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除汉字几十年后,现在的韩国人是怎么看待“汉字”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废除汉字几十年后,现在的韩国人是怎么看待“汉字”的?,第1张

韩国人对汉字当然是留恋不舍的了。

中国汉字自从古时候就一直影响着周边的国家。早在汉朝时期,韩国就已经开始使用汉字,而到了南北朝,韩国已经开始离不开汉字了。不仅如此,就连韩国的建筑、服饰也都是模仿中国古代建造与服饰设计的。

到了唐朝,韩国的一些大世族基本上都会写汉字,甚至还会写中国诗词,可以说,韩国文化是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的,并且也是由中国文化所衍生出来的亚文化。而到了清朝末年,韩国作为中国的藩属国,他们的汉字在平民百姓之间都已经十分的非常普遍了。

但在二战结束后,韩国想脱离中国藩属国的关系,所以开始逐步废除汉字,但韩国政府未曾想过,这给他们带来了许多的麻烦。原来在韩国几千年的使用汉字的情况下,民间已经充分的被汉字所改变,因为韩国自己的文字并没有什么年轻人认识。这就让年轻人对韩国文化产生了怀疑。再后来,一出生就学习韩文的那代年轻人,开始看不懂韩国古代建筑、书籍所用汉字,而且韩国贵族阶级仍然在学习汉字。

毕竟韩国的历史学者如果想要查阅自己国家古籍,就必须需要学习汉字。可以说韩国到现在废除汉字已经几十了,但是这对于学者来说并没有什么实际效果。

现在韩国民众开始向政府呼吁恢复汉字,而韩国政府也觉得当初的废除汉字法令是十分不对的。

韩国自古以来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汉字在韩国也曾一直是主流文字。

1949年的韩国首尔,依然是满城汉字。(人民日报/图)

1949年的韩国首尔,依然是满城汉字。(人民日报/图)

然而,二战之后,民族主义的兴起让韩国人开始排斥在朝鲜半岛流行了许久的汉字。

日本《外交学者》杂志网站文章称,1970年,韩国当局下令施行韩文教育,将汉字从教育机构和官方文件中彻底抹去。

但要废汉字并不容易,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韩国还有以汉字为主的教科书。

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韩国还有以汉字为主的教科书。(人民日报/图)

随着韩国的新一代从一开始就只接受韩文教育,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不认识汉字。(人民日报/图)

随着韩国的新一代从一开始就只接受韩文教育,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不认识汉字。不仅韩国的中小学课本越来越少地使用汉字,韩国的报纸、杂志也从80年代后期逐渐减少汉字采用率。

这使得韩国出现一种现象:对汉字的认知断层非常严重。

现在,不少韩国的中学生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用汉字正确书写;而在二三十年前,韩国的大学生用汉字写论文很常见。

随之而来的麻烦也越来越多。虽然汉字看上去在退出韩国人的日常生活,但汉字留下的影响仍没消退。现在的韩国词汇中,70%来源于原来的汉字词。

韩文作为表音文字,有许多同音词,人名与地名更是出现混淆。

韩国国会就曾发生过这种尴尬事:韩国第20届国会议员金成泰和金圣泰的名字,用韩文书写是一模一样的,这就容易让人搞混了,后来,还是决定其中一位议员的姓名用汉字书写,以作区分。

正是出于这种原因,现在韩国人的身份证上依然保留相应的汉字,以免闹出误会。

有网友这么描绘,韩国人现在的名字仅仅只能被当作一种代号,不仅容易搞混,还失去了背后美好的意义。

此Yan为何Yan?(人民日报/图)

更严重的是,许多韩国历史古籍因为是用汉字书写,如今也几乎落到了无人认得的尴尬境地。

而面对书写着汉字的历史古迹,不少韩国年轻人因为并不知晓其意义,也只是一脸冷漠地走过去。

韩国民族英雄李舜臣塑像。(人民日报/图)

甚至还有人要把古迹上的汉字换成韩文,比如2012年轰动一时“光化门”匾额换字事件。虽然韩文匾额最终被汉字所替代,但过程十分艰难。

甚至还有人要把古迹上的汉字换成韩文,比如2012年轰动一时“光化门”匾额换字事件。(人民日报/图)

在一些对文字要求比较严谨的学界,例如法律界,人们还在坚持使用汉字。

一名曾旅居韩国的外国人表示,自己在韩国17年来,眼睁睁地看着韩国人的词汇量变少,一些真正的好词不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结果就这么消失了。

有韩国网友根据亲身经历表示,如果能认识汉字的话,可以更容易理解句子的内容。事实上,没有了汉字的指引,韩国人的词汇量已经下降了不少,识字率也因此降低了。

现在韩国人使用的韩文,是一种名为“谚文”的表音文字。这种文字是公元1443年由朝鲜世宗大王发明的,是世界上较为年轻的文字之一,仅能用于表音。

现在韩国人使用的韩文,是一种名为“谚文”的表音文字。这种文字是公元1443年由朝鲜世宗大王发明的,是世界上较为年轻的文字之一,仅能用于表音。(人民日报/图)

而在此之前,受教育的精英阶层均将汉字作为书面用语。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韩国的报刊还采用韩汉混用的形式。随着汉字的逐渐消失,韩国国内要求汉字复活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盖洛普在2014年实施的民调显示,有超过一半的韩国人认为,不懂汉字会感到生活不便。另外还有67%的韩国人赞成在学校教科书中并行汉字。

去年底,韩国教育部称,从2019年起,韩国全国小学五到六年级教材将标注汉字及其读音和释义。

而一些韩国父母已经在教孩子汉字。去年夏天,韩国议员郑仁华发起提议,要求新生儿姓名登记时,将汉字姓名和韩文姓名一起登记。

此前,韩国大法院曾经裁决,禁止名字中汉字和韩文混用,但由于不少韩国家长没有接受过汉字教育,分不清韩文中汉字词和固有词的区别,经常给孩子起韩汉混用的名字。

二战之后,日本也曾尝试过废除汉字,但他们很快就发现,废除汉字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因为自汉字由中国传入日本以来,已深深渗透进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否定日文中的汉字,与否定本国文化历史并无二致。

韩国和朝鲜相比,还算是一定程度上应用汉字的。朝鲜是完全不使用汉字。

韩国的汉字用废之争早已有之。

目前的情况是以韩文为主,有歧义或历史名词时,括号注明汉字。

另外,目前汉字在社会上的出现率在逐渐提高。地铁站里的站名全部都有汉字。公交车的电子显示屏上也增加了汉字站名。

在一些正式场合正式文书上,还常使用汉字。如开业仪式,奠基仪式,纪念碑文等常用汉字书写实词,用韩文书写助词和词尾。

韩国目前有汉字水平考试,书店里学习汉字的书很多。

一些古文,如论语孟子孙子兵法等中国古籍,在韩国都很流行,韩国人用汉字上面注韩文(不是注读音,是注那个汉字的韩文发音)的方式来读。因此,很多人可以直接看汉字用韩语发音读中国古文,并能理解意思。

关于古代史籍,韩国人自己也有这个担心。但是就像中国研究古籍古文字也是专门人员来做。韩国也有这样的人员研究古籍古文,包括韩语古文。

一般老百姓只是能认读一些常用字,了解它的意义。

韩文是在13世纪才创造出来的。在此之前一直用的是汉文。韩国在历史上曾属于过中国,所以韩文的创造是以汉文为原型的。一小部分和我们汉字类似或者一样。。。韩国的好多古籍都是用中文记载下来的。而且在现代,韩国很重视其国人学习汉文的程度。韩国学校有学习中文的课程从高中起有的有中文过级考试。求职时,还是必备条件之一。自然,你的这些问题就不足为奇了。

韩国法律规定,以表音字为专用文字。1948年独立之后,为了弘扬民族精神,政府制订了朝鲜拼音文字专用法,规定公文只能用表音字书写。但是鉴于历史的缘故,暂时允许兼用汉字。从1970年起,韩国小学、中学教科书中的汉字被取消,完全使用朝鲜表音字。在其后的30年当中,小学完全取消了汉字,初中高中仅向学生教授1800个汉字。这一原因造成韩国20--40岁的人几乎完全不懂汉字。他们被称为"表音字的一代"。

带给这代人的后果,是古典文化修养欠缺,与传统脱离,完全脱离了东亚文化圈,深陷孤立与凄楚之中。韩国青年一代连汉字读法都不清楚,书写汉字就更困难了。很多人用汉字写不出自己的名字,父母的名字也写不出,走出学校进入社会之后还要自学汉字。韩国面向成人的汉字函授机构遍布各地。

因为只能读表音字的年轻一代,占报纸、杂志读者的大多数,因此报界早早过度到全部使用表音字。随之而来的是,印刷文字由原来的竖排变为横排。于是通晓汉字的一代和专用表音字的一代的差异,在韩国被称为"竖排一代"和"横排一代"的差异。

表音字简单易学却存在"盲点"

韩国的表音字由10个元音和14个子音组成。其优点是简单易学。即使外国人,只要掌握了拼写组合方法,也能正确诵读。不过,能够诵读是一回事,能否理解其中的意思却是另外的事。全部使用拼音文字的朝鲜表音字存在严重"盲点"。

韩国文字与日文词汇相近,有70%来自表意象形文字的汉语。如果仅以表音字记录事情的话,很明显会出现混乱。因为同音异义的字很多。

仅以韩国的姓氏为例。郑和丁,姜和康,柳和俞,林和任等均同音。另外,单词中也存在不少同音异字。例如,故事、古寺、考查、古辞、告辞、枯死等22个单词同音;诈欺、士气、死期、社旗同音;电机,转机,前期,战记同音;输入、收入同音……报纸上也经常遇到,因使用表音字母令读者对其表达意思感到头疼,需要象猜谜一样猜想(试设想我们废弃汉字使用汉语拼音,去看古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情况--幽灵),颇费时间。这一点好似日本人看用假名发送的电文,如果电文用假名和汉字一起使用,其意便可一目了然。作为象形文字的汉字,很容易从形状上辨认。而表音字却不行。由于限定使用表音字,韩国的报纸杂志、街头招牌几乎全部使用表音字。到韩国的日本人看不懂路标和商店招牌觉得为难。不识韩文路标的日本游客觉得在韩国比在香港更象外国。所有到过韩国的日本人全都抱怨看不懂街上指示图。

受害最深的不是日本游客,而是只识表音字的韩国年青一代。他们到了日本成田国际机场一下飞机就不认识汉字书写的出口标识。作为非汉字文化圈的韩国在日留学生,要重新接受汉字教育。韩国的大学生读不懂混有汉字的书籍,想博览古典文学作品也饱受其苦。教授为学生缺乏汉字知识而惋叹。如此下去,韩国的古文化将葬送在下一代人手中。

另外,还不时发生这种笑话∶警察因看不懂身份证上用汉字书写的姓名,而放走犯罪嫌疑人。主张全部使用表音字的人们也注意到上述弊端,想把汉语置换到纯正韩语中。

然而,象日本有与汉语无关的大和语言一样,韩国也有纯正的韩国语言。同大和语言相同的地方是缺少抽象性和语言的创造性。表音字的倡导者也造了一些单词,比如把飞机说成是"飞行装置"却推广不下去。韩国在全面使用拼音文字中,国民患上了该懂的知识却不懂的"知识贫血症"。

100年前仅限于使用汉字

韩国100年以前是一个仅限于使用汉字的国家。不仅公文如此,日常生活中的文字也同样。韩国的统治阶级、两班使用汉字写信、创作。德川幕府派到日本的朝鲜通信使,选用汉语造诣高的官员担任。他们与日本的儒学家、僧侣之间用汉字笔谈,并即席创作汉语诗词。朝鲜只是庶民与汉字无缘。

朝鲜表音字创造于1443年。朝鲜王朝世宗下令创造庶民使用的简单易学的表音文字。学者们遵照王命,创造了由11个元音和14个子音组成的表音文字。这种钦定文字颁布之时,称为"训民正音"。然而,统治阶级仍然只限使用汉字。妇女、儿童使用拼音字。用拼音字书写的文章叫"谚文",受人歧视。

甲午战争之后,韩国掀起"文明开化"运动。在称为"甲午更张"的改革中,封建制度受到冲击,韩国引进太阳历,从这时起书文从专门使用汉字过度到汉字与表音字结合使用。韩国沦落为日本殖民地时代,确定"国(指日本)汉文字并用"。当时,把朝鲜表音文字学者作为反日思想坚持者来对待,对他们进行了残酷的镇压。二战期间,总督府命令解散研究表音字的朝鲜语学会,有的学者被逮捕投狱。因有上述历史缘故,使用表音字成了民族主义标志,被视为反日爱国的象征。

1945年,韩国从殖民地统治中解救出来。新生的韩国提倡国粹主义。表音字学者站在弘扬民族精神的最前列,提出全部使用表音字等于爱国。1948年政府一成立,立即制订了《表音文字专用法》,规定公文全部使用表音字。但是,公文的附加条款允许汉字与表音字并用。

把拼音文字视为民族主义的象征

韩国大力推广全面使用表音字起于1950年的韩战。战事中全国青年参军受训。他们由于学历参差不齐,读不懂混有汉字的教科书。于是首先在军队中统一使用表音字。而后扩展到全社会使用表音字。

另一方面,朝鲜北部也从1949年起全面废除使用汉字,逐渐过渡到一律使用表音字。不过1968年在金日成指示下,修改了一律使用表音字方案,逐步恢复汉字教育。目前朝鲜小学生从五年级开始学习汉字,至高中毕业止学习1500个汉字。大学期间再学习1500个。共计教授3000个汉字。同样是在1968年,韩国的朴正熙总统下令从1970年起,公文中禁止使用汉字,强行废除教科书中使用的汉字。在朴总统坚决推行使用表音字的背后,强调的是土著民主主义以此解释自己的偏执。当时的朴总统企图终身独裁,于要求实行欧美式民主的人们针锋相对。以倡导土著民主主义,竭尽全力强调各国各自的土著制度和精神,在此基础上推行文字拼音化。总统的一句话就废除了汉字教育。

独裁者在文化上胡乱多嘴,没有不出乱子的。

鉴于社会舆论对废除汉字教育的批判压力,韩国政府开始修改全面废除使用汉字方针。

1972年确定恢复中学、高中的汉字教育。1974年确定学习1800个基础汉字(初中900个,高中900个)。并允许汉字在国语和国史教科书中加到括号内使用。

但是,在表音字使用占多数人的社会里,青年人对学习汉字无兴趣,考大学试题也不包括汉字知识,学生学习汉字没有压力。学习属于象形文字的汉字,适于从小学学起,从中学开始学习的话效果欠佳,造成一代人不识汉字的后果。

两派争论逐步升级

随着全面废除汉字教育,人们开始感到不方便,掀起各种形式的要求恢复汉字教育运动。

170多个社会团体联合组成全国汉字教育推广总联合会,1998年11月17日召开总动员大会,提出"从小学接受汉字教育,摆脱文化危机"的口号。大会通过议案∶1,小学学习汉字1000个;2,小学至高中的教科书汉字与表音字混合使用;3,允许公文、路标、招牌等汉字与表音字混用;4,奖励新闻媒体采用汉字表音字混用方式。

大会还向国会提议,"废除表音字专用法案"。赞同的7000多名政界、财界、学术界、宗教界、文艺界知名人士联合签名。

但是,表音字专用者也没有沉默。1997年11月下旬,以韩国表音字学会为中心的表音字专用实践促进会,在诸多大报上发表声明,强调"在韩国解放半个多世纪的今日,更要坚定不移地使用表音字"。他们攻击对方大肆赞美汉字的用意,在于恢复到旧王朝时代,说汉字使用者企图将韩国国语作为方言、表音字只允许作为记述方言的"谚文"。该促进会认为,韩文的表音字功能与汉字相比不但绝对的好,而且能表现出民族自主精神,所以主张全盘表音字化。他们还主张坚决彻底地贯彻"表音字专用"方针,要求立即停止目前的中学汉字教育。此外,该促进会积极促成把制订发布表音字的10月9日定为法定公休节日。

为维护表音字专用法,他们开展了轰轰烈烈的1000万人大签名活动。

双方围绕着是否恢复使用汉字问题的争论升级到不仅是理论之争,扩展升华至民族感情层次。

强调全面废除汉字给社会带来困惑的人们认为,最近政治混乱和经济危机是因为"表音字一代"人文知识欠缺所致,造成伦理、哲学、思想、道德上的混乱。在迎接亚洲太平洋时代,在中国、日本、台湾、新加坡、香港的汉字文化圈中,只有韩国使用表音字特别孤立,妨碍文化交流,阻碍经济发展。

表音字专用者强烈攻击对方,为使其理论合理化,用尽诡辩、谎言招数,且不惜重金刊登广告造谣惑众。在政治腐败严重的情况下,出巨资掀起文化运动,如同搞政治运动,不知其目的何在。他们还纠集有权势人物,企图以金钱和权势左右韩国文化政策。

韩国新闻界对双方褒贬各半,使得双方争论更加激烈。

争论波及其它领域

在当今计算器时代,韩国难以回避汉字问题。发明了计算机汉字转换功能,出现划时代飞跃,书写复杂问题得到解决。而韩国表音字最大弊端是文字字数过多。韩国在表音字专用思想指导下,计算机组件汉字转换功能落后,不具备汉字单词直接转换功能,再加上组件需求量少,如若普及表音字与汉字混用的计算机,开发出来尚需时日。

关于是否恢复汉字教育,不光是部分学者和教育工作者的事,事关国家大计、文化根基问题。近几年来,中国每年接待几十万韩国游客。中国导游颇有感触地说,"日本游客每当听到用古诗、成语和典故介绍名胜古迹时,都知道其古文化渊源,听起来兴致勃勃。而韩国人听了却呆若木鸡"。

韩国自古以来儒教传统浓厚。年轻一代对儒教最基本的《论语》却一无所知。儒教传统成为空架子。学过"衣食足,礼节知"的韩国人,衣食足却不识汉字。甚至出现历史系学生去图书馆,连自己国家的朝鲜、高丽时代的古籍都看不懂的情况。

主张恢复使用汉字的人,批评表音字专用者患了文化封闭症,自己夜郎自大还觉得不够,还硬要把病患强加给下一代,增加"不懂文化的残疾儿"。

这场文化之战在持续,何时能够终结目前尚不清楚,最大受害者是正在接受教育的一代人。

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对韩国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其中包括他们在还未发明文字之前都是使用汉字,贴春联这项民俗活动同样引自于中国。存在时长已超过六千年的中国汉字被视为世界最古老文字之一,它的出现不仅影响了中国,同时也影响了韩国、日本等国家。有关于中国汉字的起源,由于年代过于久远至今没能明确它究竟是如何出现的。虽然无法明确汉字的起源,但是这并不妨碍汉字的传承。基于汉字的传承,诸多珍贵的历史典籍得以流传下来,从而成为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

汉字虽说是中国创造的,但是它的影响却不仅仅只限于中国。中国汉字在历史上曾经一度是东亚各国公认的国际交流文字,此外因为汉字的巨大影响还形成了一个“汉字文化圈”。这个文化圈内包含了韩国、日本以及越南等国家。其中就韩国来说,韩国现在所使用的文字是直到十五世纪经由世宗大王之手才出现的。在这之前韩国所使用的文字一直都是汉字,使用时间长达十多个世纪,所以韩国众多历史古籍都是用汉字记录的。

除了文字这方面的影响之外,韩国与中国文化的渊源还体现在贴春联这一民俗习惯上。春联的历史虽不如汉字来得悠久,但是它的影响力也是非常持久的,时至今日中国人依旧存有贴春联的习惯。目前已知最早的春联是唐朝时期一位名叫刘丘子的人所写,春联内容为“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这其中所提到的“三阳”其实就是指立春。也就是说,自唐朝时期开始古人便会在立春这一天写春联。

发展到宋朝的时候,春节贴春联这一风俗习惯也开始出现并逐渐流行开来。等进入明朝,这一民俗已经变得十分盛行,其中“春联”这一用词便就是诞生于明朝初年。唐宋时期的中国由于国力强盛,所以引得诸多周边国家相继成为中国的附属国。明朝时期的中国更是进一步完善了朝贡体系,中国与别国的外交往来也因此变得更为直接与频繁。基于这种社会背景,诸多中国文化也随之传播至这些国家,这其中便包括贴春联这一民俗文化。

现在的韩国会在立春这一天贴汉字对联以示庆祝便就是因为这个国家在历史上曾经受到过中国文化的影响,这一影响至今仍未消除。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