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2收藏

红楼梦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第1张

中心思想

《红楼梦》是一部内涵丰厚的作品,《好了歌》和《红楼梦十二支曲》提示着贾宝玉所经历的三重悲剧。作者将贾宝玉和一群身份、地位不同的少女放在大观园这个既是诗化的、又是真实的小说世界里,来展示她们的青春生命和美的被毁灭的悲剧。作品极为深刻之处在于,并没有把这个悲剧完全归于恶人的残暴,其中一部分悲剧是封建势力的直接摧残,如鸳鸯、晴雯、司棋这些人物的悲惨下场,但是更多的悲剧是封建伦理关系中的“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所造成的,是几千年积淀而凝固下来的正统文化的深层结构造成的人生悲剧。小说描绘了上至皇宫、下及乡村的广阔历史画面,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封建末世复杂深刻的矛盾冲突,显示了封建贵族的本质特征和必然衰败的历史命运。尤其深刻的是,在小说展示的贾府的生活图画里,显示出维持着这个贵族之家的等级、名分、长幼、男女等关系的礼法习俗的荒谬,揭开了封建家族“温情脉脉面纱”内里的种种激烈的矛盾和斗争。

《红楼梦》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和罪恶,及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对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和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作了有力的批判,使读者预感到它必然要走向覆灭的命运;同时小说还通过对贵族叛逆者的歌颂,表达了新的朦胧的理想。在我国文学史上,还没有一部作品能把爱情的悲剧写得像《红楼梦》那样富有激动人心的力量;也没有一部作品能像它那样把爱情悲剧的社会根源揭示得如此全面、深刻,从而对封建社会作出了最深刻有力的批判。

简介

《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金玉缘》《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此书有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两种版本系统。新版通行本前八十回据脂本汇校,后四十回据程本汇校,署名“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脉络,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刻画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通过家族悲剧、女儿悲剧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的危机。

《红楼梦》的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包括宫廷及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统治思想即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社会道德观念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这些理想和主张正是当时正在滋长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因素的曲折反映。

《红楼梦》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尤其“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特殊笔法更是激起了后世读者强烈的好奇心和窥探欲,各种猜测附会之说愈出愈奇。

作者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籍贯沈阳(一说辽阳),生于南京,约十四岁时迁回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

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至雍正六年(1728),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一般特指魏晋玄学。“玄”这一概念,最早见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王弼《老子指略》说:“玄,谓之深者也”。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魏晋人注重《老子》 、《庄子》和《易经》,称之为“三玄”。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魏晋玄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文化背景。简言之,它是在汉代儒学衰落的基础上,为弥补儒学之不足而产生的;是由汉代道家思想、黄老之学演变发展而来的;是汉末魏初的清谈直接演化的产物。综观魏晋玄学,其基本特点是:

①以“三玄”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老子》、《庄子》注解《易经》。

②以辩证“有无”问题为中心。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玄学贵无派把“无”作为世界的根本和世界统一性的基础;崇有论者裴頠则认为有是自生的,自生之物以有为体。

③以探究世界本体为其哲学的基本内容。贵无派把“无”当作“有”的存在根据,提出了“以无为本”的本体论思想 ;郭象则主张独化说,认为“有”是独自存在的,不需要“无”作为自己的本体。

④以解决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为其哲学目的。王弼用以老解儒的方法注《易经》和《论语》,把儒道调和起来,认为名教是“末”,自然是“本”,名教是自然的必然表现,两者是本末体用的关系。郭象提出了名教即自然的理论,认为道家的自然与儒家的名教是一致的。阮籍、嵇康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表现出反儒的倾向 。

⑤以“得意忘言”为方法。针对汉儒支离繁琐的解释方法 ,王弼、郭象等强调在论证问题时应注意把握义理,反对执著言 、象 ,提出“得意忘言”、“寄言出意”的方法。

⑥以“辨名析理”为其哲学的思维形式。玄学家重名理之辨,善作概念的分析与推理,辨析名理是其思维形式的基本特征之一。

玄学就其哲学范畴来讲,可称其为行而上学,“行而上”简单来说既是抽象出来的意思,玄学也便是对一些抽象内容以生动的方式方法进行解说和发展。

而就其盛行时代玄学亦可称其为魏晋玄学,玄学产生于魏晋盛行于隋唐,这和当时的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魏晋说白了就是三国演义那段时间,我们看着三国鼎立一会你打我,一会我打你的。要是生活在那样的年代,可想而之,人们及当时的知识分子无不时刻存在朝不保夕的感觉,所以谈学说易成为在当时社会茶余饭后的主要活动,以此来暂时达到精神世界的满足,回避如此残酷的现实。有一句话可以概括玄学的特色:隋唐精神,魏晋风骨。

这两方面原因加在一起,注定玄学,既带有神秘深奥的一面同时也有着满足精神世界慰籍心灵的作用。

后来玄学的内涵被不断扩充,不断被后世方术家所充实。产生了包括山、医、命、卜、相在内的五种体系,这些玄学体系的思想借鉴于先秦的阴阳学说,而这些思想并不是直接借鉴而来的,主要是由于汉时道教的兴起,在完善自己的思想体系的时候,除了引《道德经》为经典的同时,也把阴阳学说五行演德学说一起丰富起来,所以玄学同道教的渊源极为深厚,可以说都是国学思想组成和传承的一部分。

山所包含的是修心养性、锻炼身体的秘术,其包含玄典、养生、修密三部分的修习。玄典带有最为深厚的哲学色彩,主要把兵家法家的思想同道家的理念融合为一,形成后世的黄老之学,利用此来参悟宇宙奥秘,人体机能。而养生即为气功和道家的炼丹法。而修密则包括了符咒法、压镇法、祈星法、武术等,利用运动以及精神、意念的统一来提高身心境界的方法。也有秘术门派将山分为仙学、道法、幻术、御灵、兵阵五种方法。而其范围不离上述三部分。

仙学部分原道协秘书长陈樱宁先生作了完整的注释,学习仙道,同禅宗、密宗、净土宗之类佛教法门有很大的不同,仙道与其它方法不同之处的关键在于仙道多喜欢从“有”入手,而禅、密、华严宗之类首先喜欢强调的是“空”。释家喜欢批评仙道法门,说其“着象”,而一切有象都是虚幻的,都不究竟,其实一般佛教徒又那能知道仙道中所言的“妙有”的真实含义。当然,这种误解学道的人有,就连佛教的一些大德也有〔比如当今的元音老人、南怀谨及其老师袁焕仙〕。

学仙必须先明“玄关”〔或曰“玄关一窍”〕,此窍可从心上说,也可从命上说,不同门派强调的重点是有所不同的。一般来讲,内丹多注重由心性上说玄关,外丹则相反。内丹中“玄关一窍”在人两眼之中,此为仙家所说的“天罡”之所在,下手之法,先把两眼之光由外收入天罡所在,待有一丝感觉之后,再摄心入泥丸宫〔泥丸宫在天罡入内的脑中,相当于人体松果腺、垂体所在之处〕。心入泥丸宫之后,用心要轻、要虚,约百日,体内气海会自然显现,心气自然相依,性命自然双修。

道法,其实是运用时空的能力,作用如同魔术。但是它不是在道具上做时间和空间的文章,而是实实在在的左右时间和空间。此法须明守一之道,守一既守真意。“真意”有二种作用:一对外可控制万物,此为我们常说的特异功能;二对内可使丹田气海显现——于此再炼精化气。

世传的天元、与人元几乎不可能在有生之年完成气化工作,气化工作须借外丹之力,但此法基本已失传。修真之道其实既是收回陷于外面的一点灵光的过程,天元既是以全我内真混沌之体,补五行之缺,利用月华之盈;人元既是以借假求真之法,感召外来之真阳,利用星光之氖。即所谓玄丹和还丹之分。玄丹其气升名曰玄珠能听修者道证飞升,还丹其气青黑名曰还阳丹修者注世长存,利用日精之蔽名曰黄婆金公,为修南宫列仙地元法还有流传,为南宫许家。其实就是以武术气功入道的法门。

说到“真意”其实就是人的“识神”;但“识神”却不是“真意”;“真意”是“元神”中的“识神”,但“元神”却不能自发产生“真意”;“真意”可做“元神”与“识神”二者交合的触媒,但不会加入“交合物”中〔此既“太极涵三为一”之理〕。

幻术即是障眼法,是利用人心窍自带的惯性起到迷惑的作用。人的五感都是带有惯性的,把一些潜伏在你心中习以为常的原则加以利用,让你凭空产生幻觉此类法多用在阵术,高层次可以把你不知道一些信息强加给你,让你在即使没有这方面经验也会产生身如其境的感觉。多用在心咒术。御灵其实就是驾驭一些存在空间中能量精灵一类,传至日本称其为式神,东南亚称其为养鬼,其实不过是方法和所驾驭灵体不同,其实质都是从我们老祖宗那偷学的。比如日本的式神为唐朝后期传入日本阴阳寮。而养鬼极可能是下茅山蛋子和尚一支传入东南亚与当地原始巫术的结合。

医术也包括三部分。

方剂:使用药物,根据表里、虚实、寒热,再应用古老的周易八卦来治疗各种疾病一种方法。是中医理论的主要来源而其原始形势主要还在道教内流行,比如目前道协的武当掌门就保存很完整的八卦方。其在道协内部的刊物中发表产生和大的轰动,我手里目前还有原稿。其他流传于民间的就不得而知了。

针灸:以《黄帝内经》、《难经》辩奇经八脉、穴道,用铜针刺穴道治疗疾病的方法。针灸流传于今种类五花八门,其用针走穴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因为针灸对我们年轻人来讲实在博大精深,也并不是思想体系上停留在理论上的东西,需要大量实践所与虽然我学过一套纳甲针灸的方法,但是也仅略知一二。但是我想提醒大家的是,针灸决不是大家想得那样,一个武林高手隔着衣服就能认穴其准,穴位的面积非常之小,每个人具体位置也因体制各不相同,所以真正在针灸时找穴位要依据你身体的某些部位的长度,并没有固定的量值,比如依据你手关节来找任督。

灵疗:以催眠术、暗示法及集中精神意念。暗示的影响对个体而言是巨大,可能没有实际体验的人都想象不出其影响如何巨大。因为中国现在入世的方家还没有谁能有那样的坚定意志。所以国内还没有其危害的传闻。但是对其研究没有停歇,人体遥控,远距离遥视,一直都是各国特异功能研究的主要课题。

而命术有分为占星法和干支法。

占星法包含的七政四余、紫薇斗数、五星术、建除术。

七政四余一术又名果老星宗,以星宫度数推算人命运。五星推命术所用星宿为七政即金木说火土日月七星及四余紫气,罗侯,计都,月孛来定人贵贱穷通,今星宫纬度多有改变,台北夏唯刚先生多年研究依师所传弘扬此法。

紫微斗数相传为陈抟老祖所创,是依紫微天府两组一百多颗星依据人的出生年月日时定局排宫,来推测人的一生祸福吉凶。其流派很多,譬如白云派,中洲派,四化派,昆仑派,洛阳派,江南等派,大体而言却可分为南北二派,南派以星情,格局为主注重总体把握,配以活局运转,用“三方四正”原理推运,北派以四化为牵引,重河洛九宫之气数,精于细微的推断,如能将二者合并可称紫微为天下第一神数是也。

从斗数典籍来看多以手抄本居多,真正公开印刷流传的斗数书籍只有清朝木刻《紫微斗数全集》和《紫微斗数全书》两种,其中《全集》的价值比较高。《全书》则因后人传抄以改变了不少紫微的原貌,多有一些伪说,今世面流传紫微之法多源于此书。民国时期的观云主人将紫微具体化,并根据自己多年心得写了本《斗数宣微》,此书承先启后,今本以少见之。如有爱好者试想学习除上几本古书首推王亭之的紫薇书。

建除术起于西汉,现在早已成为文化遗迹,换句话失传了,如今把它翻腾出来,并非有嗜古癖,而是,建除术实在对传统以星辰干支来择日的学说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巨大影响。如今建除术可以在六爻中见到,还有南朝宋鲍照所做的建除诗,二十四句五言诗。

干支法既是比较熟悉的看八字,所谓八字既是你出生年月日时用干支代表的八个字。八字中带有强烈的五行学说,可以说是建立在其学说的基础之上的。四柱中命的部分典籍最多,重要的古籍有:《渊海子平》、《三命通会》、《穷通宝鉴》(又名栏江纲)、《滴天髓》、《神峰通考》、《铁板神数》、《河洛理数》、《子平真全》、《子平粹言》等等。

铁板神数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由陈鼎龙,马川两位先生的弘扬,世人于是大行其术,此数相传为北宋邵康节先生所传,有铁板定钉之说。但今人只是得破解之法的一部分而已,尚不见有人完全的能破解此数。邵子神数亦传为邵康节先生传其子邵伯温之数,又有洛阳派铁板之说。今邵氏后人有会此术,乃为正宗。此二数皆以生辰八字化卦数,考时定刻定人命运轨迹犹如神断,其六亲推断之神使后人着迷。

八字流派众多,古籍今著更是汗牛充栋,各著作各有千秋,虽须博览,但要把握住其神,学其根本,注重形成自己一套理论方法。

还有目前比较流行的姓名学,我认为应该归为八字范畴,而不是占卜里面的测字,姓名学同测字区别很大,在实际应用中更多的是考虑命主的五行用神,数理吉凶。比如看八字的时候用神主要是仰扶的作用,不管喜忌关键是对命主有益,而命名的时候应该坚持喜用神。

占卜有的很常见,比如六爻,金钱卦,马前客。当然也有较为神奇的三式,即太乙、六壬与奇门。

六爻起源于汉代京房易,又名火珠林,历来广为流传,是大宗预测法其代表著作也很多:《卜筮正宗》、《增删卜易》、《易冒》等。其中野鹤老人的《增删卜易》可谓经典之作。其独特的装卦纳甲方法,可以让不会五行易学知识的人也能学会。民间尚有大衍卦,小衍卦之法,其理论多来源于河洛理数。学到六爻不可不说《易经》,因为二者渊源颇深。易原有三种:《连山》、《归藏》和《周易》。目前的保存下来的《周易》因为是经过孔夫子修订,成为儒家经典之首得以流传至今,古时为文人的哲学教科书,亦视之为一种游戏。

梅花易数,简便易学易用,是邵康节观梅所悟,广在民间流传。实为心易之法。

测字是一个看似非常神奇的预测方法,实际上,测字内中是十分复杂,因人而异,各不相同,有的察颜观色,有的利用特异功能遥视(即天眼)。历史上都有证据可循,譬如流传至今的英耀赋,既是一本用来算命作弊的书。江湖之术,骗局防不胜防,封建社会这种骗局团伙也或多或少掺杂进占卜算命的行业当中,这些糟粕必须剔除。

奇门遁甲、六壬术和太乙数是三大秘术被尊为方术界的无上法门,得窥一二,兴之。其他占卜术只能在一定文化层次和区域内流行,并以面貌全非,与本来大相径庭,而这几种方术,有一个共同的特性,那就是它们都是据《易》卦、《洛书》、星象五行之理化合于干支,即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时空来预测人事吉凶断祸福解疑难的术数,很值得深究。

看相分为手相、面相、体相、摸骨、痣相等。相学主要以徽派为主又有粤,川,陕,鲁之分,各地相法不一。自从宋代相学名著《麻衣相法》面世后学此术者颇多,流下的相学故事也很多,明代袁柳庄父子又撰《柳庄相法》,尚有《水镜神相》、《铁关刀》、《金较剪》、《燕山相法》、《大清相法》至清《相理衡真》是为大成,民间尚有很多相学书籍,在此不一一列举。

相地既是古时的堪舆术,分为看门井灶的阳宅相法与看龙穴砂水向的阴宅相法,一般称为风水术,主要分为形式派和理气派。其著作已郭璞的《葬经》为代表。现代流传的有玄空,飞星,八宅等学说还有倒仗等,还包括择吉总之相地博大精深实难一言以蔽之。风水之术,青囊奥语,自来占卜算命为求一顺字,唯此相地之道求其逆也,同金丹之道异曲同工,同为查其玄机奥妙,没有悟性者,一辈子也是分水匠,根本没有那么多风水大师。风水实在误人不浅,以后遇到以此聚财还望慎之又慎,不可迷信到底。

今我所举实为沧海一粟,我相信民间流传很多玄学方术我没有见过,但是都是玄学的一部分。要实事求是的正确对待,不应该一概而论。

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一般特指魏晋玄学。“玄”这一概念,最早见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王弼《老子指略》说:“玄,谓之深者也”。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魏晋人注重《老子》 、《庄子》和《易经》,称之为“三玄”。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魏晋玄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文化背景。简言之,它是在汉代儒学衰落的基础上,为弥补儒学之不足而产生的;是由汉代道家思想、黄老之学演变发展而来的;是汉末魏初的清谈直接演化的产物。综观魏晋玄学,其基本特点是:

①以“三玄”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老子》、《庄子》注解《易经》。

②以辩证“有无”问题为中心。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玄学贵无派把“无”作为世界的根本和世界统一性的基础;崇有论者裴頠则认为有是自生的,自生之物以有为体。

③以探究世界本体为其哲学的基本内容。贵无派把“无”当作“有”的存在根据,提出了“以无为本”的本体论思想 ;郭象则主张独化说,认为“有”是独自存在的,不需要“无”作为自己的本体。

④以解决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为其哲学目的。王弼用以老解儒的方法注《易经》和《论语》,把儒道调和起来,认为名教是“末”,自然是“本”,名教是自然的必然表现,两者是本末体用的关系。郭象提出了名教即自然的理论,认为道家的自然与儒家的名教是一致的。阮籍、嵇康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表现出反儒的倾向 。

⑤以“得意忘言”为方法。针对汉儒支离繁琐的解释方法 ,王弼、郭象等强调在论证问题时应注意把握义理,反对执著言 、象 ,提出“得意忘言”、“寄言出意”的方法。

⑥以“辨名析理”为其哲学的思维形式。玄学家重名理之辨,善作概念的分析与推理,辨析名理是其思维形式的基本特征之一。

玄学就其哲学范畴来讲,可称其为行而上学,“行而上”简单来说既是抽象出来的意思,玄学也便是对一些抽象内容以生动的方式方法进行解说和发展。

而就其盛行时代玄学亦可称其为魏晋玄学,玄学产生于魏晋盛行于隋唐,这和当时的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魏晋说白了就是三国演义那段时间,我们看着三国鼎立一会你打我,一会我打你的。要是生活在那样的年代,可想而之,人们及当时的知识分子无不时刻存在朝不保夕的感觉,所以谈学说易成为在当时社会茶余饭后的主要活动,以此来暂时达到精神世界的满足,回避如此残酷的现实。有一句话可以概括玄学的特色:隋唐精神,魏晋风骨。

这两方面原因加在一起,注定玄学,既带有神秘深奥的一面同时也有着满足精神世界慰藉心灵的作用。

后来玄学的内涵被不断扩充,不断被后世方术家所充实。产生了包括山、医、命、卜、相在内的五种体系,这些玄学体系的思想借鉴于先秦的阴阳学说,而这些思想并不是直接借鉴而来的,主要是由于汉时道教的兴起,在完善自己的思想体系的时候,除了引《道德经》为经典的同时,也把阴阳学说五行演德学说一起丰富起来,所以玄学同道教的渊源极为深厚,可以说都是国学思想组成和传承的一部分。

山所包含的是修心养性、锻炼身体的秘术,其包含玄典、养生、修密三部分的修习。玄典带有最为深厚的哲学色彩,主要把兵家法家的思想同道家的理念融合为一,形成后世的黄老之学,利用此来参悟宇宙奥秘,人体机能。而养生即为气功和道家的炼丹法。而修密则包括了符咒法、压镇法、祈星法、武术等,利用运动以及精神、意念的统一来提高身心境界的方法。也有秘术门派将山分为仙学、道法、幻术、御灵、兵阵五种方法。而其范围不离上述三部分。

仙学部分原道协秘书长陈樱宁先生作了完整的注释,学习仙道,同禅宗、密宗、净土宗之类佛教法门有很大的不同,仙道与其它方法不同之处的关键在于仙道多喜欢从“有”入手,而禅、密、华严宗之类首先喜欢强调的是“空”。释家喜欢批评仙道法门,说其“着象”,而一切有象都是虚幻的,都不究竟,其实一般佛教徒又那能知道仙道中所言的“妙有”的真实含义。当然,这种误解学道的人有,就连佛教的一些大德也有〔比如当今的元音老人、南怀谨及其老师袁焕仙〕。

学仙必须先明“玄关”〔或曰“玄关一窍”〕,此窍可从心上说,也可从命上说,不同门派强调的重点是有所不同的。一般来讲,内丹多注重由心性上说玄关,外丹则相反。内丹中“玄关一窍”在人两眼之中,此为仙家所说的“天罡”之所在,下手之法,先把两眼之光由外收入天罡所在,待有一丝感觉之后,再摄心入泥丸宫〔泥丸宫在天罡入内的脑中,相当于人体松果腺、垂体所在之处〕。心入泥丸宫之后,用心要轻、要虚,约百日,体内气海会自然显现,心气自然相依,性命自然双修。

道法,其实是运用时空的能力,作用如同魔术。但是它不是在道具上做时间和空间的文章,而是实实在在的左右时间和空间。此法须明守一之道,守一既守真意。“真意”有二种作用:一对外可控制万物,此为我们常说的特异功能;二对内可使丹田气海显现——于此再炼精化气。

世传的天元、与人元几乎不可能在有生之年完成气化工作,气化工作须借外丹之力,但此法基本已失传。修真之道其实既是收回陷于外面的一点灵光的过程,天元既是以全我内真混沌之体,补五行之缺,利用月华之盈;人元既是以借假求真之法,感召外来之真阳,利用星光之氖。即所谓玄丹和还丹之分。玄丹其气升名曰玄珠能听修者道证飞升,还丹其气青黑名曰还阳丹修者注世长存,利用日精之蔽名曰黄婆金公,为修南宫列仙地元法还有流传,为南宫许家。其实就是以武术气功入道的法门。

说到“真意”其实就是人的“识神”;但“识神”却不是“真意”;“真意”是“元神”中的“识神”,但“元神”却不能自发产生“真意”;“真意”可做“元神”与“识神”二者交合的触媒,但不会加入“交合物”中〔此既“太极涵三为一”之理〕。

幻术即是障眼法,是利用人心窍自带的惯性起到迷惑的作用。人的五感都是带有惯性的,把一些潜伏在你心中习以为常的原则加以利用,让你凭空产生幻觉此类法多用在阵术,高层次可以把你不知道一些信息强加给你,让你在即使没有这方面经验也会产生身如其境的感觉。多用在心咒术。御灵其实就是驾驭一些存在空间中能量精灵一类,传至日本称其为式神,东南亚称其为养鬼,其实不过是方法和所驾驭灵体不同,其实质都是从我们老祖宗那偷学的。比如日本的式神为唐朝后期传入日本阴阳寮。而养鬼极可能是下茅山蛋子和尚一支传入东南亚与当地原始巫术的结合。

医术也包括三部分。

方剂:使用药物,根据表里、虚实、寒热,再应用古老的周易八卦来治疗各种疾病一种方法。是中医理论的主要来源而其原始形势主要还在道教内流行,比如目前道协的武当掌门就保存很完整的八卦方。其在道协内部的刊物中发表产生和大的轰动,我手里目前还有原稿。其他流传于民间的就不得而知了。

针灸:以《黄帝内经》、《难经》辩奇经八脉、穴道,用铜针刺穴道治疗疾病的方法。针灸流传于今种类五花八门,其用针走穴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因为针灸对我们年轻人来讲实在博大精深,也并不是思想体系上停留在理论上的东西,需要大量实践所与虽然我学过一套纳甲针灸的方法,但是也仅略知一二。但是我想提醒大家的是,针灸决不是大家想得那样,一个武林高手隔着衣服就能认穴其准,穴位的面积非常之小,每个人具体位置也因体制各不相同,所以真正在针灸时找穴位要依据你身体的某些部位的长度,并没有固定的量值,比如依据你手关节来找任督。

灵疗:以催眠术、暗示法及集中精神意念。暗示的影响对个体而言是巨大,可能没有实际体验的人都想象不出其影响如何巨大。因为中国现在入世的方家还没有谁能有那样的坚定意志。所以国内还没有其危害的传闻。但是对其研究没有停歇,人体遥控,远距离遥视,一直都是各国特异功能研究的主要课题。

而命术有分为占星法和干支法。

占星法包含的七政四余、紫薇斗数、五星术、建除术。

七政四余一术又名果老星宗,以星宫度数推算人命运。五星推命术所用星宿为七政即金木说火土日月七星及四余紫气,罗侯,计都,月孛来定人贵贱穷通,今星宫纬度多有改变,台北夏唯刚先生多年研究依师所传弘扬此法。

紫微斗数相传为陈抟老祖所创,是依紫微天府两组一百多颗星依据人的出生年月日时定局排宫,来推测人的一生祸福吉凶。其流派很多,譬如白云派,中洲派,四化派,昆仑派,洛阳派,江南等派,大体而言却可分为南北二派,南派以星情,格局为主注重总体把握,配以活局运转,用“三方四正”原理推运,北派以四化为牵引,重河洛九宫之气数,精于细微的推断,如能将二者合并可称紫微为天下第一神数是也。

从斗数典籍来看多以手抄本居多,真正公开印刷流传的斗数书籍只有清朝木刻《紫微斗数全集》和《紫微斗数全书》两种,其中《全集》的价值比较高。《全书》则因后人传抄以改变了不少紫微的原貌,多有一些伪说,今世面流传紫微之法多源于此书。民国时期的观云主人将紫微具体化,并根据自己多年心得写了本《斗数宣微》,此书承先启后,今本以少见之。如有爱好者试想学习除上几本古书首推王亭之的紫薇书。

建除术起于西汉,现在早已成为文化遗迹,换句话失传了,如今把它翻腾出来,并非有嗜古癖,而是,建除术实在对传统以星辰干支来择日的学说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巨大影响。如今建除术可以在六爻中见到,还有南朝宋鲍照所做的建除诗,二十四句五言诗。

干支法既是比较熟悉的看八字,所谓八字既是你出生年月日时用干支代表的八个字。八字中带有强烈的五行学说,可以说是建立在其学说的基础之上的。四柱中命的部分典籍最多,重要的古籍有:《渊海子平》、《三命通会》、《穷通宝鉴》(又名栏江纲)、《滴天髓》、《神峰通考》、《铁板神数》、《河洛理数》、《子平真全》、《子平粹言》等等。

铁板神数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由陈鼎龙,马川两位先生的弘扬,世人于是大行其术,此数相传为北宋邵康节先生所传,有铁板定钉之说。但今人只是得破解之法的一部分而已,尚不见有人完全的能破解此数。邵子神数亦传为邵康节先生传其子邵伯温之数,又有洛阳派铁板之说。今邵氏后人有会此术,乃为正宗。此二数皆以生辰八字化卦数,考时定刻定人命运轨迹犹如神断,其六亲推断之神使后人着迷。

八字流派众多,古籍今著更是汗牛充栋,各著作各有千秋,虽须博览,但要把握住其神,学其根本,注重形成自己一套理论方法。

还有目前比较流行的姓名学,我认为应该归为八字范畴,而不是占卜里面的测字,姓名学同测字区别很大,在实际应用中更多的是考虑命主的五行用神,数理吉凶。比如看八字的时候用神主要是仰扶的作用,不管喜忌关键是对命主有益,而命名的时候应该坚持喜用神。

占卜有的很常见,比如六爻,金钱卦,马前客。当然也有较为神奇的三式,即太乙、六壬与奇门。

六爻起源于汉代京房易,又名火珠林,历来广为流传,是大宗预测法其代表著作也很多:《卜筮正宗》、《增删卜易》、《易冒》等。其中野鹤老人的《增删卜易》可谓经典之作。其独特的装卦纳甲方法,可以让不会五行易学知识的人也能学会。民间尚有大衍卦,小衍卦之法,其理论多来源于河洛理数。学到六爻不可不说《易经》,因为二者渊源颇深。易原有三种:《连山》、《归藏》和《周易》。目前的保存下来的《周易》因为是经过孔夫子修订,成为儒家经典之首得以流传至今,古时为文人的哲学教科书,亦视之为一种游戏。

梅花易数,简便易学易用,是邵康节观梅所悟,广在民间流传。实为心易之法。

测字是一个看似非常神奇的预测方法,实际上,测字内中是十分复杂,因人而异,各不相同,有的察颜观色,有的利用特异功能遥视(即天眼)。历史上都有证据可循,譬如流传至今的英耀赋,既是一本用来算命作弊的书。江湖之术,骗局防不胜防,封建社会这种骗局团伙也或多或少掺杂进占卜算命的行业当中,这些糟粕必须剔除。

奇门遁甲、六壬术和太乙数是三大秘术被尊为方术界的无上法门,得窥一二,兴之。其他占卜术只能在一定文化层次和区域内流行,并以面貌全非,与本来大相径庭,而这几种方术,有一个共同的特性,那就是它们都是据《易》卦、《洛书》、星象五行之理化合于干支,即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时空来预测人事吉凶断祸福解疑难的术数,很值得深究。

看相分为手相、面相、体相、摸骨、痣相等。相学主要以徽派为主又有粤,川,陕,鲁之分,各地相法不一。自从宋代相学名著《麻衣相法》面世后学此术者颇多,流下的相学故事也很多,明代袁柳庄父子又撰《柳庄相法》,尚有《水镜神相》、《铁关刀》、《金较剪》、《燕山相法》、《大清相法》至清《相理衡真》是为大成,民间尚有很多相学书籍,在此不一一列举。

相地既是古时的堪舆术,分为看门井灶的阳宅相法与看龙穴砂水向的阴宅相法,一般称为风水术,主要分为形式派和理气派。其著作已郭璞的《葬经》为代表。现代流传的有玄空,飞星,八宅等学说还有倒仗等,还包括择吉总之相地博大精深实难一言以蔽之。风水之术,青囊奥语,自来占卜算命为求一顺字,唯此相地之道求其逆也,同金丹之道异曲同工,同为查其玄机奥妙,没有悟性者,一辈子也是分水匠,根本没有那么多风水大师。风水实在误人不浅,以后遇到以此聚财还望慎之又慎,不可迷信到底。

今我所举实为沧海一粟,我相信民间流传很多玄学方术我没有见过,但是都是玄学的一部分。要实事求是的正确对待,不应该一概而论。

三玄之首的易经,在当代有了重大发现:使古老的易经由平面走向立体,2007年,一部周易象数学专著<乾坤谱>揭开了易经的玄妙之处

<乾坤谱>作者:团正,已将<周易>推向立体研究阶段。

在乾坤谱中,周易八卦的立体坐标分别是:

乾:x=1,y=1,z=1

巽:x=1,y=1,z=0

离:x=1,y=0,z=1

兑:x=0,y=1,z=1

震:x=0,y=0,z=1

坎:x=0,y=1,z=0

艮:x=1,y=0,z=0

坤:x=0,y=0,z=0

乾坤谱解释了周易中的数学原理,证明了周易中蕴涵了一定的科学性.在3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所发明的八卦竟然与今天的立体坐标相吻合,玄妙之处,非同寻常

玄学,是力量的源泉。

爱的根源。

文化的精髓。

  给你找了本书:刘心武揭密《红楼梦》.你自己看吧

  第一部分

  春天,满地的芍药花瓣,史湘云用那个纱巾把芍药花包起来当枕头,她喝醉了,在一个石凳上,她就枕着那个芍药花的枕头,就睡着了,憨态可掬。这个情景画出来,这个车在大街上一跑,史湘云就满大街跑。这就是当时《红楼梦》深入民间的情况。

  • 第一讲 追寻红学(上)(1)

  • 第一讲 追寻红学(上)(2)

  • 第一讲 追寻红学(上)(3)

  • 第一讲 追寻红学(上)(4)

  • 第一讲 追寻红学(上)(5)

  • 第一讲 追寻红学(上)(6)

  • 第二讲 追寻红学(下)(1)

  • 第二讲 追寻红学(下)(2)

  • 第二讲 追寻红学(下)(3)

  • 第二讲 追寻红学(下)(4)

  • 第二讲 追寻红学(下)(5)

  • 第二讲 追寻红学(下)(6)

  • 第三讲 贾府婚配之谜(1)

  • 第三讲 贾府婚配之谜(2)

  • 第三讲 贾府婚配之谜(3)

  • 第三讲 贾府婚配之谜(4)

  • 第三讲 贾府婚配之谜(5)

  • 第三讲 贾府婚配之谜(6)

  第二部分

  曹雪芹的文字,是很古怪的,他说秦业因为无儿无女就到养生堂去抱养孩子。那我们推敲一下,在秦业所生活的那个社会,按一般家族血缘延续的游戏规则,如果他是一个五十岁上下的男子,没有儿女的话,他要解决子嗣的问题,第一招就是续弦,你夫人死了就再娶一个嘛,娶的夫人还不生育的话,那你就纳妾嘛,当时实行一夫多妻嘛,娶小老婆是社会允许的,是不是?

  • 第四讲 秦可卿抱养之谜(1)

  • 第四讲 秦可卿抱养之谜(2)

  • 第四讲 秦可卿抱养之谜(3)

  • 第四讲 秦可卿抱养之谜(4)

  • 第四讲 秦可卿抱养之谜(5)

  • 第四讲 秦可卿抱养之谜(6)

  • 第五讲 秦可卿生存之谜(1)

  • 第五讲 秦可卿生存之谜(2)

  • 第五讲 秦可卿生存之谜(3)

  • 第五讲 秦可卿生存之谜(4)

  • 第五讲 秦可卿生存之谜(5)

  • 第五讲 秦可卿生存之谜(6)

  • 第六讲 秦可卿出身之谜(1)

  • 第六讲 秦可卿出身之谜(2)

  • 第六讲 秦可卿出身之谜(3)

  • 第六讲 秦可卿出身之谜(4)

  • 第六讲 秦可卿出身之谜(5)

  • 第六讲 秦可卿出身之谜(6)

  • 第六讲 秦可卿出身之谜(7)

  第三部分

  在上一讲的末尾,我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就是秦可卿的出身不但未必寒微,甚至还高于贾府。高于贾府,你想一想,贾府已经是国公级的贵族了,高于贾府,也就意味着她可能是皇族的成员,因此我们就应该到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皇族里面去寻觅一下她的踪影,看有没有秦可卿这个角色的生活原型。

  • 第七讲 帐殿夜警之谜(1)

  • 第七讲 帐殿夜警之谜(2)

  • 第七讲 帐殿夜警之谜(3)

  • 第七讲 帐殿夜警之谜(4)

  • 第七讲 帐殿夜警之谜(5)

  • 第七讲 帐殿夜警之谜(6)

  • 第七讲 帐殿夜警之谜(7)

  • 第八讲 曹家浮沉之谜(1)

  • 第八讲 曹家浮沉之谜(2)

  • 第八讲 曹家浮沉之谜(3)

  • 第八讲 曹家浮沉之谜(4)

  • 第八讲 曹家浮沉之谜(5)

  • 第八讲 曹家浮沉之谜(6)

  • 第九讲 日月双悬之谜(1)

  • 第九讲 日月双悬之谜(2)

  • 第九讲 日月双悬之谜(3)

  • 第九讲 日月双悬之谜(4)

  • 第九讲 日月双悬之谜(5)

  • 第九讲 日月双悬之谜(6)

  • 第九讲 日月双悬之谜(7)

  第四部分

  我从秦可卿入手,并不是光研究这一个人物,我不是搞人物论,不是搞秦可卿的人物专论。我从探究秦可卿的生活原型入手,目的是为了找到一扇窗,一扇门,从那个窗口望进去,从那道门槛跨过去,可以把《红楼梦》的时代背景,把曹雪芹的创作处境和创作心理,更好地把握住。

  • 第十讲 蒋玉菡之谜(1)

  • 第十讲 蒋玉菡之谜(2)

  • 第十讲 蒋玉菡之谜(3)

  • 第十讲 蒋玉菡之谜(4)

  • 第十讲 蒋玉菡之谜(5)

  • 第十一讲 北静王之谜(1)

  • 第十一讲 北静王之谜(2)

  • 第十一讲 北静王之谜(3)

  • 第十一讲 北静王之谜(4)

  • 第十一讲 北静王之谜(5)

  • 第十一讲 北静王之谜(6)

  • 第十二讲 秦可卿原型大揭秘经(1)

  • 第十二讲 秦可卿原型大揭秘经(2)

  • 第十二讲 秦可卿原型大揭秘经(3)

  • 第十二讲 秦可卿原型大揭秘经(4)

  • 第十二讲 秦可卿原型大揭秘经(5)

  • 第十二讲 秦可卿原型大揭秘经(6)

  • 第十二讲 秦可卿原型大揭秘经(7)

  • 第十二讲 秦可卿原型大揭秘经(8)

  第五部分

  《红楼梦》是一部被删改过的作品,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作者曹雪芹和他的合作者脂砚斋多次披露,在《红楼梦》的创作中,由于某种不能说得太清楚的原因,实际上也就是非艺术性的考虑,而删减了内容。

  • 第十三讲 秦可卿原型大揭秘(1)

  • 第十三讲 秦可卿原型大揭秘(2)

  • 第十三讲 秦可卿原型大揭秘(3)

  • 第十三讲 秦可卿原型大揭秘(4)

  • 第十三讲 秦可卿原型大揭秘(5)

  • 第十三讲 秦可卿原型大揭秘(6)

  • 第十三讲 秦可卿原型大揭秘(7)

  • 第十四讲 秦可卿被告发之谜(1)

  • 第十四讲 秦可卿被告发之谜(2)

  • 第十四讲 秦可卿被告发之谜(3)

  • 第十四讲 秦可卿被告发之谜(4)

  • 第十四讲 秦可卿被告发之谜(5)

  • 第十四讲 秦可卿被告发之谜(6)

  • 第十五讲 秦可卿被告发之谜(1)

  • 第十五讲 秦可卿被告发之谜(2)

  • 第十五讲 秦可卿被告发之谜(3)

  • 第十五讲 秦可卿被告发之谜(4)

  • 第十五讲 秦可卿被告发之谜(5)

  • 第十五讲 秦可卿被告发之谜(6)

  第六部分

  大家注意到没有,《红楼梦》里贾元春这个形象,真正浮出水面应该是在第十六回,前面虽然提到这个人物,在“冷子兴演说荣国府”里提到过这个人,但是这个人出戏,是在秦可卿死了之后。

  • 第十六 讲贾元春原型之谜(1)

  • 第十六 讲贾元春原型之谜(2)

  • 第十六 讲贾元春原型之谜(3)

  • 第十六 讲贾元春原型之谜(4)

  • 第十六 讲贾元春原型之谜(5)

  • 第十六 讲贾元春原型之谜(6)

  • 第十七讲 贾元春判词之谜(1)

  • 第十七讲 贾元春判词之谜(2)

  • 第十七讲 贾元春判词之谜(3)

  • 第十七讲 贾元春判词之谜(4)

  • 第十七讲 贾元春判词之谜(5)

  • 第十七讲 贾元春判词之谜(6)

  • 第十七讲 贾元春判词之谜(7)new

  • 第十八讲 贾元春死亡之谜(1)new

  • 第十八讲 贾元春死亡之谜(2)new

  • 第十八讲 贾元春死亡之谜(3)new

  • 第十八讲 贾元春死亡之谜(4)new

  • 第十八讲 贾元春死亡之谜(5)new

  • 第十八讲 贾元春死亡之谜(6)new

  第一讲 追寻红学(上)(1)

  谜踪在晚清,有一个人叫朱昌鼎,是一个书生,他有一天在屋子里坐着看书,来了一个朋友。这朋友一看他在那儿看书呢,一副钻研学问的样子,就问他说,“老兄,你钻研什么学问呢?你是不是在钻研经学呀?”过去人们把所有的图书分成经、史、子、集几个部分,经书是最神圣的,圣贤书,孔夫子的书、孟夫子的书,四书五经都是经书,研究经学被认为是最神圣的,所以一般人看一个书生在那儿看书、钻研,就觉得一定是在研究经学。

  朱昌鼎这个人挺有意思,他一听这么问,就回答说,对了,我就是在研究经学,不过我研究的这个经学跟你们研究的那个经学有点不一样,哪点不一样呢?我这个经学是去掉了一横三个折的、也就是三个弯的那个经。那个朋友一想,他研究的经学怎么这么古怪啊?大家知道,过去的繁体字的“经”字,它的左边是一个绞丝,它的右边上面就是一个横,然后三个弯或者叫三个折,底下一个“工”字,这个“经”字,繁体字的“经”字,去掉了上面的一横,三个弯,右边不就剩一个“工”字了吗?一个绞丝、一个工字,这个字是什么字呢?是“红”字。哦,这朋友说了,闹了半天,你研究的是“红学”啊?这虽然是一番笑谈,但也就说明,在那个时候,《红楼梦》就已经非常深入人心,已经有这样的文人雅士,把阅读《红楼梦》、钻研《红楼梦》当成一件正经事,而且当成一件和钻研其他的经书一样神圣的好事。这就充分说明,研究《红楼梦》,在很早的时候就形成一种特殊的学问了。

  清嘉庆年间,有位叫得硕亭的,写了《草珠一串》,又名《京都竹枝词》,其中一首里面有两句:“闲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可见很早的时候,谈论《红楼梦》就已是一种社会时尚了。

  学秋氏,估计和得硕亭一样,是一位满族人士,学秋氏很可能是一个艺名、笔名,在学秋氏的《续都门竹枝词》里面,我们又发现了非常有趣的一个《竹枝词》,现在我把这四句都念出来,你听听,你琢磨琢磨,很有味道——它这么说的,“《红楼梦》已续完全,条幅齐纨画蔓延,试看热车窗子上,湘云犹是醉憨眠。”它传达了很多信息,“《红楼梦》已续完全”,就说明在那个时候,人们已经懂得他们所看到的活字版印的《红楼梦》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原来一个人写的,不完全;另一部分是别的人续的,是把它续完全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在嘉庆的时候,那些人可能还不太清楚《红楼梦》到底原作者是谁,续书者是谁。但是他们已经很清楚、很明白,一百二十回《红楼梦》不是一个人从头写到尾的,是从不完全发展到续完全的一本书,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红楼梦》流传以后,不仅以文字的形式流传,也很快转换为其他的艺术形式,比如说图画。这个《竹枝词》第二句就告诉我们,《红楼梦》已经不光是大家读文字了。“条幅齐纨画蔓延”,条幅就是家里边挂的条幅,就是一些比如四扇屏的那种画,画的都是《红楼梦》了,齐纨就是过去夏天扇的扇子,扇子有很多种了,除了折扇以外,有一种扇叫纨扇,就是用丝绸绷在框子上,上面好来画画的,一边扇的时候一边可以欣赏这个画。就在这个时候,《红楼梦》的图画已经深入到民间了,在家里面挂的条幅上可以看到,在人们扇的扇子上能看见,你想《红楼梦》的影响多大啊!更有趣的是,他说,“试看热车窗子上,湘云犹是醉憨眠。”清朝的车是什么车,大家都很清楚,一般市民坐的车都是骡车,骡车是一个骡子驾着一个辕,后面它有一个车厢,就跟轿子的那个轿厢类似,但是可能上面是拱形的,是圆形的,这个车子在冬天可以叫热车,为什么呢?因为北京的气候大家知道,冬天非常冷,车会有门帘,会有窗帘,里面就比较温暖,构成一个温暖的小空间。而且大家知道,过去一些人乘坐骡车的时候,那个时代的取暖工具可能就是一个铜炉、铜钵,里面有火炭,就是一个取暖的小炉子,《红楼梦》也描写了这个东西。在这种车子上,它的窗帘上画的是什么呢?明明是已经冬天了,需要想办法给自己取暖了,可是窗帘上画的还是春天的景象,画的是《红楼梦》里面的那段情节,就是“史湘云醉卧芍药”。那是《红楼梦》里面最美丽的画面之一,大家还记得吧?春天,满地的芍药花瓣,史湘云用那个纱巾把芍药花包起来当枕头,她喝醉了,在一个石凳上,她就枕着那个芍药花的枕头,就睡着了,憨态可掬。这个情景画出来,这个车在大街上一跑,史湘云就满大街跑。这就是当时《红楼梦》深入民间的情况。

  、

  第一讲 追寻红学(上)(2)

  当然,后来《红楼梦》又转换为了更多样的艺术形式,年画、连环画、泥塑、瓷雕、曲艺演唱、戏曲、话剧、舞剧、**、电视连续剧……现在的中国人,即使没有读过《红楼梦》原著,总也从其他的艺术形式里,多多少少知道些《红楼梦》的人物和故事情节。

  但是,《红楼梦》这部著作在流传中所出现的情况,却可以说是很坎坷、很曲折的。

  现在我们看到的通行本《红楼梦》,封面上总印着曹雪芹和高鹗两个人的名字。中外古今两个人或者两个以上的人合写一本书,这个例子太多了,这个不稀奇,问题是如果两个人联合署名的话,这两个人起码第一得认识吧?互相得认识,这是第一;第二,不仅得认识,还得他们一起商量这书咱们怎么写,然后还得分工,比如说你写第一稿,我写第二稿,或者你写这一部分,我写那一部分,或者咱们说得难听点,有一个人身体不好,或者岁数比较大了,他很快就要死了,他嘱咐另一个人,说我没有弄完的,你接着弄,你应该怎么怎么弄,这样俩人商量。

  我的研究就从这儿开始,曹雪芹和高鹗是合作者吗?他们是联合创作了《红楼梦》吗?一查资料不对了,这俩人一点关系都没有,根本不认识,两个人的生命轨迹从来没有交叉过,一点关系没有。曹雪芹究竟生于哪一年,死于哪一年,学术界有争论,特别是他生于哪一年,有的学者认为不太容易搞清楚。死于哪一年,有争论,但是这个争论也只是一两年之间的争论,究竟是1763年还是1764年,按当时纪年的干支来算的话,究竟是壬午年还是癸未年啊,也就是这么点争论。所以说,虽然曹雪芹的生卒年有争论,但是大体上还是可以搞清楚,查资料就能搞清楚,高鹗比曹雪芹差不多要小十几二十岁,甚至要小二十多岁。小一点不要紧,老的和少的也可以一块儿合作出书,但这俩人根本没来往,根本就不认识。而且高鹗是什么时候来续《红楼梦》的呢?这个资料是准确的,那已经是1791年了,就是说离曹雪芹去世已经差不多快三十年了,在曹雪芹去世以后将近三十年,才出现了高鹗续《红楼梦》这么一回事。高鹗是和一个书商叫程伟元的,这两个人合作,最后出版了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把大体上曹雪芹原著的八十回,加上了他们攒出来的四十回。这四十回,据很多红学专家的研究,就是高鹗来续的,或者说主要是他操刀来续的。

  所以说,高鹗和曹雪芹根本不是合作者,而且他续《红楼梦》,也是在《红楼梦》八十回流传了很久以后——三十年在当时是一个很长的时间段,现在想来也不是一个很短的时间段。所以从著作权角度来说,一本书的著作权怎么能把这两个人的名字印在一起呢?《红楼梦》,曹雪芹、高鹗,好像他们两个共同合作了一本的书,从第一回到一百二十回都是两人合作的,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所以我的研究不是没有道理。实际上红学界老早已在研究这个问题,但是不管红学界得出什么结论,令我纳闷的是,直到现在,大家经常买到的《红楼梦》还是这样的印法,我对此提出质疑。我建议出版社今后再印的时候,你还可以出一百二十回的本,但是最起码你要在封面上印是曹雪芹著、高鹗续,这样还勉强说得通。按道理的话,根本就不要合在一起出,曹雪芹的《红楼梦》,就是曹雪芹的《红楼梦》,谁愿意看续书,续书其实也不只是高鹗一种。你可以出一本高鹗续《红楼梦》四十回。这样就把著作权彻底分清了,分清这一点很重要。

  俗话说得好,青菜萝卜,各有所好。现在也有人说后四十回续得非常好,还有极端的意见,说后四十回比前八十回还好;他的个人意见我很尊重,但是我很坦率地说我自己的感受,后四十回很糟,很糟。怎么个糟法?简单地说两条吧!

  第一条,就是曹雪芹写的前八十回《红楼梦》已经说得很清楚,暗示得很清楚,跟读者一再地提醒,最后会是一个大悲剧的结局。你看看第五回,第五回在太虚幻境贾宝玉翻那些十二钗的册页上面怎么写的,还有警幻仙姑让那些歌姬唱《红楼梦》十二支曲给贾宝玉听,怎么唱的?那里面说得太清楚了,贾府最后应该是“家亡人散各奔腾,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它的结局应该是“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不是说得很清楚嘛,它是这么一个结局。但你看高鹗的续四十回不对头了,甭等后头,第八十一回他一续,首先回目就非常古怪,叫做“占旺相四美钓游鱼,奉严词两番入家塾”。我们知道在七十多回的时候已经写到山雨欲来风满楼了,你想想,外头没抄进来呢,贾家就自己抄自己了,就抄检大观园了,就死人了,就开始有人命案了。晴雯,好端端的一个可爱姑娘,不就给撵出去了吗?后来不就给迫害死了吗?是不是啊?在八十回已经写到贾迎春嫁给孙绍祖,也面临着一个死亡的命运,这在前面不是早就暗示了吗?一个恶狼扑一个美女,在警幻仙姑泄露天机,让贾宝玉看的那个册页、那个画已经画出来了。八十回已经写到了,她已经嫁出去了,情势很凶险了,怎么在第八十一回的时候忽然一切又都很平静?“占旺相四美钓游鱼”,优哉游哉,若无其事。而且在前八十回可以看到,曹雪芹对迷信是反对的,像马道婆魇那个凤姐、宝玉,他是深恶痛绝的,怎么会在后面写这些美人,他认为是水做的骨肉的人去钓游鱼占旺相,去占卜呢?

  第一讲 追寻红学(上)(3)

  还有什么“中乡魁宝玉却尘缘,沐皇恩贾家延世泽”,更不符合前八十回的暗示。高鹗笔下,贾府虽然也被抄了家,但最后皇帝又对他们很好,一切又都恢复了,贾宝玉就算出了家,也很古怪。这点鲁迅先生就指出来了,你已经出了家了,怎么还忽然跑到河边,去跟自己的父亲贾政道别?贾政本来是他最不喜欢的一个人,父子之间发生过激烈的冲突,大家记得吧?“不肖种种大受笞挞”,谁打谁啊?往死了打,是不是啊?贾宝玉看穿了俗世的虚伪污浊,“悬崖撒手”,与封建家长决裂,但高鹗却写他出了家还跑去给贾政倒头便拜,而且

  这个出家的和尚很古怪,披着一领大红猩猩毡的斗篷,大红猩猩毡的斗篷是非常华贵的,是贵族家庭的那种遗物,这就写得不对头。曹雪芹他自己在前面已经预告你,最后它会是一个彻底的悲剧,怎么会是以这样一个甚至是喜剧的情景收场呢?这不对头。

  另外,写贾宝玉这个主角,越写越不对头。

  贾宝玉这个角色我们在前八十回就感受到,那是一个和封建主流社会不相融的人,他骂那些去读经书、去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是“国贼”“禄蠹”,那些官迷,他恨死了。可是在高鹗的笔下,贾宝玉怎么会忽然一下子变成一个乖孩子,听贾政的话,两番入家塾,一心去读圣贤书了?大家还记得后四十回写到,贾宝玉有一天见巧姐,这个贾宝玉写得就太怪了,贾宝玉听说巧姐读了《女孝经》,觉得非常好,于是又跟她讲《列女传》,长篇大套讲封建道德,这是贾宝玉吗?曹雪芹在前面已经写得很清楚了,贾宝玉是“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是个一听说到学堂,一听说要读书就脑门儿疼的人,一度到学堂是为了和秦钟交朋友,也不是正经读书。他根本不是那么一个人,所以高鹗把这个形象歪曲了。

  当然我也承认,高鹗续的这个四十回,它对《红楼梦》整体的流传起到一定的作用,使得曹雪芹的八十回得以以一个完整的故事在世上流传,所以通行本为什么印得比较多,我也能理解。不过理解归理解,但是咱们研究《红楼梦》该发表的意见还要发表,高鹗的续书是不对的。当然,很多人说高鹗写“林黛玉焚稿断痴情”,那应该还是好的吧?那个是高鹗的四十回当中写得最好的部分。底下的话可能让你扫兴了,经过一些红学家的考证,在曹雪芹的构思里面,林黛玉也不是这样死的,这样也并不符合曹雪芹原来的构思,这个咱们在这一讲里就不细讨论了。

  总之,就是说,从封皮往里看,发现的就是曹雪芹和高鹗他们不是合作者,后四十回是要不得的。也有人说,你是不是太危言耸听了,你怎么什么意见尖锐你就奔什么意见去啊?你是不是有点想哗众取宠啊?不是这样的,这是我的真切感受。而且我要告诉你,老早就有人对后四十回提出了远比我尖锐得多的意见。在清朝嘉庆年间有一个人写了一本书,这个人叫裕瑞,他是一个贵族的后裔,当然是满族人,他写的这本书叫做《枣窗闲笔》,估计他的书房窗户外面有枣树,这种书的文体类似现在的随笔,等于是一个随笔集。在《枣窗闲笔》里面有大段文字讲到了《红楼梦》,讲到他知道《红楼梦》的作者应该是曹雪芹,当然他对曹雪芹的身份、家世的介绍被后来的红学家考证出来是不准确的,但那是另外一个问题。问题是那个时候,在那么早的时候,他就对后四十回发表了非常尖锐的批评意见,可以说是批判意见。他是这么说的,他那个时候还不知道高鹗,他不知道是高鹗和程伟元他们续的后四十回,他还不知道是谁续的。但是他觉得不对头,他说,“细审后四十回,断非与前一色笔墨者,其为补著无疑。”他又说,“苟且敷衍,若草草看去,颇似一色笔墨,细考其用意不佳,多杀风景之处,故知雪芹万不出此下下也。”他认为那个文字是下下品,万万不会是曹雪芹写的。还有一句话更厉害了,他说,“诚所谓一善俱无,诸恶俱备之物。”他连刚才咱们说的那点优点都不保留,认为是“一善俱无,诸恶俱备”,深恶痛绝。所以说老早就有这个老前辈,很早很早的红学研究者,对后四十回提出了非常尖锐的批判。

  第一讲 追寻红学(上)(4)

  刚才说了嘛,从封面开始研究,就发现曹雪芹和高鹗根本不是合作者,高鹗续书不符合曹雪芹原意。高鹗续书续得好不好,怎么评价,咱们可以把它撇在一边,暂且不论,咱们就研究曹雪芹的这八十回。要研究曹雪芹的八十回就要研究曹雪芹本身,这个作家他怎么回事——他是什么人?谁家的孩子啊?怎么就写出这本书啊?前人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非常之多,鲁迅先生在他的《中国小说史略》里面,他是采取当时红学研究的一个最新成果,认为曹雪芹写《红楼梦》是一种自叙性写作,《红楼梦》是一部带有自传性的作品。鲁迅先生是这么 说的,“叙述皆存本真,闻见悉所亲历。”《红楼梦》的特点是八个字,“正因写实,转成新鲜。”他写实写到力透纸背的程度,本来写实好像是最不新鲜的,虚构、想像是最新鲜的,但吟味他以最大力度来写实,写得非常之好,“转成新鲜”,反而赛过那些纯虚构的、纯幻想的作品。这是鲁迅先生对《红楼梦》的评价。到今天来看,我觉得我还是很佩服的,我觉得先生说得非常准确。

  有人说了,你这么一来的话,是不是你就要把曹雪芹跟贾宝玉划等号了?要把《红楼梦》的贾府和曹家划等号了?您是不是说《红楼梦》就是报告文学啊?里面的每一件事、每一个场面都是百分之百的机械的生活实录?我没那么说,我不是那个意思。我的意思其实说得很明确,就是我理解的鲁迅先生的意思,就是曹雪芹写《红楼梦》,他是根据自身的生命体验,根据自己家族在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朝代里面的盛衰荣辱,惊心动魄的大变化、大跌宕来写这个作品的。所以它是带有自传性的,是自叙性的,我没说它就是自传。更不是说就通通去和生活真实划等号,说他没有艺术想像的过程,他当然是从生活的真实,升华为艺术的真实,这个是不消说的。所以要读通《红楼梦》就要了解曹雪芹的家世,最起码要查三代——知道他的祖父是谁,父亲大概是谁,他本人是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经历,什么遭遇?他的家族怎么在康熙朝鼎盛一时,辉煌得不得了;在雍正朝,雍正很不喜欢,就被抄了家,治了罪;在乾隆初年怎么又被乾隆赦免,一度小康;但是在乾隆四年,一下子又怎么卷进了一个大的政治斗争;乾隆在扑灭政敌的同时,也把其他的有关的那些社会上的人予以整治,曹家被株连彻底毁灭,最后是“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所以你要知道曹雪芹的家世,才能够读通《红楼梦》,要读通《红楼梦》,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