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墓出土2本失传古籍,本本改写世界历史,西方专家:这不可能!为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汉墓出土2本失传古籍,本本改写世界历史,西方专家:这不可能!为什么?,第1张

虽然在古代没有现代这样发达的科技,在那个时候人们的生活是非常不便利的。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更能看出古人的聪明,从四大发明的问世开始,促进了全球科技的发展,只是在清朝的时候这种特点没有被更好地利用,不然相信我们的古代发明不止会这一点。虽然秦始皇统一了六国,但是在秦朝科技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反观汉朝,不仅比秦朝繁荣而且科技等方面更是有了质的飞跃,考古学家找到汉墓出土2本失传古籍,本本改写世界历史,西方专家:这不可能!

造纸术的出现,让古代人们文化传播越来越方便,因为纸张的出现记载也方便了很多,而这一方法的出现也让考古学家们挖掘到许多古代的记载,有利于研究历史。而古代人们的农用,药用等都有详细的记载,乃至古代数学也让我们再次大开眼界,我国最早关于数学的记载是战国时期的“乘法口诀”,这是我国特有的发现。不仅如此三国时期的《九章算术》也被我们很好地运用到了现在生活中,而还有一本关于算数的古籍,比《九章算术》还要早。

在江陵的张家山中,发现了一个很大的汉墓群,虽然同样是大的古墓,但是这个汉墓群却和其他墓不一样,其他墓中只能挖掘出很多的青铜器,金银珠宝等,但是这个汉墓群却让考古学家们挖掘除了震惊世界的两本珍贵文物,那就是《引书》和《算数书》,详细研究会发现这两本足以改进世界历史。

《引书》是一本养生之书,是道家的养生之道。书中的许多记载都是如何调理身体和健康生活的,而且在里面还记载着下颌关节脱位整复术和叩齿术。这些记载都让我国的医术比西方先进了很多,与西方国家相比,我们国家从古代就有了这些详细的记载,怪不得西方国家不敢承认,直呼:这不可能!

还有一本书《算数书》是记载数学的书,它比出现在三国时期的《九章算术》还要早,甚至要比它早九百年,这本书也改进了世界历史,里面记载了关于数学的其他算法,这是属于炎黄子孙的文明,可见在古代虽然没有其他的辅助,我们的先祖们也会用自己的头脑进行新的发明。

这两本书的出现,让我们不得不惊叹古代文明的先进,这次的发现也让世界文明史有了新的发展。两本不同领域的书都足以体现了我们的古代文明是比西方还要先进的,虽然他们不同意,但这都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甘肃武威磨嘴子,两千年前,最早的汉墨孑遗 如今的书家,多不重视墨!何故?皆因墨来之容易。一瓶三十元的墨汁,就可尽情挥洒数纸。在古代,墨不易得。好墨,更是寸墨寸金。 如此来看,武威市磨嘴子汉墓出土汉代丸墨,其价值就无法估量了!它是现存最古老的墨之一,是汉墨孑遗。为我们揭开了汉代的制墨工艺。 1先民最早掌握色彩 对色彩的使用,标志着人类文明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比较高的阶段。先民们较早掌握的两种色彩,要算黑色和红色。这一点,从距今八千年前后,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出土的彩陶上能看到。 先民们绘制彩陶图案的色彩,多用红黑两色。这两种色彩,也是先民最容易获得的颜色。 黑色源自于炭黑,可以是烧黑树枝,可以是烧火熏出来黑色。故此,在小篆中黑色字形,上面是古「 ”囱”字,即烟囱;下面是「 ”炎”(火)字,表示焚烧出烟之盛,合起来表示烟火熏黑之意。东汉许慎《说文》中说:黑,火所熏之色也。 红色的来源又有所不同,似乎比黑色的来源更多一点。红色可以是红色砂岩,也可红土,也可以是血,人血或者动物的血等等。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先民们对红黑两色掌握,也从简单,容易获得的物质,逐渐固定到矿物中,其中黑色来自天然石墨,红色来自丹砂,丹砂也叫朱砂。 先民们用红黑两色,在彩陶上绘制出精美的图案,表达着他们审美,记述他们收获,展现他们的崇拜。可以这样说,对于黑色使用,至少已经延续了八千年之久。 2殷商时期出现墨 那么,墨究竟是何时出现的呢? 墨,由来已久。上古写字多用竹挺点漆而书。但在殷商时就有墨了。春秋战国,大篆流行,墨使用范围逐步扩大,有关墨的词语也多了。不过依旧是石墨磨而书之。石墨,其实是指画眉石。到秦汉之际,墨才渐渐出现。 现存最早的墨,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出土于湖北云梦睡虎4号秦墓。这是一块圆柱状的墨,直径12厘米,高12厘米。研究者认为,这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人工松烟墨。 从这个墨的形状看,当时墨已经能够大量生产了。 在秦汉时期,墨的加工成型,还没有采用模型,而是采用了后世制作中药丸的方法,加工成丸。古籍中多有丸墨,墨丸之类的词句出现。究其原因,当时墨的颗粒比较粗,似乎掺入的胶也不好,比较松散。到了东汉时期,墨的加工工艺有了突破,逐渐出现了用模具压制的墨锭。 3武威出土的汉墨 甘肃境内出土过多枚丸墨。尤其以武威市磨嘴子汉墓出土的汉代丸墨最有代表性。 这块丸墨,高45厘米,底径28厘米。算是汉墨的孑遗。略近圆柱体,顶部渐收分为圆弧,底平,似细一点的小馒头,一头大,一头小,有磨用过的痕迹。显然,人们用捏着大头,用小头研磨。墨色乌黑透亮。汉墨的基本原料一般采用松烟或桐油烟,故而墨性浓黑光洁,是现存最早的块状合成墨之一,为汉墨中所罕见。为认识墨的源流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汉代的制墨,比先秦时期,有非常大的飞跃。也是一个转折时期,在此之前,墨的主要来源是石墨。这时,制墨的主要原材料,逐渐转向松树,也就今天人们所说的松烟墨。不过,石墨也延续了非常长的一段时间,到了汉末,曹操修筑铜雀台中还藏有大量石墨。 西汉时期,陕西千阳的制墨已经名重一时,为汉王朝办公墨的主要产地。当时,「 ”尚书令、仆、丞、郎,月赐隃糜大墨一枚,小墨一枚” 隃糜即今陕西千阳。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人们讲究百里不贩运,从考古资料来看,陕西、甘肃、河南、山西、山东、湖北、湖南、广东等地均出土过墨。可见,各地都能生产墨。 武威磨嘴子出的汉墨,有可能就是武威当地生产的,而且也形成一定规模的墨丸销售市场。《汉书》中提到,当时有人,拿着公款去购买时令水果,谁知他却购买了墨。可见,墨的制作销售,基本上在市场中普及了。 4汉墨从中原传向西域 东汉中期以后,墨的制作逐渐采用了模具。 三国魏晋时,皇象论墨,已有多胶黝黑的说法,魏有韦诞, 晋有张金, 均以制墨著名于当时。卫夫人《笔阵图》曰:「 ”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胶,十年已上强如石者为之。”墨丸造型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出现了螺子墨。唐时,祖敏以制墨而闻名。至南唐, 李廷珪父子制墨,墨锭大成。宋时出现了香料金箔入墨。此时,墨已至尽善尽美境地。以后,制墨名家不断,元有十余人,明有百余人。 甘肃酒泉的魏晋时期的墓葬中,也出土过墨。有人记述:「 ”西域僧书,言彼国无砚、笔、纸,但有好墨……人们认为,墨逐渐从中原地带向西传播。 有墨,就有收藏。老墨,研后而写,墨色光亮,阳光照下,泛紫色。宋代司马光无所嗜好,独蓄墨数百两,好之成癖。可惜,不知他藏墨的最后归宿了。老墨价格也不低,1930年前后,用漆盒装的康熙吴守默玉堂墨,八锭,价值八百大洋。便宜的康熙曹素功千秋光墨一盒也要四百元。 5墨书写的汉简寸土不丢 武威是河西走廊东端重镇。 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春,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率万骑,长途奔袭河西走廊浑邪王和休屠王,汉军「 ”执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捷首虏八千九百六十级,收休屠王祭天金人”。同年夏天,汉武帝又命霍去病与合骑侯公孙敖乘胜从北地郡再次出兵河西,此次「 ”捷首虏三万二百,获五王、王母、单于阏氏、王子五十九人,相国、将军、当户、都尉六十三人。”这一战役,匈奴彻底退出河西地区的关键。 西汉踞有河西之后,打通了连接西域的丝绸之路,隔绝了匈奴与羌人的联络,取得了战略上的优势。 汉王朝为控制西域,守卫河西走廊,在这里修筑了规模宏大的汉长城。河西走廊的汉长城东起令居,西达盐泽(今新疆罗布泊),北到居延海(今内蒙古额济纳),形成了钉子形的防御体系。 为守卫河西走廊,汉武帝下令大量移民实边,移民的主要是「 ”或以关东下贫,或以抱怨过当……”据记载,西汉 ,先后五次大规模移民河西走廊,到西汉末年,在河西走廊的徙民和戍卒数量猛增到50万。 大批戍边将士,生活在这块地方,扎根落户,成为河西走廊的开发者和守卫者 。们留下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展现着大汉王朝崛起时张力。 武威磨嘴子汉墓群位于武威南15公里的祁连山下,杂木河西岸。这是一处高处河岸的黄土地台,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200米。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这里先后多次发现汉墓,出土了陶器、木器、漆器、铜器、铁器、简牍、鸠杖等等。这些器物见证了汉代,河西走廊戍边将士们的生活。 墨,从土,从黑。土不可丢。据说,张大帅曾给一东洋人,题字,最后落款「 ”张作霖手黑”。别人说写错了。大帅却言,这叫寸土不可丢。 武威市磨嘴子汉墓出土的随葬丸墨,就是当时戍边将士,书写公文,家书所用的残墨。也是那个年代,大汉王朝开疆拓土,昂扬向上的见证。 ​ 王文元原创作品 请关注 请转发 版权已保护,谢绝转载, 盗用必究!

上个世纪70年代初的一天,山东临沂军分区下达了一项紧急命令,命令一个班的兵力荷枪实弹向城内的一座小山上集结。

要知道,在和平年代,军队出动,一定是发生了大事。

原来,1972年4月10日这天,山东临沂卫生局的工作人员正在古城城南两座低矮的小山上进行基本建设。然而,建筑工人的镐头刨开了覆盖着山体的那些草根盘结的土石时,大概在距离地表动土2米左右时,工人们惊奇发现,他们的镐头之下再也不是乱石了,而是一座古墓。

经专家勘查后,证实这是一处规模很大的汉代墓葬群,随之,考古人员对其开展了挖掘,发现了两座墓葬,这就是银雀山西汉一号墓和二号墓。

两座汉墓出土竹简7500多枚,在考古挖掘中实属罕见。更令人兴奋的是,随着技术处理,将竹简上的泥污清理干净后,那些遗落在竹简上的墨色文字,抄录的内容竟然是大批的先秦典籍。其中一号墓竹简内容有《孙子兵法》十三篇和孙子佚文五篇,《孙膑兵法》十四篇,《守法守令》等十三篇等一批珍贵古籍。

熟悉兵法的人知道,这次出土还使得一个千古谜案得以攻破。曾经有个困扰中国历史学家的一个千年谜团,那就是《孙子兵法》里的孙子,究竟和孙膑是不是一个人?

原来,《汉书·艺文志》中有《吴孙子》(孙武)八十二篇、图九卷,《齐孙子》(孙殡)八十九篇、图四卷。《隋书·经籍志》中,《齐孙子》不见著录,自此以后,关于孙武和孙殡是一人还是两人,《孙子兵法》是谁所著以及《孙殡兵法》是否确有其书等一直是历代纠结不清的问题。

但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闾。阖闾曰: 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 又载:“孙武即死,后百余岁有孙殡。殡生于阿鄄之间,殡亦武之后世孙也…… 世传其兵法。”由此可见,孙武、孙殡并非一人,他们相差百余岁,各侍其主,并各有兵法传世。

银雀山汉墓《孙子兵法》和《孙殡兵法》同时挖掘出土,使失传了近两千年的《孙膑兵法》重见光明。

历代谜案,一朝得释。

《齐语论》能够改变历史,学术上也能拥有新的理论,可以说,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发现。这个事情还得从头讲起,2011年3月有关部门接到消息,疑似古代大型古墓被盗。古墓位于江西省南昌市。

接到消息后,考古专家立刻前去确认。经过勘查,确认下面的确有一个古墓。在各项工作准备完成之后,2015年顺利展开考古工作,命名为海昏侯墓。用了很多先进的技术进行勘探,电子全站仪,GPS定位等。专家考察的时间很长,所以这座古墓的信息也相对齐全。

庆幸的是这座墓被发现以前还发生过一次地震,导致这座墓一直被水覆盖,这样隔绝了大多细菌,很多东西还比较完整。这座墓是中国目前发现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墓,出土文物最多,也入选2015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墓中的财物也超出了专家的预料,出土了很多竹简。这些竹简为研究当时汉代的社会和民俗提供了很好的历史依据。出土的文物当中有一件可以改写历史的东西,就是齐语论。提起齐语论,大家有一点陌生,它是论语的另外一个版本。

曾经在甘肃出土过一些竹简,有人就说上面写的是齐语论,但没并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后来海昏侯墓当中又发现了类似的竹简,上面写着论语齐论,大家才恍然大悟,发现这是论语的另外一个版本。要知道,论语可是消失了1800多年,现在这个文化古籍终于又浮现在人们眼前。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