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和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及其代表作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2收藏

东汉和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及其代表作,第1张

所谓两汉时期,即指“西汉”和“东汉”两个朝代。西汉(前202年-公元9年),又称前汉,与东汉(后汉)合称汉朝。是中国古代秦朝之后的大一统封建王朝。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刘邦称皇帝,国号汉,史称西汉,刘邦即汉太祖高皇帝。公元9年1月10日,王莽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西汉共有十四帝,历经211年。西汉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社会经济、文化艺术全面发展,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西汉定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陵寝遍布关中,文物遗存十分丰富,显示出“汉并天下”、多姿多彩的时代风貌。

西汉时期,中国出现了许多辞赋大家和优秀的辞赋作品。“汉赋”与“诗经”、“楚辞”、“六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并列而成为一代文学。西汉辞赋是汉代文学最具有代表性的样式,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可以说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西汉辞赋对诸种文体兼收并蓄,形成新的体制。它借鉴楚辞、战国纵横之文主客问答的形式、铺张恣肆的文风,又吸取先秦史传文学的叙事手法,并且往往将诗歌融入其中。仅从所采用的诗歌形式来看,既有传统的四言,又有新兴的五言和七言。西汉辞赋的文体来源是多方面的,是一种综合型的文学样式,它巨大的容量和颇强的表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司马相如的作品代表新体赋的最高成就。西汉后期新体赋的主要作家是扬雄。西汉辞赋的代表作家有:陆贾、贾谊、枚乘、司马相如、东方朔、枚皋、汉武帝刘彻、王褒、扬雄,等等。

⑴ 陆贾(约前240-前170年),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其先为楚人。刘邦起事时,以陆贾有口才,善辩论,常派他出使诸侯各国。汉王朝立国之初,天下尚未安定,以刘邦为代表的统治者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缺乏深刻认识,刘邦曾明确表示不喜欢《诗》、《书》。陆贾首先指出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以出色的政论文启发并引导最高统治者总结前代王朝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同时,陆贾也运用赋抒发情志,为汉代文学创作揭开了序幕。班固《汉书·艺文志》分汉赋为四派,其中一派以陆贾为首,并把枚皋、朱买臣、司马迁、扬雄等21家274篇赋作皆纳入陆赋之属。《文心雕龙·才略》云:“汉室陆贾,首发奇采,赋《孟春》而选典诰,其辩之富矣”。可见其赋作在当时也有相当影响,惜无流传。著有《新语》十二篇,今存。又有《楚汉春秋》九篇,赋三篇,今佚。

⑵ 贾谊(前200-前168年),汉族,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18岁即有才名,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但是在23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直至33岁忧伤而死。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政论散文:《论治安策》、《过秦论》、《论积贮疏》。辞赋:《吊屈原赋》、《鵩鸟赋》、《惜誓》、《旱云赋》、《虚赋》。尤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著名。

⑶ 枚乘(?-前140年),字叔,西汉辞赋家。秦建治时古淮阴(今淮安市楚州区河下镇)人。曾做过吴王刘濞、梁王刘武的文学侍从。七国之乱前,曾上书谏阻吴王起兵;七国叛乱中,又上书劝谏吴王罢兵。吴王均不听。七国之乱平定后,枚乘因此而显名。景帝时,拜为弘农都尉,因非其所好,以病去官。武帝即位后,以“安车蒲轮”征之,因年老,死于途中。枚乘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辞赋。其《七发》辞采华美,气势壮观。其中“观涛”一节写得繁音促节,气壮神旺,令人怵目惊心,如临其境。《七发》的出现,标志着汉代散体大赋的正式形成。并影响到后人的创作,在赋中形成了一种主客问答形式的文体——“七体”。《汉书·艺文志》著录“枚乘赋九篇”。今仅存《七发》、《梁王菟园赋》、《忘忧馆柳赋》3篇。后2篇疑为伪托之作。近人辑有《枚叔集》。

⑷ 司马相如(约前179年-?),字长卿,汉族,蜀郡(今四川省成都人)。西汉大辞赋家。司马相如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辞赋上。汉代最重要的文学样式是赋,而司马相如是公认的汉赋代表作家和赋论大师,也是一位文学大师和美学大家。他是汉赋的奠基人,扬雄欣赏他的赋作,赞叹说:“长卿赋不似从人间来,其神化所至邪”。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将司马相如和司马迁放在一起作专节介绍,并指出:“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其代表作品为《子虚赋》。作品词藻富丽,结构宏大,使他成为汉赋的代表作家,后人称之为“赋圣”。他与卓文君的私奔故事也广为流传。《汉书·艺文志》著录“司马相如赋29篇”,现存《子虚赋》、《天子游猎赋》(即《上林赋》)、《大人赋》、《长门赋》、《美人赋》、《哀秦二世赋》6篇,另有《梨赋》、《鱼□赋》、《梓山赋》3篇仅存篇名。《隋书·经籍志》有《司马相如集》 1卷,已散佚。明人张溥辑有《司马文园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⑸ 东方朔(前162-前93年),字曼倩,平原厌次县(今山东省陵县神头镇,一说山东省惠民县何坊乡钦风街)人。西汉辞赋家。汉武帝即位,征四方士人。东方朔上书自荐,诏拜为郎。后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职。他性格诙谐,言词敏捷,滑稽多智,常在武帝前谈笑取乐,“然时观察颜色,直言切谏”(《汉书·东方朔传》)。武帝好奢侈,起上林苑,东方朔直言进谏,认为这是“取民膏腴之地,上乏国家之用,下夺农桑之业,弃成功,就败事”(《汉书·东方朔传》)。他曾言政治得失,陈农战强国之计,但武帝始终把他当俳优看待,不得重用,于是写《答客难》、《非有先生论》,以陈志向和发抒自己的不满。

⑹ 枚皋(前156-)是汉代文坛成果最多的作家。他是枚乘的庶子,武帝拜为郎。他不通经术,诙笑类俳倡,为赋颂好嫚戏。然而才思敏捷,从侍左右,武帝有所感,辄使赋之。皇子生、从行至甘泉宫、封泰山等大事,以至于猎射、驭狗马、蹴鞠等,无不入于作品中。皋应诏而赋成,故所作赋数量过于他人,史称其作品可读者120篇,此外尚有数10篇。班固说他“为文疾,受诏则成,故所赋者多”。他的作品不以讽喻谏说为宗旨,表现出有别于传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观。然其作品多匆促而就,缺少锤炼,故后世罕有流传,全部散佚。

⑺ 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年),汉族,字通,是汉朝的第7位皇帝。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汉惠帝刘盈的侄孙子(刘盈为汉高祖刘邦的儿子),汉高祖的重孙子。刘彻不但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也是一位爱好文学、提倡辞赋的诗人。明人王世贞以为,其成就在“长卿下、子云上”(《艺苑卮盐》)其他存留的诗作,《瓠子歌》、《天马歌》、《悼李夫人赋》也“壮丽鸿奇”(徐祯卿《谈艺录》),为诗论家所推崇。他的这首清丽隽永,笔调流畅的《秋风辞》,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此诗虽是即兴之作,一波三折,抒写得曲折缠绵。沈德潜《古诗源》卷二:“《离骚》遗响。文中子谓乐极哀来,其悔心之萌乎?”以“《离骚》遗响”观之,乃就文辞而言,沈德潜的评价非常切实。鲁迅称此诗“缠绵流丽,虽词人不能过也。”

⑻ 王褒(公元前?—前61年),字子渊,西汉蜀资中人,西汉辞赋家。通音律,善辞赋,《汉书·艺文志》载其有16篇赋作。王先谦《补注》引王应麟曰:“本传作《甘泉》、《洞箫赋》、《楚辞》有《九怀》,《文选》注有《碧鸡颂》。”现存有《洞箫赋》、《甘泉赋》。王褒是汉王朝由盛转衰时期的一位宫廷赋作家,他的赋作能够被后宫贵人左右诵读,因而在题材上有很多政治说教的成分,但其风格方面又注重辞藻华美、形象生动,所以其作品又具有很强的娱乐色彩。《隋书·经籍志》有《王褒集》 5卷,已佚;明代张溥辑有《王谏议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⑼ 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年),字子云,汉族,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县友爱镇)人。西汉学者、辞赋家、语言学家。扬雄早年极其崇拜司马相如,曾模仿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作《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为已处于崩溃前夕的汉王朝粉饰太平、歌功颂德。故后世有马扬之称。扬雄晚年对赋有了新的认识,在《法言·吾子》中认为作赋乃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并认为自己早年的赋和司马相如的赋一样,都是似讽而实劝。这种认识对后世关于赋的文学批评有一定的影响。扬雄在散文方面也可称得上是位模仿大师。如他模拟《易经》作《太玄》,模拟《论语》作《法言》等。在《法言》中,他主张文学应当宗经、征圣,以儒家著作为典范,这对刘勰的《文心雕龙》颇有影响。扬雄还著有语言学著作《方言》,是研究西汉语言的重要资料。《隋书·经籍志》有《扬雄集》5卷,已散佚。明代张溥辑有《扬侍郎集》。

东汉没什么著名的思想家!

陈蕃---太傅(被宦官灭族)

窦武---大将军(外戚,被宦官灭族)

胡广---司徒-太傅

尹勋---尚书令

魏彪---黄门令(宦官)

朱瑀---长乐五官史

王甫---中常侍(宦官,下狱而死)

曹节---中常侍、奉车都尉(宦官)

段颎---破羌将军-太尉(下狱而死)

刘悝---渤海王(被宦官陷害下狱,自杀)

程阿---太中大夫

刘郃---司徒,陈球---永乐少府,阳球---卫尉,刘纳---步兵校尉(四人密谋诛杀宦官,事情泄露,都被下狱处死)

皇莆嵩---太守

吕强---中常侍(宦官)

朱儁---交州刺史

张温---校尉-太尉(互乡侯)

耿鄙---凉州刺史(黄巾之乱战死)

傅燮---汉阳太守(黄巾之乱战死)

箕稠---护乌桓校尉、刘政---右北平太守、阳终---辽东太守(三人被渔阳郡人张纯、张举联合乌桓斩杀)

刘虞---幽州牧

何进---大将军、何苗---车骑将军(外戚,二人死于十常侍之乱)

张让、赵忠、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珪、高望、张恭、韩悝、宋典(均为中常侍,宦官,合称为“十常侍”,十常侍之乱或被杀,或自杀)

西园八校尉:蹇硕---小黄门-上军校尉(被何进诛杀);袁绍---虎贲中郎将-中军校尉(被曹操所灭);鲍鸿---屯骑校尉-下军校尉;曹操---议郎-典军校尉;赵融---助军左校尉;冯芳---助军右校尉;夏牟---谏议大夫-左校尉;淳于琼---右校尉(死于官渡之战)

(诸校尉统于蹇硕。小黄门蹇硕总管各军,直接受命于皇帝。)

周代起即有三公。它是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礼记》指三公为司马、司徒和司空。《周礼》指三公为太傅、太师和太保为三公。秦不设三公。西汉初,辅佐皇帝的主要是丞相和御史大夫。另有最高军事长官太尉,但不常置。从武帝后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称为三公。成帝绥和元年,确立大司马、大司空和丞相为三公。哀帝元寿二年,改丞相为大司徒,又将原有的太傅和新增的太师、太保置于三公之上。头衔高而无实权。东汉末年,董卓为相国,居三公之上。建安十二年,曹操罢三公,置丞相和御史大夫。曹操自命为丞相。两百年之久的三公制遂告中止。曲此看来,名为“三公”,不同的朝代,其内容大不相同,时有变化。太师、太傅和太保,这三公曾经是并级的,太尉是军事长官。

周官名,春秋时晋国设置,为国王辅弼官之一。战国后废。西汉吕后元年(前187年)复置,金印紫绶,以王陵、审食其等任之。后废。哀帝元寿二年(前1年)又复置,以孔光出任此职,位在三公之上。东汉亦置此官,掌善导,无常职,刘秀命卓茂任之;卓死,省去此官。其后新帝初即位,又设“太傅,录尚书事”,如赵熹、陈蕃、胡广等均任过此官,赵等死,即废去此职。历代多有延置,或常设或虚职,如明史载“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掌佐天子,理阴阳,经邦弘化,其职至重。无定员,无专授。” 清史稿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正一品……初沿明制,大臣有授公、孤者。嗣定为兼官、加官及赠官。”

汉灵帝时期,为了刊正经书文字,刻成有名的熹平石经,树立于太学门外,全国各地来观看和抄录经文者,络绎于途。但随着政治的腐败,太学生开始参与政治,遭到宦官的打击的追捕,被捕几千人,持续了十多年,一直到黄巾起义爆发才停止。

永康元年(167年)桓帝死,无子,窦太后与窦武定策,迎立桓帝从侄刘宏,是为灵帝,年十一,窦太后遂临朝,以窦武为大将军辅政,拜陈蕃为太傅,引用李膺、杜密共参政事,引起曹节等宦官不满。次年,武、蕃密谋杀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事泄,曹节先发制人,劫持灵帝,颁诏捕武、蕃。窦武自杀,陈蕃被害,其门生、属员多受株连,宦官势焰又张。当时有很多名士为武、蕃讼冤,曹节等自然十分憎恨,乃谋兴大狱、除异己,遂起第二次党锢之祸。

建宁二年(169年),太监侯览因地方官张俭曾检举己过,令其同乡朱并上书密告张俭等二十四人阴谋造反。曹节等藉此劝年幼无知的灵帝布告天下,大捕党人。曹节暗中指使有关的人奏请扩大追捕范围,李膺、杜密、范滂等百余人被捕死于狱中,六、七百人被禁锢,太学生被捕一千余人。李膺、杜密、朱寓、荀昱、翟超、范滂等百余人,大多拷问致死;在地方,稍有名望的人都被指为“钩党”,也有挟私仇而被滥入党籍,牵连获罪而至死、徙、废、禁的达六七百人。

熹平元年(172年),窦太后死,宦官与朝臣对太后是否与桓帝合葬又起争议。当时在朱雀门上出现标语:“天下大乱,曹节、王甫幽杀太后,公卿皆尸禄无忠言者。”于是宦官又令司隶校尉刘猛急捕,猛不肯,就以段代之,段捕党人、太学生千余人。五年又诏州郡,凡党人的故吏、父子兄弟及五服以内的亲属,都免官禁锢。此次党锢延续了十余年,直到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事,才下诏赦免党人和太学生。

后来陷入军阀混战的局面,太学陷于停顿状态。一直到魏文帝曹丕黄初年中,才恢复了洛阳的太学,有博士十九人,太学生百余人。魏明帝时太学生增至千余人。

魏晋时期书法家钟繇是魏国的太傅,后世称为“钟太傅”。

钟繇(151年-230年),字元常。豫州颍川郡长社县(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汉末至三国曹魏时著名书法家、大臣。东汉末年,钟繇相貌不凡,聪慧过人。历任尚书郎、黄门侍郎等职,因为帮助汉献帝东归有功,封东武亭侯。

后被曹操委以重任,为司隶校尉,镇守关中,功勋卓著。以功累迁前军师。曹操建立魏国之后,钟繇大理,又升为相国。曹魏建立后,历任廷尉、太尉、太傅等职,累封定陵侯。黄初七年(226年),魏明帝曹叡即位,钟繇被升迁为太傅。

钟繇是“楷书之祖”

钟繇不但是中国的书史之祖,更是“楷书”的创始人。若论辈分,王羲之的书法学自于卫夫人,而卫夫人则学自于钟繇,如此算来,王羲之应是钟繇的徒孙。由此,钟繇在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可窥见一斑。

钟繇少年时就十分酷爱书法,一旦听说哪个人的书法好,就前去拜师学艺。他拜的第一个师傅叫刘胜,学习了3年后,刘胜对他说:“你已超过了我,我教不动你了,你另拜高师吧。”钟繇含泪辞别师傅后,又先后访寻过两任师傅,他们分别是曹喜和刘德升,两人当时都是颇负盛名的书法家。钟繇不管从师何人,都刻苦用功,不掏空师傅肚子里的真经决不罢休。

1 有关文言文滴

原文

宋濂尝与客饮,帝①密使人侦视。翌日,问宋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zhuan)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②然,卿不朕欺。”间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注释○1[帝]指明太祖朱元璋 ○2[诚]确实 ○3[朕]皇帝自称

翻译

宋濂曾与客人饮酒,明太祖暗地派人察看。第二天,他问宋潦昨天是否饮过酒,在坐客人是谁,吃什么东西。宋濂全都按事实回答。太祖笑道:“的确是这样,你没欺骗我。”隔了些日子,太祖又召宋濂去,问到关于群臣的好坏,宋濂只挑那些好人好事作回答,并说:“正派人和我交游,我了解他们;那些不良之辈(不跟我来往),我不了解他们。”

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坦诚相待才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和信任的道理。

2 首句为‘冯应京,字可大’的文言文

《明史》

冯应京,字可大,盱眙人。万历二十年进士。为户部主事。督蓟镇军储,以廉干闻。寻改兵部,进员外郎。二十八年,擢湖广佥事,分巡武昌、汉阳、黄州三府。绳贪墨,摧奸豪,风采大著。税监陈奉恣横,巡抚支可大以下唯诺惟谨,应京独以法裁之。奉掊克万端,至伐冢毁屋,刳孕妇,溺婴儿。其年十二月,有诸生妻被辱,诉上官。市民从者万余,哭声动地,蜂涌入奉廨,诸司驰救乃免。应京捕治其爪牙,奉怒,阳饷食而置金其中。应京复暴之,益惭恨。明年正月,置酒邀诸司,以甲士千人自卫,遂举火箭焚民居。民群拥奉门。奉遣人击之,多死,碎其尸,掷诸途。可大噤不敢出声,应京独抗疏列其十大罪。奉亦诬奏应京挠命,陵敕使。帝怒,命贬杂职,调边方。给事中田大益、御史李以唐等交章劾奉,乞宥应京。帝益怒,除应京名。是时,襄阳通判邸宅、推官何栋如、枣阳县知县王之翰亦忤奉被劾。诏宅、之翰为民,栋如遣逮。俄以都给事中杨应文论救,遂并逮应京、宅、之翰三人。顷之,奉又诬劾武昌同知卞孔时抗拒,孔时亦被逮。

缇骑抵武昌,民知应京获重谴,相率痛哭。奉乃大书应京名,列其罪,榜之通衢。士民益愤,聚数万人围奉廨,奉窘,逃匿楚王府,遂执其斥牙六人,投之江,并伤缇骑;詈可大助虐,焚其府门,可大不敢出。奉潜遣参随三百人,引兵追逐,射杀数人,伤者不可胜计。日已晡,犹纷拏。应京囚服坐槛车,晓以大义,乃稍稍解散。奉匿楚府,逾月不敢出,亟请还京。大学士沈一贯因极言奉罪,请立代还。言官亦争以为请。帝未许。俄江西税监李道亦奏奉侵匿状,乃召还,隶其事于承天守备杜茂。顷之,东厂奏缇骑有死者。帝愠甚,手诏内阁,欲究主谋。一贯言民心宜静,请亟遣重臣代可大拊循,因以侍郎赵可怀荐。帝乃褫可大官,令可怀驰往。未至,可大已遣兵护奉行。舟车相衔,数里不绝。可怀入境,亦遣使护之。奉得迄逦去。

应京之就逮也,士民拥槛车号哭,车不得行。既去,则家为位祀之。三郡父老相率诣阙诉冤,帝不省。吏科都给事中郭如星、刑科给事中陈维春更连章劾奉。帝怒,谪两人边方杂职,系应京等诏狱,拷讯久之不释。应京乃于狱中著书,昕夕无倦。三十二年九月,星变修省。廷臣多请释系囚,于是应京及宅、栋如获释。之翰先瘐死,而孔时系狱如故。

应京志操卓荦,学求有用,不事空言,为淮西士人之冠。出狱三年卒。天启初,赠太常少卿,谥恭节。

3 关于黄琬幼的文言文

黄琬(1)幼而慧(2)。祖父琼,初为魏郡(3)太守。建和(4)元年正月日食(5)。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6)。太后诏(7)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8)。琬年七岁,在傍,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

①黄琬:东汉人。 ②辨慧:能说会道且聪明伶俐。 ③魏郡:古郡名。 ④建和:汉恒帝年号 ⑤食:同“蚀”。 ⑥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京城里看不到日食而黄琼把日食的情况报告朝廷,让他们知道。 ⑦诏:皇帝的命令。 ⑧未知所况:不知道如何来描述。

译文:

黄琬虽然年幼但聪明。祖父黄琼,早年担任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里发生日食,京城(洛阳)看不见(日食)的情况,黄琼把当地所见报告朝廷。太后下令问日食多少,黄琼思考如何回复太后,可不知道怎样来描述(日食的情况)。黄琬当时7岁,在祖父身旁,说:“何不说日食后余下的太阳,好像一弯新月?”黄琼大为惊讶,立刻用黄琬的话回答太后的询问,于是特别喜爱这小孙子并认为他与众不同。

4 《汉明帝尊师》的古文解释

明帝自从当太子时,向桓荣学习《尚书》,登基为皇帝后,依旧尊重桓荣以师礼相待他曾经亲自去太常府(桓荣已封太常)探望,让桓荣坐东面,设几杖,召百官和桓荣弟子数百人来行弟子礼,明帝亲自执弟子礼节;诸生提问题时,有的避位表示尊敬皇帝,明帝谦让说:“太师在这里”结束后,把太官的供具都赐给了太常家每次桓荣生病,皇帝就派遣侍从看望问候,并派太官、太医为桓荣医治桓荣病势沉重的时候,呈上奏折叩谢皇恩,并辞让交还爵位和官职明帝亲自到他家问起居情况,进去他家所在街道就下车了,拥经上前,抚摸着他哭泣,赐给他床茵、帷帐、刀剑、衣被,良久才离去从此后诸侯、将军、大夫来探病的,不敢再乘车到门口,在床前都下拜桓荣死后,帝亲自改换丧服送葬,赐他在首山之阳修筑坟墓桓荣的儿子桓郁应当继承爵位,想让给他兄长的儿子桓泛;明帝不许,桓郁于是接受封赐,而把得到的封邑的收入都给桓泛明帝任命桓郁为侍中希望你能够找到答案。

5 关于满州族皇帝功绩得文言文

景皇帝讳师,字子元,宣帝长子也。

雅有风彩,沈毅多大略。少流美誉,与夏侯玄、何晏齐名。

晏常称曰,“惟几也能成天下之务,司马子元是也。”魏景初中,拜散骑常侍,累迁中护军。

为选用之法,举不越功,吏无私焉。宣穆皇后崩,居丧以至孝闻。

宣帝之将诛曹爽,深谋秘策,独与帝潜画,文帝弗之知也。将发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觇之,帝寝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

晨会兵司马门,镇静内外,置阵甚整。宣帝曰“此子竟可也。”

初,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事平,以功封长平乡侯,食邑千户,寻加卫将军。

及宣帝薨,议者咸云“伊尹既卒,伊陟嗣事”,天子命帝以抚军大将军辅政。魏嘉平四年春正月,迁大将军,加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

命百官举贤才,明少长,恤穷独,理废滞。四海倾注,朝野肃然。

或有请改易制度者,帝曰“‘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诗人之美也。三祖典制,所宜遵奉;自非军事,不得妄有改革。”

五年夏五月,吴太傅诸葛恪围新城,朝议虑其分兵以寇淮泗,欲戍诸水口。帝曰“诸葛恪新得政于吴,欲徼一时之利,并兵合肥,以冀万一,不暇复为青徐患也。

且水口非一,多戍则用兵众,少戍则不足以御寇。”恪果并力合肥,卒如所度。

帝于是使镇东将军毋丘俭、扬州刺史文钦等距之。俭、钦请战,帝曰“恪卷甲深入,投兵死地,其锋未易当。

且新城小而固,攻之未可拔。”遂命诸将高垒以弊之。

相持数月,恪攻城力屈,死伤太半。帝乃敕钦督锐卒趋合榆,要其归路,俭帅诸将以为后继。

恪惧而遁,钦逆击,大破之,斩首万余级。

窦武

字游平,东汉大将军、闻喜侯。东汉灵帝在位期间与太尉陈蕃共同管理朝政,谋除宦官,但由于计划泄露,兵败自杀。

陈蕃

字仲举,东汉太傅。东汉灵帝在位期间得信任重用,与大将军窦武共同谋划翦除阉宦,事败而死。

灵帝朝还有司空王畅、尚书令尹勋、侍中刘瑜、屯骑校尉冯述、太傅胡广、司徒桥玄、太尉段颎、司徒袁隗、太尉张温、太尉曹嵩、太尉崔烈、司空刘弘、大将军何进。很乱啊,具体的三公更替可参考《后汉书 孝灵帝纪》。但是朝廷权利基本是由十常侍与外戚干预的。

灵帝驾崩后权臣董卓废帝迁都,那时的重臣有司徒王允、仆射士孙瑞、尚书卢植、太尉朱儁、司隶校尉黄婉。李傕、郭汜叛乱时还有太尉杨彪、御史中丞杨奉、车骑将军董承。

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上一篇:纹绣历史下一篇:春联的意思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