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百家讲坛谁讲的好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资治通鉴百家讲坛谁讲的好,第1张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这部书是专为皇帝而编的,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取名,其目的在于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借鉴。

百家讲坛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2001年7月9日开播的讲座式栏目,其宗旨是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

关于《资治通鉴》在百家讲坛上的讲解,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和评价。但一般来说,百家讲坛的讲师们都擅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案例来讲解历史,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以下是一些可能有用的信息:

1 阎崇年:他在百家讲坛上主讲的《清十二帝疑案》系列,以清朝正史为基础,通过生动的讲述和丰富的历史细节,分析了清朝十二位皇帝的生平事迹和政治作为。

2 易中天:他在百家讲坛上主讲的《品三国》系列,通过对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向观众展示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 王立群:他在百家讲坛上主讲的《读史记》系列,以《史记》为基础,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和生动的案例分析,向观众展示了《史记》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4 姜鹏:他在百家讲坛上主讲的《资治通鉴》系列,通过对《资治通鉴》的历史背景、人物、事件和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向观众展示了《资治通鉴》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总的来说,这些百家讲坛的讲师们都拥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教学经验,他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案例来讲解历史,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如果你想了解《资治通鉴》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可以尝试观看百家讲坛的相关节目,或者阅读相关的书籍和研究资料。

北宋司马光撰,全书二百九十四卷。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该书取材广泛,除历朝正史外,尚有野史、实录、谱牒、行状、文集等三百余种。剪裁精审,严谨清晰,功力极深,是一部对后代产生很深影响的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共1362年。《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数不胜数。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资治通鉴》比美。<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

2

司马光(1019-1086)北宋大臣、史学家。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属山西省)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土。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的借鉴。治平三年(1066)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上进。英宗命设局续修。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王安石行新政,他竭力反对,与安石在帝前争论,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被命为枢密副使,坚辞不就,于熙宁三年(1070)出知永兴军(现在陕西省西安市)。次年退居洛阳,以书局自随,继续编撰《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成书。他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都亲自动笔。元丰八年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传郎,数月间尽废新法,罢黜新党。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遗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资治通鉴》General Mirror for the Aid of Government-我国最大一部管理学典籍。《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耗时19年。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开始,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共1363年。它是中国最详尽的编年体史书,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本书同样还是全世界有文字记载以来的第一部《管理典籍》。她是一部集雇员、雇主;低层、中层、高层务工者;CEO、决策者的行为思想、能动思想、管理思想于一身的典籍名录;她以思想来感化每一层面的人,她以事例来教化你在工作后如何界定自己的内心岗位及应遵循的职责,她是所有管理书籍的鼻祖,如《哈佛学不到》《卡耐基丛书》等等从气势到胸襟都无法比拟。  在中国,这部经典的管理典籍却未被重视,建议教育部应将其纳为“管理”专业的必读,MBA、EBA更应该成为必修课。1《资治通鉴》在线阅读及全文检索: http://wwwtcm100com/user/ZiZhiTongJian/ZiZhiTongJianaspx

最近读完了史记,正在读资治通鉴,发现有部分内容和史记雷同,因此犹豫读完了资治通鉴后是否有必要通读二十四史(因为有浪费时间之嫌)?

请朋友们推荐下,看看读完资治通鉴后,再读什么历史典籍能更有助于增长知识并且节约时间?

在我国浩瀚如烟的史学著作中,有堪称"史学双壁"的两部史书大放光彩,一部是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学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司马迁著的《史记》;另一部是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著的《资治通鉴》。

史记》的诞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鲁迅先生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通史名著。司马迁的文学修养深厚,其艺术手段特别高妙。往往某种极其复杂的事实,他都措置的非常妥贴,秩序井然,再加以视线远,见识高,文字生动,笔力洗炼,感情充沛,信手写来,莫不词气纵横,形象明快,是中国史传文学的集大成者。

司马光在编修《资治通鉴》的十九年中,付出了巨大的劳动,特别是在洛阳的十五年里,几乎付出了他全部的精力和心血。司马光为编书,常常废寝忘食。他对史料考核极其认真,追根寻源,反复推敲,不断修改。《通鉴》编成后,洛阳存放的未用残稿就堆满了两间屋子,可见他为这本书付出了多么艰辛的劳动啊!

宋神宗继位后,司马光把《通志》读给宋神宗听,听后神宗点头称赞--书中记载的历史,好像一面镜子,可以常常对照借鉴,检查自己的得失。因此,他给这部书赐名为《资治通鉴》。

此书叙述了战国至五代的历史,共294卷,300多万字,内容丰富,取材广泛,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文笔简练生动,记事真实可信,是一部有很高价值的史书。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