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
《窦娥冤》中,窦娥临刑前用四个典故引出的三桩誓愿,的确感天动地。这种手法也的确新奇。根据课文注解,其中三个典故都是极易理解的表冤屈的典故,惟独“望帝啼鹃”的解释让人无法明白它竟也是一个表冤屈的典故。
望帝,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的称号。传说他因水灾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中,死后化为杜鹃,日夜悲鸣,啼到血出才停止。
很显然,既然是杜宇自己主动让位给臣子的,那么他死后凭什么要化鹃悲鸣呢也就是说,他没受任何冤屈,死后化鹃鸣屈是毫无道理的。如此看来,就值得深究了:究竟是关汉卿表意错了还是教材的编者解释错了。让我们就手边的工具书来看看吧。
1望帝啼鹃:望帝称王于蜀,得荆州人鳖灵,便立以为相。“后数岁,望帝以其功高,禅位于鳖灵,号曰开明氏。望帝修道,处西山而隐,化为杜鹃鸟,或云化为杜宇鸟,亦曰子规鸟,至春则啼,闻者凄恻。”
(《常用典故词典》第463页,于石、王光汉、徐成志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9月版。)
2杜宇:传说中的古代蜀国国王。周代末年,在蜀称帝,号曰望帝,后归隐,让位其相开明;时适二月,子鹃鸟鸣,蜀人怀之,因呼鹃为杜鹃。一说,通于其相之妻,惭而亡去,其魂化为鹃。见《蜀王本纪》《华阳国志·蜀相》,后因亦称杜鹃鸟为“杜宇”。
(《辞海》(中)第2869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9月版。)
3望帝:古代传说中的蜀国国王。晋代常璩《华阳国志·蜀志》:“七国称王,杜宇称帝,更名蒲卑。”又晋代张华《禽经》:“望帝修道,处西山而隐,化为杜鹃鸟,或云化为杜宇鸟,亦曰子规鸟,至春则啼,闻者凄恻。”因以为杜鹃的别名。
(《古书典故辞典》第430页,杭州大学中文系编写组,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9月版。)
4杜宇:秦时蜀主,蜀地曾发大水,他率领居民避长平山。后鳖灵开峡治水,居民得归陆地。他即传位于鳖灵,自居西山。据神话传说,他后来得道升天,为蜀人怀念。
(《中国历代名人辞典》第63页,南京大学历史系编,江西教育出版社1989年3月版。)
5望帝杜鹃:见《蜀王本纪》、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望帝,传说中的古代蜀国的一个君王,名杜宇,在周朝末季称帝,号望帝;死后魂魄化为鸟,名杜鹃,啼声凄哀。后遂用“望帝杜鹃”寓理想抱负的不能实现。
(《古诗词典故辞典》第491页,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版。)
6望帝:相传战国时,蜀王杜宇称帝,号为望帝;后退西山,化为杜鹃鸟。《窦娥冤》:“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新编中学文言文常用词典》第291页,蒋传一、庄文中编著,王泗厚审订,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10月版。)
显而易见,上述六书的解释,都只说明他称帝、归隐、化鸟、悲啼,没有说明杜宇是冤屈的。至于《辞海》中说他“通于其相之妻”,也只是“惭而亡去”,也未表其冤屈。那么究竟有没有表其冤屈的说法呢袁珂先生编著的《中国神话传说词典》第189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6月版)明确写道:
杜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汉文》辑《蜀王本纪》:“后有一男子,名曰杜宇,从天堕止朱提;一女子名利,从江源井中出,为杜宇妻。乃自立为蜀王,号曰望帝,治汶山下邑曰郫……”按《蜀志》云:望帝化为杜鹃鸟,“至春则啼,闻者凄恻”中似有一段隐情未能道出。《说郛》(百二十卷本)卷六�辑《太平寰宇记》云:“望帝自逃之后,欲复位不得,死化为鹃。”略透出此中消息。盖望帝化鹃,皆缘“欲复位不得”,非以鳖灵“功高”而“禅位”也。杜宇神话,民间亦有流传,面目与古籍记载颇异,略云:岷江上游有恶龙,常发洪水为害人民。龙妹乃赴下游决嘉定之山以泄洪水,恶龙闭之五虎山铁笼中。有猎者名杜宇,为民求治水法,遇仙翁赠以竹杖,并嘱其往救龙妹。杜宇持竹杖与恶龙战,大败之,又于五虎山下救出龙妹。龙妹助杜宇平治洪水,遂为杜宇妻。杜宇亦受人民拥戴为王。杜宇有贼臣,昔日之猎友也,常羡杜宇既得艳妻,又登高位,心欲害之。一日猎山中,遇恶龙,遂与密谋,诡称恶龙欲与杜宇夫妻和,乃诱杜宇至山中而囚之。贼臣遂篡杜宇位,并逼龙妹为妻。龙妹不从,亦囚之。杜宇被囚不得出,遂死山中。其魂化鸟,返故宫,绕其妻而飞,曰:“归汶阳!归汶阳!”汶阳者,汶水之阳,即《蜀王本纪》所谓“望帝治汶山下邑曰郫”。其妻龙妹闻其声,亦悲恸而死,魂亦化鸟,与夫偕去。
若按这一传说,杜宇冤屈无疑,他化鸟、悲啼的因果关系才得以成立,“望帝啼鹃”典故的含义也才得以贯通。因此,课文的解释疏漏明显,是无法表明窦娥的冤屈的。
《窦娥冤》中,窦娥临刑前用四个典故引出的三桩誓愿,的确感天动地。这种手法也的确新奇。根据课文注解,其中三个典故都是极易理解的表冤屈的典故,惟独“望帝啼鹃”的解释让人无法明白它竟也是一个表冤屈的典故。
望帝,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的称号。传说他因水灾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中,死后化为杜鹃,日夜悲鸣,啼到血出才停止。
很显然,既然是杜宇自己主动让位给臣子的,那么他死后凭什么要化鹃悲鸣呢也就是说,他没受任何冤屈,死后化鹃鸣屈是毫无道理的。如此看来,就值得深究了:究竟是关汉卿表意错了还是教材的编者解释错了。让我们就手边的工具书来看看吧。
1望帝啼鹃:望帝称王于蜀,得荆州人鳖灵,便立以为相。“后数岁,望帝以其功高,禅位于鳖灵,号曰开明氏。望帝修道,处西山而隐,化为杜鹃鸟,或云化为杜宇鸟,亦曰子规鸟,至春则啼,闻者凄恻。”
(《常用典故词典》第463页,于石、王光汉、徐成志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9月版。)
2杜宇:传说中的古代蜀国国王。周代末年,在蜀称帝,号曰望帝,后归隐,让位其相开明;时适二月,子鹃鸟鸣,蜀人怀之,因呼鹃为杜鹃。一说,通于其相之妻,惭而亡去,其魂化为鹃。见《蜀王本纪》《华阳国志·蜀相》,后因亦称杜鹃鸟为“杜宇”。
(《辞海》(中)第2869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9月版。)
3望帝:古代传说中的蜀国国王。晋代常璩《华阳国志·蜀志》:“七国称王,杜宇称帝,更名蒲卑。”又晋代张华《禽经》:“望帝修道,处西山而隐,化为杜鹃鸟,或云化为杜宇鸟,亦曰子规鸟,至春则啼,闻者凄恻。”因以为杜鹃的别名。
(《古书典故辞典》第430页,杭州大学中文系编写组,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9月版。)
4杜宇:秦时蜀主,蜀地曾发大水,他率领居民避长平山。后鳖灵开峡治水,居民得归陆地。他即传位于鳖灵,自居西山。据神话传说,他后来得道升天,为蜀人怀念。
(《中国历代名人辞典》第63页,南京大学历史系编,江西教育出版社1989年3月版。)
5望帝杜鹃:见《蜀王本纪》、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望帝,传说中的古代蜀国的一个君王,名杜宇,在周朝末季称帝,号望帝;死后魂魄化为鸟,名杜鹃,啼声凄哀。后遂用“望帝杜鹃”寓理想抱负的不能实现。
(《古诗词典故辞典》第491页,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版。)
6望帝:相传战国时,蜀王杜宇称帝,号为望帝;后退西山,化为杜鹃鸟。《窦娥冤》:“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新编中学文言文常用词典》第291页,蒋传一、庄文中编著,王泗厚审订,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10月版。)
显而易见,上述六书的解释,都只说明他称帝、归隐、化鸟、悲啼,没有说明杜宇是冤屈的。至于《辞海》中说他“通于其相之妻”,也只是“惭而亡去”,也未表其冤屈。那么究竟有没有表其冤屈的说法呢袁珂先生编著的《中国神话传说词典》第189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6月版)明确写道:
杜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汉文》辑《蜀王本纪》:“后有一男子,名曰杜宇,从天堕止朱提;一女子名利,从江源井中出,为杜宇妻。乃自立为蜀王,号曰望帝,治汶山下邑曰郫……”按《蜀志》云:望帝化为杜鹃鸟,“至春则啼,闻者凄恻”中似有一段隐情未能道出。《说郛》(百二十卷本)卷六�辑《太平寰宇记》云:“望帝自逃之后,欲复位不得,死化为鹃。”略透出此中消息。盖望帝化鹃,皆缘“欲复位不得”,非以鳖灵“功高”而“禅位”也。杜宇神话,民间亦有流传,面目与古籍记载颇异,略云:岷江上游有恶龙,常发洪水为害人民。龙妹乃赴下游决嘉定之山以泄洪水,恶龙闭之五虎山铁笼中。有猎者名杜宇,为民求治水法,遇仙翁赠以竹杖,并嘱其往救龙妹。杜宇持竹杖与恶龙战,大败之,又于五虎山下救出龙妹。龙妹助杜宇平治洪水,遂为杜宇妻。杜宇亦受人民拥戴为王。杜宇有贼臣,昔日之猎友也,常羡杜宇既得艳妻,又登高位,心欲害之。一日猎山中,遇恶龙,遂与密谋,诡称恶龙欲与杜宇夫妻和,乃诱杜宇至山中而囚之。贼臣遂篡杜宇位,并逼龙妹为妻。龙妹不从,亦囚之。杜宇被囚不得出,遂死山中。其魂化鸟,返故宫,绕其妻而飞,曰:“归汶阳!归汶阳!”汶阳者,汶水之阳,即《蜀王本纪》所谓“望帝治汶山下邑曰郫”。其妻龙妹闻其声,亦悲恸而死,魂亦化鸟,与夫偕去。
若按这一传说,杜宇冤屈无疑,他化鸟、悲啼的因果关系才得以成立,“望帝啼鹃”典故的含义也才得以贯通。因此,课文的解释疏漏明显,是无法表明窦娥的冤屈的。
我读书向来有囫囵吞枣之病,从来不知道名句、佳句以何标准去衡量,更不知道两者之间有何区别。但是现在我不得不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索。1987年6月,我接受上海辞书出版社之委托,主编《元曲鉴赏辞典》,这是和《唐诗鉴赏辞典》等书同属于一个系统工程,那几部唐诗、唐宋词、宋词的鉴赏辞典都有《名句索引》这个附录,《元曲鉴赏辞典》不能例外,也要有。
问题在于元散曲与元杂剧在数量上均较唐诗、唐宋词、宋诗为少,其艺术风格与文学价值当然各有其特色,不能用同一尺寸去区别短长,在理论上是如此。另一方面,长时期以来,元散曲与元杂剧在封建统治时期颇受歧视,一直被认为是不登大雅之堂的玩意,所以士大夫们不像读唐诗、唐宋词、宋诗那样常被置于案头,写作文章时自然不可能像引用唐诗、唐宋词、宋诗那样广泛引用、经常引用。在这种情况之下,即使存在大量佳句,这些佳句也很难成为名句了。
当然,王国维《宋元戏曲史》问世以后,戏曲似乎逐渐在恢复名誉,但是积重难返,惯性仍在起作用。元曲显然仍旧没有能取得应有的地位,这对名句的挑选是无法克服的困难。
唯一的办法是就元散曲挑选元散曲的名句,就元杂剧挑选元杂剧的名句,在知名度上则不能强求和唐诗、唐宋词、宋诗的名句相一致。
根据这一原则,我认为没有争议的元曲名句,如以整支曲子或整段诗文为单元的话,那末只有关汉卿《单刀会·双调新水令》、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此外,只有《西厢记》中的两支曲子和一首诗。首先是《长亭送别》的〔正宫端正好〕: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此曲把暮秋的萧条景色和崔莺莺、张君瑞两人的离愁别恨天衣无缝地交织在一起摹写,一直被认为是王实甫的绝唱。甚至被后人臆想出了不少离奇古怪的传说,谓王实甫写到此处时,由于呕尽心血而死,所以后续部分是由关汉卿完成的。明清两代的文学家、戏曲家辗转传播此说的不在少数。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说:“《西厢》久传为关汉卿撰,迩来乃有以为王实夫者,谓邮亭梦而止;又云:至‘碧云天,黄花地’而止,此后乃关汉卿所补也。”在王世贞之前,有都穆的《南濠诗话》,也有相似的讲法,不过比较含混些。在王世贞之后,又有梁廷枏《曲话》,直书“世传实甫作《西厢》至‘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构想甚苦,思竭,扑地遂死”。则此曲称之为元曲第一句亦无不可也。另一曲,亦在《长亭送别》一出中,即〔收尾〕:
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写暮色苍茫中的山野旅客,极尽萧条凄凉的气氛。由于天色在逐渐暗下来,由于树林和山峦的阻隔,在马背上的张君瑞与伫立在长亭畔的崔莺莺彼此都已处于对方的视线之外了,而他们之间彼此的切骨相思之情又如此深厚,如此浓重,当然是无法解消、无法排遣的。“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呢?清初毛西河特别喜爱此曲,曾说:“……直起下曲‘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句,此元词暗度金针之法。”又说:“结句与李易安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意同。”“五四”稍后,谢冰心所写诗歌,也有采用这种修辞手法的句子。现代戏曲理论家分析《长亭送别》时,都对此曲作了高度评价。
再就是《妆台窥简》出将结束时,莺莺托红娘带交给张君瑞的诗笺上所写《明月三五夜》这首诗: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这首诗中藏了一个哑谜,对于张君瑞来说,究竟是相约幽会?还是挑逗戏弄?只有莺莺自己心里明白。结果是张君瑞认为莺莺暗示他跳墙去相会,结果被抢白了一场,弄得狼狈不堪而病了。红娘为之不平,莺莺也为之内疚,这才导致了“月下佳期”的实现。这首诗是《西厢记》全剧的主要关目之一,在任何情况之下,都省略不掉。所以现在《西厢记》的改编本也都保存了。明清之间有人编选了一部《唐代闺秀诗选》,选了《明月三五夜》,所署作者之名则为崔莺莺。此诗四句,为一气呵成之名句也。
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国古代名句辞典》收录了此诗,当然很好,但将出处注为《西厢记》则欠妥,因原诗见唐代元稹所写传奇小说《会真记》,以后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元王实甫杂剧《西厢记》均沿用之,并非王实甫所创作也。将“玉人”注释为“美人”,亦可研究,因诗为莺莺所写,莺莺是否认为张君瑞为美男子?无法证实。不能用这一般的解释取代特定的用法。
至于元散曲、元杂剧中的单句、排比句、对偶句,或曲牌中的一小节,可以称之为名句的,关汉卿的〔一枝花·不伏老〕、杜善夫的〔耍孩儿·庄稼人不识勾阑〕以及关汉卿的《拜月亭》、白朴《梧桐雨》、马致远《汉宫秋》等作品中都可以找到一些名句,但总的来说知名度较高的名句但以《西厢记》为多,数量几乎超过关、马、郑、白四人散曲、杂剧中名句的总和。例如《佛殿奇逢》折〔元和令〕中的:
尽人调戏,亸着香肩,只将花笑拈。
金圣叹说:“‘尽人调戏’者,天仙化人,目无下土,人自调戏,曾不知也。彼小家十五六女儿,初至门前便解不可尽人调戏,于是如藏如闪,作尽丑态。又岂知郭汾阳王爱女晨兴梳头,其执栉进巾,捧盘泻水,悉用裨牙将哉!”他的意思是说只有那些小户人家的女儿,知道有人在看她时,才会做出那种很不大方的怪模样,令人恶心。而真正的公侯将相之家的**倒反是十分大方的,是不是有人在看她,她本人根本没有去注意这些,所以神态自若,就像这莺莺的“只将花笑拈”的表情,正是使人感到自然而又天真,可爱之至。
金圣叹认为世人缺少慧眼,只知道欣赏“临去秋波”这一句,而“临去秋波”已经是第二句了,在此之前还有一句,就是“尽人调戏,亸着香肩,只将花笑拈”。的确在金圣叹之前,明代人虽然也对此句论争过一番,却与欣赏无关,主要是解释上有分歧,有人主张作“轻狂”解,有人主张作“不轻狂”解,如此而已。现在再试析《佛殿奇逢》中〔赚煞〕一曲的:
我明日透骨髓相思病缠,我当她临去秋波那一转!我便是铁石人,也意惹情牵。
一般的理解是在此以前,张君瑞已经在有意无意之间,以眉目传情,多方表示了对莺莺的美丽容颜的倾倒,对莺莺的好感,而莺莺最早可能是没有察觉,即使后来有所察觉,她也要思考一下表示好感者的身份、风度、气质,然后才会在内心深处作出答案。答案要不要让对方知道,又牵涉到自已相国千金的身份,牵涉到对封建礼教究竟是一味遵循还是略有反抗的问题。也就是说,莺莺感到张君瑞并不可爱的话,她完全可以装傻,当作没有看到张君瑞就算了。而她在很有限的瞬间,对张君瑞作了初步的考察,认为这个书生给她的印象是真诚的,她要不要向对方作出明朗的反应呢?最后决定还是让对方知道一下,落花固然有意,流水也非无情。因为这对莺莺来说,是十分难得的一个良好机会,如果错过,实在太可惜了。但是,在大庭广众之间,她公开作出明朗的反应,或报之以会心的微笑,都不妥当,都有失身份,而会被人们当作笑柄而传开来,于是莺莺只能比较隐晦地比较含蓄地而又不易被人察觉这个前提之下,给张君瑞一个积极的信息。她深信无论这个信息如何隐晦、如何含蓄,作为有心人的张君瑞决不会忽略过去,于是给了张君瑞“临去秋波那一转”。
所以徐士范刊本《西厢记》在题评中便称道:“秋波一句是一部《西厢》关窍。”后来许多明刊善本《西厢记》都借用了这一则题评。也有部分戏曲理论家不以转引、借用徐士范的题评为满足,进行了独立的思考。例如《西厢会真传》,对〔后庭花〕曲有眉批:“‘慢俄延’以下四句,正‘脚踪儿将心事传’,‘刚刚的打个照面’,正‘眼角儿留情处’,即所谓‘临去秋波那一转’也。”对王实甫的唱词创作进行了研究,发现了前后互相呼应之处用足了匠心。毛西河说:“于伫望勿及处又重提‘临去’一语,于意为重复,于文为照应也。”他的理解和《西厢会真传》基本一致,说得更为具体了。他还说:“元人作曲有‘凤头’、‘猪肚’、‘豹尾’诸法,此处重加抖擞,正‘豹尾’之谓。”可见毛西河是将此句作为典型的“豹尾”而欣赏的。
金圣叹说“千载徒传‘临去秋波’,不知已是第二句”,可见他也是很欣赏此句的。而且,他作出了前人迄未到达的入木三分的赏析。他说:“妙眼如转,实未转也。在张生必争云‘转’,在我必为双文争曰‘不曾转’也。忤奴乃欲效双文转。”这就是说,莺莺的眼睛本来就如秋水般灵活,看起来好像眼珠子一直在转个不停,而在实际上则不一定是在转的。或者说,莺莺的眼神本来就在自由自在地转动,但并非为了张君瑞而转。但在张君瑞心目之中,也很可能自作多情,认为莺莺的“秋波”是为张君瑞而转的。我们不能说金圣叹在用感情移入法的美学理论去分析张君瑞、崔莺莺二人的心态,但是问题的提法确实和感情移入法有很多共同之处。不过,他本人不一定意识到了这一点,而且也没有形成一整套理论体系。
1、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B)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2、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A)
A、《诗经》
B、乐府
C、《唐诗三百首》
3、被称为“诗仙”的诗人是(C )
A、杜甫 B、白居易 C、李白
4、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B )
A、清明节 B、重阳节 C、端午节
5、描绘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繁华景象的《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 )
A、张择端 B、范宽 C、唐寅
6、创制了一套医疗体操“五禽戏”的是(C )
A、张仲景 B、华佗 C、扁鹊
7、有“书圣”之称的著名书法家是( C)
A、颜真卿 B、黄庭坚 C、王羲之
8、我国四大古典名著是(B )
A、《红楼梦》、《三国演义》、《儒林外史》、《西游记》
B、《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C、《红楼梦》、《封神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9、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之称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A )
A、《史记》 B、《汉书》 C、《资治通鉴》
10、《岳阳楼记》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C)的作品。
A、欧阳修 B、王安石 C、范仲淹
11、( A)是保存下来的我国最早的长篇叙事诗。
A、《孔雀东南飞》
B、《木兰辞》
C、《琵琶行》
12、我国现存的最早一部医书是( B)
A、《伤寒杂病论》
B、《黄帝内经》
C、《梦溪笔谈》
13、《窦娥冤》是世界戏剧史上一部杰出的悲剧,作者是( C)
A、王实甫 B、马致远 C、关汉卿
14、“毛遂自荐”中的毛遂是哪国人?(C )
A、齐国 B、燕国 C、赵国
15、“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出自哪里?( A)
A、王勃的《滕王阁序》
B、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C、崔颢的《黄鹤楼》
16、“刻舟求剑”的寓言故事出自哪一部古籍?( A)
A、《吕氏春秋》 B、《战国策》 C、《左传》
17、“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诗句中的李杜是唐代的哪两位著名诗人?( A)
A、李白与杜甫 B、李商隐与杜牧 C、李白与杜牧
18、“乐不思蜀”这个典故涉及到的历史人物是(C )
A、刘备 B、张飞 C、刘禅
19、“既来之,则安之”这一成语出自下列哪一部著作?(B )
A、《道德经》 B、《论语》 C、《庄子》
20、在中国名山中,五岳占有显著位置,其中“中岳”指(C )
A、泰山 B、华山 C、嵩山
21、“横看成岭侧成峰”的下一句是( C)
A、一行白鹭上青天
B、相逢何必曾相识
C、远近高低各不同
22、“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明末清初爱国作家(A )的名句。
A、顾炎武 B、李玉 C、孟称舜
23、“工笔”是哪种绘画形式的技法?( C)
A、水粉画 B、油画 C、国画
24、“二十四史”的最后一部是 (A )
A、《明史》
B、《清史》
C、《中华民国史》
25、“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 B)的诗句。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本文2023-08-05 11:16:3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1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