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楼各有什么特点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2收藏

四大名楼各有什么特点,第1张

  黄鹤楼历史

  号称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鹤楼矶头,相传它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在历史的长河中,黄鹤楼历经沧桑,屡毁屡建,不绝于世,可考证的就达30余次之多。黄鹤楼最后的一次被毁是清末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八月,因汉阳门外董家坡居民房屋起火,风大火猛,殃及城楼,很快将这千古名楼化为灰烬,仅存数千斤宝盖铜楼鼎一架。

  岳阳楼历史

  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其前身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一代代沿袭发展而来。西晋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初唐时,称为“南楼”,中唐李白赋诗之后,始称“岳阳楼”。唐朝以前,其功能主要作用于军事上。自唐朝始,岳阳楼便逐步成为历代游客和风流韵士游览观光,吟诗作赋的胜地。此时的巴陵城已改为岳阳城,巴陵城楼也随之称为岳阳楼了。岳阳楼高215米,三层、飞檐、纯木结构。楼顶覆盖**琉璃瓦,造型奇伟,“岳阳楼”匾额为郭沫若手书。历史上的诗人如杜甫、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李商隐等均前来登临览胜,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使岳阳楼名扬天下。公元1045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并请好友、文学家范仲淹作了《岳阳楼记》,从此,岳阳楼更加闻名遐迩。岳阳楼内陈设别具特色。各层内悬挂历代名家撰写的楹联。一、二楼各嵌有一副《岳阳楼记》雕屏,一楼雕屏是公元十九世纪的复品;二楼所嵌雕屏为公元十八世纪大书法家张照所书,字型方正、笔力雄浑、技法多变、独具匠心,为传世一级珍品。三楼所嵌雕屏是毛泽东书杜甫诗《登岳阳楼》,笔法雄健奔放、形神兼备。雕屏金光耀眼、熠熠生辉。1988年岳阳楼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岳阳楼久经沧桑,屡毁屡修。现在看到的岳阳楼,是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重修的。整个楼的建筑,可用八个字来概括:四柱、三层、飞檐、纯木。岳阳楼主楼高3层,高达15米,中间以4根大楠木撑起,再以12根柱作内围,周围绕以30根木柱,结为整体、整个建筑没有用一颗铁钉,没有用一道巨梁。 12个飞檐,檐牙高啄(似鸟嘴在高空啄食)。屋顶为**琉璃瓦,金碧辉煌。曲线流畅,陡而复翘,宛如古代武士的头盔,名叫盔顶。盔顶下的如意斗拱,状如蜂窝玲珑剔透。古籍里载述,岳阳楼“纯木结构,盔式楼顶”这种古老的建筑,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和辉煌成就。

  滕王阁

  滕王阁

  滕王阁巍然耸立于赣江之滨,是一座声贯古今,誉播海内外的千古名阁,素有“江西第一楼”之称。 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始建而得名。李元缨,唐高祖李渊的第22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贞观十三年(639年)六月受封为滕王,后迁到洪州(南昌)任都督。在南昌他别无建树。唯在唐永徽四年(653年)于城西赣江之滨建起一座楼台为别居,此楼便是“滕王阁”。 滕王阁自古它就与黄鹤楼、岳阳楼和蓬莱阁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楼。滕王阁为历代封建士大夫们迎送和宴请宾客之处。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曾设宴阁上,命诸臣、文人赋诗填词,观看灯火。滕王阁建立1300多年来,历经兴废28次,明代景泰年间(公元1450--1456年),巡抚都御使韩雍重修,其规模为:三层,高27米,宽约14米。1926年军阀混战时,被北洋军阀邓如琢部纵火烧毁。建国后,江西省政府重建滕王阁。如今的滕王阁,连地下室共九层,高575 米,占地达47000平方米,明三层暗七层,加上两层底座一共九层,琉璃绿瓦,鎏金重檐,雕花屏阁,朱漆廊柱,古朴高雅,蔚为壮观。主阁南北两侧配以“压江”、“挹翠”二亭,与主阁相接。主阁之外,还有庭园、假山、亭台、荷池等建筑,无论其高度,还是面积,均远胜于历代四阁,同时也大超过了现在的黄鹤楼和岳阳楼,仍然居于江南三大名楼之首。滕王阁已成了南昌,也是江西省的一处重要的旅游景点。 如今,作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滕王阁,较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建筑更巍峨雄壮,充分表现“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的气势;内有多间仿古建筑的厅堂,用作古乐、歌舞、戏曲的表演厅或展览馆等。登楼眺望,南昌景致尽收眼底。 滕王阁之所以享有巨大名声,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滕王阁序》。传说当时诗人王勃探亲路过南昌,正赶上阎都督重修滕王阁后,在阁上大宴宾客,王勃当场一气写下这篇令在座宾客赞服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即《滕王阁序》),王勃作序后,又有王仲舒作记,王绪作赋,历史上称为“三王文章”。从此,序以阁而闻名,阁以序而著称。 滕王阁,高耸于南昌城西,赣江之滨。步入新阁,仿佛置身于一座以滕王阁为主题的艺术殿堂。在第一层正厅有一表现王勃创作《滕王阁序》的大型汉白玉浮雕《时来风送滕王阁》,巧妙地将滕王阁的动人传说与历史事实融为一体。第二层正厅是2390255米的大型工笔重彩丙衡壁画《人杰图》,绘有自秦至明的80位领风骚的江西历代名人。这与第四层表现江西山川精华的《地灵图》,堪称双璧,令人叹观止。第五层是凭栏骋最佳处。进入厅堂,迎面是苏东坡手书的千古名篇《滕王阁序》。每一层都有一个主题,亦都与阁有关。《滕王阁序》中最著名的两句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已作为主阁正门的巨联。 暮秋之后,鄱阳湖区将有成千上万只候鸟飞临,那将构成一幅活生生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图,成为滕王阁的一大胜景。

  蓬莱阁

  蓬莱阁

  蓬莱阁位于烟台市西(一小时车程),坐落在蓬莱城北面的丹崖山上,自古就有“仙境”之称,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全国四大名楼。据文献记载,唐代这里便建过龙王宫和弥陀寺;宋朝时的1061年,由郡守朱处约建蓬莱阁供人游览;明万历十七年,也就是1589年,巡抚李戴在蓬莱阁附近操办增建了一批建筑物;1819年,清知府志杨丰昌和总兵刘清和又主持扩建,才使蓬莱阁具有了现在的规模。传说汉武帝多次驾临山东半岛,登上突入渤海的丹崖山,寻求“蓬莱仙境”,后人就把这座丹崖山唤作蓬莱。恍如仙境丹崖山立在海边,临海的一面是陡峭的绝壁,山岩纹理是暗红色,故有此名。 蓬莱阁建于山顶。远远望去,楼亭殿阁掩映在绿树丛中,高踞山崖之上,恍如神话中的仙宫。 蓬莱阁下方有结构精美、造型奇特的仙人桥,那是神话中八仙过海的地方;东侧有上清宫、吕祖殿、普照楼和观澜亭等;西厢为避风亭、天后宫(俗称娘娘殿)、戏楼和龙王宫。这些楼阁高低错落有致,与蓬莱阁浑然一体,统称“蓬莱阁”。“蓬莱阁”是占地328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8960平方米的庞大古建筑群(共有100多间),楼亭殿阁分布得宜,建筑园林交相辉映,各因地势,协调壮观,山丹海碧,清风宜人,遂成为名扬四海的游览名区。1982年国务院公布水城及蓬莱阁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蓬莱阁每个建筑单体由多种风格的楼亭殿阁所簇拥,犹如众星拱月。阁内布局奇巧,浑然成体;层层迭迭,错落有致。各亭殿内楹联碑文琳琅满目。蓬莱阁主阁是一座双层木结构建筑,丹窗朱户,飞檐列瓦,雕梁画栋,古朴壮观。登上主阁,凭栏四顾,轻纱般的云雾缠绕阁下,亭楼殿阁在掩映中时映时现,使人超凡出世之感油然而生。 建于明代的水城 蓬莱阁游览区还包括“水城”在内。蓬莱水城又名备倭城,在丹崖山下,沿着丹崖绝壁向南筑起,周围约3华里,中间是一个人工湖。水城的南门与陆路相通,北门叫水门,是出海口。水门设有巨大的闸门,平时闸门高悬,大小航船进出无阻;有事则放下闸门,切断海上通道。水门外东西两侧,各有炮台一座,互为犄角,控制着附近海面。水城初建于明洪武九年(1376年),后经多次整修扩建,形成了一个完整严密的海上防御体系。明代明将戚继光曾在这里训练水军,指挥沿海的抗倭斗争,肃清了倭患。两艘古代战船停于城内,接待游人在水城中航行,饱览水城雄姿。

你莫不是张冠李戴了吧,王勃有写过《岳阳楼记》么?

王勃写的是《滕王阁序》好不!

王勃抒发人生感喟的《滕王阁序》为何经久不衰

文/刘黎平

唐朝诗人王勃的名篇《滕王阁序》不止在当时名闻天下,还流传千古,魅力经久不衰。公元675年,二十八岁的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 途经洪州,正逢唐高祖的儿子李元婴在当地建了一座高楼,即“滕王阁”,宴请名流,王勃也在邀请之列。当时请众人写诗文纪念,本来机会不是给王勃的,但王勃当仁不让,执笔写来,一写就轰动天下,成为千古名篇。

对于《滕王阁序》,这里不做全盘介绍,而是分析一个现象:为什么这篇赋能在民间经久不衰地流传?恐怕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虽然写的是江西的地方景物和人文,然而却顾及到了其传播的普遍性,在地方特色的基础上,拔高到普遍性。例如其中的风景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两句话固然写的是洪州当时秋天黄昏的自然美景,然而,把这种美景放到全国任何一个地方,都会引发共鸣,其在鉴赏上覆盖了各个地方,各个阶层。

我们且看,黄昏天空中的晚霞,有了灵动性,和孤鹜一起高飞;秋天的水波和天色共一种颜色。虽然写的是南昌附近的景色,读文章的人可能没有去过南昌,但对于优美景物的欣赏是共通的,谁都可以通过词句的描写来想象当时的美景。笔下描写的虽是另一个地方,但我们可以通过它想象成自己的眼前。诗人关怀的远方不是抽象和神秘的,而是能让普通大众想象和联想的,是可触碰的。你写洪州,我在杭州,或者在长安,一样可以沉醉其中。发现了独特的美,但又把独特的美演绎得谁都有共鸣,这才是这两句的魅力所在。

《滕王阁序》的另一魅力是,它不只就事论事,就物论物,而是在详尽描写特定对象的同时,能跳出来发出人生感喟。王勃此番南下探望父亲,此前曾因写“檄英王鸡”而遭唐高宗罢黜,又因高傲而遭排挤,在写《滕王阁序》的时候,于是发出“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感叹。这些感叹看上去似乎与滕王阁无关,殊不知正是这些人生感喟升华了滕王阁这座建筑物的意义,才让这座名楼有了人味。就如同范仲淹写《岳阳楼记》,写出了似乎与岳阳楼无关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却因此有了人味。

总之,任何优美的景物,任何美丽的名胜,要有了人味才会惹人喜爱,惹人留意。

范仲淹文能写岳阳楼,武能镇住一个国,为什么对他的评价如此之高,是国之脊梁?范仲淹是我最喜欢的一位文学家,他还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范仲淹的谥号是“文正”,正是因为他为人正直,清廉为官,为百姓所爱戴。他的一生也十分的坎坷。他家境非常的贫困,父亲早逝,母亲改嫁,从小他就立志要好好读书,想通过科举来改变自己贫寒的命运。

范仲淹从小就喜欢读书,也十分刻苦,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了进士。他十分的孝顺,在当官后把母亲接过来尽孝。范仲淹是个伟大的诗人,在文学上的成就自然就不用多说。写了很多优秀的作品。比如说他写的《渔家傲·秋思》,朗朗上口,为世人所称道。还有他的《岳阳楼记》,通过对岳阳楼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自己非凡的政治抱负。

范仲淹不仅仅是位伟大的文学家,更是一位非常有抱负的政治家。他当官之后,工作上尽职尽责,为百姓尽心尽力,所以范仲淹深受百姓的爱戴。他高风亮节,为人直率,多次上书皇上,表达自己的忠君爱国之心和一些政策,皇帝也赞叹他的一片赤诚之心。但是因为其他官僚的排挤,他多次外调为官,所以他的仕途并不是多顺畅。

后来范仲淹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四岁,宋仁宗深感其忠心爱国,特意追封范仲淹为楚国公,谥号“文正”。范仲淹一生为国为民,他的文学成就和卓越的政绩为后人称赞。而且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对后人的影响也非常大。

杜甫《登岳阳楼》:沉郁顿挫的岳阳楼

  

  《岳阳楼记》写的是范仲淹想像自己登上岳阳楼,激发出自己人格理想的最高境界。杜甫的《登岳阳楼》,写的也是登上岳阳楼的感兴。那么他的观感有什么不同于范仲淹的特点呢?

  第一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昔闻,意思大概是久闻大名,今日终于来到。这好像是大白话,没有什么特别的诗意,有点煞风景。这在杜甫的诗中,似乎不是个别现象。杜甫号称“诗圣”,却往往不讲究开头。《春夜喜雨》的开头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望岳》的开头是:“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都是很平淡的文字。律诗一共八句,一般说,每一句都不能轻易放过。但这里却基本上是叙述,没有形容,没有夸张,没有抒情。当然,一开头就激动,杜甫不是不会,可是总不能每一首都一样激动(像《登高》那样:“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以平静的感情,以朴素的文字开头,是不是也自有其魅力呢?杜甫对此好像有点偏爱。又如《春宿左省》: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登兖州城楼》: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浮云连海岳,平野入青徐。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别房太尉墓》: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都很平静,并不是很激动的样子。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诗的体裁,都是五律。而同样是杜甫的律诗,七律就很少这样(如上述《登高》的开头两句)。这可能不是偶然的。五言诗虽然只比七言诗少两个音节,但是其风格要比七言高雅古朴得多。这表现在文字朴素无华,在情感上则内敛,不事张扬,不轻易激动,更不轻易以文采取胜。再看下面的句子: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按理说,登岳阳楼的人,目力所及,是无法窥见吴楚大地全貌的;可是杜甫在这里却夸张地说:吴楚被洞庭分成东南两片,而天地也就在这片水面上日日夜夜地沉浮。一个“浮”,不着痕迹地把苍茫大地变得轻了,也把洞庭湖反衬得极目无垠而且深沉浑厚了。这一句可能是受到曹操的《步出夏门行�6�1观沧海》的影响。曹操的原文是: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不过曹操说得比较朴素,用了两个“若”,是明喻;而杜甫干脆就把假定性从字面上省略了。从修辞上来说,直接用了“坼”和“浮”,是暗喻。这个“浮”字,可能是唐诗人十分欣赏的。王维《汉江临泛》: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这还只是波澜的涌起,造成城市(郡邑)的浮动的感觉。而杜甫却是乾坤、大地和天空日日夜夜地浮动,想像的气魄更为博大。这不仅是湖面的浩淼起伏,而且是精神空间的宏伟和辽阔。在登高的场景中,把自己的情绪放在尽可能宏大的空间中,使感情显得宏大,这是杜甫的拿手好戏。这一联,得到历代诗评家的喝彩:“气压百代,为一方雄浑之绝。”(陈伯海《唐诗汇评》[中],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270页)但是,杜甫又不完全停留在高亢的音调上,常常是由高而低,由历史到个人: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明明是个人的痛苦,有关亲朋离异的,有关自己健康恶化的,这可能是小痛苦,但是杜甫却把它放在宇宙(乾坤)和时间的运动(日夜浮)之中。这气魄,就宏大而深沉了。当然,这并不完全是技巧问题,而是诗人总是把自己个人的命运、亲朋离散、老病异乡和远在视线之外的战乱(戎马关山)、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这种境界是够宏大的了,但是他随即又转向了他个人的命运,而且为亲朋信息杳然和自己的老病而涕泗横流起来。这不但不显得小家子气,而且以深沉的情绪起伏来调节他的情感节奏。《杜诗说》的作者说这首诗:“前半景如此阔大,五六自叙,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这种“阔狭顿异”,也就是情绪的大幅度起伏变幻,事实上也就是杜甫本人在《雕赋》中所说的“沉郁顿挫”。在《登楼》中,则是: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他个人的“伤心”总和“万方多难”的战乱结合在一起,这就使得他的悲痛有了社会的广度。为了强化这社会性的悲痛,他又从“天地”的宏大空间、“古今”的悠远时间两个方面充实其深度。杜甫的气魄,杜甫的深度,就是由这种社会历史感、宏大空间感和悠远的时间感三维一体地构成的。哪怕他并不是写登高,他也不由自主地也以宏大的空间来展开他的感情。例如《秋兴》八首之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借助“兼天”、“接地”的境界,杜甫表现了他个性宏大深沉的艺术格调。换一个人,即使有了登高的机遇,也不一定能表现出宏大深沉的精神力量来。但是,在注意到杜甫精神空间的博大的同时,我们不能忽略《登楼》《秋兴》八首之一和《登岳阳楼》的明显不同。前者比较富于文采,比较富于激情;而《登岳阳楼》的语言则比较朴素,情感比较内敛。“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除了孤舟的“孤”以外,别无形容词。“戎马关山北”,似乎只是叙述。“凭轩涕泗流”,有点实话实说。但是,文字的平实,和内在情感的含量,恰成对照。这种特点,不是偶然的,联系到我们已经学习过的《望岳》(岱宗夫如何),也是五律,因此可以肯定,这是与杜甫所运用的五言律诗这样一种特殊形式有密切关系的。

  在唐五言律诗中,杜甫成就最高。不但和七言律诗相比,就是和五言绝句相比,其五言律诗也以语言朴素,“忠厚缠绵”(《四库全书总目》卷173)见长。杜甫这首诗作,古朴而浑厚,乃唐诗上乘之作。 胡应麟在《诗薮内篇》卷四中说:唐代五律,经过陈子昂、杜审言、沈佺期、宋之问的“典丽精工”,到王维、孟浩然、储光曦、韦应物的“清空闲远”,又经过高适、岑参,“虽自成趣,终非大手”。除了李白以外,只有杜甫,“气象巍峨,规模宏远,当其神来境诣,错综幻化,不可端倪。千古以还,一人而已”。而且认为,五律之“宏大”者,则以这首为代表(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一],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第4页)。这个评价也许有点绝对化,但从中可以想像杜甫的五言律诗在权威诗评家心目中无可匹敌的地位。

《岳阳楼记》

1本文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文中的“其喜洋洋者矣”是不是一种“乐”,“ 后天下之乐而乐”于是一种“乐”,说说这两种“乐”有什么不同。

前者因个人的“得”而乐,是一己之乐。;后者是因天下百姓的“乐”而乐。

3第②③段运用___的写作手法,描写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第三段与第四段所写的景、所抒的情有什么不同

对比

第三段描写了阴雨晦暗的景象,表现了悲凉的心情;第四段描写了晴朗明丽的景象,表现了欣喜的心情。

4写景的文字,一阴一晴,一悲一喜,两相对照。请说说引起“登楼者”情感变化的两个原因。

个人的遭遇(以己悲) 外物的触发(以物喜)

5作者用两段文字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其用意是什么

意在与“古仁人之心”作对比,突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怀和高尚情操。

6根据你的积累,请写出文中的“前人”描写洞庭湖景色的一个完整诗句。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或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7文中体现“古仁人之心”的句子是什么?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8文中“庙堂”、“江湖”分别指什么对于“古仁人”这种“进亦忧,退亦忧”的态度,你有何评价

“庙堂”指朝廷(或:在朝、为官),“江湖”指民间(或:在野、为民)。

值得肯定:不管是为官为民,都应关心国事”心系天下;不予肯定:其一味宣扬忠君的思想和态度有历史局限。

9第5段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济世情怀。

10九百多年前,作者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曾被无数仁人志士奉为座右铭。联系社会生活,谈谈这种思想在今天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围绕“以天下为已任,忧国忧民;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奋发有为,奉献社会等”回答即可。

11距离范仲淹近千年的现代人,是否还有必要具备“古仁人之心”请阐述你的看法。

有必要具备“古仁人之心”。

(1)因为现代社会竞争激烈,成败得失是人生常事,需要我们摆正心态、豁达面对,练就一颗坚强的心才能立于竞争前列;(2)虽然我们身处和平发展年代,但是还会面临许多困难,需要我们以天下为己任,居安思危,吃苦在先,享乐在后,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民族立于国际强林之中。

12下面一则链接材料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什么联系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链接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

范仲淹:表达出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强调为人要有宽阔的胸襟和崇高的人格,以天下为己任,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激励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忧国忧民,无私奉献。

孟子:强调君王应该重视百姓,关心百姓的生活疾苦,以百姓为先为本,和百姓同甘共苦,即民本思想。

14岳阳楼风景管理处拟在门票上印制“岳阳楼简介”,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代写一段说明性的文字。

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之一。登上此楼,可以观赏洞庭湖的壮美景象。历代文人墨客登临抒怀,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曾写下千古绝唱《岳阳楼记》,岳阳楼因此闻名天下。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专写黄鹤楼。

另外,写滕王阁的有王勃的《滕王阁序》;写岳阳楼的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都是千古绝唱,不朽名篇。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