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联的知识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2收藏

关于春联的知识有哪些?,第1张

关于春联的知识有:

1、春联的起源:

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据说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现在贴春联已成风俗,红色的对联贴在大门上,房子顿时生辉。

2、春联的传说:

相传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山海经》里,有一个鬼域的世界,中间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

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

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

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良好心愿。

3、春联的颜色:

普遍能够见到的就是红色,红色代表喜迎。在有些地方还有白色,**,紫色,绿色和蓝色等。例如在湖北:**代表思念新逝的亲人,紫色、蓝色代表祭祀故人进入第二年,绿色代表祭祀故人进入第三年。白色在有些地方代表思念新逝的亲人。

庙宇一般用黄纸,家里老人去世了,晚辈家一般从当年起三年不贴红春联,守制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服丧期满才恢复用红纸,故白绿黄三色的对联俗称“孝联”“孝春联”或“丁忧联”。

扩展资料:

按照各地习俗的不同,贴春联的时间也稍有差异。俗话说:“二十八,贴花花”,也有些地方的民谣里有“二十九,贴倒酉”一说,春联什么的都在腊月二十八、二十九贴。

但大多数还是照个人的时间安排来选择贴的时间。“地增鸿连满门财,天赐吉祥全家福。”根据普通话上下联均以第二声阳平收尾,根据平水韵还能区分平仄。在没有横批而且上联气势弱于下联才使用上仄下平。

春联在古代被称为桃符。 桃符是历史悠久的中国民俗文化。古人在辞旧迎新之际,用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或者用纸画上二神的图像,悬挂、嵌缀或者张贴于门首,意在祈福灭祸。据说桃木有压邪驱鬼的作用。这就是最早的桃符。

民间传说:相传在东海度朔山上有一棵大桃树,树干弯曲伸展三千里,叉枝一直伸向东北方的鬼门,鬼门下山洞里住的鬼怪每天都由此门进出。 树下有两位神将:神荼(读作申舒)、郁垒(读作郁律)把守。这两位神将只要发现害人的恶鬼,就用芒苇编成的网子去捆住他们,并丢去喂一只老虎。 周朝起,每逢年节,百姓就用两块长六寸、宽三寸的桃木板,画上两位神将的图像或题上他们的名字,悬挂在大门或卧房门的两侧,以镇邪驱鬼、祈福纳祥,这就是桃符。而且古代人还会在自家的第二道门上画上那只专门吃鬼的老虎,旁边还有一条芒苇绳,被人们用来镇邪驱鬼、祈福纳祥。 在神树下还有一只云鸡,相传这只云鸡是每天早上会发出一声鸣叫唤醒生灵,同时把其他的公鸡叫起来,象征着早晨。

年四季春常在 万紫千红永开花 横批:喜迎新春

春联,起源于桃符。“桃符”是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古籍记载,上古时候,人们以为桃木是一种“仙木”,有驱鬼辟邪的作用。那时的桃符长六寸、宽三寸,上书刻“神荼”、“郁垒”二神名,每逢正月一日,各家各户便将新作的桃符挂在家门上,以求新的一年百鬼遁形,万事大吉。这种风俗一直延续到隋唐以后,才逐渐有人在桃符上书写一些吉祥的话语,再修饰对仗,渲染新年喜庆气氛,慢慢形成春联的雏形。五代时,后蜀政权最后一任皇帝孟昶颇有文才,有一年春节,他亲自命笔在桃木板上写下“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对子,这便是我国有史书记载的第一副春联。北宋大家、大文豪王安石的《元日》诗中有“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说明直到宋代,仍然还被不少人把春联称作“桃符”。但从那时起,人们逐渐用纸张替代桃木板,桃符也被人们叫作“春贴纸”。到了明代,桃符才正式改称“春联”。据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记载,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明确要求推行过春节张贴对联的风俗。有一年除夕前,朱元璋忽然传旨,全京城无论公卿市民,家家门口都必须贴上一副春联,他要亲自微服检查。果然,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城检查、观赏和分享,他还亲自题写了一副千古趣联。他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没有贴春联,便去询问原因,知道这是一家阉猪的,不知写什么内容合适。他略一思量,就挥笔写下“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在场人都觉得联意贴切、幽默。经明太祖朱元璋的倡导和实践,春联在明代获得空前的普及。此后春联便沿袭成为所有中国人过春节的重要文化习俗,一直传承至今。

1、春联的来历20字左右。

2、春联的来历20字要准确。

3、关于春联的来历20字。

4、贴春联的来历20字。

1起源一说春联来源于桃符。

2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

3“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

4”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

5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6”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7[1][2]据说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8现在贴春联已成风俗,红色的对联贴在大门上,房子顿时生辉。

9正如诗云:“喜气临门红色妍,家家户户贴春联。

10旧年辞别迎新岁,时序车轮总向前。

11”春联的成对出现在农村或者小县城时常可以看到一些特别颜色纸张写的春联:原先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

12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13但庙宇用黄纸,家里老人去世了,晚辈家一般从当年起三年不贴红春联,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服丧期满才恢复用红纸,故白绿黄三色的对联俗称“孝联”“孝春联”或“丁忧联”。

14也有的地方头年贴黄对联,次年贴蓝对联,第三年贴绿对联。

15也有的地方干脆三年都不贴对联以寄托哀思,故春节贴对联是有必要的。

16春节普天同庆,故除了各家门口要贴春联外,猪舍,鸡鸭舍等处也要贴对联,寓意六畜兴旺,格式一般鸡鸭满圈,牛羊成群,六畜兴旺等。

17还有神仙的对联:“灶王爷”的春联是: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18意为灶神上天后向玉帝汇报时多说好话,下凡回来时多降吉祥,俗称送灶神。

19“土地爷”的春联是:土中生白玉,地内长黄金。

20意为只要辛勤劳动,就能在土地中得到收获。

21“天地爷”的春联是:天高覆万物,地厚载群生。

22短短10个字,把天地间的一切全都包罗了进去。

23院子里的大树需贴上“树大根深”、院子里的墙面需贴上“春光明媚”、家里靠炕的墙上需贴上“幸福健康”、厨房里需贴上“勤俭节约”等。

24发展世界纪录协会收录的世界最早的春联是:“三阳始布,四序初开。

25”这副春联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卷号为斯坦因0610)上,该遗书记录十二副在岁日、立春日所写的春联。

26该联为排列序位中的第一副,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较后蜀主孟昶的题联早240年。

27“三阳始布。

28四序初开”打破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世界纪录,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早的春联。

29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

30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子书写。

31朱元璋大力提倡贴对联。

32他在金陵(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在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穿便装出巡,挨家挨户观赏取乐。

33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34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楹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

35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36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批、春条、斗斤等。

37“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

38“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

39“横批”贴于门楣的横木上。

40“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

41“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

42同时,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43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44据《梦粱录》记:“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

45“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

46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

47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

48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

49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

50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已经相当普遍了。

51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52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户户挂桃符(即今春联)的盛况。

53同时,随着门神的出现和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来书写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负的驱邪避灾的使命逐渐转移给门神,而桃符的内容则演化成用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降临和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

54《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

55不过宋代不同史料对此说法不也有说是辛寅逊或孟昶的儿子孟喆所撰。

56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

57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

58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和“春联”。

59“春联”一词的出现,则是在明代初年。

60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喜欢排场热闹,也喜欢大户人家每到除夕贴的桃符,就想推广一下。

61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颁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在门框上,来迎接新春。

62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视,挨家挨户察看春联。

63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他就非常高兴,赞不绝口。

64在巡视时见到一家没有贴春联,朱元璋很是生气,就询问什么原因,侍从回答说:“这是一家从事杀猪和劁猪营生的师傅,过年特别忙,还没有来得及请人书写。

65”朱元璋就命人拿来笔墨纸砚,为这家书写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66”写完后就继续巡视。

67过了一段时间,朱元璋巡视完毕返回宫廷时,又路过这里,见到这个屠户家还没有贴上他写的春联,就问是怎么回事。

68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这副春联是皇上亲自书写的,我们高悬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

69”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就命令侍从赏给这家三十两银子。

70由此可见,“春联”的得名和推广,是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的办法,颁布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户户推广开来的。

71传说相传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山海经》里,有一个鬼域的世界,中间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

72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

73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

74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

75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

76于是中国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

77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

78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79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

80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良好心愿。

81形式春节,是中华民族“百节之首”。

82在中国历史文明中,庆祝春节的习俗很多,至今在中国民间尤其是农村中保存最广的习俗当是贴春联和贴门神。

83贴春联贴春联,是中国民间庆祝春节的第一件事情。

84每当春节将近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在大门两边贴上崭新的春联,红底黑字,稳重而鲜艳。

85表达一家一户对新年的美好愿望,诸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之类。

86或和中华民族干支纪年文化相关连,春联中嵌有“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等生肖物名,如“锦鲤飞身酬远志。

87祥羊跪乳感亲恩”等。

88一些春联还注意反映不同行业、不同家庭不同的“幸福观”。

89因此,认真研究春节时人们张贴的春联,无疑是观察民间风情的一个有意义的途径。

90贴春联的习俗究竟起于何时,至今无准确的材料可资查证。

91不过,大约可能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可以在史籍中证实的。

92此外,根据《王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着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93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

94“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

95“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

96“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

97“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

98“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3]。

99颜色对联的颜色又和当地民俗相关。

100普遍能够见到的就是红色,红色代表喜迎。

101在有些地方还有白色,**,紫色,绿色和蓝色等。

102例如在湖北:**代表思念新逝的亲人,紫色、蓝色代表祭祀故人进入第二年,绿色代表祭祀故人进入第三年。

103白色在有些地方代表思念新逝的亲人。

104寓意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原春节就户悬“桃梗”,又称“桃符”。

105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春联》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

106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

107”从传统春联“爆竹一声除旧。

108桃符万象更新”和宋王安石诗句“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也看出春联和桃符的关系。

109什么是桃符呢?据《淮南子》说,这种“桃符是用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桃木做的。

110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在门两旁。

111或者还画上这两个神象——左神荼、右郁垒。

112古人是以桃符上书画此二神来压邪的。

113这也就是中国民间俗称的“门神”。

114到了公元七百多年的五代,蜀后主孟昶亲手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115”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116但是,到时了宋代,“春联”还是称之为“桃符”的。

117联语却不限于题写在桃符上,推用在楹柱上,后人名曰“楹联”。

118宋代以后,宜春帖多用联语,且把粉红笺写出。

119有些人集诗经古语,有的集唐宋诗句。

120相传可考的,有王沂公皇帝阁立春联:“北陆凝阴尽,千门淑气新。

121”这是春联中挂人齿颊的。

122“桃符”真正称之为“春联”,那是明代的事。

123据明代文人陈云瞻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

124帝都金陵(今南京),除夕前勿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出观。

125”明太祖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游,观赏笑乐,他还亲笔给学士陶安等人题赠春联。

126帝王的提倡,使春联日盛,终于形成了至今不衰的风尚。

127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

128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术形式。

129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130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孝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译文:从字面上看,“纳”即“享受”;“余庆”,旧指“先代的遗泽”,《易经·坤·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上联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下联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 

《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译文:后蜀主孟昶命令学士辛寅逊在桃木板题字: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

扩展资料:

“春联”一词的出现,则是在明代初年。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喜欢排场热闹,也喜欢大户人家每到除夕贴的桃符,就想推广一下。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颁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在门框上,来迎接新春。

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视,挨家挨户察看春联。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他就非常高兴,赞不绝口。

在巡视时见到一家没有贴春联,朱元璋很是生气,就询问什么原因,侍从回答说:“这是一家从事杀猪和劁猪营生的师傅,过年特别忙,还没有来得及请人书写。”朱元璋就命人拿来笔墨纸砚,为这家书写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写完后就继续巡视。

过了一段时间,朱元璋巡视完毕返回宫廷时,又路过这里,见到这个屠户家还没有贴上他写的春联,就问是怎么回事。

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这副春联是皇上亲自书写的,我们高悬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就命令侍从赏给这家三十两银子。由此可见,“春联”的得名和推广,是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的办法,颁布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户户推广开来的。

传说

相传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山海经》里,有一个鬼域的世界,中间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

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中国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

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良好心愿。

形式

春节,是中华民族“百节之首”。在中国历史文明中,庆祝春节的习俗很多,至今在中国民间尤其是农村中保存最广的习俗当是贴春联和贴门神。

贴春联,是中国民间庆祝春节的第一件事情。每当春节将近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在大门两边贴上崭新的春联,红底黑字,稳重而鲜艳。

表达一家一户对新年的美好愿望,诸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之类;或与中华民族干支纪年文化相关连,春联中嵌有“鼠”、“牛”、“虎”、“兔”、 “龙” 、”蛇“、”马“、”羊“等生肖物名,如“锦鲤飞身酬远志;祥羊跪乳感亲恩”等。

一些春联还注意反映不同行业、不同家庭不同的“幸福观”。因此,认真研究春节时人们张贴的春联,无疑是观察民间风情的一个有意义的途径。

贴春联的习俗究竟起于何时,至今无准确的材料可资查证。不过,大约可能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可以在史籍中证实的。此外,根据《王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着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

--春联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