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旅游人物内蒙古人物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2收藏

内蒙古旅游人物内蒙古人物,第1张

1内蒙古的文字

内蒙古的蒙古文字不是象形文字。自从蒙古人开始记录自己的语言以来,蒙古文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当蒙古人没有由于蒙古没有文字,所以必须用其他友好邻邦的语言来记录蒙古文。传统的蒙古语是在维吾尔字母的基础上形成的。早期蒙古文字的发音、拼写规则和线条与回鹘文字相似,故称回鹘蒙古文。

在17世纪,这种传统的蒙古语对满语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内蒙古的文字是谁发明的

内蒙古唐我不会说满语。

内蒙古面积118万多平方公里,东西跨度巨大,总人口2400多万。虽然是蒙古族自治区,但实际上内蒙古80%是汉族,蒙古族占18%左右。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民族。

在整个内蒙古,各民族都讲自己的语言,但汉语是通用语言。

总的来说,内蒙古的汉语方言有三种,一种是标准官话,一种是东北官话,一种是山西话,也就是山西话,大致就是这三种。

3内蒙古的文字是什么样的

内蒙古,顾名思义,蒙古族很多。同时还有其他民族。但是以蒙古人为例:

许多蒙古人说蒙古语,写蒙古语。

也有很多蒙古人说汉语,写汉语。

所以内蒙和内蒙的语言是不一样的。

4内蒙古的文字是什么文字

西里尔蒙古语主要是外蒙古人使用,而回鹘蒙古语是内蒙人使用!

5内蒙古的文字符号是什么

内蒙古大草原,马头琴,那达慕,蒙古包,成吉思汗,草原英雄姐妹,蒙古族,敖包,蒙古马,红山玉龙是内蒙古十大文化符号。十大文化符号的征集过程历时一年。按照特征丰富、识别广泛、积极健康、有影响力、表达简洁准确的标准,以及特定内涵、识别性、影响力、代表性、单一性等特征,最终从210个中选出10个文化符号。

6内蒙古的文字简介

年,内蒙古自治区常住人口24706321人,其中汉族人口19650687人,占7954%;蒙古族人口4226093人,占1711%。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分布的语言主要有东北官话、北京官话、晋语、蒙古语等。

蒙古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是人口最多、分布最广、唯一有自己繁体字的语言。中国蒙古语的方言差别不大,各方言之间可以互通。可分为内蒙古方言(中部方言)、巴尔胡——布里亚特方言(东部方言)、卫拉特方言(西部方言)三种方言。其中,内蒙古方言是中国蒙古语的基本方言,在中部最具代表性。

7内蒙古的文字是藏文吗

蒙古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布于中国、蒙古、俄罗斯联邦等国。我国蒙古语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蒙古语是一种拼音文字,是在回鹘墓的基础上创造的,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目前蒙古主要使用西里尔字母,而中国。

藏语属于汉藏语系。是音标,属于辅音类型。分为三个部分:辅音字母,元音,标点符号。其中辅音30个,元音4个,反字母5个(用来拼外来词)。

汉藏语主要分布在中国、泰国、缅甸、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孟加拉、越南、老挝、柬埔寨等亚洲部分地区。中国拥有最多的汉藏语人口。

8蒙古国的文字和内蒙古的文字

年蒙古文字形成之前,有契丹族的契丹语、女真族的女真语、党项的西溪语、突厥族的突厥语、回鹘族的回鹘语、藏族的藏语。在这些少数民族语言中,契丹语、突厥语和匈奴语对蒙古语影响较大。突厥语

鄂尔多斯有很多古突厥语和匈奴语,也叫古蒙古语,很多人会我现在不明白。如果我的祖母叫我BagaEnchu(小牧羊人)或者我的小牧羊人小时候,现在的年轻人不不明白什么Enchu意味着。后来,我给自己起了个笔名Enchu。第一,我做过牧羊人;第二,我想起了我奶奶;第三,我希望人们不要忘记古老的蒙古语。

蒙古文字最早是根据突厥语和回鹘语文字的语音特点制作的,但回鹘语文字的横写被改成了竖写。在忽必烈他命令喇嘛巴斯巴在藏语的基础上创造一个新的蒙古语词,即巴斯巴文。有42个字母,包括10个元音(A,E,I,O,V,ue,U),32个辅音(N,ng,B,P,H,G,M,L,S)。307年,喇嘛s八位一体组合根据维吾尔字母进行了改革,基本形成了今天使用的蒙古语。

满清s崛起,一度借用蒙古语。明万历二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599年,额尔德尼卡盖等人参照蒙古语做了一部满文。康熙年间,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怎么改变呢?元音6个,辅音18个,与蒙古古文的元音、辅音完全相同。

9内蒙古的文字翻译

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言文字工作条例

(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2004年11月26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促进蒙古语言文字学习和使用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繁荣发展,使蒙古语言文字在社会生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蒙古语言文字是自治区通用的语言文字,是实行自治的重要工具。

自治区各级国家机关在执行职务的时候,同时使用蒙汉两种语言文字,蒙汉两种语言文字可以是主要语言文字。

第三条人自治区各级政府应当推广蒙古语的标准发音,统一蒙古语的规范书写,以自治区正蓝旗为代表的察哈尔方言为蒙古语的标准发音。

第四条人各级政府保障蒙古族公民学习、使用、研究和发展蒙古语言文字的权利,鼓励各民族公民学习、使用和研究蒙古语言文字。

第五条人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蒙古语言文字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六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内蒙古语言文字工作的规划、指导和监督管理。

有关部门的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蒙古语言文字工作。

第七条人各级政府应当对学习和使用蒙古语言文字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第二章学习和教育

第八条人各级政府应当优先发展和扶持以蒙古语为主要教学语言的各级各类教育,培养通晓蒙汉两种语言文字的各类专业人才。

第九条人民自治区人民政府应当逐年增加对蒙古语言文字教学教育的投入。

第十条人各级政府对使用蒙古语言文字教学的学校给予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对使用蒙古语言文字教学的学生减免学费、杂费和书本费,并实行助学金和奖学金制度,确保贫困家庭学生完成学业。

第十一条使用汉语教学的蒙古族中小学应当开设蒙古语课程。

第十二条蒙古族人口较多的盟市应设立用蒙古语教学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第十三条各类高等院校逐步加强或增设以蒙古语授课为主的兰语专业

第十四条人各级政府应制定特殊政策,为用蒙古语授课的大学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国家机关、人民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接收用蒙古语授课的大学毕业生。

第十五条人各级政府应当为蒙古族聚居地区的农牧民提供以蒙古语为主的实用技术培训,并加强实用技术培训的配套建设。

第三章使用和管理

第十六条国家机关和人民的公文各级党组织都应当使用蒙汉两种文字。

所有国家机关和人民驻自治区的社会团体应当遵守前款规定。

第十七条在各级国家机关中,人民的团体、企事业单位,使用蒙汉两种语言文字开展工作并达到自治区规定标准的人员,享受蒙汉语言文字津贴。具体办法由人民自治区人民政府。

第十八条国家机关、人民各级团组织和机构应加强蒙古语文翻译机构和队伍的建设,配备翻译人员。

人民国家机关中的蒙古语翻译各级团组织和事业单位享受蒙古语文翻译人员岗位津贴。

国家机关和人民各级团组织从事蒙古语言文字翻译工作并获得专业技术职务的,在医疗保险、住房、差旅费等方面享受与专业技术职务同等的待遇。

第十九条国家机关、人民各级组织和机构在举行大型重要会议时,应当使用蒙汉两种语言文字;召开全体会议时,应根据与会人员的情况使用蒙汉两种语言。

第二十条各级司法机关在司法活动中,应当保障各民族公民都有使用蒙古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

第二十一条各级信访部门应当接待和处理使用蒙古语言文字的群众来信来访。

第二十二条自治区行政区域内的社会市场语言文字应当使用蒙古语和汉语。

社会用文的具体管理办法由人民自治区人民政府。

第二十三条公共服务行业向使用蒙古语言文字的公民提供服务时,应当使用蒙古语言文字。

第二十四条国家机关、人民各级团组织和机构应合理配备蒙、汉工作人员。

第二十五条国家机关、人民各级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应当为录用和选拔国家公务员、聘用工作人员、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等各类考试提供蒙古语试题。考生可使用蒙古语进行笔试和面试。同等条件下,蒙汉两种语言都精通者优先。

第二十六条各广播电视**机构要加强蒙古语演职人员建设,编播符合大众需求的蒙古语节目和影视作品,增加播出时间和频率。

各级文艺团体应增加蒙古文文艺节目。

第二十七人各级政府应当支持蒙古文教科书、课外读物、音像制品、蒙古文报刊的出版发行和蒙古文网站的建设。

人各级政府要开辟多种发行渠道,鼓励商业、供销机构代销蒙古文图书,提倡集体和个人开办蒙古文书店,并给予政策支持。

各级新华书店要做好蒙古文图书的发行工作,设立销售柜台。

第二十八条人各级政府应当逐年增加对蒙古文广播、电视、**、报纸、图书出版和网站的投入和补贴。

第二十九条蒙古族聚居地区的基层文化站、图书馆应当提供蒙古文图书、报刊,放映蒙古文影视作品。

第四章科学研究

第三十一条人各级政府应当加强对蒙古语言文字科学研究的领导,统筹安排重点科研项目,统一管理,纳入自治区科研计划,并安排专项经费予以支持。

蒙古语言文字研究机构和有关高等院校应当有计划地培养蒙古语言文字研究人才,不断扩大蒙古语言文字研究队伍。

第三十二条蒙古语言文字工作人民组织自治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蒙古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和信息化建设。

自治区人民州政府蒙古语言文字办公室组织蒙古语言文字等级考试,对以蒙古语为职业语言的在职人员进行蒙古语标准语音培训和测试。

第三十三条人各级政府应当加强对蒙古语言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好蒙古古籍的抢救、收集、整理和出版工作。

第三十四条人各级政府应当加强蒙古语言文字的跨地区合作和国际交流。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规定的,由有关部门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六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一款规定的,由蒙古语言文字工作行政主管部门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3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七条违反本条例其他规定的,民上级人民政府应当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予以处理。

第三十八条。国家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时,应当使用蒙古语言文字而不使用,或者阻碍公民使用蒙古语言文字,造成严重后果的,有关部门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九条如果蒙古人民语言文字工作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不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或者对违法行为不予查处的,由有关部门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章附则

第四十条本条例自2005年5月1日起施行。

10内蒙古的文字简称什么

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古呼和浩特的首府。位于中国北部,地理位置在北纬3724—5323和东经9712—12604之间,东北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接壤,南与山西、陕西、宁夏接壤,西南与甘肃接壤,北与俄罗斯、蒙古接壤。它属于西北地区,有四个地理分区。

11内蒙古的文字怎么写

不一样,但是你看起来很有想象力。哈,是这样的。内蒙古的蒙古文字也和人民不一样蒙古南部共和国(外蒙古)

内蒙古的蒙文和汉语拼音字母类似,拼出来的字都是右侧上下写读,而外蒙古的文字也和汉语拼音字类似,都是从左侧横着写读。

一、草原那达慕体现出和谐的文化精神

人是什么 人的活动是一种自然的生命活动,其生命活动和生活需要的全部物质都依赖于自然界。人类 “也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物种一样,其生存依赖于同生物圈血肉相关的联系,也必须服从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2〕因此构成了人对自然界的对象性关系,这种对象化的活动方式就是生产活动。传统的生产活动完全服从岁时排,逐渐形成顺应自然变化、适应社会生活的岁时节令习俗。

那达慕为节日,学术界似乎还有争论。与农耕民族的节日相比,草原民族的节日似乎不是固定到 “日”,那达慕的文化场域也比较宽泛。那达慕是否是节日 据我的研究生在东乌珠穆沁旗的调查,自 1963 年以来,该旗在乌利雅斯太镇举行了十次大型那达慕,大都为了庆贺牲畜头数增加。牧人说,哪年雨水好,就举行那达慕。还有一种说法,举行了那达慕,雨水就更好。雨水好是牧业丰收的代言词,所以传统那达慕的节期是相对固定的,一般在农历6- 7月。“那达慕”这个词出现得很晚,牧人惯用 “耐亦日”,是“聚会” 的意思。“耐亦日”与“游戏”、“娱乐” 有很大差别,举行“耐亦日”———喜庆、联欢、盛大的场合才有那达慕。民俗与人们的出生地、民族、国籍、性别等与生俱来之物相关,那达慕节期的选择既是蒙古族情感的产物,又是建立在民间知识的基础之上。

这个节日的产生与蒙古族古代历法有关。蒙古族世世代代从事的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活动需要掌握天文历法知识在对天象的观察中他们创造了历法。由于草场是牧业的生命线,他们以草木计年。宋彭大雅《黑鞑事略》云: “但见青草则为一年。” 宋孟珙《蒙鞑备录》云: “其俗每青草为一岁,有人问其岁,则曰几草矣。” 牧草的荣枯标识牧业生产的一个周期,因此 “草”具有年的意义。这里的 “草” 不仅含有自然意义,还含有人文意义。对于时间,正如法国哲学家所说,我们不可以深入理解,只可直觉与体验。〔3〕牧人对时间的体验与农民不同,他们观察天体的变化是以草为参照物的。由于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下从事不同的生计方式,其对时间的体验有所不同。节日就是人们在生产与生活中对时间的感受和对时间进行切分操作的人文符记,是人类在每年特定的节期、特定的文化空间表演庆典的整体形态。草原那达慕的时间选择在夏末秋初,这个节庆的时间有相对的固定性: “时间标志法取决于不同工作条件及其与 ‘自然’ 节奏的关系。”〔4〕草原那达慕岁时节日体现的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

与农耕文化的节日文化空间不同,那达慕的文化空间是广袤的草原。“文化空间从其自然属性而言,必须是一个文化场所,即具有一定的物理空间或场所,必须具有周而复始的循环性; 从其文化属性看,则应该具有岁时性、周期性、季节性、神圣性、娱乐性等等。”〔5〕草原是牲畜的牧场,草原是牧民的生活之源。在草原上,牧民所从事的劳动———迁徙,与五畜、与自然界的草场和气候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人是文化的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通过文化的中介表达的,牧业的生活方式是在草原生态里生存的牧人的一种特殊的文化表达。“对于人类学家而言,每一个民族的概念性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有从该民族的眼光去了解,我们才能掌握文化真正的意义。”〔6〕那达慕的文化空间是广袤的草原,因为牧民的劳动把自然界的草原变为文化的草原,所以草原是牧民的家园,同时也是牧民节日的文化空间。

为什么要在这样的时间举行 “骑马、摔跤、射箭”三项活动呢 以往的研究往往认为其是一种民众的娱乐。为什么在这个时间举行民众娱乐呢文献并没有记载。笔者和学生于2008 年7月对东乌珠穆沁旗的那达慕进行了调查。那达慕节日产生于敖包信仰。“敖包那达慕” 是那达慕最古老的形式,也是当下最主要的存在类型。东乌旗境内有100座左右敖包,1999年仍有69座敖包在进行祭祀活动。敖包那达慕的主要活动为搏克和赛马。据统计,每年有 4000 ~ 6000 人次参加搏克比赛。

白音敖包的祭祀时间是农历6月3日。民间的那达慕遵循着这样一个制度: 敖包祭祀———那达慕的展演。为什么在这个时间举行敖包祭祀呢 为什么要先有敖包的祭祀仪式再举行那达慕呢 在我们的访谈中,几乎90%的牧民回答:敖包祭祀是为了祈雨。草原游牧民族所生存的环境是戈壁草原,其年降雨量平均在400毫米以下,有的地区甚至不足200毫米,雨水是人和牲畜的生命线。在农历 6 月期间举行祭祀,目的是与天、地、水、龙等诸神灵沟通,祈求神灵降雨,禳灾求福。我们认为,祈求雨水是敖包祭祀欢娱。

与农耕民族的土地庙类似,敖包是一个神灵的文化符号。在敖包祭词和关于敖包的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出敖包包括一个神祇系列如自然神、祖先神等。草势较好的时候,既是酬神谢神,又是祈求神,酬神是为了感谢其带来的雨水,祈求神祇是为了获得更多雨水来使牧业丰收。祭祀是给神祇献祭,表示对神祇的尊重; 摔跤等活动是为了给神祇以欢愉,目的是与自然和谐。

二、生生不息的文化品格精神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从遥远的历史走到今天靠的是民族文化精神的凝聚,一个民族和国家要在世界全球化语境下具有话语权也需要文化精神的张扬。我们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精神是么,至今缺乏统一而科学的解说和全民认同。目前学界对中华文化精神的表述,众说纷纭但基本上是把儒家思想遗产中的 “和合” 或 “中庸” 当成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然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不仅仅通过精英文化、典籍文化表现出来,也通过优质的民俗文化表现出来。归根结底,那达慕节日要显扬的是一种人文精神。在传承至今的草原人的节庆———那达慕上,其核心文化符号是著名的“男儿三艺”———骑马、摔跤、射箭。由于那达慕是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复合性文化,可以从不同学科、不同层面进行研究,草原那达慕的 “男儿三艺” 归根结底显示的是一个族群的民族精神。

学者谈到民族精神时,往往存在两个偏颇。其一,到汉族的文化中去寻找; 其二,到典籍文化中寻找。在少数族群中、在民众的节日中同样可以挖掘民族精神。民俗学者和人类学者重视对身体的谱系学进行分析。胡塞尔提出 “生活世界”和 “主体间性” 等概念,打破了冰冷的理性来拯救形而上的缺乏生机的哲学。《知觉现象学》指出: 身体是客观空间的一种方式。“在习惯的获得中,是 ‘身体’在理解,”身体是 “我们在世界中的定位”。〔7〕在民俗学家看来,承载文化的身体就是民间叙事的语言,是民间叙事的情景化特征: “因此我们可以在更加普遍的意义上说,我们所有的人相互认识的方式,是通过让对方描述,通过相信和不相信有关对方过去和身份的故事。”〔8〕不同族群的人是由不同的文化塑造的,不同文化人的记忆是不同的。在那达慕大会上,传统的男儿三艺以视觉符码的方式显示了这样的群体记忆。

无论是激烈的赛马、勇猛的摔跤,还是生气勃勃的射箭,都是草原民族肢体语言的表述。这个以牧业为生、以草原为家园的民族在节日里用独有的方式表述着民族精神。对此作者在 20 年前有这样的归纳: “跻于世界之林的蒙古民族在追求一种壮美,一种阳刚之气,一种生命的博大与永恒。”〔9〕的确,这是对生命的礼赞,这是生命的显扬。人们把奥林匹克运动定位于这样几个词汇: “出类拔萃、参与、奋进、诚信、和平、激励、友谊、荣誉、尊重、团结、活力。” 这些词汇同样可以概括那达慕的文化精神。那达慕以其高度的公共性、组织性和历史性而展示于世。

人是文化的产物。“人的遗传所持有的方式不是生物的,而是社会的”。〔10〕那达慕的节日生活反映的是一种集体意识。法国人类学家杜尔干认为,集体观念在双重意义上超过了感官生活。一方面,它们在我们经验的疾驰而过的感官上加诸了一层固定性和稳定性; 另一方面,它们对环绕着我们的事物和事件投射了价值。〔11〕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在一个文化群体所创造的全部传统之上。传统的公共性往往通过仪式表现出来“所谓仪式,从功能方面来说,可被看作一个社会特定的 ‘公共空间’ 的浓缩。这个公共空既指一个确认的时间、地点、器具、规章、程序等,还指称由一个特定的人群所网络的人际关系。”〔12〕在那达慕上,有男儿三艺的表演者,也有众多的牧民,在此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一方面,那达慕承载着民众生活制度和行为规范的内涵,是这些 “内涵” 传承的基本载体; 另一方面,一个特定民族 (社群) 的民俗文化,体现着民族的性格,因而与那里的民众有着深深的感纽结,又凝铸着她的民族精神。 “它们在表演艺术中,或作为策划基础,或作为艺术展示模式,内涵着一种内部语义”。〔13〕

民间节日中到处都洋溢着生生不息的生命识,这就是其内涵的内部语义。文化的多元化显示了各个族群节日文化的特色,各个族群的节文化又通过不同的文化表述自己的人文精神,并将其融入到中华民族的整体民族精神之中。中民族的文化在差异性中显示一体,在一体中看到差异,但是在文化内核———民族精神的体现上,却是美美与共、自强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历史证明,支撑一个国家与民族长久、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并不只是靠精英集团的超前意识,而是要靠大众普遍敬守的精神信仰,这其中也包括以爱国主义如马克思·韦伯所言的那种 ‘大众化的苦行意识’”。这是一种推动会前行的文化力量。 “如果没有这样一种能够推动大众精神的文化力量,仅仅靠单纯的物质驱动力,很难把一个国家的历史推向前进”。〔14〕

三、草原那达慕体现了民族的凝聚力与文化认同

那达慕是蒙古族具有特定的文化时间和文化空间的周期性的文化行为,按照人类学家的分析,周期性的那达慕节日属于 “过渡礼仪”。“人类社会形形色色的仪式中有这样一个普遍类型,帮助个人和群体在心理上、文化上和社会关系上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并且其中的过渡是一个多阶段的过程。用今天的概念说,过渡礼仪是一个阶段性社会再生产的仪式过程”。〔15〕从那达慕节日的象征符号和民众的心理看,它对平时的牧业生活状态是一种脱离。从脱离到聚合,回到了日常生活状态。度过节日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活跃力量。 “社会生活在两方面是超然的。知识上,它提供了人类集体的表征,此构成知觉上与思想表现的媒介。道德上,集体生活供给人类调节他的行为和约束其个人利益的一套规则。”〔16〕在那达慕节里,无论是 “男儿三艺”的表演者还是观看表演的民众都沉浸在共同的诉求中,沉浸在共同的精神分享中。

民族传统节日是民族意识、民族个性、民族爱好与审美等深层民族文化的载体,是一个民族对自己历史、文化的深刻的历史记忆,是一个族群在历史长河中智慧的结晶。周期性的节日增加了一个地域或一个族群的内聚力,加强了他们对自己族群的文化认同。内聚性就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所谓内聚性包括两个方面: 其一,每一个族群内部的节日构成了这一民族节日的系列,并由此化作每一个民族的凝聚力。 “我们看到许多民族文化身份的保护者为了实现需要往往利用节日宣扬或强调自己的思想体系,提供了一个关于民族身份的象征系统,提供了一个民族伦理观念和民族政治的观念”。〔17〕

其二,中华各民族的节日构成了具有独特色彩的节日画廊,但在共同的地域与政治统一体中,在历史流变与 “大传统” 的规范和制约中,也往往容纳和融合其他族群的文化,甚至在其他族群中传播。在参与白音敖包的祭祀并考察其那达慕的展演中,我们发现由于蒙汉杂居,参加的群体不仅是该地的蒙古族,还有少量汉族。一个民族的优质文化往往会被其他民族所吸收。节日文化是一个流动的长河,是一个族群的文化血脉,它不仅周期性地展示自身的传统和坚持民族拥有者的文化身份,还可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把整个社会引向一个比单纯追求经济和物质繁荣更多彩、更幸福的理想境界。

节日那达慕不仅显示出特定族群的凝聚力和创造力,而且现代那达慕呈现在世界全球化语境中,呈现在我国步入现代化的语境中。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需要凝聚力。那达慕节日是 “无形”的文化,是一种精神要素,民众群体显示的隐性力量,不仅可以确立自己民族的文化品格,而且共同聚合、熔铸在中华各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形成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凝聚力。这种隐性力量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文化基因。

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了地球村的概念,其核心是全球化的大众传媒把整个世界连在一起。一方面,“普世性的文明所占的比重正在逐渐提高而且定将越来越高,而不是相反,科学技术的跨地区、跨民族的普及,市场经济和机制的超越国界、区界的传播,对人际关系之间的距离(差别) 逐渐地、明显地缩小” 。〔18〕在这样的语境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即保护文化多元化的理念。蒙古族草原那达慕 “男儿三艺”的展演绝不只是三项技艺的展演,不能拘囿在娱乐层面上阐释。在表演者和民众之间,在民俗的互动中“群”的概念使民俗中的 “民” 进入 “言语社群”的状态。它指的是分享语言和其他的文化模式的 “群”。“男儿三艺” 的民俗文化表述是在一个言语社群里的表述,通过男儿三艺的民俗文化表述,分享共同的意义和族群的自我认同。族群文化精神在总体化国家意志的边缘处发挥了边际效应,展示了现代性对差异的渴求。

如何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语境下保护文化的多元化 在面临全球化的时候,我们感到一个人口较少、工业技术不发达的民族的文化传统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潮流中,在强大的世界多元文化体面前,其地位本身总是薄弱的,特别是弱势民族如果自己就缺乏文化自尊和文化自信。“我群”与“他群”的区别在于文化,“由于族群与文化相互关联,不可分割,族群的发展只有凭藉文化认同,才能自觉且有选择地与其他文化交流,维持自己的主体性的地位”。〔19〕要实现文化认同必须有文化自觉。“文化自觉只是指一定生活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 ‘文化回归’ 意思,不是要 ‘复旧’,同时也不主张 ‘全盘西化’ 或 ‘全盘他化’ ……”〔20〕通过那达慕的保护和传承确认自己的文化身份,张扬民族文化个性,这是世界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历史上,殖民主义者要消灭一个民族或国家,比炮火更有效的是消灭这个民族的文化,特别是民间文化,因为民间文化具有相对的传承性、乡土性和自足性,是民族精神的表征。

谈古器物:

将古玩变成古史

20世纪初,是中国考古界的大发现时代。殷墟甲骨卜辞、青铜器、玉器、陶器、骨角牙器、宝石制品等珍贵文物相继出土;历史、文献价值极高的敦煌汉简、敦煌手卷等陆续公布;一些蒙古文、满文史料和外文资料被发掘利用。王国维从1912年后,开始将研究重心转向文字学、古器物学等,而且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在考证古器物方面的成就,得益于其扎实的旧学功底与科学方法,更体现出“赏鉴之趣味与研究之趣味,思古之情与求新之念互相错综”的素养,成功将古玩变成了古史。

构建可信的古代史

验证了殷商历史的甲骨文,起初不过是中药铺里一味叫作“龙骨”的药材,被古董商发现后成了稀罕的古董玩物,到了王国维、罗振玉这样的学者手中便成了无价的历史文献。甲骨文的发现,将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000年,颠覆了过去“东周以上无史”的说法,也是对一些外国学者“中国文明只能上溯到7~8世纪”错误观点的有力回击。

甲骨上所记载的都是当时通行的文字,以此与其他史籍互证,证明了内容的可信性,所以王国维就以卜辞的记录来校勘史籍上的记述。在《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中,他通过卜辞考订了商王谱系,并探讨了商周时期的历史与典章制度,既纠正了《史记》的个别错误,也证明了《史记》的确是一部信史。

甲骨卜辞、汉晋简牍、敦煌文书以及各种青铜器、碑帖、字画、古籍,到王国维手里通通成为或改写历史或还原史实的重要“实证”。

在《简牍检署考》中,他完整系统地说明了纸张发明之前国人的书写方式;《流沙坠简》是我国第一部以出土文物为依据写成的,成为研究汉代制度与西北地理的学术专着;《鬼方、昆夷、猃狁考》则是王国维用彝器、拓本、传世文献互证,来考释先秦古史的杰出成果。

对古器物的考证

在研究宋代金石学时,王国维总结出了数条宋代金石文化的不足。譬如,在考释金石文字不知存疑,对器物上文字必字字释之,因此便无法避免地出现了牵强附会的情况;好古、思古对考释工作的确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如果过分则会失去客观的立场。“古来新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见”,所以王国维对新出土的文物特别关注。

王国维作《说斝》《说觥》《说盉》《说彝》《说俎》等文章,剖析了被宋、清学者所忽略的错误之处,并阐述了自己全新的见解。另外,对于吉金诸器的考察,前人偏重于文字的释读以及对器物形制的研究,而忽略了对器物年代的考证及由器物本身推论古代文化、考知古代史迹的方面。王国维向新的研究方向作了诸多努力,比如其所作的《生霸死霸考》《观堂古金文考释五种》等。王国维认为,在新的时代应充分拓展甲骨文、金文的研究,指出除甲金以外的陶、玺印、货币、兵器等也具有研究价值,他说,这“四者正今日研究六国文字之惟一器值材料,甚为重要,实与甲骨彝器同”。王国维在积极开拓甲金文字的研究同时,又揭示六国文字也就是战国文字研究的新领域,表现出他作为一代名家特有的学术敏感和远见。

王国维对于青铜器定名考订的佳作《说斝》《说觥》等,堪称近人研究和考证青铜器命名的典范。在《说斝》一文中,王国维考证出,古人有将“斝”误当作“散”字的。他对此作出了纠正,说:“斝为爵之大者,故名曰斝。斝者,假也,大也。古人不独以为饮器,又以为灌尊。”在《说觥》一文中,王国维谈了对酒器的命名,他指出:“凡传世古礼器之名,皆宋人所定也,曰钟,曰鼎、曰鬲、曰甗、曰敦、曰簠、曰簋、曰尊、曰壶、曰盉、曰匜、曰韩,皆古器自载其名,而宋人因以名之者也。曰爵、曰觚、曰觯、曰角、曰斝,古器名辞中均无明文,宋人但以大小之差定之,然至今日,仍无以易其说。”意思是说,宋人对古代器物的命名是根据大小来判定的,所以就会有名不副实的情况出现。王国维考证出,阮文达收藏的子燮兕觥,并非真正的“觥”,而应该属于“角”器。进而他考证出,从宋代以后,被叫作“匜”的有两种样式,一种“器浅而钜,有足而无盖,其流狭而长”,另一种“器稍长小而深,或有足,或无足而有盖,其流侈而短,盖作牛首形”。王国维认为后面这种所谓的“匜”,其实应该是兕觥。

从王国维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既不盲目信古,也不过分疑古,这样的治学精神是永远值得人们学习的。有人评价王国维的在考证历史时,是“以旧史料释新史料,复以新史料释旧史料,辗转相生”。新旧材料不可偏废,这是王国维的治学态度,也是他一切研究的立足点。

中华民俗 - 蒙古族

蒙古族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蒙古族自称“蒙古”。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族”。

蒙古族有自已的语言文字。蒙古语有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三种方言。现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13世纪初,经蒙古学者却吉·斡斯尔对原有文字进行改革,成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用蒙古语言文字的新闻出版、广播、戏剧、**事业也有了相当的发展。《蒙古秘史》等典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著名文化遗产;著名的英雄史诗《江格尔》,是中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饮善正要》被列为对世界文明贡献卓著的重要医学发明成果之一。畜牧业是蒙古族人民长期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经济。此外还从事加工业、农业和工业。

蒙古族早期信仰萨满教,元代以后普遍信仰喇嘛教。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多月玛瑙、珍珠、金银制成。蒙古族善于歌舞,民歌分长短调两种。

习俗

见面要互致问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问好。平辈、熟人相见,一般问:“赛拜努(你好)”;若是遇见长者或初次见面的人,则要问:“他赛拜努。”(您好)。

款待行路人(不论认识与否),是蒙古族的传统美德,蒙古族待客十分讲究礼节和规矩。例如,吃手把羊肉时,一般在将羊的琵琶骨带肉配四条长肋送给客人。如果是用牛肉待客,则以一块带肉的脊椎骨加半节肋骨和一段肥肠送给客人。 到蒙古族人家里做客必须敬重主人。进入蒙古包后,要盘腿围着炉灶坐在地毡上,但炉西面是主人的居处,主人不上坐时不得随便坐。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礼貌;主人请吃奶制品,客人不要拒绝,否则会伤主人的心。如不便多吃,吃一点也行。

献哈达也是蒙古族的一项高贵礼节。献哈达时,献者躬身双手托着递给对方,受者亦应躬身双手接过或躬身让献者将哈达挂在脖子上,并表示谢意。 蒙古族人骑马、驾车接近蒙古包时忌重骑快行,以免惊动畜群;若门前有火堆或挂有红布条等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忌外人进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动物的肉和驴肉、狗肉、白马肉;办丧事时忌红色和白色,办喜事时忌黑色和**;忌在火盆上烘烤脚、鞋、袜和裤子等;禁止在参观寺院经堂、供殿时吸烟、吐痰和乱摸法器、经典、佛像以及高声喧哗,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猎;

食俗

蒙古族牧民视绵羊为生活的保证、财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得”,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白食”;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得”,意为“红食”。蒙古族除食用最常见的牛奶外,还食用羊奶、马奶、鹿奶和骆驼奶,其中少部分做为鲜奶饮料,大部分加工成奶制品。

蒙古族的肉类主要是牛、绵羊肉,其次为山羊肉、少量的马肉,在狩猎季节也捕猎黄羊肉。羊肉常见的传统食用方法就有全羊宴、嫩皮整羊宴、煺毛整羊宴、烤羊、烤羊心、炒羊肚、羊脑烩菜等70多种,最具特色的是蒙古族烤全羊(剥皮烤)、炉烤带皮整羊或称阿拉善烤全羊,最常见的是手把羊肉。

在日常饮食中与红食、白食占有同样重要位置的是蒙古族特有食品——炒米。西部地区的蒙古族还有用炒米做“崩”的习俗。面粉制作的各种食品在蒙古族日常饮食中也日渐增多,最常见的是面条和烙饼,并擅长用面粉加馅制成别具特色的蒙古包子、蒙古馅饼及蒙古糕点新苏饼等。

蒙古族每天离不开茶,除饮红茶外,几乎都有饮奶茶的习惯,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煮奶茶,煮奶茶最好用新打的净水,烧开后,冲入放有茶末的净壶或锅,慢火煮2-3分钟,再将鲜奶和盐对入,烧开即可。蒙古族的奶茶有时还要加黄油,或奶皮子,或炒米等,其味芳香、咸爽可口,是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的滋补饮料。有人甚至认为,三天不吃饭菜可以,但一天不饮奶茶不行。 蒙古族还喜欢将很多野生植物的果实、叶子、花都用于煮奶茶,煮好的奶茶风味各异,有的还能防病治病。

大部分蒙古族都能饮酒,所饮用的酒多是白酒和啤酒,有的地区也饮用奶酒和马奶酒。每逢节日或客人朋友相聚,都有豪饮的习惯。马奶酒是鲜马奶经发酵制成,不需蒸馏。

典型食品:蒙古族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炉烤带皮整羊、手把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馅饼等。民间还有:稀奶油;奶皮子;煺毛整羊宴;熟烤羊;白菜羊肉卷;新苏饼;烘干大米饭。

节庆

蒙古族民间传统节日有“白节”、祭敖包、那达慕等。

“白节” 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年节,亦称“白月”,传说与奶食的洁白有关。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节日的时间和春节大致相符。除夕那天,家家都要吃手把肉,也要包饺子、烙饼,初一的早晨,晚辈要向长辈敬“辞岁酒”。

在锡林郭勒盟民间除过年节外,还在每年的夏天过“马奶节”。节前家家要宰羊做手把羊肉或全羊宴,还要挤马奶酿酒,节日的当天,每个牧民家都要拿出最好的奶干、奶酪、奶豆腐等奶制品摆上盘子里,用以招待客人,马奶酒被认为圣洁的饮料,献给尊贵的客人。招待客人最隆重的是全羊宴。烤全羊过去多用来进行祭典或祭敖包时才用,现在已成为盛大节庆或迎接贵宾用的一种特殊菜肴。

那达慕大会 每年夏秋季牧闲时举行。“那达慕”在蒙语中有娱乐或游戏之意。内容有摔跤、赛马、射箭、舞蹈,以及物资交流等。解放后又增添了不少新内容,如田径、球类比赛、文艺演出、展览、放映**、交流生产经验等,成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盛会。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