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专业必看的书籍有哪些??
水利工程概预算(国家示范院校重点建设专业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课程改革系列教材)本教材可作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成人高校和民办高校水利水电工程等相关专业概预算课程教材,也可供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及造价管理人员参考。
水利工程施工(第5版)(袁光裕)(国家级精品课程教材高等学校水利学科专业规范核心课程教材·水利水电工程本书是在第4版基础上修订的。除绪论外,共分8章,包括施工水流控制、爆破工程、基础处理工程、土石坝工程、混凝土坝工程、地下建筑工程、施工总组织、施工管理。
全书系统地阐述了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吸收了国内外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特别是我国近30年来完建和在建的典型标志性工程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新工艺,增加了典型标志性工程的施工案例,内容新颖,体系完整。本书除作为高等院校水利学科本科专业教材外,亦可作为水利水电工程技术人员的学习参考书。
水土保持学
水工建筑物(陈德亮)(第5版供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学校
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高等学校水利学科专业规范核心课程教材·农业水利工程)
水利工程管理(武汉大学石自堂)(高等学校水利学科专业规范核心课程教材·农业水利工程)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家,历朝历代开发的水利工程不胜枚举,对历史进展的造成重大影响的大型工程包括都江堰、郑国渠、京杭大运河等。
都江堰始建于秦朝秦昭王时期,由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负责营建,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进行,迄今依旧在发挥水利工程的作用,是世界上最高古老并且唯一能够继续发挥作用的人造水利工程。都江堰的建立使四川地区大量农田得到灌溉,粮食产量大幅度提升,造就了秦国重要的粮食基地,在秦一统六国的战争中,为秦军提供坚实的后勤保证。
郑国渠是秦朝秦始皇执政早期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 300 余里,工程前后历时十余年,灌溉良田4万顷(约一百一十万亩)。战国时期,韩国惧怕秦国的进攻,于是派遣水利工程师郑国前往秦国,帮助秦国修建大型灌溉工程,其本意是以此来消耗秦国民力,拖延秦国对外扩张的步伐。
郑国渠修建完成之后,关中地区粮食产量大幅度提升,秦国国力大增,为统一六国打下坚实基础。韩国的策略并非没有成功,成功拖慢了秦国扩张的步伐,但是六国并没有在这段时间有明确的改变,终究还是被秦国所吞并。
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吴国为伐齐国而开凿邗沟,是当时重要的航运通道,隋朝大规模扩建,后世王朝也都不断的进行修复和扩展,至今仍旧发挥重要的作用。京杭大运河出名还是因为隋朝的灭亡,当时隋炀帝下令开凿京杭大运河,耗费大量的民力物力,引起民间的不满,又因为不断的对外战争,最后导致国家崩溃,在今人看来,大运河的修建无疑是利在千秋的大型工程,但是隋炀帝操之过急,有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指导,反而掏空了隋朝的底蕴。
郑国渠是四大水利工程中唯一以人名命名的工程。它是在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由韩国水利专家郑国建造的。这是一项宏伟的工程,花了十年时间才完成。它位于泾阳县王桥乡,西麓为中山山,东临中山山,地势特点是西北高,东南低。因此,郑国渠充分利用这一地形,沿北山南麓的最高处向东延伸主干渠,实现支渠灌溉。郑国修建运河的初衷是为了在规划、设计、施工和利用洪水、沙土方面让秦国疲于应付。但是,运河支持了秦始皇的统一战争,加速了秦国的统一进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有许多独特之处,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水利史上的杰作!
中国最早的水利建设可以追溯到古代大禹治水的时候。在传统社会中,人们抵御自然的能力非常弱。一旦洪水来临,生活在河边的人们就会流离失所,陷入被动。于是,华夏族的首领舜任命大禹来完成他的枪和他的父亲未能完成的任务。世界四大文明古国都无一例外地依赖河流。
黄河和长江是哺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然而,自然降水并不总能满足人类的需要;从历史上看,洪水和干旱这两种可怕的灾难一直困扰着沿河的人民。在享受土壤肥沃和河流灌溉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中国人民也在不断地与各种灾害作斗争。我们都熟悉大禹治水、举世闻名的都江堰大坝,以及最终的 "长江守望者 "三峡大坝,这些都是举世瞩目的独特成就。
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1、郑国渠
郑国渠,是古代劳动人民修建的一项伟大工程,属于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今天的陕西省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郑国渠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它发挥灌溉效益的100余年,而且还在于首开了引泾灌溉之先河,对后世引泾灌溉发生着深远的影响。
秦以后,历代继续在这里完善其水利设施:先后历经汉代的白公渠、唐代的三白渠、宋代的丰利渠、元代的王御史渠、明代的广惠渠和通济渠、清代的龙洞渠等历代渠道。
2、龙首渠
龙首渠位于陕西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水渠,是一引洛渠道,在开发洛河水利的历史上是首创工程,它是今洛惠渠的前身。
龙首渠大约是在汉武帝元狩到元鼎年间根据庄熊罴的建议而修建的。这是开发洛河水利的首次工程,征调了1万多民工,挖通起自征县(今澄城县)终到临晋(今大荔县)的渠道。据说渠成后,重泉(今蒲城县东南)以东的1万多顷盐碱地得到灌溉,每亩能收10石粮。
3、大运河
大运河,是中国东部平原上的伟大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为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
在大运河成为漕运的主体水道之后,漕运借助大运河沟通南北的便捷条件,将漕粮转运到全国大部分地区,成为王朝调剂物资、制衡社会的有力手段。尤其是在明清两代,漕运的社会历史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4、灵渠
灵渠,古称秦凿渠、零渠、陡河、兴安运河、湘桂运河,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灵渠主体工程由铧嘴、大天平、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水涵、陡门、堰坝、秦堤、桥梁等部分组成,尽管兴建时间先后不同,但它们互相关联,成为灵渠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灵渠的凿通,沟通了湘江、漓江,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为秦王朝统一岭南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大批粮草经水路运往岭南,有了充足的物资供应。公元前214年,即灵渠凿成通航的当年,秦兵就攻克岭南,随即设立桂林、象郡、南海3郡,将岭南正式纳入秦王朝的版图。
5、都江堰水利工程
公元前256年,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 成都平原西部都江堰市西侧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该大型水利工程现存至今依旧在灌溉田畴,是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都江堰不仅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的伟大奇迹,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
-郑国渠
-龙首渠
-大运河
-灵渠
-都江堰水利工程
四大水利工程是:它山堰、郑国渠、灵渠、都江堰。
一、它山堰
它(tuō)山堰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水利工程。属于甬江支流鄞江上修建的御咸蓄淡引水灌溉枢纽工程。
位于浙江宁波市海曙区鄞江镇它山旁,樟溪出口处。位于浙江省宁波市西南,唐代太和七年(公元833年)由县令王元玮创建。
它与国内的郑国渠、灵渠、都江堰合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二、郑国渠
郑国渠,是古代劳动人民修建的一项伟大工程,属于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今天的陕西省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 300 余里(灌溉面积号称4万顷)。
郑国渠在战国末年由秦国穿凿。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约十年后完工。
三、灵渠
灵渠,古称秦凿渠、零渠、陡河、兴安运河、湘桂运河,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
灵渠流向由东向西,将兴安县东面的海洋河(湘江源头,流向由南向北)和兴安县西面的大溶江(漓江源头,流向由北向南)相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
四、都江堰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
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
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扩展资料:
四大水利工程的历史意义:
一、郑国渠
郑国渠修成后,大大改变了关中的农业生产面貌, 用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就是用含泥沙量较大的泾水进行灌溉,增加土质肥力,农业,迅速发达起来,雨量稀少,土地贫瘠的关中,变得富庶甲天下 (《史记·河渠书》)。
二、它山堰
如今堰身大部分埋在沙土下,已无引灌作用。它山庙经重新修筑后,增设了“它山堰水利陈列馆”且在每年的农历三月三和十月十(传说王元伟筑堰那年正好33岁,十月十日为他的生辰)恢复古庙会。
2015年10月13日凌晨,当地时间12日晚,在法国蒙彼利埃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66届国际执行理事会,公布了2015年入选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单。
三、灵渠
灵渠的凿通,沟通了湘江、漓江,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为秦王朝统一岭南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大批粮草经水路运往岭南,有了充足的物资供应。
公元前214年,即灵渠凿成通航的当年,秦兵就攻克岭南,随即设立桂林、象郡、南海3郡,将岭南正式纳入秦王朝的版图。
四、都江堰
都江堰的创建,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
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水利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
--郑国渠
--它山堰
--灵渠
--都江堰
初学者可以自学以下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教材:
1、《水利水电工程管理》,《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以现代水利水电工程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为核心,以工程管理的应用理论为主线,重点突出了不同类型的水利水电工程的运行管理,详细介绍了水库调度管理、水工建筑物监测与管理、水电站运行管理、灌区运行和经营管理等内容,同时对水利水电工程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并摘录了部分与水利水电工程运行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
2、《水利工程识图》,《水利工程识图》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水利类专业规划教材,主要包括制图基本知识和技能、投影制图、专业图三部分;
3、《水利水电工程基础》,《水利水电工程基础》是2010年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黄功学;
4、《水力学基础》,此书内容包括绪论、水压力及其计算、水流运动的基本原理、恒定明渠水流、泄水建筑物的过水能力及泄水建筑物下游水流街接与消能简介。
1、郑国渠
郑国渠,是古代劳动人民修建的一项伟大工程,属于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今天的陕西省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 300 余里(灌溉面积号称4万顷)。郑国渠在战国末年由秦国穿凿。公元前246年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约十年后完工。
2016年11月8日,在泰国清迈召开的第二届世界灌溉论坛暨67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传来喜讯,郑国渠申遗成功,成为陕西省第一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2、都江堰
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3、灵渠
灵渠,古称秦凿渠、零渠、陡河、兴安运河、湘桂运河,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灵渠流向由东向西,将兴安县东面的海洋河和兴安县西面的大溶江相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
4、白渠
白渠建于汉武帝太始二年,因为是赵中大夫白公的建议,因人而名,故名白渠。这是继郑国渠之后又一条引泾水的重要工程。它首起谷口,尾入栎阳,注入渭河, 中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余顷 。该渠在郑国渠之南,两渠走向大体相同,白渠经泾阳、三原、高陵等县至下邽注入渭水,而郑国渠的下游注入洛水。
5、隋唐大运河
从先秦时期到南北朝,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开凿了大量运河,其分布地区几乎遍及大半个中国。西到关中,南达广东,北到华北大平原,都有人工运河。这些人工运河与天然河流连接起来可以由河道通达中国的大部分地区。
例如从现在的北京不远的通县起,即可乘船顺潞水由泉州渠到沟河口入海,经过一段短短的海程,再进入泒河,经过平虏渠,入漳水,经过利漕渠和白沟而入黄河,进入汴渠上游,沿蒗荡渠而下,由颍水入汝水。
再由汝水的支流舞水入泚水,入淯水,入汉水,入杨口渠,入长江,入洞庭湖,入湘水,入漓水,入西江,沿西江可达番禺城;或由江陵溯长江达巴蜀,以通西南。这四通八达的水道为后世开隋唐大运河奠定了基础。大业元年至六年,隋炀帝动用百余万百姓,疏浚之前众多王朝开凿留下的河道,修隋唐大运河。
参考资料:
在古时人们就有各种研究和发明,而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对如今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有哪些呢?我国古代著名的三大水利工程是什么呢?接下来就跟随本期的 城市文化 一起来看看吧!
我国古代著名的三大水利工程
灵渠
灵渠在 广西 壮族 自治区兴安县境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灵渠古称秦凿渠、零渠、陡河、兴安运河,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距今已2217年,仍然发挥着功用。
灵渠工程主体包括铧堤、南北渠、秦堤、陡门等,完整精巧,设计巧妙,通三江、贯五岭,沟通南北水路运输,与长城南北呼应,同为世界奇观。
漓水源于广西兴安西北,与源于广西东北兴安海阳山之湘江相距不远,分水岭炮台山很低。秦始皇略取百粤,乃命史禄开筑湘水使通漓水,称为“灵渠”,故有“湘漓同源”之说。灵渠乃贯通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间重要水上交通孔道,今名“兴安运河”,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条运河。在近代铁公路未建设起来以前,灵渠是沟通中国南方与北方内河航运的孔道。如由广州乘船出发,溯珠江而上,经漓水,穿灵渠,沿湘江而下,接长江,转京杭大运河直上北行,最后可达 北京 。灵渠水位高出湘江,开凿工程极为艰巨,并利用“陡门”闸水,以通船运,使原属殊途的湘漓二水,连通一气,其所用的原理,与近世著名的巴拿马运河(连通太平洋与大西洋)完全相同,不过却早了二千余年。灵渠除航运外,亦有灌溉之利,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中较少人知的一项瑰宝。
都江堰
在四川成都西侧灌县境内。公元前316年秦国灭蜀,领有蜀地。秦昭王在位后期( 公元前276~前256年),蜀郡守李冰(公元前四世纪时人)在蜀人治水经验的基础上,于成都平原顶点,岷江刚出山口的江心中“造堋雍水”,叠砌分水鱼嘴,把岷江一分为二。“外江”为岷江正流(南江),泄洪排沙;“内江”为灌溉水渠(北江),导水灌田,使成都平原平畴万顷,沃野千里,成为我国著名的天府之地。内江乃傍玉垒山脚人工开凿之渠道,由凿开坚硬岩石所成“宝瓶口”引水,以供航运灌溉之用。宝瓶口上游内外江之间则有“飞沙堰”,可以将拦阻在宝瓶口外的过量洪水和沙石泄入外江。成都平原在四川盆地西部龙门山脉和龙泉山之间,乃由岷江、沱江及其它河流冲积而成。都江堰的建成,使外江成为洪水和沙石的排泄信道,使内江水系范围内的政经中心成都不仅解除了旱涝之害,同时又引进水源,满足了灌溉、通航和漂木的需求,是古代一个综合水资源开发最成功的典范。后魏郦道元《水经注》引南北朝《益州记》说:蜀郡“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时人称为“天府”。如今我们仍称四川为天府之国,那么都江堰恰是天府中的一道“银河”。
都江堰灌溉成都平原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前后历经二千二百多年,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稀世珍宝,有防洪、灌溉及航运三利。 四川 人民世世代代经营都江堰,不竭不休,使都江堰久而愈振,生机蓬勃,滴滴点点,润泽天府。都江堰不仅为我国水利史上的伟大成就,也是世界水利史上利用自然而不破坏自然的典范。
京杭大运河
大运河是沟通中国南北水路交通的大动脉,由多条运河组而成,可由南方的 杭州 北上直通北平,全长1740公里,是世界上最长,最古老的一条大运河。
地之南北距离为“运”,《国语》“越上”“句践之地,……广运百里”,注“东西为广,南北为运”,所以大运河是以人工沟渠连通天然水系,结合人力与自然条件修凿的一条南北向巨大输运航道。大运河北起北平,南迄杭州,纵贯冀、鲁、苏、浙,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40公里。开山凿渠,引水通漕,贯通南北,有灌溉通运两利。大运河亦称京杭运河,其历史可上溯春秋末吴王夫差(公元前495至前476在位)始凿“邗沟”(公元前486年)沟通。
本文2023-08-05 10:54:4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0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