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知己”最早出现在哪本古籍里?其解释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1收藏

1、知己——“朋友启遍天下,知己几人同”、“士为知己者死”

2、挚友——最亲密的朋友、无话不说的密友

3、死党——有共同的利益或目的成立的组织,死都死在一起党羽

4、朋友——君子之交淡如水

  羊左之交也是一个典型的知己的故事。

  羊左之交又叫二鬼战荆轲是这样一个故事~~~~~~~

  故事发生在列国年间,那个年代里战乱连年,各国诸侯求贤若渴。地处南方的楚国贴榜招贤纳士。有位贤士名叫左伯桃,有治世之才,冒着严寒风雪奔向楚国,途中求宿于羊角哀,受到羊角哀热情接待。

  左伯桃比羊角哀长着几岁。当夜,两人抵足而眠,谈得十分投机。左伯桃发现,这个羊角哀的才学决不在自己之下,比自己还要强一些,真是深山藏虎豹,绿野埋麒麟。就有意说服羊角哀和自己双投楚王。羊角哀也被左伯桃的才学和雄心所打动。羊角哀就想,要是我二人双保楚王,何愁楚国不强盛啊?所以就答应了左伯桃结伴同行。

  第二天,他们就结为兄弟,并决定结伴同往楚国求功名。谁知天不作美,一路上,先是阴雨做难,后风雪又来拦路,他们身上衣服单薄,所带干粮又不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两个人都去楚国,那就都去不成,一个人单独去,那还有希望。于是,左伯桃就把衣服脱给羊角哀,逼他独自走。羊角哀坚决不肯,也要脱下衣服给左伯桃,让左伯桃独自去楚。左伯桃一看,再这么下去两个人都活不了,怎么办?他对羊角哀说:“咱们都不用死,我这有引火的东西,我走不动了,你去找些干柴来,我们点着了取暖,天好了我们再走。”羊角哀一听也同意了。”羊角哀就去树林里面找干树枝。回来一看大吃一惊!左伯桃赤身裸体,只穿着内衣已冻死多时了,羊角哀怀着无限悲痛,取了衣粮,悲伤哭泣着离去。

  羊角哀在楚国得官之后,立刻回到左伯桃冻死之处,挑了个风水好的地方埋葬了左伯桃。不久,左伯桃托梦于羊角哀,说自己的埋骨之处离荆轲之坟不远,总受荆轲欺辱,羊角哀醒来之后,便自刎于左伯桃墓前,与他合葬在一起,赴阴间共战荆轲。于是留下了“二鬼战荆轲”这千古传颂的动人故事。

  文言文典故:

  羊左之交的典故

  春秋时,楚元王崇儒重道,招贤纳士。天下之人闻其风而归者,不可胜计。西羌积石山,有一贤士,姓左,双名伯桃,幼亡父母,勉力攻书,养成济世之才,学就安民之业。年近四旬,因中国诸侯互相吞并,行仁政者少,恃强霸者多,未尝出仕。后闻得楚元王慕仁好义,遍求贤士,乃携书一囊,辞别乡中邻友,径奔楚国而来。迤逦来到雍地,时值隆冬,风雨交作。有一篇《西江月》词,单道冬天雨景:

  习习悲风割面,蒙蒙细雨侵衣。催冰酿雪逞寒威,不比他时和气。山色不明常暗,日光偶露还微。天涯游子尽思归,路上行人应悔。

  左伯桃冒雨荡风①,行了一日,衣裳都沾湿了。看看天色昏黄,走向村间,欲觅一宵宿处②。远远望见竹林之中,破窗透出的灯光。径奔那个去处,见矮矮篱笆围着一间草屋。乃推开篱障,轻叩柴门。中有一人,启户而出。左伯桃立在檐下,慌忙施礼曰:“小生西羌人氏,姓左,双名伯桃。

  欲往楚国,不期中途遇雨,无觅旅邸之处,求借一宵,来早便行,未知尊意肯容否?”那人闻言,慌忙答礼,邀入屋内。伯桃视之,止有一榻。

  榻上堆积书卷,别无他物。伯桃已知亦是儒人,便欲下拜。那人云:“且未可讲礼,容取火烘干衣服,却当会话。”当夜烧竹为火,伯桃烘衣。

  那人炊办酒食,以供伯桃,意甚勤厚。伯桃乃问姓名。其人曰:“小生姓羊,双名角哀,幼亡父母,独居于此。平生酷爱读书,农业尽废。今幸遇贤士远来,但恨家寒,乏物为款,伏乞恕罪。”伯桃曰:“阴雨之中,得蒙遮蔽,更兼一饮一食,感佩何忘!”当夜二人抵足而眠,共话胸中学问,终夕不寐。

  比及天晓,淋雨不止。角哀留伯桃在家,尽其所有相待;结为昆仲,伯桃年长角哀五岁,角哀拜伯桃为兄。一住三日,雨止道干。伯桃曰:

  “贤弟有王佐之才,抱经纶之志;不图竹帛,甘老林泉,深为可惜。”① 荡风:荡,这里是碰、触的意思。荡风,即冒着风。

  ② 宵宿处:过夜的处所。

  角哀曰:“非不欲仕,奈未得其便耳。”伯桃曰:“今楚王虚心求士,贤弟既有此心,何不同往?”角哀曰:“愿从兄长之命。”遂收拾些小路费粮米,弃其茅屋,二人同望南方而进。

  行不两日,又值阴雨,羁身旅店中,盘费罄尽。止有行粮一包,二人轮换负之,冒雨而走。其雨未止,风又大作,变为一天大雪。怎见得?你看:

  风添雪冷,雪趁风威。纷纷柳絮狂飘,片片鹅毛乱舞。团空搅阵,不分南北西东;遮地漫天,变尽青黄赤黑。探梅诗客多清趣,路上行人欲断魂。

  二人行过岐阳,道经梁山路,问及樵夫,皆说:从此去百余里,并无人烟,尽是荒山旷野,狼虎成群,只好休去。伯桃与角哀曰:“贤弟心下如何?”角哀曰:“自古道:‘死生有命。’既然到此,只顾前进,休生退悔。”又行了一日,夜宿古墓中。衣服单薄,寒风透骨。

  次日,雪越下得紧,山中仿佛盈尺。伯桃受冻不过,曰:“我思此去百余里,绝无人家,行粮不敷,衣单食缺。若一人独往,可到楚国;二人俱去,纵然不冻死,亦必饿死于途中。与草木同朽,何益之有?我将身上衣服,脱与贤弟穿了,贤弟可独赍此粮,于途强挣而去。我委的行不动了,宁可死于此地。待贤弟见了楚王,必当重用,那时却来葬我未迟。”角哀曰:“焉有此理!我二人虽非一父母所生,义气过于骨肉,我安忍独去而求进身耶?”遂不许。扶伯桃而行,行不十里,伯桃曰:

  “风雪越紧,如何去得?且于道傍寻个歇处。”见一株枯桑,颇可避雪。

  那桑下止容得一人,角哀遂扶伯桃入去坐下。伯桃命角哀敲石取火,爇些枯枝,以御寒气。比及角哀取了柴火到来,只见伯桃脱得赤条条地,浑身衣服,都做一堆放着。角哀大惊曰:“吾兄何为如此?”伯桃曰:

  “吾寻思无计,贤弟勿自悮了,速穿此衣服,负粮前去,我只在此守死。”角哀抱持大哭曰:“吾二人死生同处,安可分离?”伯桃曰:“若皆饿死,白骨谁埋?”角哀曰:“若如此,弟情愿解衣与兄穿了,兄可赍粮去,弟宁死于此。”伯桃曰:“我平生多病,贤弟少壮,比我甚强;更兼胸中之学,我所不及。若见楚君,必登显宦。我死何足道哉?弟勿久滞,可宜速往。”角哀曰:“今兄饿死桑中,弟独取功名,此大不义之人也,我不为之。”伯桃曰:“我自离积石山,至弟家中,一见如故。

  知弟胸次不凡,以此劝弟求进。不幸风雨所阻,此吾天命当尽。若使弟亦亡于此,乃吾之罪也。”言讫欲跳前溪觅死。角哀抱住痛哭,将衣拥护,再扶至桑中,伯桃把衣服推开。角哀再欲上前劝解时,但见伯桃神色已变,四肢厥冷,口不能言,以手挥令去。角哀寻思:“我若久恋,亦冻死矣。死后谁葬吾兄?”乃于雪中再拜伯桃而哭曰:“不肖弟此去,望兄阴力相助。但得微名,必当厚葬。”伯桃点头半答,角哀取了衣粮,带泣而去。伯桃死于桑中。后人有诗赞云:

  寒来雪三尺,人去途千里。

  长途苦雪寒,何况囊无米?并粮一人生,同行两人死;两死诚何益?一生尚有恃。

  贤哉左伯桃!陨命成人美。

  角哀捱着寒冷,半饥半饱,来至楚国,于旅邸中歇定。次日入城,问人曰:“楚君招贤,何由而进?”人曰:“宫门外设一宾馆,令上大夫裴仲接纳天下之士。”角哀径投宾馆前来,正值上大夫下车,角哀乃向前而揖。裴仲见角哀衣虽蓝缕,器宇不凡,慌忙答礼,问曰:“贤士何来?”角哀曰:“小生姓羊,双名角哀,雍州人也。闻上国招贤,特来归投。”裴仲邀入宾馆,具酒食以进,宿于馆中。

  次日,裴仲到馆中探望,将胸中疑义,盘问角哀,试他学问如何。

  角哀百问百答,谈论如流。裴仲大喜,入奏元王。王即时召见,问富国强兵之道,角哀首陈十策,皆切当世之急务。元王大喜,设御宴以待之,拜为中大夫,赐黄金百两,彩段百匹。角哀再拜流涕。元王大惊而问曰:

  “卿痛哭者何也?”角哀将左伯桃脱衣并粮之事,一一奏知。元王闻其言,为之感伤,诸大臣皆为痛惜。元王曰:“卿欲如何?”角哀曰:“臣乞告假到彼处,安葬伯桃已毕,却回来事大王。”元王遂赠已死伯桃为中大夫,厚赐葬资,仍差人跟随角哀车骑同去。

  角哀辞了元王,径奔梁山地面。寻旧日枯桑之处,果见伯桃死尸尚在,颜貌如生前一般。角哀乃再拜而哭,呼左右唤集乡中父老,卜地于浦塘之原。前临大溪,后靠高崖,左右诸峰环抱,风水甚好。遂以香汤沐浴伯桃之尸,穿戴大夫衣冠,置内棺外椁,安葬起坟。四围筑墙栽树,离坟三十步建享堂①,塑伯桃仪容,立华表,柱上建牌额。墙侧盖瓦屋,令人看守。造毕,设祭于享堂,哭泣甚切。乡老②从人,无不下泪。祭罢,各自散去。

  角哀是夜明灯燃烛而坐,感叹不已。忽然一阵阴风飒飒,烛灭复明。

  角哀视之,见一人于灯影中或进或退,隐隐有哭声。角哀叱曰:“何人也?辄敢夤夜而入!”其人不言。角哀起而视之,乃伯桃也。角哀大惊,问曰:“兄阴灵不远,今来见弟,必有事故。”伯桃曰:“感贤弟记忆,初登仕路,奏请葬吾,更赠重爵,并棺椁衣衾之美,凡事十全。但坟地与荆轲墓相连近,此人在世时,为刺秦王不中被戮,高渐离以其尸葬于此处。神极威猛,每夜仗剑来骂吾曰:‘汝是冻死饿杀之人,安敢建坟居吾上肩,夺吾风水?若不迁移他处,吾发墓取尸,掷之野外!’有此危难,特告贤弟。望改葬于他处,以免此祸。”角哀再欲问之,风起,忽然不见。角哀在享堂中一梦惊觉,尽记其事。

  天明,再唤乡老,问此处有坟相近否。乡老曰:“松阴中有荆轲墓,墓前有庙。”角哀曰:“此人昔刺秦王不中被杀,缘何有坟于此?”乡老曰:“高渐离乃此间人,知荆轲被害,弃尸野外,乃盗其尸,葬于此地。每每显灵。土人建庙于此,四时享祭,以求福利。”角哀闻其言,遂信梦中之事,引从者径奔荆轲庙,指其神而骂曰:“汝乃燕邦一匹夫,受燕太子奉养,名姬重宝,尽汝受用。不思良策以副重托,入秦行事,丧身悮国。却来此处惊惑乡民,而求祭祀!吾兄左伯桃,当代名儒,仁义廉洁之士,汝安敢逼之?再如此,吾当毁其庙,而发其冢,永绝汝之① 享堂:供奉神位的祭堂。

  ② 乡老:老乡、乡下父老。

  根本!”骂讫,却来伯桃墓前祝曰:“如荆轲今夜再来,兄当报我。”归至享堂,是夜秉烛以待。果见伯桃哽咽而来,告曰:“感贤弟如此,奈荆轲从人极多,皆土人所献。贤弟可束草为人,以彩为衣,手执器械,焚于墓前。吾得其助,使荆轲不能侵害。”言罢不见。角哀连夜使人束草为人,以彩为衣,各执刀枪器械,建数十于墓侧,以火焚之。

  祝曰:“如其无事,亦望回报。”归至享堂,是夜闻风雨之声,如人战敌。角哀出户观之,见伯桃奔走而来,言曰:“弟所焚之人,不得其用。荆轲又有高渐离相助,不久吾尸必出墓矣。望贤弟早与迁移他处殡葬,免受此祸。”角哀曰:“此人安敢如此欺凌吾兄!弟当力助以战之。”伯桃曰:“弟阳人也,我皆阴鬼;阳人虽有勇烈,尘世相隔,焉能战阴鬼也?虽刍草之人,但能助喊,不能退此强魂。”角哀曰:“兄且去,弟来日自有区处。”次日,角哀再到荆轲庙中大骂,打毁神像。方欲取火焚庙,只见乡老数人,再四哀求,曰:“此乃一村香火,若触犯之,恐贻祸于百姓。”须臾之间,土人聚集,都来求告。角哀拗他不过,只得罢了。

  回到享堂,修一道表章,上谢楚王,言:“昔日伯桃并粮与臣,因此得活,以遇圣主。重蒙厚爵,平生足矣,容臣后世尽心图报。”词意甚切。表付从人,然后到伯桃墓侧,大哭一场。与从者曰:“吾兄被荆轲强魂所逼,去往无门,吾所不忍。欲焚庙掘坟,又恐拂土人之意。宁死为泉下之鬼,力助吾兄战此强魂。汝等可将吾尸葬于此墓之右,生死共处,以报吾兄并粮之义。回奏楚君,万乞听纳臣言,永保山河社稷。”言讫,掣取佩剑,自刎而死。从者急救不及,速具衣棺殡殓,埋于伯桃墓侧。

  是夜二更,风雨大作,雷电交加,喊杀之声闻数十里。清晓视之,荆轲墓上,震烈如发,白骨散于墓前,墓边松柏,和根拔起。庙中忽然起火,烧做白地。乡老大惊,都往羊左二墓前,焚香展拜。从者回楚国,将此事上奏元王,元王感其义重,差官往墓前建庙,加封上大夫,敕赐庙额,曰“忠义之祠”,就立碑以记其事,至今香火不断。荆轲之灵,自此绝矣。土人四时祭祀,所祷甚灵。有古诗云:

  古来仁义包天地,只在人心方寸间。

  二士庙前秋日净,英魂常伴月光寒。

  荆轲与太子丹也算是知己,士为知己者死。

  秦王政重用尉缭,一心想统一中原,不断向各国进攻。他拆散了燕国和赵国的联盟,使燕国丢了好几座城。 燕国的太子丹原来留在秦国当人质,他见秦王政决心兼并列国,又夺去了燕国的土地,就偷偷地逃回燕国。他恨透了秦国,一心要替燕国报仇。但他既不操练兵马,也不打算联络诸侯共同抗秦,却把燕国的命运寄托在刺客身上。他把家产全拿出来,找寻能刺秦王政的人。

  后来,太子丹物色到了一个很有本领的勇士,名叫荆轲。 公元前230年,秦国灭了韩国;过了两年,秦国大将王翦(音jiān)占领了赵国都城邯郸,一直向北进军,逼近了燕国。 燕太子丹十分焦急,就去找荆轲。要他去刺杀秦王 荆轲说:“行是行,但要挨近秦王身边,必定得先叫他相信我们是向他求和去的。听说秦王早想得到燕国最肥沃的土地督亢(在河北涿县一带)。还有秦国将军樊于期,现在流亡在燕国,秦王正在悬赏通缉他。我要是能拿着樊将军的头和督亢的地图去献给秦王,他一定会接见我。这样,我就可以对付他了。”

  荆轲知道太子丹心里不忍,就私下去找樊于期,跟樊于期说:“我有一个主意,能帮助燕国解除祸患,还能替将军报仇,可就是说不出口。” 樊于期连忙说:“什么主意,你快说啊!” 荆轲说:“我决定去行刺,怕的就是见不到秦王的面。现在秦王正在悬赏通缉你,如果我能够带着你的头颅去献给他,他准能接见我。” 樊于期说:“好,你就拿去吧!”说着,就拔出宝剑,抹脖子自杀了。

  太子丹事前准备了一把锋利的匕首,叫工匠用毒药煮炼过。谁只要被这把匕首刺出一滴血,就会立刻气绝身死。他把这把匕首送给荆轲,作为行刺的武器,又派了个年才十三岁的勇士秦舞阳,做荆轲的副手。

  公元前227年,荆轲从燕国出发到咸阳去。太子丹和少数宾客穿上白衣白帽,到易水(在今河北易县)边送别。临行的时候,荆轲给大家唱了一首歌:“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大家听了他悲壮的歌声,都伤心得流下眼泪。荆轲拉着秦舞阳跳上车,头也不回地走了。

  荆轲到了咸阳。秦王政一听燕国派使者把樊于期的头颅和督亢的地图都送来了,十分高兴,就命令在咸阳宫接见荆轲。 朝见的仪式开始了。荆轲捧着装了樊于期头颅的盒子,秦舞阳捧着督亢的地图,一步步走上秦国朝堂的台阶。 秦舞阳一见秦国朝堂那副威严样子,不由得害怕得发起抖来。 秦王政左右的侍卫一见,吆喝了一声,说:“使者干么变了脸色?” 荆轲回头一瞧,果然见秦舞阳的脸又青又白,就赔笑对秦王说:“粗野的人,从来没见过大王的威严,免不了有点害怕,请大王原谅。” 秦王政毕竟有点怀疑,对荆轲说:“叫秦舞阳把地图给你,你一个人上来吧。” 荆轲从秦舞阳手里接过地图,捧着木匣上去,献给秦王政。秦王政打开木匣,果然是樊于期的头颅。秦王政又叫荆轲拿地图来。荆轲把一卷地图慢慢打开,到地图全都打开时,荆轲预先卷在地图里的一把匕首就露出来了。 秦王政一见,惊得跳了起来。 荆轲连忙抓起匕首,左手拉住秦王政的袖子,右手把匕首向秦王政胸口直扎过去。 秦王政使劲地向后一转身,把那只袖子挣断了。他跳过旁边的屏风,刚要往外跑。荆轲拿着匕首追了上来,秦王政一见跑不了,就绕着朝堂上的大铜柱子跑。荆轲紧紧地逼着。 两个人像走马灯似地直转悠。 旁边虽然有许多官员,但是都手无寸铁;台阶下的武士,按秦国的规矩,没有秦王命令是不准上殿的,大家都急得六神无主,也没有人召台下的武士。 官员中有个伺候秦王政的医生,急中生智,拿起手里的药袋对准荆轲扔了过去。荆轲用手一扬,那只药袋就飞到一边去了。 就在这一眨眼的工夫,秦王政往前一步,拔出宝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 荆轲站立不住,倒在地上。他拿匕首直向秦王政扔过去。秦王政往右边只一闪,那把匕首就从他耳边飞过去,打在铜柱子上,“嘣”的一声,直迸火星儿。 秦王政见荆轲手里没有武器,又上前向荆轲砍了几剑。荆轲身上受了八处剑伤,自己知道已经失败,苦笑着说:“我没有早下手,本来是想先逼你退还燕国的土地。” 这时候,侍从的武士已经一起赶上殿来,结果了荆轲的性命。台阶下的那个秦舞阳,也早就给武士们杀了。

管晏列传〉为《史记》七十列传的第二篇,邓以赞,牛运震,李晚芳等人曾指出〈管晏列传〉属於「小传,别传体」,「别一格文字」,「变体」,可见其在体例上的特殊性〈管晏列传〉对於管仲,晏婴的政绩记载,多属纲要的略叙,结果的陈述,而全文叙事的重心在於二人的生平轶事司马迁主观拣择管仲与鲍叔的交游情谊,晏婴礼贤越石父与识拔御者之管,晏轶事,藉以彰显「知己」之主题而〈管晏列传〉所阐扬的知己主题,除了管仲与鲍叔;晏婴与越石父,御者间的友朋相知之外,也涵盖了齐桓公与管仲,齐景公与晏婴间的君臣遇合结合司马迁的生平,可见〈管晏列传〉的知己主题,反映出其类似遭遇与情感共鸣司马迁将管仲,晏婴写成合传,乃因二人同属春秋时代齐国重要政治人物,皆为政治思想家,而友朋相知,君臣遇合的知己之情,更是管,晏二人合传的重要内在联系

关键词:司马迁,知己,晏婴,管仲,管晏列传

一,前言

《史记》一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其中列传占了《史记》篇章的一半以上司马迁〈太史公自序〉曰:「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於天下,作七十列传」,指出「列传」乃记历史上以义自持,卓荦非凡,立功扬名的重要人物七十列传首篇为〈伯夷列传〉,伯夷乃商末周初人,〈伯夷列传〉之后,续以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晏婴两位名相之传记——〈管晏列传〉周初至春秋列国扶义俶傥之贤士名臣不知凡几,而司马迁独於伯夷之后,直接管仲,晏婴,而不为他人专立一传,其中原因可能由於其他人物史料疏略,难以立传,但不可否认的,这样的取舍与安排,凸显了管,晏二人在历史上的地位,也反应出二人在司马迁心中的重要性

列传以志人物为主,所传人物的言行事迹应是文章的重心所在,但〈管晏列传〉的写法显然有别於此,邓以赞曰:「数语尽管仲履历,后却以仲言,赞鲍之知人,以评论阐仲之功业,只是小传,别传体」牛运震曰:「管晏齐名臣,事迹繁众,铺叙则伤於冗,约举则病其漏此传善用隐括法,而脉理浅深特历历,是太史公别一格文字」李晚芳曰:「传者详其平生言行而著之,以传其人之谓〈管晏传〉不然,亦史公变体也」所谓「小传,别传体」,「别一格文字」,「变体」,都指出〈管晏列传〉有违常例的特殊性因此〈管晏列传〉对於管,晏事迹的取舍拣选以及司马迁撰述本文的真正用心,都是值得深入探究的

二,史料取舍与知己主题

司马迁自述撰作〈管晏列传〉之因由曰:「晏子俭矣,夷吾则奢,齐桓以霸,景公以治,作〈管晏列传〉第二」指出虽然管仲的奢华与晏婴的节俭形成鲜明对比,但是二人同为齐国杰出政治家,管仲辅佐桓公成就霸业,勋业彪炳,晏婴协助景公成就治世,政绩显赫,一霸一治,泽被当代,垂范后世,所以将二人合传写成〈管晏列传〉既然「齐桓以霸,景公以治」,那麼管仲与晏婴辅政的治绩应是本篇列传的重点所在但是细加分析,不难发现司马迁叙事的重心并不在此

〈管晏列传〉共可分为三部分:管仲传记,晏婴传记,司马迁之论赞在管仲传记部分,有关管仲政绩之记载如下:

管仲既用,任政於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於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於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此外,「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乃是引录《管子 牧民》的文句,可以作为管仲的政治思想,而与其政绩有关细读以上有关管仲政绩的记载,可见多属纲要的略叙,结果的陈述,至於管仲如何辅佐齐桓公齐民修政,富国强兵以称霸诸侯的过程,则多略而不谈,而这方面的内容可於〈齐太公世家〉等篇章中找到相对完整详尽的记载而整篇〈管晏列传〉中有关管仲政绩较为具体的记载,是以「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於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於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沬之约,管仲因而信之」,印证管仲执政善於权衡,斟酌政务的轻重缓急,转祸为福,变败为功,以使诸侯归附齐国,但在〈齐太公世家〉中,上述三则事例的始末又有更加清楚的交代,阐明管仲巧妙地将桓公袭蔡伐楚的出师之名,由个人私怨转为天下公义;於帮助燕国逐却山戎后,割地与燕,使齐国的国际形象由气焰高张,威震诸侯的强权之国,转为济弱扶倾,谦抑重礼的礼义之邦;与鲁国於柯地会盟时,劝谏桓公履约践诺,使桓公由反覆无常的小人转为讲信修睦的君子

而就晏婴传记而论,全文共有323字,其中只有「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於齐」,「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於诸侯」二节共53字,述及晏婴的从政风范与政治地位,所占比例不到传文的六分之一,而且同样属於纲要的略叙,结果的陈述而在〈齐太公世家〉中,有关晏婴辅政的具体政绩,可就详尽多了依据该文记载:齐灵公时,晏婴劝谏灵公不该逃往临菑以避战祸,灵公不从,导致晋兵包围临菑;齐庄公时,晏婴劝谏庄公不应接纳晋国大夫栾盈,庄公不听,终为栾盈所欺,败於晋师,而当崔杼徒属弑庄公后,晏婴不畏崔杼强权,伏庄公尸而哭,崔杼立景公为齐君,晏婴不顾崔杼,庆封之权势,不肯参与誓盟;齐景公时,晏婴使晋,认为齐国终将归田氏所有,并与景公至鲁国问礼,而当彗星出现时,景公以为灾异内心忧惧,晏婴劝谏景公应薄赋敛省刑罚以得民心此外,〈司马穰苴列传〉中亦载有晏婴向景公推荐田穰苴为将

司马迁为管,晏二人立传,而二人一生事功,仅用寥寥数语轻描淡写带过,曾有论者对此深表赞赏,例如李景星曰:

〈伯夷列传〉以诞胜,〈管晏列传〉以逸胜惊天事业,只以轻描淡写之笔出之,如神龙然,露一鳞一爪,而全神皆见岂非绝大本领!

又如吴见思曰:

管仲,晏子,是春秋时第一流人物,功业烜赫一时,操觚之家,不知当如何铺叙,史公偏只用轻清淡宕之笔,而以秀折出之,月影花香,另是一种境界

又如吴汝纶曰:

管仲既任政以下,叙相齐谋略,全用虚叙行文,绝骏迈

司马迁以略笔虚写,轻墨淡彩的作法,概括管,晏的丰功伟业,而不处处泥於事例的详述与史实的徵引,别有一种清空高远,俊逸潇洒的行文风格,所以李景星誉为「如神龙然」,吴见思以「月影花香」拟之,而吴汝纶则直呼「绝骏迈」然而是否真能达到「露一鳞一爪,而全神皆见」的效果,使人藉由〈管晏列传〉以了解管仲,晏婴烜赫卓绝的具体事功,恐怕相当为难,这与读者设想经由最密切相关的〈管晏列传〉,以得知管晏事功的预期心理,是存在著相当程度的落差的

经由〈齐太公世家〉等相关篇章的详细描述,管仲,晏婴在齐国的政绩与地位,才得以充分彰显管,晏的事功,并未详叙於〈管晏列传〉中,而是呈现於〈齐太公世家〉等篇,这是《史记》「本传晦之,而他传发之」的所谓「互见」结构司马迁为「齐桓以霸,景公以治」的管仲,晏婴立传,并不详尽铺陈二人的显耀功业,而须藉由〈齐太公世家〉等其他篇章之互见,才能一窥二人之事功,如此虽可避免史事的重覆记载,但为内政,外交上都享有崇高地位的重要政治家写传,重心却不在其政功勋业,乍看之下,不免有遗珠之憾

司马迁具备渊博的学识,丰富的阅历,敏锐的心思,宏观的史观,而为管,晏二位春秋名臣立传,照说不应如此疏漏,况且既然管,晏的事功可於〈齐太公世家〉等篇互见,那又何必再为二人单独立传 其中原因应是司马迁别具深意,另有用心,欲藉〈管晏列传〉表述某种理念,吐露某种心声司马迁本人曾就〈管晏列传〉的取材,叙事标准,於篇末论赞中有番简要说明:

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

指出经由研读《管子》与《晏子春秋》鞭辟入里的论述,而想知人论世,於是为二人立传以见其行谊,至於取材的标准,不录《管子》,《晏子春秋》众所周知的著作内容,叙事的重心在於管仲,晏婴的生平轶事只是有关管仲,晏婴的生平轶事何其多,如《韩非子》载:

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谓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贵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 」管仲曰:「君欲止之,何不试勿衣紫也!谓左右曰:『吾甚恶紫之臭』」於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公曰:「诺」於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国中莫衣紫,三日,境内莫衣紫也

齐桓公喜好穿著紫衣,百姓蔚然从风,造成紫帛价格飙涨,经由管仲的献策导正,上行下效,遏止了衣紫的风尚司马迁於〈管晏列传〉之论赞中曾引《孝经 事君章》语称颂管仲,曰:「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而上举轶事正可作为有力注脚又如刘向〈晏子叙录〉曰:

内能亲亲,外能厚贤,居相国之位,受万钟之禄,故亲戚待其禄而衣食五百余家,处士待而举火者亦甚众晏子衣苴布之衣,麋鹿之裘,驾敝车疲马,尽以禄给亲戚朋友,齐人以此重之

叙述晏婴节俭自持,并不贪求个人享乐,而将俸禄用以接济亲戚贤士这则轶事正可印证,阐扬〈管晏列传〉中晏婴「食不重肉,妾不衣帛」的节俭风范但是以上两则轶事司马迁皆舍弃不录,所以可见〈管晏列传〉中所载之管,晏轶事,应有司马迁个人的主观拣择标准,其间鎔铸著他的理念与情感,而非泛泛抄录,杨慎就曾指出:「晏子之事多矣,而太史公详载此,有深意焉」我们详加审视,不难得知〈管晏列传〉所载之管仲,晏婴轶事,共同指向「知我」,「知己」这一主题

先看〈管晏列传〉中的管仲轶事,记载内容在於管仲与鲍叔牙间的深厚交谊司马迁於介绍管仲的字号里籍后,就直接切入管鲍之交:「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叙述鲍叔深知管仲的贤能,始终善待管仲,并於公子纠争位失利被杀后,推荐身陷囹圄的管仲予齐桓公之后又以管仲个人自述的方式细数二人之交情: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於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藉由管鲍合夥作买卖而管仲图利自我,管仲为鲍叔谋事未成,管仲从政频遭革职,管仲参战屡次逃逸,管仲未如召忽般於公子纠被杀后尽忠殉难等五件事情,不厌其烦地陈述鲍叔如何慧眼独具,不受世俗大众普通价值观的左右,而能多方设身处地为管仲著想,体谅管仲的身世与遭遇,洞悉管仲的心意与抱负而五组排比句型的连续使用,五段鲍叔不以我为如何,知我如何的叙述模式,五个「知」字的重复出现,更加凸显鲍叔真为管仲之知音,最后归结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加重语气强调「知我」之情的可贵

〈管晏列传〉记载的晏婴轶事共有两则,一为晏婴拔擢越石父为上客,内容如下: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於戹,何子求绝之速也 」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於不知己,而信於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於是延入为上客

越石父身遭缧绁之苦,晏婴晓悟越石父的贤能,而以左骖马赎归,偶然的知遇之情令越石父视晏婴为「知己」,然而晏婴之后的冷淡无礼,又令越石父深感有志难伸,於是请求离去,最后晏婴虚心改过,礼遇越石父为上宾这段轶事点出知己之间贵在推心置腹,相待以礼其中越石父所言「君子诎於不知己,而信於知己者」,道出个人的自我实现与知己息息相关,於不知己者面前,常受委屈,遭贬抑,而有幸遇到知己者,就能伸展抱负,成就自我而另一则轶事为晏婴推荐御者为大夫,内容如下: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闲而闚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先由御者之妻的眼光,对比晏婴与御者迥然有别的形象与性格:晏婴身材矮小,高居相位,谦卑自守;御者身材高大,为人车夫,志得意满接著叙述御者诚心接纳妻子的劝诫,卑逊收敛,晏婴发觉御者之谦抑向贤,於是推荐其为大夫御者改过迁善,见贤思齐,晏婴能够察觉御者的改变并洞悉其中的缘由,可说是御者的「知己」,而御者能获晏婴推荐担任大夫,正是越石父所谓君子「信於知己者」

经由〈管晏列传〉中管仲与鲍叔的交游情谊,晏婴礼贤越石父,晏婴识拔御者,可见司马迁精心选录三则管,晏轶事,充分表露知己之人,知遇之情的难能可贵「知己」,「知我」的情感线索贯串三则轶事,成为〈管晏列传〉的主题,这是〈管晏列传〉真义之所在,也是司马迁用心之所在,李晚芳亦曰:「两传皆以志友道交情,曰知我,曰知己,两篇合叙联结之真谛也」正因如此,所以〈管晏列传〉中不多谈管,晏二人的丰功伟业,并且认为《管子》与《晏子春秋》二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不对管,晏二人之著作多所著墨而在叙述管仲的轶事亦即管鲍之交时,鲍叔始终伴随管仲出现,两人的叙事分量可说无分轩轾,而有知人之明的鲍叔更有凌驾管仲的趋势在叙完管鲍之交后,司马迁更写道:「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於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颂扬鲍叔的谦冲雅量与悠长德泽,而鲍叔的「知人」比起管仲的「贤能」,更受世人敬仰

三,友朋相知与君臣遇合

〈管晏列传〉透过管鲍之交,晏婴提拔越石父与御者,彰显「知己」的主题而这种知己之情主要是指友朋之间的相知,司马迁以此弘扬友道,歌颂友谊之可贵,陈仁锡即曰:

〈伯夷传〉,忠孝兄弟之伦备矣,故〈管晏传〉於朋友之伦,三致意焉

汤谐亦曰:

列传首伯夷,次管晏,世序故也然伯夷,叔齐,所全者君臣父子兄弟之伦,而〈管晏传〉独於朋友之道三致意焉,维持人纪之义备矣,作史者其有忧患乎!

指出列传首篇〈伯夷列传〉,次篇〈管晏列传〉,除按时代先后排序外,更因司马迁心系人伦纲纪之维护,所以〈伯夷列传〉阐扬君臣,父子,兄弟之伦,而〈管晏列传〉阐扬朋友之伦

然而〈管晏列传〉中所阐扬的「知己」主题,除了呈现在显而易见的友朋相知之外,也涵盖了君臣之间的遇合,只是这方面的内容较为隐微难见而已〈管晏列传〉曰:「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於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虽然简单几句带过管仲辅佐齐桓公完成霸业,但也透露出桓公具有容人雅量,不念旧恶,大胆起用管仲,诚心接纳管仲之计谋,桓公,管仲的君臣遇合终成霸业而有关桓公与管仲之君臣遇合,在〈齐太公世家〉中则有更加清楚的描述文中记载当公子纠,小白分由鲁,莒争相返齐登位时,管仲曾带兵阻拦小白,并射中小白带钩,小白佯死以贻误管仲,因而率先返齐继位,是为桓公之后桓公致书鲁国曰:「子纠兄弟,弗忍诛,请鲁自杀之召忽,管仲雠也,请得而甘心醢之不然,将围鲁」可见桓公对管仲恨之入骨,欲除之而后快而当鲍叔向桓公推荐管仲曰:「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国,国重,不可失也」桓公居然能够欣然接纳建言,进用管仲,当管仲返齐后「斋祓而见桓公,桓公厚礼,以为大夫,任政」桓公於管仲辅弼下成为诸侯霸主,管仲的睿智贤能自不待言,但也须取决於桓公一方,尤其在君权至上的时代,积极用世的士人想要有所作为,成就非凡事业,关键更在於君主的知与不知,用与不用,当管仲病危时,桓公问及何人可继任相位,管仲对曰:「知臣莫如君」,更是直截了当点明君主的能知与臣子的得用之密切关系所以尽管管仲「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管晏列传〉语),但也须遇到能知,能用的君主,才有一展长才的机会桓公宽宏大量,不计前嫌,忘却一箭之仇,深知管仲才干而委之以重任,并且虚心纳谏,而管仲也真能洞悉桓公的心性,勇於进谏,多方劝说,以端正桓公的言行桓公,管仲二人堪称互为知己,君臣之间的遇合成就了显赫的霸业

同样地,晏婴贤能聪慧,本於忠诚处处体察景公的不当言行与政策,并且敢於直言极谏,不惜「犯君之颜」(〈管晏列传〉语),而齐景公亦能知晓晏婴的忠直,具有听谏,纳谏的雅量,不以为忤,而能顺从晏婴之劝诫讽喻《晏子春秋》一书屡见景公如何晏子谏,景公问如何晏子对以如何的记载,晏婴援古取譬,动情善诱,论事说理,勇於犯颜谏诤,而景公亦能深明晏婴进忠补过的一片赤诚,对其包容,理解,器重与信任当景公听闻晏婴死讯时,仓促,悲切地前往奔丧,伏尸哭号曰:「子大夫日夜责寡人,不遗尺寸,寡人犹且*泆而不收,怨罪重积於百姓今天降祸於齐国,不加寡人而加夫子,齐国之社稷危矣,百姓将谁告矣 」感念晏婴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的督责谏诤,而景公与晏婴平时君臣之间的相知相得更是溢於言表此外,景公曾於晏婴死后十七年,对弦章说:「章,自吾失晏子,於今十有七年,未尝闻吾过不善」这不仅是忠臣难求的慨叹,更是知己难遇的感喟所以景公,晏婴二人亦具知己之情,彼此相知相惜,推心置腹,君臣的遇合终使国政臻於治平之境

孔子认为管仲辅佐齐桓公不假威力以九合诸侯,是仁德之功业,肯定管仲於公子纠死后,隐忍受辱,进而协助桓公称霸诸侯,匡正天下,泽被后世但也指出管仲器小: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 」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然则管仲知礼乎 」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论语 八佾》)

批判管仲的奢侈越礼显得器量褊浅,格局卑狭孔子是以不得俭,不知礼为管仲器小之因,然而司马迁於〈管晏列传〉论赞中则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认为孔子批判管仲器小,在於管仲不能激勉桓公建立比霸业更高一层的王业此论曾引起学者异议,中井积德曰:

是论未得孔子之旨,孔子只以其易盈为小器也

俞正燮曰:

太史公谓管仲不能勉齐致王,盖本孟子按:周之僖惠,未比殷纣,齐桓之德,不及文王,文王久始得之,奈何欲以齐桓夺周祚 管仲反坫,塞门,三归,官事不摄,自谓功成,身泰意侈,即是器小自古未闻以不能谋反叛逆訿诋人者,故知器小是侈泰也

诚然,孔子本意是以易盈侈泰指责管仲器小,而司马迁熟稔儒家经典,尊崇孔子人格,评论人物史事常以孔子之言为依归,照理说,不应误解孔子本意,也不致於以未能篡夺周祚责备管仲仔细推敲这段文句,留意贯串〈管晏列传〉全文的「知己」主题,可知司马迁应是基於「知己」观点而提出批判,言下之意,乃是认为「管仲,世所谓贤臣」,「桓公既贤」,管仲既是贤臣,桓公又为贤君,君臣遇合,互为知己,这是历史上不可多得,令人称羡的契机,然而管仲不能把握良机辅佐桓公臻致王业,而只称霸诸侯,因此显得器度偏狭

1 伯牙关于知音知己的诗句

伯牙关于知音知己的诗句 1关于“伯牙子期成为知音”诗句有哪些

关于“伯牙子期成为知音”诗句如下:

1、唐代:薛涛《寄张元夫》

前溪独立后溪行,鹭识朱衣自不惊。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

2、明代:冯梦龙《高山流水》

势利交怀势利心,斯文谁复念知音!伯牙不作钟期逝,千古令人说破琴。

3、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

浪说曾分鲍叔金,谁人辨得伯牙琴?于今交道奸如鬼,湖海空悬一片心!

4、唐代:韩文宇《琴藏幽谷知音绝》

十年红梅深冬藏,不敌飞雪逆风扬。子期难觅瑶琴绝,奈何枝落百花江。

5、未知:佚名《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赏析:伯牙绝弦”是交结朋友的千古楷模,他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的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

2关于知音知己的诗句和名言名句有哪些

1、《别董大》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馀年。

丈夫贫践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译文:黄昏的落日使千里浮云变得暗黄;北风劲吹,大雪纷纷,雁儿南飞。不要担心前方的路上没有知己,普天之下还有谁不知道您呢?就像鸟儿六翮飘摇自伤自怜,离开京洛已经十多年。大丈夫贫贱谁又心甘情愿,今天相逢可掏不出酒钱。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巍巍长安,雄踞三秦之地;渺渺四川,却在迢迢远方。你我命运何等相仿,奔波仕途,远离家乡。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内不觉遥远。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就像近邻一样。岔道分手,实在不用儿女情长,泪洒衣裳。

3、《春日西湖寄谢法曹韵》宋·欧阳修的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遥知湖上一樽酒,能忆天涯万里人。

译文:喝酒遇到了知己千杯都觉得少了,说话遇到了不投机的人半句话也不想说。遥远额湖面上喝上一樽美酒,就能想起远方的那个思念的人。

4、《夏日南亭怀辛大》唐·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译文:夕阳忽然间落下了西山,东边池角明月渐渐东上。披散头发今夕恰好乘凉,开窗闲卧多么清静舒畅。清风徐徐送来荷花幽香,竹叶轻轻滴下露珠清响。心想取来鸣琴轻弹一曲,只恨眼前没有知音欣赏。感此良宵不免怀念故友,只能在夜半里梦想一场。

5、《西北有高楼》汉·佚名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译文:那西北方有一座高楼矗立眼前,堂皇高耸恰似与浮云齐高。高楼镂著花纹的木条,交错成绮文的窗格,四周是高翘的阁檐,阶梯有层叠三重。楼上飘下了弦歌之声,这声音是多么的让人悲伤啊!谁能弹此曲,是那悲夫为齐君战死,悲恸而"抗声长哭"竟使杞之都城为之倾颓的女子。

商声清切而悲伤,随风飘发多凄凉!这悲弦奏到"中曲",便渐渐舒徐迟荡回旋那琴韵和"叹"息声中,抚琴堕泪的佳人慷慨哀痛的声息不已。不叹惜铮铮琴声倾诉声里的痛苦,更悲痛的是对那知音人儿的深情呼唤。愿我们化作心心相印的鸿鹄,从此结伴高飞,去遨游那无限广阔的蓝天白云里!

3关于知音,知己的诗句

高山流水觅知音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抚鼓琴

题诗后

[唐]贾岛

二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

归卧故山秋。

席间咏琴客

[唐]崔珏

七条弦上五音寒,

此艺知音自古难。

唯有河南房次律,

始终怜得董庭兰。

旅中怀孙路

[唐]贯休

暮尘微雨收,蝉急楚乡秋。

一片月出海,几家人上楼。

砌香残果落,汀草宿烟浮。

唯有知音者,相思歌白头。

知音者诚希

[唐]韩愈

知音者诚希,念子不能别。

行行天未晓,携酒踏明月。

长安书怀呈知己

[唐]项斯

江湖归不易,京邑计长贫。

独夜有知己,论心无故人。

一灯愁里梦,九陌病中春。

为问清平日,无门致出身。

4关于俞伯牙、钟子期成为知音的古诗句 急

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智氏矣。(《战国策·赵策》:晋阳之孙豫让事知伯,知伯宠之,及赵襄子杀知伯,豫让逃山中,曰)

问刘十九(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一翦梅(赠紫云友)(葛长庚)

剑倚青天笛倚楼。云影悠悠。鹤影悠悠。好同携手上瀛洲。身在阎浮。业在阎浮。—段红云绿树愁。今也休休。古也休休。夕阳西去水东流。富又何求。贵又何求。

孤松篇(刘希夷)

蚕月桑叶青,莺时柳花白。

澹艳烟雨姿,敷芬阳春陌。

如何秋风起,零落从此始。

独有南涧松,不叹东流水。

玄阴天地冥,皓雪朝夜零。

岂不罹寒暑,为君留青青。

青青好颜色,落落任孤直。

群树遥相望,众草不敢逼。

灵龟卜真隐,仙鸟宜栖息。

耻受秦帝封,愿言唐侯食。

寒山夜月明,山冷气清清。

凄兮归凤集,吹之作琴声。

松子卧仙岑,寂听疑野心。

清泠有真曲,樵采无知音。

美人何时来,幽径委绿苔。

吁嗟深涧底,弃捐广厦材。

夏日南亭怀辛大(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秋风引(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小重山 岳飞)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生 李商隐)

辱赠不知报,我歌尔其聆。(答张彻 韩愈)

一叹尘世知音少,几曾篆名封剑鞘。([转]网上作)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5关于知音的诗句有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知己知彼,将心比心。

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相逢好似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路遥知马力,事久知人心。

贫居闹市无人识,富在深山有远亲。

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莫与谈。

诗词:

《杜少府之任蜀洲》唐·王勃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别》唐:贾岛

丈夫未得意,行行且低眉。素琴弹复弹,会有知音知。

浣溪沙宋:张孝祥

玉节珠幢出翰林。诗书谋帅眷方深。威声虎啸复龙吟。 我是先生门下士,相逢有酒且教斟。高山流水遇知音。

6关于伯牙子期成为知音诗句

高山流水

冯梦龙

势利交怀势利心,斯文谁复念知音!

伯牙不作钟期逝,千古令人说破琴。

2

警世通言

冯梦龙

浪说曾分鲍叔金,谁人辨得伯牙琴?

于今交道奸如鬼,湖海空悬一片心!

3

琴藏幽谷知音绝

韩文宇

十年红梅深冬藏,不敌飞雪逆风扬。

子期难觅瑶琴绝,奈何枝落百花江。

4

伯牙绝弦

列子·汤问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5

寄张元夫

薛涛

借问人间愁寂意,

伯牙绝弦已无声。

6

写意二首

牟融

高山流水琴三弄,

清风明月酒一樽。

7

《无题》伯牙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8

《无题》不识

秀水映山若佳人,

妙手抚琴弄天音。

冬去春来又一载,

伯牙子期何处寻。

9

赞知音

伯牙善抚琴,子期最辨音,高山情依依,流水叹古今。

高山可仰止,流水能赏意,人去琴无声,琴在无人知。

7关于知音、知己的诗句或名言名句有哪些

1、《夏日南亭怀辛大》唐代: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中宵 一作:终)

释义:

傍山的日影忽然西落了,池塘上的月亮从东面慢慢升起。

披散着头发在夜晚乘凉,打开窗户躺卧在幽静宽敞的地方。

一阵阵的晚风送来荷花的香气,露水从竹叶上滴下发出清脆的响声。

正想拿琴来弹奏,可惜没有知音来欣赏。

感慨良宵,怀念起老朋友来,整夜在梦中也苦苦地想念。

2、《题诗后》唐代:贾岛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释义:

这两句诗我琢磨三年才写出,一读起来禁不住两行热泪流出来。

了解我思想情感的好朋友如果不欣赏这两句诗,我只好回到以前住过的故乡(山中),在瑟瑟秋风中安稳地睡了。

3、《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近现代:秋瑾

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

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释义:

祖国沉沦危亡忍不住感叹,东渡日本寻找革命同志。国土被列强瓜分需要收复,为国家敢于牺牲自己的身体。

叹路途之艰险梗塞,感慨自身漂泊无依。虽然远隔万里也要赴日留学。人们休要说女子不能成为英雄,连我那挂在墙上的宝剑,也不甘于雌伏鞘中,而夜夜在鞘中作龙吟。

4、《留别王侍御维 / 留别王维》唐代: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释义:

这样寂寞还等待着什么?天天都是怀着失望而归。

我想寻找幽静山林隐去,又可惜要与老朋友分离。

当权者有谁肯能援引我,知音人在世间实在稀微。

只应该守寂寞了此一生,关闭上柴门与人世隔离。

5、《西北有高楼》两汉:佚名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释义:

那西北方有一座高楼矗立眼前,堂皇高耸恰似与浮云齐高。

高楼镂著花纹的木条,交错成绮文的窗格,四周是高翘的阁檐,阶梯有层叠三重。

楼上飘下了弦歌之声,这声音是多么的让人悲伤啊!谁能弹此曲,是那悲夫为齐君战死,悲恸而"抗声长哭"竟使杞之都城为之倾颓的女子。

商声清切而悲伤,随风飘发多凄凉!这悲弦奏到"中曲",便渐渐舒徐迟荡回旋

那琴韵和"叹"息声中,抚琴堕泪的佳人慷慨哀痛的声息不已。

不叹惜铮铮琴声倾诉声里的痛苦,更悲痛的是对那知音人儿的深情呼唤。

愿我们化作心心相印的鸿鹄,从此结伴高飞,去遨游那无限广阔的蓝天白云里!

6、《简卢陟》唐代:韦应物

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

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滨。

涧树含朝雨,山鸟哢馀春。

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

释义:

可惜这《白雪》古曲,没有遇到它的知音。

我因为军事而忙碌不安,在淮海边蹉跎流离。

山涧的树上还有晨雨,山鸟在剩余的春天里鸣叫。

我有一瓢酒,可以用来慰藉奔波的生活。

8写两句关于知音知己的诗句或名言名句

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 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七绝·知音

门纳高槐一片阴,

无人造访自弹琴,

芸窗未掩风来赏。

不枉胸中有远岑。 文人墨客——伯牙不作钟期逝,千古令人说破琴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 -(唐)王勃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唐)白居易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高适

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谈。 -(清)蒲松龄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春秋)孟子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战国)庄子

9关于知音知己的名言名句

关于知音知己的名言名句有:

1、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北宋)欧阳修

(译文:酒桌上遇到知己,喝一千杯酒都嫌少,彼此心意不同,谈话不相契,干脆就沉默不言。)

2、千金易得,知己难求。——(西汉)司马迁

(译文:很多的钱很容易就可以得到,但是一个知音却很难遇到。)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

(译文: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好像近在眼前。)

4、士为知己者死。——(东周)豫让

(译文:男人愿意为赏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人献身。)

5、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战国)孟子

(译文:人们互相认识贵在能够相互了解,而人们相互了解,贵在能够了解到对方的心灵深处。)

6、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现代)鲁迅

7、建立和巩固友谊的最好的方法,莫过于互相信赖地闲谈心事与家常。——(英国)约翰·洛克

8、最好的朋友是那种不喜欢多说,能与你默默相对而又息息相通的人。——(前苏联)高尔基

9、意见和感情的相同,比之接触更能把两个人结合在一起,这样子,两个人尽管隔得很远,却也很近。——(俄罗斯)柴可夫斯基

10、真正的朋友不把友谊挂在口上,他们并不为了友谊而互相要求一点什么,而是彼此为对方做一切办得到的事。——(俄罗斯)别林斯基

11、建立和巩固友谊的最好的方法,莫过于互相信赖地闲谈心事与家常。——约翰·洛克

1、满汉友谊之绝唱。

纳兰性德最看重的知音毫无疑问是顾贞观。

康熙年间,顾贞观的好友诗人吴兆骞曾被清初冤案牵累流放塞外二十多年,纳兰性德得知此事后,毅然挺身而出用他的智慧和真诚历尽艰难营救了吴兆骞回京,不仅维护了正义,也为挚友顾贞观完成了极力想实现但无力实现的心愿,一时传为美谈。

《金缕曲·赠梁汾》中写道:“德也狂生耳。偶然间、缁尘京国,乌衣门第。……青眼高歌俱未老,向樽前、拭尽英雄泪。……然诺重,君须记。”,词中率真地表露了纳兰性德对荣华利禄的冷眼蔑视、对黑暗现实的清醒认识的和对高尚情操的执着追求,同时披肝沥胆地表达了对朋友生死不渝的真挚友情。

2、诗僧茶圣忘年之交

知音的最高境界,生相知、死相随,生死不谕。

陆羽与皎然的“缁素忘年之交”,就达到了的这个高度。在安史之乱后,陆羽避难途径湖州,借宿于妙喜寺,有缘结识皎然,两人相见恨晚。当时皎然已四十多岁,茶道顶尖高手,他以佛道如茶道,提出“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他将年轻的陆羽引见给江南名士,带他实地考察各地茶叶,后来还帮助他完成了巨著《茶经》。

大历四年,皎然为陆羽建成苕溪草堂,亲自远赴苏南把他请回湖州;建中年间,陆羽远赴江西上饶开山种茶,皎然不顾自己已70高龄,亲自到上饶邀请他重回湖州。不久,皎然就在妙喜寺圆寂了,后来陆羽病逝后也葬于此,其坆茔与皎然的砖塔隔山相望,长叙友情。

3、不平则鸣,感慨悲歌

孟郊一生穷困潦倒,早年曾经在嵩山游学,学成后游历京城为韩愈所赏识。孟郊四十岁后进入仕途,到江苏任职,韩愈作诗相送,写下了“物不平则鸣”的诗句,在孟郊的孩子不幸夭折的时候,韩愈写诗安慰他,充分表达了对孟郊的理解和关心,孟郊有许多诗都表示对韩愈知遇之情的感激与敬意。孟郊亡故后,韩愈为他撰写了墓志铭。

4、“蛤蟆”与“蛇”

苏轼和黄庭坚在京城当官的时候就经常诗酒唱和,苏轼写《送杨孟容》一诗时,自称仿效黄庭坚,黄庭坚用原韵和诗一首,在诗的末尾幽默地开起了玩笑,说自己的才华不及苏轼,如果自己的小儿子能到苏家当女婿实在是件幸事。黄庭坚老家盛产双井名茶,他得到后马上分送给苏东坡,并写诗相赠。苏东坡作画黄庭坚也有题画诗赠送,苏轼病逝后黄庭坚十分怀念,写了悼念苏轼的诗。

苏轼的《寒食贴》为天下行书第三,而《寒食贴》的后序就是黄庭坚写的

5、天造地设,金石奇缘

李清照和赵明诚,一个是吏部员外郎的女儿,一个是吏部侍郎的儿子,称得上天造地设的一对。夫妻俩也“志趣相投”,都好读书,诗词唱和,共同收集金石古玩,校勘题签,赵明诚编著的《金石录》,便是由两人长期共同搜集整理古籍器皿精心考证而完成的。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