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的文献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建国初期的文献,第1张

靳靖

摘 要建国后在解放区继续开展的土改运动与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大有不同,它继承了先前的经验教训使土改开展的更加具体化、科学化。

关键词建国初期;土地改革;研究

我们研究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具有长远的历史意义,如今学者们对土地改革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范围也越来越广,本综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汇总分析:

一、文献史料汇编的参考价值

土地改革结束后陆续出版了相关的史料汇编,其中包括全国性史料及各地区性史料,全国性土改史料汇编有《中国土地改革史料选编》“本书收录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三个时期有关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的政策、法令、条例、指示、决议、总结等文献史料463件”[1],其中建国初期共计100余篇。《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政务会议文件汇编 第1册 1949年10月至12月 第一次至第十三次会议》[2]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政务会议文件汇编 第5册 1951年7月至12月 第九十二次至第一百一十七次会议》[3]汇集政府会议文件百篇。《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 1949-1957 上》[4]收录了1949年至1957年农业相关文件。除此之外,华东、西南、中南、西北各解放地区的资料汇编也有不少,但主要是省级文件较多,本论文研究的赣南土改所属区域是中南区,就中南区来看史料有《土地改革重要文献与经验汇编 上》[5]、《土地改革重要文献与经验汇编 下》[6],本书分上下两册,收录了中南各省的政策、法令、方针等,集中性较强。《法令汇编1951》[7]汇集中南区民政、土改、司法、检察、人事、财政、粮食、税务、工业、农林、水利交通、文化、卫生的相关法令。《江西省土地改革方案》[8]收集了江西省土地改革的方针、要领、程序、机构等。《江西党史资料 第31辑 江西土地改革》[9],收录了江西土改相关政策同时把江西的土地改革过程描写的比较详细,值得借鉴。这些珍贵的史料汇编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了宏观上的参考价值。

二、从传统范式角度看土改

对于土改研究最多的就是对中国土地改革的全国性、总体性评价,基于传统革命性和政治性研究范式,内容主要包括土改过程、土地政策、经验总结等。例如:胡伊默《土地改革论》[10]共分为十五章讲述了不同国家特殊时期的土地改革历程,例如英国圈地运动、法国大革命的土地改革等等,同时提出土地改革与农民间的问题以及中国目前的土地改革问题与基本任务。张永泉、赵泉钧《中国土地改革史》[11]阐述了旧中国的农村现状、土地改革的历程和基本经验。杜润生《中国的土地改革》[12]分为四大部分,探讨了中国土地改革的社会依据,对建国前期和建国后期分别各用一大章节详细的阐述了相关政策、方针、问题及成就,以及中国土改的基本经验。罗平汉《土地改革运动史》[13]先后对中国土改前后进行论述,其中对土地改革老解放区论述的较为详细,建国后期的论述较为简单。董志凯、陈延煊《土地改革史话》[14]对中国建党到建国初期各阶段的土地改革分章节阐述,宏观把握了土地改革的全局。陈榕甫《土地改革后的中国农村》[15]用12个部分描绘了土改后中国农村从政策制度、生产、生活、思想、教育等方面的新气象新面貌。迟文《浅论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16]通过阐述阶级的划分及土地法的变更,给农村经济带来了扭转,提供了机遇。李良玉《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17]阐述了建国初期土地改革运动的新政策调整,特别关注富农政策、财产分配政策等的实行及遇到的阻碍如何顺利排除,大大提升了劳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上都是对中国土改的宏观把握,重点阐述中国土地改革的历史进程,都较细致的描绘了建国初期的土改改革运动,强调土改的政治性以及土改对中国未来发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三、从区域性研究角度看土改

有不少学者把研究土地改革的目光转移到某个省、某个县甚至于某个乡,在书籍、期刊和论文中都有不少相关研究。马英庆《土地改革与解放战争》[18]以恒台县抗日战争胜利后至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斗争作为历史背景,通过描绘恒台各镇土改运动中的人物事件反映出土改制度给人们带来的成果和经济发展。沈彭主《广东农村土地改革实践与理论》探讨广东农村土地改革如何实践的以及相关论文集。“前半部分讨论了当前广东各地农村宅基地管理现状、存在问题和应对对策;后半部分主要讨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现状、对策。从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中,读者可以看到广东农村土改的历史轨迹和出路。” [19]杜景川、邵文臣、徐波《山东的土地改革》一书中“清晰的梳理了山东省从土改到彻底完成的历史进程,并对土地改革取得的伟大成就进行了介绍。” [20]赵增延《建国初期侨乡的土地改革》[21]通过对其土地占有关系的研究及阶级划分、总结历史经验,有益于深入研究华侨史及制定侨务政策。美国作家WHinton写的《翻身 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22]一书中描绘了华北某个村庄的土地改革历程及乡村变迁。除此之外,还有张学强《乡村变迁与农民记忆 山东老区莒南县土地改革研究:1941-1951》[23],洪鉴、徐学初《建国初期四川的土地改革与乡村社会变动——当代四川农村现代化变革之个案分析》[24],吴健《建国初期合肥农村地区土地改革述论》[25],范连生《建国初期土地改革中党的民族政策的推行——以西南民族地区为中心》[26],杨峻岭、刘剑《基于建国初黔东少数民族地区土地改革研究》[27],王洁、张舵《台湾土地改革及其经济绩效》[28],以及研讨城市郊区的区域性文章冯绍霆《解放初期上海郊区土地改革实证研究》[29],罗忠敏《北京郊区土改运动纪略》[30]等等。总结以上区域性研究文章,大部分学者乐于研究较发达的省市区,大多集中在河南、湖北、广东、福建、北京、上海、台湾等地。而研究欠发达地区如江西省的文章屈指可数,研究赣南区域土地改革论文就更少了。目前研究赣南地区的只有万婷婷《瑞金沙洲坝土地改革研究》[31],探讨了以沙洲坝县为研究对象的土改历程,分为土改前、土改中及改革后期的一系列内容及影响。研究中南区及江西的有尤国珍《新中国土地改革中中南区保存富农经济政策法执行情况解析》“以中南区为典型,从中南区农村的客观情况和地方***主观思想两个方面,具体分析中南区保存富农经济的执行情况。”[32]还有江光亮《抗美援朝运动对建国初期土地改革影响初探--以江西省为例》,刘诗古《国家、农民、与“工商业兼地主”—南昌县土改中的“清算”斗争》,程莎莎《解放初期南昌市郊区土地改革研究》,黄伟英《社会动员与乡村变迁:1927-1953年的赣南社会》,刘诗古《征粮、“春荒”与减租退租:对土地改革的再认识——以1949-1951年中南区为中心》。[33]

四、从多元化角度看土地研究

近几年出现了不少多元化角度的土改论文,突破了以往的革命及政治范式,而侧重现代化范式下的社会史、经济史、历史学、传播学等角度进行剖析,涉及主要人物、民众心理、思想教育、知识分子、群众动员等不同视角探讨。如尹进的《建国初期土地改革与乡村社会》从社会史角度出发阐述了桂林地区因土改给乡村社会带来的政治、经济、教育等的变化。佘君《建国初期土地改革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试从现代化的角度重新解读建国初土地改革运动,指出土地改革运动史是中国百年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土地改革的完成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由土改到合作化是中国现代化模式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样是现代化范式的《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作者是美国作家弗里曼,“该书考察了1935年至1960年华北平原农民的生活。研究了华北平原的社会状况,重点放在一些家庭、村民和当地干部是如何置身于带来生存机遇的、新产生的社会主义之中的。”[34]以相关重要人物为研究对象的土改论文有秦宏毅的《论邓子恢的土地改革思想》评论了邓子恢的土地改革思想具有一定的正确性,为其农村发展意义重大。郑群、刘子健的《叶剑英在土改中保护华侨》阐述了在土改斗争中叶剑英坚持“团结广大人民”的思想如何来保护华侨。何薇、马先睿的《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的思想主张及其历史作用》分析了他的思想主张及“这些思想主张为中国***完成土改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作出了重要贡献,并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土地革命理论。”任芳葳《论建国初期土改运动对现代新儒家的影响——以冯友兰、梁漱溟、贺麟为例》通过对三位新儒家重要任务的分张阐述,表明“土改是现代新儒家思想转变的重要原因,是思想改造的实践平台”,探讨的角度比较新颖,较少人涉及此内容。张鸣《动员结构与动员模式——华北地区土地改革的政治运作(1946-1949)》从群众动员角度强调了土改的动员机制。王懿凡《道义经济与理性小农视角下的土地改革》“从道义经济与理性小农的视角探讨了在新中国建国初期土地改革期间农民们对当前形势的判断与行为选择,并分别在村庄共同体的意义上、以及生存伦理与理性计算的基础上分析了土地改革时期出现的生存小农与理性小农的选择差异”。角度比较新颖。崔晓麟《土地改革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论述了土地改革与知识分子间的密切关系及相互作用,角度比较新颖。刘一帆《传播学视阈下的东北土地改革舆论动员》“基于传播学的视角,发现中国***对东北农民所进行的舆论动员工作途径包括通过启蒙阶级意识实现农民政治身份符号的构建,通过诉苦斗争谋求翻身的形式达到情感上的动员,通过吸纳积极分子入党并成立基层党组织的方式完成组织上的高度整合等。”马润凡《1947-1949年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政治社会学分析》“借助政治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来透视这一特定时段的土地改革问题的新特质,从而更真实地揭示出中国***成功获得农民认同的历史轨迹。”李金铮《土地改革中的农民心态:以1937-1949年的华北乡村为中心》揭示了“农民大众的心态、行为及其与土地改革的互动关系。”

综合上述,国内学者对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研究内容比较丰富,研究范围越来越广,但是对于区域性的土改研究一直集中在经济较发达地区的范围,对于欠发达地区的史料挖掘有待学者继续考究,特别是江西县市区的土改也是相当有研究价值的。国外学者未真正经历过中国的土改阶段,对当时的现状未能完全阐述透彻,也存在一些缺陷。这些成果为笔者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参考。对于赣南土地改革的相关书籍和论文不多,只能通过上级文件史料汇编及当地档案馆和图书馆的卷宗材料、地方志及相关年份的报纸来还原当时土地改革的原貌,通过这些珍贵原始档案来丰富赣南地区的土改历史。

参考文献

[1] 《中国的土地改革》编辑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及经济研究所现代经济史组编《中国土地改革史料选编》[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88

[2]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秘书厅《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政务会议文件汇编 第1册 1949年10月至12月 第一次至第十三次会议》[M]北京: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秘书厅,1954

[3]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秘书厅《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政务会议文件汇编 第5册 1951年7月至12月 第九十二次至第一百一十七次会议》[M]北京: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秘书厅,1953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农业委员会办公厅 《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 1949-1957 上》[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

[5] 中南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编《土地改革重要文献与经验汇编 上》[M]中南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1951

[6] 中南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编《土地改革重要文献与经验汇编 下》[M]中南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1951

[7] 中南军政委员会办公厅《法令汇编1951》[M] 中南军政委员会办公厅,1951

[8] 江西省政府《江西省土地改革方案》[M] 江西省政府,1949

[9] 中共江西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江西党史资料 第31辑 江西土地改革》[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10] 胡伊默《土地改革论》[M] 中华大学经济学会,1949

[11] 张永泉、赵泉钧《中国土地改革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

[12] 杜润生《中国的土地改革》[M]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

[13] 罗平汉《土地改革运动史》[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14] 董志凯、陈延煊《土地改革史话》[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5] 陈榕甫《土地改革后的农村》[M] 文化出版社,1950

[16] 迟文《浅论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J]当代旅游,2017(21)

[17] 李良玉《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J]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18] 马英庆 《土地改革与解放战争》[M]淄博县新闻出版局,1996

[19] 沈彭主 《广东农村土地改革实践与理论》[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

[20] 杜景川、邵文臣、徐波 《山东的土地改革》[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21] 赵增延《建国初期侨乡的土地改革》[J] 中共党史研究,1990(4)

[22] WHinton 《翻身 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M] 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

[23] 张学强《乡村变迁与农民记忆 山东老区莒南县土地改革研究:1941-1951》[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4] 洪鉴、徐学初《建国初期四川的土地改革与乡村社会变动——当代四川农村现代化变革之个案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12)

[25] 吴健《建国初期合肥农村地区土地改革述论》[J]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

[26] 范连生《建国初期土地改革中党的民族政策的推行——以西南民族地区为中心》[J]怀化学院学报,2016(6)

[27] 杨峻岭、刘剑《基于建国初黔东少数民族地区土地改革研究》[J]长江丛刊,2018(15)

[28] 王洁、张舵《台湾土地改革及其经济绩效》[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9)

[29] 冯绍霆《解放初期上海郊区土地改革实证研究》[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0(2)

[30] 罗忠敏《北京郊区土改运动纪略》[J]党校教学,1988(2)

[31] 万婷婷《瑞金沙洲坝土地改革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

[32] 尤国珍《新中国土地改革中中南区保存富农经济政策法执行情况解析》[J]兰州学刊,2009(6)

[33] 刘诗古《征粮、“春荒”与减租退租:对土地改革的再认识——以1949-1951年中南区为中心》[J]学术界,2013(6)

[34] 弗里曼《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县)人。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书法家、诗人,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岳飞从二十岁起,曾先后四次从军。

自建炎二年(1128年)遇宗泽至绍兴十一年(1141年)止,先后参与、指挥大小战斗数百次。

金军攻打江南时,独树一帜,力主抗金,收复建康。

绍兴四年(1134年),收复襄阳六郡。

绍兴六年(1136年),率师北伐,顺利攻取商州、虢州等地。

绍兴十年(1140年),完颜宗弼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两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义军纷纷响应,夹击金军。

岳家军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催令班师。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诬陷入狱。

1142年1月,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部将张宪一同遇害。宋孝宗时,平反昭雪,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

在宋、元、明三朝,备受尊崇。

2、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

道号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第一。

开庆元年(1259年),补授承事郎、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

咸淳六年(1270年)四月,任军器监、兼权直学士院,因草拟诏书有讽权相贾似道语,被罢官。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沿长江东下,文天祥罄家财为军资,招勤王兵至5万人,入卫临安。

旋为浙西、江东制置使兼知平江府。遣将援常州,因淮将张全见危不救而败,退守余杭。旋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赴元军议和,因面斥元丞相伯颜被拘留,押解北上途中逃归。

五月,在福州与张世杰、礼部侍郎陆秀夫、右丞相陈宜中等拥立益王赵昰为帝,建策取海道北复江浙,为陈宜中所阻,遂赴南剑州(今福建南平)聚兵抗元。

景炎二年(1277年)五月,再攻江西,终因势孤力单,败退广东。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

次年,元朝蒙、汉军都元帅张弘范将其押赴厓山(今新会南),令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之,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

3、于谦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杭州市上城区)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进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职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因严词斥责朱高煦而受宣宗赏识,升为巡按江西,颂声满道。

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等地。

明英宗时因入京觐见时不向权臣王振送礼,遭诬陷下狱,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而复任。土木之变后,英宗兵败被俘,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升任兵部尚书。

明代宗即位,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

也先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和议后,于谦仍积极备战,挑选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

当时朝务繁杂,于谦独运征调,合乎机宜。其号令明审,令行政达。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平素俭约,居所仅能遮蔽风雨。但因个性刚直,招致众人忌恨。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大将石亨等诬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明宪宗时,于谦被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谥“肃愍”。

明神宗时,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传世。《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他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4、戚继光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汉族,山东蓬莱人(一说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微山县鲁桥镇)。

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写下了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还有《止止堂集》及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呈报朝廷的奏疏和修议。

同时,戚继光又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他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战船、战车,使明军水路装备优于敌人;

他富有创造性的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  。

5、陆秀夫

陆秀夫(公元1236年—公元1279年),字君实,一字宴翁,别号东江,楚州盐城长建里(今江苏省建湖县建阳镇)人。

南宋左丞相,抗元名臣,与文天祥、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崖山海战兵败,背着卫王赵昺赴海而死,时年四十四岁。

-陆秀夫

-戚继光

-于谦

-文天祥

-岳飞

帕米尔

帕米尔位于新疆西南部,古代称为葱岭,向有世界屋脊之称;按照自然地理状况,可分为八个部分,文称八“帕”。清朝在阿尔楚尔帕内立有记功碑;在各帕共建有八所卡伦;帕米尔是我国塔吉克族和柯尔克孜族居住、游牧的地方,直到19世纪70年代一直属于中国。柏米尔共分八“帕”,由北向南依次为:和什库珠克帕米尔、萨雷兹帕米尔、郎库里帕米尔、阿尔楚尔柏米尔、大帕米尔、小帕米尔、塔克敦巴什帕米尔、瓦罕帕米尔。

帕米尔高原地理上属亚洲中部,位于中国、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的边境上。高原最高峰为中国境内的公格尔山(7719米)。帕米尔高原也是亚洲主要山脉的汇集处,包括喜马拉雅山、兴都库什山等五大山脉,号称亚洲屋脊。目前除东部倾斜坡仍为中国所管辖外,大部分属于塔吉克斯坦,只有瓦罕帕米尔属于阿富汗。

在清朝时代,帕米尔高原全境属于中国所管辖,1890年间,由于俄国亟欲指染中国新疆、英国对西藏有野心,因此有所谓的英俄协定,由英国取得瓦罕帕米尔,俄国取得北部。

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帕米尔高原始终无法有效统治。但中华民国政府始终将帕米尔高原西边的喷赤河视为是中国的极西点。在196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与阿富汗签订边界条约,正式承认放弃瓦罕帕米尔。1990年代塔吉克斯坦独立,在签订条约时也承认放弃帕米尔北境,中国极西点向东移至今日位置。

现在郎库里帕米尔的一部分和塔克敦巴什帕米尔仍属中国,瓦罕帕米尔属于阿富汗,其余帕米尔的大部分属于塔吉克斯坦。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位于新疆帕米尔高原东北部,周边与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三个国家接壤,边境线正好是888.8公里。塔什库尔干在塔吉克语中,意为“皇冠”或“戴皇冠者”,这里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独特,气候生态多样。境内海拔7546米的慕士塔格峰雄伟壮观,终年积雪覆盖,被称为“冰山之父”。山脚下到处是奇山怪石,奇花异。喷泉、温泉、湖泊、牧场点缀雪岭山谷,石头城、公主堡等距今数千年的古文化遗址散布于巍峨冰峰之间。走进塔什库尔干,会让人知途忘返。在这里,可以欣赏到一天多次日出日落美景,听到塔吉克人优美的冰山传说,了解塔吉克民族独特的民俗民情。

说中国现有三万多的塔吉克人,80%在塔县,其余在莎车、叶城、皮山一带;其居地为大分散、小集中。

自从鸦片战争爆发以来,大清开始面对西方列强们的入侵,已经是疲惫不堪了。可国内还不太平,各种农民起义更是让大清应接不暇。

而就在这个过程中,中亚的一个小国,竟然也想着要分一杯羹。尤其是阿古柏,趁着新疆各地诸侯搞割据的机会,入侵了新疆,并且在新疆祸乱了十来年。

虽然清廷对此非常不满,但也没有办法,当时的李鸿章是主张海防的,其意思就是把重点放在海上,毕竟英法等国都是从海上如入无人之境的就到了大沽口,这对北京来说是个巨大的威胁。

可左宗棠不一样,左宗棠看到了西北,阿古柏祸乱新疆的危害,极力主张收复新疆。为此,左宗棠和李鸿章还展开了一场大争论。

结果慈禧批准了左宗棠的建议,让其领兵出征。就这样,在1876年,六十多岁早已到退休年纪的左宗棠抬棺出征,也揭开了收复新疆的序幕。

我们知道,阿古柏的背后是英国、俄国以及奥斯曼土耳其的支持。那么,在左宗棠收复新疆时,西方列强们都是什么态度?

首先我们先说一下奥斯曼土耳其。这个国家在近代比大清好不了多少,被称为西亚病夫,根本算不上列强。不过奥斯曼对对中亚以及阿古柏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

阿古柏甚至把土耳其苏丹的形象刻在了自己所用的钱币上,这马屁拍得也是没谁了。奥斯曼对阿古柏也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还提供了枪支弹药,并派了4名土耳其军官过来训练他的军队。

不过这些土耳其人在战中都成为了左宗棠的俘虏。阿古柏的儿子还跑到奥斯曼帝国悍然要求苏丹公然向清国开战,宣布新疆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一部分,但这个无理要求被奥斯曼土耳其苏丹拒绝。

英国

阿古柏的政权刚刚成立时,英国人就来了,还承认了这个政权。不仅如此,英国人向其赠送大批军火加以支持。客观地说,英国人的举动有分裂中国的成分,但更多的是培养一个代理人借以抵抗俄国人的扩张。

所以面对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举动,英国人是反对的态度。不过英国也不能明火执仗地阻止,而是耍起了手段,甚至还搞过舆论战,企图影响清廷的决策。

在舆论没有起作用后,英国人又采取了各种方式,希望能够调停对新疆的收复。但是也失败了,眼看阿古柏已经顶不住的时候,英国人又马不停蹄地见了李鸿章,要求清政府同意让阿古柏的政权作为一个附属国存在,但是同样遭到拒绝。

当然了,在这个过程中,英国人是手段耍尽了,更是威逼利诱,可都没有让清政府放弃西征。

俄国

俄国人是左宗棠收复新疆道路上最大的绊脚石,虽然俄国的态度没有英国人如此坚决,但俄国人早就出兵侵占了伊犁地区。

和英国的支持不同,俄国其实对阿古柏的态度有点模棱两可,对于支持不太积极,可反对又不太坚决。

毕竟在俄国人眼里,这些都应该是自己的地盘,所以在阿古柏忙着占领新疆的时候,俄国人早就开始对中亚以及浩罕国下手了。

只不过当时俄国很忙,忙着和奥斯曼土耳其作战。俄国人也认为左宗棠可能只是做做样子而已,因为英国是反对的嘛,但是俄国对于阿古柏更是认为无所谓,其实不留反而更好,这样英国就没有可乘之机了嘛。

所以对清朝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但同时俄国始终占着伊犁不放。毕竟,左宗棠收复新疆,的确和之前晚清政府的表现不同。虽然列强们咄咄逼人,尤其是英国想保住阿古柏,但眼看清政府势如破竹,非常坚决,列强们也对此无能为力。

1949年是解放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一年,8月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歼灭马步芳主力27000余人,解放兰州。1949年9月10日毛泽东向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发出了关于向新疆进军的指示。吹响了解放新疆的号角。

1949年9月25日、26日,以陶峙岳、包尔汗为首的爱国人士,在中国***政策感召下通电起义,实现了新疆的和平解放。1949年12月17日,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新疆省人民政府正式宣告成立,同一天新疆军区也宣告成立,并举行了人民解放军一兵团部队、三区民族军和起义部队会师迪化(乌鲁木齐)的仪式。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为了扭转贸易逆差

21839年,林则徐被道光帝派往广州进行禁烟,进行暗访密查,缉拿烟贩,收缴鸦片6月在虎门海滩销毁鸦片,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这次活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31840-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41856-1860年,英法联军为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占领北京后,火烧圆明园

5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结合第8页表格和第9页图掌握)

6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1853年占领南京改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为推翻清朝统治,派军队北伐和西征

7左宗棠作为钦差大臣,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收复了新疆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8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失败后,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地化程度

9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10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八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学生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1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开办了一些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从70-80年代筹建了南海,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12评价洋务运动(第30页内容,重点掌握)

131895年春,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维新的序幕

141898年6月到9月,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内容( P33):要求从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思想五个方面掌握

151894年,孙中山组织了革命团体兴中会1905年,他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孙中山当总理,通过了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改革土地制度的革命纲领,它的成立,大大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创办的机关刊物《民报》,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16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是,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没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171915年,陈独秀等知识分子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掀起新文化运动以四提倡四反对为主要内容,向尊孔复古逆流进行攻击,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解放潮流

181918年,李大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进行宣传马克思主义

19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不过,新文化运动中也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影响到后来

20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学生举行示威,要求"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要求,遭到北洋军阀政府的镇压6月初,上海工人举行罢工,商人罢市,支持学生斗争,工人阶级起了巨大的作用,结果政府被迫释放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初步的胜利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211921年7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一大通过了党的纲领,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221922年中共二大,确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建立民主共和国这是在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231924年创办的黄埔军校由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

24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北伐,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主要战场:湖南,湖北;主要战役:汀泗桥,贺胜桥;在两湖战场消灭了吴佩孚主力;出师不到半年,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251927年4月,蒋介石叛变革命,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它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革命运动

26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人,领导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第一枪

27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进攻敌人力量较为薄弱的农村,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中国***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28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在未能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后被迫进行战略转移,进行长征

291935年1月,党中央召开遵义会议,会议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0长征途中,渡过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同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31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时,蒋介石要求驻守东北的张学良实行不抵抗政策,使东北三省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不到半年时间全部沦于敌手全国人民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要求停止内战,抵抗日本的侵略东北人民和部分东北军部队,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共派杨靖宇组织东北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

32九一八事变后,中共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张学良,杨虎城接受了中共主张,为了逼蒋抗日,1936月12月12日,发动"西安事变"事变发生后,中国***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31937年日军向卢沟桥中国守军发动进攻,制造七七事变,中国人民的全国性抗日战争从此爆发在事变中,佟麟阁,赵登禹先后为国捐躯平津相继陷落,这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34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制造了南京大屠杀,在六周时间内,屠杀中国居民达三十万人以上

35在全面抗战期间,中共领导的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这是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为粉碎敌人的"囚笼"政策,1940年8月在彭德怀指挥下组织了百团大战,这是抗战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国民党军队在1938年春取得台儿庄大捷

36抗战胜利前夕,1945年4月,在延安召开中共七大,大会主要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发动群众,在中国***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37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标志着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38在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1945年8月到10月,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毛泽东在周恩来,王洛飞的陪同下,同国民党进行谈判,最后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39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标志全面内战爆发

40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军挺进大别山威胁南京和武汉标志战略反攻的开始

41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陈毅曾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掌握P98图)三大战役的胜利,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了,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42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统绐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的垮台

43状元实业家张謇,在《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民族危机情况下,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同时兴办学校和开展慈善事业一战期间企业由于帝国主义放松了对中国民族资本的压迫,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但大战结束后被吞并

44中文报纸中最著名的是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451909年,由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

46揭开制碱奥秘的侯德榜撰写了《制碱》一书,他的制碱法被命名为"侯氏制碱法"

47近代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中代表人物有魏源和严复魏源他编成《海国图志》一书,系统介绍了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并说明编写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严复是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他翻译了《天演论》,阐述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进步观点

48戊戌变法期间,创办了京师大学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

49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

50鲁迅代表作有《狂人日记》,《孔乙已》等;徐悲鸿代表作有《愚公移山》等;被称为人民音乐家的聂耳的代表作是《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的代表作是《黄河大合唱》

历史该如何复习?

1心理状态稳定是正常发挥的关键

其实这个不仅对于历史有用,其他也是如此了但是历史考试中一定么心里保持号哦因为我高考那次好像真的比较紧张的说啦有的地方真的是一下子想不起来,短路所以如果真的心理状态不稳定,其结果则必发挥失常。

所以要学会自我调节,注意几点

①通过考前练兵,(摸拟考试)了解并尽快适应准高考型的试题,缓解考试紧张症。

②查缺补漏,完善知识点的不足,增强应考自信心。

③吃好,睡好,身体好是健康心理二大前提,切忌打"消耗战",同时不断告诫自己"往前看,(高考过后)实现目标需努力,往回看(中考会考)难关能过要自信"。

2争取全面拿分,切忌轻易放弃任何部分。

3抓总体柜架结构,切忌捡芝麻丢西瓜。

最后一个月巩固提高,应该从柜架结构入手,准确抓住主要线索及阶段特征,再对应基础史实,如重要事件、人物及评价问题。这样由大及小,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如中国古代史,从纵向(按时间)抓住六大阶段--先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横向抓住四个方面--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这样构成网络体系,并准确掌握基本史实,总之,抓线索,突出重点,带动整体。

4应考时抓审题,站史实,注意史论结合。

审题是做题的前题和关键,历史知识内容厌杂,但题目设计都有针对性:时间、空间、程度不同,相应内容也会有所变化,审题时要仔细抓住每个关键词,再确定落笔的角度,材料题要有针对性地审查是否将有效信息,抓信了,抓全了。问答题则要按设问结构分层解答,切忌从头到尾"一段论",否则会失"踩分点"。

最后注意:回读考纲、回读课本、回读历史地图、回读错题,记信,只要稳定心理正常发挥就不会出现成绩滑坡,所以以稳为准,争取稳中提高。

自始至终抓好“三个着力点”

着力点一:狠抓历史基础知识,准确掌握重要的史实、概念和结论,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和内在联系,形成学科内容的主干系统和知识网络:

1准确记忆基本史实,力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使知识网络化。

2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和结论,这是形成历史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

3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和发展过程,从宏观角度去认识历史。

4强化专题史复习,融会贯通,形成知识主干。

呵呵,其实历史真的比较容易复习,但是问题在于很多时候不容易拿高分,但是很多时候也拿不了低分所以看大家平时复习的功力咯

中国历史(八年级 上)

速 记

第一单元 侵略与反抗

第一课 鸦片战争

英国为开辟市场,走私鸦片危害广。

民族英雄林则徐,虎门销烟为国强。

一八四零鸦战起,《南京条约》丧权益。

赔款通商又割地,半殖半封近代史。

第二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战争

英法起祸端,火烧圆明园。

沙俄割领土,一百五十万。

南有太平军,反清抗洋兵。

奇兵杀华尔,千古留美名。

第三课 收复新疆

俄英垂延争新疆,入侵称汗阿古柏。

海塞并重左宗棠,先北后南好策略。

新疆收复回祖国,治理西北行省设。

第四课 甲午中日战争

一八九四甲午战,割地赔款丧主权。

世昌殉国黄海间,开设工厂增口岸。

北洋舰队全军没,大大加深殖民地。

《马关条约》被迫签,民族危机险空前。

第五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八国联军侵满清,北京二度被占领。

赔巨款,派驻兵,辛丑年里泪盈盈。

严禁人民反列强,清朝变成洋人庭。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

第六课 洋务运动

内忧外患陷困境,地主阶级忙自救。

19世纪60至90,师夷长技办洋务。

自强求富为口号,奕忻曾李又左张。

军事民用和学堂,富国强兵未达到。

资本主义得发展,启动中国近代化。

第七课 戊戌变法

公车上书给皇帝,维新变法运动起。

《中外纪闻》强学会,康梁奔走救危机。

光绪诏书要变革,救亡图强改现状。

维新百日终失败,爱国忧民精神扬。

第八课 辛亥革命

孙中山建同盟,三民主义作指导。

兴民族,争民权,改开土地为民生。

武昌起义震华夏,辛亥革命创民国。

推翻清朝帝制结,民主共和入民心。

第九课 新文化运动

《青年杂志》运动搞。

“民主科学”摇大旗,陈李胡鲁作代表。

十月革命送曙光,马克思主义响中国。

新文化运动载史册,人们思想大解放

跟上面的不一样

由于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区经济形式的单一性,决定了它必然积极发展与周邻地区,特别是同中原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关系。顺应东西方各地人们彼此间联系交往的要求而出现的“丝绸之路”,大体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的一部分路段就途经新疆境内。西方文献中很早就有“赛里斯”的传闻,“赛里斯”是“丝”的音译,后来变成当时人们对于传输丝绸到西方的中国人的称呼,说明华夏先民的步履早已进入新疆,新疆各地同中原地区源远流长的交往联系。新疆境内的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阿拉沟等地的墓葬里曾陆续出土了一些中原地区输入的漆器、丝绸以及铜镜,相同物品也为前苏联考古学家在阿尔泰山北部地区巴泽雷克古墓随葬品中发现。新疆哈密七角井细石器文化遗址以及罗布泊地区的古墓葬中还发现了用海贝类制作的装饰物,如珊瑚珠等,此类物品显然来自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在我国先秦古籍里,诸如《尚书》、《竹书纪年》、《山海经》、《楚辞》中都有关于古代新疆地理、山川、河流的记载,它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当时中原人民对于新疆已经有所认识和了解。在商王武丁之妻的墓中,人们发现了用新疆玉石制成的陪葬器物竟多达756件,这是天山南部的于田等地与中原地区进行玉石贸易的证明,为此,有人又将“丝绸之路”称为“玉石之路”。我国古籍《穆天子传》里关于公元前1000年周穆王率部远涉流沙的西巡传闻也决非空穴来风,而是曲折地反映了远古时期中原地区同新疆的经济文化交流关系。上述事实都是秦汉时期以前新疆同内地之间保持密切联系的证明。远古时期新疆各地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关系为后来汉朝对新疆的统一管辖奠定了一定基础。

汉朝统一“西域”之前,由于戈壁大山相隔和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天山南北各地仍处在分散闭塞、各自为政的割据状态中,这种分裂局面严重阻碍了当地经济发展,显然不利于新疆的社会进步。该地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开始有了超越氏族范围的区域性统一的要求。而这种统一局面的形成仅仅依靠该地区自身的努力是根本无法实现的。事实证明,在后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也是如此。天山南北各地政治上的统一是从我国历史上的西汉王朝开始并且逐步完成的。它同先秦时期两地之间十分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有着直接的关系,可以讲,西汉中央政府对新疆的统一和经营是此前这种密切往来关系的必然结果。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