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的好处和作用一样吗,怎么答,结构还是内容
题者“额头”也,目者“眼睛”也。阅读一篇文章先要从横向把握文章的中心主旨,就是深刻理解标题的作用。不妨重点抓首尾段中的总结性观点句来深入研读。
有的标题往往会昭示文章内容和作者思路;有的标题直接点明文章主题;有的标题具有象征意义,有的标题具有浓郁的文学色彩。因此考虑一个标题的好处,应从内容、主旨、修辞等方面考虑。
题目也即文章的标题。通常被称作文章的“题眼”,既然是“眼睛”,那一定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即文章的精要内容的提炼、概括、与浓缩。往往好的标题能透射出文章的内容概要,能使人从这“眼睛”中窥探到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在阅读文章时,一定要认真仔细的看标题。因为标题往往会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而线索往往可以是一个凝练精辟的句子,也可以是文章中人物的一个富有个性或意义特殊的行为、或动作,甚至可以是一个事物。(如:一个小物品、一种植物、一个小动物等。)有的线索往往是贯穿全文的人物情感的变化,这根线串起了全文,使原本散落的珍珠成了令人喜爱的珍珠项链。
有的标题往往会昭示文章所谈论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思路。有的标题可以直接点明文章的主题,明确而扼要。有的标题具有象征意义,有的标题具有浓郁的文学色彩。因此考虑一个标题的好处,应从多方面去考虑,即要考虑浅层含义,又要考虑深层含义。
一般来说这种考题主要出的题型有:1、标题的好处?、2、为什么用这个标题?3、标题的含义是什么?、现在文章题目也有从谈看法上来考的,来看你对作品的理解的深度。
考题例示:
[例1]2002年的中考阅读材料:读书·养气·写作
答案详解:这篇文章的题目昭示着文章所谈论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思路:先阐述读书为了养气,继阐述养气能促进写作。
在考题设计时,命题者的重点也在于此。例如有道题,要求“用简洁语言概括全文的主旨。”如从题目入手,去理解和把握全文,得分理应不在话下。可是有的考生没有能注意到文章的题目,误答为“读书是为了更好的写作”、“读好书,养浩然正气”等。
如“亲近自己的双腿”,“从全文看,题目“亲近自己的双腿”的含义是:___________ 。”如果能体验到作者的情感,感悟到作者的写作用意,那么,就能准确的答出这道题目:(1)用自己的双腿走路。(2)用自己的力量“挣”来坦荡而快乐的生活。有些考生不是从全文把握上进行思考,而是片面的从文字上进行“解释”,误答为“要爱护好自己的两条腿”。这样就得不到分了。
[例2]“爱心链”
落雪的时候,我特意驱车千里去石家庄为我资助的学生送去棉衣,临别时,男孩怯生生地说:“阿姨,不知我将来如何报答你?”我说:“我不用你报答,只希望有一天如果你能帮助别人,你一定要帮助他。”雪花飘飘中,是男孩润红的眼睛。话一出口,我的眼里也满是泪水,多么熟悉的话语,十年前高伯伯这样对我说,事隔多年,我又不觉说给另一个人。
有时候一件事或是一个人能够改变你的一生。
3年前,我从北方的一个小城来天津读书,临毕业时我去探望一个朋友,认识了同病房的高伯伯。他问我:“毕业分到哪儿去?”我说:“我已经考进一家大公司,但是要交3000元的跨省费,也许还会回家。”3000元当时是爸爸一年多的工资,我不想再增加家里的负担。高伯伯说:“有机会留在大城市一定不要错过。如果是经济方面的困难,我来帮助你,孩子,失去了机会,你一定会后悔一辈子的。”“谢谢您,那算我借您的,以后我一定会还给您。”伯伯笑笑不语,那时正植春寒料峭,我的心 ,萍水相逢却给我改变命运的帮助,事隔多年依然温暖我心。
这样我顺利地进入了一家大公司,到那年的春节我已攒了1500元,我去看高伯伯,我说:“我先还您一半,余下的钱可能会晚一点给您,因为我要继续上学。”“孩子,我帮你不是要你还给我,也不需要你报答,只希望有一天如果你能帮助别人,你一定要帮助他。”
高伯伯平日沉默寡言,除了他住在疗养院,我对他的生活一无所知。后来我去外地工作了几年,回来时高伯伯已不知下落。
去年我在一个招商会上偶然看见一个名片,集团的名字和高伯伯的是一样的,我好奇地打去电话,真是高伯伯的公司,原来他是津城著名的私营企业家。
多年未见,高伯伯已是满头白发。未曾开口,我先递上1500元钱,“高伯伯,这是我欠您的钱。”“孩子,你有欠我的钱吗?”“是的,这一直是我的心病,我欠您的太多。”“好吧,既然是孩子的心意,我就收下吧。”1500元对于今天已是富翁的高伯伯也许微不足道,却依然是我半个月的工资,但我一定要还给他,因为诚信无价。高伯伯说他的公司从小发展到今天靠的是诚实、信用,一分钱和一万元的业务一样重要。
我告诉高伯伯我资助了一个和我一样来自长白山的学生,他很高兴,他说当年他是靠着村里人一勺米一个鸡蛋的积累才得以完成学业,这份淳朴的感情让他一生受益无穷。他说人在世上,相识是种缘分,能够帮助别人是种快乐,宏观看世界,微观去看人。
一件事可以温暖一个人的一生,我真切地感受到,我也把它送给另一个人。爱心的传递多像是在编织一条美丽的项链,它串起了一个个素不相识的人,在漆黑的路上以光明,相互照耀温暖整个人生。(07 奉贤19题)
细读全文,说说题目“爱心链”的含义:
1 、村里的人民,高伯伯和我帮助别人度过难关,使爱心得到传递
2、 人人都参与爱心的传递,那么这个世界就会更加温暖,和谐,美好
答案详解:初看题目学生肯定马上想到爱的传递,从主题的角度去思考,那么这样就会停留在一个方面思考,从主题的角度去思索是不够的,还应该从文章的内容上去考虑。文章先写我资助一个小男孩,然后回忆我得到高伯伯的资助,等我见到高伯伯,知道他也是当年得到村里人的资助才得以完成学业,其实这样一思考就不难想到,这资助就是爱心,这资助就是链,一个传一个,这样按照时间的话,那么就是村里人传到高伯伯,再传到我,我再传到小男孩,那么传递什么呢,写清楚,帮助人度过难关,使爱心传递。这样再从主题上上升去考虑,回答就完整了。
作用题的答题方法:
一、句子段落的作用
文首:
①开篇点题,统领全文。
②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
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文中:
①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②前后照应。
③总结上文,开启下文。
④为下文作辅垫。
⑤衬托作用。
⑥渲染,烘托气氛。
⑦推动情节的发展。
文末:
①总结全文,归结主旨。
②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文章浑然一体。
③卒章显志,点明题旨。
④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
⑤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
⑥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二、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
第二人称: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
第三人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具有全知全能的特点,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
三、插叙(补叙)的作用
补充说明中心事件或主要情节,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全面)。
四、标题的作用(意蕴)
概括文章内容、揭示文章主旨、提示文章线索、紧扣文章内容、吸引读者注意、一语双关。
五、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②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或展示世态风情。
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
④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⑤奠定情感基调,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等。
六、人物的作用
主要人物的作用:
①对情节: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
②主题:揭示小说的主题。
③对社会:折射出社会现象。
次要人物的作用:
①人物角度:为主要人物服务,对主要人物起烘托作用;或与主要人物形成对比,突出主要人物。
②情节角度:是中心情节的见证者、经历者,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
③主题角度:揭示或凸显小说的主题。
七、物象的作用
①突出人物性格。
②贯穿全文的线索,使结构更加严谨。
③衬托环境,或者具有象征意义。
④揭示深化主题。
八、引用的作用
①直接引用原始材料,可以增加作品真实性,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②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撰著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
③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
④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九、导语的作用
①内容: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事实,鲜明的揭示新闻的中心。
②结构:概括新闻事实,引出下文事实的展开。
③社会、读者:突出新闻价值,吸引读者。
十、背景的作用
内容:解释说明新闻的主要内容或新闻发生的原因。主旨:唤起社会关注,体现新闻价值,强化主题。手法:衬托主要内容,突出事物特点。观点:暗示作者观点。内涵:增强知识性、趣味性
标题的作用:
1、贯穿全文线索例: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文章以花开花落为线索;
2、关联主要情节、交代文章的写作内容《智取生辰纲》、鲁迅《一件小事》;
3、交代文章主题、情感。例:聂华芩《亲爱的爸爸妈妈》,标题交代文章表达的情感——对爸爸妈妈的热爱;
4、蓄意含蓄,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例:位梦华《旅鼠之谜》,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5、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例:胡适《我的母亲》,标题交代文章写作对象——我的母亲;
6、交代写作顺序。例: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标题交代文章写作顺序——空间顺序。
语文阅读标题答题方法:
1、表层含义。
从理解文章标题的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上入手。即标题体现的内容,点明的写作对象等。
2、深层含义。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从以下角度作答:
(1)把握文章的情感出发点。
(2)分析标题的修辞义。
(3)理清文章标题的象征意义。
(4)从文章主旨及揭示的道理来分析。
3、标题妙处
分析标题妙处时,一般需从标题的含义和作用两个方面来作答,还需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分析。
本文2023-08-05 12:35:0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1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