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道简介及详细资料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岭南道简介及详细资料,第1张

简介

岭南道,唐贞观元年(627)初置,治所位于广州(今广州市),辖境包含今福建全部、广东全部、广西大部、云南东南部、越南北部地区。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福州、泉州、建州、汀州、漳州五州(今福建省)及潮州隶属江南东道。

天宝十年(751年),潮州复隶岭南道。

咸通三年(862),岭南道被划分为岭南东道与岭南西道,东道治广州,西道治邕州,两广分为东西的开始。

乾符六年(879),黄巢起义军占广州,削弱了唐朝 在岭南的统治势力。唐朝灭亡后,出现了五代十国的更替。

所辖州(开元二十一年设十五道时的州县)

广州 治南海县(今广州市),辖南海县、番禺县、增城县、四会县、怀集县、化蒙县、洊安县、 宝安县、清远县、浛洭县、浈阳县11县

冈州 治新会(今新会市),辖新会、封乐、义宁3县

武德四年,以南海郡之新会、义宁二县置冈州新会郡,以地有金冈以名州,并封平、

封乐二县。贞观十三年州废,省封平、封乐,以新会、义宁属广州。是年,复新会、义宁

置冈州,又析义宁置封乐县。后省封乐。开元二十三年州废,以 新会、义宁复属广州。

潮州 治海阳县(今潮州市),辖潮阳县、海阳县、程乡县3县

韶州 治曲江川(今韶关市北),辖仁化县、曲江县、乐昌县、始兴县、浈昌县、翁源县6县。

循州 治归善县(今惠州市东),辖河源县、归善县、兴宁县、海丰县、博罗县、雷乡县6县。

端州 治高要县(今肇庆市高要区),辖高要县、平兴县2县

新州 治筠城(今云浮市新兴县新城镇)辖索卢县、新昌县、单牒县、永顺县4县。

武德四年(621年)置新州。

天宝元年 (742年),废新州,设新兴郡,撤新昌、单牒2县。

乾元元年(758年), 改新昌郡为新州,撤 索卢县, 设新兴、永顺2县

恩州 治齐安县(今恩平市北),辖齐安县、阳江县、杜陵县3县

至德中(757年)齐安县改恩平县

春州 治阳春县(今阳春市区),辖阳春县、罗水县(天宝元年置)2县

勤州 治富林县(今阳春市石望镇交明村委会平地村),辖铜陵县、富林县2县

泷州 治泷水县(今罗定市太平镇潭白村),辖泷水县、开阳县、永宁县、安南县4县

康州 治端溪县(今德庆县),辖端溪县、乐城县、安遂县、都城县4县。

封州 治封川县(今封川县),辖封川县、开建县2县。

高州 治保全县(今电白县马踏镇禄岳村),辖良德县、保全县、电白县3县

开元五年(717年)连江县更名保全县,高州治从良德县迁至保全县

天宝元年(742年)废高州,复称高凉郡,保全县为郡治。

至德二年(756年)保全县更名保宁县。

乾元元年(758年)高凉郡复名高州,治保宁县。

大历十一年(776年)高州治从保宁县迁至良德县(今高州长坡),保宁县属之。

窦州 治信义县(今信宜市镇隆镇),辖怀德县、信义县、潭峨县、特亮县4县

辩州 治石龙县(今广东省化州市),辖石龙县、陵罗县、龙化县3县

大历 八年(773年),龙化县属顺州

潘州 治茂名县(今高州市),辖茂名县、南巴县、潘水县3县。

罗州 治石城县(今廉江市河唇镇龙湖村),辖石城县、吴川县、南河县、招义县、零绿县5县。

大历 八年以南河隶顺州

雷州 治海康县(今雷州市),辖海康县、徐闻县、铁杷县3县

崖州 治舍城县(今海口市琼山区旧州镇旧州村),辖舍城县、澄迈县、文昌县、临高县(州没隶崖)4县。

儋州 治义伦县(今儋州市三都镇九州村),辖义伦县、昌化县、感恩县、富罗县、吉安县5县。

振州 治宁远县(今三亚市崖城镇水南村)辖宁远县、延德县、临川县、吉阳县4县

万安州 治陵水县(今陵水黎族自治县)辖万安县、富云县、博辽县、陵水县4县

琼州 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除临机县外,琼州与琼山县、曾口县、颜罗县、容琼县、乐会县一起被黎人攻陷,临机县划属崖州。开元元年(713年),改临机县为临高县。

白州 治博白县(今博白县)领5县。辖博白县、龙豪县、南昌县、建宁县、周罗县5县

大历 八年(公元773年),白州析出龙豪县改隶顺州

山州 治龙池县(今博白县龙潭镇)辖龙池县、盆山县2县。

廉州 治合浦县(今浦北县泉水镇旧州村)辖合浦县、封山县、蔡龙县、大廉县4县

钦州 治南宾县(今灵山县旧州镇南宾寨)辖南宾县、钦江县、遵化县、内亭县、安京县5县

陆州 治鸟雷县(今钦州市犀牛脚乡乌雷村),辖鸟雷县、安海县、玉山县3县

桂州 治临桂县(今桂林市)辖临桂县、兴安县、灵川县、阳朔县、永福县、荔浦县、永丰县、建陵县、纯化县、临源县、古县11县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复置辖理定县

大历三年(768年)临源县改为全义县

永贞元年(805年)纯化县改慕化县

长庆元年(821年),建陵县改修仁县

长庆三年(823)永丰县改丰水县

乾宁二年(895)析慕化置古县

蒙州 治立山县(今蒙山县)辖立山县、东区县、正义县2县

昭州 治平乐县(今平乐县)辖3县辖平乐县县永平县、恭城县3县。

富州 治龙平县(今昭平县)辖龙平县、思勤县、开江县3县

梧州 治苍梧县(今梧州市)辖苍梧县、戎城县、盂陵县3县。

光化四年(901年)析出戎城、盂陵两县改隶桂州

贺州 治临贺县(今贺州市贺街镇)辖临贺县、桂岭县、荡山县、富川县、冯乘县、封阳县6县。

藤州 治镡津县(今藤县)辖4县。辖宁风县、感义县、安昌县、镡津县4县

义州 治龙城县(今岑溪市)辖3县辖龙城县、安义县、连城县、义城县3县。

至德中(757年),改安义为永业,龙城为岭溪,

乾元二年(759)义城县并入岑溪县

容州 治北流县(今北流市)辖辖北流县、渭龙县、普宁县、宕昌县、欣道县、陵城县6县。

建中 三年(公元782年),析出宕昌县改隶禺州, 并划辖原隶禺州之陆川县

唐末,宕昌县废

禺州 治峨石县(今北流市东南)辖峨石县、罗辩县、扶莱县、罗卞县、温水县5县

建中三年(公元782年),增划辖原隶容州之宕昌县,析出陆 川县,改隶容州

大历八年(公元773年),温水县改隶顺州

宋开宝五年(972年),废顺州,禺州、罗卞县为陆川县

牢州 治南流县(今玉林市玉州区)辖南流县、定川县、宕川县3县。

党州 治善劳县(今兴业县卖酒镇党州村)辖善劳县、 善文县、抚安县、宁仁县4县。

平琴州 治安仁县(今玉林市区北50里)辖安仁县、怀义县、福阳县、古符县4县

建中二年(公 元781年),省废平琴州入党州

郁林州 治石南县(今兴业县蒲塘镇一带)辖石南县、兴业县、郁平县、潭栗县、兴德县5县。

贵州 治郁林县(今贵港市城区)辖郁林县、怀泽县、马岭县、潮水县4县

绣州 治常林县(今桂平南罗播乡)辖常林县、阿林县、罗绣县3县

龚州 治南平县(今平南县平南镇)辖平南县,武林县,隋建县,大同县,阳建县5县

浔州 治桂平县(今桂平市西山大窝坪)辖桂平县、大宾县、皇化县3县

象州 治武化(今象州县)辖阳寿县、武仙县、武德县、武化县、长风县5县

柳州 治马平县(今柳州市柳江东南岸)辖马县平、 象县、龙城县、洛封县、洛容县5县

元和十三年(818年)洛封县更名洛曹县

融州 治融水县(今融水苗族自治县北武阳)辖融水县、武阳县2县

环州 治正平县(今环江县渡口西庐屯附近)辖福零县、正平、龙源、饶勉、思恩、武名、歌良、蒙都8县

宜州 治龙水县(今宜州市)辖龙水县、东玺县、崖山县、天河县4县

乾封中(公元666年至668年),粤州更名宜州

芝州 治忻城县(今忻城县宁江乡板现屯)辖忻城县、 富川县、平西县、乐光县、乐艳县、多云县、思龙县7县

澄州 治上林县(今上林县澄泰乡古城村)辖上林县,无虞县,止戈县,贺水县4县

严州 治来宾县(今来宾市东南旧来宾)来宾县、循德县、归化县3县。

宾州 治岭方县(今宾阳市芦圩镇古城村),辖岭方县、琅琊县、安城县3县

横州 治宁浦县(今横县横州镇)辖宁浦县、岭山县、淳风县、乐山县4县

淳州 治永定县(今横县峦城镇北)辖永定县、武罗县、灵竹县3县

永贞元年(805年)又改峦州

邕州 治宣化县(今南宁市),辖宣化县、朗宁县、如和县、武缘县、思龙县、晋兴县、封陵县7县

田州 治横山县(今田东县祥周乡祥周村)辖惠佳县、都救县、横山县、如赖县、武笼县5县

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田州废。后复置田州为羁縻州

笼州 治武勤县(今扶绥县新宁镇),辖武勒、武礼、 罗龙、 扶南、 龙赖、 武观、 武江7县

瀼州 治瀼江县(今上思县叫安乡那当村),辖瀼江县、波零县、鹄山县、 弘远县4县

唐末废。宋改置武黎县。

岩州 治安乐县(今贵港市木梓镇)辖安乐县、恩封县、高城县、石岩县4县

古州 治乐预县(今三江侗族自治县境)辖乐预县、古书县、乐兴县3县

唐贞元时废

思唐州 治武郎县(今平南县西北马练、国安一带)辖武郎县、思和县2县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 思唐州降改为羁縻州。建中元年(780年),思唐州复改为正州

汤州 治汤泉县(今越南凉山省凉山东南)辖汤泉县、禄水县、罗韶县3县

武峨州 治武峨县(今越南北太省内)辖武峨县、武缘县、武义县,武夷县、武劳县、梁山县、如马县7县

武安州 治武安县(今越南海防境内)辖武安县、临江县2县

长州 治文阳县(今越南义静省荣市境内)辖文阳县、 铜蔡县、长山县、 其常县4县

峰州 治新昌县(今越南福寿省越池东南)辖嘉宁县、承化县、新昌县3县

福禄州 治安远县(今越南清化省清化市西北)辖安远县、唐林县、福禄县3县。

交州 治宋平县(今越南河内)辖宋平县、太平县、交趾县、朱鸢县、龙编县、平道县、武平县、南定县8县

爱州 治九真县(今越南清化)辖九真县、安顺县、崇平县、日南县、无编县、军安县6县。

驩州 治九德县(今越南义安省荣市)辖九德、浦阳、越裳、怀驩4县

安南都护府 调露元年曰安南都护府,至德二载曰镇南都护府,大历三年复为安南。宝历元年徙治宋平

岭南曾是唐代行政区岭南道之名,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海南全境及曾经属于中国皇朝统治的越南红河三角洲一带;后来分为岭南东道和岭南西道,是广东、广西分治的开始。

五代时期,越南独立而分离出去。宋代淳化四年(993年)岭南道之名改为广南路。由于历代行政区划的变动,现在提及到岭南一词,特指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三省二区,亦即是当今华南区域范围。

扩展资料

岭南文化,是指中国岭南地区文化,涵盖学术、文学、绘画、书法、音乐、戏曲、工艺、建筑、园林、民俗、宗教、饮食、语言、侨乡文化等众多内容。 

从地域上,岭南文化又分为广东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块,广东文化又分为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雷州文化、高凉文化,尤其以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构成了岭南汉文化的主体。

岭南文化,源远流长。历史上,在汉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等多方面,岭南文化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史上居于重要地位,起着重要作用。

近代岭南文化更是近代中国的一种先进文化,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岭南文化以其独有的多元、务实、开放、兼容、创新等特点,采中原之精粹,纳四海之新风,在中华大文化之林独树一帜,对岭南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岭南 (中国地区)

岭南,是我国南方五岭以南地区的概称。而五岭由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座山组成,大体分布在广西东部至广东东部和湖南、江西五省区交界处。

在行政上,岭南曾是唐代行政区岭南道之名,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海南全境及曾经属于中国皇朝统治的越南红河三角洲一带;由于历代行政区划的变动,现在提及到岭南一词,特指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三省二区,亦即是当今华南区域范围。

岭南地貌因在历次地壳运动中,受褶皱、断裂和岩浆活动的影响,形成了山地、丘陵、台地、平原交错,且山地较多、岩石性质差别较大、地貌类型复杂多样的特点。岭南河流众多,具有流量大,含沙量少,汛期长,径流量丰富等特点。

这些河流绝大多数源自西北部、北部和东部的崇山峻岭中。岭南最大的河流珠江,是中国汉地境内第三长河,流量仅次于长江,居全国第二位。

扩展资料:

诗词里面的岭南文化:

1、苏轼在被流放到惠州的时候有写:

《惠州一绝 / 食荔枝》宋代:苏轼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不辞 一作:不妨)

释义:

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

东坡先生的吃货哲学让他到哪里都是乐呵呵的,每天吃300颗荔枝。不过古文的翻译,几百上千其实主要是想表达多的意思,并不是真的表面数字那么多。

2、苏轼《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还这样夸因为人的存在,而使得岭南更多了一丝人情味。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宋代:苏轼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尽道 一作:自作)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释义:

常常羡慕这世间如玉雕琢般丰神俊朗的男子,就连上天也怜惜他,赠予他柔美聪慧的佳人与之相伴。人人称道那女子歌声轻妙,笑容柔美,风起时,那歌声如雪片飞过炎热的夏日使世界变得清凉。

你从遥远的地方归来却看起来更加年轻了,笑容依旧,笑颜里好像还带着岭南梅花的清香;我问你:“岭南的风土应该不是很好吧?”你却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

其他名人写岭南的诗词这里就不做赘述了,因为苏轼写关于岭南的诗词就足以表达古代文人对岭南的复杂心境。古代的政治中心多在北方,被流放的文人到岭南之所以会高产诗词感慨,跟他们背井离乡可能永远也回不去了。这也是一个古代文人被流放到岭南的原因之一。

——岭南 (中国地区)

冼(Xiǎn 洗)姓源流:

  1江三角洲的冼氏族谱多说冼姓出自于沈姓,是一名沈汭的人秦末随赵佗来南越,定居南雄珠玑巷,然后在宋代由珠玑巷分居珠江三角洲各地。具体过程如《岭南冼氏宗谱》所说:“冼氏之先,盖出沈子国,亦周之苗裔。在秦,居真定郡(原注:今直隶正定府)。有名汭者,以义侠闻,为仇家所持,因秦法严,改今姓。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24年),遣赵佗将谪卒五十万人戍五岭,汭与佗同里,且有旧,往投其帐。至岭南,遂家焉。是为冼姓入粤之始。 …… 自此子孙蕃衍于岭南。有居广西者,不甚显著,今镇南关内有冼村,亦俨然一都会也。以广东为大宗,分为二支:居广州者为南海冼氏;居高州者为高凉冼氏。虽郡望不同,乃汭公之后。”

  2出自洗姓,“冼(Xiǎn)”与“洗(Xiǎn)”的实际情况是改革以后洗(Xiǎn)姓多作“冼”,实际上,“冼”成为了原来正体字“洗(Xiǎn)”的通用简化字,原来的正体字“洗(Xiǎn)”已很少有人用了。所以,在翻印古籍时要用原来的正体字即繁体字“洗(Xiǎn)”,今人应使用其通用的简化字“冼”。

  3壮、黎、苗等民族也有此姓。 二、迁徙分布  冼姓出自古代南方高凉少数民族姓氏。据万震《异物志》说:“广州南有贼曰俚,此贼在广州之南,苍梧、郁林、合浦、宁浦、高凉五郡中央,地方数千里。”这“数千里”之地位于西江以南。在梁、陈、隋时,这一带土著居民以俚人为主,也有后来分别称为僮(壮)、瑶、黎人和汉人共居,他们的文化经过通婚、融合,形成了共同的信仰,敬奉远古祖先名叫盘瓠,尊称“盘王”。盘瓠是神农氏后裔高辛氏的女婿。据考古发现,在漠阳江上游阳春地域,有从北而南一百多华里喀斯特地貌的石灰岩山带。石山带北段的凌霄岩风景区,于2004年被国土资源部命名为“阳春凌霄岩国家地质公园”。在距今一万五千余年前后,石灰岩溶洞居住着先民部落,以渔猎为生,溶洞里的文化层中埋藏着大量的各种古野兽遗骨化石。考古学家在阳春县独石仔岩洞发掘出旧石器晚期古人类文化遗址,经过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鉴定,独石仔岩洞深达25米的上中下三个文化层,距今为15350年至16650年。这个盘瓠部落的先民,在石器工具发展,以农、渔、猎为谋生手段以后,离开洞穴逐步向漠阳江、鉴江流域迁徙定居繁衍,称为“狗郎部落”,所居村庄均称“狗郎寨”,有的沿用到解放后,至今大都以谐音改称高朗寨、高良垌等等。此区域的俚人和其后的僮(壮)、瑶人,均以盘瓠为祖先,以其狗头人身的头像为旗帜,北方的汉人讹音称之为“高凉人”。秦始皇时进军统一岭南。岭南之地土著居民称为“百越”人,又以所居地域分别称为“山越”、“瓯越”、“骆越”。戍军中有一个河北真定人沈汭,是沈子国的后代,和秦军统领尉官赵佗是同乡。沈汭(Ruì 音锐)被高凉部落的女首领招为夫婿,生儿育女,发展男系氏族,以岭南地域最先取姓的“先”字加沈汭的姓名“氵”旁,取姓洗(Xiǎn 音显),沈汭的儿子取名洗齐。从此世称洗氏。沈汭和他的夫人洗氏往见南越王赵佗,相谈甚欢,赵佗遂命洗氏世守高凉。经秦、汉至晋,洗氏未留世系记载。洗姓人相传:“沈改为洗,原因莫问。”到了清康熙己丑年(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广东冼姓入编西江房冼氏族谱,开始把“洗”姓书写为“冼”姓,尊东晋时的冼劲为始祖。东晋元兴年间,著名的清廉官吏广州刺吴隐之以人格力量感化高凉俚人,召其首领冼劲率领部队出为广州刺史府中兵参军。东晋元兴三年,流贼卢循率众攻广州,冼劲领扬威兵五百人出战,兵败被执,骂贼不屈而死。刘裕受晋禅位,建立宋(南朝),追封广州死难将领冼劲为曲江县侯,以冼劲遗孤冼承烈袭爵。承烈生楚艾,楚艾生文斡、文枢,文斡生企圣、企贤、企豪,文枢生企及(杰讹音),企圣生长子冼挺和次女冼英,冼英嫁高凉太守冯宝称为冼夫人,是冼劲的六世孙女。冼氏在阳江西部的黄什河边西岸建立冼村,由来已久。远在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南越,在广州属下设立高凉县,县治遗址在今阳江市北的阳东县大八镇古城村,冼村在阳江北。高凉县辖地包括恩平、阳春、阳江、电白、茂名、化州、吴川至廉江广阔地域。东汉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吴主孙权派吕岱为交州刺史,征讨高凉俚人,俚人首领钱傅(即洗傅谐音)战败归降,因汉人不承认有“洗”姓,《三国志》以谐音写为“钱傅”。吴主命洗氏部落从漠阳江东迁至漠阳江西,任命洗傅为“高凉西部都尉”,后改为高兴郡(余略)。冼姓望居南海郡(秦置南海郡,治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西南一带。赵陀据其地建南越。汉武时再置。隋唐有广州。隋为番州,南海郡)、高兴郡(今广东省化州市)。

  冼(xiǎn)姓,在全国约有人口83万,在各姓中排第310位,占全国人口的006%。冼姓主要分布于今广东、广西两省。广东冼姓主要分布于茂名、湛江、广州、阳江、江门、云浮、肇庆、佛山和珠海等地。

唐朝时期岭南,是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海南全境,以及湖南、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区。

历史上,岭南也包括曾属中国皇朝统治的越南红河三角洲一带。越南脱离中国独立后,“岭南”之概念逐渐将越南排除在外。

由于行政区划的变动,现在提及到“岭南”一词时,特指广东、广西和海南三省区,江西和湖南部分位于五岭以南的县市并不包括在内。

扩展资料:

自然地理环境决定文明类型。地理环境不同就孕育出不同的文化。岭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与这里的原住民族共同创造了这里的文化。

岭南地区属亚热带气候,夏季炎热,春季多雨,雨热同季,有利于动植物的滋生繁殖以及生物多样性格局的形成,从而为人类起源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岭南地区曾属吴,广州建有南武城,越灭吴,曾修南武城进行外贸。楚灭越,岭南才入楚,建有楚亭,并因岭南有犀角、象牙、明珠等宝货引起秦始皇的入侵。

秦亡后,赵陀和辑百越,称王93年,这是汉、越文化大融合的时期,使岭南文化来一次飞跃发展,也是越文化汉化的开始,今天的岭南文化,即以此汉化的南越文化为基底。

曾昭旋先生认为,南越文化还表现在语言方面,即虽经过2000年的汉化,但语法和词汇在广州、潮汕、海南方言仍有南越特征(如倒装语法、地名等)的残留。

参考资料:

-岭南

编导简介

李娜,《记住乡愁》栏目组编导

代表作品:《九江——九水汇一城》《山海关——巍巍雄关 山海之城》等。

“ 拍摄《记住乡愁》的过程,是一种不断发现美、发现感动的过程。于我而言,走在这条路上是一种磨砺,更是一种享受。

——李娜 ”

岭南人家 陈皮飘香

2021年12月底,带着几分期待与好奇,我们走进了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的茶坑村,早在网络调研的时候,我就了解到这里既是新会陈皮的主产地,又是梁启超先生的故乡。究竟是怎样的一方灵山秀水,才能孕育出这样浓厚的文化氛围,我想一探究竟。

当我们走进茶坑村时,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沁人心脾的味道,循着这香气我们发现,村里家家户户的门前、屋顶、甚至是私家车的顶棚上,都晾晒着一箩筐一箩筐的陈皮。而走进街边的任意一家店铺,都能品上一杯主人自己晾晒的陈皮茶,聊上几句关于陈皮的话题。

陈皮,之于这里的人们来说,仿佛已经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更是他们生命中难以割舍的一种情怀。

看着如今村庄里一街两行的陈皮店铺和村庄四周郁郁葱葱的茶枝柑果园,陈皮产业无疑是茶坑人能够实现乡村振兴的产业密码。那究竟是什么样的文化和精神密码,让这个银洲湖畔的古村能够走过600多年的时光,并且在时代发展中抓准机遇,乘势而上。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开始了进一步的调研。

在村民梁普田大叔的家里,我第一次看到了民国年间的梁氏族谱。梁姓是茶坑村的第一大姓,梁氏家族也是最早来到这方土地上定居的人家,斑驳的古籍已有些残破,但书页翻动间几百年的时光就在指尖划过。说起家族的 历史 ,梁大叔有些激动,他给我们讲起先祖和陈皮间的故事,也让我们明白了这方土地上的人们为何会和陈皮有着这么深的感情。

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山林里的野生柑树,治好了村里的一场瘟疫,也让初来这里的人们摸索出了适应当地气候的饮食方式,陈皮逐渐成为了岭南人家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种味道,这种味道随着岁月的流转,最终焕化为当地人身上的一种精神气质,这种气质就如同一枚枚果皮,在时光的流转中,在岁月的氤氲下,不断积蓄力量,不断推陈出新,最终华丽蜕变。

也许就是在这种文化氛围的浸润下,梁启超带着家乡这缕陈皮香,开启了寻求救国之路的漫漫征程。秉持“变者,天下之公理也”的理念,这位来自茶坑村的年轻人,成为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重要推动者,也发出了“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的呐喊,他的成就激励着一代代青年,也成为了家乡人引以为豪的精神印记。

如今的茶坑村里人气特别旺,听村里人说,这些年在政府和 科技 部门的助力下,当地陈皮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好,这也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回到家乡,他们既继承了祖辈流传下来的传统技法,也秉持着不断求新、求变的精神,把家乡的陈皮产业做出了新的高度,新的维度。如今的村庄里,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老人们老有所乐,孩子们幼有所养,大家的幸福感都满满写在脸上,这也让我们看到了乡村振兴最美的模样。

编辑 | 郦雨婷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