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打坐的方式有几种?标准的姿势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2收藏

中国古代打坐的方式有几种?标准的姿势是什么?,第1张

中国古代打坐的方式有:正襟危坐,七支座法,金刚座,如意座,骑鹤座等。最理想的坐姿为“七支坐法”。

所谓“七支”是指对身体要求的七个要点:

  1、双足跏趺:先将左足置于右腿上,再将右足置左足上,称金刚坐(男士用)。先将右足置左腿上,再将左足置右足上,称如意坐(女士用)。按有的传承,不论男女都采用金刚坐。行者请依自己上师所教为准。双跏趺坐重心稳定,有利于身的放松和长时间静坐,而且双足交盘使血液流动大大减缓,减缓生理活动,又增加体腔的静压力,有利于最大限度降低新陈代谢速度,便于入静。初学者一时还做不到则只将一足置另一足上(单跏趺)即可。至于左足在上还是右足在上,请依照自己上师的传承为准。再不行者双足交散坐亦可。

  2、脊直:脊椎的每一锥体如珠算珠子叠竖一般,自然正直。由于自然生理弯曲造成的习惯,坐时腰锥易呈后突,应注意纠正。

  3、肩张:两肩应舒张但不挺胸。2、3项的具体做法:坐好后以头顶上领,整条脊椎上拔伸直,稍挺胸、肩张开,然后从上而下顺势放松,上半身便处于自然松直的状态。这样不紧张不懈怠地维持下去即可。2、3项做好了,则可以达到“松胸实腹”的效果,便于达到心静气沉。

  4、手结定印于脐下:右手掌置于左手掌上(男),或者左手掌置于右手掌上(女),两拇指轻轻接触,自然放松置于腿上。(按有的传承,不论男女都采用第一种。行者请依自己上师所教为准。)

  容易散乱的人可以采用另一种手印:大拇指轻触无名指根,并轻握成拳,分置于膝盖上,手臂自然打直,保持两肩平衡。

  5、头中正:头不俯仰,不歪斜,下颏微内收(不是低头)。这即利于颈锥正直,又可轻微压迫颈动脉,减缓生理活动,减低新陈代谢,便于入静。

  6、双眼微闭:双眼半开,以能见体前三米左右的距离为宜。目光可注视于体前约一肘远处之一静物上。(此静物应①较小②单色③形状简单。如念珠。)如易散乱可闭上只留一丝光线即可。如易昏沉则可睁大眼睛,平视前方。

  7、舌舔上腭:舌头的前半部轻舔上腭(不是以舌尖用力抵上腭)。具体窍门是:把舌后部的空气排尽,咽喉部放松,舌稍后缩即自然成,不必用力去“抵”。嘴唇轻闭,嘴部肌肉自然放松,上下牙不要相咬,稍留一缝隙。

  按七支坐法做禅修,就能够调整、保持内气,让生命充满活力,并能产生内在的觉悟。第1、2、4、5项——能引入遍行气;第2项能引入上行气;第2、3项能引入等住气;第七项能引入上行气;上述四种气流入持命气,五气合一时行者就能体验到觉悟。

“打坐”,打除妄念,坐见本性,故名。

   一、心中心法共有六印,当依次修。每印坐两小时为一次,计八次,为第一印圆满,然后再请第二印,每次必默求诸佛菩萨金刚护持我,使我六印圆满,不致中途停顿。因第六印为最要,非福德全者,不易承当也。

   二、修时,第一结印,在两小时内,无论如何,手印不得散放。第二持咒,口勿停,不可说话,不必出声,唇要微动。第三心勿外驰,如觉知妄念起,立刻勿理,不可压制(此亦妄心也)。不可随之流浪,妄上加妄也。我只一切勿著、勿理,亦勿恨妄念之来,亦勿喜意念之空,一概勿理。坐得好,坐得勿好,均是进步。以不在坐上见功,而在下座后,自然有不可思议之效力。

第一印第一座(即第一次)为开山第一斧,功力最大,无论如何,必坐足两小时,或多过几分钟。所以咒不熟极(三四日后),不得遽坐,恐因坐而妄忆也。第一印为诸印之首(两手共有一万六千余印),诸印之王,诸法之母,十分重要。手或酸痛,是业障出来,要生欢喜心,从此三恶道永断。必证菩提,故名菩提心印。前三印为证体,为得定,为拔根之无上法门。后三印为起用,为开慧,为永离三恶道之无上捷径,故必郑重。

   三、可坐在床上,坐时忌背后有风,前面受寒气。腿在秋冬凉时要盖好。饱后勿坐,要隔两小时。亦勿太饿(君自酌定),又气恼时切勿坐,待气平再坐。下座勿急,两腿稍舒再下座。隔六七分钟再大小便(此可先便)。打七或九座后,忌有房劳,平日一座勿忌,但必隔离四小时。又病时与过劳后勿坐。

   四、坐时手臂或两腿酸痛,即是有风,正是出病之时。只要忍到勿痛时,其病即除。座上肚胀,舒气,出下气,均是好象,切不可摒止。所以座要高六七寸(不定,以各人舒适而定)。两腿右压左,交叉在垫子之下,如能单趺两小时者听任,但必后高,勿许平坐,双趺者平坐,后面忌高。如不能连续双趺两小时者,切勿双趺。因中途不能散印也。又不许挂脚坐。至于有老病之人,旧病往往因坐翻出,是好不是坏,切勿疑而中止,亦勿贪坐而过劳,功夫进于不疾不徐之间也。

   五、座上设备,(一)黄布一方,盖好手印。(二)钟一具(开好)。(三)痰盂一具。(四)勿用好香,可点在门外。(五)勿带帽。(六)腰带宜松。(七)门勿闭,任人出入。小儿声闹可勿理,正资以练心。(八)勿用靠背。

   六、手印勿高举,正当胸,稍靠两胁,有时不觉放下在腿上,觉即提起。腰勿乱动,伸降宜慢,亦勿伸直。

   七、上座练定,慧在定中,下座练慧,定在慧中,于一切时,不肯放松,方不是一曝十寒。当体会在座上时,心中寂然湛然,无一毫念头时,是什么光景,这个光景是靠座上印咒(佛力)、修持(自力)合逼出来的,不可小看。不到根尘脱落时,是不会证到如此地步的。你往往将此景象,忽略过去,所以拿不住,还是自己不用心、不痛切的缘故。但此景象,在座上切不可去求他,一求即是有心。如水上生波,水的光相就不见矣。所以要断,逼到六根与六尘脱开,前后际断,于断处,在其间得个消息,自然觉见实相,此是真功夫,不是理解,是真入道的悟见,不是在道理上的解义。到此地步,切勿松劲,时时体会。到熟极时,如子母相依,又如自己的姓名,永不忘失。功夫由浅而深,由深而忘形,法见一空,便可打成一片。

   八、每次持咒,必熟极而快,当慢持几遍,字字分明,以免油滑漏句。

   九、所出各书,当次第参究。但未修满六印时先勿看。对于同门,当尽情告授,不可隐瞒。但亦有先后。此是大悲心中方便法也。且可练习说法,为日后度生预备,增长慧力。 附录一:元音上师开示打坐时有几个禁忌:1、关于密法,皆须灌顶传授,“六字大明咒”亦不例外。但因上师慈悲心切,以方便为究竟,将有些众所周知的、修法简易、修后不至发生偏差的密法,如六字大明咒法、大弥陀法等法,公开传授,不须灌顶(尤其如远道或因病不能行者),只要至诚恭敬供养、顶礼本尊观世音菩萨,亦可修习。遇有问题,致函自己所熟知的大德,探讨研究,即不致步入岐途而安达彼岸矣。2、元音上师一九九七年在美国灌顶传法时开示《心中心法修法程序》(录音整理):……莲花印,表示我们的心像一朵莲花。这个手印非常简单,而且非常殊胜,功能非常大。消灾、除障、治病、事业成就等都可用,有观世音菩萨的护持,使我们都能成就。四臂观音,就是四个手臂的观世音菩萨。咒也很重要,六个字:嗡、吗、呢、呗、咪、吽。修这个法,打坐从半小时开始,以后慢慢地增加到一小时,一小时半,二小时。修心中心法至少要坐两个小时,有许多人刚开始吃不消,所以可先修这六字大明咒法。结印时,要用黄布把手印盖起来,原因有二:第一、因为空中有佛、菩萨、神灵经过,佛是不会给我们顶礼的,菩萨、神灵看见了,认为这个手印是佛,就会给我们顶礼,但我们刚开始修法,还是凡夫,不是佛菩萨,不能接受他们的顶礼。所以我们用黄布把手印罩起来,过往的神灵看见我们罩着手印修法,就不顶礼了。 第二、其他人看到我们这个手印,学着结印,盗窃佛法,就不好了。用黄布罩着修,别人看不见,就不会仿照着结手印,以免造罪! 打坐时有几个禁忌:一、座上忌想心思动脑筋。因为平时想不起的念头,一上座都想起来了,噢!这件事情该怎么做,那件事情又该怎么做。这样不好!这样打坐没有用处。我们上座时要死心踏地,好比死掉了,死了还能管什么事情呢?家里事情,工作事情,都不管了。座上妄念翻出来,就把咒提起来,用咒来转化自己的念头。不是压念头,念头来了不压,不阻止,让它来,我就是不睬、不理,自然叫它化空,这就是转化。不是压制,压制是把念头压死,压到死水里去了,一个念头不起,死在那里,死水不藏龙,那样不能开悟。所以我们成道是要成活佛、要起妙用的,不要压念,念头尽管来,不睬就是。二、 不能求神通,一点不能求!求神通非但不能成佛,成魔倒是有份。因为心有所求就是执着,执着就是成魔的因素。我们心中空净如洗,一点不著,一点不执,一点不求,那才能真正的成佛,就是自心是佛,自性成佛。心空净,才能成佛,心不空净,不能成佛。所以成佛是在心,不在神通。外道也有神通,怎么他们成了外道呢?成了魔王呢?就是因为他们太执着了,心不空静。心真正空静了,什么也不可得,一法不立,一丝不挂,一尘不染,这样才能成佛。所以说要开智慧成佛,不是发神通成佛。大家不要执着神通,这一点非常重要。三、 吃饱了饭不能马上上座,对胃不好,要隔开一到一个半小时,才能打坐。四、 心情不愉快、烦恼时,不要打坐,因这样压制了肝气不通,会生病。所以心情不愉快时,可以出外散散心,把不愉快的心情消化掉,再来打坐。五、 尤其要注意的是夫妻同房的事情。因为夫妻同房伤害身体很厉害,打坐之后,不能马上夫妻同房,要隔开5-6小时;同样的,同房之后也不能马上打坐,须经过5-6个小时休息后再打坐,如果立刻打坐很容易生病!六、 女人月经来不要紧,可以打坐,但是不能双盘,双盘容易造成血崩的危险,所以月经期要注意。怀孕时还可以继续打坐,但是四个月之后就不要盘腿坐了,可以躺着修;到八、九个月快要临盆时,就不要修了,可以躺在床上念六字大明咒,有观世音菩萨加持,对修法没有妨碍。 补充,建议您研修《清净道论》里面非常详细。如果入门建议学习《童蒙止观》。

2019-03-27

普巴扎西上师教你如何打坐才会不昏沉!

普巴扎西上师开示如何对治昏沉掉举

顶礼大恩根本上师普巴扎西仁波切!

文章来自:柯日密州

弟子问:修学禅定时,有时昏沉太沉重,连剖析调伏妄念的力量都提不起来,若放弃修法,又随顺烦恼,该怎么办呢?

上师答:

修行的过程中,按照祖师大德教言及自宗修行次第(剖析、直视和安住调伏妄念),通过调伏自己内心对治昏沉掉举当然不可缺少,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考虑,还需要找一些外缘。外缘和内缘具足才可以更好地对治昏沉、掉举。

一、外缘

修行真是一门苦行。往昔历代高僧大德的精进修法,并非如我们想象的,仅仅依靠一种正念就能调伏自己的内心。当然,正念不可缺的,但是有时候也还必须得靠一些外缘。

1下午和晚上尽量少进食且清淡或者不进食

喇嘛仁波切从小时候直到现在都是过午不食的,也就是过了中午以后就不吃饭。往昔我曾经问过上师(喇嘛仁波切):“您现在身体虽然非常好,但毕竟年龄也已经这么大了,为什么不考虑下午也进一点食?您这么做完全是为了守持别解脱戒而过午不食吗?”上师(喇嘛仁波切)说:“从某种角度来说,我们作为出家人、尤其是一位导师,应该要作为他人的榜样,所以首先自己必须要做得很好;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完全是为了避免次日早起昏沉。因为如果晚上进食太多,就会遭致次日早起昏沉的违缘。”因此在下午少吃点,甚至不吃饭,有利于次日晨起修法。

2坐垫、衣着等

平常打坐的地方根据自己的昏沉和掉举的沉重程度来定夺。如果昏沉太沉重的话,下面所坐的垫子不要太软,上面盖的衣服也不要太舒服。由于冬天天气寒冷,如果担心着凉感冒,可以稍微多穿一点。但是衣着不要过暖,否则容易招致昏沉。尤其是打坐期间身体要立直,不要倚靠等等,这些外缘也很重要。

以前,我们家乡囊加活佛的父亲叫翁知青美多吉尊者。他闭关时,从河边找了些圆圆的石头平铺起来,上面再放一点点草,他就坐在上面打坐。由于坐垫不平,所以靠这种方式断绝昏沉,不让自己睡觉。龙萨娘波尊者是一位瑜伽士,为了防止昏沉,打坐时就把头发吊到一棵树干上,稍有昏沉,头一低,就被头发牵扯醒了,白天晚上都这么一直修。以前很多高僧大德修行过程当中,就坐在一根很窄的木棍上打坐,稍不注意就从上面摔下来。

往昔无垢光尊者曾经说过:“如今这个时代,一开始修法的时候,吃得那么好,穿得那么好,怎么还能修好法?”以前历代高僧大德修行都是进入苦行道,有时我觉得这个非常重要。比如往昔我们初次开始接触佛法期间,吃的非常非常糟糕,我跟狗一起吃过两个月的饭,穿的更不用谈了。在这种看似恶劣的环境下修法,当时内心的精进、信心和出离心等等,不需要自己去想,非常深刻。后期一切条件稍好一点的时候,尤其和汉地居士一接触,好吃的来了,穿的来了,这时昏沉招来了,掉举散乱也招来了。

详见大恩根本上师所著《如意宝藏——上师瑜伽之圆满引导》中“前行之前行”之“入座前准备”。现摘录如下:

为了摒除外缘干扰,顺利圆满禅修,入座前尚需做如下准备:

1 先处理好一切琐事,如:喝水、如厕、擤鼻涕、关闭手机、交待家人此时来电话暂时不接听;如有紧急事务,则先迅速处理完毕等。

2 食勿过饱,衣勿过暖。可用衣被适当覆盖腰部以下身体,特别是膝盖,以适度保暖(过暖则易昏沉,过寒则不利身体健康)。

3 如果感到身体有些僵硬,可以适当活动肢体后再入座。若感昏沉,可用冷水洗脸等方法先令清醒后,再入座。

4 准备坐垫:如果难以在平地以七支坐法做到不松不紧状态,如膝盖不能平贴于地,可用坐垫将臀部稍微垫高,以膝盖着地舒适为度。对于年长或者肢体比较僵硬之修行者,若散盘仍难以稳固,可在膝下适当垫一个小垫,以便身体端直。如是方便,则修行易入不松不紧之状态。

5 入座前应立下二种誓言:第一、即使父母等至亲来见,亦不中断入座而随顺迷乱;第二、纵遇命难亦不舍弃上述誓言。如此发誓则可遣除修行过程中一切人与非人的违缘(如修法中的昏沉、掉举等),此与生圆次第修法中的修护轮含义一如。

二、内缘

有人问:“打坐时,如果有一定明分还知道运用剖析调伏妄念、持风等等方便调伏,但是往往明分不够,连发现的机会都没有,一下就堕入昏沉和掉举,而且一晃就过了很长时间。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其实,这就是正念提得不够所致。由于初行者修法时间短,见解不够,因此打坐时出现昏沉和掉举侵犯内心,过一阵时间才发现;即便是念诵咒语等等,也会顺着昏沉和散乱漂泊。这些现象很正常,都是提念不坚固所致。这是凡夫的本性,并不意味着是一种功德。因此应该时时提起正念,当修到一定程度,自然会在第一时间发现昏沉、掉举。

说到正念,比如生起次第,时时净观一切诸佛菩萨就是真正的佛。从修本尊的角度来说,仅仅观想一个像而并没有去净观,这个念提得并不是很坚固。正念分为改造意念之正念和无造法性之正念。比如我们在修有相定和无相定的时候,需要一个很细微的意念在提着。如有相定,还有一个所护持的对境;无相定相对于有相定,没有那么粗大的意念护持,但是相对还有一个所护持的对境。这些所护持的对境、能护持的念,从某种角度来说可能是起心动念,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它是成办解脱唯一不可缺少的方便。改造意念之正念就是初步开始修法期间,意念要相对提起来,这点很重要。不能因为这是起心动念就排斥它为过失,如此见解永远不会进展。因为初行者尚不具备无造法性之正念,若放弃改造意念之正念去寻找自性,是不可能找到无造法性之正念的。就如同不具备天眼时,把眼睛挖掉再寻找光芒般是不可能的。如今我们只能凭这个眼睛去看光芒,若高攀,声称人人都具备天眼而把自己的眼睛挖掉,那么只能在黑暗当中度日,没办法。

所以,初行者改造意念之正念乃为至要,原因就在此上。不管修什么法都有一个相对的提念。这个念头,有些可能是起心动念,有些可能是自性。但自性本身就没有一个所提的念和能提者,能所早已双亡。由于无造法性之正念已经超越因果、时空的缘故,所以一切显现均成为本体的庄严,永远打破不了。但是初行者暂时还不具备如是见解。

以上为弟子依据大恩上师开示录音整理,若有错谬,即于大恩上师面前发露忏悔!嗡班扎儿萨埵吽!

感恩苏州师兄参与整理开示。

愿大恩上师及一切弘扬正法之善知识法体安康!长久住世!事业广大圆满!

愿所有信众值遇具德上师!依教奉行!精进和合!早证菩提!

愿三界六趣一切有情父母远离痛苦及痛苦之因,当证一切大觉果位,获得暂时乃至究竟的安乐!

道教佛教打坐方法的不同之处如下

1、发心不同。道教打坐,多为追求长生久视,或求成仙;佛教发心破除我执、开发性智,以达离苦得乐;

2、内容不同。道家多修金丹、元神出窍,佛教多诵经持咒、或参话头。

3、结印不同。各有教传,本不相同。

4、打坐时间要求不同。道家讲阴阳,多在子时,佛教不讲阴阳,不限时辰。

打坐姿势要点

1、双足跏趺

先将左足置于右腿上,再将右足置左足上,称金刚坐。先将右足置左腿上,再将左足置右足

上,称如意坐。两种坐姿都可以采用,也可以在腿痛时轮换交替。如果不能双盘,便用单盘。

2、脊直

人在禅坐的时候,脊柱垂直是关键。臀部应垫一个两、三寸高的软垫,从大腿根部到膝盖是向下倾斜的,让两个膝盖触地作为支撑点,膝盖不可悬空,以自己觉得重心稳,无前倾后仰的感觉为原则。

3、肩张

两肩应舒张下垂,但不要挺胸。修禅的人在禅坐时,双手微微抬起,肩膀微微向后摆,肩腋是内空的。从外看,肩是一条平行线;从后看,肩是圆的。

4、手结定印于脐下

把左手放在右手下面,大拇指随意有意的碰在一起,放于脐下。

5、头中正

头正,下巴稍微往前低一点点,后脑稍微向后收放,稍微压住颈部左右两条大动脉管的活动即可。最关键的地方,就是如果头是歪的,跟腰不能形成一条中空的直线,这时候最容易昏沉。人生于天地之间,本身是天地之间一灵物。由于这个中线的歪斜,天地这股正气,就落不到你身上。

6、双眼微闭

打坐时,先把两目定住了,然后再慢慢半闭眼睛,闭眼目光勿下垂,把两眼定住,一片光明,才合规矩。若是两眼向下看,绝对不能得定,只是坐着休息罢了。双目微张,似闭还开,好象半开半闭地视若无睹。

7、舌舔上腭

舌头前半部轻微舔抵上腭,犹如还未生长牙齿婴儿酣睡时的状态,在修道被称为“搭桥”。搭什么桥?人身有365个大穴,对应地球公转太阳一周。地球公转太阳一周是365天,易数以9为最大,以9归真,所以人身每个穴位应填满9口真气。

一天十二时辰,一时辰六刻钟,每刻钟二十分钟,即每二十分钟为一座。人坐禅时,六根清静,心志既不散乱也不昏沉时,每一刻钟能化一口真气。

当真气化生时,由督脉上行百会再下行到口腔时,会化成一口清而甜的津液(口水),把这口津液渡咽下去,胜过服一支人参,补益身之四大五行五脏六腑,推动百脉千经。

扩展资料

打坐六要点

六个要点

1、一切放下

恋着世间事物放不下,有什么用呢?这世界上的事事物物都是因缘合成,无有实体,犹如过眼云烟,虚而不实,求不得,拿不走。即连各位自己的身体也是假有,留不住,不可得,身外的东西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认事物为真,抓牢不放,是不值达者一笑的愚痴之事,学佛修道是大智大慧的大丈夫事业,不是小根小慧的人所能胜任的。要成道,第一要看破一切。

死心塌地地打坐,才能入定开悟,假如在座上想这样、想那样,妄念纷飞地乱想,那就完了。一定要一切放下,象个死人一样才行。

2、心念耳闻

这是修心密的要诀,对入定开悟,关系非常重大,所以再三提示大家,要毫无折扣地照之实行。人的妄念动惯了,不专心致志地倾听持咒的心声,把意根摄住,妄念息不下来,妄念不息何能入定、开悟?

所以必须心念耳闻,一个字一个字从心里念出来,耳朵听得清清楚楚,才能摄住意根不起妄念,而渐渐入定。

3、念起即觉

念头来时,要能看见,如果看不见就跟着它跑了,一跟念跑,就妄念纷飞不能入定了。所以要念起即觉,既不随之流浪,也不压制不起,只不理睬它,提起正念,一心持咒,妄念自然化去而安然入定。

4、按时上座

每天按时上座,养成习惯就容易入定,最好早上打坐,凌晨更好。坐时不要急于入定,心情平和地以一种平常心安然入座,不急不缓地从容持咒,既不要求入定开悟,更不妄求神通。以要求入定、开悟、发神通等的一念即是妄心,此心一起,即障自悟门,非但不得开悟,而且不能入定。

5、下座观照

把打坐中的静定功夫推广到日常动用中去,在行、住、坐、卧当中冷冷自用;绵绵密密地观照,一切无住,既不让境界拉着跑,也不随妄念流浪。

6、心量广大

修道人心量不能小,要宽宏大量地容纳一切,纵然别人对我不好,我对他还要更好,没有丝毫爱、恶、喜、厌的观念。随缘随份地做一切善事,时时处处潇洒自在,没有患得患失之心,亦无毁誉成败之念。这就是最大的神通。

参考资料来源-打坐

 入定即入于禅定。有时得道者的示寂,也称为入定。定为三学、五分法身之一,能令心专注于一境。可区分为有心定、无心定等种。有为佛道修行而入定者,亦有为等待多年后将出现于世的圣者而入定者。若欲入定者出定,以向其人弹指为佳。据《大唐西域记》载,摩诃迦叶受佛遗嘱,入定于鸡足山中;清辩论师则没身于南印度阿素洛宫,以待弥勒出世。《大智度论》亦云入定者,水火不能害,亦不命终。在瑜伽和右脑冥想中,入定亦为进入α波状态(或曰变性意识)的称呼。

  修炼法

  要离五盖

  修禅定的方法有很多种。按照我们佛教的禅定修法,不管修哪一种禅定,都要进入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这样渐进地修上去。要入定,就要具备一些因缘,就是当时要离五盖。所谓五盖是:昏沉、掉悔、嗔、疑,还有贪欲。当这些烦恼没有现前的时候,如果修法正确,都有机会入定。如果有这些烦恼在的话,就很难入定。除了烦恼的因缘之外,我们身体上有某些障碍,也会影响我们入定。

  初禅的觉受

  要入定,首先要有入定前的一些觉受。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的身心都很舒适,修法又很正确,那么,他要入定之前会产生轻安的现象。即全身非常舒服,一般人的感觉是全身轻飘飘。初学禅定的人,在入定前会有轻安现象:有些人会觉得身体越来越大,甚至整个身体都在膨胀,大到他会觉得充满这个世间;有人会觉得身体越来越小,或身体浮起来。这些都是轻安的现象,这种现象过后,就会产生很快乐的感受,这都是入初禅前轻安的觉受。在禅定里,初禅、二禅、三禅都有不同的快乐感受,到了四禅就没有乐受了。

  入定的感觉

  入定的人一定会觉得全身很舒服很快乐,这快乐的感觉会使他身上原有的病痛等不舒服感消失。另外,当他入定的时候,呼吸一定是非常均匀、非常舒适的,呼吸一定会变得微细。我们可以从这些现象,分辨出入定的一些情形。根据经典说,入初禅会生起觉、观、喜、乐、定五件事,称为初禅五支,初学者入定时是分不清楚这五支的,所以初学者不必先理会初禅五支,以免分心。初学者可以从心念集中了、呼吸变微细了、身体非常舒服了,以这些现象来确定自己已经入定了。另外,初入定的人往往有一种感觉,就是他从非常舒服的感觉中出来之后,会觉得忽然脚酸、麻、痛了;但是,在他出来之前却不知道痛。为什么呢?因为初禅只有乐受没有苦受,所以,你静坐到心念很平静身体非常舒服的时候,一旦休息就感觉全身疼痛,这表示休息前你入了初禅。这是很多修禅定的人都有的经验。但是有些人不但不明白为何麻、痛,还会否定自己已经入定了呢!原因是被那些讲经教的老师误导了。那些法师不明白入定是怎么回事,将入定讲得很难很难,甚至于听到你修禅定,他就会说小心着魔。其实四禅八定,不是佛教专有的,外道也会的。为什么我们佛教一讲起禅定,就怕会修出问题呢?原因是没有正确地去认识初禅到四禅是什么。

  不是等待机会

  刚才说,入定过程有呼吸的变化,心念的变化,还有身体感觉受乐的变化。许多人不懂得怎样利用这些变化来认识入定的道路。所以,都是先安坐,然后继续坐、坐、坐,时间久了,他不知不觉地进入定里面了。到底什么时候入、怎么入,他不知道。这样的修行人往往认为必需坐得很久很久,总之,坐久了就一定会入定。其实坐久久而入定,就是不懂如何入定,他不知什么时候入了定?也不知自己怎么入。

  入定与出定

  懂得怎么静坐修定的人,要懂得如何入定与出定。不懂修禅定的人,即使入了定了也不知道是入了定,就那样在那里傻等。很多出家人都能进入初禅、二禅、三禅,甚至有的出家人修到了四禅。他们的静坐经验是什么呢?原来每一次他坐下来时,总想体验他上一次静坐的觉受,然后就等、等、等时间到了,他所期待的体验又出来了,就如此入定了。大多数的出家人都是这样的,期待上一次静坐的体验而入定,这就是他不懂得如何入定,就不信一瞬间也能入定。为什么他不懂呢?原来很多人忽略了入定的过程,由于不观察入定过程最重要的讯息,只好等待所体验过定中的舒服感觉,当那体验出现时他才认为:哎呀,我又在定里面了。这说明他没有观察入定的过程,所以,他每次都不知不觉地入禅定。

  最重要三事

  在禅定里面,有快乐的感受,呼吸很细,心念也很微细。就凭这三件事情,我们可以这样说:当你入定时,呼吸一定是从粗变细、心念从粗变细、身体从没有乐受变成有乐受。就是说,入定的过程中,至少有三件重要的事情在变,你要小心观察它变化的过程。

  观察三事变化

  每次一静坐,你就要想:啊,我现在就要入定了!初学者一般是做不到的。你必须坐一段时间,坐到乐受快出来了、没有杂念了、心念微细了、呼吸微细了,这时候快点退出来。一退出来了你就想:啊,我现在就要入定了!这时你一定办得到。在入定过程要观察三件事在变化:心念、呼吸和乐受。

  要什么时候观察这三件事呢?当你静坐时,一旦觉得呼吸很细,没有杂念,心念很平静,全身有乐受出现时,你不要留恋在里面,要快点退出来。为什么要如此呢?因为当你发现身体快乐,心念变细,呼吸变细的时候,你就能在退出时观察它的变化。你会发现,心念变粗,呼吸变粗,快乐的感受在退。当乐受完全退时,你就快点再度集中,先想我要再度入定,然后再度集中于修法。如此,你一定有能力再回到原来的觉受。也就是说,你刚刚从初禅下来,你一定有能力再回到初禅。你再度集中的当时,就快点注意观察三件事的变化,呼吸变细,心念变细,还有乐受又出现了。这是非常重要的三件事,因为这过程就是入定的道路。所以要你去观察心念怎么从粗变细,呼吸怎么从粗变细,怎样从没有乐受变得有乐受。这就是你自己要去认识的道路,什么时候观察此三件事?时机(火候)就是当呼吸很细,没有杂念,心念很平静,全身有乐受时。

  重复练习

  这样小心重复观察入定三件事情:心念、呼吸和乐受,你就会懂得原来入定过程是这么回事。必须重复训练,上去,下来。再上去,再下来,做越多次越好。以后,你就会越来越快地入定。一般人不懂得重复训练入定,只会贪着乐受而住在定中的乐受而不想出来,一直呆,呆到定力退了才出来,如此修定者能入定却不懂怎么入。所以,任何人初入禅定,千万不要一入了定就不出来。应该是一进去就快点出来,然后,再快点进去快点出来。一直重复做,做到你很熟练了,很清楚如何入定后,才来加强定力,所谓加强定力就是进去了不要马上出来。在练习加强定力时,要在定里多久呢?

  初学者入初禅

  初学者入初禅千万不要太久,五分钟就好了。在里面呆五分钟就要出来,但是不要下座,然后再进去五分钟后出来。为什么呢?因为在初禅里呆得太久,心念可能会更细而离开初禅。甚至于深入到更高禅定,呼吸更细,心念更细,也更快乐。于是你对初禅心念的粗细混乱不清。也就是说练习加强初禅定力时,他在入初禅半小时内,要出入定六次。这样不但修了半小时的初禅,而且懂得出懂得进。当每次出入定五分钟做得很熟悉,很有把握了,你就去入定十分钟或者十五分钟。十五分钟有把握了,你就去坐一小时。就这样地加强定力。当你觉得这个定很稳固了,然后才能设法进入另外一个禅定。这就是所谓入定的技巧。不思,物我两忘,是达到入定关键!

打坐的正确姿势如下:

1、双足跏趺,先将左足置于右腿上,再将右足置在左腿上,反之亦可。

2、脊直,脊椎的每一锥体如珠算珠子叠竖一般,自然正直。肩张,两肩

3、手结定印于脐下,把左手放在右手下面,大拇指随意有意的碰在一起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