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狐假虎威”最早出自中国哪一部典籍?
狐假虎威,我国古代成语,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楚策一》“狐假虎威”最早的典源出自于《尹文子》,后来有多本文献引及,但其中最能表示“狐假虎威”意思的是《战国策》“狐假虎威"本书的一则故事,后来演变成为一句成语,含贬义,用来比喻借着有权者的威势欺压他人、作威作福;
《尹文子》 ,旧列名家,今本仅一卷,分《大道》上下两篇,语录与故事混杂,各段自成起讫。上篇论述形名理论,下篇论述治国之道,可以看作是形名理论的实际运用。其思想特征承继老子自然之道的思想,糅合法家、儒家,以法于道而为仁义礼乐的根据,变自然法则为与法相联系的社会法则。自道以至名,由名而至法,上承老子,下启荀子、韩非。《尹文子》的形名论思想,为研究中国逻辑思想史者所重视,其对语言的指称性与内涵等关系的思考,颇值得玩味。文章善于运用寓言说理,虽然不如"白马非马"有名,但是却很有趣味,其中讲一个人,给儿子取名"盗"和"殴",结果挨了一顿打。抛开让人犹如雾里看花般的"道"、"名"、"形",看看古人的调皮之处,也是一得。
尹文,(约公元前360-前280年),齐国人,战国时代著名的哲学家。「宋尹」学派始祖,生平不详,大致活动在齐宣王、愍王之际,与宋钘齐名,属稷下道家学派。他们的思想特征以道家为主,兼儒墨合于自身道法,广收并纳各派学说,这正是稷下黄老学风。对后期儒家思想有深刻影响。尹文于齐宣王时居住在稷下,为稷下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与宋钘、彭蒙、田骈同时,都是当时有名的学者,并且同学于公孙龙。公孙龙是当时有名的名家,能言善辩,"白马非马"为代表性的论点,以诡辩著称。尹文的学说,当时很受公孙龙的称赞。流传于世者唯《尹文子》一书,先秦论法术和形名的专著。
词 目 不寒而栗
发 音 bù hán ér lì
释 义 栗:畏惧,发抖。不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
出 处 《史记·酷吏列传》:“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滑民佐吏为治。”
示 例 想到他可能遭遇的种种危险,真教人~。
“不寒而栗”这则成语的栗是发抖。指天不寒冷而发抖,形容非常害怕,恐惧。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酷吏列传》,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
西汉武帝的时候,有个名叫义纵的人。他姐姐义殉是个医生。她因医好了皇太后的病,皇太后很宠爱她,义纵也因此得到汉武帝的任用。他先在上党郡一个县中任县令,后又升为长安县令。他在任职期间,能够依法办事,不讲情面,也不怕得罪有权有势的人,当地的治安有了很大的改变。汉武帝认为他很有才干,就调任他为河内郡都尉,后又升为南阳太守。
当时,南阳城里居住着一个管理关税的都尉名叫宁成,这人很残暴,利用手中的权力横行霸道,百姓们都很害怕他,甚至连进关、出关的官员都不敢得罪他。人们都说,让宁成做官,好比是把一群羊交给狼管。宁成听说义纵要来南阳任太守,有些不安。等义纵上任那天,带领全家老小恭恭敬敬地站在路边迎接义纵。义纵知道宁成这样做的目的,对他不理不睬。一上任,义纵就派人调查宁成的家族,凡是查到有罪的,就统统杀掉,最后,宁成也被判了罪。这一来,当地有名的富豪孔氏、暴氏因为也有劣迹,吓得逃离了南阳。
后来,汉武帝又调义纵任定襄(在今内蒙古)太守,那时,这个地区的治安很混乱。义纵一到定襄,就将监狱中二百多个重罪轻判的犯人重新判处死刑,同时将二百多个私自来监狱探望这些犯人的家属抓了起来,说他们想要为犯人开脱罪行,也一起判处死刑。
那天,一下子就杀了四百多人。尽管那天天气不冷,然而,住在这个地区的人们听到这个消息后都吓得不寒而栗。
义纵执法严峻,但也存在肆意残杀的问题,司马迁《史记》把义纵归入酷吏一类。
希望对你有帮助:退避三舍、洛阳纸贵、草木皆兵、按图索骥、后来居上、邯郸学歨、如火如荼、望梅止渴、探骊得珠、望洋兴叹、掩耳盗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请君入瓮、高山流水、胸有成竹。
望梅止渴 闻鸡起舞 指鹿为马 四面楚歌 三顾茅庐 完璧归赵 如卧薪尝胆 投笔从戎 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篝火狐鸣 高山流水 指鹿为马 鸡鸣狗盗、凿壁偷光 图穷匕见 破釜沉舟 请君入翁 江郎才尽乐不思蜀 煮豆燃萁 纸上谈兵 再衰三竭 木牛流马 世外桃源 投笔从戎 卧薪尝胆 围魏救赵 投鞭断流 退避三舍 望梅止渴 草木皆兵 暗渡陈仓 拔山扛鼎 悬梁刺股 罄竹难书 怒发冲冠 毛遂自荐
下面介绍几个比较常用的“史记成语”:
1卧薪尝胆:“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2 声名狼藉:“言其恶声狼藉,布于诸国。”《史记·蒙恬列传》
3相得益彰:“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史记·伯夷列传》
4正襟危坐:“宋忠、贾谊瞿然而悟,猎缨正襟危坐。”《史记·日者列传》
5一鸣惊人:“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6酒池肉林:“以酒为池,悬肉为林。”《史记·殷本纪》
7坐上琴心:汉司马相如宴于临邛富人卓王孙家,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相如于座上以琴声传意,文君心悦,遂夜奔相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8乐而忘返:“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缪王……西巡狩,乐而忘归。”《史记·秦本纪》第五卷
9兔死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10沐猴而冠:“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史记·项羽本纪》
11网开三面:“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史记·殷本纪》
12怒发冲冠:“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庄子·盗跖》
13 纸上谈兵: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4瓦解土崩:“秦之积衰,天下土崩瓦解。”《史记·秦始皇本纪》
15脱颖而出:“使遂早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16后来居上:“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史记·汲郑列传》
17善始善终:“善妖善老,善始善终。”《庄子·大宗师》
18博闻强识:“博闻强志,不合王制,君子贱之。”《荀子·解蔽》
19低回不已:“低回阴山翔以纡曲兮,吾乃今目睹西王母曤然白首。”《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20象箸玉杯:“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则必旄象豹胎。”《韩非子·喻老》
司马迁的《史记》,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即在史学与文学两方面,都臻于完美的境界。书中有不少故事与佳句美言被后世提炼为成语,至今广泛使用。
来自《史记》的成语究竟有多少,没注意这方面的统计,印象不下几十个,例如赤县神州,毛遂自荐,奇货可居,背水一战,秋毫无犯,肝胆照人,因势利导,正襟危坐,捷足先登(疾足先得),沐猴而冠,多多益善,独当一面,四面楚歌,暗渡陈仓,等等。尽管另一些古籍,如《论语》、《左传》也提供了不少成语,但贡献最多的,可能就是《史记》。
《史记》中的成语素材甚至是“成品”,还有很多。一部历史著作何以能有这样的“文学作为”,这与司马迁修史的方法有很大关系。他写历史,不是单纯的记事,而是以人物为主体展开;写人物,不是简单的褒贬,而是塑造有血有肉的性格。这就出现了很多精彩的故事、曲折的情节、生动而具有哲理的语言。因此,历代的中国人对《史记》,不仅是当作史书来读,还把它视为文学作品欣赏,并从中锤炼出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成语。这在世界文化史上,无疑是一个极其罕见的奇迹。
应该当属三国演义吧!我给你例举一些吧!1、髀肉复生(刘备):形容长期清闲,事业毫无成就。
2、后患无穷(刘备):指给将来留下的祸患无穷无尽。
3、如鱼得水(刘备与诸葛亮):比喻得到了与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非常合适的环境。
4、三顾茅庐(刘备与诸葛亮):形容求才若渴,后用来比喻多次专诚拜访。
5、初出茅庐(诸葛亮):形容刚出来做事,缺乏实际经验,比较幼稚。
6、虎踞龙盘(诸葛亮):形容南京地势的雄伟。
7、集思广益(诸葛亮):指集中众人的意见,扩大工作的效果。
8、鞠躬尽瘁(诸葛亮):形容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9、空城计(诸葛亮):指一种作战方法。
10、望梅止渴(曹操):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11、捉刀(曹操和手下的名将崔琰):指代人写文章。
12、才占八斗(曹植):形容学问高,文采好。
13、七步之才(曹植):形容才学高超,文思敏捷。
14、超群绝伦(关羽):形容高出众人之上,没有人能与其相比。
15、一身是胆(赵云):形容胆量极大。
16、顾曲周郎(吴国都督周瑜):形容欣赏音乐或听歌、听戏很内行。
17、巢毁卵破(孔融的两个儿子):比喻国家或集体遭到不幸,其人民或成员当然不能幸免。
18、坚壁清野(曹操的谋士荀彧)指饿死、困死敌人的一种作战方法。
19、如嚼鸡肋(杨修)比喻很乏味。
20、老牛舐犊(杨修的父亲杨彪):比喻父母爱抚子女。
21、势如破竹(杜预):比喻军队一路连打胜仗,形势好比用刀劈竹竿一样的顺利。
22、车载斗量(吴国的中大夫赵咨):形容数量很多并不稀罕。
23、断头将军(巴郡太守严颜):形容壮士英勇不屈,宁死不降。
24、吴下阿蒙(吴国名将吕蒙):形容没有学识的粗人。
25、想当然(孔融):形容没有事实根据的主观臆断。
26、兵贵神速(魏国谋士郭嘉):指用兵贵在神奇而快速。
27、出言不逊(张郃):形容说话不客气,没有礼貌。
28、大器晚成(崔琰):形容卓越的人才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锻炼才能成器。
29、负重致远(人称“凤雏”的庞统,陆绩,顾邵):背着沉重的东西送到远方。
30、乐不思蜀(刘禅):比喻乐而忘本。
本文2023-08-05 12:37:0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1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