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专接本教育专业课考试用参考教材目录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2008年专接本教育专业课考试用参考教材目录,第1张

2008年专接本教育专业课考试用参考教材目录

院校名称 专业名称 专业课考试科目

课程名称 大纲、教材名称 主编 出版社

联合考试专业 社会体育 运动学科综合理论 运动解剖学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 人民体育出版社

运动生理学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 人民体育出版社

体育理论 体育概论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 人民体育出版社

运动训练学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 人民体育出版社

体育教育 人体解剖学 人体解剖学 体育院系统编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

人体生理学 人体生理学 王步标等 高等教育出版社

学校体育学 学校体育学 舍钦昌 高等教育出版社

音乐学 音乐理论(和声、乐理) 基本音乐理论、和声通用教程 李重光、祁光路 上海音乐出版社

主项

美术学 色彩

创作

表演 音乐理论(和声、乐理) 基本音乐理论、和声通用教程 李重光、祁光路 上海音乐出版社

主项

广播电视编导 电视概论 电视概论 张雅欣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电视画面编辑 电视画面编辑 何苏六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电视摄像 电视摄像 任金州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高 波

艺术设计 招贴广告设计

速写

联合命题专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 国际贸易实务 《国际贸易实务》 黎孝先 北京对外贸易大学出版社

国际金融 《国际金融》 刘舒年 北京对外贸易大学出版社

金融学 证券投资分析 证券投资分析 杨兆廷、封文莉 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

货币银行学 《货币银行学》 黄达 中国人民出版社,2000年

财务管理 初级会计学 基础会计 康述尧遍 中国财经

管理学原理 管理学基础 单凤儒编 高等教育

财务会计教育 会计学 《会计学》 崔国平、王利娜 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

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 荆新、王化成、刘俊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

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概论 电子商务实用教程 祁明 高等教育出版社

计算机网络与实务 计算机网络 冯博琴 高等教育出版社

工程管理 管理学 《管理学》(第一版) 徐国华 清华大学出版社

建筑施工 《建筑施工》 赵志缙 同济大学出版社

工商管理 管理学 《管理学》 张义珍 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

市场营销学 《市场营销通论》 郭国庆 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公共事业管理 管理学 《管理学》(第一版) 徐国华 清华大学出版社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二版) 高鸿业 人民大学出版社

会计学 会计学 《会计学》 崔国平、王利娜 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

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 荆新、王化成、刘俊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

联合命题专业 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郭爱英编 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2007年修订)

管理学原理 《管理学》 孙班军主编 科学出版社

市场营销 市场营销学 《市场营销通论》 郭国庆 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消费者行为学 《消费者行为学》 王长征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管理学 《管理学》(第一版) 徐国华 清华大学出版社

管理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第四版) 薛华成 清华大学出版社

地理科学 自然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 伍光和 高等教育出版社

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 王思涌 高等教育出版社

地图学 新编地图学教程 蔡孟裔 高等教育出版社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电路 电路(第四版) 邱关源 高等教育出版社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三版) 童诗白 高等教育出版社

电子信息工程 电路 电路(第四版) 邱关源 高等教育出版社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三版) 童诗白 高等教育出版社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电路 电路(第四版) 邱关源 高等教育出版社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三版) 童诗白 高等教育出版社

给水排水工程 水力学 水力学(上册) 吴持恭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水处理工程 水处理工程技术 吕宏德 中国建工出版社

化学 分析化学 分析化学(第二版) 武汉大学 高教出版社

有机化学 有机化学(上、下) 东北师大等校编 高教出版社

无机化学 无机化学(上、下) 武汉大学等校编 高教出版社

化学工程与工艺 有机化学 有机化学(第二版) 徐寿昌 高等教育出版社

物理化学 物理化学(上、下册) 天津大学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工程力学 工程力学 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联合编写(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机械设计基础 机械设计基础 杨可桢、程光蕴 高等教育出版社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工程力学 工程力学 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联合编写(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机械设计基础 机械设计基础 杨可桢、程光蕴 高等教育出版社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微机原理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汇编语言》(第一版) 潘峰 电子工业出版社

C语言程序设计 《C程序设计》(第二版) 谭浩强 清华大学出版社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流体力学 流体力学泵与风机(第四版) 蔡增基等 中国建工出版社(1999)

传热学 传热学(第三版) 杨世铭等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交通工程 结构力学 结构力学教程(上)2001第一版 龙驭球 高等教育出版社

砼结构基本原理 《混凝土结构》上册(第二版) 东南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合编 建工出版社

教育技术学 教育技术学 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 张立新 河北大学出版社

等主编

电视教材编导制作 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 李运林 高等教育出版社

计算机辅助教育 计算机辅助教学 师书恩 高等教育出版社

勘查技术与工程 工程地质学 《工程地质学概论》 李智毅编 中国地质大学

工程物探 《工程与环境物探教程》 陈仲候编 地质出版社

软件工程 微机原理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汇编语言》(第一版) 潘峰 电子工业出版社

C语言程序设计 《C程序设计》(第二版) 谭浩强 清华大学出版社

联合命题专业 生物科学 植物学 植物学上、下册 吴国芳、陆时万 高教出版社

动物学 普通动物学(第三版) 刘凌云 高教出版社

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简明教程 罗纪盛 高教出版社

食品科学与工程 食品微生物学 食品微生物学 贾英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食品工艺学 食品工艺学 赵晋府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第二版)

数学与应用数学 数学分析 数学分析(上、下) 华东师大 高教出版社

高等代数 高等代数(第三版) 北京大学 高教出版社

解析几何 解析几何(第三版) 吕林根 高教出版社

等主编

通信工程 电子技术基础(模拟、数字) 电子技术基础(模拟、数字)(第四版) 康华光 高等教育出版社

通信原理 通信原理(第五版) 樊昌信 国防工业出版社

土木工程 结构力学 结构力学教程(上)2001第一版 龙驭球 高等教育出版社

砼结构基本原理 《混凝土结构》上册(第二版) 东南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合编 建工出版社

网络工程 微机原理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汇编语言》(第一版) 潘峰 电子工业出版社

C语言程序设计 《C程序设计》(第二版) 谭浩强 清华大学出版社

物理学 力学 力学 漆安慎 高等教育出版社

杜婵英

热学 热学 秦允豪 高等教育出版社

电磁学 电磁学(上、下) 赵凯华 高等教育出版社

陈熙谋

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修订版) 彭髯龄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西方心理学史 西方近代心理学史 高觉敷 人民教育出版社

应用化学 分析化学 分析化学(第二版) 武汉大学 高教出版社

有机化学 有机化学(上、下) 东北师大等校编 高教出版社

无机化学 无机化学(上、下) 武汉大学等校编 高教出版社

非医学类应用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修订版) 彭髯龄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西方心理学史 西方近代心理学史 高觉敷 人民教育出版社

自动化 电路 电路(第四版) 邱关源 高等教育出版社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三版) 童诗白 高等教育出版社

动物科学 动物生物化学 动物生物化学 周顺武主编(第三版) 中国农业出版社

家畜生理学 家畜生理学 陈杰 中国农业出版社

动物医学 动物生物化学 动物生物化学 周顺武主编(第三版) 中国农业出版社

家畜生理学 家畜生理学 陈杰 中国农业出版社

动物医学(中兽医方向) 动物生物化学 动物生物化学 周顺武主编(第三版) 中国农业出版社

家畜生理学 家畜生理学 陈杰 中国农业出版社

农学 遗传学 遗传学 朱军浙江大学(第三版)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作物栽培学 作物栽培学各论 王树安 中国农业出版社

园林 园林制图 园林制图 马小燕 气象出版社

花卉学 花卉学 北京林大园林花卉教研室 综合林业出版社

园艺 植物生理学 植物生理学(第四版) 潘瑞炽 高等教育出版社

遗传学 遗传学 朱军浙江大学(第三版)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法学 法理学 法理学(面向21世纪教材) 张文显 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民法学 民法学(面向21世纪教材) 魏振瀛 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联合命题专业 汉语言文学 语言 古代汉语 王 力 中华书局

现代汉语通论 邵敬敏 上海教育出版社

文学 中国文学史(元明清以前) 袁行霈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钱理群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当代文学史 洪子诚 北京大学出版社

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教程 童庆炳 高等教育出版社

历史学 世界通史 世界史(古代、近代、现代) 吴于廑 高等教育出版社

齐世荣

中国通史 中国古代史(上、下) 朱绍侯 福建人民出版社

中国近代史(第四版) 李 侃 中华书局

中国现代史(上、下) 王桧林 高等教育出版社

历史文选 历史文选(上、下) 周予同 上海古籍出版社

思想政治教育 哲学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四版) 李秀林 人大出版社

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第二版) 逄锦聚 高教出版社

邓小平理论概论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田克勤 高教出版社

法学(医事司法方向) 生理学 生理学 (五版) 钟国隆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学 病理学 (五版) 和瑞芝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体解剖学 人体解剖学(五版) 吴光国 人民卫生出版社

应用心理学(医学类) 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五版) 潘文干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学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学(五版) 窦肇华 人民卫生出版社

公共事业管理(编辑方向) 生理学 生理学 (五版) 钟国隆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学 病理学 (五版) 和瑞芝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体解剖学 人体解剖学(五版) 吴光国 人民卫生出版社

护理学 生理学 生理学 (五版) 钟国隆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学 病理学 (五版) 和瑞芝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体解剖学 人体解剖学(五版) 吴光国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临床医学 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五版) 潘文干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学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学(五版) 窦肇华 人民卫生出版社

医学影像学 人体解剖学 人体解剖学(五版)上篇 吴光国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学 病理学 (五版) 和瑞芝 人民卫生出版社

生理学 生理学 (五版) 钟国隆 人民卫生出版社

麻醉学 人体解剖学 人体解剖学(五版) 吴光国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学 病理学 (五版) 和瑞芝 人民卫生出版社

生理学 生理学 (五版) 钟国隆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西医临床医学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21世纪教材) 李德新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学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学(五版) 窦肇华 人民卫生出版社

英语 综合英语 新编英语教程(1-2) 李观仪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听力 英语听力入门(1-4) 张民伦 华东师大出版社

泛读 新编英语阅读 董启明 世界图书出版社

联合命题专业 英语教育 综合英语 新编英语教程(1-2) 李观仪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听力 英语听力入门(1-4) 张民伦 华东师大出版社

泛读 新编英语阅读 董启明 世界图书出版社

河北农业大学 旅游管理 旅游学概论 基础旅游学 谢彦君遍 东北财经

管理学原理 管理学基础 单凤儒编 高等教育

生物科学 无机及有机化学 无机及分析化学 呼世斌、黄蔷蕾 高等教育出版社

有机化学 李贵深、李宗澧 中国农业出版社

生物化学 基础生物化学 王金胜 中国林业出版社

制药工程 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第二版) 黄秀梨 高等教育出版社

细胞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 翟中和、王喜忠、丁明孝 高等教育出版社

林学 植物学 植物学 徐汉卿 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森林生态学 森林生态学(第二版) 李景文 中国林业出版社

木材科学与工程 计算机辅助设计 AUTO CAD 2005中文版应用教程 刘瑞新 机械工业出版社

木材学 木材学 殷思慈 南京林业出版社

水产养殖学 水化学 水化学 陈佳荣 中国农业出版社

鱼类学 鱼类学 叶富良 高等教育出版社

植物保护 普通植物病理学 普通植物病理学 许志刚 中国农业出版社

普通昆虫学 普通昆虫学 牟吉元 山东农业大学

河北大学 测控技术与仪器 电工电子学 电工电子学 叶挺秀 高等教育出版社

单片微机原理及应用 单片微机原理及应用(第3版) 丁元杰 机械工业出版社

产品质量工程 电工电子学 电工电子学 叶挺秀 高等教育出版社

无机及分析化学 无机及分析化学 倪静安 化学工业出版社

药学 药物分析 药物分析 石东方 人民卫生出版社

药剂学 药剂学 邹立家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防灾科技学院 地球物理学 地球物理学基础 地球物理学概论 张少泉 地震出版社

普通地质学 地质学基础(第四版) 宋春青、邱维理、张振清 高等教育出版社

石家庄学院 教育学 教育学 教育学 王道俊、王汉澜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外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教程 吴式颖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国教育简史 张惠芬、金忠明 华东师大出版社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工程力学 工程力学 张定华 高等教育出版社

机械设计基础 机械设计基础 范顺成 机械工业出版社

金属材料工程 工程力学 张定华 高等教育出版社

材料科学基础 徐恒均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河北工程大学 热能与动力工程 工程力学 工程力学 顾惠林等 同济大学出版社

电机学 电机学 汤蕴、史可 机械工业出版社

水利水电工程 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学 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学 河海大学等四校合编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

建筑材料 建筑材料(第四版) 武汉大学、李亚杰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监狱学 劳动教养学 劳动教养学 夏宗素 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

监狱学基础理论 监狱学基础理论 史殿国等 中国市场出版社2005版

邯郸学院 特殊教育 心理学 心理学 蔡笑岳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版

教育学 教育学 傅道春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版

特殊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朴永馨主编 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版

邢台学院 文秘教育 秘书学 秘书学 袁维国 高等教育出版社

文书与档案管理 文书学 韩英 山东大学出版社

档案管理学 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组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秘书写作 应用写作 裴显生、王殿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廊坊师范学院 新闻学 新闻史论 《新闻学概论》《中国新闻传播史》 李良荣、方汉奇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新闻业务 《新闻采访学》 蓝鸿文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石家庄经济学院 行政管理 行政管理学 行政管理学 夏书章编 中山大学

管理学原理 《管理学》 孙班军主编 科学出版社

唐山师范学院 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学 学前教育学 黄人颂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儿童发展心理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 刘金花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河北北方学院 中医学 中医学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 张珍玉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 中医基础理论 张珍玉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医内科学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黄吉庆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医学检验 病理学 病理学 (五版) 和瑞芝 人民卫生出版社

生理学 生理学 (五版) 钟国隆 人民卫生出版社

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 (五版) 黄冶森 人民卫生出版社

河北科技大学 动画 速写

命题创作

具体参考网址:http://wwwckjrxcom/showcourseaspid=90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此单元的第一篇,是一篇比较典范的说明文。它的作用主要是让学生在已有学习说明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说明文的文体特征,学会从哪些方面来阅读此类作品,锻炼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下面是我整理的高中语文《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设计,欢迎大家阅读!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把握说明对象的基本特征及其相关知识。

 ●掌握以引用古诗文为主的说明方法。

 ●整体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能力目标:

 ●筛选信息,把握基本特征。

 ●选择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品味生动、精确的语言。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作者敢于质疑,不断探究的科学精神。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达力。

 ●形成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

 二、学习重点

 1、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技法。

 2、引用古诗文的作用。

 3、合理、严谨的说明顺序。

 三、教学方法

 引导,点拨,归纳

 四、学法指导

 把握特征,梳理文脉。

 筛选信息,质疑探究。

 自主学习,合作研讨。

 五、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对荔枝知之甚少,缺乏直观感性认识,更谈不上深层次的体悟。以本为本乃是破解难题的根本途径。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北宋著名诗人苏东坡被贬岭南。诗人在遭受了政治上的残酷打击的同时,却得以尽情尽兴品尝岭南特产——荔枝。对此,诗人欣喜万分,赋诗以表明心迹:“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荔枝何以能使得诗人乐而不归我们来学习贾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

 板书课题:南州六月荔枝丹

 贾祖璋

 (二)、出示目标

 1、掌握荔枝的形态及内部特征

 2、分析引用古诗文的作用

 3、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4、品味缜密准确的语言

 投影显示上述目标,学生齐读目标

 (三)、出示学法

 筛选信息,抓住特征;

 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交流展示,拓展提升。

 (四)、研讨目标

 第一、解决第一个问题

 投影显示目标:本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荔枝的基本特征

 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勾画与荔枝特征有关的语词。讨论,小组展示:

 1、外部:外壳(粗糙);颜色(深红或紫色);形状(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大小(直径三到四厘米);重量(十余克到二十余克)

 2、内部:膜(白、轻、薄、艳);肉(白色半透明,,味甜微酸);核(长圆形,表面光滑而色棕褐,无核)

 3、生长:花期(二月初到四月初);产地(我国);古籍记载;习性(喜温暖)

 生小结:从外部到内部,再到生长情况等方面介绍荔枝,具体、生动、准确。

 第二,解决第二个问题

 投影显示目标:

 1、本文运用哪些方法进行说明

 2、最突出、最典型的说明方法是什么分析其作用。

 回顾旧知:初中学过几种说明方法

 明确:举例子、举数字、打比方(比喻)、列图表、分类别、引用、下定义、作诠释等。

 要求:浏览课文,就第一个小问题进行讨论。小组交流意见,形成本组结论:

 展示:

 举例子:20世纪60年代,广东调查所得,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据记载,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

 举数字:花期是二月初到四月初。荔枝大小通常直径三到四厘米。重十余克到二十余克。

 打比方:心脏形,有细长如指形的“龙牙”,有圆小如珠的“珍珠”。

 接下来就第二个小问题进行研讨:

 扫读文本,自主学习,思考。将用得最多或者比较普遍的一种方法找出来。

 明确:引用古诗文

 要求:学生将文中引用的古诗文勾画出来,小组推荐代表有感情地朗读。

 小组讨论:引用这些古诗文有什么作用

 展示:

 “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雪,浆液甘酸如醴酪”——荔枝的外形及内部结构特点。

 “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成片荔枝树林的景色。

 “南州六月荔枝丹”——荔枝的产地、成熟期、颜色。

 “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膜的轻、薄、艳。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不耐贮藏、运输。

 ……

 要求:再读文本,分析引用古诗文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提醒:注意标题,开头,中间,结尾。

 组内争议,组间交流。

 展示:

 以诗句为题概括文章的基本内容,引起阅读兴趣。

 开头引用白居易的文章,概括介绍以前对荔枝的总体印象,引发质疑。

 中间部分针对荔枝的几个特征(外壳、颜色、膜、不耐贮藏、习性)引用诗文进行具体生动形象的说明。

 结尾引用苏东坡的诗句点出荔枝的发展前景。

 师小结:引用古诗文,使文章的语言丰富多彩。文章富于文学性、趣味性。体现科学小品文艺性的特点。同时,文中引用古诗文也使得文章的结构脉络异常清晰:总——分——总

 第三、解决第三个问题

 投影显示目标:作者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说明

 要求:浏览课文,回顾第一个大问题,讨论

 明确:先说果实,后说花期、产地、古籍记载、习性,是先主后次。就果实来说先外部后内部,是从外到内,由表及里。

 师小结:抓住荔枝的基本特征,整体上从主到次。具体到果实上,从外到内,由表及里。尽管材料多却组织得井然有序,详略得当,脉络清晰,一目了然。

 第四、解决第四个问题

 投影显示目标:品味精确的语言。

 学生浏览课文,找出用词精确的语句加以解释。

 展示:

 大多数是深红或紫色……也有淡红色的,又有黄荔,淡红色而略带淡红。

 荔枝大小通常直径三到四厘米。

 荔枝花期是二月初到四月初。

 ……

 师小结:语言的精确性体现了科学小品的科学性、严谨性。准确地介绍了荔枝的基本特征。

 (五)、自主互动

 再读课文,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自主交流解决。

 问题组:本文还有那些说明方法举例说明。

 互动展示:作诠释,引用史料。

 (六)、探究拓展

 投影显示:请同学们写一段有关荔枝的文字,把文中引用的古诗文连缀起来。比一比,看谁写的又快又好!

 (七)、课堂总结

 投影显示:文章运用多种说明方法特别是引用古诗文按照从主到次,由外到内,由表及里的顺序,准确、生动地介绍了荔枝的基本特征。体现了科学性与文艺性相结合的文体特点。让我们多角度、全方位了解了荔枝的科学知识,受益匪浅!

 (八)、布置作业

 投影显示:介绍一种你最喜爱的水果,突出引用的说明方法。

 附:板书设计

 南州六月荔枝丹

 贾祖璋

 果实(外 内) 主

 生 长 次

教学总结

 整理记录之后,观照课堂实录和教案,发现两者出入其实很多。以前是喜欢按着教案上课,往往会出现学生要发散,而我死命的想将其扯回我固有的思路,故往往是前半节课热热闹闹(因为有背景的补充和介绍),而后半节课就显得枯燥无趣。而此次课堂上的突发情况却让我清醒认识到,一个教师,光是备课是不够的,需要教学机智!如原本在我的设想中,由荔枝诱人的激发学生兴趣,带出我的问题,即学生是否曾品尝过荔枝,由此让学生来介绍比较,然后引出所要学习的课文,让学生自发的去寻找作者以及相关的文章特点。可以让学生逐步去理解文章思路和作者情感。把认知性学习和体验性学习结合起来。但学生的回答却是截然相反的。他们抱着一种玩笑的心态,全班集体说“没有吃过!”幸好当是手中准备了荔枝干,急中生智。由此逆转情势。可当我要引入文中之时,童杰举手要发表意见。心急口快的他在举手的同时,人已经站起来。于是,课堂通过评价丁铭铭的描写而直接转入了关于说明方式和引用作用的小组讨论。而把作者介绍、字词正音给直接跳过了。同时因为看到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就补充了一个小组讨论,代替了原来的教师幻灯片展示。

 同时,荔枝干这一小道具的运用也激活了课堂气氛。虽然和原来的预计有所差别,但总算物尽其用。

 应该说,本次课堂教学,与我所准备的教案还是有较大出入的。但通过教学反思,我却发现有一种歪打正着的感觉。虽然在我的教学设想中,希望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但在实际的教案编写过程中还是限于条条框框,限于固定模式。如引入、作者介绍、字词正音。其实现在看来,既然已经布置了学生预习,课堂上并没有非讲不可的`理由。从此堂课,学生的自我见解和对说明文论述形式的熟悉程度,可见其是花了精力和时间去预习的。因此,通过观察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检查学生的预习,包括字词,这是一个值得一试的方法,也是我这堂课所得之一。

 的确,课堂教学是动态的生成的,预设的教学流程只能参考,不能死守,应该根据课堂情况机智处理。

 比较可惜的是,由于时间的问题,最后学生的一句结束语未能行成。作业布置时也未让学生写一句感想,这样会更直观。至少我可以明了学生对这堂课的感受。觉得很遗憾。但学生对缩写的认真完成至少让我感觉到了一点:学生的概括能力是可以的。以后这方面可以放手让学生练,也可以尝试让学生自我评价。但从丁铭铭的口头表达来看,是需要着重培养的。他属于班里语文中等水品。应该可以反应一部分同学的水平。以前曾经尝试过课前演讲,但后来因为学生的反应冷淡而中止。现在看来,这还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在两个班中进行调查,选择一种学生比较喜欢的口头训练方式。

 让每人准备一张白纸作备用的办法很好,有利于以写促思,细化、深化学生的阅读,我觉得以后在一些情感性比较强的课文中尤其可以尝试。这同时也可以带动学生的书面表达。这次教学实录中的相关补记其实也得益于学生的纸上记录。但也发觉有些学生在写的时候并不是很认真,草稿纸上如同画符。需要引导。

 让学生以情去理解说明文等使用类文章是不是容易背学生接受很难说。抽空需要作个调查。

 小记以前上完一节课也反思,不过总是大致想想,很难得细细致致的去考虑、记录。所以教了大半年书,总也没有进步。第一次把自己的课堂语言录下来,发觉是如此平淡无味。颇有一种醍醐灌顶之感。“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现在开始,应该还来得及吧

一、伽利略

伽利略(Galieo Galilei,1564~1642)伟大的意大利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基础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和数学表述形式的近代科学。他为推翻以亚里士多德为旗号的经院哲学对科学的禁锢、改变与加深人类对物质运动和宇宙的科学认识而奋斗了一生,因此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

(1)动手动脑、孜孜不倦

伽利略1564年2月15日生于比萨一个乐师和数学家之家,从小爱好机械、数学和音乐、诗画,喜欢做水磨、风车、船舶模型。17岁时虽遵父命入比萨大学学医,但却不顾教授们反对,独自钻研图书馆中的古籍和进行实验。1582年冬,托斯卡纳公爵的年轻数学教师O里奇允许伽利略旁听,使他进人一个新世界。里奇擅长的应用力学与应用数学及生动的讲课,引导他学习水力学、建筑学和工程技术及实验,伽利略在此期间如饥似渴地读了许多古代数学与哲学书籍,阿基米德的数学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使他深受感染,他深情地说:“阿基米德是我的老师。”

(2)善于观察,勤于实验

伽利略对周围世界的多种多样运动特别感兴趣,但他发现“运动的问题这么古老,有意义的研究竟如此可怜。”他的学生维维安尼在《伽利略传》中记叙了1583年19岁的枷利略在比萨大教堂的情景:

“以特有的好奇心和敏锐性,注视悬挂在教堂最顶端的大吊灯的运动——它的摆动时间在沿大弧、中弧和小弧摆动时是否相同……当大吊灯有规律地摆动时,……他利用自己脉搏的跳动,和自己擅长并熟练运用的音乐节拍……测算,他清楚地得出结论:时间完全一样。他对此仍不满足,回家以后……用两根同样长的线绳各系上一个铅球作自由摆动……他把两个摆拉到偏离竖直线不同的角度,例如30°和10°,然后同时放手。在同伴的协助下,他看到无论沿长弧和短弧摆动,两个摆在同一时间间隔内的摆动次数准确相等。他又另外做了两个相似的摆,只是摆长不同。他发现,短摆摆动300次时,长摆摆动40次(均在大角度情况下),在其他摆动角度(如小角度)下它们各自的摆动次数在同一时间间隔内与大角度时完全相同,并且多次重复仍然如此……他由此得出结论,看来无论对于重物体的快速摆动还是轻物体的慢摆动,空气的阻力几乎不起作用,摆长一定的单摆周期是相同的,与摆幅大小无关。他还看到,摆球的绝对重量或相对比重的大小都引不起周期的明显改变……只要不专门挑选最轻的材料作摆球,否则它会因空气阻力太大而很快静止下来。”

伽利略对偶然机遇下的发现,不但做了多次实测,还考虑到振幅、周期、绳长、阻力、重量、材料等因素,他还利用绳长的调节和标度作成了第一件实用仪器——脉搏计。

1585年因家贫退学,回到佛罗伦萨,担任了家庭教师并努力自学。他从学习阿基米德《论浮体》及杠杆定律和称金冠的故事中得到启示。自己用简单的演示证明了一定质量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与物体的形状无关,只与比重有关。他利用纯金、银的重量与体积列表后刻在秤上,用待测合金制品去称量时就能快速读出金银的成色。这种“浮力天平”用于金银交易十分方便。1586年他写了第一篇论文《小天平》记述这一小制作。1589年他又结合数学计算和实验写了关于几种固体重心计算法的论文。这些成就使他于1589年被聘为比萨大学教授,1592年起移居到威尼斯任帕多瓦大学教授,开始了他一生的黄金时代。

在帕多瓦大学,他为了帮助医生测定病人的热度做成了第一个温度计,这是一种开放式的液体温度计,利用带色的水或酒精作为测温物质,这实际上是温度计与气压计的雏形,利用气体的热胀冷缩性质通过含液玻璃管把温度作为一种客观物理量来测量。

伽利略认为:“神奇的艺术蕴藏在琐细和幼稚的事物中,致力于伟大的发明要从最微贱的开始”。“我深深懂得,只要一次实验或确证,就足以推翻所有可能的理由”。伽利略不愧是实验科学的奠基人。

(3)破除迷信闯出新路

伽利略认真读过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等著作,认为其中许多是错误的。他反对屈从于亚里土多德的权威,嘲笑那些“坚持亚里士多德的一词一句”的书呆子。他认为那些只会背诵别人词句的人不能叫哲学家,而只能叫“记忆学家”或“背诵博士”。他认为:“世界乃是一本打开的活书,”“真正的哲学是写在那本经常在我们眼前打开着的最伟大的书里,这本书是用各种几何图形和数学文字写成的。”他从小好问,好与师友争辩。他主张“不要靠老师的威望而是靠争辩”来满足自己理智的要求。他反对一些不合理的传统。例如他在比萨大学任教时就坚决反对教授必须穿长袍的旧规,并在学生中传播反对穿长袍的讽刺诗。他深信哥白尼学说的正确,他一针见血地笑那些认为天体不变的人,“那些大捧特捧不灭不变等等的人,只是由于他们渴望永远活下去和害怕死亡。”

伽利略依靠工匠们的实践经验与数学理论的结合,依靠他自己敏锐的观察和大量的实验成果,通过雄辩和事实,粉碎了教会支持的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思想体系两千多年来对科学的禁锢,在运动理论方面奠立了科学力学的基石(如速度、加速度的引入,相对性原理、惯性定律、落体定律、摆的等时性、运动叠加原理等),而且闯出了一条实验、逻辑思维与数学理论相结合的新路(参见“伽利略的运动理论与科学方法”)。

(4)热爱科学,传播真理

伽利略在帕多瓦自己的家中开办了一个仪器作坊,成批生产多种科学仪器与工具,并利用它们亲自进行实验。1609年7月,他听说荷兰有人发明了供人玩赏的望远镜后,8月,就根据传闻及折射现象,找到铅管和平凸及平凹透镜,制成第一台3倍望远镜,20天后改进为9倍,并在威尼斯的圣马克广场最高塔楼顶层展出数日,轰动一时。11月,他又制成20倍望远镜并用来观察天象,看到“月明如镜”的月球上竟是凸凹不平,山峦迭起。他还系统观察木星的四颗卫星。1610年他将望远镜放大倍数提高到33,同年3月发表《星空信使》一书,总结了他的观察成果并用来有力地驳斥地心说。伽利略发明望远镜可属偶然,但他不断改进设计,成批制造,逐步提高放大倍数,这不是一般学者、工匠或教师所能及的。

伽利略通过望远镜测得太阳黑子的周期性变化与金星的盈亏变化,看到银河中有无数恒星,有力地宣传了日心说。

(5)时代局限历史遗案

1615年伽利略受到敌对势力的控告,他虽几经努力,力图挽回局面,但1616年教皇还是下了禁令,禁止他以口头或文字的形式传授或宣传日心说。以后伽利略表面上在禁令下生活,实际上写出了《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一书来为哥白尼辩护。该书于1632年出版,当年秋伽利略就遭到严刑下的审讯。1633年6月22日伽利略被迫在悔过书上签字,随后被终身软禁。在软禁期间他又写了《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与数学证明对话集》一书,该书于1638年在荷兰莱顿出版。

伽利略1642年1月8日病逝,终年78岁。

科学的蓬勃发展早已证实了伽利略的伟大和教会的谬误,1979年梵蒂岗教皇保罗二世宣布对这一历史判决平反,只是平反来得过迟了。

二、奥斯特

奥斯特(Hans Christian Oersted,1777~1851)丹麦物理学家。1777年8月14日生于兰格朗岛鲁德乔宾的一个药剂师家庭。1794年考入哥本哈根大学,1799年获博士学位。1801~1803年去德、法等国访问,结识了许多物理学家及化学家。1806年起任哥本哈根大学物理学教授,1815年起任丹麦皇家学会常务秘书。1820年因电流磁效应这一杰出发现获英国皇家学会科普利奖章。1829年起任哥本哈根工学院院长。1851年3月9日在哥本哈根逝世。

他曾对物理学、化学和哲学进行过多方面的研究。由于受康德哲学与谢林的自然哲学的影响,坚信自然力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长期探索电与磁之间的联系。1820年4月终于发现了电流对磁针的作用,即电流的磁效应。同年7月21日以《关于磁针上电冲突作用的实验》为题发表了他的发现。这篇短短的论文使欧洲物理学界产生了极大震动,导致了大批实验成果的出现,由此开辟了物理学的新领域——电磁学。

1812年他最先提出了光与电磁之间联系的思想。1822年他对液体和气体的压缩性进行了实验研究。1825年提炼出铝,但纯度不高。在声学研究中,他试图发现声所引起的电现象。他的最后一次研究工作是抗磁性。

他是一位热情洋溢重视科研和实验的教师,他说:“我不喜欢那种没有实验的枯燥的讲课,所有的科学研究都是从实验开始的”。因此受到学生欢迎。他还是卓越的讲演家和自然科学普及工作者,1824年倡议成立丹麦科学促进协会,创建了丹麦第一个物理实验室。

1908年丹麦自然科学促进协会建立“奥斯特奖章”,以表彰做出重大贡献的物理学家。1934年以“奥斯特”命名CGS单位制中的磁场强度单位。1937年美国物理教师协会设立“奥斯特奖章”,奖励在物理教学上做出贡献的物理教师。

牛顿(Isaac Newton,1643~1727)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经典力学体系的奠基人。

牛顿1643年1月4日诞生于英格兰东部小镇乌尔斯索普一个自耕农家庭。出生前八九个月父死于肺炎。自小瘦弱,孤僻而倔强。3岁时母亲改嫁,由外祖母抚养。11岁时继父去世,母亲又带3个弟妹回家务农。在不幸的家庭生活中,牛顿小学时成绩较差,“除设计机械外没显出才华”。

牛顿自小热爱自然,喜欢动脑动手。8岁时积攒零钱买了锤、锯来做手工,他特别喜欢刻制日晷,利用圆盘上小棍的投影显示时刻。传说他家里墙角、窗台上到处都有他刻划的日晷,他还做了一个日晷放在村中央,被人称为“牛顿钟”,一直用到牛顿死后好几年。他还做过带踏板的自行车;用小木桶做过滴漏水钟;放过自做的带小灯笼的风筝(人们以为是彗星出现);用小老鼠当动力做了一架磨坊的模型,等等。他观察自然最生动的例子是15岁时做的第一次实验:为了计算风力和风速,他选择狂风时做顺风跳跃和逆风跳跃,再量出两次跳跃的距离差。牛顿在格兰瑟姆中学读书时,曾寄住在格兰瑟姆镇克拉克药店,这里更培养了他的科学实验习惯,因为当时的药店就是一所化学实验室。牛顿在自己的笔记中,将自然现象分类整理,包括颜色调配、时钟、天文、几何问题等等。这些灵活的学习方法,都为他后来的创造打下了良好基础。

牛顿曾因家贫停学务农,在这段时间里,他利用一切时间自学。放羊、购物、农闲时,他都手不释卷,甚至羊吃了别人庄稼,他也不知道。他舅父是一个神父,有一次发现牛顿看的是数学,便支持他继续上学。1661年6月考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作为领取补助金的“减费生”,他必须担负侍候某些富家子弟的任务。三一学院的巴罗(Isaac Barrow,1630~1677)教授是当时改革教育方式主持自然科学新讲座(卢卡斯讲座)的第一任教授,被称为“欧洲最优秀的学者”,对牛顿特别垂青,引导他读了许多前人的优秀著作。1664年牛顿经考试被选为巴罗的助手,1665年大学毕业。

在1665~1666年,伦敦流行鼠疫的两年间,牛顿回到家乡。这两年牛顿才华横溢,作出了多项发明。1667年重返剑桥大学,1668年7月获硕士学位。1669年巴罗推荐26岁的牛顿继任卢卡斯讲座教授,1672年成为皇家学会会员,1703年成为皇家学会终身会长。1699年就任造币局局长,1701年他辞去剑桥大学工作,因改革币制有功,1705年被封为爵士。1727年牛顿逝世于肯辛顿,遗体葬于威斯敏斯特教堂。

牛顿的伟大成就与他的刻苦和勤奋是分不开的。他的助手H牛顿说过,“他很少在两、三点前睡觉,有时一直工作到五、六点。春天和秋天经常五、六个星期住在实验室,直到完成实验。”他有一种长期坚持不懈集中精力透彻解决某一问题的习惯。他回答人们关于他洞察事物有何诀窍时说:“不断地沉思”。这正是他的主要特点。对此有许多故事流传:他年幼时,曾一面牵牛上山,一面看书,到家后才发觉手里只有一根绳;看书时定时煮鸡蛋结果将表和鸡蛋一齐煮在锅里;有一次,他请朋友到家中吃饭,自己却在实验室废寝忘食地工作,再三催促仍不出来,当朋友把一只鸡吃完,留下一堆骨头在盘中走了以后,牛顿才想起这事,可他看到盘中的骨头后又恍然大悟地说:“我还以为没有吃饭,原来我早已吃过了”。

牛顿的成就,恩格斯在《英国状况十八世纪》中概括得最为完整:“牛顿由于发明了万有引力定律而创立了科学的天文学,由于进行了光的分解而创立了科学的光学,由于创立了二项式定理和无限理论而创立了科学的数学,由于认识了力的本性而创立了科学的力学”。(牛顿在建立万有引力定律及经典力学方面的成就详见本手册相关条目),这里着重从数学、光学、哲学(方法论)等方面的成就作一些介绍。

(1)牛顿的数学成就

17世纪以来,原有的几何和代数已难以解决当时生产和自然科学所提出的许多新问题,例如:如何求出物体的瞬时速度与加速度?如何求曲线的切线及曲线长度(行星路程)、矢径扫过的面积、极大极小值(如近日点、远日点、最大射程等)、体积、重心、引力等等;尽管牛顿以前已有对数、解析几何、无穷级数等成就,但还不能圆满或普遍地解决这些问题。当时笛卡儿的《几何学》和瓦里斯的《无穷算术》对牛顿的影响最大。牛顿将古希腊以来求解无穷小问题的种种特殊方法统一为两类算法:正流数术(微分)和反流数术(积分),反映在1669年的《运用无限多项方程》、1671年的《流数术与无穷级数》、1676年的《曲线求积术》三篇论文和《原理》一书中,以及被保存下来的1666年10月他写的在朋友们中间传阅的一篇手稿《论流数》中。所谓“流量”就是随时间而变化的自变量如x、y、s、u等,“流数”就是流量的改变速度即变化率,写作等。他说的“差率”“变率”就是微分。与此同时,他还在1676年首次公布了他发明的二项式展开定理。牛顿利甩它还发现了其他无穷级数,并用来计算面积、积分、解方程等等。1684年莱布尼兹从对曲线的切线研究中引入了和拉长的S作为微积分符号,从此牛顿创立的微积分学在大陆各国迅速推广。

微积分的出现,成了数学发展中除几何与代数以外的另一重要分支——数学分析(牛顿称之为“借助于无限多项方程的分析”),并进一步进进发展为微分几何、微分方程、变分法等等,这些又反过来促进了理论物理学的发展。例如瑞士J伯努利曾征求最速降落曲线的解答,这是变分法的最初始问题,半年内全欧数学家无人能解答。1697年,一天牛顿偶然听说此事,当天晚上一举解出,并匿名刊登在《哲学学报》上。伯努利惊异地说:“从这锋利的爪中我认出了雄狮”。

牛顿的《光学》是他的另一本科学经典著作(1704年)。该书用标副标题是“关于光的反射、折射、拐折和颜色的论文”,集中反映了他的光学成就。

第一篇是几何光学和颜色理论(棱镜光谱实验)。从1663年起,他开始磨制透镜和自制望远镜。在他送交皇家学会的信中报告说:“我在1666年初做了一个三角形的玻璃棱镜,以便试验那著名的颜色现象。为此,我弄暗我的房间……”接着详细叙述了他开小孔、引阳光进行的棱镜色散实验。关于光的颜色理论从亚里士多德到笛卡儿都认为白光纯洁均匀,乃是光的本色。“色光乃是白光的变种。牛顿细致地注意到阳光不是像过去人们所说的五色而是在红、黄、绿、蓝、紫色之间还有橙、靛青等中间色共七色。奇怪的还有棱镜分光后形成的不是圆形而是长条椭圆形,接着他又试验“玻璃的不同厚度部分”、“不同大小的窗孔”、“将棱镜放在外边”再通过孔、“玻璃的不平或偶然不规则”等的影响;用两个棱镜正倒放置以“消除第一棱镜的效应”;取“来自太阳不同部分的光线,看其不同的入射方向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并“计算各色光线的折射率”,“观察光线经棱镜后会不会沿曲线运动”;最后才做了“判决性试验”:在棱镜所形成的彩色带中通过屏幕上的小孔取出单色光,再投射到第二棱镜后,得出核色光的折射率(当时叫“折射程度”),这样就得出“白光本身是由折射程度不同的各种彩色光所组成的非匀匀的混合体”。这个惊人的结论推翻了前人的学说,是牛顿细致观察和多项反复实验与思考的结果。

在研究这个问题的过程中,牛顿还肯定:不管是伽利略望远镜(凹、凸)还是开普勒望远镜(两个凸透镜),其结构本身都无法避免物镜色散引起起的色差。他发现经过仔细研磨后的金属反射镜面作为物镜可放大30~40倍。1671年他将此镜送皇家学会保存,至今的巨型天文望远镜仍用牛顿式的基本结构。牛顿磨制及抛光精密光学镜面的方法,至今仍是不少工厂光学加工的主要手段。

《光学》第二篇描述了光照射到叠放的凸透镜和平面玻璃上的“牛顿环”现象的各种实验。除产生环的原因他没有涉及外,他作了现代实验所能想到的一切实验,并作了精确测量。他把干涉现象解释为光行进中的“突发”或“切合”,即周期性的时而突然“易于反射”,时而“易于透射”,他甚至测出这种等间隔的大小,如黄橙色之间有一种色光的突发间隔为1/89000英寸(即现今2854×10-10米),正好与现代波长值5710×10-10米相差一半!

《光学》第三篇是“拐折”(他认为光线被吸收)即衍射、双折射实验和他的31个疑问。这些衍射实验包括头发丝、刀片、尖劈形单缝形成的单色窄光束“光带”(今称衍射图样)等10多个实验。牛顿已经走到了重大发现的大门口却失之交臂。他的31个疑问极具启发性,说明牛顿在实验事实和物理思想成熟前并不先作绝对的肯定。牛顿在《光学》一、二篇中视光为物质流,即由光源发出的速度、大小不同的一群粒子,在双折射中他假设这些光粒子有方向性且各向异性。由于当时波动说还解释不了光的直进,他是倾向于粒子说的,但他认为粒子与波都是假定。他甚至认为以太的存在也是没有根据的。

在流体力学方面,牛顿指出流体粘性阻力与剪切率成正比,这种阻力与液体各部分之间的分离速度成正比,符合这种规律的(如、空气与水)称为牛顿流体。

在热学方面,牛顿的冷却定律为:当物体表面与周围形成温差时,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散失的热量与这一温差成正比。

在声学方面,他指出声速与大气压强平方根成正比,与密度平方根成反比。他原来把声传播作为等温过程对待,后来PS拉普拉斯纠正为绝热过程。

(3)牛顿的哲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牛顿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连同他的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观点和一套初具规模的物理学方法论体系,给物理学及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给18世纪的工业革命、社会经济变革及机械唯物论思潮的发展以巨大影响。这里只简略勾画一些轮廓。

牛顿的哲学观点与他在力学上的奠基性成就是分不开的,一切自然现象他都力图力学观点加以解释,这就形成了牛顿哲学上的自发的唯物主义,同时也导致了机械论的盛行。事实上,牛顿把一切化学、热、电等现象都看作“与吸引或排斥力有关的事物”。例如他最早阐述了化学亲和力,把化学置换反应描述为两种吸引作用的相互竞争;认为“通过运动或发酵而发热”;火药爆炸也是硫磺、炭等粒子相互猛烈撞击、分解、放热、膨胀的过程,等等。

这种机械观,即把一切的物质运动形式都归为机械运动的观点,把解释机械运动问题所必需的绝对时空观、原子论、由初始条件可以决定以后任何时刻运动状态的机械决定论、事物发展的因果律等等,作为整个物理学的通用思考模式。可以认为,牛顿是开始比较完整地建立物理因果关系体系的第一人,而因果关系正是经典物理学的基石。

牛顿在科学方法论上的贡献正如他在物理学特别是力学中的贡献一样,不只是创立了某一种或两种新方法,而是形成了一套研究事物的方法论体系,提出了几条方法论原理。在牛顿《原理》一书中集中体现了以下几种科学方法:

①实验——理论——应用的方法。牛顿在《原理》序言中说:“哲学的全部任务看来就在于从各种运动现象来研究各种自然之力,而后用这些方去论证其他的现象。”科学史家IBCohen正确地指出,牛顿“主要是将实际世界与其简化数学表示反复加以比较”。牛顿是从事实验和归纳实际材料的巨匠,也是将其理论应用于天体、流体、引力等实际问题的能手。

②分析——综合方法。分析是从整体到部分(如微分、原子观点),综合是从部分到整体(如积分,也包括天与地的综合、三条运动定律的建立等)。牛顿在《原理》中说过:“在自然科学里,应该像在数学里一样,在研究困难的事物时,总是应当先用分析的方法,然后才用综合的方法……。一般地说,从结果到原因,从特殊原因到普遍原因,一直论证到最普遍的原因为止,这就是分析的方法;而综合的方法则假定原因已找到,并且已经把它们定为原理,再用这些原理去解释由它们发生的现象,并证明这些解释的正确性”。

③归纳——演绎方法。上述分析一综合法与归纳一演绎法是相互结合的。牛顿从观察和实验出发。“用归纳法去从中作出普通的结论”,即得到概念和规律,然后用演绎法推演出种种结论,再通过实验加以检验、解释和预测,这些预言的大部分都在后来得到证实。当时牛顿表述的定律他称为公理,即表明由归纳法得出的普遍结论,又可用演绎法去推演出其他结论。

④物理——数学方法。牛顿将物理学范围中的概念和定律都“尽量用数学演出”。爱因斯坦说:“牛顿才第一个成功地找到了一个用公式清楚表述的基础,从这个基础出发他用数学的思维,逻辑地、定量地演绎出范围很广的现象并且同经验相符合”,“只有微分定律的形式才能完全满足近代物理学家对因果性的要求,微分定律的明晰概念是牛顿最伟大的理智成就之一”。牛顿把他的书称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正好说明这一点。

牛顿的方法论原理集中表述在《原理》第三篇“哲学中的推理法则”中的四条法则中,此处不再转引。概括起来,可以称之为简单性原理(法则1),因果性原理(法则2),普遍性原理(法则3),否证法原理(法则4,无反例证明者即成立)。有人还主张把牛顿在下一段话的思想称之为结构性原理:“自然哲学的目的在于发现自然界的结构的作用,并且尽可能把它们归结为一些普遍的法规和一般的定律——用观察和实验来建立这些法则,从而导出事物的原因和结果”。

牛顿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论体系被爱因斯坦赞为“理论物理学领域中每一工作者的纲领”。这是一个指引着一代一代科学工作者前进的开放的纲领。但牛顿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论不可避免地有着明显的时代局限性和不彻底性,这是科学处于幼年时代的最高成就。牛顿当时只对物质最简单的机械运动作了初步系统研究,并且把时空、物质绝对化,企图把粒子说外推到一切领域(如连他自己也不能解释他所发现的“牛顿环”),这些都是他的致命伤。牛顿在看到事物的“第一原因”“不一定是机械的”时,提出了“这些事情都是这样地井井有条……是否好像有一位……无所不在的上帝”的问题,(《光学》,疑问29),并长期转到神学的“科学”研究中,费了大量精力。但是,牛顿的历史局限性和他的历史成就一样,都是启迪后人不断前进的教材。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1、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2、学习写驳论文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难点: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提成问题。

播放**《阿Q正传》的一小部分片段。同学们,这是由鲁迅先生著名小说《阿Q正传》改编的影片片段,故事通过阿Q的命运表现了鲁迅对中华民族的深刻审视和热切关注。我们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也读到过鲁迅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

是的,鲁迅就是一位毕生追求中华民族的民主自由的战士。(投影鲁迅像)1936年他去世时,上海民众在他的遗体上覆盖了写有“民族魂”三个大字的白布,以表达对鲁迅伟大人格的深深敬仰。鲁迅先生博大精深的思想至今仍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2、教学讲授。

(一)掌握字词。

搽(chá)、玄虚(xuán)、省悟(wu)、渺茫(miǎo)、诓骗(kuāng)。

(二)文章如何驳论证的1、自夸“地大物博”是信“地”信“物”并非自信”。2、希望国联是“他信”不是“自信”。3、求神拜佛是“自欺”。这些批驳证明失掉的不是“自信力”而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说明敌方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

3、研习课文。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1、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2、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并理解下列各字词的含义:搽、玄虚、省悟、自欺欺人、渺茫、脊梁、诓骗、怀古伤今。

4、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驳论文的一种写作方法,理解了鲁迅关于“中国人自信力”的阐述,“中国的脊梁”在当时的社会曾大大鼓舞国人的士气,在今天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时,鲁迅杂文的语言技巧和讽刺手法的运用也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5、布置作业。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鲁迅

写作技巧就是写作中进行表现时运用的方法,是作者为表情达意而采取的有效艺术手段。写作技巧受限于作者的世界观、艺术观,同时又作用于他的写作实践,为写作活动服务。

写作方法可以有语言技巧(如修辞,句式,意蕴,用词,作者风格),表现手法(常见的有: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首尾呼应(也叫前后呼应)、衬托对比、伏笔、白描细描、铺垫。

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表达方式(就是常见的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构思方法等四大类。

—写作技巧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