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书有哪些
菜 根 谭
《菜根谭》妙语
经文概述
作者简介:老 子
道 德 经
道教简介
作者简介:鬼谷子
鬼谷子卷上
鬼谷子卷中
鬼谷子卷下
鬼谷四友
《黄帝内经》概述
作者简介:黄帝
黄帝内经:灵枢
黄帝内经:素问
作者简介:李宗吾
厚 黑 学
怕老婆的哲学
河图洛书概述
河图洛书
河洛研究
中华百家姓
中华百家姓起源
论 语
棋经十三篇
千 字 文
三 字 经
围炉夜话
古训《增广贤文》
朱子治家格言
《奇门遁甲》概述
奇门遁甲研究
奇门遁甲基础理论
北 山 经
东 山 经
西 山 经
中 山 经
南 山 经
大荒北经
大荒东经
大荒南经
大荒西经
海 内 经
海内北经
海内东经
海内南经
海内西经
海外北经
海外东经
海外南经
海外西经
山海经研究
《孙子兵法》概述
作者简介:孙武
孙子兵法
《易经》概述
作者简介:周文王
周易 六十四卦
1、《论语》:《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2、《中庸》:儒家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宋代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3、《孟子》:《四书 》之一。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为孟子、孟子弟子所作。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
4、《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5、《三字经》: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一、我国主要江河水资源概况 中国江河众多,全国大小河流总长达42万km,流域面积在100km2以上的河流有50000多条,流域面积在1000km2以上的河流约1500条。河川径流总量为27115×1012m3,折合径流深284mm,分布在十大流域之中。但因受地形、气候的影响,河流在地区上分布很不均匀,绝大多数河流分布在东部气候湿润多雨的季风区,西北部气候干燥少雨,河流稀少。其中长江流域径流量为9513×1011m3,居全国第一位;珠江流域径流量为4685×1011m3,居全国第二位;雅鲁藏布江径流量为1654×1011m3,居全国第三位。 根据历史记载,在二千年以前,我国很多源远流长的河流就为中华民族提供灌溉和航运。在数万条河流中,可选出年径流总量大于70亿m3的大河流27条,如表16所示。 表16中除列出主要河流的年径流总量及深度外,还列出其流域面积、长度和年平均流量。各大河流中,其年径流总量大于1000亿m3的为长江、珠江、黑龙江及雅鲁藏布江;年径流总量在300~750亿m3的有澜沧江、怒江、闽江、黄河、钱塘江、淮河及鸭绿江。 表16中河流长度超过1000km的有10条,依次为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雅鲁藏布江、澜沧江、怒江、辽河、淮河及海河。如果按流域面积大小排位,则为长江、黑龙江、黄河、松花江、珠江、淮河、海河、雅理藏布江、辽河。 表16 中国主要河流年径流总量及其它特征值 (水利系统按1956~1979年同步期资料统计) 按径流总 量次序 河名 注入的 湖或海 1 长江 东海 2 珠江 南海 3 黑龙江 鄂霍次克海 4 雅鲁藏布江 孟加拉湾 5 澜沧江 南海 6 怒江 孟加拉湾 7 闽江 台湾海峡 8 淮河 黄海 9 黄河 渤海 10 钱塘江 东海 11 鸭绿江 黄海 12 韩江 南海 13 海河 渤海 14 瓯江 东海 15 元江 北部湾 16 伊犁河 巴尔喀什湖 17 李仙江 北部湾 18 辽河 渤海 19 九龙河 台湾海峡 20 额尔齐斯河 喀拉海 21 龙川江 孟加拉湾 22 鉴江 南海 23 漠阳江 南海 24 南流江 北部湾 25 飞云江 东海 26 下淡水溪 台湾海峡 二、水系分区——地表水资源分区。太平洋流区主要有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辽河、海河、淮河、钱塘江、澜沧江等河流;印度洋流区有怒江、雅鲁藏布江;北冰洋流区只有额尔齐斯河,流域面积最小;内陆河流域面积占347%。 全国按流域水系划分为十大片(一级区),即以长江、黄河、珠江、淮河、海河、辽河、黑龙江等江河为主体,纳入其邻近的独流入海和出境河流,各成一片,浙闽台诸河、西南诸河以及内流区诸河也分别连成一片。 中国的内陆河大致可分为内蒙古、河西、准噶尔、中亚细亚、塔里木、青海、羌塘等7个区域。43 338 615 194 1106 15 元江 北部湾 一、我国主要江河水资源概况 中国江河众多,全国大小河流总长达42万km,流域面积在100km2以上的河流有50000多条,流域面积在1000km2以上的河流约1500条。河川径流总量为27115×1012m3,折合径流深284mm,分布在十大流域之中。但因受地形、气候的影响,河流在地区上分布很不均匀,绝大多数河流分布在东部气候湿润多雨的季风区,西北部气候干燥少雨,河流稀少。其中长江流域径流量为9513×1011m3,居全国第一位;珠江流域径流量为4685×1011m3,居全国第二位;雅鲁藏布江径流量为1654×1011m3,居全国第三位。 根据历史记载,在二千年以前,我国很多源远流长的河流就为中华民族提供灌溉和航运。在数万条河流中,可选出年径流总量大于70亿m3的大河流27条,如表16所示。 表16中除列出主要河流的年径流总量及深度外,还列出其流域面积、长度和年平均流量。各大河流中,其年径流总量大于1000亿m3的为长江、珠江、黑龙江及雅鲁藏布江;年径流总量在300~750亿m3的有澜沧江、怒江、闽江、黄河、钱塘江、淮河及鸭绿江。 表16中河流长度超过1000km的有10条,依次为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雅鲁藏布江、澜沧江、怒江、辽河、淮河及海河。如果按流域面积大小排位,则为长江、黑龙
1、《中庸》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
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
宋代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宋元以后,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其主要注本有程颢《中庸义》、程颐《中庸解义》、朱熹《中庸章句》、李塨《中庸传注》、戴震《中庸补注》、康有为《中庸注》、马其昶《中庸谊诂》和胡怀琛《中庸浅说》等。
2、《春秋》
《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由孔子修订而成。
《春秋》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
《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书,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2019年2月报道,从海昏侯墓出土简牍5200余枚,专家释读后发现包括《春秋》在内的儒家经典及其训传。
3、《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
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4、《史记》
《史记》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万五千余字,比《吕氏春秋》多二十八万八千余字。《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5、《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
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
《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
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古代文史典籍
我国古代十大农书
一、《夏小正》

《夏小正》的经文载于《大戴礼记》的《夏小正传》中。它用夏历的月份,分别记载着十二个月的天文、气象、候和农事。因此,人们认为它是融天文、气象、物候和农事于一炉的混和历。《夏小正》撰者无考。《中国天文学简史》中说:“这本书虽然为后人所作,但其中的天象和某些物候的记载可能反映了夏代的实际情况。”农史学家夏纬瑛在《〈夏小正〉经文校释》中也说:“我们可以把《夏小正》的产生时代推到夏王朝末年。”
《夏小正》由“经”和“传”两部分组成,全文共四百多字。它的内容是按一年十二个月,分别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特别是生产方面的大事。书中反映当时的农业生产的内容包括谷物、纤维植物、染料、园艺作物的种植,蚕桑,畜牧和采集、渔猎;蚕桑和养马颇受重视;马的阉割,染料的蓝和园艺作物的芸、桃、杏等的栽培,均为首次见于记载。
您可以在《中国古代农书研究》中读到经过夏纬瑛校正的《夏小正》经文全文,报告中也包含了《夏小正》语译,并探讨了其中天地人物和谐统一的思想。
二、《吕氏春秋》与《月令》
《吕氏春秋》是在秦相吕不韦主持下,由他的门客集体编写的。吕氏的门客有3000多人,他们来自名门各派。因此,吕不韦命令他们著其所闻,集成二十万字的巨著。这部巨著分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三大部分。其中的《十二纪》是将春、夏、秋、冬四季按孟、仲、季再分为十二个月来命名的。其各纪的“纪首”就是该月的“月令”。后来有人将分散在“十二纪”纪首的月令集中起来纳入《礼记》之中称为《礼记·月令》 。
《中国古代农书研究》中所说的《月令》既包括《吕氏春秋·十二纪》的纪首的月令,又包括《礼记·月令》。这两者虽然也有文字上少量差异,但是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的。
《月令》类农书的特点是:它继承了《夏小正》中天地人物和谐与统一的精髓、发扬了传统的生态农学,并将其推上一个新的高度。《月令》不仅将天体的运动、气候的变迁、物候的演变、农事的活动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而且将阴阳五行引进《月令》体系,阴阳和五行的结合,使中国古代朴素的系统论的结构更加合理。阴阳处于事物的深层,作为事物变化的根据,能够解释系统纵向演进的规律,而五行作为表层结构,便于说明事物复杂的横向交错的关系。阴阳五行的配合,大大提高了从理论上揭示事物系统特征的能力。
本文2023-08-05 10:33:0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0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