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数字化是对古籍的再生性保护,但是古籍扫描过程中会不会对古籍造成破坏?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古籍数字化是对古籍的再生性保护,但是古籍扫描过程中会不会对古籍造成破坏?,第1张

采用专业的古籍扫描仪,一般是不会对古籍造成破坏的。以汉龙公司的赛数专业古籍扫描仪为例,采用投射式无眩目冷光源技术,非接触式扫描,可为珍贵的古籍和文献数字化提供极其充分的保护,老旧的古籍不能完全打开也可以高精度扫描。

宋刻本《后村居士集》、北宋《金粟山大藏经》写本、清文澜阁《四库全书》零等20万页古籍以数字化的方式回归了。这些古籍古迹历史非常久远,时至如今还能回归这中间的困难喝阻碍难以言喻。据了解,这些古籍的数字化回归离不开一位年近七旬老人数年的奔走。那么,这背后的故事到底是怎样的呢?

这位老人是中央文史馆馆员、四川大学的教授,两年间里,奔走于加州大学伯利克分校,让收藏在此的文化古籍可以通过技术以另外一种方式回归。经过这名老学者的不断努力和奔走,终于20万页古籍以一种现代化的方式回归并且出现在大众视野里。这定是有着非凡的信念和坚定的信仰。并且有这么一项技术能够运用在这20万页古籍上,使之以数字化形式呈现,那么在未来肯定也可以运用到其他的文物或文化典籍的恢复和回归上。这不仅是对文化典籍恢复有重要影响,对于科技上来说也是非常显著的一项进步。

当然,我想说的并不仅仅只是这个故事和这项技术,我更想呼吁的是能够有更多的像这位教授一样的学者出现,每个人都应该以中国文化而感到自豪。我们目前古书典籍的修复现状其实是不容乐观的,专业人才的缺失,修复的难度系数高都让这项事业难以前进,我们应该惋惜但更应该珍惜。

最后,我想说的是中华上下5000年,其中的文化瑰宝数不胜数,历史长河中消逝不见的也大有其在。但不论是保存至今的还是丢失不见都提醒着我们要珍惜并且创造。我们是历史文化的见证者更加是历史文化的创造者,葛剑雄教授曾在一个讲座上说中国古籍能保存至今,是先贤不惜生命代价传承下来。现在,这名年近七旬的教授用行动告诉我们,中国古籍的保存不仅只有先贤的贡献,我们也是同样可以为之做出贡献的。

古籍所记,皆为人类智慧之结晶。为了让书籍逃脱被毁的厄运,古人想到的是增加备份、分开保存,如四库全书被分藏于全国七座藏书楼即是一例。但是,即使到了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仍然无法将无情水火完全屏蔽于古籍之外。因为,幸好有了数字化的手段,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古籍文献进行加工处理,使其转化为电子数据形式,通过光盘、网络等介质让古籍得到保存和传播。数字化无疑给了古籍以新的生命。

从信息承载介质演进的历史来看,古籍的数字化其实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上古时期,文字、图书被记录于龟甲上,后来又被记录在竹木简和布帛上,而在造纸术出现之后,它们又被记录在了纸张之上。数字化技术出现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出版物以数字的形式呈现,古籍的数字化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古籍数字化的意义,不仅表现在古籍的保存上,更表现在古籍的使用与传播上——在不对古籍原件造成任何损害的情况下,使其作为知识载体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促进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从这个角度来说,古籍的数字化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是古籍保护历史和文化传播历史上的大事。

古籍数字化的工作一直在进行。比如,早在2016年,国家图书馆就向社会正式免费发布了“中华古籍资源库”,供公众阅览和学术研究。巴黎圣母院的这场大火,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古籍数字化的紧迫性。我们不知道意外与明天哪一个会先到来,但加快古籍数字化的进程却是我们能做的,也是我们能够做到的

古籍保护主要有两种:一是原生性保护,二是再生性保护。– 原生性保护是指不改变原件载体情况下,对古籍进行修复、加固及改善藏书环境;– 再生性保护是指通过现代技术、数字化手段将古籍内容复制或转移到其他载体,以达到对古籍长期保护与有效利用之目的。数字化是古籍再生性保护的重要手段;古籍数字化属于古籍整理的范畴,代表着古籍整理的未来方向。“古籍数字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古籍文献进行加工处理,使其转化为电子数据形式,通过光盘、网络等介质保存和传播。古籍数字化是对古籍或古籍内容的再现和加工,属于古籍整理的范畴,是古籍整理的一部分。

数字化音频的历史

数字技术的出现与应用为人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人们如今已生活在一个几乎数字化的世界之中,而数字音频技术则称得上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数字技术之一,CD、VCD等早已走进千家万户,数字化广播正在全球范围内逐步得到开展,正是这些与广大消费者密切相关的产品及应用成为了本文将要介绍的主题:数字音频压缩技术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动力。

1、音频压缩技术的出现及早期应用

音频压缩技术指的是对原始数字音频信号流(PCM编码)运用适当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在不损失有用信息量,或所引入损失可忽略的条件下,降低(压缩)其码率,也称为压缩编码。

它必须具有相应的逆变换,称为解压缩或解码。

音频信号在通过一个编解码系统后可能引入大量的噪声和一定的失真。

数字信号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而它也有自身相应的缺点,即存储容量需求的增加及传输时信道容量要求的增加。

以CD为例,其采样率为441KHz,量化精度为16比特,则1分钟的立体声音频信号需占约10M字节的存储容量,也就是说,一张CD唱盘的容量只有1小时左右。

当然,在带宽高得多的数字视频领域这一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

是不是所有这些比特都是必需的呢?研究发现,直接采用PCM码流进行存储和传输存在非常大的冗余度。

事实上,在无损的条件下对声音至少可进行4:1压缩,即只用25%的数字量保留所有的信息,而在视频领域压缩比甚至可以达到几百倍。

因而,为利用有限的资源,压缩技术从一出现便受到广泛的重视。

对音频压缩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由来已久,如A律、u律编码就是简单的准瞬时压扩技术,并在ISDN话音传输中得到应用。

对语音信号的研究发展较早,也较为成熟,并已得到广泛应用,如自适应差分PCM(ADPCM)、线xing预测编码(LPC)等技术。

在广播领域,NICAM(NearInstantaneouspandedAudioMultiplex-准瞬时压扩音频复用)等系统中都使用了音频压缩技术。

2、音频压缩算法的主要分类及典型代表

一般来讲,可以将音频压缩技术分为无损(lossless)压缩及有损(lossy)压缩两大类,而按照压缩方案的不同,又可将其划分为时域压缩、变换压缩、子带压缩,以及多种技术相互融合的混合压缩等等。

各种不同的压缩技术,其算法的复杂程度(包括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音频质量、算法效率(即压缩比例),以及编解码延时等都有很大的不同。

各种压缩技术的应用场合也因之而各不相同。

(1)时域压缩(或称为波形编码)技术是指直接针对音频PCM码流的样值进行处理,通过静音检测、非线xing量化、差分等手段对码流进行压缩。

此类压缩技术的共同特点是算法复杂度低,声音质量一般,压缩比小(CD音质>400kbps),编解码延时最短(相对其它技术)。

此类压缩技术一般多用于语音压缩,低码率应用(源信号带宽小)的场合。

时域压缩技术主要包括G711、ADPCM、LPC、CELP,以及在这些技术上发展起来的块压扩技术如NICAM、子带ADPCM(SB-ADPCM)技术如G721、G722、Apt-X等。

更多追问追答  追问

复制粘贴的不要来了,精炼点,400字

追答

400字怎么能讲清历史?

追问

我就想知道,他什么时候出现的怎么发展的,

追答

随着电学、电子学的发展,人们开始尝试记录真实声音,把声的振动转换成电信号,使声音的记录成为可能。

最终电声技术获得了迅速发展。

传统的声音记录方式就是将模拟信号直接记录下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海量存储设备和大容量内存在计算机上的实现,对音频媒体进行数字化处理便成为可能。

1939年法国工程师AlecReeves发明了将连续的模拟信号变换成时间和幅度都离散的二进制码代表的脉冲编码调制信号,并申请了专利。

但一直到1962年美国Bell实验室才为AT&T制成了国际上第一套商用PCM电话系统(T1系统),这标志了通信开始步入数字化。

以后的计算机发展更促进了通信的数字化,并逐步与通信相结合。

最早的声卡虽然PC声卡是在90年代才得以普及,但它的问世却早在1984年。

英国的ADLIB公司是目前公认的“声卡之父”,虽然他们最初开发的产品只能提供简单的音乐效果,并且无法处理音频信号,但在当时无疑已经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把声卡真正带入个人电脑领域的,是CREATIVE-创新公司。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16bit、44KHz、立体声D/A转换代表了声卡的最高技术水平。

Creative在1995年的推出了具有波表合成功能的SoundBlasterAwe32声卡。

它提供了高质真实乐器感的64复音的MIDI合成器,使得游戏和多媒体应用程序的音响效果比以前更为逼真。

3D增强定位音响(3DPositionalAudio)技术和空间响应,使每一种声音变得比以前更加令人陶醉。

高级的音色库定制和编辑,使用户可以在计算机上制作音乐,进行作曲。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