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心理学角度谈的心神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从中医心理学角度谈的心神,第1张

中医认为一切疾病的根本是神病但是中医从阴阳、气和理气的角度去给人调神但是并不明白一个人身上真正的神是什么?

而一个人成长也可以因为对于过去种过过失接受不了而常耿耿于怀而得病。如果明白了自己的神方可释怀而好病。

中古人的心神跟国外人的心神根本不一样。每个人的神也不一样。

凡是得了精神病或者心理疾病,还有身体疾病的人多数都是神气不起来了?

如果你继续神气病会好的。那么一个人人身上有那些神呢?有很多神。也有主神。

比如文神、劳动之神、医疗之神、财神等。

一看这样的表述觉得是迷信或者是胡说八道其实不是。只不过很多人没有这个专业水平也理解不了,更没有这个修为。

在国内只有少数专家达到这个水平能理解上去?

心神心智学我觉得是我自己未来研究的方向。而对于很多事我都会放下很多人我都会离开也会结识很多心神心智学伙伴。

别人可能会认为我是一个怪人无法理解其实我不怪只不过你不了解我的思想走向也根本上我的思想。只要我的思想变得我的行为也变了。而你的思想还是停留在你原来的思想水平。所以你我了差距而你又无法理解我才会说我怪?

因为你没有跟我一起修习心理学、精神病学、人学、易经、佛学、道学、神学、养生学等所以你不会理解和懂我的?

为此我一心走我所走的路。说简单点抑郁症其实就是心智低,如果心智高世间一切他都明白都懂所以能够跳出来不至于卡点太多得了心病。

心神过低是精神病。如果一个人心神高大会越活越精神无论经历什么都会永保精神。

文人本身就是写别人不敢写,而研究者本身就是研究未知领域。所以我敢写敢研究。

心神心智学说白了就是神智学而精神病其实是中医说的神智病。中医也有神智科。

当然我不是中医我就是个人爱好?所以大家尽量不要什么都跟我学因为可能学了去中医神智科上班人家可能认为你是个疯子。因为你有理论没有实践又不服从工作安排?因为跟我学那都是自己创业自己干。还有干不了也就是做个学问,搞个业务爱好。

中医心理学的特点有以下几个:

1、以整体观念为基础:中医心理学以整体观念为基础,即将人的身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在治疗过程中也更加注重对整体人体的调理。

2、注意身心相互关系:中医心理学是由“心理”和“中医”结合而成的交叉学科,强调身体和心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3、注重个体化治疗:中医心理学擅长把人体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进行治疗,强调因人而异的治疗方案,因此,中医心理学的治疗更加个性化和针对性。

4、强调预防为主:中医心理学在治疗方面,强调“早预防,早治疗”,注重各种情绪和疾病的防范和调理,往往在疾病未出现或初期时就进行干预,从而起到促进健康的作用。

5、综合运用多种治疗方法:中医心理学不仅包括传统的中药治疗,还涉及到针灸、推拿、气功、音乐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心理治疗等多种治疗方法,运用多种角度和方法进行治疗。

中医心理学的就业前景较为广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医疗机构:中医心理学在医疗机构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包括中医诊所、中西医结合医院、心理咨询中心、康复中心等,这些机构需要中医心理学的专业技术支持。

2、健康管理机构:近年来,健康管理行业快速发展,需要专业的中医心理学人才为消费者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心理咨询和治疗等。

3、学术研究机构:中医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广泛,包括中医学、心理学、精神病学、康复医学等,相关的大学和研究机构需要中医心理学方面的专业人才开展各种研究项目。

4、教育培训机构:中医心理学在培训机构中的应用逐渐提升,这些机构需要中医心理学方面的专业人才进行教学和研究工作。

5、企事业单位:不少大型企事业单位也越来越重视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中医心理学相关的专业人才在这些机构中也有很好的就业前景。

《社会心理学》是戴维·迈尔斯所著。这本书将基础研究与实践应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以富有逻辑性的组织结构引领学生了解人们是如何思索、影响他人并与他人建立联系的。是人们了解自身、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最佳的指导性书籍。《爱的艺术》是艾·弗洛姆所著。在这本书中,弗洛姆认为,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由高铭所著。本书以访谈录的形式记载了生活在另一个角落的人群深刻、视角独特的所思所想,让人们可以了解到疯子抑或天才真正的内心世界。此书是国内第一本具有人文情怀的精神病患谈访录。

尽管中医心理学有着久远的渊源,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医心理学却并未被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来加以研究。直到1980年,中医心理学的概念才被正式提出来。如果将中医心理学概念的正式提出作为学科建立的标志,那么,中医心理学还是一门相当年轻的学科。

自1980年之后,有关中医心理学的研究逐渐活跃起来。

1982年,成都中医学院成立了中医心理学研究组。

1984年,福建和江苏省分别召开了中医心理学专题讨论会。

首届全国中医心理学学术研讨会于1985年召开,到2006年,已举办了11届全国或国际中医心理学研讨会。

1992年,中国中医心理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2006年6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心理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国际中医心理学学术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会议收集了来自中国、新加坡、美国、马来西亚、泰国、英国、日本、德国、韩国等十几个国家的近300篇论文。

经过这些年来的发掘、整理、研究,中医心理学已逐渐建立起较为系统的学术体系,并出版了一批中医心理学专著。已出版的中医心理学专著包括:王米渠《中医心理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马朋人、董建华《实用中医心理学》(北京出版社,1987年),王米渠《中国古代医学心理学》(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张伯华《中医心理学》(科学出版社,1995年),聂世茂《黄帝内经心理学概要》(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86年),王米渠《中医心理治疗》(重庆出版社,1995年),张子生《历代中医心理疗法验案类编》(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潘菽、高觉敷《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朱文锋《中医心理学原旨》(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王米渠、黄信勇《中医心理学计量与比较研究》(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3年),等等。以中医心理学为基础的心理养生方面的著作也已出版了多部,并产生广泛影响,如杨力著《杨力心理养生忠告》(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吴中云著《中医心理养生谈》(农村读物出版社,2008年)。

此外,在西医心理学的一些专著中,也介绍了中医心理学内容,如陈力《医学心理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年);关于心理障碍疾病的一些专著,如龚绍麟《抑郁症》(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也介绍了中医心理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