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筠松的人物生平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4收藏

杨筠松的人物生平,第1张

据明朝嘉靖 15 年(公元 1536 年)董天锡编撰的《赣州府志》记载:“窦州杨筠松,僖宗朝,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黄巢破京城,乃断发入昆仑山。过虔州,以地理术授曾文辿、刘江东。卒于虔,葬雩都药口坝”。

三僚曾氏族谱却有关于杨救贫的详细传略:“杨公仙师祖籍广东窦州府,父名淑贤,剩三子,长曰筠翌,次曰筠殡,三曰筠松。杨公仙师名筠松,字益,号救贫,生于大唐中和甲寅三月初八戌时。幼习诗书,一览无遗,十七岁登科及第,官拜金紫光禄大夫之职,掌管琼林御库。至四十五岁,因黄巢之乱,志欲归隐山林,也一拼将官廷中所学之风水术带至民间,并四处以所学所得帮助他人。

《宋史。艺文志》中所载杨救贫,亦不详其始末。惟术家相传以为筠松名益,窦州人。掌灵台地理,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广明中遇黄巢犯阙,窃禁中玉函秘术以逃,後往来於虔州。无稽之谈,盖不是信也。

明李国木撰《地理大全》七卷至十卷为杨筠松所著《撼龙经》、《疑龙经》、《葬法倒杖》。

看到了吧,这个网友说得很有道理,潘非老师确实很厉害,很实践。但你想过他的同行吗,没看到有些帖子对他的诽谤吗?树大招风,世道险恶啊!所以,感激他就放在心里吧,用心去为他祈福吧,阿弥陀佛!!!

风水故事在路上,王老师就给大家讲起了关于“观音望海”墓地由来的故事:宋朝时,三僚曾氏巽山公,得杨公风水真传,以走地理看风水为生,娶妻钟氏。

勤俭持家,贤达有见识。某日与夫言:日日见你忙东忙西,替人相度风水,敢问夫君究竟学到杨公功夫没有?这年秋季,钟氏回娘家,服侍完老母几日后,钟氏辞别老母。

一径往家回,未出村口,发作肚子疼,邻里告之娘家兄弟,兄弟抬往家中,路上钟氏闭了眼。派人急报夫家,曾巽山只身前往,也不闹,只叹自己少了福份,中年丧偶,自己无福也罢,只害得孩子早早无娘,既是如此,生又何义?隐约有寻短见之意。

兄弟们本想帮助让他将妻子抬回下葬,见此情形,只好作罢。曾巽山轻生未得,家中又贫,开口讨地,以葬其妻。钟家不好拒绝,让巽山自己去找,在钟氏族人陪同下,巽山端起罗盘寻起穴来,在祠堂边,曾巽山说此地为“凤凰栖桐”,就在这里吧。

村中长老连忙说:“此地不行,你岳父大人尚在,要留与他用,请另觅一处。”又到一菜地,曾巽山说:“此地甚好,为鲤跃龙门形,就在……”话音未落,长老又发话了:此地我们族中某长者已经定下了。在村中几天,所点地都被钟氏族人以各种理由要走了。

曾巽山长叹一声:“看来,只能注定无地安息了。”岳父心中不忍,经与族人商议,向曾巽山道:“平地没你份,高山由你选。”巽山听了,随手往高山一指道:“既然这样,就只有葬那里吧”,长老一看,高山上峭壁悬崖,便就应诺。古时做墓费时费力。

少则半载,多则数年。地远人稀,曾家便在墓穴右下手稍平处搭起棚子,烧茶煮饭。两年后,钟氏之墓修成,本是高山绝顶,于是多年无人踏看,只有夫君曾巽山,年年清明一趟祭扫,算是有人记着。多年之后,有打猎者回村子传闻,当年那个搭建的僚棚,风吹雨打,今竟发现里面藏有一墓穴。钟家质问曾家,曾巽山承认祖先一副骨头无处放,只能于此“借用”。

关于杨救贫的历史,无正史记载。民间的谱谍,由于南宋灭亡时被元兵烧杀抢一空,如江西的上犹城,据《赣州府志》所载,全城仅剩老弱者六十余人。因而对杨救贫的历史众说纷纭。以杨筠松的籍贯而言,有说是赣州人,有说是窦州人,更有说是山东窦州府人莫衷一是。十余年来,笔者收集各种有关杨救贫生平及其风水实践活动的文献以及实地的考证,详述如下: 关于杨公的姓氏,称杨筠松、杨救贫、杨益、杨叔茂、杨长茂山佐,杨公姓杨是毫无疑问的。在杨公的著作或托名杨公著作的署名中,绝大多数是署名杨筠松,只有少数署名杨救贫的,在赣南作风水活动五十余载,民间都是称他为杨救贫。因而杨公名筠松或字救贫和号救贫或救贫仙人(仙师)是可以肯定的。记载杨公名益的有明代的《人子须知》、《四库提要》、《管氏族谱》和刘江东《三宝经序》……都记载名益或讳益,因而杨公名益,是正名或化名,也是较为可靠的。记载杨公字叔茂的,仅是清代的《钦定古今图书集成》。记载杨公长茂山左的,也只有《三宝经序》。据此,我们可以暂作以下的推论:

1、杨救贫可以肯定是民间百姓对杨公风水事绩的尊称,故杨公号救贫,或救贫仙,救贫仙人。

2、杨筠松或杨益是正名的成份最多。

3、杨益是正名的可能性最大,而且是现有的最古(明代)的资料,且古代以单名最多。

4、长茂山佐有可能是杨公断发为僧的佛号。

5、字叔茂,仅见清代所撰的《曾氏族谱》。

因而可靠性最大的是姓杨名益,字筠松,号救贫,佛号长茂山佐。 两篇惑世文,是虚构的伪作。

一、江西兴国三僚《曾氏族谱杨公仙师传略》载“祖籍山东窦州府人世,父亲名淑贤生三子,长曰筠翌次曰筠殡三曰筠松,字益号救贫,公生于大唐中甲寅三月初八戌时。幼习诗书一览无遗,十七岁登科第,官拜金紫光禄大夫之职,掌管玉林御库,至四十五岁,因黄巢之乱,志欲归隐山林,偶遇九天玄女授以天文地理之术,遂携御库秘籍弃职云游天下,寄情山水印证所学,至虔州之崇贤里黄禅寺,与吾祖文辿公邂逅与方丈之中。唔谈之下,文辿公感杨公所学非凡遂拜其为师,朝夕跟随职尽弟子之礼。观玩山水寻龙捉脉,得杨公仙师尽心指点。观龙以势,察穴以形,峦头砂水体用兼妙,遂通堪舆之大道始得播名于海内外。王公大夫欲见师徒一面而难可得矣。又知我祖文辿非终老林泉之辈故亲卜宅得今之兴国僚溪。细玩山水八景奇观,而留恋忘返。因授我祖文辿公以钳记,文曰:‘僚溪山水不易观,四畔好峰峦,甲上罗经山起顶,西北廉摸应。南方天马水流东,仙客拜朝中。出土蜈蚣艮寅向,十代年中官职旺。今迁此地为尔居,代代拜皇都。初代钱粮不兴大,只因丑戌相刑害。中年富贵发如雷,甲木水栽培。兔马生人多富贵,犬子居翰位。今钳此记付于辿,三十八代官职显’。我祖文辿遂于广明二年徒家居焉。后师徒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名山胜水尽兴而赏。如遇吉壤或图或记留待后贤而发,逢困而扶,遇危则济,故又得杨救贫之美名,倦则归栖僚溪,师徒常以僚溪八景而乐游,常谓我祖文辿曰:僚溪虽僻而山水尤佳,乘兴可登眠弓峻岭,健步盘遨独石岩,赏南林之晴翠,观东谷之朝云,览西山之晚照,听北浦之渔歌,临汾水龙潭而寄遐思卧,盘龙珠石,以悟玄奥,耕南亩以滋食,吸龙泉而烹茶,余生得此无穷之乐,可谓知足而无憾矣。自是僚溪八景而得名。又谓所传之青囊秘旨,可作家传,世世相承。后朝廷追索秘籍入库。二公得虔州府宪之荫助,置以应籍以归御库,故二公得免于究。后师徒出游至韩信峡药口坝,杨公寿终,享年六十有七。我祖亲为卜葬,八仙下棋形,时乃光化三年庚申岁三月初九日也。呜呼一代地仙虽作古,而救贫美名与堪舆妙术则共泰斗同存略为记。”

上述文字流传至今,被兴国三僚人视为金科玉律,以此证明兴国三僚与杨筠松的历史渊源。但经我考证,无论是族谱关于杨公仙师传略,还是其《钳记》,经不起推敲。如所云:“偶遇九天玄女授以天文地理之术”。岂不是说明杨益在唐僖宗皇室掌灵台地理,而不懂得天文地理,何况还没有什么九天玄女。所云:“天马水流东”即午水向东流。是沐浴水流甲卯宫,并非秀水,难道杨公由九天玄女授给天文地理而不懂消纳堂前来水?特别是所云:“初代钱粮不兴大,只因丑戌相刑害”。其中“丑戌相刑害”是日家的三刑,并非相刑害,而是丑刑戌,戌刑未,未刑丑。难道掌灵台地理的杨公连日家的基本知识都没有吗?又云“我祖文辿遂于广明二年(广明一年是880年,881年是中和一年,广明无二年)徒家居焉”。黄巢入长安是880年,难道杨公坐飞机从长安来三僚乡?又云:“杨公殁于光化三年庚申岁(900)”今考证杨公葬卢光稠于东林寺前面是开平四年(910)以后,葬江西于都番岭张公允墓是唐天成丙戌(926)年以后,葬江西乐安流坑始祖合公是(946)年以后(详后),所以杨公生卒之年亦属虚构。“父亲名淑贤,生三子……以及杨公的生殁年月,都是毫无根据而是虚构的。由此可证所谓三僚《曾氏族谱杨公仙师传略》是清代的伪作。

二、宁都《黄陂镇志人物篇》载:“廖銮(830-902)清河廖氏黄陂中坝肇基始祖……乾符六年(879)因避黄巢乱,归隐后,从宁都县城迁黄荆兜下(今黄陂)定居繁衍。杨筠松(834-903)名益,字筠松,又字叔茂,世称救贫仙人,山东窦州府人……乾符六年(879)与仆都监逃出长安,当年八月抵鄂州(武昌),得逢鄂州刺史廖銮,三人一见如故,杨、仆遂同廖赴宁都,不久同迁居黄陂,达25年之久。”上载“杨益是山东窦州府人”可证该资料主要是窃取于兴国三僚《曾氏族谱杨公仙师传略》中伪撰的所谓《钳记》,和其它资料综合伪撰的,是不可信的。

据《人子须知》载:“南唐(923-933)仆应天字则魁,号昆仑子,生卒不详,世居赣州,荐太史不就而入道门,为黄冠师。”因而仆都监不可能偕杨益和廖銮一同赴宁都。 廖銮是879年归隐宁都的,黄巢是881年入长安,杨益也不可能与廖、仆同赴宁都,杨益更不可能长居宁都达25年之久。

《辞海》载“黄巢于唐乾符二年(875)率众响应王仙芝起义,因反对王仙芝图谋招安而独立作战。王仙芝战死后被推为首领,年号王霸,起义军南下经淮南,浙西,浙东进入福建。王霸二年(879)进入岭南,攻克广州,十月回师北伐,进入湖南,沿湘江而下,经武昌东行,渡长江淮河。王霸三年(880)十一月攻克洛阳,次年(881)初进入长安(今西安)。

《赣州府志人物篇卢光稠谭全播》载:“卢光稠,别名十七郎,上犹县双溪乡卢阳村人,上犹昔属南康,故《五代史》称卢光稠为南康人,生于唐开成五年(840)其父卢卓曾任虔州刺史……众推全播为首领,光稠为帅,卢光稠于唐光启元年(885)占虔州称刺史……唐天复二年(902)扩虔州东,西,南三隅,凿址为隍,三面阻水。唐天佑二年(905)与县民黄连王议建上犹场”。

今考证,上犹县双溪乡有卢光稠的后裔以及卢光稠的居地和起义军的点兵台。卢光稠于885年攻占虔州,其时黄巢起义军已占领岭南,赣州城附近正值兵荒马乱。虔州刺史决非其父卢卓。据此,杨益来赣州是由长安沿丹江、汉江,经武汉而至南昌,再由南昌沿赣江逆流而上至赣州的。 杨益从长安来到赣州时,是在卢光稠未占领赣州前的兵荒马乱时,杨筠松的去处有可能到上犹协同卢光稠做点兵台的选址,鉴于杨益从长安来赣州途中并无与卢光稠相约的迹象,杨益协助卢建点兵台,显系是不可能的事实。

《江西通志》载是“步龙一过虔州。……卒与虔,葬雩(于)中药口。”《南安府志》载是“断发入昆仑,步龙后至虔州……卒于虔,葬雩中药口。”

“步龙一过虔州”?杨益佐卢光稠布局赣州城,一过虔州是绝对不可能的。“断发入昆仑,步龙后至虔州。”从黄巢(881年)至卢光稠885年占虔州建卢王府的短短二三年“步龙后至虔州”也是不可能的事实。“卒于虔,葬雩中药口”即葬今之于都宽田乡杨公坝是铁的事实。加之杨益是避黄巢之乱,身携《禁中玉函秘籍术》,也也就没回老家窦州的可能了,而且“卒于虔,葬雩中药口”,是将尸体运至杨公坝而葬的,是符合事实的。因而杨益至赣州的原因肯定是避祸。

杨益到达赣州后,随即坐船沿着旧日奔赴仕途的老路由贡江逆流而上至汶潭,望看昔日知道的或游观过的石船山(今称杨仙岭)观音堂,遂上石船山参拜观音堂和山下的华林寺,查看感受其风光,自感只身一人,遂萌断发为僧的念头。回船后由梅江逆流而上,沿途探悉断发为僧之所。不期而遇隐居于黄禅寺的曾文辿于方丈中,收曾文辿为徒。

三僚《曾氏族谱文辿公传略》载“考吾始祖文辿公生于大唐中和甲戌岁(查无中和,应为大中8年甲戌(854)岁),妣谢氏继朱氏……因洁身黄巢之乱,隐于黄禅寺,缘遇杨公,以师事之……。”

经考证,黄禅寺位于梓山乡潭头张军村黄禅生产队,明堂宽约4平方公里的大瑕中央,现为张军小学校址,仅留一宽约一米左右的山门基脚。说明了在黄禅寺收曾文辿为徒的事实。

杨益对黄禅寺有感地处闹村,非修身养性之所,遂率曾文辿返回石船山观音堂进行勘察。由石船山步龙至崆峒(昆仑)山,这与前述“断发入昆仑(昆仑为崆峒所误)是符合事实。同时在山下除华林寺外,又发现了新建的宝光寺、牛云山寺、仰屏山寺、普济山寺和空山寺等,证实了石船山观音堂为杨益断发为僧之良地。遂在石船山断发为僧进行授徒传术。至885年,卢光稠占虔州后,就受聘于卢光稠进行赣州城的风水布局。

驾车路线:全程约1058公里

起点:于都县

1从起点向正东方向出发,行驶50米,左前方转弯进入渡江大道

2沿渡江大道行驶21公里,直行进入大昌路

3沿大昌路行驶770米,左转进入瑞临线

4沿瑞临线行驶44公里,右前方转弯上匝道

5沿匝道行驶12公里,直行进入宁定高速

6沿宁定高速行驶662公里,直行进入昌韶高速

7沿昌韶高速行驶100米,朝兴国/泰和/吉安方向,稍向右转进入赖村枢纽互通

8沿赖村枢纽互通行驶11公里,直行进入泉南高速

9沿泉南高速行驶189公里,在兴国东/梅窖出口,稍向右转进入兴国东收费站立交桥

10沿兴国东收费站立交桥行驶820米,右前方转弯

11行驶60米,右前方转弯进入S323

12沿S323行驶40公里,右前方转弯

13行驶50米,右前方转弯

14行驶24公里,右前方转弯

15行驶33公里,调头

16行驶200米,到达终点(在道路右侧)

终点:三僚风水文化景区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