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创立与张良有关系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3收藏

道教创立与张良有关系吗?,第1张

有关:

1、张良的传承有道家色彩,且本人学仙,并传说成仙了

张良修炼得道的故事

张良,字子房,汉初大臣。因为他在推翻秦朝暴政后,对灭楚兴汉有功,刘邦称赞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汉朝建立后,张良被封为留侯。张良不慕名利,不贪享荣华富贵,放下这既得利益,去认真修炼,最后成仙而去。在《仙传拾遗》这本古籍中,有一篇文章《张子房》,叙述了这一事实。

张良幼时,路过下邳地方的圮桥,当时风紧雪大,他遇到一位老人,把鞋掉到桥下,老人对他说:“小孩,去把鞋子给我取上来!”张良毫不迟疑的下桥取了鞋,恭敬的交给老人。老人伸出脚,要张良替他穿上,张良“神意愈恭”,老人笑道:“孺子可教也!明早来此,当有所教。”

第二天,天刚亮,张良到了那里,老人早来了,说:你比我后来,“未可传道。”这样一共三次,最后一次,张良先到。老人满意了,以书授之,说:“读此当为帝王师。若复求吾,乃谷城山下黄石也。”后人称此书为“黄石公书” 。

张良读了此书,变得很有智慧,善于应对变化多端的形势,能够驾驭各种局面。不仅如此,张良还用此书,“修之于身,能炼气绝力,轻身羽化。与绮里季、东园公、角里生生、夏黄公,为云霞之交。”(这是叙述张良用此书,指导自己修炼,达到了气力无比,轻身羽化,能进入另外空间,并与数位神仙交往的殊胜境界)

《仙传拾遗》中的那篇文章最后讲,张良后来去世,埋在龙首原。赤眉军造反时,有人盗他的墓,只见到一个黄石枕,那石枕迅速变化,飞走,就像流星一样。墓中没有张良的尸体与衣帽等物。

张良升仙后,做了太玄童子,在太清界伴随太上老君。他的孙子张道陵,后来也得道成仙,张道陵在去昆仑山朝见西王母时,张良也赶去了。那篇文章中,还有另外一些内容,兹不赘述。

张良在功成名就之后,抛下一切荣华富贵,选择修炼。从张良成仙升天的美妙殊胜的结果来看,张良确实是做出了最好的选择。正是:

人生百年如汤煮,生老病痛难尽数;

万贯家财弄到手,到头还是一抔土。

不如修炼升天去,了却尘世万般苦!

3、张良是张道陵天师的祖先

张道陵是张良八世孙,张天师的祖庙叫“留侯家庙”现在龙虎山。

  张良的资料:

  张良,(?—前186)字子房,汉族,汉初三杰之一。传为汉初城父(《后汉书注》云:“张良出于城父”,即今安徽亳州市东南)人。先世原为韩国贵族。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韩国,结交刺客,在博浪沙(在河南原阳东南)狙击秦始皇未遂,逃亡至下邳(今江苏睢宁北)。秦末农民起义中,率部投奔刘邦,不久游说项梁立韩贵族成为韩王,为韩司徒。后韩王成被项羽杀害,复归刘邦,为其重要谋士。楚汉战争期间,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合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刘邦西入武关后,在峣下用计破敌;鸿门宴上帮助刘邦脱离险境;“为汉王请汉中地”;在楚汉战争中“长计谋平天下”,都为刘邦所采纳。汉朝建立,封留侯。见刘邦封故旧亲近,诛旧日私怨,力谏刘邦封夙怨雍齿,释疑群臣。刘邦曾赞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外,子房功也”。传见《史记·留侯世家》、《汉书·张良传》。

  “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汉代开国谋臣张良,并非体魁雄伟、英气非凡的人物。他身居乱世,胸怀国亡家败的悲愤,投身于倥偬的兵戎生涯,为刘邦击败项羽以及汉朝的建立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官拜大司马之后,辞官归隐,是汉初三杰当中,唯一一位甚得善终的人。

  《张良进履》:

  据传说,有一天,张良在圯上(即桥上)漫步,适遇一年迈老人。只见老人故意把鞋摔下桥底,慢慢地对张良说:“小伙子,下去给我拾鞋!”张良感到太突然,想上前教训老人,但碍于老人的年纪,不忍下手,只好下桥取鞋。取鞋后,老人又令张良给他穿上,张良膝跪于前,小心帮老人穿鞋。事毕,老人非但不谢,反而大笑而去。片刻老人又返回,对张良说:“孺子可教也,5日后的黎明,与我会此。”二次会面,皆因张良迟到而散,第三次张良夜半赴约,先老人一步,老人才授给张良一本书,对他说:“读此书则为王者师。后10年天下会大乱。13年后你会见我于济北谷城(今山东平阴西南)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说完就很快走了。张良很奇怪,次日天明一看书,方知书名为《太公兵法》(太公,即姜太公,周武王的军师)。张良就日夜诵读此书,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略、足智多谋、文武兼备的“智囊”。10年后果然陈胜起义爆发,13年后张良去谷城,山下确有黄石一尊,老人的预言神奇般地得到应验。这个故事虽属后人虚构,但他赞扬了张良的聪慧过人。苏轼在《留侯论》中曾对张良的涵养评论道“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这个故事是说,秦朝末年,张良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没有成功,便逃到下邳隐居。一天,他在镇东石桥上遇到一位白发苍苍、胡须长长、手持拐杖、身穿褐色衣服的老人。老人的鞋子掉到了桥下,便叫张良去帮他捡起来。张良觉得很惊讶,心想:你算老几呀?敢让我帮你捡鞋子?张良甚至想拔出拳头揍对方,但见他年老体衰,而自己却年轻力壮,便克制住自己的怒气,到桥下帮他捡回了鞋子。

  谁知这位老人不仅不道谢,反而大咧咧地伸出脚来说:“替我把鞋穿上!”张良心底大怒:嘿,这糟老头子,我好心帮你把鞋捡回来了,你居然还得寸进尺,要让我帮你把鞋穿上,真是过分!

  张良正想脱口大骂,但又转念一想,反正鞋子都捡起来了,干脆好人做到底。于是默不作声地替老人穿上了鞋。张良的恭敬从命,赢得了这位老人孺子可“教”的首肯。又经过几番考验,这位老人终于将自己用毕生心血注释而成的《太公兵法》送予张良。张良得到这本奇书,日夜诵读研究,后来成为满腹韬略、智谋超群的汉代开国名臣。

  感悟,揭示的道理:

  中国有句古训“满招损,谦受益”。张良克制自己的不快,为老人拾鞋、穿鞋,看上去好像很窝囊,但这决不是软弱的表现。张良正是在不断礼让的过程中,磨砺了意志,增长了智慧,后来成为满腹韬略、智谋超群的汉代开国名臣。

  大凡聪明的人往往谦虚低调,善于隐藏自己的锋芒。年轻的经理经常会犯下这样一个错误,当他们新到一个单位任职时,往往急于表现自己的能力,在还不了解公司的情况下“三把火一烧”,结果不是“烧”得不是时候,就是“烧”错了地方,不但费力不讨好,结果还被别人嘲笑为不知“天高地厚”和“后劲不足”。而一个成熟的管理者往往掌握一种外圆内方,绵里藏针的管理、处事技巧,让别人的攻击因为没有着力点而不能发挥作用,反之自己只需轻轻一击就可以令竞争对手受到重创,这才是真正的高手。

  谦虚不仅是要能够保持低调,向人学习,更重要的是还要能够接受批评。许多企业领导者在工作中唯我独尊,不能听取他人的规谏,不能容忍他人和自己意见相左,这样不仅得不到下属的尊敬,久而久之公司还会衍生一种“擦鞋文化”,这对于企业来说是十分危险的事情;作为员工来讲,更要能够接纳领导的批评,因为领导对你的批评完全是出于一种公心或是希望你能有所长进,如果有错而不能认真的对待,或是千方百计地为自己找一些“理由”,这样势必给领导留下一种自高自大或是不负责任的印象,因而丧失很多机会。一个人犯点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接受批评和改过的勇气。

素书也就是太公兵法,据说是姜子牙所作,史记记载过"黄石授书"一说但不知是否真实,张良圯(YI,桥)上为老父进履后“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倾,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关于黄石公事,参见“圯桥进履”。 [释义] 圯上老人经进再三考察,将《太公兵法》传授给张良,使张良后来成为刘邦的军师。后遂用“黄石授书、授书黄石、圯下传书、谷城授策”等称此事,或谓传授兵法。用“圯上书,黄公略,黄石术”等指兵书兵法。用“黄石公、黄石翁。谷城公”等指谙熟兵略,识察人才的仙人、长老。

1鬼谷子是春秋战国的人,主要的言论教人游说,还有一个就是养生,学好这两个方面达到自身的精气神等和游说的水平相互结合的作用,当然这个方法需要一个人非常努力的去学习才能成功,苏秦就是用针来刺自己屁股刺了一年才学好的,我很感概鬼谷子这个人,一句话点名了人的一个中心思想“每个人都喜欢快乐,而讨厌对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当然这句话是圣人除外,可是圣人却是最少的。

2素书我没有接触过。百度上是这么说的:“有一个典故大概大家都知道,黄老先生故意把鞋子弄到桥下,张良毕恭毕敬的为老人拾鞋穿鞋,后来老人又几次考验张良,张良终于通过了考验,于是黄石公就把自己的一本书传授给了张良,这部书的名字有传说叫做《太公兵法》,其实是以讹传讹,这部书的名字应该叫做《素书》。张良却没有把这部书传给后人,而是将书埋进了自己的坟墓。张良死后大约五百年,盗墓人从张良墓里偷了这本书,才在民间流传开来。这段故事记载于宋朝人张商英为《素书》写的序里。张良虽然用这部书里的知识帮助刘邦取得了天下,但是张良也没有完全领悟书中的奥义”,楼主可以百度看看。

3欧阳居士这个很难说,百度上找不到,可能是一个人的借签名字,但是用这个名字的也许不止一个,如果要精确去查找的话我精确不来,不好意思了,只能帮你两个,但我告诉你,我的鬼谷子只是文言文加翻译,其它的自能靠自己背下来在今后的日子自己慢慢学,当然我不否认名师出高徒,在在的每一篇文章后面增加解析和概括确实能有效果,但现在的名师也有,只是一个人能碰上的机会非常少,只能说一本书你能读完没什么,要靠你的天赋和后天的努力这个门槛,苏秦受‘鬼谷子’这个毛泽东说成是中国第一个军校的地方学习后来失败了还是经过了非常艰苦的路才走出来的,学习没有真正的捷径,有的只是在无尽的痛苦中成长起来,慢慢的成为自己的本领,就好比真正明白快乐的人必定是了解过太多的痛苦。个人见解,楼主自己分析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