴蝶两翼飞舞,故称为蝴蝶装。蝴蝶装是宋元版书的主要形式,它改变了沿袭千年的卷轴形式,适应了雕版印刷的一页一版的特点,是一重大进步。《明史艺文志》序称秘阁书籍皆宋元所遗,无不精美。装用倒折,四周外向,虫鼠不能损。但这种版心内向的装订形式,人们翻阅时会遇到无字页面,同时版心易于脱落,造成掉页,所以逐渐又为包背装取代。 包背装 :将印好的书页版心向外对折,书口向外,然后用纸捻装订成册,再装上书衣,
第 37 页
由于全书包上厚纸作皮,不见线眼,故称凶背装。包背装出现于南宋,盛行于元代及明中期以前。清代宫廷图书如历朝实录、《四库全书》也采用这种装订方式。包背装改变了蝴蝶版心向内的形式,不再出现无字页面,但未解决易散脱页的缺点,所以后来又发展为线装形式。
第四节 版本鉴别与选择
版本鉴别:对特定版本(包括刻本、写本)的出版时间、出版地点、出版人、版次,以及内容是否完整,是否有其他版本,该版本在同书的各版本中处于什么地位等进行鉴别,从而确定其版本价值。
刻本的鉴别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 38 页
一是版本的形式,包括牌记、刻工、字体、版式、纸墨、讳字、装帧等
二是书籍的内容。包括序跋、人名、地名、官名、年代、事件等
三是前人的研究成果,包括书的题记、藏印,各种图书目录对该版本的著录,以及有关该版本研究的著作和论文。
一、 依据版本形式进行鉴别
1验牌记
牌记:又名碑牌、木记、墨围,俗称书牌子,是刻书的一种版本记录,相当于今天的版权页,以其有墨栏围绕而得名。一般认为牌记兴起于宋。一般为长方形,也有
第 39 页
作钟形、鼎形、琴形等其他形状。在书中的位置不定。通常为一行或两行字,用以说明刻书的时间、地点或刻书人、刻书铺号等
3 考刻工
宋、元刻本,除部分坊刻本外,一般都有刻工姓名,多刻于书口下端。
真正对刻工进行系统研究的,当数日本学者长泽规矩也为最早。
3看版式,即书版的样式,包括版面、栏线、行款(以半页计算)、版心等部分
第 40 页
4.查讳字:改字、空字、缺笔、改音。
第 41 页
5.看字体
宋刻本有肥瘦,肥者学颜,气魄宏伟,笔势生动,瘦者学欧,柳。
地域上,浙本欧体、署本颜体、闽本柳体
元代赵孟頫体,明代宋体,清代仿宋体和软体(楷体)
6.看纸墨
清人喜用开化纸,此纸因产于浙江开化而得名,南方也叫“桃花纸”
乾隆以后印书常用连史纸——清代最贵的纸
7.看装帧
第 42 页
8审书名
二、 依版本内容进行鉴别
1, 读序跋。
注意:一是要考察序跋是否完整,二是覆刻本是照原本覆刻,其序跋只能作为鉴别原刻本的依据,不能用来鉴别覆刻本,三是作伪本挖改原序跋,或编造假序跋,提供虚假信息,也会影响版本鉴别。
2,审内容,判定该书版刻上限
三、 依据前人研究成果
1 读题识。题识即藏书家或其他人在书上所留下的题跋识语。
第 43 页
2 审藏印。古代藏书家有一个传统,喜欢在收藏的图书上铃上自己的藏书印,表明此书为其鉴定收藏。
3 查著录。
第四章古典文献的校勘
第一节 文献发生错误的类型
校勘的主要任务就是尽可能地恢复文献的原貌。
文献发生错误的类型有四种:一、讹—将原有的字写错了。二、脱—将原有的字弄丢了。三、衍—增加了原来没有的字。四、倒—将原有的字变换了位置。
此外,还有多重错误。
第 44 页
校雠的内涵:狭义仅指校勘。广义——梳理群书,进行编目,除校勘之外,还把目录乃至版本等内容包括进来。
校勘与校对的区别
校勘:删除错误,改正文本
校对:比较书面材料的文字异同
校勘者应有的态度:多闻阙疑
第二节、校勘的资料
第三节、校勘的主要方法
陈垣先生在《校勘学释例》中总结了《校法四例》:(记四种方法各自优点缺点)
第 45 页
一、 对校:就是将某一文献的不同版本进行对比,从而发现并改正书面材料错误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先选择一种版本作为底本,再用其他版本逐字逐句地比较,把各本的异同记录下来。刘向别录所谓“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者”,即此法也。优点:便于发现文献中的错误和找到改正错误的依据。对校的前提在于广泛收集现存的各种版本,分析版本的源流,鉴别版本的优劣,确定底本和校本。
二、 本校:将某种文献的上下文进行对比,找出其内容上与文字上的异同,从而确定与改正其错误的方法,称为本校。分为据相同词句、相同句式、对文、文义校勘。以本书校本书,在本书内部找依据,
第 46 页
要求熟读全书。前提是书籍必须出自一人之手,资料来源必须相同。特点是以本书前后文字互证,抉择异同而正误。优点在于无对校本和他校本可据的情况下,仍能校正错误。缺点是有一定局限性,一般不可妄改校出的误脱衍倒。
三、 他校:用其他文献中的引文及相关文字来校勘某一文献称他校。以他书校本书。前提是必须弄清本书与他书的关系,对他书必须有所选择。特点是范围最广、用力最劳,非此法不能证明文字的讹误,不宜轻改原文。
四、 理校:即推理的校勘,是校勘工作的补充方法。当我们发现了书面材料中的确
第 47 页
存在着错误,可是又没有足够的资料可供比勘时,就不得不采用推理的方法来加以改正。通常需要从语言、体例、史实等方面寻找作为推理的依据。前提是必须精通古汉语知识,精通本专业知识。
五、 综合考辨:在校勘实践中,这些方法往往都是综合地加以使用的——使人更加信服。
六、 校勘的具体方法
改写书面材料、撰写校勘记
底本:底本是校勘时选用为主的本子,用种种方法对这个本子进行校勘处理,这个本子就是校勘用的底本。一般情况下也可叫“工作本”。 选择底本要尽量选用善本。
中医古籍太多了,海内外保留下来的中医古籍数不胜数,
以下罕见的中医古籍均出自此处图中,自己注意看一下图中右上角
中医古籍目录:
《医方考 巻之1-6 呉昆 著 寺町通円福寺町(京都) 》
《一夕医话 巻上,中,下 革溪 记 [出版地不明》
《丛桂亭医事小言日 南阳先生口授》
《东医宝鉴朝 许浚》
《东垣十书明嘉靖八年(1529年)刻本》
《伤寒论注来苏集和刻本》
《伤寒论疏义和刻本》
《伤寒论辑义日 丹波元简撰》
《保婴全书明刻本》
《先哲医话 巻上,下 浅田惟常 著 ; 松山挺 校 东京府 松山良祯, 明治》
《内科秘录日 元治刻本》
《内科秘录日 本间救著 彩色插图版》
《医书六种清 乾隆刻本 半松斋藏版》
《医事说约 香川秀菴 撰 ; 暘谷 阅 本石町(江戸) 万笈堂, (之一) 》
《医便 巻1-5 [王三才] [辑] ; 张受孔,姚学颜 重订》
《医典襍钞 写, [书写年不明]》
《医医谈 大矢贞吉 著 [出版地不明] 》
《医学正传 巻之1-8 虞抟 编集 [出版地不明] 》
《医学统旨玉夏斋藏板》
《医学読书记 巻上,中,下 尤怡 著 [出版地不明] 松风阁, 嘉庆 》
《医家千字文注 惟宗时俊 撰 本町(名古屋) 东壁堂, [出版年不明]》
《医方口诀集 上,中,下 土佐道寿 编集 ; 中山三柳 》
《医方启蒙 巻1-2 香城老人 编述 [出版地不明] 医卜堂 明治 》
《医方大成论 孙[允贤] [撰] [江戸] 须原茂兵卫, 贞享5[1688]》
《医方大成论和语钞 巻之1-8 》
《医方大成论钞 巻1-5 意安宗恂 解 [出版地不明] [出版者不明], 寛永 》
《医方考縄愆 巻之7 呉昆 述 ; 北山友松 縄愆 京极通円福寺前町(京都) 》
《医方考绳愆(明)吴昆撰 (日本)友松子绳愆版本》
《医方集解 巻上,中,下 汪昂 著辑 》
《医案类语 巻1-2 淇园 訳定 ; 吉冈元亮,中川僖,厚木有则 纂辑》
《医眼方 顾公 著 东都(江戸) 万笈堂英平吉》
《医范 吉益南涯 著 ; 大江広彦 校正 纪伊 稽古馆》
《医范提纲 巻之1-3 宇田川榛斎 訳述 ; 诹访俊 笔记》
《医籍考日 天宝二年写本》
《医者谈义 巻1-5 粪得斎 [著] 金沢安江町(加州) 》
《医蔵书目 殷仲春 甫辑 写, [书写年不明]》
《医道二千年眼目编和刻本》
《医门法律和刻本》
《医雑録 写, [书写年不明]》
《千金方明刻本》
《千金方衍义清 嘉庆刻本》
《丛桂亭医事小言 巻之1-6 原南阳 口授 下町本町(水戸) 须原屋安次郎 0004》
《古方药品考和刻本》
《名医类案日 寛文元年刻本》
《名方类证医书大全》
《呉医汇讲 巻1-11 唐大烈 纂辑 [出版地不明] [出版者不明], 嘉庆元》
《和兰药镜日 宇田川榛斋著》
《和兰医方纂要 巻之1-4,附録 江马元弘 訳 大垣(浓州) 》
《和语本草纲目和刻本》
《外台秘要唐 王焘著》
《大和本草日 宽永刻本》
《奇效医述》
《女科证治准绳》
《妇人良方和刻本》
《小青囊德聚堂藏版》
《巢氏诸病源候论和刻本》
《广义本草大成和刻本》
《弁医断 上,下 堀江道元 著 心斎桥通安土町(大坂) 》
《张氏医通纂要 [首巻],巻之1-4 张ロ玉 著 》
《御纂医宗金鉴清乾隆七年(1742年)武英殿刻本》
《新编集成牛医方 赵浚,金士衡 [等撰] 》
《新编俗解八十一难经图要和 刻本》
《普救类方日 亨保乙酉年官刻本》
《景岳全书明·张景岳撰,乾隆33年藜照楼版,早稻田藏》
《景岳幼科良方明·张景岳撰,书肆植村氏梓行版》
《本朝医家古籍考 壶山逸人 著 东都(江戸) 中邨雪山(写), [书写年不明]911》
《东医宝鉴 目録,内景,外形,雑病,汤液,针灸篇 许浚 撰 [出版地不明] 0002》
《格致余论疏抄和刻本》
《汉土医方沿革论 冈田昌春 [著] 白峯(写), 明治29》
《疡科秘录日 本间玄调撰》
《病家示训 洛下隠士 [著] [出版地不明] [出版者不明], 正徳3[1713]》
《病家须知日 择善屋藏版》
《眼科新书和刻本》
《种痘亀鉴 久我克明 述 东京府 岛村屋利助, 明治》
《类经明张景岳日本版早稻田大学藏0004》
《类经(日文注释版)》
《素问识日 天宝八年(1837年)刊本》
《経络歌诀 汪昂 编辑 ; 汪端 较》
《编注医学入门 巻之首,1-7 李梃 编注 金ショウ 同青堂》
《编注医学入门 巻之首,1-8,生理解剖図说 李梃 编著》
《脉经日文注释版》
《葛氏方 巻上,中,下 写, [书写年不明]》
《薛氏医案明 薛己等撰 吴琯辑》
《行馀医言日 香川修德著》
《订正东医宝鉴和刻本》
《质问本草和刻本》
《赤水玄珠日文注释版》
《辩证录(宽政6年日本刻本)》
《达生录明·褚胤昌(字百斯)著》
《远西医方名物考日 宇田川榕校补》
《远西方药日文版》
《遵生八笺明 高濂撰 弦雪居重订本》
《金匮玉函经清 道光 经义斋藏板》
《金匮要略国字解和刻本》
《金匮要略正义汉张仲景原著手写本》
《金匮要略心典 遂初堂》
《金鶏医谈 畑秀竜 著 ; [畑]毛义 校 日本桥通(江戸) 》
《集验良方清 乾隆刻本 喻义堂藏版》
《青州先生医谈 [华冈青洲] [述] 江口良斎(写), 天保13》
《风寒热病方经篇日 宇津木撰》
《养寿院医则 山脇尚徳 著 ; [山脇]侃 校 京都 林芳兵卫, 天保》
《黄帝内经素问日藏版》
《黄钟录日 尾张山碕克辑》
《新刊仁斎直指附遗01》
正保本《重刊巢氏诸病源候总论》
珍版海外回归中医善本古籍丛书系列
医说 著者张杲(宋)朝鲜刊本
医门法律6卷清喻昌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藏清乾隆30年(1765)黎川陈守诚刊本
医林指月十一种十九卷清王琦辑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藏清乾隆32年(1767)宝笏楼刊本
医方集略乙 编者郭鉴(明) 朝鲜刊本
新刻针医参补马経大全 著者马师问(明)江戸刊本
新刊医家必用 著者孙応奎(明)朝鲜刊本
新刊仁斋直指附遗方论26卷小儿附遗方论5卷方论医脉真经2卷伤寒类书活人总括7卷宋杨士瀛撰明朱崇正补遗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藏明嘉靖29年(1550)朱崇正刊本
新刊刘河间伤寒直格3卷后集1卷续集1卷别集1卷金刘完素撰元刘洪撰元马宗素撰金张从正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藏明天顺7年(1463)建安熊氏种德堂刊本
万氏家钞济世良方7卷
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
汤液本草2卷
四部丛刊·注解伤寒论
伤寒明理论
伤寒论集成 巻之1-4、6-10 山田正珍著
伤寒集注
伤寒明理论4卷金成无己撰明巴应奎校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藏明查氏书林刊本
伤寒论译解卷
伤寒论
明清医药精华读本
明清名医全书大成
名医名方录
名医经典医案
疗治茶谈 初、後3-4 勧学治体、5-6 続编 続编附録 津田玄仙述
立斋外科发挥8卷
近世汉方医学书集成
近代名医学术经验选编
古今医统大全100卷明徐春甫编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藏明万历间古吴陈长卿刊本
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全二十二部三十册)
当代中医世家系列(共十册)
病因精义 巻之1-10 小森桃坞讲述
扁鹊心书扁鹊心书神方
本草纲目卷1-17,19-52,濒湖脉学1卷奇经八脉考1卷脉诀考证1卷
本草纲目卷1-15,17-33,35-44,47-49,51,52序目1卷
本草纲目(合肥张绍棠本)
本草纲目新校注本第三版
中医药精华读本(共六册)
中医验案点评与误案分析丛书
中医学解难
中医实用技术丛书(全10卷 高清版)
中医师承十元丛书(全5册)
中医名家学术经验集(全26册)
中医名家名师讲稿系列
中医临床捷径丛书
中医精华丛书(全九卷)(高清版)
中医经典注评丛书
中医经典白话精解丛书(全七册)
中医金方系列(共6卷)(高清版)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
中医古籍新点、新校、新参考系列(全10册)
中医古籍临床新用丛书
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
仲景全书
中医海外古籍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147 册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
中医典籍大全
中华医书集成(中医古籍出版社)
中国医学大成全50册
中国近代中医药期刊汇编(清晰pdg)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
中国古典医学大全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160册
中草药野外识别手册
中医方剂大辞典(高清十一卷完全版)
中医大辞典(全七卷)(扫描版)
中医必读百部名着
中药类书籍
中药成方制剂(全20册)
中华医书集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材及原植物彩色图鉴(全2册)
中华国粹书系丛书(全10卷)
中华传世医典(全12册)
中华本草完美修改版
中国中医药学术语集成
中国中药资源丛书系列(全6册)
中国中药材真伪鉴别图典(全4册)
中国医著系列丛书(全6册)
中国医著系列丛书
中国医学大成续集
中国医学大成丛书(全套10卷)
中国医学大成(简体横排版)
中国医学大成(繁体竖排版)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全七卷)(扫描版)
中国医术名家精华丛书(全4卷)(扫描版)
中国药典(2010版)(全3部)
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全套六集)(高清版)
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丛书(全六集)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全33册)
中国古今医案类编(全十五部)
中国藏药(全3卷)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全112册)
珍本医籍丛刊
针灸治疗常见病证图解(全6册)
本文2023-08-05 10:15:5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0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