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四阁和江浙三阁 具体的来历,地方,典故。答好有加分哦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2收藏

北四阁和江浙三阁    具体的来历,地方,典故。答好有加分哦,第1张

北四阁 清朝在北方收藏《四库全书》的四座书阁,分别为北京紫禁城皇宫文渊阁、京郊圆明园文源阁、奉天故宫(今沈阳)文溯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合称「内廷四阁」(或称「北四阁」)。此外,清政府又在南方的镇江金山寺建文宗阁,扬州大观堂建文汇阁,杭州西湖行宫孤山圣因寺建文澜阁,即「江浙三阁」(或称「南三阁」)。

其它的我也不大清楚,可以参考这篇文章

四库七阁释名

《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一部御敕、官修的大丛书,其卷帙浩繁,内容丰富,“海汇百川,纲举条贯,萃四千余年之文化,以成历代典籍之大观。”[1]是我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最珍贵的文化遗产宝库。全书分经史子集四大部类,“收入《四库全书》中的有三千四百六十一种,七万九千三百零九卷,存目中的有六千七百九十三种,九万三千五百五十一卷。这些书基本上包括了乾隆以前中国古代的重要著作”。[2]并“首缮四部,弃置于大内之文渊阁,奉天之文溯阁,圆明圆之文源阁,热河之文津阁。其后又续成三部,分储杨州之文汇阁,镇江之文宗阁,杭州之文澜阁,每部三万六千三百册,连翰林院副本合计共二十九万四百册。”[3]一部大丛书抄写了八份,并为其在全国建造了南北七处藏书楼,此壮举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甚称为史无前例的世界文化伟业。

1 四库七阁名之缘起

乾隆三十七年(1772)正月,清高宗自称“稽古右文”,要“彰千古同文之盛”[4],下诏搜访遗书,十二月就开始纂修《四库全书》,次年二月成立“四库全书馆”,任命皇室都王及大学士十六人为总裁,六部尚书及侍郎为副总裁,下设总纂官、总校官等三百余人,如当时著名学者纪昀、陆锡熊、戴震、邵晋涵、周永年、朱筠、姚鼐、翁方钢、王念孙等人均任编修要职。另配缮写人员达四千余人……,可谓人才济济,盛时兴文之壮观。历时十年,至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1782年1月)第一部《四库全书》编写完毕,庋藏于文渊阁。后其它六阁全书相继完成。

早在《四库全书》开始纂修时,乾隆就决定建立宫廷藏书楼阁“籍资乙览”,这一思想在其《文渊阁记》中表达的十分明确:“‘凡事预则立’,书之成,虽尚需时日,而贮书之所,则不可不宿构,宫禁之中,不得其地,爰于文华殿后建文渊阁以待之。”(《高宗御制文二集》卷十三,页一至二)此后,北四阁先后建成。又“因思江浙为人文渊薮”,高宗决定再续写三部藏于江南三阁。乾隆四十七年七月初八谕:“朕稽古右文,究心典籍,近年命儒臣编辑《四库全书》,特建文渊、文溯、文源、文津四阁,以资藏庋。现在缮写头分告竣,其二、三、四分,限於六年内按期蒇事,所以嘉惠艺林,垂示万世,典至钜也。因思江浙为人文渊薮,……其间力学好古之士,愿读中秘书者,自不乏人。兹《四库全书》允宜广布流传,以光文治。如扬州大观堂之‘文汇阁’,镇江口金山寺之‘文宗阁’,杭州圣因寺行宫之‘文澜阁’皆有藏书之所,著交四库馆再缮《全书》三分,安贮各该处,俾江浙士子得以就近观摩誊录,用昭我国家藏集美富,教思无穷之盛轨。”[5]

11、“天一阁”与四库七阁之缘

古之藏书,十分困难,不仅怕兵荒马乱、天灾人祸,更恐“俱之灰烬”。正如清代康熙年间大学问家黄宗羲所说:“尝叹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天一阁书,范司马所藏也。从嘉靖至今,盖已百五十年矣。”[6]这是黄宗羲在其《天一阁藏书记》中对天一阁藏书发出的由衷地赞叹。清嘉庆有名的学者阮元在其《宁波范氏天一阁书目序》中也赞其曰:“海内藏书之家最久者,今惟宁波范氏天一阁岿然独存。其藏书在阁之上,阁通六间为一,而以书厨间之。其下乃分六间,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义。乾隆间,诏建七阁,参用其式且多。”[7]

乾隆因“办《四库全书》卷帙浩繁,欲仿其藏书之法,以垂久远。”[8]所以,在纂修之初就了解到,浙江明代嘉靖年间修建的“天一阁”藏书楼,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藏书不霉烂、不虫蛀,具有防水火之功效。于是即命仿范氏之“天一阁”豫构四阁为将来庋贮之用。如乾隆《文源阁记》所述:“藏书之家颇多,而必以浙之范氏天一阁为巨擘,因辑《四库全书》命取其阁式,以构庋贮之所。”(《高宗御制文二集》卷十三,页二至三)并派专人赴天一阁,了解构建情况。乾隆三十九年(1774)六月二十五日谕:“浙江宁波府范懋柱家所进之书最多,因加恩赏《古今图书集成》一部,以示嘉奖。闻其家藏书处曰‘天一阁’纯用砖zhòu@①,不畏火烛。自前明相传至今,井无损坏,其法甚精。著传谕寅著亲往该处,看其房间制造之法若何?是否专用砖石,不用木植。井其书架款式若何?详细询察,烫成准样,开明丈尺,呈览。”[9]寅著尊旨至范氏家查看后“即行覆奏”:“天一阁在范氏宅东,坐北向南。左右砖zhòu@①为垣。前后檐,上下俱设窗门。其梁柱俱用松杉等木。共六间:西偏一间,安设楼梯。东偏一间,以近墙壁,恐受湿气,并不贮书。惟居中三间,排列大橱十口,内六橱,前后有门,两面贮书,取其透风。后列中橱二口,小橱二口,又西一间排列中橱十二口。橱下各置英石一块,以收潮湿。阁前凿池,其东北隅又为曲池。传闻凿池之始,土中隐有字形,如‘天一’二字,因悟‘天一生水’之义,即以名阁。阁用六间,取‘地六成之’之义。是以高下、深广,及书橱数目、尺寸俱含六数。特绘图具奏。”[10]于是,高宗即仿其式分建内廷四阁,及江南三阁。从此,“天一生水”之义与七阁的命名结下了不解之缘。

12、四库七阁仿“天一阁”之建设

七阁的建设,因地点、环境及各种因素条件的不同,分别进行了新建、改建和扩建等工程的实施,相继完成,但均仿“天一阁”构建之制。

首先蒇工者,则为热河避署山庄之文津阁及圆明园之文源阁。《高宗御制诗》四集(卷三十三,页三十三)《月台诗》曰:“天一取阁式,文津实先构。”注云:“命仿浙江范氏天一阁之制,先於避署山庄构文津阁,次乃构文源阁於此。”

文津阁位于承德避暑山庄,乾隆三十九年(1774)秋动工,次年夏建成;文源阁位于京郊圆明园,乾隆三十九年进行改建,在圆明园北部原有建筑“四达亭”的基楚上“略为增葺为文源阁”(《高宗御制诗五集:题文源阁诗》),次年继文津阁之后建成,为北四阁中建成之第二阁;文渊阁建于乾隆四十年(1775),第二年完工建成。地址在紫禁城内文华殿后,阁名沿袭明代文渊阁之称,藏贮着四库馆完成的第一部《四库全书》;文溯阁在北四阁中建造最晚,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动工,次年竣工。它位于盛京(沈阳)故宫的西部。

以上文津、文源、文渊、文溯四阁俱在禁地,为内廷四阁,亦称北四阁。所有阁式,均仿范氏天一阁之制为之。《高宗御制诗五集:趣亭》(卷四十,页三十)曰:“书楼四库法天一”句下注云:“浙江鄞县范氏藏书之所,名‘天一阁’,阁凡六楹,盖义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为厌胜之术,意在藏书。其式可法,是以创建渊、源、津、溯四阁,悉仿其制为之”。

江浙三阁,文宗、文汇、文澜三阁,亦仿范氏“天一阁”之式为之。只是文宗、文汇因先御赐《古今图书集成》送藏,故预构建於先,而文澜阁则在续缮三分《四库全书》之后,始为建筑。三阁皆于江南,故亦称南三阁。《续金山志》云:“文宗阁在行宫之左,乾隆四十四年建。”[11]文汇阁建成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高宗御制诗五集》(卷四,页十九)《文汇阁叠庚子韵》:“天宁别馆书楼耸,向已图书贮大成,”注云:“此阁成於庚子(乾隆四十五年)亦仿范氏‘天一阁’之式为之。”文澜阁始建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告竣于四十九年(1784),是因“玉兰堂”改建而成。乾隆四十七年七月初八日谕:“杭州圣因寺后之玉兰堂,著交陈辉祖(浙江巡抚)盛住(浙江布政使)改建文澜阁,并安设书格备用。伊龄阿(两淮盐政)、盛住於文渊等阁书格式样,皆所素悉,自能仿照妥办。”(《办理四库全书档案》上册,页85。)《杭州府志:西湖图说》亦云:“近复於行宫之左建阁,储藏《四库全书》,赐名文澜;东壁光昭与西泠渊映,永资津逮於靡涯矣。”(邵晋涵纂,乾隆四十九年刻本,卷一,页四十四)又《题文澜阁诗》末联云:“范家‘天一’於斯近,幸也文澜乃得双”(《高宗御制诗五集》卷六,页四)。至此,南三阁规“天一”之迹显然。

2 四库七阁的命名与释名

如上所述,七阁均仿范氏“天一阁”之式,缘因是“‘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为厌胜之术,意在藏书。”为藏书久远,乾隆不仅仿其式,并借其名,在“水”字上下功夫,意在“以水克火”,保护四库藏书“以垂久远”。于是,“水”便成了七阁命名的重要组成部分。不难发现,七阁的名字:文渊阁、文津阁、文源阁、文溯阁、文汇阁、文宗阁、文澜阁,有一个共同特征,即都是三个字,并前后两字全一样,首字为“文”,末字为“阁”,只有中间一字不相同,但都带有“水”旁(文宗阁除外)。其名字寓意十分明白,即首字“文”,代表了中华的文化与文明,代表了大清的文化盛世之意,四库博大精深的文化等。中间带“水”旁之字,如上所述,则意模范范氏藏书楼“天一生水”期厌火灾之术,以保护藏书。至于文宗阁,一说可以写成“文淙阁”;一说因为镇江一地历来水患,该阁又建在金山之上,金山又面临大江,如再加“水”反而会遭成“水灾”了;又一说“宗”字本身就带有水意,“虽镇江文宗,外似独异,而细籀其涵谊,则固寓‘江河朝宗于海’之意。”[12]总之都是以水克火之意。以上这些解字之说,只能算“望文生意”。

乾隆的解释却让人顿开茅塞,入木三分。仅就内庭四阁为例,可见乾隆释名之内涵。他释“文”之义,以文喻水,将浩瀚的文化典籍比作江河之水。在其《文源阁记》中这样写道:“文之时义大矣哉!以经世,以载道,以立言,以牖民,自开辟以至於今,所谓天之未丧斯文也。以水喻之:则经者文之源也,史者文之流也,子者文之支也,集者文之派也。派也,支也,流也,皆自源而分。集也,子也,史也,皆自经而出。故吾於贮四库之书,首重者经,而以水喻文,愿溯其源。且数典‘天一’之阁,亦庶几不大相径庭也夫。”(《高宗御制文二集》卷十三,页二至三)又在其《文溯阁记》中,对“文”的内涵又进行了阐发:“权舆二典之赞尧、舜也,一则曰文思,一则曰文明,盖思乃蕴於中,明乃发於外,而胥藉文以显。文者理也,文之所在,天理存焉。文不在斯乎?孔子所以继尧、舜之心传也。世无文,天理泯,而不成其为世,夫岂铅椠简编云乎哉?然文固不离铅椠简编以化世,此四库之辑所由亟亟也。”(《高宗御制文二集》卷十四,页四至五)文之义大矣,“文之所在,天理存焉,”又“数典天一之阁”,从“水”而立义,“天一生水”而克火,以求阁书永存,实求“文”之永存。

对于北四阁的命名,乾隆还有专门的解说如:“文渊阁之名,始于胜朝,今则无其处,而内阁大学士之兼殿阁衔者,尚存其名,兹以贮书,所谓名实适相副。而文华殿居其前,乃岁时经筵讲学所必临,於以枕经@②史、镜己牖民,后世子孙奉以为家法,则予所以继绳祖考觉世之殷心,化育民物返古之深意,庶在是乎!庶在是乎!”(《高宗御制文二集·文渊阁》卷十三,页一至二)因此,虽“文渊阁”一名是明代的产物,但因“名实适相副”,所以仍延用其名。又“文华殿居其前”,此乃讲经之所,这样“於以枕经@②史、镜己牖民”,“继绳祖考觉世之殷心,化育民物返古之深意,庶在是乎!”再如,对文津阁也有一段特写:“盖渊即源也,有源必有流,支派於是乎分焉。欲从支派寻流,以溯其源,必先在乎知其津,弗知津,则蹑迷途而失正路,断港之讥,有弗免矣。故析木之次丽乎天,龙门之名标乎地,是知津为要也。而刘勰所云,‘道象之妙,非言不津,津言之妙,非学不传’者,实亦先得我心之所同然。夫山庄居塞外,伊古荒略之地,而今则闾阎日富,礼乐日兴,益兹文津之阁,贮以四库之书,地灵境胜,较之司马迁所云‘名山之藏’,岂啻霄壤之分也哉!”(《高宗御制文二集·文津阁记》卷十三,页三至四)“津”之奥妙,解释的如此尽善尽美,天衣无缝。

乾隆四十七年(1782),在他的《文溯阁记》里对北四阁的命名给予了总结:“四阁之名,皆冠以文,而若渊,若源、若津、若溯,皆从水以立义者,盖取范氏‘天一阁’之为,亦既见于前记矣。若夫海源也,众水各有源,而同归於海,似海为其尾而非源,不知尾闾何泄,则仍运而为源。原始反终,大易所以示其端也。津则穷源之径而溯之,是则溯也,津也,实亦迨源之渊也。水之体用如是,文之体用顾独不如是乎?恰於盛京而名此名,更有合周诗所谓‘溯涧求本’之义,而予不忘祖宗创业之艰,示子孙守文之模,意在斯乎!意在斯乎!”(《高宗御制文二集》卷十四,页四至五)可见乾隆对七阁命名用心之良苦,“意在斯乎!”

责任编辑宋雅范

参考文献

[1][3][5][11] 郭伯恭民国丛书·四库全书纂修考(第四编)上海:上海书店,1992:(顾序),(自序),137,135

[2][4] 〔清〕永róng@③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出版说明),(卷首)

[6][7][12] 李希泌,张椒华编中国古代藏书与近代图书馆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82:36-38,39,443

[8][9][10] (清)王先谦东华续录(乾隆七十九,页十二)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秋下加瓦

@②原字艹加胙

@③原字王加容

磬是古代一种打击乐器,最早用于先民的乐舞活动,后来专为历代帝王宫廷、达官贵族的殿堂宴享、宗宙祭祀、朝聘礼仪活动演奏,成为象征其身份地位的“礼器”。唐华原磬就是这样一种宫廷乐器,它采用铜川市耀州区磬玉山的磬玉精心制作。唐代耀州区属京兆华原县,故名华原磬。华原磬是铜川先民对中华文明的一大贡献。传世的国宝真品唐华原磬现藏日本国奈良市,是中华瑰宝。

古籍中对于华原磬的记载不多,人们对于华原磬的了解,主要来自于两位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和元稹的诗作《华原磬并序》,这也是最早的文字记载,一般以为华原磬创制于唐代天宝年间,依据的就是这两则记载。元稹的记载很简单,只“天宝中始废泗滨石,用华原石”数字,而白居易的记载稍详,谓“天宝中始废泗滨石,用华原石代之。询之磬人,则曰,‘故老云,泗滨石磬下调之不能和,用华原石考之,乃和’,遂不改。”另一大诗人李绅也曾有诗传华原磬,但《全唐诗》录李绅诗中未曾发现。李绅有很多诗作亡佚,他著名的悯农诗作有三首,就亡佚了一首,华原磬诗当也在亡佚之列。唐人郑启有笔记《开天传信录》,记载开元、天宝年间轶闻,有“太真妃(杨贵妃)最善于击磬,拊搏之音,泠泠然新声,虽太常梨园之能人,莫能如也”。杨贵妃是天宝四年进宫封为贵妃的,故其所击之磬,当是华原磬。

细审有限的文字记载,从白居易的“故老云”可以推想华原磬应该早于天宝年间就已经诞生,天宝中下令宫廷中废弃泗滨石磬、改用华原磬的,当然是酷爱音乐的唐明皇李隆基了。宫廷礼乐一律改用华原磬开始于此时,作为国宝国礼,赠送各国使节和日本、新罗遣唐使的也在这一时期。那么华原磬诞生于什么时候?

日本国奈良市现存的华原磬为我们提供了相关的信息。

在古代作为重要礼器的古磬,分特磬和编磬两种。特磬是皇帝祭祀天地和祖先时演奏的乐器;编磬是若干个磬编成一组,挂在木架上演奏,主要用于宫廷雅乐或盛大祭典。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曾出土了战国初年的一套石编磬,共32枚(大部已压碎、粉化,完好的共9枚),依次悬挂于精美的兽座龙首铜架上。奈良兴福寺华原磬就属于特磬。

奈良兴福寺藏华原磬外径243厘米,悬挂于一精美的青铜铸磬架上,周身裹以4条灵动的云龙,显示大唐精湛的写实艺术风格:底座是一只栩栩如生的卧狮,双目端注前方,狮尾卷曲;狮背上升出一根六棱柱,龙身盘旋而上,龙头昂扬顶端,鬃毛舒张,向两边傲立,龙身构圆弧形挂磬,顶部一对龙爪,托起一盘形佛座,高96厘米,造型构思和战国时期的特磬有异曲同工之妙。

据日本奈良寺的介绍,现华原磬悬挂的被四条龙所盘绕已经不是华原磬玉所特制的磬,而是一面金鼓。这个金鼓为后铸,是相当于我国宋元时期日本镰仓时代补造。补造原因,不外乎天长岁远,至日本镰仓时期,已经无人知道损毁的华原磬玉出于何处,乃以金鼓补之。此外,龙爪所托起的盘座上原有一尊可以四面旋转的合掌菩萨像,据说是妙幢菩萨,也已佚。华原磬还配有精美的作击磬姿势的婆罗门像,原物亦佚,现存的婆罗门是江户时代(相当于中国的明晚期至清早期)重铸的。

兴福寺的华原磬,当为礼佛所用,故磬在寺院摆放的位置,是在佛殿正面的坛下,最早是存放于石座上,后来换作木座。这座华原磬,据资料考证,应该是是唐时日本高僧玄昉学习中国用磬礼佛的传统,从中国带回去的。玄昉是日本法相宗的第四代传人,曾在中国学习法相宗二十年,归国时从中国带回很多佛教物品,有的是宫廷敕赐之物。归国后玄昉弘法的寺院就是兴福寺。玄昉回日本的年代是日本天平七年(公元735年),即唐开元二十三年。据此可知,最晚在开元初年或更早,中国的华原磬就已经问世,而作为专为礼佛制造的华原磬,和法相宗有很大的关系。

法相宗是我国著名高僧玄奘三藏法师创立,玉华寺是法相宗的诞生之地,是法相宗的祖庭。唐僧在这里译经四年,并和弟子窥基一起创立了法相宗。唐僧有弟子三千,其中日本法相宗的第一代传人道昭、第二代传人智通·智达,都就学于玄奘,是玄奘的入室弟子。第三代传人智凤和智鸾等和第四代传人玄昉,入唐后皆就学于玄奘三传弟子智周,玄奘的唯识法相之学得以传到日本。

玄奘在玉华,距离华原比较近,这里民间南北朝起就广泛应用磬玉石造像,玄奘当为了解,特请工匠造华原磬礼佛并非无可能。他还请曾在天竺募画佛教造像的著名画家、塑工宋法智到玉华,敬造佛像。用华原磬礼佛,或当是玄奘的创造。他在这一时期大造法器,遗传至今的还有他敬造的释迦牟尼佛像金刚座,上有玄奘亲笔题字;另有石刻佛迹记碑等。兴福寺华原磬上佛座上亡轶的佛像,应当是释迦摩尼坐像,后来的妙幢菩萨是和金鼓一起补造的。作为日本法相宗第四代传人,玄昉当然要朝拜法相宗祖庭玉华,也会知道玄奘用华原磬礼佛的故事,只是期间的详情,已经无人知晓。幸有华原磬,为后人留下些些畅想和线索,让后人去猜想和考证,同时也为我们留下来华原磬的珍宝,让后人一睹真容。

                                金理串    摘述

        十七日,到达横滨,横滨是东京门户,是五个港口中首先开港的。东边是东京湾,前面是横须贺,是全国海军首要之地。日本海军全国分为五个区,各设置镇守府。第一区设镇守府于横须贺港,第二区设置镇守府于安艺吴港,第三区设镇守府于肥前佐世保港,第四五区设置府一拟设置镇守府于丹波之舞鹤,一拟设置镇守府于胆振之室兰,现暂归横须贺镇守府管辖。

        晚上宿山崎屋。山崎屋是日本旅舍,东洋人崇尚整洁,入屋必定脱鞋徒步而行。房内悬挂书画,窗户四壁一尘不染。客人到来围坐地上,刚到时必定叩首,神情十分恭敬,或者有再次过来时也有叩首,口中喃喃说着客气的话语,一副很殷勤的神情,片刻才起来。已经坐下了,呈上茶点,有甘甜味,茶杯很小,如酒杯,有三四碟生鲜盛在漆器里呈上。就寝时则悬挂大帐,可容纳五六人。寝室的窗户用纸糊着,床下设滑车,用手推着可以移动。房间外面有厕所,厕所里铺着瓷砖,旁边海设有洗手池。旅舍里还有澡池,男女都裸浴,毫不避讳。妇女穿着单衣,长衣及体,腰围束着广带,即使是盛夏也不解下,只是下身不穿长裤。已经嫁人妇女的都要染黑牙齿,行走的人们都穿着拖鞋,鞋下如“π”字。

        十八日,乘火车往东京。拜见汪芝房星使,汪星使是苏州人,会谈片刻后携带行李入住使馆西边房舍中。次日和汪星使纵论各国形势。

        二十日,前往参观王城。东京京城螺旋而入,里面是禁城,是旧将军幕府。明治元年,改为皇城,皇城格局都是西式。听说里面有文库,储存古书特别丰富。又有皇族高等女学校,为王公大臣女学的学所,皇后经常临幸。外面绕有长濠,深而广阔,设近卫军和近卫炮兵守卫。

        二十一日,过外务省、司法省、文部省、陆军省、大藏省。文部省在竹平町。日本学校有官立者,有公立者,有私立者,但是都必须恪守文部省章程方得开办。官立者分三等:大学、中学、小学。中小二学又分二等:寻常、高等。此外还有师范学校、女学校、商务学校。医学校、聋哑学校,陆有陆军学校,海有海军学校,全国共有二万七千八百多所学校,教员七万四千七百余人,学生有三百二十一万九千七百余人,以帝国大学规模最为宏大。大学章程分为五科:法科、医科、工科、文科、理科。法科分为二目:法律、政治。工科分为六目:土木、机器、造船、造军器、造房屋、应用化学。文科分四目:哲学、本国文学、史学、博言学。理科分为六目:数学、物理、化学、动物学、植物学、地质学。

        东洋人近来设立哲学会,聚在一起讲学,间或出书以传播学术。凡是儒学、佛学、老庄之学、基督之学,以及各教中有关天地人的理蕴的,无不加以研讨,并提出新见解。东洋人学会甚多,如哲学会、地学协会等,以文会友古代圣人都是如此,儒学的传播也是得益于讲学者的广泛,学会这样的形式很有意义,中国不乏有识之士,效仿而去施行,寄希望于能有心改进世道人心的人。

        二十二日,偕同汪荃台和冯孔怀出游。冯生是东文学堂的学生,汪君嘱咐他伴游,作为翻译。游浅草寺,寺始创于推古帝年间,堂宇宏大焕然,游人如织,香火颇为兴盛。

        游动物院,有虎,有熊,有豹,有象,有鹤,有鹗,有鹫,此外有常见的,也有不知名的。又有一匹白马,据介绍是法兰西名马,神姿清挺,骨骼雄秀,就是有些瘦削。老骥伏枥,看了好久,有点伤感。

        游小西湖,一处名叫不忍池,是放生池。湖旁有洋菜馆,房舍清静,窗明几净。汪君邀请就餐,午餐完毕,凭栏俯眺,别有一番幽趣。

        游十二层楼。楼高约二十丈,螺旋而上,里面陈列有东京名妓的照片,有百多人。又有日本各处名胜的照片和北海道人形图,都是装在木匣里,外面嵌着显镜。北海道人,就是所谓虾夷,面目狰狞,两手平垂,十指如同兽爪,一看就知道是异类。看完登上最高处,观览东京全境,四面平坦,气象特别。

        汪荃台在芝山红叶馆举行招待宴会。馆位于高楼,楼前种植花木,幽雅清静,是公家宴客之处。这晚日本朝廷有位亲王也在此宴饮。内有女侍数十人,善于歌舞,酬应娴熟,仪容和举止端庄温婉,没有一丝俗态。饮至深夜,尽兴而归。

        二十六日,家乡孙诒让委托采购古书,于是到各书肆去遍访,得钞本绍兴校订《本草》一部,松畸明刻影宋本《尔雅》一册,宋本李逻《千字文注》一册,逍遥院内府实隆公手书本《孝经》一册,狩谷望之翻雕北宋本《孝经》一册。此外还看到有钞本《字镜》一部,足利学本《尚书正义》一部,宋本王十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一部,还有刘辰翁批点元本《东坡诗注》一部,宋本《山谷诗集》一部,元本《韵府群玉》一部,宋本《长庆集》零页,柳宗元文零页,元本《事文类聚》零本,《鹤林玉露》零本,都是因为价格昂贵而未能购得。东洋人最好古,往往有隋唐以前的古籍,中国已经轶失,而日本犹能珍藏保存。自从西学兴起盛行,此风一变,昔日所存的都不很珍视,福建广东的商人或有购取回国以获重利的。前任大使黎蒓斋莅任时,竭力搜罗古籍,刻《古轶丛书》一部。当时使馆中杨守敬也嗜学好古,遍处采买,得到古籍甚多。近来我国京都琉璃厂书商也反复过来搜买,于是书市中古书为之一空,其中或者有一二出售的,也必定是价格昂贵,视为奇货,而士大夫所收藏的尤其是珍品。

      经过议会所,就是下议院,发出如是评价:“能够治理地球的,是议院;扰乱地球的,也是议院。”

        二十八日,再访平井君于锦城学校。锦城学校是中等学校。索阅章程,校长拿出一册资料。中学比大学低一阶,其章程分十三科:分别是伦理、国语及汉文、洋文、地理、历史、数学、博物、物理学、化学、习字、图画、唱歌、体操。平井君带领参观体操处,排列着洋枪,居然是讲武之所;还有一处是以沙铺地,上面架着铁梁,让学生在匍匐跳跃。

        偕同平井君拜访太田君。太田君嗜好汉学,气质显得沉静。问他最近阅读什么书,回答说:“平时爱看《论语》、《孟子》、《毛诗》、《史记》及《老子》、《庄子》等书。”谈论间将要进午餐,平井君说:“我国有用麦粉包虾肉用油烹炸的,这做法是来自中国的。还有鳗饭是用鳗鱼烧熟,再把米饭放上面蒸,味道也很醇厚。今天太田君要上这两道菜,不知道是否合口味?”吃完饭,太田君说:“我东京有名胜隅田川,从我家北行,距离皇城里多,有一座大桥,叫吾妻桥。再行,有双桥名叫枕桥,有楼叫八百松,沿着堤岸前行,樱树树冠覆盖,花开时游人如织。旁边有牛女神祠,有长命寺,又有园名百花园,四季都有开花,园内有鹏斋碑,又有天民画竹碑,有空闲时可以去游玩一番。”平井君说:“向西出锦城学校,途中经过一座大桥,一座叫二州桥,每月十五都有烟火戏,极为壮观,或者是金龙奔波,或者是银蛇度水,或者是藤花垂房,或者是火蜡吐烟,京都人士都是啧啧称赞。到时一同前往观赏以尽兴,可以吗?”黄庆澄说:“甚好甚好,只是游期太短,不知能否不辜负盛情不?”

      偕同平井君、太田君访石畸君。石畸君是中和学校校长,精通算学,与庆澄谈算好久。庆澄说:“中西算术虽然互相表里,但是算理差别不大。中算从九数入手,西算从十字入手。”石畸君说:“怎么说是从十字入手?”庆澄说:“西算之祖是出自几何,几何一书由有等到无等,由有比例到无比例,哪一处不是从十字悟出来呢?”

        二十九日,前往观看油画。油画画面是南北美利加的战事。这地方设一圆形高台,高约五六丈,周围约十余丈。油画画面是南北美利加的战事。这地方设一圆形高台,高约五六丈,周围约十余丈。台下有小门,刚开始进入时视线朦胧漆黑,行走数步远远看见一盏小灯,仿佛有光。又数步顺着梯子上去,豁然开朗,别有洞天。于是拿望远镜巡视,看见看见两军交锋,前者死后者进,有放洋枪者,有执短刀者,有燃放巨炮者,有乘马者,有用手指挥者,有拿望远镜瞭望敌情者,有初出营房者,有矗立不动蓄势待发者,有快步向前冲锋抓住一敌对者。看见一座洋楼忽然被火点燃,火势冲天。又看见一座洋楼突然被炮弹击中,梁栋破碎,屋瓦飞溅,顷刻之间坍塌过半。又见一港口停泊军舰数艘,水光暗淡,天日无光。观看完毕,由一小门出,几乎让人忘了这是画作。出来时黑暗如同刚进来时一样。据考这油画传自西洋,其原理是源于光学,所以离奇变幻如此。

        过鹿鸣馆,这月二十五,汪星使曾在此举行茶会。这之前是先下请柬,到时日本朝廷王公大臣及各国驻日使节都要光临。观察外国人赴宴都是客主夫妇并至,主客平等。中国女流不出闺房,难以仿效。那天汪星使是特别邀请德国使臣来做客,宴会上男女共有数百人,花费千余金,觥筹交错,尽兴而散,这种茶会也是为了巩固邦交。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地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锋夕照,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等。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

圆明园的毁灭(资料)- -

---

1860年10月5日,英法联军兵临北京城下。根据俄国外交官伊格纳提耶夫提供的情报:清 朝守军集中在东城,北城是最薄弱的地方,应先攻取;并听说中国清朝皇帝正在西北郊 的圆明园。于是,英法联军绕抄安定门、德胜门,进犯圆明园,并将圆明园洗劫一空, 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火烧圆明园”事件。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建于明朝。1709年,清朝康熙帝把该园赐给四子胤祯(后 来的雍正帝),并赐名圆明园。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位皇帝150多年的 经营,集中了大批物力,役使了无数能工巧匠,倾注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汗,把它精 心营造成一座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离宫。

清朝皇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 圆明园周围连绵10公里,由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组成,而以圆明园最大,故统 称圆明园(亦称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属园,分布在圆明园的东、西、南三面, 其中有香山的静宜园、玉泉山的静明园、清漪园(后来的颐和园就是在此基础上建造起 来的)等,全园面积合计5000多亩。

圆明园不仅汇集了江南若干名园胜景,还创造性地移植了西方园林建筑,集当时古 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园中有宏伟的宫殿,有轻巧玲珑的楼阁亭台;有象征热闹街市 的“买卖街”,有象征农村景色的“山庄”;有仿照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 有仿照苏州狮子林的风景名胜;还有仿照古代诗人、画家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 台、武陵春色等。可以说,圆明园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也是中国人民建

筑艺术和文化的典范。不仅如此,圆明园内还珍藏了无数的各种式样的无价之宝,极为 罕见的历史典籍和丰富珍贵的历史文物,如历代书画、金银珠宝、宋元瓷器等,堪称人 类文化的宝库之一,也可以这样说,它是世界上一座最大的博物馆。 10月6日,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立即疯狂地进行抢劫。

首先闯入圆明园的是法国侵略军,他们见物就抢,每个法国士兵口袋里装进的珍品, 价值三四万法郎。他们空手而进,满载而归。在法国军营里,堆积着珍奇的钟表、五光 十色的绫罗绸缎,以及珍贵的艺术品,价值达3000万法郎。 英国侵略军虽然来迟了一步,但金银财宝也装满口袋。更可恶的是,对那些搬不走 的大瓷器和珐琅瓶,他们打得粉碎。

英法侵略军把圆明园抢劫一空之后,为了消赃灭迹,掩盖罪行,英国全权大臣额尔 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竟下令烧毁圆明园。大规模的焚烧共两次,第一次是 10月7日至9日,主要焚烧圆明园,大火连烧3昼夜,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焦土。这 场浩劫,正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所描绘和抨击的那样: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 一个进行抢劫,另一个放火焚烧。胜利原来可以成为强盗。

梁启超(1873年~1929年),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汉族,生于广东新会,清光绪举人。[1]

青年时期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是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事败后出逃,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一度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2]

人物关系

纠错

中文名梁启超

外文名Liang Qichao

别 名字卓如,号任公,饮冰子、哀时客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族

出生地广东新会

出生日期1873年2月23日(癸酉年)

逝世日期1929年1月19日

职 业思想家

信 仰中国进步党

主要成就公车上书,戊戌变法

代表作品《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

目录

1人物生平

▪ 早年求学

▪ 公车上书

▪ 戊戌变法

▪ 逃亡海外

▪ 退出政坛

▪ 生病逝世

2个人作品

3学术成就

▪ 赋税思想

▪ 目录学贡献

4家庭成员

5人物评价

6轶事典故

7后世纪念

8影视形象

1人物生平

编辑

早年求学

1873年出生于广东新会。1889年广东乡试中举人。1890年始受学于康有为。

1891年随康有为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革维新的道路,世人合称“康梁”。同年与其妻李蕙仙结婚。

公车上书

梁启超先生

梁启超先生

梁启超第一次投身政治运动,是1895年参与“公车上书”。甲午战争中国惨败,康有为联合3000举人上书请求变法,作为康最得力的弟子,梁启超积极参与了这桩震动中国的大事。[3]

1895年春再次赴京会试,协助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联名请愿的“公车上书”。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北京《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和上海《时务报》笔政,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他的许多政论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

公车上书第二年,黄遵宪在上海办《时务报》,梁启超任主笔,撰写了大量呼吁变法的文章。两湖总督张之洞很欣赏《时务报》,说这是“中国创始第一种有益报纸”。后来,张之洞邀请梁启超到武昌一游,打开中门迎接,甚至问下属“可否鸣炮”。在当时,这是接待钦差大臣的礼节。[3]

戊戌变法

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湖南宣传变法思想。他在学堂中极力宣扬变法救亡的思想,还不时发表斥责专制、赞誉民权的言论,引起了旧势力的攻击。光绪二十四年三月,协助康有为组织保国会。四月二十三日(6月11日),光绪帝发布“明定国是”诏书,开始了“百日维新”。五月十五日(7月3日),光绪帝召见梁启超,赏给六品衔,命他办理译书局事务。梁参与了康有为策动袁世凯推翻慈禧太后的密谋,但被袁出卖。光绪帝被慈禧太后幽禁。八月初六日(9月21日),慈禧太后宣布再出“训政”,随即捕杀维新志士,变法失败。梁启超在当日避入日本公使馆,次日化装到天津,东渡日本。[4]

是年冬,梁启超曾代表康有为与兴中会***孙中山、陈少白等在东京商谈合作救国,梁十分赞成兴中会的革命主张,终因康有为的反对,合作未成。十一月十一日(12月23日),梁在横滨创办《清议报》(旬刊),却仍鼓吹“斥后保皇”。[4]

1898年,回京参加“百日维新”。7月,受光绪帝召见,奉命进呈所著《变法通议》,赏六品衔,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

光绪二十五年(1899)夏秋间,梁启超与孙中山往还甚密,一致主张革命排满,有孙、梁两派合作组党的计划,拟推孙为会长、梁为副会长。梁遂草拟了《上南海先生书》,由梁启超、韩文举、欧榘甲、唐才常等康门弟子13人署名,略谓非行共和政体,不能挽救危局;劝康有为退休,由梁启超等继往开来。康有为阅后大怒,勒令梁速离日本,往檀香山办理保皇会事务。行前,孙中山写了一封信,介绍梁抵美后找孙的哥哥孙眉。檀香山华侨久闻其名,所到之处无不热烈欢迎,踊跃捐助,共筹得“勤王”军费八九万元。[4]

光绪二十六年(1900)七月,梁启超回国,准备就近指挥唐才常组织的“自立军”勤王起义,但刚抵上海,即闻唐才常等遇害,起义失败。他在上海停留10日后,南下香港,与陈少白商谈合作,意见比较一致,随后,往新加坡会晤康有为。康痛骂他竟背叛光绪帝,倾向革命,梁被迫跪下认罪。[4]

逃亡海外

同年9月,政变发生,梁启超逃亡日本,一度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在日期间,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同时也大量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

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企图使革命派与清政府妥协。民国初年支持袁世凯,并承袁意,将民主党与共和党、统一党合并,改建进步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争夺政治权力。

1902年11月《新小说》创刊。

1913年,进步党“第一流人才内阁”成立,梁启超出任司法总长。

1915年底,袁世凯称帝之心日益暴露,梁启超反对袁氏称帝,与蔡锷策划武力反袁。护国战争在云南爆发。

1916年,梁启超赴两广地区参加反袁斗争。袁世凯死后,梁启超出任段祺瑞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

退出政坛

1917年9月,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11月,段内阁被迫下台,梁启超也随之辞职,从此退出政坛。

1918年底,梁启超赴欧,了解到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和弊端。回国之后即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

1927年,离开清华研究院。

生病逝世

1923年春由于妻子癌症复发病逝,梁极为伤悼,此后尿中开始带血。因不愿增

梁启超(1899年)

梁启超(1899年)(2张)

家人之累,秘不告人。到1926年1月,怀疑自己得的是癌症,才同意到德国医院检查。经名医克礼诊察后,发现是尿血症,但始终找不出病原所在。此时的梁启超还未意识到病情的严重,对病情还比较乐观。他在2月9日给长女令娴的信中说:“其实我这病一点苦痛也没有,精神气体一切如常,只要小便时闭着眼睛不看,便什么事都没有,我觉得殊无理会之必要。”

1926年初他发现尿中有血,到北京协和医院检查,诊断出一个肾病变协和医院的大夫检查了好几天,最后判定是右肾生瘤,于是在3月16日动手术将右肾全部割去。但割去右肾后,尿血仍未能完全停止,协和医生只能做消极性防治,不能做积极治疗。后发现由于实习医生之误,为误将健康右肾切除。经名中医唐天如医治,渐康复。

1927年由于恩师康有为去世,爱徒范静生去世,王国维投湖等大悲之事,梁启超遭受严重打击,11月12日他已不能伏案工作了。由于他知名度高,当时主要报纸《申报》对他的病情给予了高度关注。19290118《申报》快讯《北平》第7版云:梁启超今日病状弥笃,医生诊断为重病,殆无生望云,(十七日)梁启超病势埀危。

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第二日《申报》第4版刊载《梁启超昨在平病故》一文:北平 梁启超今午后二时病故于协和医院,年五十六,遗骸运广惠寺。梁启超病逝后,京沪之间悼念他的人很多。[5]

2个人作品

编辑

梁启超被公认为是清朝最优秀的学者,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台后仍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辛亥革命前,他在与革命派论战中发明了一种新文体,介乎于古文与白话文之间,使得士子们和普通百姓都乐意接受。同时,梁启超还是中国第一个在文章中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的人,他还从日文汉字中吸收了非常多的新词,“经济”,“组织”,“干部”等,皆始于梁启超先生。[6]

梁启超于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显著。

梁启超像

梁启超像

梁启超一生勤奋,著述宏富,在将近36年而政治活动又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每年平均写作达39万字之多,各种著述达1400多万字。

他有多种作品集行世,以1936年9月11日出版的《饮冰室合集》较完备。《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1901至1902年,先后撰写了《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批判封建史学,发动“史学革命”。

欧游归来之后,以主要精力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研究重点为先秦诸子、清代学术、史学和佛学。指导范围为“诸子”、“中国佛学史”、“宋元明学术史”、“清代学术史”、“中国文学”、“中国哲学史”、“中国史”、“史学研究法”、“儒家哲学”、“东西交流史”等。这期间著有《清代学术概论》《墨子学案》《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情圣杜甫》《屈原研究》《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文化史》《变法通议》等。

梁启超在文学理论上引进了西方文化及文学新观念,首倡近代各种文体的革新。文学创作上亦有多方面成就:散文、诗歌、小说、戏曲及翻译文学方面均有作品行世,尤以散文影响最大。

梁启超的文章风格,世称“新文体”。这种带有“策士文学”风格的“新文体”,成为五四以前最受欢迎、模仿者最多的文体,而且至今仍然值得学习和研究。梁启超写于1905年的《俄罗斯革命之影响》,文章以简短急促的文字开篇,如山石崩裂。

在书法艺术方面,梁启超早年研习欧阳询,后从学于康有为,宗汉魏六朝碑刻。

主要作品: 《少年中国说 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敬业与乐业》、《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新民说》、《饮冰室主人自说》、《中国文化史》、《饮冰室主人全集》、《李鸿章传》、《曾国藩传》、《王安石传》、《饮冰室合集》、《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

3学术成就

编辑

赋税思想

梁启超塑像

梁启超塑像(15张)

梁启超是戊戌变法***之一,我国19、20世纪之交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著名宣传鼓动家。他主张赋税的征收必须以便民为原则,实行轻税、平税政策,而反对与民争利的“固民所急而税”的传统观点。指出“西人于民生日用必要之物,必豁免其税以便民。中国则乘民之急而重征之,如盐政之类是也。亦有西人良法美意,为便民而起,而中国视为助帑之计,行之而骚扰滋甚者,如今之邮政之类是也。”他提出应仿效英国实行平税政策,便民利民而后求富强。这是一种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财政税收放在其基础之上的观点,对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梁启超认为公债也是一种赋税,所不同的是“租税直接以赋之于现在,而公债则间接及赋之于将来”,“不过将吾辈今日应负之义务,而析一部分以遗诸子孙云尔”。但他承认公债对经济建设具有积极意义,“租税尽其力于一时,公债将纤其力于多次”,因此他认为公债虽然增加了后代的负担,但也有利于后代。

目录学贡献

1918年与张君劢至欧洲游历,各处讲学。一生于目录学贡献卓越,代表著作有《西学书目表》在分类、著录上有创新,类分学、政、教,实有“西学”、“政学”两类,这个分类体系,突破了被订为“永制”的四部分类体系,为近代西方图书分类法的输入和我国新分类法的产生开辟了道路。该目著录西学书籍400种,西政书籍168种,1896年成书。其他目录学著作有《西书提要》、《东籍

月旦》、《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读书分月课程》、《东原著书纂校书目考》、《要籍解题及其读法》、《佛经目录在中国目录学之位置》、《汉书艺文志渚子略考释》等10余种。为学无所不窥,对图书馆学有独到见识。他认为应建设“中国的图书馆学”,以现代西方的图书馆学理论施之于中国传统目录学的改造,即是目录学的科学化。积极倡导图书馆事业,1922年,发起建立“松坡图书馆”,出任馆长。1925年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任董事部部长,并发表《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会演说辞》,提出了他对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方向的见解。后任京师图书馆馆长、北京图书馆馆长。欲编纂《中国图书大辞典》,相当于中国图书古今总志,“作古今典册总汇之簿录”,惜未完成而逝。其藏书颇丰,“海棠书屋”、“饮冰室”有书44470余册,2830余种,还有未刊稿本、私人信札、笔记等。梁廷灿等人编有《饮冰室藏书目初编》,著录古籍13000余种。1929年全部移交给北京图书馆。北京图书馆特辟“梁启超纪念室”以志纪念。[7]

4家庭成员

编辑

梁启超

梁启超

先祖及父母

梁启超祖籍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熊子乡茶坑村。梁氏的先祖为中原南逃的难民。在梁启超曾祖父之前,梁氏家族世代耕田。梁启超祖父名镜泉,是一位秀才;祖母名黎。梁启超的父亲名莲涧,也是一位秀才,在乡里教书;梁启超的母亲为赵氏。

婚恋传奇梁启超的生活中,主要有李蕙仙、何蕙珍和王桂荃等几位女性。

闺中良友李惠仙

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梁启超17岁。在当时广东的最高学府学海堂苦读4年后,他参加了这一年的广东乡试,秋闱折桂,榜列八名,成了举人。

主考官李端棻,爱其年少才高,将堂妹李惠仙许配与他。惠仙比梁启超长4岁。两年后,二人完婚。次年夏天,梁启超偕夫人李氏南归故里。

梁家世代务农,家境并不宽裕,新婚不久的梁启超夫妇只好借用梁姓公有的书室的一个小房间权作新居。广东的气候溽热难当,这使久居北方的李惠仙很不适应。这位生于官宦之家、从北京来的大**,并没有嫌弃梁家的贫寒,她看中的是夫君的才华。梁启超的生母赵太夫人早已仙逝,继母只比李惠仙大两岁,李惠仙仍极尽孝道,日夜操劳侍奉,深得梁家喜爱,在乡里也博得了贤妻良母的美名。

"百日维新"失败后,慈禧命令两广总督捉拿梁启超的家人,梁家避居澳门,逃过了一场灭门之灾。梁启超只身亡命东瀛,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流亡生涯,李惠仙成了整个梁家的支柱。在几个月内,梁启超给她写了六、七封家书,高度赞扬她在清兵抄家时的镇定表现,鼓励她坚强地活下去,并告诉她读书之法、解闷之言,万种浓情凝于笔端。

1924年9月13日,李惠仙因不治之症溘然而逝。梁启超写下了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梁夫人文》。文曰: 我德有阙,君实匡之;我生多难,君扶将之;我有疑事,君榷君商;我有赏心,君写君藏;我有幽忧,君噢使康;我劳於外,君煦使忘;我唱君和,我揄君扬;今我失君,只影彷徨。

天涯知己何蕙珍

1899年底,梁启超应康有为之请,赴美国檀香山办理保皇会事宜。一日,檀香山一位加入保皇派的侨商设家宴招待梁启超,引来了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纠葛。 梁启超进入何家大院,出迎的除主人外还有一年轻女子。她是侨商的女儿,叫何蕙珍,芳龄二十,从小接受西方教育,16岁便任学校教师,于今已有4年,英文极好,因今天有西洋人参加宴会,由她做梁启超的翻译。 宾主落座,何蕙珍便挨着梁启超坐下,不时有一股淡香飘入梁启超的心腑。多年来,除了妻子李氏外,他还没有与一个女子这样接近过。席间,何**颇为活跃,她广博的学识,不凡的谈吐,尤其是她对梁启超著述的熟稔,使在座者大感意外。整个宴会仿佛成了何**与梁启超的对语,而他们两人,也如相知多年的忘年交一般。席将罢,何**又将她在报上替梁启超辩护的文章原稿拿来给他看,并说:"这是我代先生笔战起草的英文中译稿,请先生惠存并予指教。"接过何**的手稿,梁启超吃了一惊,他多日的疑惑顿时冰释。原来,梁启超刚到檀香山时,到处奔走演说。清廷驻檀香山领事馆买通了一家当地的英文报纸,不断写文章攻击梁启超。梁启超心中不服,苦于不懂英文,不能回击,只好置之不理。 不料此后不久,竟出现一桩怪事,另一家英文报纸上连载为梁启超辩护的文章,文字清丽,论说精辟。显然,作者对梁启超的经历和著述了若指掌,但文章未署作者姓名。今日真相终于大白,原来那些为自己辩护的文章,竟都出自眼前这位华侨**之手。临别时,何蕙珍含情脉脉言道:“我十分敬爱梁先生,今生或不能相遇,愿期诸来生,但得先生赐一小像,即遂心愿。” 数日后梁启超践约将照片赠与何**,何**亦投桃报李,回赠亲手织绣的两把精美小扇。梁此时已坠入情网,几近痴迷。 不久,一位好友前来拜访梁启超,婉劝梁娶一懂英文的女子做夫人,说这样会给他的事业带来极大的帮助。梁启超沉思片刻,随即言道:"我知道你说的是谁。我敬她爱她,也特别思念她,但是梁某已有妻子,昔时我曾与谭嗣同君创办'一夫一妻世界会',我不能自食其言;再说我一颗头颅早已被清廷悬以十万之赏,连妻子都聚少散多,怎么能再去连累人家一个好女子呢﹖"又过了数日,何**的英文教师宴请梁启超。席间见到何蕙珍,梁启超心情极为复杂,不敢触及敏感话题。倒是何蕙珍落落大方,谈吐自如。分手之时,何**说:“先生他日维新成功后,不要忘了小妹。但有创立女学堂之事,请来电召我,我必来。我之心惟有先生懂”世上难道还有比这更直接的表白吗﹖梁启超心醉了。他不忍再呆下去,轻轻说了声“珍重”,便连忙离去,其情景有如逃奔。 他在理智上克制了自己,但内心深处的感情却不能自欺。这期间,他陆续写了24首情诗,以记述对何蕙珍的赞美、思念和无奈之情,把对何蕙珍的深深爱慕融入诗篇之中,其中有一首这样写道:

颇愧年来负盛名,天涯到处有逢迎;

识荆说项寻常事,第一知己总让卿。

梁启超不愿把这件事绕开自己的结发妻子。他在1900年5月24日的一封家书中,把檀岛奇遇说与李惠仙知。在信中,他煞费苦心地讲述著对何蕙珍的态度,表示自己忍痛做出"万万有所不可"的决定。李惠仙读了梁启超的信,自然气恼,她给梁启超写了一封回信,大意是说:你不是女子,大可不必从一而终,如果真的喜欢何蕙珍,我准备禀告父亲大人为你做主,成全你们;如真的像你来信中所说的,就把它放在一边,不要挂在心上,保重身体要紧。 李惠仙要把问题交给梁启超的父亲梁宝瑛

景德镇瓷器、庐山云雾茶、泰和乌鸡、南丰蜜桔、万载百合粉、宜春茶油、齐云山南酸枣糕、丰城冻米糖、兴国鱼丝和红薯干、赣南脐橙、南安板鸭、宜丰竹雕、婺源龙尾砚、清华婺酒、芦田灌心糖、万年贡米、玉山罗纹砚、鄱湖白莲、乐平桃酥、宜丰闽笋、鄱阳湖银鱼,还有米酒、年糕、葛粉、葛片茶、米粉干、笋干等。

一、 景德镇瓷器

景德镇瓷器,江西省景德镇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景德镇瓷器以白瓷为闻名,素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之称,品种齐全,曾达三千多种品名。瓷质优良,造型轻巧,装饰多样。在装饰方面有青花、釉里红、古彩、粉彩、斗彩、新彩、釉下五彩、青花玲珑等,其中尤以青花、粉彩产品为大宗,颜色釉为名产。

釉色品种很多,有青、蓝、红、黄、黑等类。仅红釉系统,即有钧红、郎窑红、霁红和玫瑰紫等,均用"还原焰"烧成,产品驰名世界, 是称誉世界的古代陶瓷艺术杰出代表之一。

二、庐山云雾茶

庐山云雾茶是汉族传统名茶,是中国名茶系列之一,属于绿茶中的一种。最早是一种野生茶,后东林寺名僧慧远将野生茶改造为家生茶。始于汉朝,宋代列为“贡茶”。因产自中国江西省九江市的庐山而得名。茶芽肥绿润多毫,条索紧凑秀丽,香气鲜爽持久,滋味醇厚甘甜,汤色清澈明亮,叶底嫩绿匀齐。

通常用“六绝”来形容庐山云雾茶,即“条索粗壮、青翠多毫、汤色明亮、叶嫩匀齐、香凛持久,醇厚味甘”。云雾茶风味独特,由于受庐山凉爽多雾的气候及日光直射时间短等条件影响,形成其叶厚,毫多,醇甘耐泡。

三、泰和乌鸡

泰和乌鸡,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泰和乌鸡是江西省泰和县特产,原产于泰和县武山北麓,根据产地又称武山鸡,因具有“丛冠、缨头、绿耳、胡须、丝毛、毛脚、五爪、乌皮、乌肉、乌骨”,十大特征以及高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而闻名。泰和乌鸡是著名的饮食药用鸡,全身均可入药,骨、肉及内脏均有药用价值,可以配成多种成药和方剂。

泰和乌鸡是中国特有的禽类种质资源,除西藏自治区外,各地都有一定规模的泰和乌鸡饲养。而泰和乌鸡质弱体轻,胆小怕惊,离开原产地饲养,便易产生变异、退化。

四、南丰蜜桔

南丰蜜桔,江西省南丰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南丰蜜桔,富含氨基酸、硒等40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自唐代开始就为皇室贡品。南丰蜜桔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年均产量达30亿斤,畅销全国并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单一品种种植规模和产量均为世界之最,出口量和出口国家数全国第一,是江西省抚州市第一个“百亿”农业产业。

五、丰城冻米糖

丰城冻米糖,江西省丰城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丰城冻米糖为丰城市优秀传统产品,俗称“江南小切”,以其“洁白如雪、香脆酥甜、落口消融”的独特风味闻名天下。据《丰城县志》记载,明朝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丰城开始制作冻米糖,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2009年11月19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丰城冻米糖”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