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唐朝的史书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写唐朝的史书,第1张

《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的史书。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太平广记》中收录了很多唐代的传奇小说

《册府元龟》为宋代四大部书之一,收录各代君臣事迹

《长安志》 中国现存最早的古都志。宋熙宁九年(1076)宋敏求撰。着重记述唐代旧部,并上至汉以来长安极其附属县的情况。

《大唐西域记》虽然大部分为唐贞观时期的西域风貌和天竺佛教的情况,但也有部分贞观时期的事迹

《全唐文》是有唐一代(包括五代)文章的总集,也是迄今唯一最大的唐文总集。可以从中找到很多当时的诏书、墓志、文章、奏折原文。

个人认为《全唐文》最有用,很多人物传记可以在新旧唐书中找,不过墓志,诏书一类的就只有看《全唐文》,还有《全唐文遗考》。

《唐才子传》 唐五代诗人简要评传汇集。此书对中、晚唐诗人事迹所记尤详,也包括部分五代诗人。按诗人登第先后为序。书中保存了唐代诗人大量的生平资料,对其科举经历的记叙更为详备。传后又有对诗人艺术得失的品评,多存唐人旧说,其中颇有精辟之见。

《通鉴纪事本末 》可以配合着《资治通鉴》看,东西基本一样,不过细节可能会有互补。

《日本书纪》日本的古史书,有与唐朝交往的记录。

《通典》通记历代典章制度建置沿革史。取材博综古今,广采群经、诸史、地志,汉魏六朝文集、奏疏,唐国史、实录、档案、诏诰文书、政令法规、大事记、《大唐开元礼》及私家著述等,皆按时间顺序分类纂次。

《唐六典》的正文记叙唐朝中央、地方各级官府的组织规模、官员编制(定员与品级)及其职权范围。约占全书三分之一的注文,或记职官沿革,或作细则说明,或附录有关诏敕文书。

《唐大诏令集》该书所收诏令含有唐朝军事、政治和社会状况等方面的重要资料,从中可以看到当时某些历史事件的真相,且个别诏令已不见于现存其他史书。可惜有不少诏令的重要内容被删去。

《唐律疏义》唐朝的法律

《大唐创业起居注》中国记录隋末李渊自起兵反隋直到攻克长安、废除隋帝、正式称唐帝为止共357日史事的史书。内容与新旧唐书有很大出入,有很多李渊与李建成的内容。

《唐两京城坊考》详细地记载了这两个都城的街道、市场、官署、宅第、寺庙、宫殿的形状、位置,以及某些街巷住居人民的生活面貌。编撰者清代徐松(1781~1848)

《文苑英华》中收录不少诏诰、书判、表疏、碑志,还可以用来考订史实。全书一千卷,上继《文选》,起自萧梁,下讫晚唐五代,选录作家两千于人,作品近两万篇,按文体分赋、诗、歌行、杂文、中书制诰、翰林制诰等三十九类(如把谥册和哀册合并则为三十八类)。

再有就是看看《全唐诗》了,诗句里总有当时社会的痕迹。还有什么《则天实录》、《中宗实录》、《睿宗实录》之类。慢慢找吧,我感觉还是先找本现代人写的唐史看,看其中引用了哪些古籍,再去找,这样比较好。

杜甫五首诗内容小口诀:

杜甫登塔忧时局

叙事呼应兵车行

朱门酒肉路死骨

登高悲秋多白头

又呈吴郎防小偷

杜甫的创作特点:叙事、格律、忧国忧民、现实主义。

28、岑参《逢入京使》

岑参,世称岑嘉州。有《岑嘉州集》。

流派:盛唐边塞诗派代表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

作品:其边塞诗多表现唐军将士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擅长描绘边疆奇异风光,七言歌行成就最高,人称“语奇体俊,意亦造奇”。

内容分析

1、首句写实景。

从长安到安西,路途漫长,自西回望东面的长安,远行之人不免心潮起伏。

2、第二句承上,因心潮起伏以致潸然泪下。

3、第三句点题,并进一步交代是“马上相逢”,特定的场景发人遐想,与“路漫漫”相呼应,而“无纸笔”不经意的带出最后一句。

4、末句表示与家人的情感牵,句意一脉相连,一气呵成,易处见工,亲切有味。

思想内容:

天宝八年(749)冬,岑参自长安远赴安西(新疆),途中遇赴京述职的友人,写下此诗。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中真实地表达了远离故园后思乡的深挚感情,此诗用的都是家常话,但发自内心,不假雕饰,情景真切,故成为千古绝唱。

29、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思想内容:

这首边塞诗表现了豪迈乐观的情怀,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战无不胜的坚强信心以及高昂的爱国精神。

说明诗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险恶的环境描写衬托出唐军战士出征时的艰苦卓绝,以及不畏艰险的豪情壮志。

内容结构:诗分四层。

1、描写白天黑夜奇特的边塞绝域风光,以险恶环境作为背景。

2、正面写战争烽烟,“汉家大将西出师”句紧扣题目。

3、虚拟之词,设想唐军将士的半夜行军、边地严寒、临战的紧张气氛,给下文做铺垫。

4、最后三句是对战果的推测,以唐军不战而胜收束全诗。

艺术特色(分析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诗歌节奏特点与乐观精神、英雄气概的联系)

1、意境雄浑壮奇,善用夸张手法绘景状物。

黄沙入天、风吹石走的绝域风光,风刀割面、马毛结冰的恶劣环境,匈奴马肥、战尘乱飞的紧迫情势,都着力反衬出唐军将士出征时艰苦卓绝,及其不为艰险的壮志豪情。

2、善于细节描写。

如“半夜行军戈相拨”、“马毛带雪汗气蒸”、“幕中草嫩砚水凝”等,把边地深夜的严寒、大漠夜行军的艰辛等情景表现得十分逼真。

3、音乐性强。

句句押韵,三句一转韵,韵位密集,平韵与仄韵交替更易,节奏顿挫促迫,声调激越豪壮,增强了作品艺术感染力。

30、李华《吊古战场文》

李华,字遐叔,有《李遐叔文集》。

唐代古文运动先驱者之一,以潇颖士齐名,主张宗轻,强调文章教化作用。

思想内容

生动描写了古战场的凄惨气氛,战斗的酷烈场面以及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的反对之情,作者主张以施仁义、行王道为宗旨来安定边防。

内容及层次结构:

1、文章从描绘古战场的凄怆景色入手,以“常覆三军”为行文纲领,全文可分成三个部分,展开对边地战争的历史回顾和对战争酷烈、悲惨的描述,提出以“仁义”、“王道”安抚四夷,反对穷兵黩武。

2、进一步揭示穷兵黩武给老百姓造成的灾难,主张以“守在四夷”来安定边防。

3、新闻干物清新,次第井然。

艺术特色

1、想象丰富,虚实交错是本文的主要特色。

对古战场惨烈场景的种种描绘,时虚时实,或动或静,场面真切,意象生动,大多出于作者非凡想象。

感性具体的场景描写与理性的回顾历史、议论时政相结合,使文章宗旨步步推出,鲜明地表达了对战争的立场和观点。

2、骈体文

句式在整齐中求错综,大体四言为主,间用五、六、七言,骈散相间,起偶错杂,相对于通篇四、六言的骈文,更为灵活自由。

且每段押韵、平仄交错,由抑扬抗坠的韵律美;各段开头多以“吾闻夫”、“吾想夫”、“吾闻之”提领全段文字,使文气流荡,不致板滞。

由于作者追求变化,本文成为声情并茂的骈体名作。

31、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字文初,一作文明。有《司空文明诗集》。

“大历十才子”之一,长于五律,诗的内容多写送别、赠答和旅思之作。

明代胡震亨评其诗“婉雅闲淡,语近性情”。

(大历十才子: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催峒、耿湋、夏侯夏)

内容分析

诗歌前四句诉悲,后四句言喜。

首联研独居山野之悲,颔联言环境气氛之悲。

颈联言孤独中见访之喜,尾联言缘分亲情之喜。

前四句诉悲实为后四句言喜之衬托。一悲一喜,悲喜交集,但喜中含悲。总的情感倾向是悲凉。

艺术特色:

总:比兴兼用。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用树之黄叶比喻人之衰老,而且进一步利用作比的形象来烘托气氛。

明人谢榛《四溟诗话》卷一云:

“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善状目前之景,无限凄感,见乎言表。”

32、韦应物《滁州西涧》

韦应物,世称韦苏州。有《韦苏州集》。

其诗以写山水田园著名,也有部分诗作反映社会离乱和民生疾苦。

擅长五言,被白居易评为“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

内容分析:

1、诗的前两句写涧边的幽草和黄鹂;

2、后两句写涧中的潮水和空舟,风景优美如画,融入了作者心中不得其用的忧伤,以及对悠游自在的人生境界的向往。

艺术特色

①以动衬静、动静相映,通过幽草、深树、黄鹂、晚雨、野渡、舟横等意象,组合成富于暮春郊外特征的画面,短短四句就展示了大自然的野趣。与诗人忧伤恬淡的胸襟情怀交融在一起,使其成为写景清切,悠然意远的绝唱。

②细味“幽”、“深”、“无”、“自”等字眼,可了解作者面对春景的心灵状态。

分析“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表现出的忧伤恬淡的胸襟情怀。

通过涧中潮水和空舟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心中不得其用的忧伤,以及对悠然自在的人生境界的向往。

33、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1、李益,字君虞。有《李君虞集》。

2、以写边塞题材文明当时,内容丰富,雄浑高奇。七绝成就最高,明代胡应麟《诗薮》评为开元以后第一。

内容分析

1、首两句写诗人登城时所见边地情景,“月如霜”点明夜晚,“回乐烽”、“受降城”点名地点,描写了征人所处的典型环境。

2、第三句“吹芦管”则是引起诗人情思的媒介,由此触发末句的合理想象,抒发了久戍边地的将士浓厚的思乡怀亲之情。

受降城:回乐县(今宁夏)

艺术特点:

1、诗中“沙似雪”、“月如霜”两个比喻是具有边塞荒凉、凄冷特征的视觉形象。

2、第三句描绘远处传来悠扬的笛声,则是特定环境下出现的听觉形象。

3、视听感受的交织,形成强烈的情感驱动力,浓重乡愁,回味无穷。

岑参李益走边塞,

西北边疆闻笛声。

李华战场写古文

司空应物歌山水

一、韩愈、刘禹锡、柳宗元

二、白居易、元稹、李贺

三、其他诗人:李华、司空曙、韦应物、李益、张籍、王建

34、韩愈《山石》

1、韩愈,字退之,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文公,韩吏部。有《昌黎先生集》。

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

2、文:主张文以明道,文道合一,力斥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

散文众体兼擅,多有创新,成为司马迁之后最优秀的散文家之一。

3、诗歌:与孟郊开创险怪诗派,开“以文为诗”的风气,对宋诗产生很大影响。

思想内容

1、本诗为纪游诗,叙洛阳城北惠林寺之游。

2、叙述了从登山、到寺、夜卧到天明独去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描绘了山野的自然美和寺僧招待的人情美。

3、并在山行之乐中寄托深沉的人生感慨,表现了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内容结构:全诗二十句,可分四部分。

1、写进山到寺的一路景色和作者感受。

2、写寺中和尚的热情招待。

3、写夜宿山寺的见闻和天明离寺下山的晨游。

4、末四句以议论、抒怀作结,表现了此次游山引发的感慨。

艺术特色:

此诗是韩愈“以文为诗”的代表作品。

1、作者借鉴散文写法,按照游程时间顺序,逐层铺写游览过程。

2、全篇用单行的散文化句式,无对偶、无典故、更无雕琢之病。

35韩愈《听颖师弹琴》

内容结构

1、此诗分为两部分

①前十句以形象的比喻摹写声音。

②以自己听琴的感受来烘托琴声的美妙,演奏的高超。

2、全篇诗情起伏,富于变化。不仅上段与下,上联和下联,甚至一句之中也起落变化,极具掩仰顿挫之妙。

思想内容

此诗为写音乐的名篇,诗歌通过形象的比喻,把变化倏忽、难以捕捉的乐声转化成可见的视觉形象,在摹写声音节奏的同时,还挖掘含蕴其中的情致,传达出艺术的精妙及其感染力量。

艺术特色

诗歌运用众多生动的比喻描摹变化多端的音乐,有声有色十分形象。

36、韩愈 《张中丞传后叙》

背景:

张忠诚,即张巡。安史之乱时起兵抗击叛军,被围十个月,终因兵尽粮绝、援军不至,城破被俘,以部将36人同时殉难。

《张中丞传》即《张巡传》,唐李汉撰,今佚。

本文是对《张巡传》的补充,顾名“后叙”。

主旨内容

歌颂英雄,弘扬正气,驳斥留言,抨击邪恶,维护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

说明本文议论与叙事并重,两者联系紧密的特点。

1、议论与叙事紧密结合。

前半部分议为主,后半部分叙为主,前后两部分既有分工又有内在联系:

议为叙之纲,叙为议之事实证据,叙议两部分都围绕赞美英雄,斥责小人的主题。

2、文章的前半部分侧重议论,针对污蔑许远的谬论进行驳斥,在驳斥中补叙许远的事迹,以补李翰《张巡传》之不足,并高度赞扬了张巡、许远“守一城,捍天下”的历史功绩。

3、后半部分侧重叙事。

着重记叙南霁云的动人事迹,补叙了张巡、许远的轶事。为睢阳保卫战中的英雄人物塑像立传。

分析文中从不同角度批驳对英雄人物的污蔑。

这篇文章是对李翰《张巡传》的补记,而非为专人立传。

1、从所记人物而言,有张巡、许远、南霁云乃至于嵩等人;

2、从事迹而言,并非传主的生平大节,都由琐屑细事组成;

3、从取材性质和来源而言:对事理的推断;事实的例证;采自“老人”、于蒿、张籍等的传说;作者的亲身见闻。

尽管纷繁琐细,但没有使文章散漫无序,反而发挥了作者驾驭自如,随笔挥洒的才能。

具体分析张巡、许远、南霁云三个人物形象

张巡:好学,记忆超群,临刑不乱;

南霁云:忠贞刚烈,嫉恶如仇;

许远:宽厚谦和,为国让贤。

①几个英雄人物形象生动、光彩照人,主要得力于传神的细节描写。

如南霁云的断指拒食、抽矢射塔,张巡好学、记忆超群和临刑不乱,是文中的精彩片段。

②作者有意让英雄人物的不同性格相互映衬,如张巡之从容镇定、博闻强记,许远之宽厚谦和、为国让贤,南霁云之忠贞刚烈、嫉恶如仇,一经映衬,愈显光彩。

③反面人物贺兰进明的卑劣无耻,也有力地反衬出英雄们的磊落,胸怀和凛然正气。

举例说明文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1、传神的细节描写,使英雄人物的形象更为生动。

如南霁云的断指拒食、抽矢射塔,张巡的好学、记忆超群。

2、人物的不同性格相互映衬。

如张巡的从容镇定、博闻强识,

许远的宽厚谦和、为国让贤,

南霁云的忠贞刚烈,嫉恶如仇。

3、反面人物的映衬。

如贺兰进明的卑劣无耻反衬出英雄人物的磊落胸怀和凛然正气。

艺术特色

1、情感饱满。

韩愈主张以“气”主“文”,认为气盛则言宜。

本文充分体现了他的这一主张,文章气势充沛,激情饱满,无论叙事抒情,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均极为浓厚,饱含其对英雄的信任与敬仰。

2、议论义正词严。

尤其是“守一城……其谁之功也”一段文字,议论风发,义正词严,如金石落地,铿锵有声,震撼人心。

37韩愈《送孟东野序》

思想内容

这是作者送给诗友孟郊的一篇临别赠序,序中对孟郊的怀才不遇深抱不平,并进行安慰。

一方面也寄寓了自己不得志的感慨,同时期望他以不平之鸣反映时代和人生。

领会“不平则鸣”说在文学批评史上承前启后的影响。

1、“不平则鸣”说,上承司马迁《太公史自序》的“发愤著书”说。

2、下起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的“穷而后工”论,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重大影响。

3、本文也是一篇“不平则鸣”的代表作,

分析紧扣“鸣”字组织全文的结构特特色。

①作者下笔先声夺人,以“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振起全篇,论述则紧扣“鸣”字。

②文章从物鸣推及人鸣,而人鸣中又分“以道鸣者”、“以术鸣者”、“以文鸣者”。

由历史人物的善鸣又推及唐人之鸣,然后由唐人归结到孟东野身上。

③前面所论所言均为铺垫,文章蓄势至此,虽言孟东野只有寥寥数语,但不觉单薄,文章最后将“不得其平则鸣”、“鸣国家之盛”、“自鸣其不幸”都归于天意,抒发了作者的激愤之情,也为孟冬野的不遇鸣不平。

说明本文句法多样,散句中夹用排比的特点。

1、文章从一“鸣”字生发出许多议论,句法变换多样。

2、在语言上,以单行的散文贯通气脉,其中又夹用了长短不同的排句,如“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以鸟鸣春”、“以雷鸣夏”等。读来生动流畅,富有节奏感。

韩愈洛阳有山寺,山美水美人情美。

听僧弹琴动人心,张中丞传诵英雄。

临别东野不得志,不平则鸣是天意。

38、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字孟德,世称刘宾客。有《刘宾客集》。

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并“刘白”。

其诗政治倾向鲜明,较有现实意义。

仿民歌的抒情小诗风格通俗清新,怀古咏史之作也很有特色,擅长近体、格律清切。

思想内容

1、这是一首七律怀古诗,作者在沿长江东下途中经过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此诗。

2、作者借歌咏晋吴兴亡事迹,感慨地形之险不足依恃,归于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

3、通过怀古,作者既警告藩镇割据势力(勿拥兵自雄)不要依据山川形势化地称王,同时提醒朝廷应居安思危,励精图治,勿重蹈六国覆亡故辙。

内容结构

1、前四句侧重怀古。第一句从西晋水军进攻落笔,具浩荡的声势,后三句专写大军压境下东吴的苦心防御,却只如摧枯拉朽,一雄壮、一惨淡、力量强弱对比不言自明,几个动词的运用更增加了对比的力度。

2、后四句侧重慨今,总结历史教训。“人世”句的议论由东吴推扩到六朝兴亡,“山行”句的写景,归结到题目中西塞山。末两句与怀古慨今概括诗旨,收束全诗。

艺术特色

1、江西晋与东吴、统一与分裂、古代与当时两相照应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作者对史料的剪裁颇见功力。其本意并不在客观叙述史实,而是从地形险要生出感慨,所以重点写东吴亡国,而自晋至唐有六代兴亡,则一笔带过。

39、刘禹锡《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思想内容

通过描写人们看桃花的情景,抒写了压抑在心底的愤懑,流露出对朝廷新贵的不满和讽刺,侧面反映了中唐政治境况。

艺术特色:比兴手法

1、衬托。

前两句写看花的盛况,从描绘京城的道路着笔,以看花归来的人们的满足和愉快,衬托出桃花之繁荣美好,构思巧妙用笔简洁。

2、比兴手法。

诗的后两句运用比兴,生发议论。表层意思说桃花都种于诗人被贬离开京城后,深层含义则表达了对新贵的不满,讥讽新贵的提拔都是在主张革新的士大夫被贬逐之后。

3、诗歌语含讥讽,言在此而意在彼,富有个性色彩。

韩愈洛阳游山寺,山美水美人情美。

听僧弹琴动人心,张中丞传颂英雄。

临别东野不得志,不平则鸣是天意。

禹锡怀古说教训,看花归来讽新贵。

40、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丁封连四洲刺史》

柳宗元,字子厚,人称柳柳州。有《柳河东集》。

与韩愈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属“唐宋八大家”,并称“韩柳”。

创作:所作散文峭拔矫健,笔锋锐利,尤以山水游记著称。诗歌也自成一家。

思想内容

本诗为政治抒情诗,七言律诗。当时作者被贬初抵柳州,借登楼远眺,抒发了自己政治上遭受打击、被贬远州玉郁愤不平的感情。同时表达了对挚友、同道者的深切思念。

本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下,作者任柳州刺史时,王淑文集团革新失败后,柳宗元等八人被贬至南方。

内容结构

首联写登楼,起势极高,境界阔远,点名秋思,为以下逐层书写渲染了气氛。

颔联写近处所见景物,从景物联想到自己的政治遭遇,感慨遥深。

颈联放开写远方景物,景中寓怀念同道之情。

尾联以“共来”扣题,归结到寄诸友本意,阻隔遥远、聚会无期的怅惘情愫,曲曲传出。

说明“惊风乱毡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两句的象征意蕴。

1、颔联“惊风乱占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是工对,铢两悉称,描写细致。在赋中兼有比兴。

2、既是写风狂雨骤的眼前实景,“芙蓉”、“霹雳”又是象征意象。

以芳洁美好的事物作为作者人格的写照,寓意深刻。

41、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本篇是作者《永州八记》的第一篇,是山水游记。

思想内容

记叙了作者游览西山的经过,突出了作者在游览中获得的精神感悟。

体现出作者在革新失败、深受贬谪后依然坚持特立独行的思想品格。

作者以山水之美与人格之美相映衬,使这篇山水游记的立意深化而具有了深刻内涵。

内容结构

1、文章主体分成两部分。

前一部分记述游西山之前平日的游览情景,后一部分记述宴游西山的经过和感受。

2、两部分彼此呼应,章法井然。

清人孙琮评析说:“篇中欲写今日始见西山,先写昔日未见西山;

欲写昔日未见西山,先写昔日得见诸山,独不见西山,则今日得见,更为大快也。”

指出了其间的对比映衬关系。

艺术特色

1、作者善于绘景状物,笔墨简洁而描述形象。

2、文中写西山景观一般,无一句正面描绘西山,却又句句是在写西山之“怪特”。且通过西山与众山的高下对比,从侧面烘托西山的高峻及非凡气势。

3、文章题目中有“始得”二字,行文中或明或暗,或虚或实,时时予以照应,脉络清晰,结构缜密。

42、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思想内容

这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三篇,是一篇寓意深远的山水小品。

文章借小秋园有嘉木、美竹、奇石、溪流,但因秽草恶木的包围而成为弃地的遭际,暗喻自己有美好的操守、远大的抱负、却招排挤、

被贬谪的境遇,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

艺术特色

1、以动写静

如写石“负土而出”、“嵚然相累而下”、“冲然角列而上”,形象生动,将静的物描绘出动态,且“色色写的生活,尤为难得”

2、化景为趣

作者把自己的感情倾注于自然界中的每一物,然后他又能从中发现妙趣和奇趣。

如写浮云、溪流和鸟兽则为“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他枕席而卧,欣赏大自然则写“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这种感应原是很难表达的,但在作者的笔下,不仅写活了,而且妙不可言。

43、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背景

段太尉,名秀实,字成公,因反对朱泚作乱称帝被害。

“状”本是旧时详记死者世系、名字、爵里、行治、寿年的问题。

逸事状:“状”的一种变体,即记载死者被遗漏的事迹,不求全面、详尽。

写作意图

体现了“以备史乘”的写作意图,即为(史官)写史书而做材料上的准备。

段太尉的性格特征

1、外柔内刚,勇毅见于平易之中。

2、刚义、仁义、气节凛然。

3、正直廉洁的官吏形象。

说明本文记事时打破时间顺序而重新排列的结构特点及其艺术效果。

1、本文所记“勇服郭晞”、“仁愧焦令谌”、“节显治世堂”三件逸事,以“勇服郭晞”最为丰赡生动,矛盾冲突尖锐曲折,人物形象鲜明丰满,情节发展富于戏剧性。

2、作者没有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而是采用插叙,将勇服郭晞提前。

3、好处:该事件最富戏剧性,有“先声夺人”之效,突出了文章的艺术效果。该事件最生动,最能突出段太尉的性格,也最能反驳“武人一时奋不虑死”的攻击。

简析文中对比、衬托手法的作用

以白孝德之懦怯,焦令谌之横暴及朱泚之奸诈做对比衬托,使段秀实的形象倍添光彩。

重要语句

1、“副元帅勋塞天地,当务始终”,这里“副元帅”是指郭子仪。

2、痛斥焦令谌的人物是“尹少荣”。

3、写段秀实赴郭晰军营是为了表现他的刚勇无畏。

44、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思想内容

针对中唐时期政苛令烦、民不聊生的现实,借郭橐驼谈种树之道,形象地提出自己的重要政治观点:

与民休养生息,不可生事扰民。

这一观点虽带有道家崇尚自然、无为而治的消极成分,但包含的民本思想有进步意义。

写作特点:

本文兼有传记文和寓言的特点。

1、纪传体讽喻散文,将传记与寓言熔为一炉。①,就其历叙人物姓名、籍里、职业及对人物作正面反衬等等笔法来看,是传记文格局。

②,就其借种树之道以喻为官之道来看,则又是寓言性质。

2、这种融合有助于叙议契合,事理相生。

艺术特色

本文说理采用了类比和对比方法。

①作者将种树类比治民,用种树应“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类比治民应“顺民之天以致民之性”;

②又将郭橐驼与“他植者”在种树态度方法及结果诸方面对比。通过这两个途径简明生动的阐明了自己的思想观点。

宗元被贬登柳州,游览西山之怪奇。

买山除草有妙趣,太尉刚勇有仁义。

驼背种树顺自然,类比治民养生息。

45、张籍《江南曲》

1、张籍,字文昌,世称张水部或张司业。有《张司业集》。

是韩愈学生,与白居易、元镇、刘禹锡、姚合等均有交往酬唱。

2、擅长乐府诗,内容多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腐败,反映民生疾苦,语言通俗,平易流畅。

3、以王建齐名,所作世称“张王乐府”。亦工近体诗。

思想内容

前人《江南曲》多写男女青年爱情,作者则另有开拓,截取了最具有江南特色的当地风物和生活景象,细致描绘了一幅水国风光和人民生活习俗的风情画,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的热爱与眷恋,对和平安定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艺术特色

诗歌融写景、叙事、议论和抒情于一炉,意境清深、造语天然、风格平易自然。

五代即五代十国,这一时期,印刷事业比唐代大有发展,印刷地区更加广泛,印刷规模进一步扩大,数量也大幅度增加。伴随着刻书业的发展,书籍插图技术也逐步走向成熟。

五代十国时期雕版印刷的扩大,体现在刻书地点的增多。当时以开封、成都、杭州、金陵、敦煌、福州最为有名。开封为五代梁、晋、汉、周四个时期都城,都城内设有国子监,有名的《五代监本九经》即完成于此。

932年,唐代后期宰相冯道首先倡导刻印儒家经典。据说他看到当时吴、蜀一带刻印的书籍,虽然种类很多,但多是一般平民百姓所用的日历和一些通俗读物及佛经等,唯独没有儒家经典。于是他上书皇帝,奏请依石经文字刻印《五代监本九经》印版。得到皇帝批准后,冯道让当时的大儒田敏等人,召集国子监的博士儒徒,依照当时最好的官方范本《唐石经》的经文,取六朝以来通行的经注本之注,合编成经、注兼有的经本,再经过六七个以上专家学者的仔细阅读精校,然后请书法高手用端正的楷体写出,再组织工匠雕刻印刷。

这样,从932年至953年,历经22年时间,《五代监本九经》全部完工。同时还刻印了《五经文字》、《九经字样》两种辅助著作,共130册,这是官府大规模刻书的开始。

在《五代监本九经》刻成后两年,即955年,儒学大师田敏又奉命刻印了关于解释经书音义的书《经典释文》。这次唐代晚期刻印的《五代监本九经》,因为是国子监印本,后世称为《五代监本九经》,从此,版本学上出现了“监本”这个名词。《五代监本九经》的问世,使古代经书有了统一的标准本,在当时还允许公开出卖,使《五代监本九经》流布甚广,因而对于文化的普及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自此以后,刻书不再是民间书坊或和尚道士的事,而成为历代朝廷的出版事业,对后世印刷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由于朝廷对印刷业的提倡,士大夫私人刻书也多了起来。私家刻书世称“家刻本”。

蜀国的京城成都,在唐代就是刻书业的先进地区,此时更为兴盛。因为这里从唐代末期到宋代初期,70多年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乱,因而经济发达,文化兴盛,人们对书籍的需要量越来越大,加上又盛产麻纸,印刷技术又有根底,这就为该地区印刷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当时后蜀的宰相毋昭裔是私人大量刻印书籍的先驱。他命人刻印了诗文总集《文选》和类书《初学记》,还有白居易编的类书《白氏六帖》。毋昭裔还自己出钱兴办学校,刻印《五代监本九经》,镌刻《后蜀石经》,但未全部完成。在他的倡导下,后蜀文风由此蔚兴。毋昭裔对蜀国文化教育的发展确实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到了宋代,毋家所刻的书籍,已遍销海内了。正因为如此,宋太祖灭后蜀时,对毋家网开一面,下令把雕版全部发还给毋家。他的子孙继续从事刻书事业,成为成都世代相继的有名的出版家。

此外,前蜀任知玄看到印刷术的优点,也在909年至913年,自己出钱,在成都雇工雕刻著名道士、道教学者杜光庭著的《道德真经广圣义》30卷,五年间雕成460多块版,并印刷出来使其广泛流传。

在成都刻印的还有蜀国和尚昙域。他收集了他的师父禅月大师贯休的诗作1000首,在923年雕印出版,题名《禅月集》。这些都反映了五代时成都印书业的发达,从而为宋代享有盛誉的“蜀本”打下了技术基础。

吴越国的京城杭州,印刷业也相当发达。单是国王钱弘俶与和尚延寿就刻印了大量的佛经、佛像、塔图、咒语,印数可考的就达68万多卷,印数之大是空前的。

吴越国的印刷技术也达到了很高水平,印本纸张洁白,墨色均刀,字体清晰悦目,图画也很精美;还有2万幅印在素绢上的观音像也是前所未有的,这是我国最早的用丝织品印刷的版画,这些都反映了杭州印刷技术水平之高。

后来,吴越王王妃黄氏所建的西湖雷峰塔倒塌,考古工作者发现塔砖之内藏有《宝箧印陀罗尼经》,为吴越国所刻印卷首有较简略的扉画。此外,考古工作者还发现塔砖内另藏有木刻雕版画,刻有人物故事,较《宝箧印陀罗尼经》卷扉画还要精细。

五代时期,著名词人和凝曾在五代各朝为官,一直做到宰相的高位。其人爱好学习,才思敏捷,长于短歌艳曲,尤重声誉,为此他在家乡山东出版了自己的文集100卷,分送给友人,其作品流传到开封、洛阳一带。和凝是文学家出版自己作品的第一人,从此刻印私人文集的风气盛行起来。后晋石敬瑭命道士张荐明雕印的老子《道德经》,就是和凝为该书写了序文,并冠于卷首,使其颁行天下。南唐的京城金陵即今南京,也曾刻印了唐代著名史学评论家刘知几著的史学理论专著《史通》,还刻印了南朝陈徐陵编的诗歌总集《玉台新咏》。

敦煌地处偏僻的河西地区,当时驻守敦煌的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于10世纪四五十年代,先后请刻工雕印了单张的上图下文的各种菩萨像、《大圣毗沙门天王像》和《金刚经》、《切韵》、《唐韵》等书。

其中,制作于947年的《大圣毗沙门天王像》,结构紧凑,中心突出,刻画的线条,刚劲而不呆板,豪放而不粗糙,古朴而不庸俗,充分表现出这一时期雕版印刷技术的水平。与《大圣毗沙门天王像》同时制作的另一幅木刻雕版画《大慈大悲救苦观世音菩萨像》,除了画面质朴简洁、刻线流畅外,其最大的特点,此画标明“匠人雷延美”所刻。“雷延美”之名,当是古代版画插图史上刻上刻工名的第一人。

《大慈大悲救苦观世音菩萨像》和《金刚经》除印上曹元忠的名字外,还印有当时刻工雷延美的名字,这是古代历史上最早记载的刻书工人。这几种佛像和佛经是迄今传世的写明主刻人和雕印年款的五代时期的珍贵印刷品。

福州地处东南沿海,当时的闽国国王王审知很重视文化教育,他的大臣徐寅所写的《人生几何赋》,曾被书商刻版印卖,因此他写了“拙赋偏闻镌印卖”的诗句,可见当时的福州已出现了以刻卖书籍为营生的书坊了。

随着刻书业的发展,收藏图书比以前容易了,因而私人和国家的藏书也多了起来。据记载:后梁节度使赵匡凝“颇好学问,藏书数千卷”。后唐大将王都“好囊图书”,家中藏书3000卷。后周张昭积书数万卷,并建有藏书楼。荆南国的学者孙光宪,好学不倦,博通经史,家有藏书几千卷。南唐的3位国君李昪、李璟、李煜都收买图书,兴办教育,“宫中图籍万卷”。吴越国国君钱镠的儿孙都崇信儒学,好藏图书,“家聚法帖图书万余卷,多异本”。所以史称“江南藏书之盛,为天下冠”。

这个时期有成千上万卷的藏书出现,在干戈扰攘时期十分难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五代十国时期刻书业的发达。五代十国时期的木刻插图也是一大特色。

唐代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实际上也是木刻版画艺术的初创期,当时木刻主要服务于宗教的宣传,宗教的大发展使印刷业得以兴盛。至于文学书籍及民间用书中的木刻插图,直至稍后的五代时期才逐步受到应有的重视。木刻版画原本属于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但在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和推广下,木刻版画作品被印刷在书籍之中,从而扩展了书的内容和形式,成为我国古籍发展中的一个亮点。

五代时期,由于印度佛教文化的输入,它对于古代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这也恰恰反映在书籍木刻插图艺术之中。

事实上,木刻佛画是五代时期图书方面的重要作品。通过图书中的佛画,将佛教的轮回因果的思想加以形象化表达,并把佛和菩萨的形象与人的性格特征接近化,达到普及民众的目的。

图书的插图会给人带来更直观的感受,也便于理解书的文字内容。在当时,一般宗教信徒,即所谓“信女”、“善男”,他们之中不识字的就很多,虽然口里念着“经”或“忏”,但是都看不懂经书中写的是什么意义。但是,有了插图,至少可以使一般信徒能了解经卷中的大概意思,所以当插图本的经书一出现时,它那崭新的面貌立刻受到了广大信徒们的欢迎。

 从总体看来,历代流传下来的古籍分为抄写本、刻印本两类,抄写本即人工抄写的图书,那古书的收藏知识是什么呢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古书收藏知识,希望对您有用。

古书收藏知识

 古籍的装帧

 在印刷术发明以前,图书是抄写的缣帛和纸张上,采用长卷形式,阅读时展开,平时卷起。这一时期的图书只能是卷轴装。韩愈《送诸葛亮觉往随州读书》诗称:"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欧阳修《归田录》也说:"唐人藏书皆作卷轴。"雕版印刷普及以后,由于书版各自成块,卷轴装已不适用,古籍装帧改进为册页形式,先后出现旋风装、经折装、包背装、线装几种形式。线装的形式一直沿用至今。

 卷轴装 又称卷子装,早期的图书装帧形式。与装裱好的书画相似。在长卷帛书、纸书的左端安装木轴,旋转卷起(图1)。敦煌石室中发现的大批唐五代写本图书,都采用这一方式。据记载,古代宫廷收藏的卷轴装图书十分考究,《隋唐经籍志》描述秘阁藏书:"上品红琉璃轴,中品绀琉璃轴,下品漆轴";《唐六典》描述内府藏书:"其经库书,钿白牙轴,黄带红牙签;史库书,绿牙轴,朱带白牙筌。"进入版刻时代,图书改为册页形式,仍有一些采用卷轴装,如《开宝藏》、《赵城金藏》等。

 旋风装 在一素纸长卷上面依次粘贴书页,每页正反两面书写文字,展开长卷可翻页阅读。守张邦基《墨庄漫录》形容其"逐叶翻飞,展卷至末,仍合为一卷。"这种装订特点是外表仍为长卷,里面却是错落有致的书页,实为介于卷轴装和经折装之间的一种装订形式。大约盛行于唐代。故宫博物院藏有唐写本《刊谬补缺切韵》五卷,即是采用这种旋风装。

 经折装 又叫梵夹装、折子装。将图书长卷按一定宽度左右折叠起来,加上书衣,使之成为可以随时展读的册子。历代刊刻佛经道藏,多采用这种装订形式。古代奏折、书简也常采用这一形式。

 蝴蝶装 将每页书在版心处对折,有文字的一面向里,再将若干折好的书页对齐,粘贴成册。采用这种装订形式,外表与现在的平装书相似,展开阅读时,书页犹如蝴蝶两翼飞舞,故称为蝴蝶装。蝴蝶装是宋元版书的主要形式,它改变了沿袭千年的卷轴形式,适应了雕版印刷的一页一版的特点,是一重大进步。《明史艺文志》序称秘阁书籍皆宋元所遗,无不精美。装用倒折,四周外向,虫鼠不能损。"但这种版心内向的装订形式,人们翻阅时会遇到无字页面,同时版心易于脱落,造成掉页,所以逐渐又为包背装取代。

 包背装 将印好的书页版心向外对折,书口向外,然后用纸捻装订成册,再装上书衣,由于全书包上厚纸作皮,不见线眼,故称凶背装。包背装出现于南宋,盛行于元代及明中期以前。清代宫廷图书如历朝实录、《四库全书》也采用这种装订方式。包背装改变了蝴蝶版心向内的形式,不再出现无字页面,但未解决易散脱页的缺点,所以后来又发展为线装形式。

 线装 线装书是传世古籍最常用的装订方式。它与包背装的区别是,不用整幅书页包背,而是前后各用一页书衣,打孔穿线,装订成册。这种装订形式可能在南宋已出现,但明嘉靖以后才流行起来,清代基本采用这种装订方式。其特点是解决了蝴蝶装,包背装易于脱页的问题,同时便于修补重订。

 从以上可以看出,古籍的装订有一个发展演进过程。不同时期流行不同的形式,了解这一进程,对古籍的年代鉴定十分重要。传世宋版书多经过后人重新装修,或改为包背装,或改成线装,但仔细观察,仍能在版心处发现粘贴痕迹,书页外沿则有磨损痕迹。

 几部古籍版本著作比较谈

 版本学的研究与探讨源于宋代。汉、唐虽经过几次大规模的古书校勘、注释、编目,但印刷业尚未形成,零星的版本记载仅限于正经正史的修订。南宋尤袤著《遂初堂书目》开创了一书兼载数种版本的先例;(宋)岳珂著《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被后世称为第一部系统记录版本知识的著作。明代视宋版为珍稀之物,藏书家、校勘家逐步摸索各种版本的特征、优劣,可惜这些版本学史料只散见于笔记、杂记中。清代学者开始罗列诸本、考证源流、登录刻工、详论纸墨。钱曾著《读书敏求记》奠定了古籍版本鉴定的基本原则。《天禄琳琅书目》及它的《后目》已把版本学的核心——善本书的收藏与鉴定推到了极致。清代学者对版本学贡献最大的当属专门记载版本状况的各种题跋记,尤以“顾批黄跋”为最。后人汇集成书的有为顾千里著的《思适斋书跋·书跋辑存》,为黄丕烈著的《士礼居藏书题跋》、《续记》、《再续记》,《荛圃藏书题识》等。

 近现代是版本学集大成的时代。叶德辉著《书林清话·书林余话》是古籍版本学第一部专门著作;张元济著《中国版本学》(1916年)与孙毓修著《中国雕板源流考》(1918年)把版本学从史学中独立出来;钱基博著《版本通义》总结了前人的成就,把版本学列入学术研究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介绍版本知识的书,有毛春翔的《古书版本常谈》(1965年初版,1977年再版)。此书已是收藏品,配有插图,通俗易懂,可惜明代部分较凌乱,清代部分过于简单;陈国庆著《古籍版本浅谈》于版本学名词解释简明扼要,但不全面,适于入门者;魏隐儒著《古书版本鉴定丛谈》(1984年初版),体例较完备,也有实际经验的总结,只是不谈价格,宜专业人员参考;李致忠著《古书版本学概论》、《中国古代书籍史》,刘国钧著《中国书史简编》,曹之著《中国古籍版本学》,张绍勋著《中国印刷史话》等,都是从史的角度论述版本学、目录学、内容系统可靠,又有最新史学发现佐证,惟厚古薄今,实用性差些。

 在谈到版本学专门著作时,不能不谈到两部流传稀少的油印品:一是北京大学陈宏天教授的《古籍版本概要》(1987年讲义稿),其特点是专业性、系统性强,表列详尽,论断精到,清代部分尤为各书所不及;可惜重学术、轻市场,非专业人员不感兴趣。二是北京中国书店编《古籍版本知识》(上、下),1980年油印本。书出于古籍鉴定大师雷梦水、张宗序手笔,在内部流传。笔者珍藏此书初版本,且有雷梦水先生签名,捧读二十年,收益最大。该书列举资料极为丰富,如清代武英殿刻书、官书局刻书、民国精刻本等都是各书所论不及的。关于版本鉴定方面,该书也极富特色,真假俱呈,详辨优劣,特别是从价格上来判断版本取舍,“实战”性极强;当然系统性、条理性就不够了。从价值、价格上判断版本的著作,最具参考性,爱好者也颇关心,但学者们却言之甚少。笔者醉心古籍收藏多年,有几本书在论及版本价格方面很实用,也很具史料价值,一并开列出来,供书友参考:

 《张元济傅增湘论书尺牍》,1983年商务初版,详列1912年至1947年古籍善本收集价格及善本影印、复制印刷史话;

 《艺风堂友朋书札》(上、下),1980年上海古籍初版(中华文史论丛增刊本),详载缪荃孙先生等七十人清末民初收售善本价格及藏书聚散史话;

 《弢翁藏书年谱》,李国庆编,2000年黄山书社出版,详载藏书家周叔弢先生六十年购书、访书、藏书史料,价格精准,详备。

 目前北京中国书店联合中国嘉德、北京翰海、上海国拍、上海朵云轩、上海敬花等各大拍卖公司合作整理出版九年来《中国拍卖古籍文献目录》(2002年1月上海书店出版)及《续集》(2002年8月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详载百余场(2000年底前)拍卖实况,极具市场参考价值。书中对拍品的断代、提要、说明等都经专家审核、把关,恐怕这就是最新的版本学参考资料了。

 版本目录与鉴定古籍

 我国古代,虽自图书诞生之日起,藏书管理者就开始编制图书目录,但是直到雕版印刷术发明以后,人们才真正开始重视编制藏书的版本目录。

 所谓版本目录,就是指著录图书的篇目和主要内容,并详细著录图书的作者或编者,以及出版者、出版年代等情况的书籍,是著录和记载版本简况的专用工具书。南宋初年尤袤编制的《遂初堂书目》,被公认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版本目录。

 明清时期,是著述版本目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公私藏书版本目录,对版本的著述更加详细,不仅记载了图书的篇目、主旨、作者、出版者,还简略记述了版本的特征、源流等情况。但明代的版本目录学术价值不大,而清代的则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与参考价值。如钱曾的《读书敏求记》、于敏中等的《天禄琳琅书目》、纪昀等的《四库全书总目》等,著录古籍版本最为翔实,在藏书界影响很大,是权威性很高的版本目录书。

 民国以后,著名版本学家孙殿起所著的版本目录《贩书偶记》及《贩书偶记续编》,是近一内蒙最实用和常用的版本目录工具书。新中国建立后,国家专业古籍出版社陆续编辑和出版了《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上海图书馆善本书目》、《中国古籍善本书提要》、《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等重要版本目录工具书,成为当代图书馆、藏书家及古籍藏书爱好者最好的参考书。

 古籍版本目录的编制,按不同标准有如下分类:一是按国家目录、私人目录、史志目录3种;二是按学术内容分类,有综合性目录和专科目录2种;三是按编篡目的分类,有举要目录、缺书目录、辨伪目录3种;四是按收录范围分类,有丛书目录、地方目录、个人著述目录、善本目录、知见目录等。

 版本目录与古籍鉴定紧密联系。因为从古至今的版本目录,系统揭示了各个时代古籍图书的存佚状况,著录了历代古籍不同版本的源流、特征及概况,成为鉴定古籍版本真伪及其价值的重要依据。具体来说,版本目录对于古籍鉴定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帮助了解古籍概况。我国古代典籍浩如烟海,这些典籍分别著录在历代正史艺文志、经籍志、官修书目、私藏书目等目录中。阅览这些目录,能使我们较清楚地了解到各个朝代古籍的刊流、流通、收藏及存佚概况,从而便于比较、鉴定新近发现和收藏到的古籍。如果你看到一部古籍实物,可先对其外观、纸张等等进行初步鉴定,然后再与相应年代的版本目录进行对照。如果古籍实物与版本目录著述相符,即可做出鉴定结果;如果实物与著录不符,则要进一步查找资料,弄清是非,不能轻易下结论。

 第二,便于识别版本真伪。凡对版本目录了若指掌的人,都能详细了解古籍的书名、篇卷、作者、版刻、函册、提要的等情况,从而可以具体考证和辨别古籍的真伪。如汉代刘向父子所著《七略》,在《隋书经籍志》与《新唐书艺文志》两部目录书中均有著录,而在《宋史!艺文志》中却不见著录,说明《七略》一书在唐宋间已经失传。如果在宋代以后发现署名《七略》的古籍,除辑佚本外,其余可判定为伪本。

 第三,公正审定版本价值。当你发现收集到一部古籍时,可通过查阅《四库全书总目》、《贩书偶记》等版本目录,了解该书的递藏、传承等情况,从而可以正确判定其收藏价值;如果该书在以上版本目录中没有著录,则会有两种可能:一是伪书,二是海内孤本。到底属于哪种情况,则需进一步查阅其他古籍鉴定工具书,或请教有经验的鉴定人员协助鉴定。运用各种方法验明其正身后,就可以准确判定其价值。

 历代古籍版本目录有时也难免出现一些讹误。所以,利用版本目录鉴定古籍,还要有清醒的头脑和主见,不可盲从,以免出现错误。

 古籍的收藏与辨伪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藏书的传统,在书房内放大镜置几册古书,既能显示出儒雅的生活情趣,又能体现出藏书者的文化修养。如今太平盛世,收藏风日渐趋浓,继字画、瓷器等收藏品之后,古籍又成为收藏者收藏投资的一个新热点。尤其是在拍卖会上,线装古籍连连拍出令人吃惊的高价后,更是激发了人们对古籍收藏的兴趣,同时,引得深藏民间的古籍纷纷浮出水面。近日,记者就古籍的收藏采访了南昌的古籍收藏家王令策和周海鹰先生。

 哪些古书具有收藏价值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古籍拍卖会场场火爆,且价格越拍越高。书价大幅提升是否等于所有古籍都能升值王令策认为,善本古籍和版画古籍的增值潜能较大。

 善本古籍主要指具有历史文物、学术资料和版本艺术价值的版本书。它包括内府刊刻的殿版书,海内外绝无仅有的孤本,内容好、书法精的明清抄本,以及清初以前的精美刻本。年代越久远,书品就越珍贵。往往衡量私人藏书是否达到藏书家水平,也经常以收藏多少善本书为标准。

 宋版书一向被认为善本书之佼佼者,有“一页宋版,一两黄金”之说。由于宋版书弥足珍贵,有宋版书的人大都不愿意轻易出手,特别是收藏家手里的宋版书,别说让他出让,甚至从不示人。所以,一旦有缘与宋版书相遇,只要财力允许,下决心买下定是一条增值财路。元版书虽不能同宋版书相提并论,但收藏界一向认为,宋元本同属珍稀善本,爱好者值得关注。现在随着时光的流逝,许多年代较近的古书便自然升华,明版乃至清初版本,凡是具有文献价值和刻印精美的古籍,也已步入善本行列。王令策说,目前明清善本尚不难寻,价格也不算太高,但增值潜力颇大,收藏者值得关注。

 王令策告诉记者,善本的古籍有以下9种代表性:

 ①元及元以前刻印、抄写的图书;②明刻本和明抄本(刻印模糊和流传较多的除外);

 ③清代乾隆以前的流传较少的刻本和抄本;④太平天国及历年农民政权所刻印的图书;⑤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⑥辛亥革命以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⑦有名人学者亲笔批校、题跋、评论的刻本;⑧在印刷上能反映我国古代印刷技术发展,代表一定时期技术水平的各种活字印本、套印本,或有较精版画的刻本。

 ⑨明代的印谱、清代的集古印谱、名家篆刻的印谱(有特色又系足本或有亲笔题记)。

 版画古籍

 在收藏者关注善本古籍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版画古籍的收藏了。王令策说,从历次书刊拍卖会的图录看,无不将漂亮的版画画面精印拍卖图册中,哪怕书中只有一幅也从不放弃。我国版画古籍很多,诸如《芥子园画谱》、《芥子园画传》、《晚笑堂画传》、《百孝图说》、《红楼图咏》、《唐诗画谱》、《鸿雪因缘图记》、《三才图绘》、《孔子圣迹图》、《御制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图诗》以及《耕织图》、《棉花图》和《蝴蝶秋斋所藏画册》等。最为精美的要属明末画家胡正言的版画力作《十竹斋书画谱》和《十竹斋笺谱》,这两套版画古籍不仅在于艺术上的卓越成就,而且还开创了木版水印先河,解放初年,一部明版装裱成册的《十竹斋书画谱》仅售10元,如今它的价值已经超过10万,可见版本好,刻印精美,书品完整的版画古籍,都值得投资收藏。

古书收藏方法

 古书有“科学价值、历史价值、艺术(经济)价值”,但不是所有的古书都“值大钱”。李洪啸总结说,总的来说所有藏品的通则是讲究“真、精、新”。因为自古以来,好东西会被精心爱护,很多好的古玩,看起来就像新的一样。除此以外,还有古书收藏的特有原则:

 年代是古书收藏的重要因素,现在宋版书论页拍卖,明版书论册拍卖。明版书普遍刻印较精美,万历前的书少而更珍贵。清光绪之后的受西方印刷技术冲击,书普遍质量下降。带画的书比纯文字的好,多色印的比黑的好。

 同一时代版本的看内容,古书以“经、史、子、集”四部分类。除了佛教道教带图的经书外,儒家的经类不值钱。“史”多是“够古不够玩”,价值居中。而“子”和“集”中,则不乏珍贵之物。越是冷门,生僻,少见的越珍贵。

 同内容的看印刷,在版本上,初印本最珍贵,一般只有几本,是红色印刷,用来校对和主人自留。其次是蓝本,一般也就10来本,送朋友。最后才是大批量印刷的黑本。黑本里,字迹清晰的版本较好。印刷到最后,版已被磨损,甚至断裂,此时书籍印刷模糊,价值较低。

 此外,特殊内容(如禁书)、知名度高的书的早期印本、精印本及殿刻本、官刻本、名家刻本等较珍贵。名家批校本或收藏本价值高。白纸比黄纸价值高。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