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介绍一下清朝古书中有哪些类别的书比较有收藏价值?最好详细一点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6收藏

请大家介绍一下清朝古书中有哪些类别的书比较有收藏价值?最好详细一点,第1张

收藏是一种生活乐趣。对于纸质的藏品,一般藏家会以字画为主;而藏古书者,大多沾染着文人气息,带有一份浪漫色彩。收藏古籍的人,坊间将其分成三大类:第一类以学者为主。他们把古籍当作史料来收藏,更贴切地说,他们算不上是藏家。第二类以“玩家”为主。这类人多从古籍的经济价值考虑,出于投资的心态来收藏。第三类是真正的藏家,他们对古籍有一定的认识,具备专业知识,对版本、纸质、内容等有深入研究,并执着于其中细节。 古籍的收藏圈很稳定,收藏者需要一定经济实力,有爱好,同时具有文化功底。要满足这三个条件并不容易,尤其是第三点。如果没有古文、历史功底,有些东西根本看不懂,何谈收藏地域文化的特性在古籍收藏上有明显的分别,在藏家淘书的过程中,遇到没有牌记的情况十分多。所谓没有牌记的古书,指的是缺少年代或者作者资料的书,按现在的话说,就是书籍缺少了“身份证明”。遇到这种情况,古籍“发烧友”就要对作者,乃至纸质、墨色、印刷水平、风格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从而推算书籍的年代,以作价值判定。 在收藏古籍的圈子里,藏家都知道古籍内容含金量非常重要。俗话说:“一页宋版,一两黄金”。宋元时期是雕版印刷的顶峰,雕刻精美、字体端庄、纸墨考究、校勘质量高。从明中叶起,宋元版本就成为藏家追逐的热点,近年来,宋元时期的精品刻本非常少见。 明代是中国古代印刷史上的全盛时期,其印刷技术较前代更加成熟,图版刻印更为精良。许多收藏家看到明刻本就毫不犹豫地出价,对于品相,则不如以前那样讲究,太挑剔的话,根本不可能淘到‘宝’。 清代及民国时期的精刻本,以质优价廉更受普通投资者关注。一些书友虽然热爱收藏古籍,但未必懂行,总要找人为其“掌眼”(指找识货的朋友帮忙看货),以免“用买人参的价钱买了萝卜”。  名人尺牍也在古籍收藏中牢牢占据一席之地。一封现当代名人的信札在千元以上,明清名人的信札动辄上万、几十万元。如果有特殊历史意义,价值更是大幅攀升。比如颇受广大中山收藏家关注的《孙中山致任鹤年信札》,是孙中山于1923年讨伐桂系战役时致任鹤年的秘密信件,收录于《孙中山全集》,极为珍贵。在2007年举行的上海嘉泰秋拍会上,预估价在40万—50万元之间,最终以44万元成交。 作为一名古籍收藏家,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比如要了解某个年代出版过什么代表书籍,这个年代的纸质、字形、油墨都有何特点;原刻本、影刻本、复刻本等不同形式的古籍应该是什么样子。当然,光有这些也不够,还需要多看细看,还要多向行家请教、参加展览会、拍卖会了解行情。 初入门者,建议多学多看古籍入门书,如陆昕的《闲话藏书》、田涛的《田说古籍》、谢其乐的《古书收藏》。 需要注意的,并非所有古籍都有投资价值,一些当时发行量很大、做工不是很精细、存世数量很多的古旧书籍,价值不是很高。这就需要买家有一定的鉴别能力,不要高价买了便宜货。 “新手”淘书秘诀 :  1寻找“书源”。古玩市场、旧书市场是淘货的主要场所。  2重存世量。存世量越少的古籍就越珍贵,淘书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3看品相。品相就是古籍的外表,没有破损、霉烂、虫蛀,保存完好的古籍,都属于品相佳。  4寻藏书印。古籍上若寻到古代著名藏书家的藏书印,身价便提升不少。  收藏古籍先辨真假。  由于古书收藏升温,不少不法商人伪造古书,欺骗外行人。一般来说,用茶染旧纸张,冒充旧纸来作伪古书是常用的手法,在古书市场尤为常见。新手可从装订线、书口颜色等方面入手辨真伪。书口颜色比书页深的,一般用的就是染了茶的纸。此外,可以闻闻书中的油墨味,新印和旧印的差别很明显。  保养古籍有诀窍 :  古籍经过岁月磨练,外表一般都会有或多或少的破损、霉烂或虫蛀,要尽量使古籍完好保存,有几点要注意:  1保持藏书环境的空气流通,注意防潮。  2避免阳光直射,要将书摆放在阴凉位置,并不时翻动一下。 3在每册书中,平均放3—4片灵香草祛虫,切忌用樟脑丸代替,否则会使纸质变脆,容易风化。 希望对你有帮助

86版《西游记》、《大闹天宫》、《大圣归来》《大话西游》西游作为经典IP,孙悟空也是广受海内外欢迎的经典角色。

但是,300年前古人笔下的孙悟空你见过吗?

近日,一本清代西游古籍即将开展文物修复工作,记载了众多古人笔下的西游人物形象,“三百年前的孙悟空”也位列其中。

清代有一本研究《西游记》的专著很出名,就是康熙年间的西游绘本《西游真诠》,《西游真诠》一百回,是清初山阴陈士斌据明代百回本《西游记》删改而成,每回末均有陈士斌的批语。

除了文字外,这部著作还有200幅插图,形象的展现了300年前的西游记。

近日,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和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对其开展修复工作,该书现状书页断口断裂非常严重,而且部分书页有缺损,并伴有水渍污渍折痕等问题,修复过程比较困难。

THEEND

转载请注明出处:快科技

责任编辑:随心

明代和清代的九宫牌在制作工艺、材料、字体和图案设计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区别。

1 制作工艺:明代九宫牌的制作工艺十分繁琐,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设计、制板、雕刻、书写、烧制等多个环节。而清代的九宫牌制作工艺同样包括这些环节,但雕刻技艺更为精湛,牌面图案和文字都更加精细、生动,富有表现力。

2 材料:明代的九宫牌主要使用木牌、竹牌、纸质牌等材料,对材料的筛选和制作工艺有特殊要求,以保证牌面平整光滑、质地坚硬、富有光泽。而清代的九宫牌主要使用木制牌,制作要求更加精细,工艺更为繁琐。

3 字体和图案设计:明代的九宫牌字体较为简洁,笔画流畅、婉转,整体布局疏朗、简洁。而清代的九宫牌字体则更加华丽,笔画更加丰富、多变,整体布局更加严谨、精致。在图案设计方面,明代的九宫牌图案以八卦为主题,线条简单、明了,寓意深刻。而清代的九宫牌图案则更加丰富,八卦的图案和符号都更加细致华丽。

总的来说,明代和清代的九宫牌在制作工艺、材料、字体和图案设计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区别,可以通过这些特征进行区分。

中国的武术及武功秘籍一直都是很富有传奇色彩的一项国粹,当然这与武侠小说和影视作品的渲染是分不开的,即使在国外,也有许多武侠迷。相信很多小男生都幻想过,能偶然得到一本武功秘籍,然后成为武林高手。这样的传奇人生恐怕只能在武侠梦里出现,但有关武术的武功秘籍的确是存在的!

武术的历史源远流长,历朝历代都有人将各个时期武术的精髓记录下来,那中国历史上到底出现了哪些武术古籍呢?我来列举一下历代以来真正的武功秘籍

文中列举的所有的武功秘籍均在  秘籍网  中所收藏,全都有PDF格式的电子版的武功秘籍可下载,可以说是我目前见到的最多的武功秘籍收藏的地方

《汉书·艺文志》所列199篇在《汉书·艺文志》“兵书”类的“兵技巧”部分中介绍了武术,共有13家、199篇,其中除射法外还提到“手搏六篇”、“剑道三十八篇”、“蒲苴子戈法四篇”等。这些都是中国最古的武术著作,虽然都已亡佚,但可看出中国早在汉代,拳术、剑术等武术技巧就已用文字留传下来。

《马槊谱》作者不详,是中国隋代的枪法书,后来亡佚,内容已不可考,但其序言在《古今图书集成》中有收录。

《角力记》宋代调露子著,是中国五代十国到宋初的有关角力和拳术的史料书,有述旨、名目、出处、杂说等篇。在《宋史·艺文志》、宋郑樵《通志》、清《琳琅密室丛书》等书中均有收录。

《武经总要》宋代曾公亮撰,成书于1044年,是北宋王朝用国家力量编辑的一部军事著作,但涉及武术的内容颇多。

《武编》明代唐顺之编,介绍了明代以前各种武术器械和各派拳术的练法,并与明代戚继光所著《纪效新书》一样,也介绍了中国各派武术的情况。

《唐荆川先生文集》明代唐顺之的随笔和文集,其中涉及武术的有“游嵩山少林寺”、“杨教师枪歌”、“峨嵋道人拳歌”等。唐顺之(1507—1560),字应德,号荆川,江苏省武进县人,明代抗倭名将。

《正气堂集》明代俞大猷著,有“余集”、“续集”,又名《北虏忌讳》。此书“余集”卷4载有《剑经》,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转录。

《江南经略》明代郑若曾著,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刊行。该书卷8“兵器总论”记述了武术流派,其内容与《续文献通考》几乎相同,仅赵家拳一项记述内容稍异。

《纪效新书》明代戚继光著,有多种刊本,目录内容多不相同。如周世选本分18卷,有关武术的篇章有长兵、牌筅、短兵、射法、拳经等;王象乾本则分14卷,有关武术的篇章有手足篇,记述了枪、牌、筅、棍、钯、射、拳等武术;《纪效新书》收录了“杨家六合八母枪法”、俞大猷的《剑经》和戚继光自编的《拳经》32势图诀等。此书是历来研究武术的重要文献,在以后出版的《武备志》以至《三才图会》等书中均有转载。朝鲜在此书的基础上编成《武艺图谱通志》,日本江户时代兵法家平山行藏也曾翻印刊行。此外,日本还以《武术早学》、《军法兵记》、《兵法奥义书》等不同书名刊行此书。

《五杂俎》明代谢肇浙著。此书一部分内容记述了当时的武术情况,并把少林拳称为“少林寺拳法”。此书有万历如苇轩本,中华书局曾重印。《阵纪》明代何良臣著,分4卷,其中第2卷“技用篇”记述了射、拏、拳、棍、枪、筅、牌、刀、剑、短兵等武术。此书被收入《四库全书》。《续文献通考》明代王圻著,此书兵考“总论军器”篇中记述了枪、刀、弓、弩、棍、杂器等各派武术。

《三才图会》明代王圻著,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刊行。此书“人事部”载有“射法图器”、“马箭图”、“拳法图”、“枪法图”、“棍法图”、“旁牌势图”等,多录自《纪效新书》。此书“器用部”又从《武经总要》转录了不少武术器械图解。

《耕余剩技》明代程宗猷著,有《少林棍法阐宗》、《单刀法选》、《长枪法选》和《蹶张心法》等4篇,主要介绍了少林棍法,有理论,有动作图解。本书有千顷堂影印本和周越然影印本,近代改名《国术四书》刊行。

《涌幢小品》明代朱国祯著。此书卷12载有武术内容,记述了当时的武术家和拳术等。

《武备志》明代茅元仪费时15年,参考兵书2000余种编写而成,共分5部240卷,其中第84—92卷载有弓、弩、剑、刀、枪、钯、牌、筅、棍、拳等武术图解,并收录有戚继光、程宗猷的部分武术著作。

《武备新书》明代谢三宾对《纪效新书》进行修订而成,内容与《纪效新书》大同小异,只增加了“秘传短打法”一篇。

《拳经》明代少林寺玄机和尚传授,陈松泉、张鸣鹗撰,清代康熙初张孔昭补充,乾隆年间曹焕斗又补充,民国时期,曾先后被改名为《玄机密授穴道拳诀》和《拳经拳法备要》印行。此书是记述少林拳术的名著。

《手臂录》清代吴殳著,康熙元年(1662)刊行。此书以精解枪法而著名,在后世出版的《借月山房汇抄》、《指海》等书中均有收录。此书4卷后附1卷,除卷3的“单刀图说”和卷4的“诸器总说”、“叉说”、“狼筅说”、“藤牌腰刀说”、“大棒说”、“剑诀”、“双刀歌”、“后剑诀”外,均讲枪法,并附有图解。吴殳(shū)(1611—1695),又名乔,号仓尘子,明遗民,江苏娄江县人(一说太仓县人),少年时酷爱武术,勤学苦练,曾从石敬严学枪法,从渔阳老人学剑法,从郑华子学马家枪法,从朱熊占学峨嵋枪法等,对各种兵器多有心得。明亡后,吴殳不求仕进,专攻武术,年五十还向别人学实战剑法,并著书阐述已经失传的剑法。

《万宝全书》清代烟水山人编,后由毛焕文修订刊行。此书记述体育、文艺、游戏、养生法等,涉及武术的有“拳棒跌解法”和“要家临危解法”,并介绍了拳术和擒拿护身法等。

《阴符枪谱》作者不详(据唐豪考证,是清代山西王宗岳著)。此书记述了枪法秘诀,如高下、左右、刚柔、虚实、进退、动静、阴阳、黏随诸理,与太极拳理论完全吻合。

《太极拳经》作者不详(据唐豪考证,是清代山西王宗岳著)。此书阐述了太极拳原理,又名《太极拳谱》。

《内家拳法》清代浙江黄百家著。黄百家自幼从王征南学内家拳,在王死后7年著成此书,记述有“五不能”、“打法”、“穴法”、“禁犯病”、“练手者卅五”、“练步者十八”等内容。

《苌氏武技书》清代河南人苌乃周著。全书共6卷,第6卷记述枪法、猿猴棒,双剑等器械练法,其余5卷均记述拳术和拳理,民国时期经徐哲东修订重印。

《兵仗记》清代仁和王晫丹麓著,载于《昭代丛书》甲集卷47。此书记述有关戈、矛、殳、长戟、手戟、车戟、矟、蛇矛、剑、拏、伏拏、匕首、枪、刀、钯、叉镗、锤、棒、斧、鞭、锏、铲、狼筅、藤牌等各种器械的构造和用法。

《清稗类抄》清代徐珂编撰。此书是一部有关清代史实的笔记集,全书分92类,其中技勇类记述武术较多,如“叶鸿驹精内家拳”、“蒋志善枪术”、“草庵和尚用铁杖”,“德宗十三响枪”、“江阴煎海僧所用铁刀重八十斤”等。

《陈氏太极拳图说》清代陈鑫著,记述陈氏太极拳的动作和理论,并附有图解。陈鑫(1849—1929),字品三,除《陈氏太极拳图说》外,还著有《太极拳引蒙入路》、《三三拳谱》等书。陈鑫写《陈氏太极拳图说》费时10余年,1933年出版,是太极拳的重要著作之一。

《拳术教范》李存义编,是参考《五行拳谱》、《连环拳谱》以及弹腿等编成的武术教材。李存义(1846—1921),原名存毅,字肃堂,后改名存义,字忠元,河北深县人,清末民初著名武术家。李自幼爱好练武,各派武术都学,长年在保定开镖局。1912年,李被聘为天津中华武士会教务主任,后来去上海,在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任过武术教师。

江湖与武林也许只是个传说,但是武术的武功秘籍却是一项珍贵的文化遗产,也许长大了的我们早已没了那奇幻的武侠梦,但是真实的国粹艺术却是我们先祖用其血汗铸就的,里面有着各朝各代的武术大师的梦想与激情,留给我们的沉甸甸的荣耀!

古代丛书的编刻,到清代进入全盛时期,其数量和质量皆远胜前代。由于丛书的功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于是清代出现了官修丛书,清官修丛书自康熙年间开始,规模巨大,卷帙多达千万卷。如康熙时编刻的《御纂七经》、《律历渊源》等,皆为丛书的兴盛生色。而乾隆时所编修的《四库全书》更是煌煌巨编,极大地推动了清代丛书编集工作的进展。《四库全书》自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开始编纂,历时十年而成。同时并编纂《四库全书荟要》和抄录八部《全书》、二部《荟要》,全部工作至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告竣。每部《全书》收书三千四百六十一种,七万九千三百零九卷,分装三万六千余册;《荟要》每部收书四百七十三种,一万七千九百三十卷,分装一万二千余册。这部巨型综合性丛书的编纂,不仅对我国十八世纪以前许多典籍进行了系统整理,起到流传和保存的作用,而且在长达十五年的编纂过程中培养了一批学者,使版本、目录、校勘、考证等专学得到发展。由于这部丛书内容的全面和系统,后世学者多藉此进窥古代学术之堂奥。此外,乾隆中还编印了《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收书一百三十四种,同样以经、史、子、集四部为编。由于用武英殿特制的木活字印行,故称为“武英殿聚珍版”。这部丛书校刊精审,被视为善本,因此清代各省先后据殿本翻刻刊行,但各省印本收书总数有所增删。除以上几部重要的综合性丛书外,乾隆时还刊行了一些专类丛书,如编印正史丛书《二十四史》,从此才有“二十四史”之名。另外,又诏刻《十三经注疏》等。总的来说,康乾时期官修丛书规模大、质量高,又因国家编修,号召力强,影响较广,对于清代丛书的迅速发展,确实是强有力的推动。

1)《四库全书总目》,清初纪昀、永容主编

2)《贩书偶记》及《贩书偶记续编》,清末孙殿起及其弟子所著

3)《古今图书集成》,清代陈梦雷、蒋廷锡等编纂

4)《书目答词》,清末张之洞撰;《书目问补正》,清末范希曾著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