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国和故事里的中国什么关系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典籍里的中国和故事里的中国什么关系,第1张

《典籍里的中国》重新定义了“历史穿越”,是有历史感的“穿越”。

“穿越”是近年来备受年轻人喜爱的题材类型,人们认为,这类创作凭借天马行空的想象和纵横时空的恣意,实现了精神消费的反哺。然而,不少穿越作品因为架空、失真而饱受争议。在历史题材领域,“穿越”一时间甚至成为了“戏说”的代名词。

牛年伊始,一部全新文化作品的出现,校正了人们的认知,它就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重磅推出的《典籍里的中国》。

《典籍里的中国》是在《故事里的中国》基础上升级打造的又一档文化节目,主创团队融合“戏剧+影视+文化访谈”的手法,在一部典籍、一个人物、一条主线的严谨构架体系里,创新设计出历史空间和现实空间,用时空对话营造“故事讲述场”。

节目中,“当代读书人”撒贝宁以典籍为舟,带领观众畅游华夏文明之长河:今人穿越到古代,看先贤如何燃万古之明灯;古人穿越到当下,看后世如何传千年之经义。这档节目以强烈的仪式感、厚重感和时尚感,重新定义了“历史穿越”,涵养着坚守初心、向新而行的精神力量。

从新春伊始至今,央视在黄金时段陆续播出了《尚书》和《天工开物》,让我们眼界大开、脑洞大开、胸襟大开。细细研读这两部作品,呈现出以下创新亮点。

第一,从历史感出发,做有思想穿透力的节目。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没有历史感,文学家、艺术家就很难有丰富的灵感和深刻的思想。所谓“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典籍里的中国》用追根溯源、旁征博引的方式纵横上下五千年,从文明的起源讲到现代的传承,目光之深邃,格局之远大,让人抚今追昔,胸怀天下。以《尚书》为代表的中华典籍,见证了民本思想的发端,构建了古老文明的体系;以《天工开物》为代表的科技典籍,记载了古代良工巧匠的奇思妙想,铭刻了先贤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想……这些瑰丽的文化密码,讲述着我们中国人从何而生,为何而来,又该去向何方。

“穿越”在这档节目中,是一种知来路、明去路的手段。戏剧演绎和专家阐释的双线赋能,有效地帮助观众理解今日之中国。

比如,理解了《尚书》里民本思想的由来,以及后世的继承发展,特别是对当代的影响。为什么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人民战争中,我国会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崇高理念;为什么中国***会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决心和勇气,带领人民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为什么党的十八大以来反复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因为自古而今,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上,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明其所愿。

比如,理解了《天工开物》里的“贵五谷而贱金玉”,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一直把重农固本视为安民之基;为什么从宋应星到袁隆平,一代代科学家怀揣着“禾下乘凉梦”,殚精竭虑致力于提高农业技术;为什么我们国家全力保障“粮食安全”,为端牢中国人的饭碗,把“种子”视为农业的芯片提速攻关。历史和现实都在告诉我们,农为邦本,本固邦宁。

这样的穿越,才有历史的格局,才有时代的情怀,才有文化的担当。它贯通了时空、打破了隔断,让我们回望来时的路、看清脚下的路、坚定前行的路。如果说“穿透力”是思想性的最高境界,那么《典籍里的中国》几乎可以称之为当下文化节目的扛鼎之作——它跨越了时间的墙,推开了历史的窗,吹拂起新时代的风。

第二,任想象力驰骋,做有艺术震撼力的节目。

文艺不可能完全还原历史的真实,但有责任告诉人们真实的历史,告诉人们历史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它需要创作者结合史料进行艺术再现,而前提是要有史识、史才、史德。

《典籍里的中国》,充分体现了电视人的理想与追求,呈现出文化人的品格与造诣。纵观整部作品,真可谓“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将陆机在文艺理论传世经典《文赋》里的名句,转化为时代作品,搬上舞台,呈现于荧屏。

《尚书》中,撒贝宁以“当代读书人”的身份与“古代护书人”伏生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他们穿梭于上古时期、商朝、春秋、战国、汉代、唐代等多个朝代,围绕《尚书》进行思想的碰撞和传承的巡礼,并且一直延展到2021年,在现代化的图书馆里,驻足观赏今天的孩子如何读《书》。

《天工开物》这一期更有魄力和胆识。撒贝宁邀请老年宋应星来到300多年后的今天,看后世如何在天空、大地、海洋里续写《天工开物》,今天的人们过上了怎样一番“衣食富足,禾下乘凉”的美好生活,尤其是宋应星和袁隆平跨越时空的握手,当宋应星从袁隆平院士手中接过那株超级稻谷时,时间静止,空间无垠。

中华美学讲求知、情、意、行相统一。无论从电视文艺、还是用**艺术、戏剧艺术的视角来打量融合创新的《典籍里的中国》,它都彰显出1+1+1>3的复合魅力。古风习习的诗意舞台,汩汩流淌着光彩夺目的中华审美风范。

历史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我们一定要完整交给后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用层层递进、节节攀升、步步生花的创新,不断树起文化节目新的座标,恭贺这支“梦之队”在向着文化高峰不懈攀登的征程中,创作了又一部载入史册的“中国”品牌作品。我们期待,未来会有更多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艺作品涌现,持续惊艳我们,滋润我们,鼓舞我们。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现代学者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1][2]

《山海经》传世版本共计18卷,包括《山经》5卷,《海经》13卷,各卷著作年代无从定论,其中14卷为战国时作品,4卷为西汉初年作品[1]。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相关内容在内的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1][2]

《山海经》版本复杂,现可见最早版本为晋郭璞《山海经传》。但《山海经》的书名《史记》便有提及,最早收录书目的是《汉书·艺文志》。至于其真正作者,前人有认为是禹、伯益,经西汉刘向、刘歆编校,才形成传世书籍,现多认为,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已无从确证。[1][2][3]

《山海经》影响很大,也颇受国际汉学界重视,对于它的内容性质古今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如司马迁直言其内容“余不敢言也”,如鲁迅认为“巫觋、方士之书”。现大多数学者认为,《山海经》是一部早期有价值的地理著作。[1][4]

中文名

山海经

作者

佚名

年代

先秦

体裁

散文

类别

古籍文献

快速

导航

编章结构

内容简介

文献价值

版本情况

资料知识

山海经第一山

招摇山是《山海经》记载的第一座山。[5] 1983年12月,我国第一次全国性山海经学术研讨会“中国《山海经》学术讨论会”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在研讨会上发表学术研究成果《试论招摇山的地理位置》,论证山海经第一山招摇山是广西桂林市兴安县的猫儿山。[5]

《山海经》中有哪些细思极恐的细节?

看鉴

赞554

阅读255万

为什么中外都这么痴迷《山海经》?因为它藏着不老不死的永生秘密

看鉴

赞25

阅读54万

山海经 明刊本

编章结构

在班固《汉书·艺文志》中,著录有“《山海经》十三篇”,并将其列为“数术略”中“形法”类之首,但所列仅目,内容早佚。传世《山海经》全书篇幅不大,不到三万二千字,包括《山经》和《海经》两大部分。

《山海经》方位图

《山经》分为《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5个部分,故《山经》又称作《五臧山经》(或作《五藏山经》,臧、藏为古今字)。《海经》分为《海外经》、《海内经》、《大荒经》。《海外经》包括《海外南经》、《海外西经》、《海外北经》、《海外东经》4个部分;《海内经》包括《海内南经》、《海内西经》、《海内北经》、《海内东经》4个部分;《大荒经》包括《大荒东经》、《大荒南经》、《大荒西经》、《大荒北经》、《海内经》5个部分。

《山海经》的篇章结构与众不同。除《大荒经》以下五篇外,其方位展开顺序不是习以为常的东、南、西、北,而是有悖常法的南、西、北、东。蒙文通曾经据此为论据之一指出,《山海经》是古代南方(即古巴蜀和楚)人的作品,故在篇章安排上以南方为首,后人也多袭其说。但是,先秦典籍甚多,经现代学者梳理后,并未见到有与此类似的事例,因此,倘若单凭此点,今人少有采信。[3] [4] [7]

对于《山海经》这本书,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小学课本中的"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神话故事都是出于其中。《山海经》其它经典学术典籍不同,自成书之日起,就饱受质疑,足足已经有上千年了。有很多人认为,这里面的故事太过荒诞,都是虚构的,这与《山海经》记述的内容太过离奇脱不开关系。但是,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事实远比我们想象得要离奇得多!在现实中,学者以及考古专家们,找到了很多的证据,足以证明,被质疑了上千年的《山海经》并不是虚构的神话小说,而是真实的历史!

上世纪50年代,美国著名学者亨利埃特•默茨女士按照《山海经》中记载的距离和方向,在北美大陆上实地查找,竟然找到了书中的路线图!《山海经东山经》里所记载的四条山脉,竟然是美洲的内华达山,落基山,还有喀斯喀特山以及海岸山脉。而山海经所描述的有关动植物,河流,山川等等,也与美洲,现有的,地貌,非常的吻合。之后她更是发表了 "中国人最早发现美洲大陆"的著名论题。

直到在非洲中部发现了俾格米人,他们是非洲中部热带森林地区的民族,被称为非洲的"袖珍民族",成年人的平均身高130米至140米。这时我们才惊讶道:原来《山海经》关于小人国的记载是真实存在的,《山海经》所言非虚。而3500多年前正是我国历史上所记载的夏朝时期,在我国史学界,夏朝是否真实存在一直都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而关于夏朝的存在以及罗布泊地区的历史,在我国的一本奇书《山海经》里面有详细记载。

《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大型地理著作,全书三万一千字,寥寥几笔却记述了有关远古时期的天文、地理、神话、巫术、宗教、物产、民俗、医药、异国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可谓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上古时期的百科全书。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