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古代瓷器有那些 几个瓷器出土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古代瓷器有那些 几个瓷器出土,第1张

殷墟出土的瓷器品种非常丰富,被冠以“原始瓷器”的桂冠。包括:

玉琮(琮形器)、

玉璧(玉牙璧、碟形璧、有领碟形璧)

玉璜(璜形饰、兽形璜形饰..兽纹璜形饰、鱼形璜形饰)

玉环

玉戚

绿松石人

兽形饰(兽形刻刀、兽面形饰、带榫兽面饰、玉龙(龙形玉块、夔龙)玉虎、鹿、兔、龟(龟腹形饰))

玉饰件(珠形饰、算珠形饰、管、半管形玉饰、绿松石管、绿松石蛙形饰、坠形饰、水滴型玉坠、戒指形饰、镯形器、穿孔圆形片饰)

鸟禽鱼虫(鸟形刻刀鹦鹉、鹅、鸭、鱼形刻刀、蝉形刻刀、蝉、蛹)

矛(铜骰玉援矛)

戈(铜内玉援戈、小戈)

玉片(方形、三角形、半月形、梯形)棒形饰

亚腰形器

玉柄形器

耳勺

锥形器

箍形器

镞(镞形器)

锛(锛形器)

  1899年

  古董商人携甲骨至京,王懿荣判定甲骨上所刻为古文字,重金收购,此为甲骨文发现之肇始。

  王襄与孟定生也在天津开始收购甲骨文。

  1900年

  沙孟海生。

  秋,王懿荣以身殉国(1845—),山东福山人,著名金石学家。《清史稿·王懿荣传》:“懿荣泛涉书史,嗜金石、翁同和、潘祖荫并称其学”。殷墟甲骨文是他第一个认识并作为珍贵文物购藏的。

  1901年

  王懿荣之子王翰甫为还旧债,出售家藏甲骨与古器物。刘鹗(字铁云)开始收买有字甲骨。

  唐兰生。

  商承祚生。

  1902年

  刘鹗先后购得有字甲骨约5000片,开始选拓墨本。罗振玉在刘鹗家中见其甲骨文拓本,叹为“汉以来若张(敬)、杜(林)、杨(雄)、许(慎)诸儒所不得见”之文字。

  诸乐三生。

  1903年

  刘鹗《铁云藏龟》六册石印出版,共收甲骨拓片1058枚,为第一部甲骨著录。刘鹗第一个提出甲骨文是“殷人刀笔文字”。该书的出版扩大了甲骨文资料的流传范围,标志着甲骨文从学者书斋中的“古董时期”进入“金石时期”。

  1904年

  孙诒让著《契文举例》二卷第十章,为考释甲骨文第一部著作。

  1906年

  山之南生(—?),山东黄县人,1924年从叔外祖丁佛言学甲骨文、钟鼎文,其甲骨文书法曾参加上海“中国语文展览”、上海救济委员会主办的“救济古物书展”等,获得好评。

  冯文凤生。

  游寿生。

  1908年

  罗振玉获悉甲骨出土地点为河南安阳小屯殷墟。

  孙诒让卒。

  1909年

  童雪鸿生。

  1910年

  罗振玉考订甲骨出土地点为河南安阳小屯殷墟。罗振玉《殷商贞卜文字考》玉简斋石印出版。

  1911年

  罗振玉、王国维赴日本京都。

  胡厚宣生。

  1912年

  罗振玉撰《殷墟书契》。

  1913年

  罗振玉《殷墟书契前编》在日本出版。

  1914年

  罗振玉《殷墟书契考释》共考释并加以解说485字。

  1916年

  罗振玉《殷墟书契后编》默拓影印本出版。

  1917年

  罗振玉《殷文存》影印本出版。

  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这两篇著名论文,把甲骨学研究推向一个新阶段。

  1919年

  罗振玉回国寓天津。

  1920年

  王襄编第一部甲骨文辞典《秿室殷契类纂》收可识字873个。

  1921年

  罗振玉撰并书《集殷墟文字楹帖》一卷由贻安堂影印出版。

  1922年

  秦士蔚生。

  1923年

  商承祚编《殷墟文字类编》收入可识字789个。

  1927年

  罗振玉《增订殷墟书契考释》将考释文字增至今571字。

  罗振玉、章玉、高德馨、王季烈《集殷墟文字楹帖汇编》由东方学会石印出版。

  1928年

  丁辅之《商卜文字集联》(附诗)石印本出版。

  至1928年,各类甲骨著录共收甲骨9919片。

  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安阳开始大规模科学发掘。

  1930年

  丁佛言卒(1878—),山东黄县人,其于古文字学精思博览,尤其精深甲骨和金文研究。甲骨文书法笔力沉厚,气息醇古。

  1931年

  5月,张守义《中国古代书契制度》发表于《金陵学报》第1卷第1期。

  徐无闻生。

  1932年

  董作宾《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发表,其中对五期书风的界定,对后世甲骨文书法创作影响甚大。

  冯文凤书《赠春渠先生甲骨文书法轴》,刊于《当代名人书林》、《民国时期书法》。冯文凤乃广东鹤山人,卒年不详,她以金文笔法写甲骨文书法,行笔沉着,线条丰存,结构工稳匀称。

  1933年

  郭沫若《卜辞通纂》在日本出版。

  陈夕康《龟甲骨文字概论》由中华书局出版。

  1934年`

  孙海波《甲骨言语编》出版,已能辨识甲骨文五六百字。

  1935年

  戴异撰并书《集殷墟百联一卷》刻本问世。

  1936年

  安阳举行第十三次发掘,得甲骨17000余片。此为殷墟甲骨文第一次重大发现。

  1937年

  简经伦《甲骨集古诗联》(上编),上海商务印书馆石印出版。

  作者:shiyangde 2006-6-11 19:20 回复此发言

  --------------------------------------------------------------------------------

  2 甲骨文百年历史1899-1999

  丁辅之《观水游山集》墨缘堂石印本出版。

  1939年

  叶玉森卒(1878—),江苏镇江人,著有《殷契钩沉》、《说契、研契技谈》、《殷墟书契前后编集释》、《铁云藏龟考释》等。其所写甲骨文,以毛笔作刀笔,颇得卜辞文字遗韵,曾撰联并书《天衣集》一卷。

  1940年

  罗振玉在旅顺卒(1866—),浙江上虞人,“甲骨四堂”之一,有甲骨学著作多种问世,后世誉他是“开甲骨文识字之始”。考释之余,提笔挥写甲骨文,是近代以甲骨文入书的开创者,并以考释的几百甲骨文字编集楹联,其甲骨文书法秀润清丽。

  1941年

  易孺卒(1874—),广东鹤山人,擅甲骨文书法篆刻,气息高古。

  1946年

  王雪民卒(1882—),天津人,善以甲骨文入印。

  1948年

  董作宾《殷墟文字》甲编,其中收入甲骨文朱书、墨书9片。

  1949年

  董作宾《殷墟文字》乙编,其中收入甲骨文朱书、墨书27片。

  丁辅之卒(1879—),浙江杭州人,精于甲骨文书法,他在前人基础上,用常识之契文集自撰联语、诗作,留下大量甲骨文书法作品。

  1950年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开始对安阳殷墟科学发掘。

  董作宾与王怡合编《集契集》。

  简经伦卒(1888—),广东番禺人,早年曾任国民政府参事,后游历南洋欧美。其甲骨文书法篆刻恬淡超远,自然天成。著有《甲骨集古诗联》(上、下册)、《琴斋书画印全集》、《千石楼印识》、《琴斋印留》、《巳卯第一集》、《丁亥第二集》。

  刘顺生。

  1951年

  胡厚宣《战后宁沪新获甲骨集》,其中收入甲骨文朱书、墨书5片。

  1952年

  孙儆卒(1866—),江苏南通人,教育家,其甲骨文书法多以集长联形式出现。

  1953年

  郭若愚《殷契拾掇二编》,其中收入甲骨文朱书、墨书3片。

  1954年

  9月,日本贝冢茂树《甲骨文与金文的书体》载于《书道全集》第1卷,对董氏书法断代做了更进一步分析,多有发明。

  1956年

  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出版。

  傅振伦《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字与书体》发表于《文物参考资料》第1期。

  王襄卒(1876—),天津人,古文字学家,是我国殷墟甲骨文的最早鉴定和购藏者之一,其甲骨文书法厚重质朴,见于《甲骨文书法艺术大观》。

  柳诒征卒(1880—),江苏镇江人,历任东南大学、东北大学教授,上海市文管会委员。1925年因同事王伯沆之托为刘鹗遗孀分售甲骨,他自购200版,皆精品,其间又为叶玉森写《殷契钩沉序》,所作甲骨文书法别具特色。

  1957年

  苏莹辉《中国文字书写工具探源》(上、中、下)发表于台湾《大陆杂志》第15卷第3、7、8期。

  懿荣《漫谈甲骨文字的书法》、朱家濂《中国字体演变简说》发表于《文物参考资料》第1期。

  张秉权《殷墟文字丙编》,收录甲骨文朱书、墨书15片。

  1958年

  严一萍《中国书谱殷商编序》收录于台北艺文印书馆《中国书谱》。

  1960年

  《甲骨文墨场必读——集殷墟文字楹联汇编》在日本出版。

  10月,《集契集》发表在《中国文字》第1期上。

  杨仲子卒(1885—),江苏南京人,精于钟鼎文字及甲骨文书法,善以甲骨文入印,徐悲鸿称其为近代以“贞卜文字入印之第一人”。

  1961年

  董作宾《殷墟文字中之人猿图》发表于台湾大学文学院古文字研究室《中国文字》第2期。

  董作宾《跋鼎堂赠绝句》发表于台湾大学文学院古文字研究室《中国文字》第3期。

  日本欧阳可亮《尧山甲骨美术第一集五十幅》由春秋学院甲骨学术研究室编印出版。

  1962年

  胡小石卒(1888—),浙江绍兴人,他21岁始钻研甲骨文,历任南京中央大学、广州中山大学、南京大学等校教授,讲授甲骨文,成《甲骨文例》,为第一本研究甲骨文文法的著作。30年代有《临甲骨文》存世,其书涩笔顿挫、古朴瘦劲。

  金梁卒(1878—),浙江杭州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进士,其甲骨文书法见于《民国时期书法》(上)。

  作者:shiyangde 2006-6-11 19:20 回复此发言

  --------------------------------------------------------------------------------

  3 甲骨文百年历史1899-1999

  1963年

  董作宾卒(1895—),河南南阳人,是研究甲骨学专家“四堂”之一。他对甲骨学最大的贡献是作了卜辞断代研究,即根据卜辞之“贞人‘等所属时代而把甲骨文分为五个时期,并指出各个时期卜辞的风格特点。同时他还经常书写甲骨文对联、集诗等,笔致秀润端雅,深得卜文神韵。

  1965年

  9月,《甲骨文编》由中华书局出版,该书正编共录定甲骨文1723字(见于《说文》的有941字),附录共收入2949字,全书共收入4672字。

  童雪鸿卒(1909—),安徽巢县人,其甲骨文书法载于《中国书法》1992年第1期。

  1967年

  董作宾所写卜辞集联收入《董作宾先生逝世三周年纪念集》。

  1969年

  台湾严一萍合编六家(罗振玉、章玉、高德馨、王季烈、丁辅之、简经伦)为《集契汇编》。

  1971年

  潘天寿卒(1897—),浙江宁海人,其甲骨文书法用笔老辣苍润,结体峻拔奇肆,章法遗失宕起伏。

  1972年

  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发展》发表于《考古学报》第1期。

  1973年

  河南安阳小屯南地发掘甲骨卜辞5335片,此为殷墟甲骨文第二次重大发现。

  鲍鼎卒(1898—),江苏镇江人,擅甲骨文书法。

  1974年

  台湾石叔明、林翰年编《甲骨文与诗》和《商卜文分韵》。

  1977年

  陕西岐山凤雏村建筑遗址出土西周甲骨卜辞17000余片。

  1978年

  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辑《甲骨文合集》十三集,共收录甲骨41956片,1978年至1982年陆续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小屯南地甲骨》由中华书局出版,其中收录甲骨文朱书、墨书9片。

  台湾安国钧《甲骨文字集联诗格言》由台北维新书局出版。

  日本欧阳可亮《集契集》出版,欧阳可亮在东京建立甲骨学院。

  严一萍撰《甲骨学》由台湾艺文印书馆出版,该书第八章为《甲骨文字的艺术》。

  11月,中国古文字学术研究会在长春举行,中国古文字学术研究会成立。

  郭沫若卒(1892—),四川乐山人,为“甲骨四堂”之一。以历史唯物史观研究甲骨文,著有《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殷契粹编》等一系列在中国学术史上有重大影响的著作。其甲骨文书法甚少,尤为珍贵,今仅见《甲骨文字研究》中一小幅甲骨文临作及1934年为柳非杞书甲骨文书法条幅。

  1979年

  10月,《文物》开始公布岐山出土有字西周甲骨。冬,陕西扶风齐家村发现有字西周甲骨。

  唐兰卒(1901—),浙江嘉兴人,曾任清华大学教授,建国后调任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副院长。有关甲骨文研究方面的著作有《殷墟文字记》、《天壤阁甲骨文存考释》、《中国文字学》等,其书临甲骨文多见于著录。

  1980年

  徐中舒主编、徐无闻主持编写的《汉语古文字字形表》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1年

  5月,唐兰著《殷墟文字记》由中华书局影印出版,该书着重甲骨文字的形体分析,对于一般的书法篆刻工作者有一定帮助。

  李圃编《甲骨文选读》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书法》第6期发表杨鲁安《甲骨文书体浅说》。;

  陆维钊卒(1898—),浙江平湖人,浙江美术学院教授,其甲骨书法瘦硬劲健,载于《中国书法》1992年第3期。

  1982年

  李其复编《董彦堂先生甲骨文法书集》出版。

  赵铨、钟少林、白荣金《甲骨文字契刻初探》发表于《考古》第1期。

  1983年

  孙杰《从甲骨文的书契谈其字体特色》发表于《书法研究》第3期。

  安国钧《甲骨文字集联诗格言续编》、《甲骨文字书例》出版。

  容庚卒(1894—),广东东莞人,早年师从罗振玉、王国维,对殷周以来甲骨文、彝文字进行过大量的研究。青年时先攻小篆,后转向金文、甲骨文书法,其书端庄清隽。

  1984年

  3月3日,徐稷香《郭沫若手书甲骨文(为柳非杞手书)》发表于《人民日表》第8版。

  《甲骨文字书道のすすめ》城南山人著,由日本株式会社日贸出版社出版。

  作者:shiyangde 2006-6-11 19:20 回复此发言

  --------------------------------------------------------------------------------

  4 甲骨文百年历史1899-1999

  河南建立安阳殷墟博物苑。

  河南安阳举行殷墟笔会、甲骨文还乡书法展。

  河南巩县建立“甲骨书法碑廊”。

  刘亮《我国最早的微型刻字——陕西岐山县出土的西周甲骨文》发表于《书法》第4期。

  诸乐三卒(1902—),浙法安吉人,解放初在浙江美术学院对甲骨文产生浓厚兴趣,除精读少数甲骨拓片、影印件之外,还大量抄写、集联,其甲骨文书法用笔厚重,古朴自然。

  1985年

  《书法》第2期发表唐复年《甲骨文简说》。

  游寿《殷契选释》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欧阳可亮编辑出版《甲骨文书道作品集》。

  日本贝冢茂树著、杨升南译《评甲骨文断代研究的字体演变观》发表于《殷都学刊》第4期。

  陈恒安《殷契书法漫述》发表于《贵州省博物馆馆刊》创刊号。

  安阳甲骨学会成立。

  1986年

  欧阳可亮《甲骨文还乡之愿》发表于《殷都学刊》第1期。

  刘桓《从甲骨文到金文》发表于《文物天地》第2期。

  《书法研究》第2期、4期分别发表王慎行《卜辞书法的结体与布局初探》、冼剑民《甲骨文的书法与美学思想》。

  5月18日,童稼霖《古朴遒劲数甲骨》发表于《苏州报》。

  6月,朱鸿元《青铜刀契刻甲骨文字的探讨》载于《甲骨文与殷商史》第2辑,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8月5日,陈振濂《空间美的确立——甲骨文艺术》发表于《光明日报》。

  9月,何崝《甲骨文字帖》由巴蜀书社出版。

  10月,日本内山知也编《甲骨文墨场必携》由东京木耳社出版。

  刘兴隆《甲骨文集句简释》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

  1987年

  中国殷商文化学会成立,胡厚宣任会长。

  美国魏乐唐《魏乐唐书甲骨文集联》出版。

  1988年

  台湾严一萍合编六家为《集契汇编》发表于《中国文字》新12期。

  锡山秦氏古鉴阁藏本《殷墟文字集联》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

  孙叙常撰集《龟甲兽骨文字集联》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1989年

  4月,徐振韬在英国杜伦大学东方博物馆举办甲骨文书法展,为在国外举行甲骨文书法展之发端。

  6月,王宇信《甲骨学通论》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第十六章为《甲骨文与甲骨书法》。

  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由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

  10月,刘正成主编《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其中收录有刘江等对商周甲骨文及近现代甲骨文书法篆刻名家名作的品评文章)由大地出版社出版发行。

  刘兴隆《甲骨文集联书法篆刻专集》出版。

  1990年

  徐谷甫、濮茅左编篡《商甲骨文选》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

  台湾甲骨文学会成立。

  1991年

  徐无闻主编《甲金篆隶大字典》由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

  濮茅左编《甲骨学与商史论著目录》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王乃栋书《写意甲骨文》由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出版发行。

  黄孕褚《甲骨文与书法艺术》由香港文德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发行。

  《杨仲子金石遗稿》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秋,安阳花园庄东地发掘有字甲骨579片,其中上有刻辞的完整卜甲达300多版。此为殷墟甲骨文第三次重大发现。

  1992年

  徐无闻、黄任重编《殷墟甲骨书法选》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

  吴仁生《从毕达哥拉斯的“美是和谐”谈及殷商甲骨文》发表于《书法赏评》第2期。

  徐振韬《罗振玉和甲骨文书法》发表于《书法导报》第30期。

  台湾董玉京撰《董玉京甲骨文草书集》出版。

  9月,安阳段长山、魏峰合编《甲骨文书法艺术大观》由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被誉为“我国第一部集近现代甲骨文书家作品之大成”的著作。

  沙孟海卒(1900—),浙江鄞县人,所临武丁时期甲骨文一帧见于《沙孟海书法集》。

  商承祚卒(1901—),广东番禺人,1921年到天津问学罗振玉,研读甲骨文,1923年编著《殷墟文字类编》,先后在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许多著名学府讲授甲骨文。青年时期受其师罗振玉影响学习甲骨文书法,其甲骨文书法古穆平实。

  作者:shiyangde 2006-6-11 19:20 回复此发言

  --------------------------------------------------------------------------------

  5 甲骨文百年历史1899-1999

  1993年

  袁德炯《八然斋习书答记之一》发表于台湾《甲骨文学会会刊》。

  张俊之《甲骨文书法谈》发表于《书法艺术》第1期。

  齐冲天《一项切实有益的工作——<殷墟甲骨书法选>读后》发表于《书法报》第15期。

  8月,《中国书法》杂志社与中国古文字研究会联合举办了在京著名古文字学家关于古文字与书法的座谈会。

  锐声《深入浅出雅俗共赏:读<殷墟甲骨书法选>》发表于《博览群书》第9期。

  翟万益《殷卜书法艺术的叛逆——周原甲骨文书法艺术探微》收录于中国书法家协会编《全国第四届书学讨论会论文集》,重庆出版社出版。

  安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安阳市书法家协会编《甲骨文书法艺术论文集》由华文出版社出版。

  徐无闻卒(1931—),四川成都人,西南师范大学教授。曾手抄甲骨文字约20万字,为书法研究生讲授甲骨文及其书法。主编《甲金篆隶大字典》、《殷墟甲骨书法选》,其甲骨文书法篆刻质卜典雅。

  1994年

  吴仁生《董作宾在甲骨文书法艺术上的造诣》发表于《中国文房四宝》第3期。

  10月,安阳举行“’94中国安阳甲骨文发现95周年国际学术纪念会”,大会还在殷墟博物苑举办了甲骨文书法摹刻艺术作品国际大展。

  台湾《印林》《甲骨文书艺入印。专集出版。

  游寿卒(1906—),广东霞浦人,胡小石弟子,黑龙江师范大学教授,著有《殷契选释》,其甲骨文书法浑朴自然。

  1995年

  1月、3月和11月徐振韬分别在英国帝京大学、杜伦大学和美国柏克利大学举办个人甲骨文书法展,每次展出30余幅。

  江苏省甲骨文学会成立,该会与台湾甲骨文学会、日本甲骨文谈话会建立了良好的合和关系,进行了多次学术文化交流。

  苏金海《甲骨文治印中的几个问题》发表于《书法报》第25期。

  金开诚、王岳川主编《中国书法文化大观》(其中有张铁民对于商周甲骨文艺术的述评文字)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马洪《甲骨文入印:从文字结构到艺术结构的问题》发表于《书法艺术》第4期。

  王天民《甲骨文心理场的现代观照》发表于《现代书法》第6期。

  刘顺《我写甲骨文》发表于《书法报》第46期。

  安阳殷墟甲骨文艺术研究会成立。

  金学智《甲骨文集唐诗一百首》出版。

  刘兴隆《甲骨文书法集联》由荣宝斋出版社出版。

  1996年

  黎忻《天真烂漫自然天成》发表于《现代书法》第2期。

  南京举办江苏省甲骨文学会首届书法展。

  1997年

  南京举办首届中日甲骨文书法展。

  山东桓台史家遗址发掘成果鉴定会。

  刘正成《桓台史家岳石甲骨出土刍议》发表于《中国书法》第5期。

  李鸿伦书《甲骨文书法》由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

  戴天仇著《甲骨文书艺》(百日通)出版。

  《书法》第3期发表张俊之《罗振玉对甲骨文书法的贡献》。

  7月,南京举办首届海峡两岸甲骨文书法联展。

  陈爱民《从甲骨文到甲骨文印的审美转化》收录于《西泠印社国际印学研讨会论文集》。

  《书法艺术》4、5期,发表张俊之《谈甲骨文书法及篆刻的创作》。

  纪念甲骨文发现100周年——“出土文物与书法”国际书法研讨会在台北举行。

  毕涤辛《甲骨文断代分析及其书法风格简介》发表于台湾《甲骨文论文集》。

  12月,《中日首届甲骨文书法展选集》出版。

  刘顺卒(1950—),河南安阳人,安阳市博物馆副馆长、安阳甲骨文学会副会长,其甲骨文书法空灵简古。

  秦士蔚卒(1922—),江苏淮安人,数十年致力于甲骨文书法篆刻,其甲骨文书印浑朴奇崛,别开生面。

  1999年

  《中国书法》第1期,发表刘一曼《殷墟甲骨文三次重大发现》。

  西泠印社举办“西泠印社第4届篆刻作品评展”、“西泠印社篆刻创作理论研讨会”。其作品投稿要求其中希望1方用甲骨文入印。短论内容之(3)为:“甲骨文入印的探讨及与篆刻有关的其他方面。”

  4月,在山东烟台举行“纪念王懿荣发现甲骨文100周年”活动。

  为纪念甲骨文发现100周年,由江苏省甲骨文学会与江苏省社科联、江苏省教育工会、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社科院甲骨学商史研究中心、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及台湾甲骨文学会等单位共同发起举办“甲骨文与商代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海内外甲骨文书艺展”。

  5月,由江苏省文化厅、中国历史博物馆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联合举办“纪念甲骨文发现100周年海内外甲骨文书法大展”。

  刘一闻《甲骨文与书法篆刻》发表于5月13日《大众日报》。

  《首届海峡两岸甲骨文书法联展作品集》出版。

  为纪念甲骨文发现100周年,上海博物馆从其馆藏的5000版甲骨文中挑选出1000版甲骨文,举办上海百年来首次甲骨文专题展。

  8月,“魏峰甲骨文书法展览”在中国美术馆举行。

  河南省安阳市8月19日召开甲骨文书法艺术研讨会,20日召开甲骨学1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暨另安阳甲骨文发现100周年纪念大会,21日举办“全国甲骨文书法篆刻作品大展”开幕式。

  国家图书馆在北京举办“百年甲骨精品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项目“甲骨学一百年”科研成果《甲骨文一百年》、《甲骨文合集补编》(共收录甲骨13450片)和《百年甲骨学论著目录》出版。

  南京举办“百年甲骨学——南京图书馆藏甲骨学文献展”。

  《胡小石临甲骨文金文长卷》由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

  甲骨文孤本《丁山摹本》拟由江苏出版。

  徐振韬、周凤池主编《国际甲骨文书法篆刻家大辞典》拟出版。

  刘正成主编《中国书法全集·甲骨文》卷拟由荣宝斋出版社出版。

安阳是我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攸久,文化遗存众多,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

殷墟是甲骨文的发祥地,安阳古城是安阳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祖国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安阳最能引人入胜、最能打动人心、最值得细细品味的东西,是在这个城市中曾经辉煌的殷商文化以及因此而形成的安阳独特的人文魅力。

1、殷墟:以历史文化为底蕴,使之具有原真性、可读性和可持续性,逐步将殷墟建设成为全面展示殷商文化的世界文化遗产和文化旅游相结合的大遗址公园,把殷墟作为一个保存完好、环境古朴自然、历史信息丰富生动、文物遗址和出土文物均被真实有效保护、给人启迪、供人欣赏的古老文明遗址,世世代代传续下去。

总体构思为:一河、三区、五景,即以洹河为纽带,依托宫殿宗庙区、王陵区、后岗区,形成五个景点组团:入口标性景、殷墟博物苑、王陵遗址展示、洹河绿化带和周围整治。

2、古城:既继承与发扬古城的整体历史文化风貌,又便于开发、改造、创新,体现时代要求,实现传统风貌的延续和城市可持续发展。

以保护古城格局、传统街区、典型传统民居、文物古迹、坑塘、古树名木、空间轮廓和整体环境为重点,突出传统风貌、地方特色,以保护为基础,实现古城的有机更新和传统风貌的继承和延续。

将来的安阳古城,城隍庙、高阁寺、郭朴祠、许三礼祠堂、钟楼、文峰塔、天宁寺与仓巷街传统街区,东、南、北大街,唐子巷等历史街区浑然一体,环城河清彻宜人,两岸绿树成荫,景致优雅,展现出安阳明清古城的历史风貌。

因为安阳殷墟,是盘庚迁都后的“大邑商”,殷王室和主要贵族居此,祭祀及占卜活动也多发生于此,必然占卜甲骨和甲骨文就会多。

殷墟出土甲骨的基本情况:1928年,民国中央研究院成立了历史语言研究所,下辖考古组,李济先生任组长。当年秋天,董作宾受派到小屯考察,10月开始了第一次发掘。至1937年抗战爆发,期间历史语言研究所共在殷墟开展了15次大规模发掘,取得重大收获,共发现有字甲骨24902片。当时的民国河南省政府也组织了两次发掘,共出土有字甲骨3656片。以上28500多片有字甲骨,皆于1949年被运往台湾。新中国建立之后,中国科学院和社科院以及河南有关文物考古单位,又对殷墟进行了数十次重要发掘,亦取得可喜成果。至上世纪末,又新发现甲骨10000多片。

学者们认为,商代甲骨文今后仍有可能继续在郑州商城遗址、安阳殷墟遗址出土;并且,也很可能在郑州、安阳以外的商代某诸侯方国之中心地带出土。当然,从目前出土的甲骨和甲骨文来说,以安阳殷墟最多。

商王朝建立之后,经历了五次迁都,这些商代都城究竟在哪里?目前已被发掘出来的商城遗址,又有什么考古学上的重大发现呢?

陶文“亳”“亳丘” 战国:河南郑州出土

有学者认为,郑州商城即汤都亳,因为在遗址内发现了大量东周时期“亳”字的陶文,其地理位置也与文献记载相符。

青铜方鼎 商代 1974年河南郑州杜岭街出土

青铜器 商代 1996年河南郑州南顺城街出土

郑州商城宫殿区一条壕沟内,发现大量被锯开的人头骨。

商代中期都邑

成汤居亳,建立强盛的商王朝,传到商王仲丁时,发生了争夺王位的斗争。斗争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到商王阳甲时才结束。因为涉及九位商王,历史上称之为“九世之乱”。

面对内忧外患,仲丁终于离开亳都,迁往隞地(隞,也写作“敖”)建立新都,开始了商代中期的动荡时期。

青铜建筑构件 商代 1989年郑州小双桥遗址出土

位于郑州商城西北约20千米的小双桥遗址,属于商代中期。遗址现已发现宫殿的建筑基址、青铜建筑构件以及祭祀坑,内埋牛、猪、狗、鹿、象等动物和祭品。

继仲丁迁隞之后,是河亶甲迁相。在河南安阳洹(huán)河北岸发现的一座城址,年代上限可至商代中期,考古学家称其为“洹北商城”。

洹北商城宫殿区基址 面积近16万平方米。

在城址东部偏南发现了几十处宫殿基址,其中一处宫殿基址,是迄今发现最大的商代单体建筑。另外在城址中还发现灰坑、水井、墓葬、房基等商代遗迹。有意见认为,这可能是河亶甲所迁之相都。

殷都在哪里?

对于盘庚迁殷的原因,有的学者认为是去奢行简,也有的认为是避河患。总之,盘庚迁殷之后,百姓安宁,诸侯来朝,商王朝一度复兴。

甲骨文 商代 河南安阳出土

到了武丁,商代再次复兴。据甲骨学学者研究统计,与武丁相关的卜辞共六百多条,为晚商诸王之最,其中关于征伐战事的卜辞也比较多,被武丁征伐的方国达八十一个,可谓武功赫赫。

而三十一王帝辛(即纣zhòu王),任用奸佞之人,宠幸妲(dá)己,大修离宫别馆,搜刮民财,引起百姓怨恨。诸侯们也开始背叛,最终导致了商王朝的灭亡。

那么,当年盘庚所迁的殷都在哪里呢?

清朝末年,河南安阳已有一些带字的兽骨和龟甲出土,后来证明盘庚所迁之殷,就是安阳西北的小屯村及其附近地区。研究结果显示,殷墟文化发展连续不断,晚期的文化已与西周早期衔接。

安阳殷墟小屯宫殿遗址地形全貌

殷都在盘庚迁殷至武丁早期时规模尚小,武丁晚期后迅速发展,到商纣时达到顶峰,成为商王朝最宏伟的一座都城。

目前已经发掘出宫殿、壕沟、铸铜作坊、制骨手工业作坊、陶窑等遗址。此外,也发现有半地穴式和在地面上建造的房子,在居住区中还发现有水井、储藏物品的窖穴等生活设施。

青铜器 商代 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出土

安阳小屯甲十二宫殿基址复原建筑

殷墟出土的遗物中,发现了十几万片甲骨文以及种类繁多的青铜礼器、玉器、玉制雕像等。

另外,殷墟还出土了5500多件石器、24000多件骨器以及大量的陶器等。

玉人 商代 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出土

安阳(3)商代(1)殷墟(1)

关于奴隶社会时期一般的雕塑制作,属于商代的,河南省安阳殷墟一地就很丰富,其他如偃师、郑州各地的商代遗址中,也有少量的陶塑动物出土。在殷墟出土文物中,有石雕、玉雕和陶塑各种人像、鸟兽以及虎纹磬等。

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曾说:安阳殷墟有三宝——甲骨文、青铜器、都城遗址。这是从文明的产生与进程的角度,高度评价殷墟的价值和意义。

甲骨文

甲骨文被认为是从一个偶然机会中发现的。1899年清王朝国子监祭酒、金石学家王懿荣从一味中药龙骨上面发现刻有一种不认识的古代文字。经过研究,才弄清这种龙骨有的是龟甲,有的是牛肩胛骨。后来,人们把刻在甲骨上的文字叫甲骨文。

从1899年发现甲骨文至今100多年来,殷墟先后出土甲骨文约15万片,分别珍藏于中、美、英、法、德、日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博物馆与学术机构中。100多年来的甲骨文研究,形成了一门国际性显学——甲骨学。根据1999年甲骨文发现100周年时的统计资料,当今世界上研究甲骨学的专家和学者有3881人,出版了各类专著10000余种。2000年,四川出版社出版了一套《甲骨文献集成》,洋洋四十大帙售价高达56万元。目前所见的甲骨文出现单字4700余个,可识别和与现代汉字有明确相沿关系的约1700字左右。2004年7月3日,上海公开拍卖了20小片甲骨文,拍卖出5280万元人民币的天价。

最早对甲骨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四位学者是:郭沫若(1892-1978)、董作宾(1895-1963)、罗振玉(1866-1940)、王国维(1877-1927),因其字和号中都有一个堂字,被称作甲骨四堂。

甲骨文字中,中国汉字的六书造字原则(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都已出现,表示出成熟而系统的文字序列。郭沫若先生认为,中国文字发展到甲骨文时期,至少经历了1500年的历史。殷墟所出约15万片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丰富多采,再现了当时政治、经济、宗教、军事、社会风俗、历史文化等多方面时代风貌。需要说明的是,甲骨文是由于记录占卜、祭祀的特殊需要所书刻的文字,并不是当时文字的唯一载体,与甲骨文同时期既有铭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还有由甲骨文典、册等字形所表现出的竹简或木简上的书写文字,以及所见的书写在玉石上的文字和陶文。所幸的是,甲骨文由于这种特殊用途下的特殊书刻方式,得以保存下来。

青铜器

安阳殷墟出土的数以万计的青铜器,大至可分为青铜礼器、青铜武器和工具、马车或木器上的青铜制品、纯粹为死者陪葬的冥器。在目前的收集中,青铜礼器量最多,种类主要有鼎、尊、觚、爵、小⒎揭汀⑴獭⒂邸Ⅵ!⒑、簋、[、卣等等。大部分青铜器物上有华丽图案装饰,象征着深刻的社会和历史意义,其中占主要位置的纹饰是一种被称作为饕餮的神兽纹样。饕餮纹样的突出特征有巨目、阔口、柱角、利爪、蛇身等,实际已是一种糅合了的图腾崇拜形象。

安阳殷墟被发掘的区域里,发现有大型铸铜作坊,其中有大量的铸铜范块、泥模、坩埚、鼓风嘴等,还有锡锭与孔雀石之类铸铜原料,充分证明了当时制铜业的发达。

安阳殷墟出土的青铜器,大到重达832。84公斤的司母戊方鼎,小到高仅5厘米、口仅3厘米的小方鼎,其独特的制造工艺和精美的造型艺术与纹饰艺术,标志着中国古代青铜时代的繁荣与辉煌。

都城遗址

安阳殷墟都城遗址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殷墟都城概念南至朝歌、北至内丘约有200多公里,史记中曾记载殷纣王时期这里到处都建有别宫离馆。殷墟的中心地带有洹水,南约20余公里有汤水,再南20余公里有淇水,北约20余公里有漳水,再北有滏阳水等,这些水流均匀分布,都西出太

武丁大龟:长44厘米,宽35厘米,为殷墟发现的最大龟甲。

行,东流直接或合水汇入黄河。甲骨文中明确记载,商王常涉河东或乘舟到黄河。殷墟西有太行、东有大河天然屏障,松软的黄沙土地,最适宜原始先民繁衍生存。

狭义的殷墟都城的概念是以小屯为中心的洹水沿岸一带的商王宫殿宗庙区、王陵区以及周边的聚落。包括2000年所发现的四周8700多米城墙的洹北商城。

殷墟都城遗址有数量众多的夯筑建筑基址,这些建筑基址的下层覆盖着更早时期的窖穴。梁思永先生发现,后岗文化层的上层是白陶文化的遗物,中层是黑陶文化的遗物,下层是彩陶文化的遗物,形成了仰韶——龙山——殷墟三种文化的先后发展序列。

安阳殷墟以其甲骨文、青铜器、大规模都城遗址,标志着中国古代高度繁荣发达的文明,成为中国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考古和历史研究的坐标和里程碑。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