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文的古文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布依文的古文字,第1张

布依族的古文字分为:方块型、拼音型、符号型三大类。

方块文字

2011年10月15日至17日,来自滇黔桂等省(区)100多名专家学者汇聚荔波,研究中国布依族古籍及古文抢救工作。

2007年至今,布依族研究学者通过在荔波布依族聚居地区调查,征集到布依族傩书古籍原件1000多册;研究发现,散存当地布依族经书、傩书手抄文字中有很多的古文字与已发现确认的古壮族文字相似;经国务院批准,荔波县选送的布依族傩书、经书《献酒备用》、《接书神庙》、《接魂大全》、《关煞向书注解》等10部布依文古籍先后入选第二、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还有6部古籍正在申报待

批中。该县申报的《布依族古文字表》于2008年被国务院发文公布单列为第13项文种,名为“布依文”,2011年上半年中央民族大学博物馆陈列了全国20多种文字,荔波布依族古文字名列其中。

截至目前,荔波布依族文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典籍名列全国之最。这样,荔波布依族古文字首次在国家级文化空间面世,布依族成为我国有自己传统文字的18个民族之一。

“布依族中发现了几种古文字类型,主要用来作为占卜文字,记录《摩经》,创作民间文学作品等等。目前发现的布依族古文字,除了流行于六盘水一带的‘波拉’文字属于拼音文字,产生比较晚以外,其他类型都与汉字有关,具有悠久的历史。”省布依学会副会长周国茂说。布依族古文字是布依族古籍的载体,它承载着布依族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过去虽然陆续发现和搜集了一批资料,一些学者也开展了一些研究,发表了一些成果,但从各地陆续发现布依族古文字资料的情况看,布依族古文字还需要进一步调查、搜集、整理、标音、释义和深入研究。

  

  

  

  

  

拼音型古文字

布依族的拼音古文字,有以下两种:

11、CV 型文字。

它是受伯格里苗文的启发而被创制出来, 由声母和韵母两个部分组成。声母较大,韵母较小,声调通过将韵母标在声母顶端和右侧不同的位置上来表示。声母符号有35个,其中9个还无法确定音值;韵母符号26个,其中单字母符号11个,组合符号15个。

CV型文字利用有限的符号记录大量的布依语的发音,具备了所有拼音文字所共有的优点,与“汉字”、“类汉字”(即方块布依字,笔者注)相比,它在记音方面更加准确.也更加便于学习和掌握。不过,作为一种民间自发使用的文字符号,它还存在很多缺点.可归纳为以下两条:一是声韵母的读音缺乏一定的稳定性。有些声母或韵母在相同条件下有多种读音,不同的声母或韵母在相同的条件下也可读同一个音;二是声调的表示法和读法也很混乱,文字声调的标法给书写带来了较大的麻烦,因为书写时的一点点失误都将会使人产生错误的理解。

12、外国传教士创制的拉丁字母文字。

这些文字的创制缘于天主教在布依族地区的传播。清康熙43年(1714年),天主教传人贵州。当时,意大利耶稣会士都嘉禄兼任贵州首任代牧时,派遣法国遣使会士亚比亚立等到贵州考察 而天主教正式传人布依族地区,则是在其传人贵州约90年以后. 即1797年一1800年间。当时,传教士以省城贵阳为中心,以黔西南为重点,奔赴于古驿道两旁的布依山寨。为了让布依族信教群众更好地理解圣经“十诫”的基本要求,便于布依族群众熟悉道理,使基督深入人心,并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从而达到文化上的改观,西方神职人员使用拉丁字母创制了布依文字。

以上两种布依族拼音古文字可以看出,布依族是一个有使用拉丁字母拼音文字传统的民族。

符号型布依文

在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新发乡花园村一带的布依族“布摩”当中,使用一种比较特殊的文字记录当地的“摩”经。这种文字比较独特,还夹杂少数象形字,现在还无法定性,暂且称为“其他文字符号”。贵州省博物馆保存的布依族宗教古籍《布依族白摩书》抄本所使用的文字也属于这一类型。

布依族虽然有自己的传统文字,但一直没有形成全民族的规范统一,以至于各地均有自己的特点。但是,从几种传统布依文字的出现可以看出,布依区为自己民族文字的创制和使用所付出的努力。

  在历史长河中,土家族人对白虎文化的认识产生了分歧,这种分歧最典型的表现就是:鄂渝土家族敬白虎,湘西土家族赶白虎。但是在民族认同上,无论是湘西土家族还是鄂渝土家族都承认自己是土家族。学术界因此得出了土家族的祖先是同源异支的结论。

  土家族对白虎文化不同认识的两种表现

  白虎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文化符号。中国古代对白虎文化相当重视,白虎所涉及的领域也相当广泛,无论是天文地理、民间习俗,还是族群信仰等都有白虎的身影。比如,人们把白虎同天上的星宿联系在一起,将二十八星宿中的“奎、娄、胃、昂、毕、嘴、参”归结为西方白虎七宿。汉朝时,朝廷建造了一座白虎观,是供诸儒谈论五经之所,东汉的历史学家班固还把诸儒在白虎观议事的观点辑录成了《白虎观通义》流传于世,可见当时对白虎文化的重视。

  虎文化在古籍中不断出现。《周易》中说:“大人虎变,其文炳也。君子豹变,其文蔚也。小人革面,顺从君也。”意思是说,圣人的变革就像老虎一样,雷厉风行,变化多样,具有生气;社会上优秀之人的变革就像豹子一样,比较平静;而平民百姓的变革只是在表面顺从,没有自己的主见。《礼记·曲礼》中有“行,左青龙右白虎”的说法。其中的“行”,就是指行军打仗时的队形。也就是说,行军的队形都要像青龙白虎的阵式。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义》中记载:“‘武王戎车三百辆,虎贲三千人,擒纣于牧野。’言猛怒如虎之奔赴也。”其中的“虎贲”,形容周武王的战斗队伍勇猛,像虎一样奔赴战场。后来,人们又把白虎文化与风水联系在一起,如中国古代的堪舆学认为,选择住房或坟墓时,就要选择左青龙、右白虎的地形。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化,对虎文化的认识也出现了分歧。人们对白虎文化的不同认识,也影响到一些民族对虎的认识。比如,土家族先民对虎的认识就分“赶白虎”和“敬白虎”两大派。一派认为白虎是恶神,对人有害,必须坚决除之。这一派主要分布在大湘西(含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张家界市、常德市和怀化市)的土家族聚居区(下面简称湘西土家族)。另一派认为白虎是家神,是敬奉的对象。这一派主要是分布在鄂西、渝东等地的土家族聚居区(下面简称鄂渝土家族)。“赶白虎”和“敬白虎”长期以来在土家族研究的学术领域也一直是争论的焦点。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民族学家根据民间资料作了一些解释,他们把二者归为“坐堂白虎”和“过堂白虎”。如《土家族传统文化小百科》中说,湘西土家族的白虎是“坐堂白虎”,“白虎当堂坐,无灾便有祸”,因此必须得赶。鄂渝土家族的白虎是“过堂白虎”。“过堂白虎是家神”,必须得敬奉。

  湘西土家族的“赶白虎”

  古时候,在大湘西的土家族中“赶白虎”特别盛行,这可能是受前面提到的五神中白虎是恶神观点的影响,认为白虎对人有害。人们还把这种认识扩大化,认为白虎无处不在,会给人们带来灾难。比如,小孩在婴儿时期,其父母就要叫梯玛(巫师)在家里“按白虎”(又叫“钉白虎”)。具体做法是:梯玛把白纸剪成虎状,对剪纸白虎念一番咒语后,再用铁钉把剪纸白虎钉在堂屋的中柱上。待小孩子长到12岁后,梯玛把钉在堂屋中柱上的白虎剪纸取下来,拿到野外烧掉或扔掉,这叫“烧白虎”(或者叫“放白虎”)。意思是把白虎烧死或放到野外,再不会来侵扰小孩子了。不过,湘西土家族认为,钉了白虎或烧死了白虎并不能一劳永逸,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还会经常遇到白虎骚扰。日常生活中,小孩子发了高烧,就认为是白虎作祟,要请梯玛来驱赶白虎。除小孩子外,就是大人也会遇到白虎的侵害,比如中暑时口吐白沫,得请梯玛做法事驱赶白虎。

  湘西土家族中的梯玛法事是最具权威性的宗教仪式,要做好梯玛法事的人家,都要耗费巨资。凡是梯玛法事,最后一堂都得有“赶白虎”,如果不赶白虎,或者说没有把白虎赶出家门,那么这堂梯玛法事就等于没有做,承担做法事的掌坛师梯玛得给东家赔偿经济损失。只有把白虎赶了出去,这堂法事才算做得圆满成功。

  由于湘西土家族忌恨白虎,他们就把与白虎相关的白色也延伸为一种不吉利的象征。如在过年过节等喜庆日子里,忌戴白帕、穿白色衣裤,还忌讳白色的物品出现。湘西土家族地区有很多土家语地名,都含有对虎忌恨的因子,如“利射胡”意为“死老虎的地方”,“利哈苦”意为“打老虎的山”,“利布苦”意为“杀老虎的山”。

  鄂渝土家族的“敬白虎”

  鄂渝土家族先民很早就有了崇敬白虎的文化意识,把白虎当做自己的祖先来崇拜。《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这一带土家族的祖先是廪君,廪君死后,灵魂化成了白虎。从此,这一带的土家族先民就崇敬白虎。

  鄂渝的土家族先民还把虎作为一种吉祥物。在鄂渝交界的考古发掘中,发掘出了不少虎钮錞于。虎钮錞于是古时在行军打仗时用来敲击、鼓舞士气的一种随军乐器,虎钮錞于的上端铸有老虎,示意老虎为军人助威,军人借助虎钮錞于上的虎气,使军队虎虎生威,保证能打胜仗。平常,在这一地区的土家族的祠堂正中,往往画有一只白虎,用来坐镇避邪,同时也寓意吉祥如意,使人们安居乐业。在日常生活中,小孩子戴虎头帽、穿虎头鞋,目的是有老虎的保护,能使小孩易养成人。现在,这一地区还盛行的跳丧舞,实际上就是表现白虎崇拜的舞蹈。跳丧者身着白色衣服,口里唱着《撒耶尔嗬》,模仿老虎的形态起舞。舞蹈动作粗犷,刚劲有力,显示出虎虎生威的气概。

  由此可见,土家族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员,在历史长河中,土家族人对白虎文化的认识产生了分歧,这种分歧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一个敬白虎,一个赶白虎。但是在民族认同上,无论是湘西土家族还是鄂渝土家族都承认自己是土家族,重新达到了融合,学术界也因此得出了土家族的祖先是同源异支的结论。这就是土家族形成的路线图。

  你自己可以不要写那么多,修改一下就可以了。

杨琳,1961年9月生,甘肃临夏市人。1982年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兼任国家语委语言文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汉语语汇分技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民俗语言学会副会长、中国训诂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字学会理事。

基本介绍 中文名 :杨琳 出生地 :甘肃临夏市 出生日期 :1961年9月 职业 :教师 毕业院校 :西北师范大学 研究方向 :为辞汇学、训诂学、文献学 人物经历,研究方向,主要贡献,著作,论文,文献研究,文化研究,获奖记录, 人物经历 1982年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1988年四川大学中文系汉语史硕士研究生毕业。1997年破格晋升为教授。兼任国家语委语言文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汉语语汇分技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民俗语言学会副会长、中国训诂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字学会理事。 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为辞汇学、训诂学、文献学、文字学、文化语言学、民俗学等。 主要贡献 出版学术著作8部,发表论文240多篇。 著作 1 新型古代汉语(副主编) 巴蜀书社1993 2 语言与文化探幽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3 汉语辞汇与华夏文化 语文出版社1996 4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5 小尔雅今注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 6 古典文献及其利用 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版,2004;第2版,2010;第3版,2014 7 天津民俗(主编) 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 8 重阳 北京:三联书店2009 9 训诂方法新探 商务印书馆2011 10古代汉语(与董志翘共同主编) 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第2版,2014 11汉字形义与文化 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 论文 一 语言文字研究 1风马牛不相及又一解 语文学习1987:2 2 《说抱薪救火》商榷中国语文天地1987:5 3 “昭假”新解四川大学学报1988:4 4 论“唯S是(之)P”句型烟台大学学报1989:1 5 释“取与”“负”“论”中国语文天地1989:4 6 “其”字的一种特殊用法 古汉语研究1989:3 7 也谈人称代词“其”中国语文1990:1 8郭锡良等编《古代汉语》的释义问题烟台大学学报1990:1 9 马王堆汉墓帛书重文号释例 文献1990:3 10 “疑问词及指示代词+其”释例烟台大学学报1991:1 11 论“V于(乎)O”结构烟台大学学报1992:2 12 古书的国语今读问题 语文建设通讯(香港)36期(19926) 13 古汉语词语杂考古汉语研究1993:3 14 汉语系词研究评议烟台大学学报1993:4 15五笔号码检字法图书馆学研究1994:4 16汉语拼音文字方案中国人文科学(韩国)13辑(199412) 17 成语另解二则 辞书研究1994:6 18 东州考 文献1995:2 19 建立统一的古汉语教学语法系统大可不必中国语文1996:1 20 汉语辞汇复音化新探烟台大学学报1995:4 21 成语正义二则 古汉语研究1995:4 22 《汉语大词典》中存在的问题 清华学报(台湾)1995:2 23 万物何以称为“东西” 文史知识1997:7 24 辞汇规范应以从众和需要为根本原则 语文建设1997:5 25 论闻一多的《诗经》研究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1辑(19987) 26 《金瓶梅》词语拾诂烟台大学学报1997:4 27 何为“垂天之云”?学语文1998:5 28 古汉语词语辨析三则 古籍研究1999:1 29 解释古籍须多方斟酌 古汉语研究1999:3 30 “画饼充饥”如何画?学语文1999:6 31 论训诂学的学术原则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2辑(20001) 32伍子胥事迹的新发现社会科学战线2000:4 33 “杜撰”语源考 古汉语研究2000:3 34 “子”为尊美之称探源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3辑(200010) 35 “解手”与“胡豆”释名辞书研究2001:1 36 “二百五”与“不管三七二十一” 寻根2001:1 37 《语文学论集》阅读札记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4辑(20013) 38 《小尔雅》异文研究 文字学论丛第1辑,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8 39 《小尔雅》文字讹误辩正语言研究2002:1 40 《小尔雅》疑难义训溯源烟台大学学报2002:2 41 箭靶中心何以称“鹄”?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1 42 何为“偏讳”?烟台大学学报2003:3 43 论词例求证法语言研究2003:4 44 《汉语大词典》词义溯源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6辑,巴蜀书社200311 45 从《说文》看《小尔雅》之本字 说文学研究第1辑,湖北:崇文书局20041 46《小尔雅》研究史纲清华学报(台湾)新33卷第1期,20044 47《说文》辨证五则中国文字研究第五辑,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11 48“亚父”为古代楚方言称谓说刘叔新先生七十华诞纪念文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12 49 释化 汉字研究第一辑,学苑出版社20056 50 谈义源研究的价值南开语言学刊2005:1 51 论语境求义法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八辑,巴蜀书社200512 52 论对文求义法长江学术2006:2 53 论异文求义法语言研究2006:3 54 龟鸭王八语源考中国文化研究2006:2 55《说文通训定声》评议 说文学研究第2辑,湖北:崇文书局20066 56 煤的词义演变与古代民俗文化学刊2006:2 57 枢之本义考汉语史学报第六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2 58 《说文》小札中国文字学报第1辑,商务印书馆200612 59 论文化求义法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十辑,巴蜀书社20079 60“胡”的胡须义的由来及出现时代 南开语言学刊2007:2 61临夏话中叠音词的音变现象 金秋集——刘叔新先生南开执教五十周年纪念论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62 论因声求义法长江学术2008:3 63 汉语词源求证举例 民族语文2008:5 64“亚父”即“阿父”说——兼论词头 文字学论丛第四辑,江西教育出版社2008 “阿”的出现时代 65论因形求义法中国文字研究第十辑,大象出版社2008 66训诂方法的现代拓展:异语求义法 南开语言学刊2008:2 67《〈观世音应验记三种〉译注》献疑汉语史学报第八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9 68析疑解惑求真务实——评《古诗文词义训释十四讲》文化学刊2009:6 69《史记》疑难词语解诂 古汉语研究2009:4 70词例求义法新论——兼谈相因生义说的问题 南开语言学刊2009:2 71论名字求义法励耘学刊2010:1 72论方言求义法燕赵学术2010春之卷 73《汉语大词典》光碟版与纸质版的区别 辞书研究2010:4 73古汉语外来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南开语言学刊2010:1 74“黄花闺女”与“露马脚”探源 民族艺术2010:4 75说“文”红树林(中学生版)2010:12 76说“年” 红树林(中学生版)2011:1-2 77论连文求义法长江学术2011:1 78说“天” 红树林(中学生版)2011:4

79说“案” 红树林(中学生版)2011:5

80论连文求义法 长江学术2011:1

81古代诗文中“车轴”的喻义, 古典文学知识2011:6

82司马迁报任少卿书索隐 汉语史学报第11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12

83为什么说“黄花菜都凉了” 咬文嚼字2012:3

84物品称“东西”探源 长江学术2012:3

85“也”有女阴义 寻根2012:3

86赤条条、光棍、吊儿郎当、二郎腿、吊膀子考源 励耘学刊2012:1

87释“字”“船”“盛” 中国文字学报第4辑,商务印书馆2012

88辞汇生动化及其理论价值——以“抬杠”“敲竹杠”等词为例 南开语言学刊2012:1

89论文例求义法 香港浸会大学:人文中国学报第18期,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90”棒“与”老板“考源 南开语言学刊2012:2 91谐声字以谐韵为原则说 中国文字研究第17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92“结裹”与“结果”的源流及纠葛 语言研究2013:1 93汉语新词语的规范问题 华夏文化论坛第9辑,吉林文史出版社2013 94俗语词研究概说 文化学刊2013:5 95“烧包”考源 励耘学刊2013:1 96俗语词的流变规律 文化学刊2013:6 97“吹牛皮”“拍马屁”考源 南开语言学刊2013:2 98“骨董”考源 长江学术2014:1 99“华佗”之名来自外语吗? 中国典籍与文化2014:1 100“调包、捣包、捣鬼、日鬼”等词考源 励耘语言学刊2014:1 101中古辞汇研究的坐标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212 102《兰亭集序》:“怏然自足”还是“快然自足”? 古典文学知识2014:4 103文化语言学论纲 文化学刊2014:5 104二百五与二五眼考源 南开语言学刊2014:1 105“张致”与“失张失致”考源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18辑,巴蜀书社2014 106“皮草”与“布草”考源 澳门语言学刊2014:1 107“草”之雌性义考源 燕赵学术2014年秋之卷 108《汉语复音词研究新探》序 天津古籍出版社2014 109“野狐禅”非佛源考 文学与文化2015:1 110发昏章第十一·不管三七二十一考源 文化学刊2015:6 111“扒灰”考源 文化学刊2015:7 112“马百六”与“拉皮条”考源 文化学刊2015:8 113“之乎者也”没有迷 文学与文化2015:2 114“猫腻”考源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19辑,巴蜀书社2015 115“毛病”考源 文化学刊2015:9 116上当·卖当·打当考源 文化学刊2015:11 117方言词“尕”“玍”的由来 南开语言学刊2015:1 118论相邻引申 古汉语研究2015:4 119“抬杠”与“顶缸”考源 文化学刊2015:12 120楚简《老子》男阴之“鸟”考释 中国文字研究第22辑,上海书店出版社2015 121“侃大山”“摆龙门阵”考源 历史语言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15 122半吊子·三脚猫考源 文化学刊2016:2 123“赧郎”新解 古典文学知识2016:2 124“露马脚”考源 文化学刊2016:3 125辞汇生动化与俗语词的理据考索 辞汇学理论与套用(八),商务印书馆2016 126拖油瓶考源寻根2016:2 127“装蒜”“一 债”考源 文化学刊2016:4 128《金瓶梅词话》中的三种“语言指纹”中国典籍与文化2016:2 129“盂兰盆”考源文化学刊2016:6 130“吃醋”考源励耘语言学刊2016:1 131倒霉·倒灶·刷子考源汉语历史语言学的传承与发展,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 132俗语词“停烛·停灯”考源南开语言学刊2016:1 133“顶呱呱·呱呱叫”考源长江学术2016:3 134“铜斗、泼天、泼天閧、拨天关、泼家私”考释文献语言学第3辑,中华书局2016 135察只子·变复·偶语解证文化学刊2016:10 136悬橙·捉出·悬米·嬴胜辨正文化学刊2016:11 137“动弹”“动换”考源向熹先生九十华诞纪念文集,上海三联书店2016 138《说文》段注辨证七则宏德学刊第5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 139“跳槽”考源中国语言文学研究2016年秋之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文献研究 1冯延巳还是冯延己 文献1989:4 2 《平水韵》的得名及成书时间考 文献1993:4 3 《东皇太一》与《东君》当为一篇考贵州教育学院学报1997:4 4 《登徒子好色赋》的语文学证伪 文献1998:4 5 古代文献辨析二则 古籍研究2000:1 6 典籍书名及作者辨误 古籍研究2001:4 7 《小尔雅》考实 文史2002年2辑,总第59辑 8 胡世琦及其《小尔雅义证》考述 文献2003:2 9 典籍辨误五则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2 10数位化古典文献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2004:4 11道藏纂修简史 世界宗教文化2004:3 12两篇古代韵文的解读文学与文化第5辑,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12 13《大唐类要》失传了吗?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1 14评《四库大辞典》的优点和缺点 辞书研究2005:1 16莫栻《小尔雅广注》考评 古籍研究2005卷上,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6 17从五杂组诗到杂俎文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4 18《举秀才》民谣的复原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7:1 19文献字形讹误的判定原则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9:1 20大陆古籍数位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届中国古籍数位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9 21理想电子古籍的标准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9:4 22天下第一奇联之我见 寻根2010:1 23“黄河远上”与“黄沙直上”的是非 古典文学知识2010:6 24敦煌文献《春联》校释 中国典籍与文化2011:1 25《大唐新定吉凶书仪·节候赏物第二》校证 敦煌研究2011:1 26古人名字辨正 中国典籍与文化2012:3

27”金学“基础有待夯实——以《金瓶梅词话》第一回校释为例 文学与文化2012:4 28藏书于山的传统与《史记》的藏之名山 文学与文化2014:1 29《中国通俗小说书目》的两点疑惑 古典文学知识2015:2 30新发现的一册“永乐大典”述略 寻根2015:3 31《新刻增校切用正音乡谈杂字大全》考述 中国典籍与文化2015:4 文化研究 1 “云雨”与原始生殖观 社会科学战线1991:1 2 龟由贵反贱的民俗心理民间文学论坛1992:1 3 仓颉的传说及索隐 民间文学论坛1993:1 4 履迹生子观念的解析东方丛刊1993:1 5 巫山神女原型新探 文艺研究1993:4 6 四方神名及风名与古人的四方观念中国民间文化1993:4 7 食色关系论 东方丛刊1993:4 8 耽耳习俗与猪神崇拜东方丛刊1994:1 9 《释名》“雨,羽也”的民俗内涵 民间文学论坛1994:4 10中国古代雕刻作品析疑二则 社会科学战线1995:5 11韩国采风当代韩国1995:4 12韩国印象记人民日报(海外版)19951027第8版 13韩国教育观感当代韩国1996:2 14 清明节考源 寻根1996:2 15 左右尊卑文化现象的研究中国文化研究1996:2 16 《诗经》中马的比兴意蕴探析 第二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语文出版社1996 17 冥钱考 文献1997:3 18 漫话冥钱 世界宗教文化97年夏季号 19 中秋节的起源 寻根1997:4 20 社神的源流 文献1998:1 21 古代社主的类型中国典籍与文化1998:3 22 诗歌赏析应关注民俗 文史知识1998:4 23 话说重阳糕 文史知识1998:11 24 七夕节的起源 学术集林第15卷( 1999) 25 《诗经》文化阐释中的泡沫现象东方丛刊1999:2 26 务实与创新的结晶(与叶明合作)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97:2 27 社之功用考述 文献1999:4—2000:1连载 28 古代袜子考述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9:3 29 社神与树林之关系考述 民族艺术1999:3 30 “数九”应从何日数起? 民俗研究1999;3 31 春联起源考 文博1999:6 32 爆竹二题 寻根1999:6 33马王堆帛画《社神护魂图》阐释 考古与文物2000:2 34 斗神的祭祀及演变 民族艺术2000;2 35 高丽松扇非摺叠扇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0:4 36 唐诗的民俗学解读 古典文学知识2001:2 37《山海经》“浴日”“浴月”神话的文化底蕴 民族艺术2002:3 38 漫说中国古代扇子 寻根2002:4 39 神话研究绝非神话新编——评何新《龙:神话与真相》,2002海峡两岸民间文学学术研讨会 论文集,台湾200312 40中国古代袒露礼俗研究 民族艺术2004:3 41驱鬼的桃板 世界宗教文化2004:1 42中国是世界上最先使用贺年卡的国家 文博2004:5 43论古代社会的袒露礼俗中国文化研究2005:1 44天津民俗文化寻根 寻根2006:4 45扫帚的俗信及膜拜 民族艺术2006:3 46扫帚的起源及礼俗 文化学刊2006:1 47对中医我们应持什么样的态度 文化学刊2006:2 48中国古代的扇子文化学刊2007:1 49长寿面与寿星崇拜 寻根2007:6 50西安发现的“儿童玩具”不是“磨喝乐” 考古与文物2007年增刊 51重阳节应列为法定节日文化学刊2008:1 52剪纸艺术“扫晴娘”的源流 民族艺术2008:2 53为民俗语言学开疆拓土 理论界2008:7 54“二月二”风俗谈 寻根2009:1 55古代生日礼俗的沿革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11辑(2009) 56中国古代的冥寿礼俗文学与文化第9辑,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57化生与摩侯罗的源流中国历史文物2009:2 58张大帝信仰的源起与流变 民族艺术2009:3 59宗教信仰与环境保护 The Journal Performative Humanities,Vol40 No1,2010,Hanyang University,Seoul 60战国楚墓神秘脚印的文化蕴涵 寻根2011:1

61金瓶梅民俗摭谈 文学与文化2012:1

62“落帽”龙山今何在 文史知识2012:5 63“落帽”龙山今何在 文史知识2012:5 64丹书铁券的左右问题 古典文学知识2013:2 65寿图源流 寻根2013:3 66姚黄魏紫各千秋 文化学刊2013:4 67亥为吉日文化之谜的破解 青海社会科学2013:5 68临夏砖雕 寻根2013:6 69中国古代的扫帚星信仰 [日]石冢晴通编:敦煌学·日本学续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 70文史札记三则 文化学刊2014:1 71论先秦一车驾三马之制 考古2014:5 72兵器殳的历史演变 南方文物2014:4 73勺形司南未可轻易否定 自然辩证法通讯2016:3 获奖记录 杨琳 曾获中宣部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首届学术著作奖二等奖、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天津市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等奖励。

1 、金文编校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 年

2 、中国文字学史 (合作)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5 年

3 、说文部首形义通释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年

4 、说文解字考正 作家出版社 2005 年。

5 、段玉裁评传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

6 、说文部首形义新证 作家出版社 2007 年

主编《说文解字研究文献集成》现当代卷 作家出版社 2006 年

主编《说文解字研究文献集成》古代卷 作家出版社 2007 年 1 、非王卜辞中的“天”字研究—兼论商代民间尊“天”为至上神 载《中国文字研究》 2007 年第 1 辑(总第 8 辑)(人大)《语言文字学》 2008 年第 3 期转载 I

2 、殷墟卜辞所见商人亡魂崇拜考 载《中国文字研究》 2007 年第 2 辑(总第 9 辑)

3 、殷周禘祭探真 载《人文杂志》 1994 年第 5 期

4 、甲骨刻辞卿史御史辨 载《松辽学刊》 1992 年第 2 期

5 、释 壅 载《中国文字研究》第二辑 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1 年

6 、读铭小记 载《考古与文物》 1997 年第 4 期

7 、金文考释二篇 载《于省吾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8 年。

8 、释两周铜器铭文中的“业”字 载《吉林大学古籍所建所十五周年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8 年

9 、天亡簋铭的重新考察 载《中国古文字研究》第一辑 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9 年 6 月

10 、古文字无倾头形“夭”字说 载《古文字研究》第 26 辑 中华书局 2006 年 10 月

11 、古文字书编纂中应当注意的一个形体 载《中国文字研究》第七辑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6 年

12 、《甲骨文编》正编笺识 载《中国文字研究》第 3 辑 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2 年

13 、释楚简中的“辩”字 载《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 中华书局 2000 年 7 月

14 、释战国楚系文字中从 的几组字 载《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辑 中华书局 2004 年

15 、释 孪 载《汉字研究》第一辑 学苑出版社 2005 年 7 月

16 、《尚书·盘庚中》“戚鲜”考辨 载《文史》 2004 年第 2 期(总第六十七辑)

17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孔子诗论》解诂(一) 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2 年第 2 期

18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三诂 载《新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19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孔子诗论》解诂(二) 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3 年第 2 期

20 、二十世纪中国学者的青铜铭文研究 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 年第 6 期 ( 人大 ) 《语言文字学》 1999 年第 2 期转载。

21 、二十世纪中国学者的战国文字研究 载《古汉语研究》 2000 年第 2 期 ( 人大 ) 《语言 文字学》 2001 年第 4 期转载。

22 、古文字学研究 载《 20 世纪中国学术大典》考古学博物馆学卷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7 年

23 、金石学研究 载《 20 世纪中国学术大典》考古学博物馆学卷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7 年

24 、宋人在金文文献整理上的创获 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2 年第 5 期。

25 、也说包山楚简中的“受期” 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9 年第 4 期

26 、 《老子》“大器晚成”即“大器无成”说补证 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0 年第 5 期

27 、穆字的形义探索 载《中国文字研究》第一辑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7 年 7 月 《说文解字研究文献集成》现当代卷第七册收载

28 、古汉字形义探索三篇 载《中国文字研究》第五辑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5 年 11 月 《说文解字研究文献集成》现当代卷第七册收载

29 、谈谈《说文》言部几个字的义训 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4 年第 2 期 《说文解字研究文献集成》现当代卷第七册收载

30 、《说文》“诸,辩也”试解 载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4 年第 5 期 《说文解字研究文献集成》现当代卷第七册收载

31 、十五年来说文解字研究述评 载《松辽学刊》 1994 年第 3 期 《说文解字研究文献集成》现当代卷第十二册收载

32 、谈谈徐承庆对《说文解字注》的匡谬 载《陆宗达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5 年 《说文解字研究文献集成》现当代卷第十二册收载

33 、段玉裁对《说文》的改删补研究 载《许慎文化研究》首届许慎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中国文艺出版社 2006 年

34 、假设分句主谓之间“而”字新探 载《古汉语研究》 1990 年第 2 期

35 、《左传》杜注对句法现象的揭示 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3 年第 6 期 ( 人大 ) 《语言文字学》 1994 年第 4 期转载

36 、甲骨文名词作状语探索 载《东北师大学报》 1998 年第 l 期

37 、甲骨文中的“于”字被动式探索 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8 年第四、五合刊 又载《古典文献与文化论丛》第二辑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9 年。

38 、字形分析和同源词系联 载《汉语词源研究 第一辑 吉林教育出版社 2001 年 2 月

39 、夬系同源词系联 载《民俗典籍文字研究》 商务印书馆 2004 年

40 、《礼记·内则》“少者执床与坐”解 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5 年第 6 期

41 、《国语》韦昭注匡谬一则 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5 年第 6 期

42 、《 汉语大词典》“甚”释责备义商榷 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6 年第 6 期

1《洞口高沙方言中的三分指示代词及其他》,《邵阳师专学报》1995年第4期;

2《〈佛国记注译〉指疵》,《安顺师专学报》1996年第3期;

3《〈清平山堂话本〉三家校点商补》,《贵州文史丛刊》1997年第1期;

4《〈清平山堂话本〉词语札记》,《贵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4期;

5《训诂学的开拓性硕果》,《北方论丛》1997年第6期。

6《〈清平山堂话本〉补校》,《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年第1期;

7《释“管押”》,《辞书研究》1998年第3期;

8《谈〈说文解字〉对声符示源功的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年第4、5期;

9《中国传统婚礼中的“奠雁”习俗》,《文史杂志》1998年第5期;

10《从形声系统与同源系统的关系看声符示源问题》,《贵州文史丛刊》1999年第2期;

11《〈释名〉声训中的声符示源功能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9年第4期;

12《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及其研究意义》,《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版)1999年第5期;

13《“年龄”探源》,《语文月刊》1999年第11期;

14《〈清平山堂话本〉三家校点再补》,《古籍研究》1999年第3期;

15《“二程语录”词语小札》,《古汉语研究》2000年第2期;

16《元明剧曲中“耨”的词义文化探源》,《汉字文化》2000年第2期;

17《释“不间”》,《辞书研究》2000年第4期;

18《黄永武〈形声多兼会意考〉述评》,《语言研究》2000年第3期;

19《王力先生有关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的研究述评》,香港《中国语文通讯》第55期(2000年9月);

20《〈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指瑕》,《古籍研究》2000年第4期;

21《语言与文化的深层融合——读〈古汉语文化探秘〉》,《台州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22《黄侃在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研究方面的贡献》,《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0年第6期;

23《从“陆九渊语录”看〈汉语大词典〉的若干疏失》,《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3期;

24《〈原本玉篇残卷〉中的同源字问题》,《汉语词源研究(第一辑)》,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

25.《原本〈玉篇〉中的语源研究》,《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1期;

26《宋儒语录二种点校指瑕七则》,《书品》(中华书局)2001年第2期;

27《形声字声符示源现象中的若干特点》,《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1年第2期转载;

28《市语研究的硕果》,《古汉语研究》2001年第1期;

29《人名禁忌及其文化内涵》,《华夏文化》2001年第1期;

30《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研究价值论略》,《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版),2001年第2期;

31《“二程语录”在近代汉语词汇史研究上的价值》,《贵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2期;

32《历代万卷楼及其藏书》,《华夏文化》2001年第2期;

33《读〈元本琵琶记校注〉札记》,《古籍研究》2001年第2期;

34《杨树达先生有关“形声字声中有义”之研究述评》,香港《中国语文通讯》第58期(2001年6月)。

35《〈寒山诗注〉札记》,《书品》2002年第1期;

36《“馒头”的传说及其语源辨正》,《民俗研究》2002年第1期;

37《中国古代的石经及其文献学价值》,《华夏文化》2002年第1期;

38《〈古代汉语〉教改初探》,《大学教育教学研究》,汕头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

39《从词源学史看宋代“右文说”的学术背景》,《古汉语研究》2002年第2期;

40《〈清平山堂话本〉词语选释》,《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版),2002年第2期;

41《“有请的”、“经纪人”的称谓义》,《辞书研究》2002年第4期;

42《关于声符示音功能研究的思考》,《江苏社会科学》(学术版)2002年第1期;

43《中古佛经词语零札》,《广州华苑》2002年第2期;

44《谈明清俗语辞书在当代大型语文辞书编纂方面的作用》,《贵州文史丛刊》2003年第1期;

45《从中古佛经词语看语文辞书的书证溯源问题》,《中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1期;

46《同声符反义同源词研究综述》,《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1期;

47《古汉语同义词研究的新创获》,《广州华苑》2003年第1期;

48《中古佛经词语与辞书书证溯源》,《台州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2期。

49《解读故训材料的科学方法》,《中国图书评论》2003年第4期;

50《评〈唐宋词常用语释例〉》,《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3期;

51《〈风月锦囊笺校〉词语札记》,《古籍研究》2003年第2期;

52《从汉民族思维特点看声符示源的理据》,《汉字文化》2003年第2期;

53《唐传奇〈玄怪录〉〈续玄怪录〉释词》,《唐都学刊》(社科版)2003年第3期;

54《汉语词源研究的现状与展望》,《暨南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4期;

55《中古佛经释词四则》,《语言研究》2003年第3期;

56《〈小学考〉的学术价值》,《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4期;

57《读明清俗语辞书札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年第5期。

58《面对新世纪的训诂学研究》,《中国图书评论》2003年第9期。

59《明代歌曲释词三例》,《中国语文》2003年第6期。

60.《〈古汉语同义词辨释论〉简评》,《汉字文化》2003年第4期

61.《一部富有特色的中国语言学史著作》,《中国图书评论》2003年第12期;

62《当代权威词典应重视明清俗语辞书》,香港《语文建设通讯》第76期(2003年12月);

63《解读〈孟子〉同义词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12期;

64《〈清平山堂话本〉词语例释》,《汉语史学报》第四辑(2004年1月);

65《〈文史文献检索教程〉(介绍)》,《中国大学教学》2004年第2期;

66《〈古辞辨〉在古汉语同义词研究方面的成绩与不足》,《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4年特刊;

67《汉语成语的佛教渊源》,《嘉应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68《释“诅”》,《广州华苑》2004年第1期;

69《〈风月锦囊笺校〉补议》,《陇东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70《关于〈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的论争回顾》,《社会科学评论》2004年第2期;

71《佛经音义研究的力作》,《中国图书评论》2004年第7期;

72《〈尔雅·释诂〉郭璞注中的双音词》,《古籍研究》2004年卷上(总第45期);

73《古汉语文化同义词的辨释价值》,《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7期;

74《汉译佛经与汉语词汇》,《华夏文化》2004年第3期;

75《〈慧琳音义〉中的词源研究》,《韶关学院学报》2004年第10期;

76《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词源学史述略》,《暨南学报》2004年第6期;

77《当代大型辞书书证晚出词条举例——以见于明代歌曲中的词语为例》,香港《语文建设通讯》第79期(2004年10月);

78《近代汉语研究的世纪总结》,《中国图书评论》2004年第11期;

79《古汉语文化同义词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展望》,《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4期;

80《古汉语文化同义词研究方法刍议》,《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七辑,2004年12月;

81《面向应用语言学的汉语词源研究刍议》,《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82《话说“凤凰”》,《文史知识》2005年第1期;

83《中古佛经中的字序对换双音词举例》,《古汉语研究》2005年第1期;

84《中古佛经词义抉要》,《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85《中古佛经中的委婉语考析》,《广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2期;

86《墓志的语言学阐释》,《中国图书评论》2005年第4期;

87《〈齐民要术〉有关“得名之由”的探讨》,《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2期;

88《郭璞的语言学成就》,《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2期;

89《中国古代宗庙称谓词义辨析》,《广州华苑》2005年第1期;

90《王力〈古代汉语〉教材指瑕》,《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3期;

91.《〈酉阳杂俎〉中的词源探求》,《甘肃社会科学》(综合版)2005年第3期;

92《“牵砻”小考》,《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年第3期;

93《魏晋至唐五代笔记杂著中的词源探讨略评》,《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8期;

94《郭璞〈尔雅注〉中的词源研究述评》,《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8期;

95《古代的“巫”及相关职业》,《华夏文化》2005年第3期;

96《〈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南方草木状〉中的词源探讨述评》,《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4期;

97《〈颜氏家训〉中的词源探求》,《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11期;

98《历史上的汉语教科书——读〈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丛刊〉》,《书品》2005年第6辑;

99《一种特殊的文化词语——数词词素参与构成的詈词特点及其语源分析》,《汉字文化》2005年第4期;

100《〈抱朴子内篇〉词语零札》,《甘肃社会科学》(综合版)2005年第6期;

101《面向海外兼读制研究生的古代汉语教学研究》,《暨南高教研究》2005年第2期;

102《十年来道教典籍词汇研究综述》,《滁州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二作者);

103《杨树达先生汉语词源研究述评》,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二辑,2005年1月;

104《徐锴〈说文解字系传〉中的词源探讨述评》,《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105《佛经词汇研究的重要成果》,《汉语史研究集刊》第8辑(2005年12月);

106《佛经音义研究的最新成果》,《书品》2006年第1期;

107《关于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的断想》,《贵州文史丛刊》2006年第2期;

108《〈汉语缩略研究〉读后》,《滁州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109《宋代笔记〈云麓漫抄〉中的语言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第二作者);

110《汉语词汇史研究的新尝试》,《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二作者);

111《魏晋至唐代经注中的词源探讨述评》,《北方论丛》2006年第3期;

112《理据——语言研究的新课题》,《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第5期;

113《〈古辞辨〉简论》,《辞书研究》2006年第2期;

114《专书词语考释与近代汉语词汇研究》,《宿州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115《〈抱朴子内篇〉词语小札》,《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年第4期;

116《当前大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现状的调查与对策》,《暨南高教研究》2006年第2期;

117《〈南村辍耕录〉与汉语史研究》,《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九辑,2006年12月 (第二作者);

118《“打牙祭”探源》,《黔南民族师院学报》2007年第2期;

119《品读〈语文丛稿〉》,《书品》2007年第3辑;

120《颜师古〈汉书注〉中的词源研究述评》,《古汉语研究》2007年第2期;

121《玄应〈众经音义〉中的词源探讨述评》,《语文研究》2007年第3期;

122《汉语词源学史研究的现状与反思》,《烟台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3期;

123《让辞书更完善——读〈汉语大词典商补〉》,《贵州文史丛刊》2007第4期。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