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的民间风俗有些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广州的民间风俗有些什么,第1张

广州的民间风俗

广州是一个有着十分丰富的民间民族风情的南粤名城。广州近年来在欢度春节、元旦、五一节、国庆节等传统民族节日的基础上,开展了每年一度的非常有广州特色的八大节庆活动:春节期间的迎春花市和元宵节,农历二月的波罗庙诞会,端午节(期间有盛大的节日庆典——龙舟节),番禺荷花节,从化、增城的荔枝节,重阳节,中国旅游艺术节暨广东欢乐节,广州美食节等。

此外还有每年春、秋两季举办的菊花展,元旦举行的花车巡游,中秋节的中秋灯会,以及10月举行的广州旅游文艺汇演等,为广州这座花城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中秋节·

中秋节,是广州的民间风俗,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月亮最圆最亮之时,人们以月圆比喻家人团圆美满之意。苏轼有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正是咏月抒情,遥寄对亲友的思念。广州人中秋之夜必赏月。在天台或旷地陈设方桌,摆上月饼、柚子、炒螺、香芋、龙眼等时令果饼,一家老少围坐一起,谈天说地、唱歌、食果饼,直至深夜月落才散。多数人家除赏月外,还保留着拜月的传统。因相传中秋夜是月的生日,月姐秋之为女神,所以多由女子拜月。拜月后,习惯开柚子食。广州中秋之夜,还会举行灯会。明月映灯彩,天上人间,一片璀璨;赏月观灯,以"千里共婵娟"祝福与赞美。

重阳节·

重阳节登高是广州市的岁时风俗。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重阳登高,取其吉利。以往重阳节人们主要是登高、扫墓、放风筝。70年代以后,重阳登高之风日盛,而放风筝的习俗已很少见,扫墓者也大为减少,而以登山游乐为主。广州人重阳登高往往选择白云山、越秀山,每年登山者不下20万人。其中不少青年男女还在重阳前夜登山,通宵达旦。

荔枝节·

荔枝节,每年7月份,正值蝉鸣荔熟时节,增城、从化等市又是一派喜庆节日的景象,这里分别举办一年一度的荔枝节。荔枝节期间,除了品尝、观赏荔枝这种岭南独有的优质水果之外,还举办歌舞表演、体育表演、美术摄影、图书展览、商品展销、贸易洽谈等活动。

1990年以来,增城每年均举办荔枝节,荔枝之乡更是声名远播,慕西园挂绿之名而到增城的海内外游客络绎不绝。商家们还在这里洽谈生意,铺路搭桥,共同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荷花节·

荷花节,每年8月举办的羊城荷花节,游客们纷纷到番禺市观赏荷花,品尝荷花植物类食品,以及观赏其他的综合文娱游乐活动,其乐也陶陶。

番禺是个水乡,河网纵横交错,池塘及河道多产莲藕、莲子。荷花也叫莲花、芙蕖,是一种经济类植物。荷花婀娜多姿,亭亭玉立,出污泥而不染,花香百里荷塘,历来受到人们称赞。荷花结的籽叫莲子,是一种优质食品;其茎为莲藕,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与食用价值,可作蔬菜、藕粉、蜜饯食品等。

番禺新垦所产的莲藕远近闻名。该地原来是一片新围垦的绿洲,土地肥沃,泥质松软,土层深厚,种上莲藕后产量很高。后又育出了"猫儿头"和"寿星桃"等优质藕种,质量好,含淀粉多,生食爽甜,熟食粉香,无论煲、炒、炆、煮,都同样可口。

番禺便是在当地盛产莲花基础上举办荷花节的。通过举办这一类型的民间节庆活动,以经济开路,商贸搭台,促进旅游及经济事业的发展。

端午节(龙舟节)·

端午节(龙舟节)

农历五月初五,在广州市区海珠桥到人民桥的珠江河面上举办龙舟况渡活动。届时,广州城区万人空巷,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游客前来参观龙舟比赛,可同时参与"洗龙舟水"、"挂香囊"、"尝龙舟宴"等多项民间习俗活动。

广东龙舟节

龙舟竞渡在广州至少有上千年的历史。每年端午节,都要举办端午赛龙舟的活动。早期赛龙舟只是一种宫庭活动。到了明、清两代,广州是龙舟竞渡的鼎盛期。而古时广州龙舟竞渡与今天不同,是"舟大人多",一种艺术性很强的群众艺术活动。正如屈大均当年所形容的:"舟龙长十余丈,高六七尺,龙须去水二尺,龙额与项坐六七人,中有锦亭,坐倍之。旗者、盖者、钲鼓者、挥桡击楫者,不下七八十人。"有的龙舟,"上建五丈樯,樯上有台阁二重,中有五轮阁一重,下有平台一重。每重有杂剧五十余种,童子凡八十余人。"而现在则是舟小人少。龙舟竞渡变成了一种体育竞技比赛活动。

现在,端午节龙舟竞渡活动己演变成为广东龙舟节。在美丽的珠江河面上1995年起,每年都举办了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来自广州市和全国各地,乃至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加拿大等国家地区的几十条龙舟,在珠江上荡舟参赛。时间长达几个小时之久。

龙船景

龙船景则是广州地区端午期间举办的一种岁时民间娱乐活动。端午前后,广州市郊各乡都将择定一日,进行龙船表演称为"龙船景"。届时,村前门楼披红挂绿,沿江沿河两岸彩旗飞扬锣鼓声到处可闻。人们穿上新衣到沿岸观看龙船表演各种技艺,叫做"趁景"。珠江三角洲以往最负盛名的龙船景则是广州市属增城市的新塘景,每年市郊和附近各市县都有不少龙船赶赴新塘"应景",参加表演或比赛。这项活动一直流传至今。1965年广州出现了第一支女子龙舟队成为大新闻,一举改变了妇女过去不能上龙船的旧传统。现在,广州各市、区如番禺、黄埔等都组织起许多女子龙舟队妇女们顶起了"半边天"。

广州人的端午风俗

广州人每逢过端午节,有许多民间习俗,如斟艾酒、饮朱砂雄黄酒、挂菖蒲艾草、食各式粽子,还要在房前屋后洒雄黄,门前贴符章,小孩要佩戴朱砂雄黄香包等,以为这样可避邪。此外,最有广州特色的要数划龙舟、龙船景和吃荔枝了。届时,大家都来到河边看划龙舟。传说,南汉后主刘龚(958--971年在位)当年在广州城西疏浚"玉液池",每年农历端午节举行龙舟竞渡;而明代举行的龙舟竞渡活动也有多种古籍记载。

建国后,从1953年起,广州每年都组织龙舟比赛或表演。"文革"期间,这项民间赛事被迫停止。1979年后,划龙舟重新恢复。从1985年起,广州市按照国际标准先后组织了4届龙舟赛。1988年的龙舟竞渡,开创了将体育、经贸、文化、娱乐旅游活动相结合的先河。1990年参赛龙舟1434艘次,观众166万人,其中海外旅游者6000余人。从1995年起,广州市政府更是创办了每年在珠江流经闹市区河段举办的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使之成为广州市民欢度民间节庆的一个新热点。

元宵节·广州情人节

元宵节是春节期间的重大节日。颇具特色的羊城闹元宵将使游客体味到浓郁的乡土风味和地方情调,尤其是元宵夜,满城灯光璀灿如画,各主要交通干道及旅游景点灯流似海,无限春光,尽在此间。

元宵灯会

闹元宵是广州人的岁时风俗。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民间的元宵节,又叫灯节。

广州的元宵灯会活动由来已久。早在南汉时,广州元宵夜在长寿寺(即今天的六榕寺)的花塔(现六榕花塔,当时称舍利塔)上下燃遍灯烛,与月比光,并预祝丰年,称为"赛月灯会"。到清代,广州元宵灯市设在今解放中路的"四牌楼";辛亥革命后,灯会曾一度冷落;解放后再度兴盛。

元宵灯饰品种很多,主要有宫灯、丝料灯、夹纱灯、走马灯、象形纸扎灯、花果灯、龙灯和灯楼等。龙灯与灯楼属于大型彩灯,由几十个灯笼连接起来的龙灯,还可以耍舞上街游行呢!

实际上,广州"元宵灯会"是一项民间彩灯的展览。春节期间广州举办的元宵灯会,除展摆广州灯饰之外,越秀公园、烈士陵园和广州文化公园,还经常举办四川自贡、山西大同等地的灯会。

古文献中,“越”即“粤”,古代“粤”、“越”通用。先秦古籍对长江以南沿海一带的部族,常统称为“越”,文献上称之为“百越”或“诸越”(包括吴越、闽越、扬越、南越、西瓯、骆越等等),广东被称为“南越”。

隋唐以后,“粤”字意义收窄,指岭南地区,或称“南粤”。直至近代,两广仍然称“两粤”。民国以后,以“粤”字作广东省简称。

据广东郁南磨刀山遗址与南江旧石器地点群考古发现,岭南在旧石器时代早期就有人类活动。旧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约129万年以前,岭南出现早期古人(马坝人)。商与西周时代,广东先民便与中原有经济文化往来。春秋战国时代,岭南与吴、越、楚国关系密切,交往频繁。

历史上楚庭、南武城的传说,反映出这一时期岭南与楚、越的关系。当时居住在广东地区的是被称为“南越”的少数民族,包括壮族、畲瑶和疍家等。

当时广东中部的珠三角地区仍然为大海,因此这些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粤西和粤东地区 ,壮族分布在粤西地区,畲族分布在粤东地区。考古证实广东于先秦已存在高度文明,是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

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由本根文化(即语言认同文化)、百越文化(即固有的本土文化)、中原汉文化(即南迁的中原文化)、海外文化(即舶来的域外文化)四部分组成,其内涵丰富多彩,精彩纷呈,涵盖岭南建筑、岭南园林、岭南画派、戏曲音乐、工艺美术、民俗节庆、宗教文化、饮食文化、语言文化、侨乡文化等众多内容。

从地域上,岭南文化又分为广东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块,尤其以属于广东文化的广府文化、广东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为主,构成了岭南汉文化的主体。

—广东

古代广州的印刷机构有书肆、书棚、书林、书堂、刻字铺,统称书坊。乾隆年间以刻工价廉而闻名,至道光、咸丰年间大盛,书坊数量之多仅次于北京、苏州,在全国居第三位。见于记载的书坊多集中于双门底、西湖街、学院前等地。守经堂在学院前。书坊规模大小不等,历史也长短不一,多是前为店后作工场的形式,既售本铺刊行的书籍,也兼售他处的出版物。

凄美羊城"梁祝" 百花冢深掩风流

谷风吹我襟,起坐弹鸣琴。难将公子意,写入美人心。

这是明末爱国诗人陈子壮写的一首诗,诗中被其比作“谷风”的美人,说的是明末与柳如是齐名的羊城著名歌妓张乔,陈子壮以“谷风”称赞张乔本是一非寻常女子。

白云山梅花坳(今沙河梅花园),有一座著名的“百花冢”,这正是张乔之墓。当年张乔年仅19岁便香消玉陨,百余羊城文人墨客前来为其送葬,每人手持一朵鲜花献于墓前,因为百花环抱其墓,故称“百花冢”。而张乔与番禺名士彭孟阳之间的一段凄美爱情更被后人称作广州版的“梁祝”。只可惜斗转星移,年湮代远,一抔黄土掩风流。如今,即便是广州本地人,知道百花古冢的也寥寥无几。

由于历史久远,记载的史料极少,百花冢曾一度湮没,无人知其遗址。文物工作者和一些有心人埋首故纸,在浩瀚的史料中查阅;踏野攀崖,在白云山中觅寻百花遗冢,历时半个世纪,才终于揭开一段封尘已久的广州旧事……

出身低微

清丽脱俗自喻“二乔”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博物馆)馆长黄淼章对张乔和百花冢均深有研究,他告诉记者,张乔原本是江苏人,她的母亲本是苏州名妓,能歌善舞,颇受仕子青睐。后来辗转来到广州,婚后生下张乔。张乔天生丽质,花容月貌。在其母的调教下,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后来不幸流落青楼,住在濠畔街。张乔聪明伶俐,敏而好学,尤其擅长吟诗画兰,深得名人雅士的喜爱。

据《番禺县志》记载,百花冢是明末广州歌妓张乔的坟墓。“张乔(公元1615~1633年),字乔婧,号二乔……体莹洁,性巧慧,小即能记歌曲,尤好诗词。”

据说,有一次,张乔读杜牧《赤壁》诗,读到“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时,不禁掩卷长叹,十分羡慕大乔、小乔能配上孙策、周瑜这样的英雄丈夫,唏嘘之余,遂以“二乔”自喻。有人问她:“原来的‘二乔’指的是两个人,你为何自己一个人就称‘二乔’呢?”此时,她指着镜子中的自己说道:“镜里不是又有‘一乔’了吗?”自此以后,“二乔”之名传遍羊城。

这位风尘才女,虽身在烟花巷,却洁身自爱、清丽脱俗,卖艺不卖身,平生结交的都是爱国忧民的志士仁人。常有达官贵人狂蜂浪蝶垂涎其美色,欲娶其为妾,然而张乔不贪图荣华富贵。如其诗《春日山居》:二月为云为雨天,木棉如火柳如烟。烹茶自爱天中水,不用开门汲涧泉。

上世纪40年代香港出版的《广东文物》中,张丽人诗画还记载了一则体现张乔不趋炎附势,不奉承权贵的轶闻:当年两广总督府有一个禁军教头,是一个喜欢红粉追欢、玩风弄月的轻薄之徒。他久闻张乔之名,知道她工诗善画,就附庸风雅,请张乔为其题诗作画,没想到竟然被张乔拒绝,于是他竟然以武力胁逼。

张乔被纠缠不过,气愤地为其作了一幅画,画了一幅竹林景,画面凋零万状,上题诗曰:“昨夜狂风落叶多,树鸣岂为作哀歌。摧残不复唐生梦,赢得官家□□□。”(后三字原文缺)。这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武夫遂了心愿,得此讽刺诗画后一脸洋洋得意,还专门请人将画进行一番装裱,挂在家中大堂,视若拱璧。不久之后,此教头调入京师,因和某人有些过节,那人遂将此诗画四处宣扬,讥讽此教头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不学无术。京城之间,一时传为笑话。此时,教头才如梦初醒,想到自己堂堂朝廷命官,竟被青楼红粉戏弄,他勃然大怒,扬言要即刻回广州杀了张乔,后来教头因病暴卒,张乔才幸免于难。

工诗善画

广交爱国忧民志士

张乔生活在时局动荡战火频生的明朝末年。当时,阉党专政,打击朝廷中的正直大臣,朝中危机四伏。后金政权对中原虎视眈眈。1621年,后金派兵攻占了沈阳、辽阳,辽河以东70多座城池被后金占领。1625年,努尔哈赤迁都沈阳,改名盛京。就在边境告急之时,阉党却经常调换边将,杀害辽东驻防的将领,大明江山岌岌可危。

当时,礼部侍郎兼侍读学士陈子壮也被罢官归故里广州,在白云山辟云淙别墅,并复修南园诗社,集羊城名流文士黎遂球等十二人,史称“南园后劲”、“南园十二子”。他们深感明末国家的政局不稳,神州大地烽烟四起,而又苦于报国无门,于是聚在一起,以诗明志,于月夕花晨谈及国事,常常痛哭流涕。此后,“十二子”在国家危难之际,为国忘家,有的战死沙场,有的从容就义,有的归隐山林,没有一个是贪图富贵的,他们忠勇节义之事,流传至今。“十二子”每逢聚会,必请张乔侍饮。张乔敬慕他们的才华艳发,也为他们的忠义而心折,所以她经常参与诗社集会,奉陪笔砚,为这些爱国诗人弹琴伴唱,作画助兴。一次,陈子壮在张乔画的一幅墨兰中,赋诗一首:

谷风吹我襟,起坐弹鸣琴。难将公子意,写入美人心。

张乔不仅自爱脱俗,自己亦写有不少诗词,多为咏风月花木。其诗哀婉动人,清娇而富风韵,洋溢着一股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爱国诗人们的热情。崇祯6年(1633年),黎遂球北上应试,南园诸子齐集,赋诗相送,张乔亦以诗相赠,以表达内心哀愁,别情真挚。

红颜薄命

百花环墓寄托哀思

在和张乔往来的文士中,有一个慷慨义侠之士叫彭孟阳,名日桢。一天,张乔随母亲上街,被一伙豪强恶少包围欺侮,正好碰到番禺名士彭孟阳路过,仗义喝退众人。张乔从此与彭孟阳十分契合。彭孟阳虽为一介书生,富不及王侯,但诗才横溢,为人情笃,亦名噪一时。张乔早对彭孟阳有好感,此事之后,两人相爱日深。彭孟阳知道张乔母女生活清贫,因此经常对她们加以周济,张乔亦视孟阳为知己,意有所属,多次赠诗彭郎,表明爱慕之心,并为此写了《谢客词》一首,大有杜门谢客,专待彭郎之意。

可惜,红颜薄命。

明崇祯6年(1633年)秋,张乔随众歌妓到某地参加神会,晚上住在二王庙,不料却梦见大王礼聘她为王妃。醒来后,她拼命地用手拍床,时而唱歌时而哭泣,悲痛万分。之后,张乔便染病卧床不起。此时,身处增城的彭孟阳亦卧病在床,一时无法返回探望张乔。而张乔也料想到自己此病难痊,于是写下《东洲寄孟阳》。当彭孟阳赶回来后,张乔已病入膏肓,没过多久,便香消玉陨,与世长辞,年仅19岁。临终时,张乔对彭孟阳说:“现在北方狼烟遍野,百姓处在水火之中,我只是个弱女,不能驰骋疆场,只有心头郁愤,徒叹奈何……”

彭孟阳虽然与张乔尚未有婚约,但他不希望爱人背负着“歌妓”的名义落葬,于是,他多方筹集金钱,将张乔赎出。

为了思念这位风流才女,彭孟阳在白云山择了一块吉地,安葬张乔,还为其举行了十分奇特的葬礼。出殡之日,五羊城文人墨客百余人前来送葬,人人各执一花,环植墓园并依所植之花,各赋诗一首,表示哀思。环墓栽下红梅、紫薇、木棉、含笑等名花近百种共762株,因此称为百花冢。当时被誉为“牡丹状元”的黎遂球为张乔作了《墓志铭》、《百花冢》之记。

一时之间,张乔和百花冢名闻遐迩,粤人无不前往观瞻一睹为快。而且每逢春秋佳日,很多羊城的仕女多会莅临吊祭。

张乔有遗诗130首,均清丽婉约,情挚动人。彭孟阳为之收集并出版发行,题名《莲香集》,喻其出于污泥而不染。

民间纪念

与王昭君墓地齐名

张乔作为一代名妓,姿态美艳自不必说。据岭南著名诗人屈大均《广东新语·坟语》云,张二乔葬于白云山梅坳,当时“人各种花一本于其冢,凡得百本,五色烂然,与‘花田’相望,亦曰‘花冢’”。这里不仅仅道出了冢名的由来,而且还描绘了许多人怀念张二乔,相与种花于墓地的情景。作为歌女,如果仅仅是美艳绝伦,大概难以赢得那么多人的爱戴和怀念。

屈大均有咏“花冢”诗云:“北同青草冢,南似素馨斜。经古芳魂在,依依为汉家。”

诗中所说的“青草冢”(也称“青冢”)指的是汉代王昭君墓。屈氏诗中一南一北的比拟,可见他对“花冢”墓主的推崇。他还把“花冢”与南汉宫妃的墓葬“素馨斜”(又称“花田”)对举,但“花田”所葬的仅仅是南汉皇帝的妃子,怀念者不过“孤家寡人”而已;而“花冢”墓主获得了许多人的厚爱,墓茔上盛开人们捐植的各种花草,这与“花田”单一的素馨花相比,显然更有深意。

此外,屈大均也藏有张乔画的一幅兰,屈在画上题诗:“自来忠洁者,香草最情深。况出佳人手,芬馨直至今。数茎才作态,一朵已生心。尺幅风流在,相贻愧所钦。”推崇备至。

据载,百花冢在清代曾经修葺,尚完整。乾隆40年(1775),布政使钱塘姚成烈重修墓道,立碣表记。到了光绪16年(1890),百花冢得到重新整修,并又立一碑,镌刻墓表。可是,抗日战争期间,百花冢却毁于战乱。

抗日战争期间,文史专家叶恭绰避难香港,曾在张乔生日召文化人集会纪念,又作《百花冢》曲,推扬张乔及陈子壮、黎遂球等明末志士,以激励民族气节。新中国成立后,叶恭绰曾建议重修该墓,广东省文史馆也曾派人到白云山,谁知遍寻不见,最后因找不到遗址而作罢。

《岭南画征略》曾对百花冢的所在地有所记载:“番禺县治十七里,出东门山口转北直行,渡小涧折而西,经蚺蛇坑,过苏庄,度石桥,再北转西,土名象坑,小梅坳者,是也。”《莲香集》所绘墓图及方位指向,《番禺县志》所绘白云山图,均与此记载位置相同。

直到1984年,据当地八旬老人练春回忆提供少年时牧牛到过此墓的线索,白云区龙洞小学郭纪勇老师在梅花园调查时,才无意中在沙河梅花园内发现了“消失”多年的“百花冢”。当时百花冢的墓已毁,仅存1座高约3米的花岗岩妆台石,顶部正面刻有遒劲有力的隶书大字“百花冢”,背面刻“隐心”两字,左旁竖刻小字三行,只辨首行中有正楷“山张”二字。广东省博物馆所藏拓本“百花冢”三字(拓片纵64厘米,横90厘米),正与此石刻吻合。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为彭孟阳所书。

据张乔遗留的诗集《莲香集》中的插图可知,墓前原立有石碑,上刻“张丽人墓”四字,还有墓志铭等,今墓与碑已荡然无存。

张乔真迹传世极稀。1941年,在香港举行的广东文物展览会尚有张乔所绘兰竹,后来不知所终。广州美术馆所藏《南园诸子送黎美周北上诗卷》,上有张乔用正楷手书一诗:“春雨潮头百尺高,锦帆那惜挂江皋。轻轻燕子能相逐,怕见西飞是伯劳。”字体娟秀娇美,一如其人。下钤一朱文方印“琼花仙史”和一白文方印“情禅”。该卷昔日为叶恭绰所藏,后捐赠于广州美术馆,是为目前仅见张乔之唯一手迹。

张乔诗作选

(选自《莲香集》)

张乔有幸与诗人相伴,又敏而好学,亦和诗人作唱和,写有不少诗,多为咏江河景物、风月花木之作。其诗哀婉动人,清娇而富丰韵。她与爱郎彭孟阳情深意笃,多次借诗寄情。

张乔有意与彭结百年之好,遂含情写下《漫述》:朱门粉队古相轻,莫拟侯家说定情。金屋藏娇浑一梦,不如寒淡嫁书生。

可惜事过不久,张乔便染病卧床。病中,她含泪写下《离恨曲寄孟阳》:伏枕春寒病转加,游魂唯得到天涯。无端见面无端别,愧对庭前并蒂花。

之后病情剧转,想到不能永随彭孟阳,她含恨写下《东州寄孟阳》:吞声死别如何别,绝命迷离赋恨诗。题落妾襟和泪剪,终天遗此与君随。

1描写广州的四字词语

历史悠久 文化名城 模范城市 夏无酷暑 冬无严寒 雨量充沛 四季如春 繁花似锦 山青水秀

风光旖旎 五谷丰登 摩肩接踵 人如潮涌 熙熙攘攘 热闹非凡 水乡泽国 河涌如网 人口稠密

云山叠翠——白云山

珠水夜韵——珠江夜景

越秀新晖——越秀公园

天河飘绢——广州东站广场瀑布

古祠流芳——陈家祠

黄花皓月——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五环晨曦——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

莲峰观海——莲花山

2形容历史悠久的四字词语

1古往今来----指从古到今

2万古千秋----形容延续的时间极久

3万年无疆----形容年代久远同“万世无疆”

4千秋万代----一千年,一万代指世世代代,时间久长

5千秋万岁----千年万年形容岁月长久

6古今中外----指从古代到现代,从国内到国外泛指时间久远,空间广阔

7青山不老----比喻永存也比喻时间久长

8久而久之----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

9整年累月----一年又一年,一月又一月形容时间长久

10常年累月----长年累月,形容经过的时间很长

11长年累月----长年:整年;累月:很多个月形容经过了很多年月

12成年累月----成:整;累:积聚一年又一年,一月又一月形容时间长久

13穷年累月----穷年:年初到年底;累月:持续几个月形容接连不断,历时久远

14经年累月----指经过很久的时间;长时间

15积日累久----指经过的时间长

16积日累月----指经过的时间长

17日久月深----深:长久指时间长久

18日久年深----指日子长,时间久

19天长日久----时间长,日子久

20地久天长----时间长,日子久

21地老天荒----指经历的时间极久

22猴年马月----猴、马:十二生肖之一泛指未来的岁月

23驴年马月----不可知的年月

24年复一年----一年又一年

25年深岁久----时间久远地过去

26年头月尾----①谓从岁首到腊月底,泛指一年之中

27三年五载----三、五:表示大概数量;载:年指多年

28一年一度----谓每年一次

29一年半载----一年半年泛指一段时间

30有年无月----谓日子拖得长久,没有确定的期限

31有朝一日----将来有那么一天

32河清难俟----俟:等待很难等到黄河水清比喻时间太长,难以等待

33遥遥无期----形容时间还远得很,不知道哪一天

34旷日持久----旷:荒废,耽误荒废时间,拖得很久

35旷日弥久----旷:耽搁荒废指时间拖得很久

36亘古通今----亘:横贯;通:贯通指从古到今

3描写历史的四字成语

背水一战(韩信)

完壁归赵(蔺相如)

负荆请罪(廉颇)

望梅止渴(曹操)

四面楚歌(项羽)

破釜沉舟(项羽)

卧薪尝胆(勾践)

纸上谈兵(赵括)

指鹿为马(赵高)

三顾茅庐(刘备)

东窗事发(秦桧)

如鱼得水(刘备)

退避三舍(重耳)

初出茅庐(诸葛亮)

图穷匕见(荆柯)

草木皆兵(苻坚)

围魏救赵(孙膑)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荐(毛遂)

一鼓作气(曹刿)

千金买骨(郭隗)

讳疾忌医(蔡桓公)

杀妻求将(吴起)

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一字千金(吕不韦)

指鹿为马(赵高)

焚书坑儒(秦始皇)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一饭千金(韩信)

约法三章(刘邦)

孺子可教(张良)

破釜沉舟(项羽)

手不释卷(刘秀)

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

十面埋伏(项羽)

投笔从戎(班超)

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

老当益壮(马援)

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鞠躬尽瘁(诸葛亮)

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

乐不思蜀(刘禅)

七步成诗(曹植)

言过其实(马谡)

七擒七纵(诸葛亮)

宝刀不老(黄忠)

才高八斗(曹植)

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入木三分(王羲之)

闻鸡起舞(祖逖)

东山再起(谢安)

洛阳纸贵(左思)

凿壁偷光(匡衡)

狗尾续貂(司马伦)

画龙点睛(张僧繇)

江郎才尽(江淹)

精忠报国(岳飞)

胸有成竹(文与可)

我有三篇哦!!!

1、

广府

广府,是汉族之下的一个民系。一般认为,广府人的先裔以古周人为主,秦汉两代移民后裔 广府人,即为广府民系,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广府民系是指口语中的“广府人”,以广州为中心分布于珠三角及周边地区,以雅语为母语,有着自己独特文化、风俗,说古代汉语语言,拥有特色建筑风格的汉族民系。广义的广府民系则包括全广东甚至所有地区的粤语族群(世代以粤语为母语的族群)。 人口: 全球约54,150,000[1] 分布: 中国大陆两广地区、港澳、东亚、东南亚、欧洲、大洋洲、北美等地(较多分布) 人种: **人种 民族: 汉族 民系: 广府民系 语言: 粤语(狭义广府则为雅语)

狭义的广府民系

狭义的广府民系即日常口语中指的“广府人”,又称粤海民系,旧称番禺旧裔。从定义上说,广府民系是指具有以下特征的民系: 民系 广府人是汉族之下的一个民系。一般认为,广府人的先裔以古周人为主。即秦末汉初开拓领土的50万秦军与中原地区迁来的50万妇女以及当地数万土著人的直属后代。并且历朝历代都有中原旺族移民迁入,以珠玑巷为文化根源的后裔。 语言 广府话(雅语)是广府人的母语,属于古代中原一带的民族共同语的延续。 民系认同 广府民系以中原汉族作为为民系认同。 风俗 广府民系内部对于本民系的共同心理认同感比较强烈,民系凝聚力强,人们普遍以繁荣的岭南雅语文化而自豪。 分布 广府人居住在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华南地区,包括香港、广州、佛山、南宁等大中城市。 文化 广府文化是海洋文化、商业文化,早在秦末汉初即远涉重洋开展贸易,成为中西文化交流、商贸往来之地,并且开拓了海上丝绸之路西线。佛教、伊斯兰教自岭南传入,文化特征多元化。 历史 19世纪曾经发生过惨烈的土客械斗。

广义的广府民系

定义 近年来,有些语言学家、人类学家在研究、比较广东、广西的本地人时,出于讨论上的方便,常将说粤语的广东人(有时甚至包括所有以粤语为母语的人)称为广府民系(与说客家话、闽语等的广东人相区别)。定义一个广义的广府民系,有利于对广东、广西的本地不同族群的比较和研究,不过,对是否应该将所有粤语族群都称为广府民系(广府人),有一定的争议。 分布 广义的广府民系主要生活于两广大部分地区、香港、澳门以及世界各地,但在海外的广府华侨由于他们的原籍、祖籍多数是来自广东和香港,故大部分的广府华侨及华人只有“广东人”及“广东话”的认同。存在“广府”的强烈认同多见在东南亚地区的各个华人社区中因东南亚地区的广府族群的原籍、祖籍来自广东和广西都有。 海外 广义的广府民系在东南亚分布很广,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越南、柬埔寨等地均有分布。在东南亚各地,对广义的广府民系的称呼有所不同。而在欧美澳纽地区广府民系在华人社区便占了多数,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等地广府民系便为数不少。 广东 主要分布在广州、番禺、花都、从化、增城、佛山、南海、三水、顺德、肇庆、高要、四会、封开、怀集、广宁、云浮、东莞、台山、新会、开平、茂名、湛江、鹤山、、中山、连州等地。 广西 主要分布在钦州、北海、南宁、防城、东兴、横县、贵港、玉林、梧州、贺州等地。

广府民居

广府民居通常指大珠三角地区、粤西地区的建筑,跟粤东的客家建筑、潮汕建筑有很大的区别。 岭南气候炎热,风雨常至,民居一般为小天井大进深,布局紧凑的平面形式。广府风格的古民居通常是一个家庭几人至数十人居住。老**《七十二家房客》中生活的场景就是典型的广府民居--西关大屋。不过新近重拍的彩色版《七十二家房客》居然找不到适合的西关大屋作为拍摄场地。

广府民居的特点

广府民居通常符合通风与阴凉的要求是岭南建筑的共同特点,其次就是依据自然条件包括地理条件、气候特点,体现出的防潮、防晒的特点;还有就是大量吸取西方建筑精髓,体现了兼容并蓄的风格。 除此之外,典型的广府民居还有一个很大的“镬耳”特点,以其屋两边墙上筑起两个象镬耳一样的挡风墙而得名。镬耳屋是粤西特有的建筑。明清两代,只要有了钱,发了财,就会建造一所镬耳屋来显示其富有与气量。

2、要了解广府文化,先要弄清广府民系。了解了广府民系,则粤方言的形成与覆盖的理据就不难明白了。

有两个古岭南的战斗故事,可助我们了解广府民系分布地区古代社会的变化。一个是秦军统帅屠睢(sui) 死于南越族人的游击战中,另一个是赵佗为完成南越国统一大业而巧设美男计。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屠睢为统帅,率领50万大军兵分五路,向五岭之南进军。其中一军驻扎在余干(今江西余干),一军扼守南野(今江西南康),一军守镡城之岭(今广西桂北越城岭),一军占据九疑要塞(今湖南宁远境内),还有一军“处番禺之都”(今都庞岭附近,属连县)”(“处番禺之都”之意争论不休,今从“五百里为都”之意。参见《广州文博》l993~1995集刊李龙章《番禺城始建年代及相关问题探讨》。)。

在强大的秦军进攻下,力量分散的百越各小国只好退出部落聚居地,躲入密林深谷之中打游击。屠睢攻占番禺后,急于推行暴秦的各项制度,以为可以压服越族人。但是,早有断发文身之俗,强悍好斗的越族人,不肯屈服于秦军的暴力,同心驱逐外敌,他们利用熟悉地形、善于水战与爬山设伏的长处,白天隐伏于山林之中,晚上四出偷袭秦军,还袭击秦军运粮的队伍,使秦军夜不能寝。疲于奔命,百越族中的西瓯族人还发动了一次大攻击,杀得秦军尸横遍野,并击毙其统帅屠睢。这故事显示了岭南土著人的刚强善战与不屈服于暴力的本根文化。

明末清初“岭南三大家”之一的陈恭尹有诗句云,“五岭北来峰在地,九州南尽水浮天。”(《九日登镇海楼》),可借来形容古越族人所处的地理环境。春秋战国时期,岭南还是百越族的世界,广东的青铜时代始于商末西周,但广东当代出土的这一时期的青铜器文物仅有5件,不过,出土的战国时期青铜器却达1000多件,其中,不少还是本地铸造的。由此可见战国时岭南百越族的生产力已有一定的发展。先秦时,岭南的番禺、肇庆、罗定、清远、四会、广宁、揭阳等地,已有越族的“小国”,如称为番禺、缚娄,阳禺等市镇型小国。这些“小国”是部落联盟发展的结果,虽然并没有在岭南建起一个统一国家政权,但已是贸易商品的最初集散地。岭北楚国商人也常来此贸易,出现语言交流现象,因此成熟后的粤语也还带有一些楚音。那时,番禺的珠玑、翡翠、犀角、象牙等名贵商品,已扬名中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既想扩大领土,也垂涎番禺的名贵商品,遂出兵岭南。

屠睢身亡后,秦军还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百越族人也奈何不得强大的秦军,双方僵持不下,形成“秦军三年不解甲弛弯”之势。

起初岭北到岭南的交通不畅,影响着秦军的给养。后来,秦将监禄(一说监为官衔,名史禄)率工兵在海阳山开凿一条水道,连通了湘江与漓江,民间称为秦凿渠,也称零渠(唐代时改称灵渠)。于是,粮草可以从岭北水运至岭南,解决了秦军给养问题,使秦军得以打持久战。

后来,秦始皇派任嚣为统帅,率领赵佗等将领,出动楼船沿秦凿渠南攻百越。水军参战,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加上任嚣、赵佗步步为营的同时,善于安抚越族人,恩威并用之下,终于逐渐平定了越族的反抗。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了岭南,设置南海、象、桂林三郡。其中的南海郡,相当于今广东省大部分地区。南海尉任嚣在郡治番禺筑城,世称任嚣城,这就是广州建城之始。

任嚣、赵佗率军南下之时,秦皇已命一批游民。商人随军移民;统一岭南后,秦守军号称50万;设南海郡的次年,秦又发配一批罪人到南海郡建屋筑城;秦二世元年(前209),赵佗上书皇帝,奏请拨3万名无夫家的女性来南海郡为士卒补衣和照顾生活,秦二世拨给15万名女性,这一系列举措,使南海郡的“中县人”(汉族人)大大增加。他们带来了中原文化,也带来中原的先进生产工具与技术,大大促进了南海郡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任嚣、赵佗采取民族和睦政策,使汉、越民族融洽相处。古越族土著语言属壮侗语系,由于交流的需要,土著语言逐渐吸收古汉语,出现雏型粤语。

任嚣任南海尉时,赵佗任龙川令。他们经营南海郡数年后,中原反抗暴秦苛政的义军四起。任嚣看到秦失人心、早晚覆灭的形势,也看到岭南有拥兵自重的有利地势,便萌发割据之心。无奈病魔不许他再称雄,他只好把希望寄托到心腹将领赵佗身上。任嚣病危之际,委托赵佗代理南海尉一职,并把割据岭南的计划告诉他,希望他不要错过机会,赵佗欣然受命。

赵佗(一些古籍写作赵他)原籍巨鹿郡东垣县(今河北真定),他不但有治军之才,也有治政之才。任嚣逝世后,他首先令横浦、阳山、湟溪等五岭关隘的守军塞绝通岭北的通道,以防北兵南来。接着,清洗不听号令的秦朝官吏,安插亲信担任重要职务,为称王立国奠定基础。公元前206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暴秦终于退下历史舞台。次年,赵佗发兵进攻桂林、象两郡,赵佗巧设美男计的传说,说明他进攻时发生过激烈的对抗。

那时,西瓯骆裸国之主“后蜀王子”自称“安阳王”,手下有一位“神人”辅佐。传说这位神人名皋通,制作了一张神弩,一发能杀300人!

这种神奇武器令赵军连吃败仗,于是赵佗暗派太子始潜入安阳王宫。由于太子始生得一表人才,又能言善辩,遂使安阳王之女媚珠芳心大悦。为了讨太子始的欢心,媚珠竟盗出神弩,交给太子始毁掉,赵侬遂得击溃安阳王。这个传说不能说绝对真实,但也说明了赵佗平定岭南并非轻而易举。

赵佗通过武力进攻与拉拢越族首领等计,终于使大多数越族部落归心。他又把象郡分为交趾、九真二郡,任用友好的越族首领为长官,把原来的岭南三郡牢牢控制于掌中。从此,岭南出现安定的局面。公元前204年左右,赵佗自称南越王,建南越国,在国都番禺扩建任嚣城,史称赵佗城或越城。1997年,在广州中山四路原市文化局的地下揭出南越国御苑遗址,震动国内外。专家们推测,南越国宫苑的中心在今广州儿童公园范围内。

南越国初创时,其统治范围是:北界西起今广西三江、龙胜县南境,经兴安严关、恭城、贺县,历广东连山、阳山、乐昌、南雄等县一段,再折向南经连平、和平、蕉岭;东界从福建永定、平和、漳浦等地到达南海;西界为今广西环江、河池、东兰、巴马、百色、德保,与夜郎、句町等国接壤;南界到今越南中部长山山脉以东及大岭一线以北。国都番禺处于东、西、北三江交汇之处,航运已有一定发展,成为犀、象,毒冒,珠玑、果布等商品云集的都会,引来不少客商,语言交流增加,促使雏型粤语进一步变化。

由于越族人多,中县人居于南越国也只得入乡随俗。赵佗对越俗的态度是“良则从之,恶则禁之”。对越族好斗之俗他明令禁止,但对服装,习惯却听其自然变化,如汉高祖为与赵佗结好,派陆贾南来作说客,赵佗接见他时穿越俗服装,束发插椎。席地交股而坐。赵佗除了带头与越俗同化外,还大力提倡汉越通婚,赵家与越族名门吕家结为秦晋之好,融洽了汉越关系。他还推广汉族的语言文字,使汉文化在国中占了重要地位,越族语言因而更加与汉语融合,雏型粤语得以进一步发展。

后来,对中县人有较强抗拒心理的部分越族人向西江流域或西南方的茂名、徐闻、合浦,乃至广西迁移,使粤语地域有所扩大。

赵佗推行友好睦邻的政策,对汉朝,只有几年关系不好,其他时间皆友好往来。赵佗于公元前196年臣服于汉朝,使汉越贸易合法化,中原地区获得南越国的特产,南越国也得到中原提供的农业生产必需品,如铁器工具及马、牛、羊等牲畜。后来吕后执政时,歧视南越,断绝供给南越生产必需品。赵佗一怒之下于吕后五年(前183)自尊为“南越武帝”,发兵攻打长沙,吕后便派兵攻打南越,却攻不进岭南。吕后死后,汉文帝再派陆贾南来,与赵佗尽欢而别,陆贾还朝时,赵佗进贡了一批珍品给汉文帝。托陆贾带回的赵佗《报文帝书》是见于典籍最早的岭南文学作品,此后,岭南与中原的政治、经济联系再次增强,使岭南的经济顺利发展。

赵佗活了一百余岁,南越国历五主,到汉元鼎六年(前111年),终为汉朝所灭。汉灭南越国后,在岭南设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九真、交趾、日南、珠崖、儋耳等9郡。元封五年(前:106年),设交趾部统辖上述9郡,交趾部的治所设于广信(包括今广东封开至广西梧州一带)。

赵佗活了一百余岁,南越国历五主,到汉元鼎六年(前111年),终为汉朝所灭。汉灭南越国后,在岭南设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九真、交趾、日南、珠崖、儋耳等9郡。元封五年(前:106年),设交趾部统辖上述9郡,交趾部的治所设于广信(包括今广东封开至广西梧州一带)。

史家认为,广信之名寓“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之意。广信位于岭南腹心之地,地处漓江、贺江、西江交汇之口,扼水陆要冲,故为汉代所重视。

此后,广信作为岭南的政治、文化中心,发展了300余年,其对粤语的发展是颇有影响的。

秦凿灵渠把湘江与漓江沟通,从而成了中原汉人进入岭南历史上第一条水上主要通道,而由漓江转入西江到岭南,必先进入广信一带。秦统一岭南后,广信一带已有不少秦守军驻守,此处扼西江咽喉,沿江东向可达番禺,溯江向西可达南宁,乃战略要地。因此,汉族移民也大批居于此地,加速此地的开发。在汉代,广信也出现了几位学问家,如陈钦、陈元父于及士燮等。古籍载,交趾太守士燮的威望可媲美南越王赵佗,可见其影响之大。因此说,广信一带的百姓在粤语发展过程中,是曾起了一定作用的,今日的西江流域两岸县市的粤语,与珠江三角洲的粤语语音,语汇比较一致,也可证明这个结论。(参见叶国泉、罗康宁:《粤语源流考》,载《语言研究》1995年第一期。)不过,也不能说粤语形成于广信一带,因为西汉惠帝时,入仕朝廷的番禺人张买。“能为越讴,时切谏讽”,可见西汉时番禺也流行越(粤)语。

西汉时南海郡治所仍在番禺,南海郡辖番禺,中宿(今清远)、四会、博罗、龙川、揭阳6县(东汉时增加增城),东汉献帝建安八年(203年),交趾部改称交州,州治仍在广信。建安十六年(211年),交州刺史步骘到番禺视察时,认为番禺农业、商业发达,地势更有利于发展,故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迁交州治所到番禺。此后番禺重新成为岭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吴黄武五年(226年)交广分治,设广州,以后广州的中心地位持续了千多年,粤语的发展成熟便主要在广州一带。

晋代,大批中原人南迁岭南,也把中原的汉语带到岭南。至唐代,有诗人咏道:

北人避胡多在南,

南人至今能晋语。

唐代,商业的交流在番禺一带更盛,还有官员被贬到岭南,皆使粤语吸收了不少中原语音。与此同时,粤语在发展过程中变得更规范化与书面化,形成比较独立的语言体系。

今日的粤语还保留着不少中古时代的汉语语音,且看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朗读此诗,广州话比普通话更押韵。因为,深、心、金、簪这四字粤语音同韵,而普通话现代语音中却不同韵。另外,“家书抵万金”的“抵”字,广州人一读已知是“值得”之意,但北方人一般不理解。这是因为粤语保留了部分中古音与古词汇。粤语还保留了古四声,故广州人学起近体诗声韵时也较容易掌握。

唐末宋初,粤语己成为一个独特的语系,“自立门户”,较少吸收中原语言了。在构词、语法、读音等方面,也都成熟起来,其语音、词汇,大体已奠定了现代粤语的基础。宋代的粤语,已与北方汉语语音相距甚远了,广州与珠江三角洲一带,也成了粤语流通区域的主体。元代,虽有大批随宋末小朝廷南下的官民留居广州地区,带来不少北方语言,但己产生不了多少作用,明代,粤语已与现代粤语大体相同,清至民国,由于与外国人交往增多,粤语中也吸收了一些外来语。随着广府人出国及迁居港澳者增多,粤语的影响更加扩大。

在长期的发展中,粤方言成为汉语方言七大支系之一(另六大支系是: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闽方言、客方言、赣方言)。当代学者认为,广东境内的粤方言可以分为几个片:一、广府片,主要分布在广州、佛山、南海、番禺、顺德、三水、花县(今花都)、从化、增城、清远,龙门、佛冈、东莞、宝安、深圳、中山、珠海、肇庆、高要、高明、新兴、云浮、英德等县市,韶关、曲江、乐昌等县市的城区,以及香港、澳门也属这一片,总计广府片人口约2000万。二、高廉片,主要分布在阳江、阳春、茂名、高州、电白、信宜、湛江、遂溪、化州、吴村等县市,人口约600万。三、罗广片,主要分布在四会、罗定、德庆、广宁、怀集、封开、郁南、阳山、连县、连山等县市,人口约700万。四、四邑片,主要分布在鹤山、江门、新会、恩平、开平、台山、斗门等县市,人口约400万。合计今广东省使用粤语人数在3800万左右。此外,广西的梧州、苍梧、贺县、南宁、柳州、邕宁、崇左、宁明、横县、桂平、平南、玉林、北流、容县、岑溪,藤县、蒙山、贵县、昭平、博白、钦州、合浦、浦北、灵山、防城、北海等县市也使用粤语,人口约1300万。海南省的石碌、八所、三亚、白骈,陵水、莺歌海等地的厂矿、林场、盐场等企业单位多流通粤语,儋州话也可归入粤语系统,合计使用粤语人口约几十万。还有南北美洲、大洋洲、东南亚、欧洲、非洲不少华侨、华人也使用粤语,人口约1500~2000万之间。总计起来,全世界使用粤语人数约有7000万!(见李新魁《广东的方言》,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版)

在粤语各个片之间,乃至各方言点之间,在语言方面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特别是四邑片与广府片之间有更大差异,故近人有从广府文化中分出一个“五邑文化”(按:旧时称“四邑”,指新会、台山、开平、恩平”;今称“五邑”,指旧四邑加鹤山)。近代一两百年来,广东省省会所在地广州的语音,成为粤语区各地的标准音,广义的广州话是指粤方言(粤语),狭义的广州话则指作为标准音的广州市所使用的语言。

粤语的形成与覆盖大致如上述。但广府民系的“广府”怎样解释?这是因为唐代对广州一带已有“广府”之称,而明清更有以广州为治所的广州府,广州府人简称广府人。广府民系的人口组合是怎样的呢?学者认为,岭南三大民系——广府民系、福佬民系、客家民系,其人口组合大致在宋元之际形成,虽同属岭南汉族居民,但也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广府民系居民较多是古南越族自秦以后最早实现汉化的古岭南人的后裔,福佬民系与福建东南沿海古瓯越(闽越)族有较直接的文化渊源关系,客家民系是较后从中原移入定居于岭南的移民后裔。

当然,由于社会的发展、人口的迁徙,不要说当代,就是在明清,广府民系地区的人民已非一定是古岭南人的后裔了,特别是广州及珠江三角洲的城市中,更有不少是两晋两宋移民的后裔,他们生活于广府民系地区之中,成了广府人,潜移默化地受了地域文化的影响,又为广府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少贡献。广府人崇尚“英雄莫问出处”一语,一般只重实干成效,不喜欢炫耀出身,资历(这就是广府文化大众性的体现)。因此,要深究广府民系居民的先祖分类比率,其实是不可能的。

3、

广义的广府民系

定义 近年来,有些语言学家、人类学家在研究、比较广东、广西的本地人时,出于讨论上的方便,常将说粤语的广东人(有时甚至包括所有以粤语为母语的人)称为广府民系(与说客家话、闽语等的广东人相区别)。定义一个广义的广府民系,有利于对广东、广西的本地不同族群的比较和研究,不过,对是否应该将所有粤语族群都称为广府民系(广府人),有一定的争议。 分布 广义的广府民系主要生活于两广大部分地区、香港、澳门以及世界各地,但在海外的广府华侨由于他们的原籍、祖籍多数是来自广东和香港,故大部分的广府华侨及华人只有“广东人”及“广东话”的认同。存在“广府”的强烈认同多见在东南亚地区的各个华人社区中因东南亚地区的广府族群的原籍、祖籍来自广东和广西都有。 海外 广义的广府民系在东南亚分布很广,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越南、柬埔寨等地均有分布。在东南亚各地,对广义的广府民系的称呼有所不同。而在欧美澳纽地区广府民系在华人社区便占了多数,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等地广府民系便为数不少。 广东 主要分布在广州、番禺、花都、从化、增城、佛山、南海、三水、顺德、肇庆、高要、四会、封开、怀集、广宁、云浮、东莞、台山、新会、开平、茂名、湛江、鹤山、、中山、连州等地。 广西 主要分布在钦州、北海、南宁、防城、东兴、横县、贵港、玉林、梧州、贺州等地。

公元前9世纪,周朝的楚国在如今的广州建造了一个城邑,名叫楚庭。有一年,楚庭因连年灾害,田地荒芜,农业失收,百姓饥荒。有一天,南海的天空出现五朵祥云,上有五位仙人,身穿红橙黄绿紫五色彩衣,分别骑着五只仙羊,仙羊口衔一棵一茎六穗的稻子,徐徐降落在这座城市。仙人把稻穗赠予百姓,把五只羊留下,祝愿这里永无饥荒,然后腾空而去。 从此,广州成了岭南最富庶的地方;也开始有了「羊城」、「五羊城」、「穗城」之称。广州的百姓还在惠福西路修建了「五仙观」,纪念五位造福的仙人。你若不信,可到五仙观的东侧看看,那里还有一块巨大的红砂石脚印状的凹穴,那就是「仙人拇迹」。你还不信,可到越秀山麓,那里存有一块「古之楚庭」的石碑,它告诉我们,广州最古老的名字叫「楚庭」。 这个五羊的传说是一则广州的「史前拓殖故事」,通过「五羊衔谷,萃於楚庭」,反映出西周末年,由於诸侯崛起,民不聊生,中原百姓纷纷携带家畜、农作物向南迁徙的事实,表达了古代的广州先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然而,历史眞实的广州是这样产生的。 广州这块土地面临南海,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气候温和,日照时间长,雨量充沛。早在新石器时代,即约五千年前,先民们就在这里从速渔猎和原始农业活动。在广州的龙眼洞、飞鹅岭等地发现的远古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石斧、石凿、石磨和陶器等生产工具,说明已经有流动的渔猎部落在珠江三角洲的广州地区定居,并逐步发展成为广州的原始聚落。 后来,人们的耕作和捕猎技术提高了,学会了各种手工艺技术,生产的粮食和打的鱼也多了,便开始用剩余的粮食和鱼,去换取别的部落的剩余产品,交换有用的工具。在物产富饶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出现了各行各业的工匠,他们不必从速耕种,也不需要住在分散的乡村,而是集中居住。这样,广州一带的各个定居地之间的交往密切起来,变得谁也离不开谁了,慢慢地形成了一个经济社会,从而奠定了广州城的基础。那时候,世界上许多名城,还是猎人弯弓搭箭的森林,或者是渔夫撒网的河泽呢。

翻阅羊城之古籍,发现有一可媲美梁祝之动人故事。 明朝万历年间,广州有一歌妓名曰张乔,虽出身低微,却清丽脱俗,品行高洁,卖艺不卖身。常有达官贵人狂蜂浪蝶垂涎其美色,欲娶其为妾。然而乔君不贪图荣华富贵,常给他们软钉子。如其诗《春日山居》曰: 二月为云为雨天,木棉如火柳如烟。 烹茶自爱天中水,不用开门汲涧泉。 张乔敬慕才华艳发、悲歌慷慨的忧国忧民之士,所以和陈子壮、黎遂球、彭孟阳等岭南诗人来往密切,每有文酒聚会,常预席奉陪笔砚。 一天张乔上街,被一帮流氓包围,幸得番禺名士彭孟阳路过,仗义喝退众人。彭孟阳虽为一介书生,富不及王侯,但诗才横溢,为人情笃,亦名噪一时。张乔早对彭孟阳有好感,此事之后,两人相爱日深。张乔有意与彭结百年之好,遂含情写下《漫述》: 朱门粉队古相轻,莫拟侯家说定情。 金屋藏娇浑一梦,不如寒淡嫁书生。 自古红颜多薄命。事过不久,她便染病卧床不出。病中,她含泪写下《离恨曲寄孟阳》:“伏枕春寒病转加,游魂唯得到天涯。无端见面无端别,愧对庭前并蒂花。”之后,张乔病情转剧,想到不能永随彭孟阳,她含恨写下《东洲寄孟阳》: 吞声死别如何别,绝命迷离赋恨诗。 题落妾襟和泪剪,终天遗此与君随。 此时,彭孟阳多方筹集数百金,将张乔赎出青楼。可惜,张乔已病入膏肓,未已,香销玉殒。 张乔死后,彭孟阳把她葬于广州白云山沙河镇梅花园。同时邀集诸名士,各为赋诗一首,植花一本以表敬意。环墓栽下红梅、紫薇、木棉、含笑等名花近百种共762株,朝霞暮霭,芳香四溢,因此称为百花冢。每逢春秋佳日,羊城仕女多莅临吊祭。 “百花冢”在清代曾经修葺,尚完整;抗日战争期间毁于战乱。解放后,文史专家叶恭绰曾建议重修该墓,因找不到遗址而作罢。后据当地八旬老人练春回忆提供少年时牧牛到过此墓的线索,有关人士终在沙河梅花园广州军区第四招待所内发现此墓旧迹。在该所礼堂前的一块天然花岗岩右侧顶上,斜刻着每字约10厘米见方的隶书:“百花冢”三字(《广州市文物志》有载)。左旁竖刻小字三行,只辨首行中有正楷“山张”二字。广东省博物馆所藏拓本“百花冢”三字,正与此石刻吻合。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为彭孟阳所书。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