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书的特点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类书的特点,第1张

类书的特点是:是我国古代百科全书性质的一种资料汇编,由于内容广阔,博采群书,分类编辑而成。

一、定义

类书是辑录古籍原文中的部分或全部资料,按类或按韵编排,以供人们查考用的工具书。从信息时代的视角,类书是古代的“数据库”,甚至丛书等即类书的演变,揭示了文献的传承关系。

二、功用

类书,名词,其构词方式为动宾式。类,相似、类同、分类之意,活用作动词。所谓类书,即同类相似相关材料汇编之文献信息,以逻辑原理定义,类书就是搜集汇编同类资料,征引、检索、传播原著文献为目的的参考类工具书。

三、本质属性

可以将古代的类书理解为非电子化时代的同类信息“数据库”。派生性、集藏性、工具性是类书最根本的属性,从中我们看到了文化传播的历史性变革与链接,信息载体(甲、骨、金、石、竹、木、帛、纸、电脑)的变革和“写入”方式的变化(刻、镂、书、印、输入)不能作为区分类书与著作的依据。

四、门类归属

“类书”的体裁颇为特殊,《四库全书总目》子部类书类小序提到:“类事之书,兼收四部,而非经非史非子非集,四部之内,乃无类可归”,四库提要只是沿袭《隋书经籍志》的旧惯,将类书归入子部。也就是,“类书”不是经书也非史书,不是子书也非集书。

  一、

  类书是我国一种传统的工具书,它摘录汇辑经、史、子、集等多种文献中的原文,然后按内容性质等分门别类进行编排组织以供寻检和征引,并以对文献和事物等的类分而得名。

  据史料记载,我国最早的类书应为三国时期编纂的《皇览》。《三国志·魏志·文帝纪》:“帝好文学,以著述为务,自所勒成,垂百篇。又使诸儒撰集经传,随类相从,凡千余篇,号日《皇览》。”另外《魏志·杨俊传》注也说,《皇览》一书“合四十余部,部有数十篇,合八百余万字”。可见其内容是很丰富的,可惜此书于唐代便已散失,今天无法考见其面目。

  至于编写类书的真正原因,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意见。个人认为当时编纂类书是为了写作辞赋的需要。因为两汉辞赋讲究广征博引、文辞藻丽,说得通俗点就是买弄学问,是故《两京赋》、《三都赋》一出便洛阳纸贵。为了辞赋写作时能及时迅速查阅典故,于是类书便应运而生。这一点的情形和字典、词典的编纂是差不多的。

  二、类书的发展历史

  自《皇览》以后,历代帝王相继仿效,委派臣下依据皇家藏书纂修巨型类书。齐、梁、唐、宋和清初,此风尤盛。当然,某中也有不少私家撰修类书者。

  我国古代类书的编纂自三国魏至清末,历时1500多年。据晋代荀勖的《中经新簿》至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记载,成书达六七百种之多,但现存不过三百种上下。

  《皇览》成书之后,纂修类书之风渐起。据《类书流别》记载:晋有陆机《要览》;宋有何承天、徐爱《合皇览》;齐有东观学士奉敕撰《史林》,萧子良集学士撰《四部要略》;梁有萧琛《皇览钞》、刘峻《类苑》、徐勉等奉敕撰《华林遍略》、刘杳《寿光书苑》、陆罩等奉敕撰《法宝联壁》、陶宏景《学苑》、张缵《鸿宝》、朱澹远《语对》、《语丽》;陈有张式《书图泉海》;北魏有《帝王集要》;北齐有祖珽等奉敕撰《修文殿御览》等等。估计六朝人所撰类书,总数在三千卷以上,其中绝大部分成书于齐梁之间,可惜已全部失传。

  唐代纂修类书近万卷,其中多数已经失传。这些类书中有名的如欧阳询等奉敕撰《艺文类聚》一百卷,徐坚等撰《初学记》三十卷,白居易撰《六帖》三十卷。

  当时类书的纂修体例有了很大变化。欧阳询在《艺文类聚》序中称,《流别》、《文选》,专取其文,是为总集;《皇览》、《遍略》,直书其事,是为类书。自《艺文类聚》始,遂合事和文为一编,这是类书编制体例上的一大变革。故《四库提要》称“是书比类相从,事居于前,文列于后,俾览者易为功,作者资其用,于诸类书中,体例最善”。唐颜真卿撰《韵海镜源》,分韵而隶事,这是唐代类书编写体例上的又一创新,在巨型类书门类至多至繁的情况下,提供读者按字检索之便。

  五代十国时期类书数量不多,并且已全部散亡。宋代类书的编写,再次达到高潮,除官修大部头类书以外,私家著述亦复不少。这和当时的文风以及科举取士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现存宋代类书,比较著名的有吴淑《事类赋》三十卷,李昉等奉敕撰《太平御览》一千卷、《文苑英华》一千卷、《太平广记》五百卷,王钦若等奉敕撰《册府元龟》一千卷,无名氏《锦绣万花谷》四十卷、续四十卷,祝穆《事文类聚》前集六十卷、后集五十卷、续集二十八卷、别集三十二卷,刘应李《翰墨大全》一百二十五卷,潘自牧《记纂渊海》一百卷,王应麟《玉海》二百卷、《小学钳珠》十卷,陈元靓《事林广记》前集、后集、续集、别集、新集、外集各二卷,章俊卿《山堂考索》前集六十六卷、后集六十五卷、续集五十六卷、别集二十五卷,陈景沂《全芳备祖》前集二十七卷、后集三十一卷,谢维新《古今合壁事类备要》前集六十九卷、后集八十一卷、续集五十六卷、别集九十四卷、外集六十六卷,等等。其中以《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文苑英华》最为有名,此四者不仅卷帙浩繁,内容丰富,而且编排体例也较为完备。

  由于印刷事业的发达,明代类书的数量亦不少,且留存下来的多于佚失的。但明人编书,往往粗制滥造,或任意增删,或引文不注出处,少有可称道者。唯明成祖永乐年间解缙等奉敕编纂的《永乐大典》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装成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辑录宋元以前的经、史、子、集、释藏、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等图书七、八千种。此书编成后,因卷帙过多,始终未能刻板。嘉靖时又写正副本各一。副本于明末被焚毁,正本于清代初中期略有散失,而大部分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帝国主义侵略者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被毁劫一空。

  清代初期,特别是康熙、雍正两朝,类书之盛,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当时编纂的类书,如敕撰《渊鉴类函》四百五十卷,《骈字类编》二百四十卷,《分类字锦》六十四卷,《子史精华》一百六卷,《佩文韵府》四百四十三卷,《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来说,都远远超过前代。其中,《古今图书集成》为现存最大的一部类书。全书分为六个汇编,三十二典,六一○九部。此书收录有不少精美的插图,图文并茂、文字翔实,实为今日查核典故、考经证史的重要依据和凭借。

  三、类书的编纂体例

  类书的种类,按其内容性质,可划分为综合性类书和专科性类书。综合性类书,如《艺文类聚》、《太平御览》、《永乐大典》、《渊鉴类函》、《古今图书集成》等。专科性类书如《太平广记》、《全芳备祖》、《事物纪原》、《子史精华》等。其中,《太平广记》专收小说异闻;《元和姓纂》、《万姓统谱》之类专收姓氏;《全芳备祖》、《植物名实图考》专收植物;《事物纪原》、《格致镜原》专考事物起源;《喻林》收古书中设譬之词:《子史精华》收子史两大部类书中名言隽句。

  按编录体裁,可分为徵事性类书、徵事兼采诗文类书、专收诗文词藻的类书、汇集图表的类书、编成韵语的类书、综合几种体裁的类书;按编排方式,可分为按类编排的类书和按韵编排的类书。以字韵编写的类书也可分齐句首字、齐句尾字两种。唐颜真卿《韵海镜源》(佚),首创分韵隶事即齐句尾这一体裁。此类著作以《佩文韵府》为代表。清康熙时敕撰的《骈字类编》一书另创齐句首这一体裁,可与《佩文韵府》“互为经纬,相辅而行”。

  四、其他

  (一)为何类书编写如此之盛?

  历史上为什么有这么多类书?寻究其深层次的原因,不难肯定,这是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学术专制”下形成的“怪胎”。它是统治阶级出于笼络士大夫这个政治上的需要,以加强对他们的控制,所谓“迟其岁月,困其心志”,使之“具老死文字间”。(刘埙《隐居通议》卷十三)这一点从最早的类书《皇览》的名字就可看出究竟。为什么要取名《皇览》呢?顾名思义,是编给帝王浏览的。又如《初学记》乃是为唐玄宗诸皇子作文参考而纂修。《大唐新语》记载,玄宗谓张说曰:“儿子等欲学缀文,须检事及看文体。《御览》之辈,部帙既大,寻讨稍难。卿与诸学士撰集要事并要文,以类相从,务取省便,令儿子等易见成就也。”再如宋初敕撰《太平编类》一千卷,太宗每日阅三卷,一年读毕,赐名《太平御览》。其实,无论是唐宋初期之纂修类书还是明成祖之敕修《永乐大典》以及康、乾敕修类书,均是此意。由此可以看出,类书主要是应上层统治阶级首先是封建帝王的需要而编纂。

  (二)类书是百科全书吗?

  类书把古代事物按天文、地理、人事、器物等等分为若干门类(或部),每类之下再分若干子目,然后采集群书中有关资料“随类相从”,分别附录于各门类及其子目之下,以供人们查考。虽然如此,它和西方近现代的百科全书还是有所不同的。西方近代的百科全书是理论知识系统,以学科分目,组织专人进行撰写,叙述有关学科的历史、现状和理论知识。类书是资料汇编系统,不论是官修还是民纂,从一开始便是以历史文献典籍汇编的方式出现的。它按类别把所要研究的有关资料从古到今、分门别类系统地收集在一起,给使用者提供完整的资料或资料线索。由此可见,它“乃学者求知之功力,而非成家之学术。”但就其规模和作用来说,其实与百科全书相近,径称之为古代百科全书,亦未尝不可。

  (三)类书的评价

  类书的编制虽然主要出于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和提倡,但是其穷搜博征各种著作,贯通古今,汇通经史,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为我们辑佚、校勘古书,查考典故和其他事物的出处,以及研究古代文学、艺术、历史、应用科学各方面提供了大量资料,是一种极为有用的工具书。

  尽管瑕不掩瑜,类书也还存在一些缺点:如有的书引文不详出处;或作任意删削;或转抄他书,不按原著摘录,致使以讹传讹,如此等等

类书 类书是辑录古籍原文中的部分或全部资料,按类或按韵编排,以供人们查考用的工具书。 类书辑录汇集资料,以利寻检、引用的一种古典文献工具书。其体例有集录各科资料于一书的综合类和专收一门资料的专科类两种。编辑方式,一般分类编排,也有按韵、按字分次编排的。现存著名的类书有:唐代的《艺文类聚》《初学记》,宋代的《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明代的《永乐大典》,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其价值:一为保存我国古代大量的接近原作的珍贵资料,以供校勘典籍、检索诗词文句、查检典故成语出处之用;二为研究者直接提供了专题研究的资料。 所谓类书,就是采摭群书,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随类相从而加以编排,以便于寻检、征引的一种工具书。 类书按其内容和编排方式不同,有义系、形系、音系三类。义系类书就是按材料的义类分部编排,如天文、地理、人事类。每系中又分若干小类,如天文分有日、月、星、时等;时又分春、夏、秋、冬等。古代类书大多属此类。其中以取材范围分,有综合性和专科性两种。音系类书是从古书中摘取二至四字的短语,按末一字的韵编入某韵,主要供编纂字、词典找资料出处所用。如元代的《韵府群玉》、清代的《佩文韵府》。形系类书是字形编类,即将两个字组成的词语按其上一字归入同一字的类中,而举出包含这个词语的诗文篇目,如清代的《骈字类编》。其作用与音形类书略同。 我国古代类书之祖,当首推魏时之《皇览》。就据《三国志·魏志·文帝纪》载:魏文帝曹丕时“使诸儒撰集经传,随类相丛,凡千余篇”。此书早已散佚,后世虽有一些辑佚本,但所存不多,难以窥其全貌。六朝时期也有很多类书,如北齐后主武平三年敕撰的《修文殿御览》,卷佚很多,为唐、宋类书所取,今已佚。另如齐、梁间的《古今同姓名录》、梁朝的《华林遍略》等皆是。 唐代官修类书有三部,即欧阳洵等奉敕撰《艺文类聚》,许敬宗等奉敕撰《文馆词林》,徐坚奉敕撰《初学记》。私撰的有二部:虞世南撰《北堂书抄》和白居易撰《白孔六帖》。 《艺文类聚》,唐高祖时编,100卷。该书从1400多种古籍中分类摘录,分岁时、政治、产业等48部,事实居前,诗文列后,内容丰富。其中征引的古代典籍,今多散佚,为我们保存了不少珍贵材料。 《文馆词林》,唐高宗时编。1000卷。分类编纂自先秦到唐代各体诗文。原书北宋时已散佚。流传在日本的残本约有数十卷,其中大部分已重新传入我国。各残卷分别有《佚存丛书》《粤雅堂丛书二编》《古逸丛书》《适园丛书》等刻本。 《北堂书钞》,是唐初的虞世南任隋朝秘书朗时编辑。160卷。该书从当时各类书籍中摘录名言佳句,凡852类,供当时作文采摭词藻之用。 宋代类书编纂规模空前,产生了许多大型类书。较为著名的有: 《太平御览》,1000卷。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下诏命李昉等人编修,历时八年而成。初名《太平总类》,太宗令人日进三卷阅览。“此书千卷,朕欲一年读遍”,故改题今名。又简称“御览”。是书分55门,各门之下又分若干类,有些类下又有子目,大小类目共计约5474类。《御览》征引古书1690余种。可见其不仅是一部重要的综合性资料工具书,而且是保存古代佚书最为丰富的类书之一。 《册府元龟》,1000卷。宋真宗命令王钦若、杨亿等辑。始于景德二年(1005年),历时八年于太中祥符六年即1013年修成。分31门,1104门。将历代事迹,自上古至五代,分门顺序排列。所采以史籍为主,间取经、子引文多整章整节,对宋以前史辑的校勘工作有较高价值。 《山堂考索》一名《群书考索》,212卷。南宋章如愚私撰。共分46门,所引经史百家之书,都附有辑书人的断语。 《玉海》,200卷。南宋王应麟私撰。分天文、地理、官制、食货等21门。该书对宋代史事大多采用《实录》和《国史日历》,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卷末还附有《辞学指南》四卷,并有辑者所作《诗考》及《诗地理考》等13种。 明清两代官修和私辑的类书更是汗牛充栋。这里只介绍两部最富代表性的类书──《永乐大典》和《古今图书集成》。 《永乐大典》,22937卷,11095册,字数三亿七千万左右。明成祖永乐元年(公元1403)诏令大臣解缙编纂《文献大成》,次年竣工。永乐三年,再令重修,永乐六年修成,命名为《永乐大典》。该书集中图书八千余种,依洪武正韵将有关资料整编。其体例是“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即以洪武正韵为纲,按韵分列单字。每一单字下详注音韵训释,录有篆隶楷草各种字体,字下将有关人物事件、制度名物、山川河流、天文地理、诗词歌赋、号令文章,随字所含之类收载。《永乐大典》篇幅浩繁,内容十分丰富,保留了不少古籍。可惜正本毁于明末,副本也在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被洗劫,现仅存七百余卷。 《古今图书集成》。清康熙时陈梦雷等编。康熙四十五年书成,赐名《古今图书集成》。雍正时复命蒋廷锡等重新增删润色。原书分六编,三十四志,修订后的该书改为三十二典,6109部仍旧,共一万卷。全书体例以六汇编为总纲(历象、方舆、明伦、博物、理学、经济),各编下分典,计三十二典。典下分部,凡六千余。部下又分别列有汇考,总论、图表、列传、艺文、造句、纪事、杂录、外篇等细目。所引图书资料,一律注明出处。《古今图书集成》卷帙浩翰正如雍正所称赞:“贯穿古今,汇合经史,天文地理,皆有图记。下至山川草木,百工制造,海西秘法,靡不备具。洵为典籍之大观。”为世界文化史上所罕见。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