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国武术啊?武术分为哪些种类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2收藏

什么是中国武术啊?武术分为哪些种类,第1张

中国武术种类(很不好意思,是长篇大论)

武术分内外家

武术门派繁多,就其总体而论,有内外家、南北拳之区分。内家以太极、形意、八卦三门为代表(或称武当为内家);外家统称少林,分南北两大流派。

外家的南北派

外家的南北两大流派中,北派以长拳为代表,有潭、查、花、洪、炮五大门户。此外还有六合、通臂、劈挂、二郎、太祖、短打、迷踪、螳螂、八极、番子、地蹚、罗汉、戳脚等等派系。南派主流在福建、广东两省。福建有龙、虎、豹、蛇、鹤以及五祖拳等;广东有刘、洪、蔡、李、莫以及咏春拳等。此外,长江以南各地(如浙江、江西、湖南、四川)所流传的武术门派,都归入南派(也称南拳)的范围。

独特功夫-八卦掌 内外兼修

八卦掌传自清代中叶的董海川。董氏祖籍山西洪洞,世居河北文安。自幼习武,勇冠乡里,后遍游大江南北,技艺益精,尤擅搏击。他将武功与吐纳导引、道家内功融为一体,按八卦的四正四隅和洛书九宫的原理,独创以掌为主要技击方法、以《易》理说拳理的「八卦掌」。

八卦掌是一种独特的内外兼修功夫,它以沿圈走转为主要运动形式,要求顺项提顶,松肩沉肘,实腹畅胸,曲腿蹚泥。行掌走势,拧裹钻翻,势式相承,连绵不断。劲力刚柔相济,圆转自如。

中国武术门派、套路众多,蔚为大观。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习云太《中国武术史》,拳种部分有46节计75种、器械部分有27节,可见其众多纷繁。事实上,在我们上面谈到的少林、武当、峨眉、南拳四大派内部,又有许多支派,各支派中某一套路如有显著特色,又可能发展为新的支派。在四大派之外,有数量更多的较小一些的派别,犹如满天繁星,形成了中国武术文化的大观。

从有组织、有机构的角度来说,武林集团表现为门派;从武术的师承、特点的角度来说,武林集团表现为学种及套路。

门派有更强的社会性,拳种、套路有更强的技艺性。这两个从不同角度归纳出来的武林集团概念,相互包容、相互交叉而存在。

下面,我们将从拳术命名的角度列出有关的拳种套路:

"以佛圣道仙、神祗鬼怪"命名的一神拳、二郎拳、韦驮拳、大圣拳、八仙拳、天罗拳、地煞拳、六星拳、哪吒拳、金刚拳、观音拳、佛汉拳、佛教拳、罗汉拳、金刚锤。二十八宿拳、四仙对打拳、七星访友拳、罗汉螳螂拳、夜叉巡海拳、金刚三昧掌、夜叉铁沙掌等。

以"门"命名的——余门拳、硬门拳、法门拳、空门拳、红门拳、鱼门拳、孔门拳、风门拳、水门拳、火门拳、鸟门拳、佛门拳、窄门拳、字门拳、孙门拳、严门拳。熊门拳、自然门拳、引新门拳、罗汉门拳、磨盘门拳、水浒门拳等。

以姓氏命名的——刘家拳、蔡家拳、李家拳、莫家拳、巫家拳、薛家拳、岳家拳、赵家拳、杜家拳、周家拳、祈家拳、温家拳、孙家拳、邹家拳、高家拳、戚家拳、洪佛拳、岳家教、钟家教、刁家教、李家教、朱家教、蔡李佛拳、岳氏连拳、罗家三展、杨家短打、胡氏戳脚、郝氏戳脚、陈氏太极拳、杨氏太极拳、武氏太极拳、孙氏太极拳、吴氏太极拳、林氏下山拳、武氏十八技等。

以人名命名的——燕青拳、太祖拳、孙膑拳、五祖拳、宋江拳、白眉拳、珠娘拳、纯阳拳、达摩拳、玄女拳、武侯拳、五郎拳、文圣拳、南枝拳、咏春拳、岳王锤、武子门拳、子龙炮拳、太祖散掌、三皇炮锤、孔朗拜灯拳、刘唐下书拳、武松脱铐拳、武松独臂拳、神行太保拳、燕青巧打拳、达摩点穴拳、太白出山拳、甘凤池拳法、黄啸侠拳法、燕青十八翻、罗王十八掌、达摩十八手、孙二娘大战拳、武松鸳鸯腿拳等。以地名命名的——潭腿(山东临清龙潭寺)、少林拳、武当拳、峨眉拳、崆峒拳(分五大门:飞龙门、追魂门、夺命门、醉门、神拳门)、梅山拳、灵山拳、昆仑拳、关东拳、关西拳、龙门拳、登州拳、东安拳、石头拳、水游拳、西凉掌、太行意拳、洪洞通背拳等。

以动物命名的一龙拳、蛇拳、虎拳、豹拳、鹤拳、狮拳、象拳、马拳、猴拳、彪拳、狗拳、鸡拳、鸭拳、龙形拳、龙桩拳、龙化拳、行龙拳、飞龙拳、火龙拳、青龙拳、飞龙长拳、青龙出海拳、毒蛇吐信拳、虎形拳、黑虎拳、青虎拳、白虎拳、饿虎拳、猛虎拳、飞虎拳、伏虎拳、五虚拳、八虎拳、虎啸拳、回头虎拳、侧面虎拳、车马虎拳、隐山虎拳、五虎群羊拳、工字伏虎拳、虎豹拳、虎鹤双形拳、白鹤拳、宗鹤拳、鸣鹤拳、飞鹤拳、食鹤拳、饱鹤拳、饿鹤拳、五祖鹤阳拳、永春白鹤拳、独脚飞鹤拳、狮形拳、金狮拳、狮虎拳、二狮抱球拳、猿功拳、猿形拳、猿糅伏地拳、白猿短臂拳、白猿偷桃拳、鸡形拳、鸭形拳、鹰爪拳、老鹰拳、岩鹰拳、雕拳、鹞子拳、鹞子长拳、燕形拳、大雁掌、蝴蝶掌、龟牛拳、螃蟹拳、灰狼拳、黄莺架子、鸳鸯拳、螳螂拳、硬螳螂拳、秘门螳螂拳、八步螳螂拳、梅花螳螂拳、七星螳螂拳、摔手螳螂拳、六合螳螂拳、光板蝗螂拳、玉环螳螂拳等。

以日常杂物命名的——巾拳、扇拳、伞拳、花拳、船拳、钟拳、板凳拳、褂子拳、云帚拳、脱梏拳、百花拳、梅花拳、莲花拳、螺旋拳、山门拳、白玉拳、汤瓶拳、沾衣拳、衣衫母拳、三战铁扇拳、三十六合锁等。

以手法命名的——插拳,截拳、挂拳、挡拳、扎拳、套拳、穿拳、撕拳、翻拳、炮拳、罩掌、剑手、短手、五手拳、应手拳、捏手拳、合手拳、封手拳、练手拳、拦手拳、劈挂拳、撂挡拳、撞打拳、通臂拳、杀手掌、反臂掌、字手、十字手、排子手、万古手、黄英手、八黑手、锦八手、照阳手、金枪手、天罡手、地煞手、四门重手、分手八快、咬手六合拳、盖手六合拳,九宫擒跌手、罗汉十八手、二十四破手、三十六闭手、七十二插手、三十六看对手等。

以步法、腿法命名的——弹腿、暗腿、踔腿、截腿、连腿、戳脚、四步拳、六步拳、八步拳、练步豢、穿步拳、顺步捶、腰步捶、挡步捶、涌步捶、乱八步、三步架、五步打、八步转、掘子腿、溜脚式、十二步架、六步散手、十字腿拳、溜脚架子、连环鸳鸯步、鹿步梅花桩、八步连环拳、九宫十八腿、少林二十八步,进步鸳鸯连环腿等。

地躺拳类——地躺拳、地行拳、地功戳脚,地功翻子、地功罗汉拳、活法黄龙拳、地躺八仙拳、金刚地躺拳、少林地龙拳、地功鸳鸯拳、飞龙地躺拳、九滚十八跌等。

醉拳类——八仙醉、水游醉、醉溜挡、醉八仙拳、醉罗汉拳、文八仙拳、武八仙拳、大八仙拳、混八仙拳、清八仙拳、少林醉拳、形式八仙拳、罗汉醉酒拳、太自醉酒拳、武松醉跌拳、燕青醉跌拳、石秀醉酒拳、鲁智深醉打山门拳等。

跌打拳类——跌扑拳、沾跌拳、沾衣十八跌、武松混打拳、武松脱铐拳、水浒连环拳等。

此外,各地的著名拳种还有:形意拳(心意六合拳)、大成拳(意拳)、八卦拳、八卦掌、八极拳、六合拳、查拳、华拳、红拳、节拳、绵掌、绵拳、太虚拳、二郎拳、大悲拳、功力拳、石头拳、连城拳、两仪拳(太极快拳)、独臂拳、疯拳、埋伏拳、迷踪拳、缅拳、缠丝拳、磋跤拳、曦阳掌等。

著名的器械套路有:八门金锁刀、八卦刀、八卦大枪、九洲棍、六合刀、六合枪、六合剑、六合棍、日月乾坤刀、日月乾坤圈、少林双刀十八滚、太极刀、太极剑、河州棍、月牙枪、达摩杖、达摩棍、纯阳剑、八仙纯阳剑、武当剑、青萍剑、袁氏青萍剑、杨氏青萍剑、贾氏青萍剑、梅花刀、梅花枪等。

李存义编, 是参考《五行拳谱》、《连环拳谱》以及弹腿等编成的武术教材李存义(1846~1921),原名存毅,字肃堂,后改名存义,字忠元,河北深县人,清末民初著名武术家。李自幼爱好练武,各派武术都学,长年在保定开镖局。1912年,李被聘为天津中华武士会教务主任,后来去上海,在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任过武术教师。

在我的认知里面

内功的存在是有一定可辩的

但是有一点中国武术的高深是绝对存在的

那就是招式

中国武术中关于双方站位的计算是非常精密的

这才是中国武术的精华之一

而类似跆拳道、泰国拳等只讲究动作连贯、力量速度的功夫根本不是功夫 只是莽夫

在中国古武术中 将两个人的所处的地方划分 再用八卦中

乾:西北。坎:北。艮:东北。震:东。

巽:东南。离:南。坤:西南。兑:西。

(也不全是方向,中国古人早就计算出了所需的位置,所以他们还表示一定的范围)

再用一到十六来表示高低方位(例如凌波微步中有乾十六位等)

最后计算比试中可能的闪躲是什么方位,计算人闪躲时会到什么方位

(当然这其中十分复杂,也可见古人的智慧了)

最后一步一步将人逼败

其中的计算是十分精确的 所以即使在快速的移动之中 也可以准确命中对方小到一分的穴位 这绝对是真的 只是这些都失传了啊

中国武术有多少秘密 说不清的 我不是武学家 以上是我对中国武术的一点理解 中国的古武术绝对不是力量和速度

现在的有些武侠**很没品位 口口声声中国武术 拍出来全是些崇尚力量和速度的特技 要不就是动作秀 真是侮辱了中国武术这么优秀的文化 可惜找不到真正的中国武术了

实在是可惜啊

清代吴殳著,康熙元年(1662)刊行此书以精解枪法而著名,在后世出版的《借月山房汇抄》、《指海》等书中均有收录。此书 4卷后附1卷,除卷3的“单刀图说”和卷 4的“诸器总说”、“叉说”、“狼筅说”、“藤牌腰刀说”“大棒说”“剑诀”、“双刀歌”、“后剑诀”外,均讲枪法,并附有图解。吴殳(1611~1695),又名乔,号仓尘子,明遗民,江苏娄江县人(一说太仓市人),少年时酷爱武术,勤学苦练,曾从石敬严学枪法,从渔阳老人学剑法,从郑华子学马家枪法,从朱熊占学峨嵋枪法等,对各种兵器多有心得。明亡后,吴殳不求仕进,专攻武术,年五十还向别人学实战剑法,并著书阐述已经失传的剑法。

易筋经是一部古老的武术经典著作,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时期(公元439-534年)。据史书记载,这部经典的作者是一位名叫卢修远的道士。多名托之说有很多,其中比较有名的是说这部经典是由少林寺的一位高僧所创,也有人认为这部经典是由明朝时期的张三丰所撰。然而,这些说法都缺乏确凿证据。总的来说,易筋经是中国武术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对于武术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明朝完善了科举考试制度,曾开创性的提出了南北分卷的构设,并且武举与文举并行,一同为国家网络人才。在这种情况下,因为培养的人才不同,一方面两者具有很大差异性,但是另一方面却在某些方面显示出了高度的一致。今天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文举与武举的这种相似性与差异性。

相似性

考试内容具有相似性

无论是文举考试,还是武举考试,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注重对于儒家经典的学习,就比如洪武年间,武举考试的文化内容就包括了《论语》、《大学》、《孟子》等儒家经学。

而同时期的文举考试中,各级学校教育的核心则是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儒家经学。以中央国子学为例,把《四书》、《五经》等儒家典籍作为监生们学习和考试的依据。

论语

《明实录》记载:“士之为学,贵于知古今,穷物理,圣经贤传,学者所必习”。

这句话中间的圣经贤传指的就是刚才所说的《四书》、《五经》这种儒家经典。

所以说对比之下可以看出,对于儒家经典的考察是文举与武举考试的一个相似性。

考试程序具有相似性

在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上,文举和武举具有高度的相似性。甚至可以说,武举考试的程序就是模仿的文举考试。因为武举三级考试乡试、会试、殿试,与文举考试一模一样。而且武举考试过程中的锁院、誊录、对读、监试、搜检等制度,和文举考试也几乎一样,所不同的只是名称而已。文举考试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变成了卷分南北,分地录取,武举考试也吸取了这个因素,同样采取卷分南北的方式。

考试

这一点亦有记载。《大明会典》记载:武举开设,务求真才,取人不必拘定名数。仍照会试南北卷事例,分别边方、腹里,以五十名为率,边方取三十名,腹里取二十名。

揭榜

考中后的祝贺

还有一点就是张榜、赐宴这个形式。“正德初,武甲科揭榜于兵部,赐宴于中府”。可见,武举揭榜、赐宴是借鉴了文举甲榜由礼部张榜、赐宴的做法。

从以上四点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文举考试与武举考试在程序上的相似性。

考试费用具有相似性

考试费用的相似性从何说起呢?就一个字,贵!

武举考试的费用主要包括武场会试内外供给、武举官员所需各项开支、武举考试内功赁办家伙、武场会试内供给补办家伙、修理贡院费用及武举考试宴享费用等名目。

沈榜《宛署杂记》记载:二宴赁办家火:金台盛二十八副,金镶牙箸二十八双,红段座得二十八件,红段销金桌帏二十八件,执壶二十八把,红绢桌韩八十件,青绢桌六十件,银镍酒钟并托六十副,锡镍酒钟并托六十剧,锡镇著一百二十威,水火炉二十八副,酒素十六把,漆托盘ニ十八面,象盘一百二十面,拿盒二十八副,十二名。以上武举会场上下马二宴桌椅等项,并赁厢长家火共银一百四两八钱九厘,二县均办。

可见一场考试下来,花费是多么的浩大。再看一下文举考试的费用支出,它以力役和实物为主要形式。

洪武十七年,颁布的科举程式称:“在京及各布政司搭盖试院房舍,并供用笔墨、心红、纸札、饮食之类,皆于官钱支给,咨报户部;中式举人,出给公据,官为应付廪给、脚力,赴礼部印卷会试。”

在这段话中有三个词需要注意一下,官钱、廪给、脚力,科场物品供应支于官钱,士子应试则给予一定的廪给和脚力,这里的廪给是为实物支出,脚力则属力役支出。而这也仅仅是支出的一部分而已。

从以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武举考试和文举考试的花费都是浩大的。

不同点

正式开始时间不同

文举考试开始于洪武四年,在这之后,除了洪武六年至十六年停开科举,以荐举取代外,有明一朝再也没有停止过。

而武举考试在明初根本就没有进行过单独的开科取士,直到天顺八年情况才有了转变。这一年国家颁布了相应的考试规程,武举考试才得以正式开科取士。这个时候,文举考试已经进行了将近一百年的时间。并且之后仍然时有废止,非常的随意。

录取比例差别较大

武举与科举在录取的人数上,差别还是很大的。先来看一下武举录取的人数。

正德年间“会试每年中选如正德三年例,取六十人,官以品级为次,舍人序见任武职后,外取中选总、小旗人等不超过二十人。”

嘉靖二年四月,“会试天下武举,取三十人,赐宴于中军都督府。”

嘉靖三十八年,“兵部请武举名额诏取八十五人。”

可以看出,从正德年间到嘉靖年间,武举的录取人数虽然一直在增加,但是名额很少。那么我们再来看一下文举的录取情况。

据《选举考》记载,景泰五年会试,“取彭华等三百五十人。”

武宗正德三年,“取邵锐等三百五十人。”

嘉靖四十四年,“中式陈栋等四百名。”

可以算一下,一般文举与武举的录取比例大概是20:7或者30:7,就算按照武举录取人数最多的年份来算,也达到了35:12,或者是10:3。

在录取比例上,两者之间的悬殊可见一斑。

录取后差别较大

即使通过武举考试之后,也不会得到太高的官职。

《大明会典》记载,天顺八年对会试高中的武生,授官情况一共分为两种。:“答策二问,骑中四矢,步中二矢以上者,为中式,官量加署职二级,旗舍余丁授所镇抚,民投各卫试经历,俱月支米三石。”

第二种情况是:“若答策二问,骑中二矢,步中一矢以上者,次之,官量加署职一级,旗舍余丁授冠带总旗,民授各卫试知事,俱月支米二石,并送京营,量用把总管队听调,有功照例升赏。”

这里面的总旗、试知事等官也只是低级武职,品阶不高。而且这两种情况有一个共同点,即升迁的职位是在原有职位基础上的递升,而不是升迁到一个固定级别的官位上。这就意味着升迁速度不可能太快。而且即使是崇祯年间提拔的武状元王来,也只是从二品官阶。

武状元刘綎

相反,如果文举高中的话,就大不一样了。

《明史・选举志》记载:状元授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二、三甲考选庶吉士者,皆为输林官。其他或授给事、御史、主事、中书、行人、评事、太常、国子博士,或授府推官、知州、知县等官。

这里面修撰、编修为翰林院官员,翰林官员可是要职,极有可能入阁参预机务,很多人因此位极人臣。即使是充作御史、给事等台谏官员及官廷内外的官员,最小一级也可做到一县的知县。相对于武举高中,他们不仅起点比较高而且之后的升迁速度还很快。

从这就可以看出武举高中与文举高中的区别之大了。

结语

通过以上对明朝文举考试与武举考试在各个方面的对比,我们就已经知道了它们的一些相同点和不同点。把它们组合起来看,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明朝的科举制度。

参考资料:

《大明会典》、《明实录》、《明史・选举志》、《选举考》、《明代科举制度考论》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