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堂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2收藏

鬼堂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上星穴的别名·鬼堂 41 上星穴的别名 42 出处 43 穴名解 44 所属部位 45 上星穴的定位 46 上星穴的取法 47 上星穴穴位解剖 471 层次解剖 472 穴区神经、血管 48 上星穴的功效与作用 49 上星穴主治病证 410 刺灸法 4101 刺法 4102 灸法 411 上星穴的配伍 412 文献摘要 5 尺泽穴的别名·鬼堂 51 鬼堂的别名 52 出处 53 穴名解 54 特异性 55 所属部位 56 尺泽穴的定位 57 尺泽穴的取法 58 尺泽穴穴位解剖 581 层次解剖 582 穴区神经、血管 59 尺泽穴的功效与作用 510 尺泽穴主治病证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5112 灸法 512 尺泽穴的配伍 513 研究进展 514 文献摘要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鬼堂 1 拼音

guǐ táng

2 英文参考

Shàngxīng GV23 [中国针灸学词典]

Chǐzé LU5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

鬼堂为经穴别名:1上星;2尺泽。[1]

鬼堂为十三鬼穴之一。《备急千金要方》:“百邪所病者,针有十三穴……第十针直鼻上入发际一寸,名鬼堂。”所指即上星穴。又《千金翼方》作尺泽穴别名。

4 上星穴的别名·鬼堂

鬼堂为经穴别名,即上星。[1]。出《备急千金要方》。

穴位 上星 汉语拼音 Shangxing 罗马拼音 Shanghsing 美国英译名 Super Star 各

号 中国 GV23 日本 23 法

国 莫兰特氏 VG22 富耶氏 德国 LG22 英国 Gv23 美国 Go23

上星为经穴名(Shàngxīng GV23,DU23)[2]。出《针灸甲乙经》。别名鬼堂(《备急千金要方》),明堂(《太平圣惠方》),神堂(《针灸聚英》)。属督脉[2]。上即上方,星即星球,人头形圆像天,穴居头上,如星在上天,故名上星[2]。上星穴主要用于头面、目鼻疾患等:如头风,眩晕,面浮虚,目睛痛,近视,角膜炎,视神经萎缩,鼻炎,鼻衄,鼻瘜肉,鼻痈,癫狂,痫症,疟疾,热病,头痛,目痛,鼻渊,目赤肿痛,不能远视,迎风流泪,鼻痔,多涕,头风虚肿,头屑多,热病汗不出,呕吐,烦满,目眩,鼻塞,鼻出血,前额神经痛,面赤肿,额窦炎,鼻息肉,角膜白斑,神经衰弱等。

41 上星穴的别名

鬼堂(《备急千金要方》),明堂(《太平圣惠方》),神堂(《针灸聚英》)。

42 出处

《针灸甲乙经》:上星一穴,在颅上,直鼻中央,入发际一寸陷者中,可容豆,督脉气所发。

43 穴名解

上即上方,星即星球,人头形圆像天,穴居头上,如星在上天,故名上星[2]。

上,指头部。上者,升也,大也。中医有鼻通天气,目比日月之说;穴在前头部正中,正为阳精所聚之处。穴居头上,犹如星之居上,精英四照,故名上星,又名神堂、明堂。[3]

44 所属部位

前头[4]

45 上星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上星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5]。

上星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正坐仰靠取穴[2]。

上星穴位于头正中线,入前发际1寸[6]。

上星穴在督脉的位置

上星穴在前头部的位置

上星穴在前头部的位置

上星穴在前头部的位置

上星穴在前头部的位置

46 上星穴的取法

正坐或仰靠,在头部中线入前发际1寸处取穴。

上星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正坐仰靠取穴。[2]

正坐或仰靠位,于前发际中点入发际1寸处取穴;若无前发际时,可先取百会,向前4寸取穴[7]。

47 上星穴穴位解剖

上星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布有额神经的分支和额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47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2]。

皮肤→皮下组织→枕额肌额腹[8]。

47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滑车上神经分布;深层有面神经颞支和眶上动脉分布[8]。

布有额神经分支,额动、静脉分支及颞浅动、静脉分支[6]。

48 上星穴的功效与作用

上星穴具有熄风清热、宁神通鼻的功效。

上星穴有清热散风,通窍明目作用。[2]

上星穴为督脉之气所发,泻之可清督脉之气,以达通窍止血、清利头目之目的,临床以治疗鼻衄、鼻渊等鼻疾为主。[9]

上星穴主治鼻不通,目眩,睛痛诸疾,有清脑利窍、疏通血脉之功。凡属风热上冲,鼻塞、鼻衄、风眩、目不远视、如雾迷蒙,一切上焦风热、头目不清之症,悉可取此。[3]

49 上星穴主治病证

上星穴主要用于头面、目鼻疾患等:如头风,眩晕,面浮虚,目睛痛,近视,角膜炎,视神经萎缩,鼻炎,鼻衄,鼻瘜肉,鼻痈,癫狂,痫症,疟疾,热病,头痛,目痛,鼻渊,目赤肿痛,不能远视,迎风流泪,鼻痔,多涕,头风虚肿,头屑多,热病汗不出,呕吐,烦满,目眩,鼻塞,鼻出血,前额神经痛,面赤肿,额窦炎,鼻息肉,角膜白斑,神经衰弱等。

上星穴主要用于头面、目鼻疾患等:如头风、眩晕、面浮虚、目睛痛、近视、角膜炎、视神经萎缩、鼻炎、鼻衄、鼻瘜肉、鼻痈、癫、狂、痫症、疟疾、热病等[2]。

上星穴主治头痛、目痛,鼻渊、鼻衄、癫狂、疟疾、热病[8]。

上星穴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不能远视,迎风流泪,鼻渊,鼻痈,鼻衄,鼻痔,多涕,头风虚肿,头屑多;热病汗不出,疟疾;痫证,癫狂;呕吐,烦满[7]。

上星穴主治头痛,目眩,目赤痛,鼻塞,鼻出血,癫狂,痫证;以及前额神经痛,鼻炎,角膜炎,近视等[6]。

治眩晕,头痛,目赤肿痛,面赤肿,迎风流泪,鼻渊,鼻鼽,鼻痔,鼻痈,热病汗不出,疟疾,额窦炎,鼻息肉,角膜白斑,前额神经痛,神经衰弱。

410 刺灸法 4101 刺法

一般沿皮刺0 5~08寸[2][6];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2]。

平刺05~08寸,局部酸胀[7]。

平刺05~1寸[8]。

注意:新生儿及囟门未闭合时慎用[2]。

小儿前囟未闭者禁针[7]。

4102 灸法

可灸[2][7][8]。

艾条灸5~10分钟[6]。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可灸七壮,不宜多灸,若频灸,即拔气上,令人目不明。

注意:小儿前囟未闭者禁灸[7]。

411 上星穴的配伍

上星穴配百会、合谷治头风[2]。

上星穴配迎香、素髎、合谷治鼻出血,鼻炎[2]。

上星穴配肝俞治目赤、目痛、目痒等[2]。

上星配百会、囟会、承光,有清热利窍的作用,主治鼻塞不闻香臭,头痛。

上星配合谷、足三里,有疏风清热,健脾化痰的作用,主治鼻渊,眩晕。

上星配肝俞,有散风清热,疏肝明目的作用,主治目泪出,多眵。

上星配风府、禾髂、风池、水沟、百会、百劳、风门,治鼻渊、鼻痔[7]。

上星配百会、神庭、前顶、攒竹、丝竹空、风池、合谷,治眼目风热[7]。

上星配风池、天柱,治头眩[7]。

上星配大椎,治痃疟[7]。

上星配前顶、百会、阳谷、合谷、关冲、昆仑、侠溪,治头风[7]。

412 文献摘要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头风,面虚肿,鼻塞不闻香臭,目眩,痎疟振寒,热病汗不出,目睛痛,不能远视。

《针灸大成》:主面赤肿,头风,头皮肿,面虚,鼻中息肉,鼻塞头痛,痎疟振寒,热病汗不出,目眩,目睛痛,不能远视,口鼻出血不止。不宜多灸,恐拔气上,令人目不明。

《针灸聚英》:以细三棱针宣泄诸阳热气,无令上冲头目。

《类经图翼》:又十三鬼穴,此名鬼堂,主百邪癫狂,当在第十次下针。

《普济》:灸亦得,然不及针。日灸三壮至百五壮罢,须停十余日,然后更灸。故不用相续加灸满五十壮,即以细三棱针刺头上,以宣热气,忌酒面荞麦。

5 尺泽穴的别名·鬼堂

鬼堂为经穴别名,即尺泽[1]。出《千金翼方》。

穴位 尺泽 汉语拼音 Chize 罗马拼音 Chihtse 美国英译名 Short Narrow Marsh 各

号 中国 LU5 日本 P5 法

国 莫兰特氏 P5 富耶氏 LU5 德国 L5 英国 LU5 美国 5

尺泽为经穴名(Chǐzé LU5)[10]。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代号LU5[11]。别名鬼受,鬼堂[11]。属手太阴肺经[10]。尺泽为手太阴肺经的合穴,五行属水[10]。尺即尺肤,指前臂部,泽即沼泽,为水聚处,此穴在肘部,为合穴,脉气汇聚于此,故名尺泽[10]。主治咳嗽,气喘,少气,咯血,潮热,肺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胸部烦满,心痛,心烦,悲愁不乐,咽喉肿痛,胸部胀满,胸膜炎,小儿惊风,急性胃肠炎,吐泻,肘臂挛痛,肩内侧痛,肩胛神经痛,四肢暴肿,手不能伸,肘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丹毒,身痛,腰脊强痛,膝髌肿痛,乳痈,发热,症瘕积聚,疝气,咽喉肿痛,喑哑,抽搐,癫痫,精神病,脑血管病后遗症,遗尿,尿失禁等。

51 鬼堂的别名

鬼受(《备急千金要方》),鬼堂(《千金翼方》)。

52 出处

《黄帝内经灵柩·本输》:肺出于少商……入于尺泽,尺泽肘中之动脉也,为合。手太阴经也。

53 穴名解

尺即尺肤,指前臂部,泽即沼泽,为水聚处,此穴在肘部,为合穴,脉气汇聚于此,故名尺泽[10]。

《说文》:“尺,十寸也,手却十分动脉为寸口,十寸为尺,尺所以指尺,规矩事也。”《脉经》卷一:”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脉诀云:“分寸为尺,分尺为寸。”人之前膊腕横纹后1寸为关,由关至肘横纹为尺。所谓“尺肤热”者,即指此1尺全部而言。见此1尺之热,即知全身俱热也。[3]

《周礼·地宫》:“泽,水之所钟也。”尺泽者,言穴居尺部低洼之处,犹如水之有宫城也[3]。

杨上善说:“水出井泉流注行已,便入于海,十二经脉出四支已流口(缺文,疑为‘注’字)而行至此,入五藏海泽。谓陂、泽,水钟处也。尺谓从此向口(缺文,疑为‘肘’字)有尺也,一尺之中脉注此处,流动而下,与水义同,故名尺泽。”

54 特异性

手太阴肺经五输穴之合穴,五行属水。

55 所属部位

肘[12]

56 尺泽穴的定位

尺泽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5][13]。

尺泽位于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桡侧缘凹陷处,微屈肘取穴[11]。

尺泽在肘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缘凹陷中。微屈肘取穴[10]。

尺泽在手太阴肺经中的位置

尺泽的位置

尺泽的位置

上肢内侧部经穴——尺泽的位置

尺泽的位置(手太阴肺经)

尺泽的位置(肌肉)

尺泽的位置(骨骼、神经、血管)

57 尺泽穴的取法

手掌向上,微屈肘,在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缘处取穴。

在肘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缘凹陷中,微屈肘取穴[10]。

在肘区,肘横纹上,当肱二头肌肌腱桡侧缘凹陷中取穴[14]。

58 尺泽穴穴位解剖

尺泽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肱桡肌、肱肌。有桡侧返动、静脉之分支及头静脉。分布著前臂外侧皮神经及桡神经。皮肤由前臂外侧皮神经分布。皮下组织内除上述皮神经外,还有头静脉和前臂外侧皮神经经过。针由皮肤经头静脉、皮神经之间,穿肘深筋膜,进入肱桡肌。肱桡肌和其深面的肱肌之间有桡神经,该神经于此分为深、浅二支。深支支配肱桡肌,肱肌由肌皮神经支配。

58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肱桡肌→桡神经→肱肌[10]。

皮肤→皮下组织→肱桡肌→肱肌[13]。

5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桡神经干经过,并有桡神经深支、肌皮神经肌支和桡侧剐动脉前支(肱深动脉分支)分布[13]。

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桡神经和头静脉,桡侧返动、静脉分支[11]。

59 尺泽穴的功效与作用

尺泽穴有清热和胃,通络止痛的作用。

尺泽穴有清肺泻火,调理肠腑之作用[10]。

肺主气,司呼吸,尺泽穴为肺经之合穴,“合主逆气而泄”,又穴性属水,为本经子穴,根据“实则泻其子”的原则,凡肺经有热所致肺气上逆之咳喘、胸部胀满,热伤肺络所致的咯血、潮热及肺热上壅所致的咽喉肿痛等,均可泻尺泽以治之[14]。

手太阴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肺热移于胃肠,胃气上逆则呕吐,阻于胃肠则泄泻,取尺泽穴可清肺胃、调气机、止吐泻[14]。

尺泽穴在肘横纹外侧端,为手太阴经之合穴,合象水之归。水之所归,大则江海,小则沼泽,以泽字立意,治意亦广,大有普及全身之势。如治舌咽干涩、血不荣筋、臂挛喉痹,以及津液失调、四肢拘急、静脉充血,取本穴治之,则甘霖普泽,万物孳生矣。尤其时病拘急,在本穴静脉放血,可以立愈。[3]

尺泽穴位于肘部,可治肘臂挛痛,属腧穴的局部治疗作用[14]。

510 尺泽穴主治病证

尺泽穴主治咳嗽,气喘,少气,咯血,潮热,肺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胸部烦满,心痛,心烦,悲愁不乐,咽喉肿痛,胸部胀满,胸膜炎,小儿惊风,急性胃肠炎,吐泻,肘臂挛痛,肩内侧痛,肩胛神经痛,四肢暴肿,手不能伸,肘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丹毒,身痛,腰脊强痛,膝髌肿痛,乳痈,发热,症瘕积聚,疝气,咽喉肿痛,喑哑,抽搐,癫痫,精神病,脑血管病后遗症,遗尿,尿失禁等。

尺泽穴主治咳嗽、气喘、咯血、潮热、咽喉肿痛、胸部胀满、小儿惊风、吐泻、肘臂挛痛[13]。

尺泽穴主治咳嗽,气喘,咯血,胸部烦满,咽喉肿痛,肘臂挛痛等[11]。

尺泽穴主要用于胸肺、胃肠及局部疾患:如咳嗽、气喘、少气咳血、肺炎、肺结核、心痛、心烦、急性胃肠炎、呕吐、肘臂挛痛、肘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小儿惊风、丹毒等[10]。

尺泽穴以治肺脏实证、热证为主[14]。

肺胸病:咳嗽,气喘,咯血,潮热,胸部胀满[14]。

胃肠病:急性腹痛,吐泻[14]。

五官病:咽喉肿痛,喑哑[14]。

神志病:悲愁不乐,小儿惊风,抽搐,癫痫[14]。

肾病:遗尿,尿失禁[14]。

经脉病:肘臂挛痛,肩内侧痛,四肢暴肿,手不能伸[14]。

其他病:身痛,腰脊强痛,膝髌肿痛,乳痈,丹毒,发热,症瘕积聚,疝气[14]。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13]。

直刺03~05寸[11]。

一般直刺05~08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10]。

直刺08~12寸,局部有酸胀感,或有触电样感向前臂或手部放散;也可用三棱针或粗毫针点刺出血[14]。

点刺出血,用于急性吐泻。

注意:不宜针刺过深,以免刺伤穴下血管引起内出血[14]。

5112 灸法

可艾卷灸[10]。

艾条灸5~10分钟[11]。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注意:不宜瘢痕灸,以免因瘢痕而影响肘关节的活动[14]。

512 尺泽穴的配伍

尺泽配少泽治短气胁痛、心烦[10]。

尺泽配合谷、少商治咽喉肿痛[10]。

尺泽配合谷,有行气活络,祛瘀止痛的作用,主治肘臂挛痛,肘关节屈伸不利。

尺泽配肩髃、曲池、合谷,治肘臂挛痛[14]。

尺泽配少商、商阳,治咽喉肿痛[14]。

尺泽配委中,有清热化湿的作用,主治吐泻。

尺泽配委中、水沟,治闪挫腰痛[14]。

尺泽配肺俞,有降气止咳平喘的作用,主治咳嗽,气喘。

尺泽配肺俞、风门,治咳喘[14]。

尺泽配委中刺络放血,治急性吐泻[14]、急性胃肠炎[10]。

513 研究进展

艾灸异常胎位孕妇的尺泽穴,可使腹部松弛,胎动活跃,有一定转胎作用[10]。

针刺正常人尺泽穴,可使阑尾运动增强,排空时间缩短[10]。

针刺尺泽等穴治疗热带嗜酸性白细胞增多症,可使嗜酸性白细胞降低[10]。

降压作用:临床观察针刺尺泽有降压作用,对高血压患者有一定疗效[14]。

对结肠蠕动的调整作用:针刺尺泽可使不蠕动或蠕动很弱的降结肠下部或直肠的蠕动增强[14]。

对中长跑运动员肺活量的影响:实验组运动员左、右臂尺泽进行5个疗程的温和灸法,测定实验前后两组运动员的肺活量和1000 m跑成绩。结果显示,5个疗程后实验组运动员的平均肺活量较实验前显著提高(P<001),而对照组平均肺活量实验前后差异不明显[14]。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514 文献摘要

《备急千金要方》:主呕泻上下出,两胁下痛。

《灵光赋》:吐血定喘补尺泽。

《针灸甲乙经》:振寒瘛疭,手不伸,咳嗽唾浊,气膈善呕,鼓颔不得汗,烦满,因为疚衄,尺泽主之,左窒刺右,右窒刺左。心膨膨痛,少气不足以息,尺泽主之。咳逆上气,舌干,胁痛,心烦,肩寒,少气不足以息,腹胀,喘,尺泽主之。肘痛,尺泽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风痹,肘挛,手臂不得举,喉痹,上气,舌干,咳嗽唾浊,四肢暴肿,臂寒,短气。

《针灸大成》:主肩臂痛,汗出中风,小便数,善嚏,悲哭,寒热,风痹,臑肘挛,手臂不举,喉痹,上气呕吐,口干,咳嗽唾浊,痃疟,四肢暴肿,心疼臂寒,短气,肺膨胀,心烦闷少气,劳热,喘满,腰脊强痛,小儿慢惊风。

1、不通则痛,通则不痛

古人从病机方面认为人体脏腑经络气血不通是造成疼痛的根本原因,因此治疗时就要疏通经络、调和脏腑达到气血通调疼痛可止。这就提出了以下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气血不通?是那个脏腑、那条经络气血不通?这对治痛是很重要的,这就是我总结针灸治痛十法的根源。

2、住痛移疼,取相交相贯之经

经络病而致的疼痛,应当选取与疼痛部位相交叉、相贯穿的经络穴位来治疗。也就是说要想治好疼痛,一定要熟悉掌握经络的循行与分布,这很重要的。古人也有进一步的具体指教,如经络滞而求原、别、交、会之道。也就是由于经络阻滞、气血不通而引起疼痛时,可取相交、相贯经络的原穴、络穴、交位、会穴来治疗。这是由于经络病而引起的疼痛的治疗原则。

3、脏腑病而求门、海、俞、募之微

脏腑气血不调时,用带门字(如期门、章门)或海字(如气海、血海)的穴位及五脏六腑的俞穴、募穴来治疗,通过这些穴位来调和脏腑气血,达到治疗因脏腑病而引起的疼痛的目的。

疼痛常常影响到人的精神,病人烦躁、坐卧不安、失眠等。这就是疼痛影响到人的神明,影响到心。也有一些疮疡疼痛,兼有红肿,而又烦躁,是疼痛影响到血脉,而心主血脉、主神明,也同时影响到心的表现,因此病机十九条中有: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依据此理,在治痛时不论因脏腑还是是经络,只要病人出现坐卧不安,精神烦躁,脉数尿黄,均配以清心之法(穴如:大陵、间使、心俞。药如:生地、木通、竹叶、生甘草、连翘、黄连),均能取得满意效果。

二、针灸治痛十个立法:简称“十法”

1、疏风止痛法

风为阳邪,性主疏散、伤人肌表,荣卫失调,以致疼痛,治用疏散风邪、调和荣卫。穴用风池、风府、风市。风池可袪风解表,风府袪风清神,风市袪风通络。此法以治外风为主,疼痛可遍及全身各处,不是固定一点疼痛为特点。有汗、脉缓、头痛、腰痛、四肢痛因外风者都可以应用。

2、散寒止痛法

寒为阴邪,性主收引,伤人皮毛,腠理收缩,经络失畅,以致疼痛,治用散寒通络,行气止痛。穴用:大椎、后溪、昆仑。大椎是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能助阳以散寒。后溪是八脉交会穴,能通督脉,昆仑经足太阳膀胱经由上向下夹脊循背,寒邪伤人,首犯太阳。三穴共奏宜散寒邪,行气止痛之效。

3、袪湿止痛法

湿邪粘腻,易阻气机,滞在上常见头晕,头沉,滞在躯干常胸闷、腹胀。湿流四肢则胀痛,治疗均应袪湿消肿止痛。穴用:中脘、足三里、三阴交。中脘、三阴交可袪湿健脾,足三里升清降浊,消肿袪湿。三穴共奏健脾、行气、袪湿、通络止痛的功效。

4、行气止痛法

气滞则痛,古有形伤肿,气伤痛之说,此处气滞,一指肝气郁结,二指思则气结,治当疏肝行气止痛。穴用:肝俞、期门、阳陵泉。肝俞、期门为肝的俞募配穴,可疏肝理气止痛。阳陵泉是胆经合穴,可舒肝利胆。以上配合可治胸助疼痛、胃气痛、四肢走注疼痛。

5、活血止痛法

跌打损伤、气滞血瘀、瘀血阻络发为疼痛,多为剌痛,其痛有定处,昼轻夜重,治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穴用:尺泽、委中、膈俞。上肢及上半身瘀阻,常用尺泽放血,下肢及下半身瘀阻,常用委中放血,膈俞为血之会穴。三穴能活血化瘀,何处瘀阻,再配合局部取穴。

6、温中止痛法

寒邪直中,或从内生,常致脘腹疼痛,治须温中散寒,行气止痛。如胃脘痛、腹痛、痛经因寒者,均可使用。穴用:中脘、气海、脾俞。灸中脘、气海,可温中下二焦,散寒行气;脾俞针灸并用,温运脾阳,散寒行气止痛。

7、消导止痛法

食滞中焦,或停肠胃,常致便秘、腹胀、脘腹疼痛,嗳腐吞酸,故须消导食积,通肠导滞,腑气通畅,胀痛可止。穴用:中脘、天枢、足三里。中脘调胃,天枢通肠,足三里能升能降,通腑以下行,增胃肠之蠕动,饮食积滞可下行,脘腹疼痛可以消除。

8、养血止痛法

外伤手术出血,或产后失血过多,常致筯脉失养而疼痛,有时疼痛游走无定处,治要养血荣筯止痛。穴用:肝俞、脾俞、阳陵泉。肝藏血,脾统血。肝俞调肝血以养筯,脾俞益脾而增饮食生血。阳陵泉为筯会,可舒筯利节止痛。何部痛甚再局部配合选穴。

9、清热止痛法

诸痛痒疮,皆属心火。火邪热盛,肌肤肿胀,血行不畅,则易疼痛,诸如炎症的红、肿、热、痛。穴用:十宣、大陵、丰隆。十宣宜放血泻脏腑热,丰隆从阳明以泻六腑热。热去肿消,经通止痛。

10、补肾止痛法

肾主骨,肝主筯。肝肾亏损,则筋骨疼痛。外受寒邪,则疼痛加重。治应补肝肾,强筋骨,肾气充实则筋骨不痛。穴用:肝俞、肾俞、太溪、大杼。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亏损,筋骨失养,常致腰膝疼痛。若兼见头晕、耳鸣、心悸、失眠、脉沉细弦,则可用此法。

附常见疾病穴位

1、脑炎后遗症: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200多个,计1510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8个穴位(依次数大小为序,下同)依次是足三里、阳陵泉、合谷、曲池、三阴交、大椎、环跳、悬钟、肩髃、肾俞、风池、外关、哑门、委中、内关、昆仑、百会、太冲。

2、小儿麻痹后遗症: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180多个,计1009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3个穴位,依次是足三里、环跳、悬钟、阳陵泉、曲池、合谷、肩髃、肾俞、大椎、风市、三阴交、解溪、外关。

3、腮腺炎: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50多个,计151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8个穴位,依次是合谷、角孙、颊车、翳风、曲池、少商、耳尖、外关。

4、菌痢: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70多个,计306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0个穴位,依次是天枢、足三里、气海、曲池、合谷、关元、中脘、上巨虚、大椎、神阙。

5、肝炎: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50多个,计629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0个穴位,依次是足三里、肝俞、三阴交、胆俞、阳陵泉、中脘、太冲、脾俞、大椎、期门。

6、心律失常: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60多个,计203穴次,其中最髙频次的8个穴位,依次是内关、心俞、神门、足三里、膻中、三阴交、厥阴俞、太溪。

7、高血压: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80多个,计269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0个穴位,依次是足三里、曲池、百会、风池、合谷、太阳、太冲、三阴交、行间、内关。

8、哮喘: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80多个、计777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3个穴位,依次是肺俞、膻中、足三里、大椎、定喘、天突、肾俞、风门、丰隆、膏肓俞、太渊、合谷、尺泽。

9、(支)气管炎、咳嗽: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70多个,计387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3个穴位,依次是肺俞、膻中、肾俞、定喘、天突、足三里、大椎、风门、心俞、丰隆、膏肓俞、脾俞、鱼际。

10、呃逆: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70多个,计280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8个穴位,依次是内关、足三里、中脘、膻中、膈俞、天突、太冲、翳风。

11、胃下垂: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30多个,计151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8个穴位,依次是足三里、胃俞、中脘、脾俞、气海、内关、梁门、中枢。

12、胃痉挛、胃炎、胃脘痛、胃扭转、十二指肠溃疡: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110多个,计835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2个穴位,依次是足三里、中脘、内关、胃俞、脾俞、天枢、上脘、太冲、三阴交、下脘、梁门、梁丘。

13、腹泻: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90多个,计737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0个穴位,依次是足三里、天枢、神阙、中枢、长强、关元、内关、脾俞、气海、大肠俞。

14、遗尿: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60多个,计386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9个穴位,依次是三阴交、关元、中极、肾俞、百会、气海、足三里、膀胱俞、阴陵泉。

15、尿潴留: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70多个,计566穴次,其中最髙频次的10个穴位,依次是三阴交、中极、关元、阴陵泉、足三里、气海、曲骨、肾俞、膀胱俞、次髎。

16、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40多个,计125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6个穴位,依次是三阴交、足三里、内关、间使、神门、风池。

17、减肥、高血脂: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60多个,计219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8个穴位,依次是三阴交、足三里、丰隆、曲池、内关、阴陵泉、内庭、天枢。

18、肩痛: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110多个,计873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4个穴位依次是肩髃、曲池、肩贞、天宗、臂臑、条口、合谷、外关、肩前、肩髎、肩井、后溪、巨骨、承山。

19、腰腿痛、坐骨神经痛: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130多个,计1268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5个穴位,依次是环跳、阳陵泉、委中、承山、昆仑、秩边、悬钟、殷门、肾俞、大肠俞、风市、承扶、足三里、夹脊、次髎。

20、头痛: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130多个,计785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2个穴位,依次是风池、合谷、太阳、百会、印堂、头维、太冲、足三里、三阴交、上星、率谷、内关。

21、面神经麻痹: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160多个,计2601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4个穴位,依次是地仓、颊车、合谷、阳白、四白、太阳、下关、攒竹、迎香、翳风、风池、水沟、鱼腰、颧髎。

22、三叉神经痛: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80多个,计360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0个穴位,依次是下关、合谷、颊车、太阳、阳白、四白、攒竹、地仓、鱼腰、迎香。

23、偏头痛: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80多个,计323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0个穴位,依次是太阳、风池、率谷、合谷、太冲、足三里、丝竹空、百会、头维、悬颅。

24、中风: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240多个,计3414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8个穴位,依次是曲池、合谷、足三里、阳陵泉、肩髃、环跳、外关、太冲、悬钟、三阴交、廉泉、百会、风池、内关、地仓、颊车、风市、手三里。

25、癫痫: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的用穴共110多个,计513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1个穴位,依次是大椎、百会、足三里、丰隆、内关、腰奇、鸠尾、水沟、长强、间使、合谷。

26、神经衰弱、失眠: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80多个,计276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7个穴位,依次是内关、足三里、神门、三阴交、风池、百会、心俞。

27、癔病: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80多个,计263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8个穴位,依次是合谷、内关、水沟、涌泉、足三里、中脘、曲池、太冲、神门。

28、落枕: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40多个,计131穴次,其中最髙频次的7个穴位,依次是风池、悬钟、后溪、肩井、外关、肩中俞、养老。

29、颈椎疾病: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90多个,计391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1个穴位,依次是夹脊、大椎、风池、肩髃、曲池、天柱、合谷、后溪、天宗、肩井、外关。

30、腰痛、急性腰扭伤: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110共多个,计630穴次,其中最髙频次的11个穴位,依次是委中、肾俞、后溪、水沟、腰阳关、大肠俞、昆仑、命门、环跳、殷门、次髎。

31、泌尿系结石: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40多个,计199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1个穴位,依次是肾俞、三阴交、京门、阴陵泉、足三里、关门、膀胱俞、中极、太溪、水道、天枢。

32、男性不育、阳萎,遗精、精少: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90多个,计845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3个穴位,依次是三阴交、关元、肾俞、中极、命门、次髎、足三里、太溪、气海、太冲、神门、曲骨、内关。

33、肠道病、(急)腹痛、肠梗阻: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70多个,计282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2个穴位,依次是足三里、中脘、天枢、内关、神阙、合谷、气海、三阴交、上巨虚、关元、大肠俞、阴陵泉。

34、胆石病、胆绞痛:涉及该病证处方用穴共40多个,计168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9个穴位,依次是阳陵泉、胆俞、日月、足三里、期门、太冲、肝俞、胆囊穴、丘墟。

35、乳痈: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40多个,计136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7个穴位,依次是膻中、肩井、乳根、内关、足三里、少泽、曲池。

36、痔: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30多个,计83穴次,其中最高颊次的5个穴位, 依次是长强、承山、次髎、二白、大肠俞。

37、月经病、崩漏: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80多个,计491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2个穴位,依次是三阴交、关元、足三里、肾俞、气海、中极、太冲、血海、次髎、地机、内关、隐白。

38、胎位不正: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5个,计33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2个穴位,依次是至阴、三阴交。

39、缺乳: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40多个,计191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5个穴位,依次是膻中、乳根、足三里、少泽、合谷。

40、疳积:涉及病证的处方用穴共40多个,计89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3个穴位,依次是四缝、足三里、内关。

41、疮疖: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40多个,计110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5个穴位,依次是委中、合谷、曲池、大椎、足三里。

42、粉刺、痤疮: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40多个,计106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5个穴位,依次是肺俞、合谷、曲池、足三里、大椎。

43、荨麻疹: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50多个,计222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9个穴位,依次是曲池、血海、足三里、大椎、合谷、风池、三阴交、委中、风市。

44、带状疱疹: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50多个,计192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0个穴位,依次是曲池、阳陵泉、太冲、合谷、足三里、支沟、内关、肺俞、血海、三阴交。

45、麦粒肿: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20多个,计41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6个穴位,依次是太阳、曲池、合谷、肝俞、睛明、四白。

46、近视: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60多个,计311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0个穴位,依次是睛明、承泣、风池、攒竹、太阳、四白、合谷、光明、瞳子髎、丝竹空。

47、耳聋、聋(哑):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90多个,计495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2个穴位,依次是翳风、听宫、听会、耳门、合谷、中渚、哑门、风池、百会、廉泉、外关、太溪。

44、鼻衄、鼻(窦)炎、嗅觉缺失: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90多个,计439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2个穴位,依次是合谷、迎香、上星、印堂、足三里、少商、风池、百会、太冲、肺俞、攒竹、列缺。

49、失语(音):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60多个,计231穴次,其中最高频次12的个穴位,依次是合谷、廉泉、哑门、涌泉、内关、金津玉液、水沟、天突、照海、神门、通里、列缺。

50、咽喉病: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60多个,计328穴次、其中最高频次12个穴位,依次是合谷、少商、曲池、大椎、天突、人迎、廉泉、照海、太溪、内庭、鱼际、尺泽。

危险。尺泽穴具有清泄肺热,缓急止痛(缓解比较紧急的疼痛症状)的功效,针刺时不宜大幅度的捻转,否则会伤元气,有危险。尺泽是肺经的合穴,属性是水,进针时宜直刺08~12寸,注意针刺操作需由专业针灸医师进行操作。

石学敏院士的学术思想

“醒脑”包括醒神,调神之双重含义,醒神调神为“使”,启闭开窍“用”。

“滋补肝肾” 针对肝肾亏损这一最常见、最重要的证型基础而设。

一、醒脑开窍针法组成与操作

组成: 内关、人中、三阴交 为主穴以醒脑开窍,滋补肝肾。 极泉、尺泽、委中 为辅穴以疏通经络。

临床中如果中风后同时具有面瘫,可以加合谷、三间、太阳、颧缪穴,平衡针灸面瘫穴等穴,“医者意也”很多时候都没有固定的方法,病情在变,症状千差万别,这就需要医者思考,钻研,因寻守旧怎么能有常足的进步。正如《伤寒论》所言:“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症知之”

风池、完骨、百会 以补益脑髓; 金津、玉液 或咽后壁放血及 上廉泉 改善语言功能和吞咽功能;手指握固加 合谷 ;足内翻取 丘墟透照海

每日针2次,10天为1疗程,持续治疗3~5个疗程。(中风的治疗时间比较长,不可能一下子就治好,这是治疗时间是需要的,好转快的话也需要十几天的时间,一般都需要一个月左右。)

主穴

(1) 内关 (手厥阴心包经):为八脉交会穴之一,具有养心安神、通调气血之功。是治疗内脏疾病之常用穴,特别是治疗心、神志疾患、消化道疾患的首选穴位。

可加印堂,神庭,神门加强养心醒神的作用。

操作:直刺05-1寸,用泻法1分左右(提插、捻转都可以),使针感向指尖或者向手臂上方传导(此处可用神龙摆尾法来引导气的传导,此法我也发布了,非常简单,可以学习一下)。作用:醒心神,开心窍。用于治疗脑卒中患者神昏谵语,心神不宁等症状。

(2) 人中 (督脉):为督脉、手足阴阳之交会穴督脉入脑,开窍启闭,可健脑安神。为治疗精神、神志疾患的首选穴位。研究表明,脑出血时针刺人中穴可以减少出血量,具有实验数据,具体可查看《中国针灸》杂志,具体我也忘了第多气期。

人中 :斜刺03-05寸,用重雀啄法至眼球湿润为度。作用:醒脑窍,通脑络。用于治疗精神意识思维障碍,语言功能障碍等症状,这是我们最为常见的,在课本中也是常见。

精神意识四维障碍,语言功能障碍的,用此法效果不理想的,可加脑针来加强疗效,语言区、舞蹈震颤区。

(3) 三阴交 (足太阴脾经):为足三阴经交会穴,滋阴作用显著,可补三阴,益脑髓,调气血,安神志。可治疗足三阴经的病症。

此处可加入悬钟穴,也是笔者临床中经常用到的,悬钟为骨会,八脉交汇穴之一,用补法补阳。

三阴交:直刺1-15寸,采用补法(普通补法即可,也可用烧山火法补助阳气),以下肢抽动3次为度。此法对下肢的肌力的低下,微软无力效果显著。

辅助穴位:

极泉

极泉:原穴沿经下移1寸,避开腋毛,直刺1~15寸,用提插泻法,以患侧上肢抽动3次为度(西医上认为是臂丛神经经过处)。对于上肢瘫软无力,肌力低下者效果显著。这也是我们经常用到地方法之一,课本都有记录。

如果不是上肢无力,是肘部以下的无力,麻木,感觉减退,可以加小海穴,针尖向上刺,泻法,来辅助治疗。

尺泽

尺泽:屈肘,直刺1寸,用提插泻法,使患者前臂、手指抽动3次为度。治疗上肢瘫痪,肌力小于3级,肌张力不高患者。

(3)委中

委中:助手抬起患侧腿部,伸直,直刺1-12寸,施提插泻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治疗下肢瘫痪,肌力小于3级,肌张力不高患者。

如下肢无力,微软,可加环跳穴,承府穴深刺,用泻法,对于治疗下肢无力,感觉减退很不错,临床中也经常用到,甚至比委中多,这是我的一点浅薄见解。

配穴

(1)吞咽障碍加风池、翳风、完骨:针向结喉,进针20寸左右,采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每穴施手法1分钟。

风池:针尖微下,向鼻尖斜刺08-12寸(此进针深度较大,非专业人员切勿尝试),补益脑髓,改善脑缺血缺氧。

翳风:针向结喉,进针2~25寸采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

临床中也常用舌下三针来改善吞咽功能障碍,廉泉穴及各旁开一寸处,可以配合上述穴位治疗,效果会更好。

(2)手指握固加合谷:

合谷:进针1~15寸,采用提插泻法,使患者第二手指抽动或五指自然伸展为度,改善中风后手指握固症状。

临床中也常用三间穴透劳宫穴、或者三间与合谷连线的中点,透刺劳宫,效果也是很不错的。

(3)语言不利加上廉泉,金津、玉液放血:

金津、玉液及咽后壁放血:用毫针散刺,改善脑卒中后语言功能和吞咽功能。

上廉泉:针向舌根15~2寸,用提插泻法,改善脑卒中后语言功能和吞咽障碍。

(4)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

丘墟透照海:约15~2寸,局部酸胀为度,改中风后善足内翻症状。

也可以用邱虚透商丘来治疗,如果足踝关节疼痛,可以配合董氏奇穴小节穴来治疗,能极大的减轻疼痛。

笔者在临床使用中的心得体会和一些自己的浅薄见解,可以加入脑针来配合治疗,脑针在治疗中风及精神治疗上都有非常不错的效果,效果会比单纯的使用“醒脑开窍法”好的多。

1、足三里+曲池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二阳相配,二合相会;曲池走而不守,足三里能升能降、上下交融,故能协调胃肠气机,通达上下,功专善行。又因肺与大肠相表里,故曲池又能间接疏调肺气、清热散邪。若与足三里相配合,又能疏理表邪、清解肺卫;故可用于表邪侵袭肺卫而不能宣达而见有恶寒、发热、咽干、头痛等证者,以及外邪直中胃肠所致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 2、足三里+天突+膻中

  足三里、天突、膻中相配,补之则益气补肺,宣肺止嗽,亦即培土生金与母子相生之意;泻之则降逆化痰,开胸顺气。若为肺气虚而痰饮肺者,则可以补足三里、膻中,而泻天突,攻补兼施。盖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虚胃弱,痰湿内生,肺阻气,也可潜用足三里、天突、膻中而脾肺同治。 3、内关+膻中

内关行气开郁。膻中又名上气海,胸气之街,为心包之募穴,手太阳、手少阳、足太阴、足少阴、任脉之会。《难经》云;“气会膻中”,其功能为调气降逆、宽胸利隔,是心之供城,肺之气海,主胸中之气;故凡胸中之气病均可治此。内关、膻中二者相配,理气开郁,宽胸利隔,重在调气,主治胸痹、心痛、癫闭、脏躁等证,以及肝郁气滞、乳汁不通、淤乳等证。 4、天突 中脘、天突 太溪、天突 太渊

天突化痰定喘镇咳;中脘健脾和胃化痰。盖“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虚水湿不化,聚湿而生痰,肺气肃降,宣达布散,肺气不宣则水津不布,痰湿壅塞则上气咳喘。天突与中脘相配,天突治痰之标,中脘治痰之源,二者标本兼顾,相辅相成。太渊为手太阴肺经穴,功能祛风化痰,理气止咳。若与天突相配伍,理气止咳、化痰定喘之功显增。太渊又能补肺、润肺,故可用于肺虚作喘。若遇肾不纳气,肾虚作喘,则可选用天突、太溪为伍。因为太溪为足少阴肾经俞穴,亦为原穴,功能滋阴清热、益肾补虚。两者相配,肃肺降气,摄肾纳气,上下配合,甚为适宜。 5、俞府 中府、俞府 太溪

俞府为足少阴肾经穴,与冲脉、肺脉、胃脉相联,能降冲逆之气,益肾气而助肺气,顺理肺肾之气。中府为手太阴肺经穴,既能补益肺气,又能宣肺降逆。俞府与中府相配,肺肾相配,金水相生,盖因肺主呼气,肾之纳气,肺气肃降条达顺畅,肾气充足聂纳有权,肺肾协调则呼吸平稳,喘咳无以由生,补俞府而泻中府,益肾降肺,主治肾虚作喘、肾不纳气、呼多吸少、动则作喘,以及肺肾同病、痰饮壅肺、咳嗽气逆等证。又因中府与脾经交会,故又能主治肺脾同病或脾肾同病诸症。若俞府与太溪相配,重在加强益肾固肾之功,主治肾虚作喘。若为久咳虚喘,选用俞府、中府、太溪三穴相配,则疗效更佳。 6、俞府 太渊、俞府 尺泽

俞府益肾助肺。太渊为脉之会,肺之本,肺脉所注,故能补肺益气。俞府与太渊相配,肺肾双补,金水相生,主治肺肾阴亏、久嗽干咳或咳血、痰中带血、肺虚作喘、肺疲咳血、咽干、舌燥等证。尺泽为手太阴肺经合穴,能清泄肺热,利咽止痛。若俞府与尺泽相配,则能补肾泻肺,主治肾虚而肺热壅实、气逆咳喘、虚实夹杂等证。 7、中府 太渊、中府 足三里

中府又名艾膺俞,为手太阴肺经,足三阴脾经二脉之会,又为肺之募。肺主周身之气,配合上廉为胸气之街,乃胸气通导之要道,故能主肺气为病。若与太渊相配,补益肺气,主治肺虚作喘或久咳不愈之属于肺气虚弱者。又因中府与脾经交会,肺主气,脾统血,故能气血双调。而太渊为手太阴肺经穴,脉之会也。肺经循行于前臂内侧,由于“经脉所过,主治所在”,故又为治疗上肢无脉证的常用配方。而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中府为肺之募穴,足三里与中府相配,健脾补气而益肺,实乃培土生金之法。对于肺胃气虚诸证,用之最为相宜。 8、风池 肺俞、风池 大椎

风池能散风。肺俞,为肺脏之背部俞穴,又为肺气之街,能宣能散,能补能敛,主一身之气,喜宣达肃降而不耐邪。风池与肺俞相配,能宣散肺卫之邪,祛风宣肺,效力直捷。若风池与大椎相配,强化清热之功,宣中有清,清中有散,边宣边清,适用于风热袭于肺卫。若毒热炽盛,则可大椎放血,取效更快。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