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山道教早课那里有
早晚朝金科
开经偈
寂寂至无宗 虚峙劫仞阿 豁落洞玄文
谁测此幽遐 一入大乘路 孰计年劫多
不生亦不灭 欲生因莲花 超凌三界途
慈心解世罗 真人无上德 世世为仙家
澄清赞
琳琅振响 十方肃清 河海静默 山岳含烟 万灵镇伏 招集群仙 天无氛秽 地绝妖尘 冥慧洞清 大量玄玄 皈命常清常静天尊
举天尊
大罗三宝天尊(三称)
大启请韵
真心清静道为宗,譬彼中天宝月同。 净扫迷云无点翳,一轮光满太虚空。
上药身中神炁精,人人具足匪亏盈。 能知混合回风道,金鼎黄芽日日生。
香赞
祥烟馥郁 瑞气氤氲 罗天海岳遍遥闻 列圣尽来临 赐福大地获清宁
大圣香云达信大天尊
净心神咒
太上台星 应变无停 驱邪缚魅 保命护身 智慧明净 心神安宁 三魂永久 魄无丧倾
净口神咒
丹朱口神 吐秽除氛 舌神正伦 通命养神 罗千齿神 却邪卫真 喉神虎贲 气神引津 心神丹元 令我通真 思神炼液 道气长存
净身神咒
灵宝天尊 安慰身形 弟子魂魄 五脏玄冥 青龙白虎 队仗纷纭 朱雀玄武 侍卫我身
安镇神咒
元始安镇 普告万灵 岳渎真官 土地只灵 左社右稷 不得妄惊 回向正道 内外澄清 各安方位 备守坛庭 太上有命 搜捕邪精 护法神王 保卫诵经 皈依大道 元亨利贞 大圣元始安镇大天尊
净天地神咒
天地自然 秽气分散 洞中玄虚 晃朗太元 八方威神 使我自然 灵宝符命 普告九天 乾罗答那 洞罡太玄 斩妖缚邪 度人万千 中山神咒 元始玉文 持诵一遍 却病延年 按行五岳 八海知闻 魔王束首 真圣卫轩 凶秽消散 道气永存 皈命摄魔摒秽大天尊
金光神咒
天地玄宗 万气本根 广修亿劫 证吾神通 三界内外 惟道独尊 体有金光 覆映吾身 视之不见 听之不闻 包罗天地 养育群生 诵持万遍 身有光明 三界侍卫 五帝司迎 万神朝礼 役使雷霆 鬼妖丧胆 精怪亡形 内有霹雳 雷神隐名 洞慧交彻 五气腾腾 金光速现 覆护真人
祝香神咒
道由心学 心假香传 香焚玉炉 心存帝前 真灵下盼 仙旆临轩 令臣关告 迳达九天
玄蕴神咒
云篆太虚 浩劫之初 乍遐乍迩 或沉或浮 五方徘徊 一丈之馀 天真皇人
按笔乃书 以演洞章 次书灵符 元始下降 真文诞敷 昭昭其有 冥冥其无
沉疴能自愈 尘劳溺可扶 幽冥将有赖 由是升仙都
开经偈
寂寂至无踪 虚峙劫仞阿 豁落洞玄文 谁测此幽遐 一入大乘路 孰计年劫多 不生亦不灭
欲生因莲华 超凌三界途 慈心解世罗 真人无上德 世世为仙家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形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惟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静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明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学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诵此经万遍。此经是天人所习,不传下士。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之于西王母。西王一线乃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吾今于世,书而录之。上士悟之,升为天仙;中士修之,南宫列官;下士得之,在世长年。游行三界,升入金门。
左玄真人曰:学道之士,持诵此经者,即得十天善神,拥护其身。然后玉符保神,金液炼形。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经,悟解之者,灾障不干,众圣护门。神升上界,朝拜高真。功满德就,相感帝君。诵持不退,身腾紫云。
无上玉皇心印妙经
上药三品 神与气精 恍恍惚惚 杳杳冥冥 存无守有 顷刻而成 回风混合 百日功灵 默朝上帝 一纪飞升 知者易悟 昧者难行 履践天光 呼吸育清 出玄入牝 若亡若存 绵绵不绝 固蒂深根 人各有精 精合其神 神合其气 气合体真 不得其真 皆是强名 神能入石 神能飞形 入水不溺 入火不焚 神依形生 精依气盈 不凋不残 松柏青青 三品一理 妙不可听 其聚则有 其散则零 七窍相通 窍窍光明 圣日圣月 照耀金庭 一得永得 自然身轻 太和充溢 骨散寒琼 得丹则灵 不得则倾 丹在身中 非白非青
诵持万遍 妙理自明
(《玉枢宝经》,《三官经》,《北斗经》等亦可根据需要添加)
玉清宝诰
志心皈命礼
三界之上 梵气弥罗 上极无上 天中之天 郁罗萧台 玉京山上 渺渺金阙 森罗净泓 玄元始气 混沌之先 宝珠之中 玄之又玄 开明三境 化生诸天 亿万天真 无鞅圣众 旋斗历箕 回度五常 巍巍大范 万道之宗 大罗玉清 虚无自然 至真妙道元始天尊
上清宝诰
志心皈命礼
居上清境 号灵宝君 祖劫化生 九万九千馀梵赤书焕发 六百六十八真文 因混沌赤 文而开九霄 纪元洞玉历而分五劫 天经地纬 巍乎造化之宗枢阴机阳 卓尔雷霆之祖 大悲大愿 大圣大慈 玉宸道君灵宝天尊
太清宝诰
志心皈命礼
随方设教 历劫度人 为皇者师 帝者师 王者师 假名易号 立天之道地之道 人之道 隐圣显凡 总千二百之官君 包万亿重之梵气 化行今古著道德凡五千言 主握阴阳 命雷霆用九五数 大悲大愿 大圣大慈 太上老君道德天尊
弥罗宝诰
志心皈命礼
太上弥罗无上天 妙有玄真境 渺渺紫金阙 太微玉清宫 无极无上圣 廓落法光明 寂寂浩无宗 玄范总十方 湛寂真常道 恢漠大神通 玄穹高上帝 玉皇赦罪大天尊
天皇宝诰
志心皈命礼
紫微宸极 勾陈天宫 九光宝苑之中 五炁玄都之上 体元皇而佐司玄化 总两极而共理三才 主持兵革之权衡 广推大德 统御星辰之躔次 毋失常经 上象巍峨 真元恢漠 大悲大愿 大圣大慈 勾陈上宫天皇大帝
紫微宝诰
志心皈命礼
大罗天阙 紫微星宫 尊居北极之高 位正中天之上 佛号金轮炽盛 道称玉斗玄尊 璇玑玉衡齐七政 总天经地纬 日月星宿 约四时行黄道紫垣 万象宗师 诸天统御 大悲大愿 大圣大慈 万星教主 无极元皇 中天紫微 北极大帝
后土宝诰
志心皈命礼
九华玉阙 七宝皇房 承天禀命之期 主阴执阳之柄 道推尊而含宏光大 德敷蓄于柔顺利贞 效法昊天 根本育坤元之美 流行品物 生成施母道之仁 岳渎是依 山川咸仗 大悲大愿 大圣大慈 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
南极宝诰
志心皈命礼
高上神霄府 凝神焕照宫 会元始祖炁以分真 应妙道虚无而开化 位乎九霄之上 统理诸天 总乎十极之中 宰制万化 宣金符而垂光济苦 施惠泽而覆育兆民 恩溥乾元 仁敷浩劫 大悲大愿 大圣大慈 玉清真王 南极长生大帝统天元圣天尊
雷祖宝诰
志心皈命礼
九天应无府 无上玉清王 化行而满十方 谈道而趺九凤 三十六天之上 阅宝笈考琼书 千五百劫之先 位正真权大化 手举金光如意 宣说玉枢宝经 不顺化作微尘 发号疾如风火 以清静心而宏大愿以智慧力而伏诸魔总司五雷 运心三界 群生父 万灵师 大圣大慈 至皇至道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
救苦宝诰
志心皈命礼
青华长乐界,东极妙严宫,七宝芳骞林,九色莲花座,万真环拱内,百亿 瑞光中,玉清灵宝尊,应化玄元始,浩劫垂慈济,大开甘露门。妙道真 身,紫金瑞相,随机赴感,誓愿无边,大圣大慈,大悲大愿,十方化号, 普度众生,亿亿劫中,度人无量,寻声赴感太乙救苦天尊。
玄天宝诰
志心皈命礼。混元六天。传法教主。修真悟道。济度群迷。普为众生。消除灾障。八十二化。三教祖师。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三元都总管。九天游弈使。佐天罡北极,右垣大将军。镇天助顺。真武灵应。福德衍庆。仁慈正烈。协运真君。治世福神。玉虚师相。玄天上帝。金阙化身。荡魔天尊。
文昌宝诰
志心皈命礼。
不骄帝境。五真庆宫。现九十八化之行藏。显亿千万种之神异。飞鸾开化于在在。。如意救劫以生生。至孝至仁。功存乎儒道释教。不骄不乐。职尽乎天地水官。 功德难量。威灵莫测。大悲大愿。大圣大慈。九天辅元。开化主宰。司禄职贡举真君。七曲灵应。保德弘仁大帝。谈经演教。消劫行化。更生永命天尊。
西王金母宝诰
志心皈命礼
天池开泰 无极圣母 龙华胜会宴瑶池 万灵统御传教旨 诸仙献寿 列圣称觞 天威咫尺 功高德重 代燮权衡 仙主道宗 三千侍女 奏笙簧之天乐 百岁蟠桃 开金碧之灵园 救众生之苦难 洒甘露於尘寰 大悲大愿 大圣大慈 无极瑶池大圣西王金母天尊
三官大帝宝诰
志心皈命礼
唯三圣人 乃一太极 普受浩劫家之命 鼎膺无量品之褒 紫微清虚洞阴 总领功过 赐福赦罪解厄 普济存亡 道冠诸天 恩覃三界 大悲大愿 大圣大慈 三元三品三官大帝 三官九府三百六十应感天尊
东岳宝诰
志心皈命礼。赫天玄英之祖。金轮绍海之宗。弥仙母梦日光生。紫府圣人东华弟。昔建功于长白。始受封于羲皇。初号太华真人。汉名泰山元帅。唐惠崇恩圣帝。圣朝敕字大生。位镇坤维。功参乾造。凡诸品汇。悉隶生成。仁以德仁。回阳春于掌上。圣心益圣。丽日月于天中。五岳称赞于东方。三界独尊于中界。仰奉行于天令。俯纠察于阴司。掌人间善恶之权。专天下死生之柄。惩奸恶而狱分三十六主。司吉凶而案判七十二曹。行善者注生天堂。沉迷者寻声救度。示大慈慈悲之相。开生生化生之门。福与天齐。功高无量。大悲大愿。大圣大慈。中界至尊。东岳圣帝。慈光救苦。威权自在天尊。
天师宝诰
志心皈命礼
本来南土 上沂蜀都 先获黄帝九鼎之丹书 后从老君两度于玉局 千轴得修行之要 一时成吐纳之功 法籙全成 受盟威品而结瞵诀 正邪两辨 夺福庭治而化咸泉 德就大丹 道齐七政 大圣大慈 三天扶教 辅玄体道 大法天师 雷霆都省 泰玄上相 都天大法主 正一冲玄神化静应显佑真君 六合无穷高明大帝降魔护道天尊 降魔护道天尊
总师宝诰
志心皈命礼
宗坛立极 道统心传 清微灵宝及先天 道德混元兼正乙 真风动汤 飞身鞭驾于雷霆 慧目常明 顾盼提携於日月 口口相传无上道 堂堂高振大宗风 说法度人 下作十方之教主 代天宣化 广开四海之宗门 普济群生 咸依正道 大悲大愿 大圣大慈 玄堂启教 传道诸大宗师 流演万法天尊
宣圣号
稽首皈依天中尊 妙相光明如月轮 历观诸天持世界 普施法力济群生
蠢动含灵咸得度 四生六道尽沾恩 我今稽苜皈命礼 志心称念玉皇尊
玉皇赦罪大天尊
雷声普化大天尊
金阙化身天尊
降魔护道天尊
断障文
仰启
三清上圣 玉帝至尊 道光会中 一切真仙 念我弟子 众等伏闻 障未断则蔽塞昏迷 碍一除则通达明了 阴霾去而日复晴朗 浮云散而天自光辉 倘未扫除 宁免固蔽 心未同於天日 障当去於云霾 仰元圣之垂慈 宣断障之妙法 俾诸尘之无起 庶真境之自明 奈何凡夫之愚迷 不能按法以修习 未免缘情而逐境 安能澄虑以凝神 容夫外邪 乱其至道 败灵根而盗至宝 入俗网以坠凡流 万魔来攻 一真遂失 倘匪沐陶鎔之德 岂能成断障之功 按妙典以忏除 求诸障之扫荡 爰伸恳告 悉丐矜怜 伏愿鍚智慧剑以断除 庶烦恼障之消灭 扫开浮翳 使慧日之光华 拂拭尘劳 俾心珠之莹彻 凡身清净 道果圆成 普同幽显之两途 俱识圆明之一性 永无轮转 常获逍遥 愿我在会弟子 及大地群生 罪福之缘可得明了 障碍之因悉皆断除 保命度灾 延祥集福 在心之愿得满 修真之道可成 岂匪因缘 实为庆幸 尚赖始终之相佑 必令恳祷之昭通 无愿不从 有求皆应 保天长存而昌运再启 致国太平而凶寇自息 九幽破坏 长夜光明 五福敛赐 兆民歌唱 祖先升度 眷属寿康 等与群生同登道岸
中堂赞
向来诵经,念念存诚。千真拱听,万圣通灵。应元合炁,普化分形。九天有命,三界遵行。消灾忏罪,请福延生。 功圆行满,大道登盟。
发十二大愿
一者一道同风
二者二景齐明
三者三农乐业
四者四序和平
五者五祠巩固
六者六合澄清
七者七星临照
八者八节安宁
九者九泉开泰
十者十类生成
十一者福留善信
十二者大道兴行
一切神光普照
一切众生得所
一切有情赖善
一切证果成真
四生六道 一切含灵 闻经听法 早得超生
向来礼念诸功德 全赖慈悲为主盟
仰瞻仙仗隐空玄 法部真灵常拥护
愿以此功德 庄严无极界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 师资与父母 法界同宗亲 现存增福寿 过去早超生 现前清净众 各用皈命礼
天蓬神咒
天蓬天蓬,九玄杀童,五丁都司,高刁北翁,七政八灵,太上皓凶。 长颅巨兽,手把帝锺。素枭三神,严驾夔龙,威剑神王,斩邪灭踪。 紫气乘天,丹霞赫冲,吞魔食鬼,横身饮风,苍舌绿齿,四目老翁。 天丁力士,威南御凶,天驺激戾,威北御锋。三十万兵,卫我九重, 辟屍千里,去却不祥,敢有小鬼,欲来见状?获天大斧,斩鬼五形。 炎帝烈血,北斗燃骨,四民破骸,天犹灭类,神刀一下,万鬼自消。 急急如律令 。
王天君诰
志心皈命礼
先天主将 一炁神君 都天纠察大灵官 三界无私猛烈将 金睛朱发 号三五火车雷公 凤嘴银牙 统百万貔貅神将 飞腾云雾 号令雷霆 降雨开晴 驱邪治病 观过错于一十二年 受命玉帝 积功勋于百千万种 誓佐祖师 至刚至勇 济死济生 方方阐教 处处开坛 豁落猛吏 三五火车 太乙雷神应化天君威灵显化天尊
雷霆都司总咒
仰启神威豁落将 都天纠察大灵官
火车三五号雷公 受命三清降鬼崇
手执金鞭巡世界 身披金甲显威灵
绿靴风带护身形 双目火睛耀天地
顷刻三天朝上帝 须臾九地救生灵
银牙凤嘴将三千 虎首貔貅兵百万
走火行风前后卫 穿山破石捉邪精
祈晴祷雨济世界 附体圆光通事意
治病回生如反掌 驱邪摄毒伏群魔
飞腾云雾变乾坤 号令雷霆轰霹雳
三界大魔皆拱手 十方外道尽皈依
我今启请望来临 大施雷威加拥护
太乙雷声应化天尊
结斋咒
五星之气,六甲之精,三真天仓,青云常盈,黄父赤子,守中无倾。
土地咒
此间土地 神之最灵 升天达地 出幽入冥 为吾忏悔 守护坛庭 有功之日 名书上清
稽首三皈依
稽首皈依无上道宝 当愿众生 常侍天尊 永脱轮回
稽首皈依无上经宝 当愿众生 生生世世 得闻正法
稽首皈依无上师宝 当愿众生 学最上乘 不落邪见
三宝赞
志心皈命礼
太上三宝 一切诸天 九十九亿 九万九千 十方国土 历劫度人 清静真一 不二法门
本师先天教主 十方常住 道宝元始天尊
本师玄中教主 十方常住 经宝灵宝天尊
本师混元教主 十方常住 师宝道德天尊
结经偈
向来诵经功德上奉高真,下保存平安,赐福消灾,同赖善功。证无上道,一切信礼,志心称念。常清常静天尊。不可思议功德。
道教,是一种发源于中国古代的传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被认为是与儒教和佛教一起的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和实践方法。
教派
道教内部门派众多,因分派标准不同而名称各异。据学理分有积善派、经典派、符录派、丹鼎派(金丹派)、占验派五类。历史上还有正一宗(张道陵)、南宗(吕纯阳)、北宗(王重阳)、真大宗(张清志)、太一宗(黄洞一)五大宗之分法和天师道、全真道、灵宝道、清微道四大派的分法。还有道德、先天、灵宝、正一、清微、净明、玉堂、天心八派的说法。
近现代道教就纯宗教方面分之,主要分为五个派别——积善、经典、丹鼎、符箓、占验。而最有影响的则是符箓派和丹鼎派,前者主张以符咒等方术治病驱鬼,后者主张炼金丹求仙,分外丹与内丹二脉。
道教的正式分派,一般认为是开始于宋、元。道教历史上比较有影响的有7个大派:
正一道:下面又分有灵宝派、天师道、阁皂宗等。其道士可以在家修行,不戒荤腥,可婚娶生子。其道观一般被称作为“子孙庙”。
全真道:又有南宗和北宗之分。支派很多,如龙门派、遇仙派、净明派、南无派、随山派、嵛山派、华山派、清静派等。
真大道教:金朝时创立,元朝以后逐渐衰微。
太一道:金朝时由卫州〔即今河南吸县〕人萧抱珍创立,元末以后逐渐衰微。其教主要崇奉“太一神”。
净明道:南宋时创建,明朝以后该教逐渐归入正一道。
上清派及其支派茅山宗
武当派:明代张三丰于湖北均县武当山创立。供奉真武大帝为主神。
明朝以后,道教主要分为正一道和全真道两大派别,其他宗派全部归纳到这两个宗派之下。现在北京的白云观藏有《诸真宗派总簿》,所列道派系谱共有八十七派,实际上有些只是系谱的续字,不是独立一派。(据教内所传应为36天教及72地教,总共应108教派。)
道教的历史
起源
道教的起源现存的史料和道教经书中的说法各不相同。《魏书》中认为道教起源于老子;葛洪则认为起源于“二仪未分”之时的“元始天王”(这种说法常常被许多研究者斥之为无稽之谈)。陈撄宁认为道教“远溯黄老,兼综百家”。目前普遍认为道教源於中国古代各地的巫术和鬼神信仰,而后各地巫俗信仰(如鬼道、方仙道等)再与儒、道、释、墨、五行、阴阳等诸家学说相结合创造出各地不同的民间信仰体系。
先秦时期神仙思想对道教产生和发展有很大影响。战国时许多地区出现了鼓吹长生不老和不死之药的方士,这成为了道教服食丹药成仙的思想渊源,分别影响了道教丹鼎派外丹和内丹两派的发展。
在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以及谶纬之学的兴起,对道教的产生有很重要的影响,而佛教的传入也加速了道教的产生。而方仙道和黄老道在汉朝的泛滥对道教的产生起了催化的作用。
在东汉,还出现了以修道炼养解释《道德经》的著作《老子想尔注》,这被认为是道家思想向道教理论过渡的一个标志。
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
早期道教的出现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战国时方仙道的兴起,到西汉谶纬之学的盛行和黄老道的出现,已经开始有类似道教组织的活动存在了。早期道教形成的两个标志性事件,一是《太平经》的流传,一是的五斗米道和太平道的出现。
东汉末年后五斗米道、太平道等早期道教团体开始兴起,以教团领袖个人魅力,并利用各种咒禁、符籙、禳祓等手段作为解救民间各种问题传布教义的早期道教团体遍布於中国各地。这一时期的道教主要活动于下层社会,并且往往用来作为武装起义的精神号召。
到了三国两晋时期,政府对此问题开始重视。一方面进行镇压;另一方面也加以利用改造。而一部分道教徒也向上层社会靠拢,参与宫廷政治;一部分专门从事修炼;另一部分仍然在民间活动,为农民起义者所利用,例如黄巾起义。
而天师道广泛流传,东晋后期又产生了上清派和灵宝派。葛洪、陆修静、陶弘景、寇谦之等人将重新将散布於各地的道教经典、科仪重新整理,使得道教开始有较为完整的神话体系、科仪,使得道教组织更为完善。尤其在北周,道教得到了统治者的大力扶持,新兴的楼观道也由此大兴,成为直到唐朝以来的最大道派。
道教在南北朝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这一时期佛教的发展更加迅速。因此佛道之间也产生了斗争和融合。这个斗争的标志是顾欢所著《夷夏论》,他站在道教立场上反对佛教。这引起了佛教徒的不满,纷纷撰文进行驳斥。在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也有许多人主张二者互相调和。在这次斗争中,上清派和灵宝派吸取了部分佛教思想,以及佛教的因果报应、三世轮回、天堂、地狱等理论。而当时佛教也吸取了一些道教的神仙思想等。
道教在南北朝时期还造作了大量的经书,道教经书的分类方法三洞四辅十二类就是这时形成的。这是道观也大量兴建,进而促使了道教戒律的制定。
隋唐五代时期
隋唐之时,受到皇室的推崇,道教大兴。隋朝时,茅山宗成为道教的主要派系。元始天尊在此时被奉为最高神灵;道教修炼当中非常重要的“内丹”一词也形成于此时。
而在唐代,由于皇帝姓李,因此尊老子李耳为李氏之祖,并於乾封元年时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天宝元年封庄子为南华真人,文子为通玄真人,列子为冲虚真人、庚桑子为洞虚真人,四子所著之书改称真经。因此时名道辈出,学说各有旨趣而让道教的思想、义理、哲学体系有更加完整的发展,特别是唐末五代初名道士杜光庭将之系统化的整理、归类,促进了道教在之后的传布。此外,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道藏》——《开元道藏》也在这时编纂完成。
但是到了安史之乱后,道教开始相对衰落。虽然唐朝皇帝自始至终奉行崇道政策,但是藩镇割据等变乱还是削弱了道教的发展。到五代十国,虽然战乱频仍,但是还有许多皇帝崇奉道教。道教虽然在这一时期宫观毁坏,道士逃散,经书散失,但是道教仍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最典型的是茅山宗中衍生出南岳天台派。
宋辽金元时期道教
两宋是道教另一个发展期,历位皇帝皆崇尚道教,真宗亦仿唐代皇帝将赵氏血统与道教神只相结合,宋徽宗更封己为道君皇帝,使道教更为兴盛。另一方面,政府也对道教加强管理,主要是任用道官,赐师号、紫衣,对出家道士进行考试,以保证道教的一定文化素质。
北宋时,由于皇帝的支持,经常做法事,使符箓派系得到了一定发展。
在道教理论方面,陈抟、张伯端等对道教内丹理论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道教的内丹术在北宋之后成为道教修炼术的主流,道教理论也围绕这个主题展开。而外丹术则逐渐走向衰落。
儒释二教思想与道教渐渐融合,“三教归一”的观念开始,得道成仙思想亦由个人幸福的追求变为入世、救世。由於两宋庶民经济发达,各地民间信仰与道教相结合,庶民神只纷纷被道教吸收,产生了新一波的造神热潮。
北宋灭亡后,金朝与南宋形成了以内丹修养为主的全真道,内丹与符箓的结合产生了新的符箓道派。而北宋的宋真宗、宋徽宗更是极端推崇道教。
此外,南宋时期道教则更活跃于民间,并且和南方的巫术相结合,充实自己的理论和方法,并且形成了三山符箓为代表的符箓道派。
元朝建立后,道教在组织发展上非常兴盛,并且逐渐合流,形成了正一道和全真道两大道派。全真道的丘处机由于受到皇帝的赏识,全真道得到了新生的发展。但是到了李志常掌教后期,由于元朝统治者袒护佛教,全真道受到严重打击,许多道经被焚毁。
明清时期道教
明清时期,虽然有少数皇帝沈迷於道教,但由於政治因素以及道教更为世俗化之后,使得道教教义无有进展,科仪更为繁杂,道士们多唯利是图,使得士人逐渐轻视。
明朝时,道教派别被官方正式分为正一和全真两大道派。正一道更受到官方的重视。而官方吸取了元朝下层人民利用民间宗教进行起义和道教发展过滥的教训,制定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强对道教的管束。
明朝时期的道教对文化思想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例如出现了以转写鬼神故事为主题的神魔小说。
进入清朝以后,道教的发展开始衰落,理论上的发展趋于停滞,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也开始减弱。
民国时期道教
鸦片战争以后,道教发展每况愈下,宫观、道士数量急剧减少。而且由于统治者对道教重视程度的降低,迫使道教向民间发展,许多研究者认为义和团运动就是这种情况的反映。此外,庙会活动热烈。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道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1956年成立了中国道教协会。文化大革命时期,道教受到很大的冲击。正一道被取缔,全真道的道士被强迫还俗。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推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道教逐渐恢复。
道教宫观各执事称谓如下:
方丈:宫观的最高领导者。亦称“住持”。方丈具有开坛传戒、普度弟子的职责,方丈的选拔也很严格,必须受过三坛大戒,而且接过“方丈法”,德高望重、戒行精严,受全体道众拥戴,始许选为方丈。
监院:俗称“当家”。主持一切事务者。监院由全体道众推选,可以连选连任。如果本丛林无此人才,亦可到其它宫观去请。监院若不称职,方丈有权撤换之。
监院之下,设有“三都五主十八头”。
三都:都管、都讲、都厨。
五主:静主、堂主、殿主、经主、化主。
十八头:庄头、库头、堂头、钟头、鼓头、门头、茶头、水头、火头、饭头、菜头、仓头、磨头、碾头、园头、圊头、槽头、净头。
其它重要执事:
总理:协助监院、都管统理内外公务。
知客:负责接送来往宾客及参访道友。
巡照:监察丛林内外一切事务。
巡寮:主管丛林人事安排。
海巡:负责查理公事及调解纠纷。
监修:负责庙宇维修并兼管庄农。
公务:管理房地山田及借贷还贷诸事。
迎宾:亦称“号房”。负责对挂单道友进行考问、登记。
主翰:负责书写文稿、绘图等事。
书记:负责书写表疏、信函。
典造:又称“典座”或“点造”。负责办理斋馐饮食。
账房:管理账目。
高功、提科及表白,连同都管、都讲、都厨、静主、堂主、殿主、经主、化主、库头、总理、知客、巡照、巡寮、海巡、监修、公务、迎宾、主翰、书记、典造、账房等,称为“二十四位大执事”。
道家的法术书籍资料很多啊,比如比较经典的人们常知道的法术书籍 《万法归宗》 《圆光术》 《祝由术》 《鲁班书》 《符咒》
又如一些流传不广的,都可在 玄奇阁 中下载到的珍本法术符咒秘本,真的是很少见的秘本:
《中天号令三阵正法》
《书符启帝科》
《温雷袪瘟驾铁船符秘》
《先天殷雷削影符水法》
《公统三十六雷符秘》
《扫荡邪精玄都》
《清微灵宝正一登坛行道密诀》
《青灵至秘》
《先天布罩科》
《籙券玄符》
《镇宅符篆》
《北统章》
《先天袖藏密诀》
《杂项行秘》
《变坛至秘》
《梅山灵符神咒》
《秘要符章》
《青玄写检格式》
《祈雨拜诰格式》
《灵宝大斋赈济玄科》
《宴谢麻痘娘娘行科数》
真人领道教事臣张宇初撰进
伏闻,圣人对神道设教,太上以虚无为宗,其广演宏敷,自历劫以来,愈彰愈着。虽有道经师三宝之分,而始自太上授道德五千言于关令尹。其所谓无为不争之旨,始殷三代之初,则广成子蒙黄帝问道于崆峒,等而上之。道所由立,出乎太上一也。修诸己而合夫内圣外王之道者,则有关、文、庄、列诸子遗言;治诸世而验夫清静无为之化者,则有盖公、曹参二公之善政。迨我祖天师立教于东汉,葛仙公、许族阳演派于吴晋。曰教,则有正一、全真之分;曰法,则有清微、灵宝、雷霆之目;非究源以求流,必忘本以逐末。…
一、道教源派,始自太上。三代之前,则黄帝问道广成子,即太上也。及曰生于殷末,仕于周初,在文王时为柱下史,迨武王时迁藏室史,其所著则道德上下经,其徒则有关、文、庄、列、亢仓、柏矩之流,其言则修齐治平富国强兵,经世出世之术,互有之矣。……其曰元始、灵宝,乃混沌之初,玄、元、始三气化生,其本则一。后之阐化,则有祖天师,许真君、葛仙翁、茅真君、诸仙之派。世降之久,不究其源,各尊派系,若祖师之曰正一,许君之曰静明,仙公之曰灵宝,茅君之曰上清,此皆设教之异名,其本皆从太上而授。凡符录经教,斋品道法之传,虽传世之久,各尊所闻,增减去取,或有不同,而源委则一。 ……
一、道门经箓。太上三洞诸品经典,乃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太上道德天尊,金口所宣,历劫相传,诸师阐化。若元始说经,当以度人上品为诸经之首;灵宝说经,当以定观、内观为要;太上立教,当以道德、日用为规。内而修已,则虚皇四十九章经、洞古、大通、生夭、清静诸经,最为捷要;外而济世度生,则黄帝阴符经、玉枢、北斗、消灾、救苦、五厨、生神诸经,玉枢、朝天、九幽诸忏。是皆入道之梯航,修真之蹊径。是以从道之士,先当恭教神明,焚修香火,积诵经诰,反依大道。首宿今之业垢,召福泽之良因。故经曰,一切神仙真人,皆以无上要言得成道果。仙师云,经以敛心,经以着念,使时晨夕能焚诵不辍,消除魔障,增广道缘,诚为方便中第一事也。凡持诵之士,必当斋戒身心;洗心涤虑,存神软诵。诚如对越上帝,默与心神交会。心念无二,句字真正,调声正气,神畅气和。庶几有功,则玉音摄气,灵韵交乎自然,和天安地,善俗化民,福集祸消,存亡蒙惠。苟若口诵心违,形留神往,不存诚敬,手怠足扬,虽日诵千百巷,于己何益,又岂能消灾散祸也哉!若为人持诵,犹当持墩存诚,以致斋主之教,以通信向之诚,庶不致虚受斋供布施。为之祈福消愆,自然有感。如或语言接对,嘻笑谈谐,思念不专,熏秽披诵,不徒无益于斋主,反以贻愆于己身。似此皆然,深宜规戒。…
一、坐圆守静,为人道之本。盖太上立理教度人,正为超脱羽化,了悟生死。若非究竟本来,了达性命,则何谓学道之士也。经曰:积心善行,绝世所欲,不兴妄想,无有染着不滞有无,永绝生灭,是名真人。近世以禅为性宗,全真为性命双,修,正_则椎习科教。孰知学者之本,非性命二事而何虽科教之设,亦椎性命之学面己。若失修己利人,济幽度显,非明性命根基,葛得功行全备!况自上古以来,太上历劫化现,诸师之修炼成道,皆自静定之工,庶得造功克就,神通自在。怠宋、金之初,重阳王祖师通钟、吕之传,始立全真之教,盖本经日,养其无体,体故全真,是教则犹以坐圜守静为要。五祖则太上、东华、钟、吕、海蟾也,七真则丘、刘、谭、马、郝、王、孙也,其下绵延,壁王、首、祁、完之辈。殆今学之者众,皆以真功实行为本。 ……
一、斋法行持。乃上吁天龠祭之礼。自宝灵天尊受元始说经以来,为立教之本。其目最多,其文最浩。然自太极徐真人、仙翁葛真人、朱阳郑真人三师而下,则杜、葛、陆、宁、项、寇又其最名世者。由是而分,则有林、田、金、白诸师,遂有东华、南昌之分。派虽不同,而其源则一。故符录咒诀,亦相去不远,是皆后之师德,各立宗门;接引后来之一端,初无二造也。……
一、道法传绪。清微绍于元始天尊,神霄始于玉清其王。自历代传绪以来,清微自魏祖二师而下,则有朱、李、南、黄诸师,传衍犹盛。凡符章、经道、斋法、雷法之文,率多黄师所衍。神霄自汪、王二师而下,则有张、李、白、萨、潘、杨、唐、莫诸师,恢弘犹至。丹行持之士,必有戒行为筠欠以参究为务,先求岩谷明师,草衣木食之士,开发万法根宗,精励香火,止佩一法一录一职,苟能晨夕炼神养气,修持不怠,与神明交格,言行无慊,何患法之不灵,将之不佑。……苟惟务虚名,奔逐声利……甚则假以谢师犒将,徼索酒食,诚有误于叩祈,且深乖于教范。又辄妄为人师,以盲引瞽,内无功行,外结是非,深为大戒。果为高行之士,惟务致虚守静,一念不生,万缘俱寂,性天道法,心地雷霆,不落万缘之窝臼,惟究向上之真宗,斯为上士也。……
一、住持领袖。凡名山福地,靖庐治化,丛林宫观,住持之士,或甲乙往还,或本山推举,必午高年绪德,刚方正真之士,言行端庄,问学明博,足为丛林之师表、福地之依反者为之,庶足仪刑后进,准则前修。其居是者,务必慈仁俭约,德量含弘,规矩公正。先开接引之方,导愚畜众;次谨焚修之职,请福消愆。裕国祝厘,莫大于报本。尊经阐教,莫大于推诚。其蓄众之方,先严戒行规矩为要,警以罪福因果之报。田粮委库职管绍,赋税任砧基应充,饮食修造,各谨司存,晨昏以神明为谨,修葺为心。五湖四海,高人羽士,或挂搭安单,栖冬结夏。设知堂一员,广于接待。素食粗衣,随缘安驻。务令身口安闲,逍遥无念。庶进道有基,身心无虚。其刻苦修持者,犹当周给。朔望宣明训戒,开示激扬,务修本面家风,究竟本宗事业。毋贪官贵,毋嗜喧嚣,甚则耽迷声色,外饰内乖,不畏香火神明。灵坛古迹,私畜俗誊,秽亵神祇,所辖住持宣闻于有司,处决下山,不得蒙昧阿私,有坏规法。其后进不遵,轻薄之流,不习本宗,惟图顽横,自始过咎,必宜仪律遣断,庶获规绳严肃,教范宣扬。如或一概容情,罪宜均受。近者郡邑道寮,仪范犹乖,纪纲不振,所合整肃,一守定规。
一、云水参访。凡出家之人,上离父母之亲,下弃祖宗之祠,志在出世离尘,必当以超脱幻化、了悟生死为心。苟若仍前汩迷尘网,昼夜奔波,无有出期,与俗何异。经曰:学道之士,以清静为本,睹诸邪道,如睹仇雠,远诸爱欲,如避臭秽,除苦恼根,听亲爱缘。是故出家之后,离情割爱,舍妄归其。必当以究明心地,修养性天为务。操修戒行,磨炼身心,支笠箪瓢,孤云野鹤。或遇名山洞府,挂搭安单,参谒明眼师匠,问道亲师,切究性命根宗,深探道德之要,悟彻宗门,玩味法乳,不以利名挂意,富贵留心。虽饥寒风暑之切身,不易其操;虽困贫苦贱之役心,不夺其志。忍辱藏垢,言行谦和,卑下柔弱,精神纯一,心存柔逊,性戒刚强。……其出外参求,风餐雨宿,忍冻受饥,蹑 担簦,携包顶钵,不惧万里之遥,务登明师大匠之门。一言之下顿悟,万劫之果遂周。致凡出处之间,悉遵白祖师,冯(凭)尊师诸师匠堂规、丛林仪范而行。凡有过失,悉依责罚。……其云朋霞友之徒,亦须志合道同,方乃不生魔识,共成道愿。先择后交,犹为自戒。苟或师友得人,坚心苦行,普资群品,度脱幽沉,则臣事三境,超神八极,为不难矣!
一、立观度人。为出家接续之首务。凡名山洞府,洞天福地,古迹灵坛,皆古昔仙真灵迹去处,其欲香火绵远,必以度人为先。须择名器之家,资性淳良,庶可训诲。苟非道材法器,泛滥收录,或不成材,肆暴为非,罔守戒训,不惟贻玷玄门,又且成败兴废所系。或多来历污杂,出处卑微,甚则累辱冠裳,尤宜自慎。必得其人,然后听言观行,审察详实,为其登名腊籍。长幼各依齿叙,不得徇私紊乱。书记会众,举试道门经典,务要习熟谙通,掌籍类名,申送道司,俟度牒开通,依例申名,朝廷关给,方可簪披为道士。既顶冠裳之后,掌籍常加钤束,房长晨夕训戒,务守清规,恭敬神明,焚诵经诰。凡系本宗科典,经书、斋醮、道法、词意、榜语,必当贯熟该通,潜心究竟出处,语默修习为常。行有余力,若儒之性理、释之禅宗,更能融通一贯,犹为上士。暇日则举唱法事,焚香挥尘,论道参真,或吟诗抚琴以自怡,或佩法坐圜以自究。或有应缘经醮,务必斋戒存诚,一遵前训。藜羹粝食,楮被布衣,乃出家常事,不得混同世俗,故违规矩,博弈肆酒,交友奸邪,长幼参商,支分派别,考试不中,举唱不齐,视科典为文具,因果为虚谈,歌谈妖艳之词,汨没利名之域,贪迷富贵,耽恋纷华,不究本面家风,日坠祖宗基业。轻则议罚,容以自悛;重则一遵戒条,下山除籍。庶激励于将来,使四方之遵守。
一、金谷田粮。多累朝给赐田土,或前代师德所置祖产,前后檀越所施,专为赡众香灯之用。其常住库堂,设职管绍出纳。其各寮院,宜遵常住定规,长幼轮次管绍,共租课金谷,簿书库堂,则都监、上座,监临掌之。以下者,上依腊叙长幼轮管不得昧公营私,亏瞒入己。……在公库,则众职举行,方丈会众,查理议罚,计共轻重,甚则更替,轻则罚倍,其数入库公用。其寮院,则尊长举行,亦会众眷,查理轻重,亦照常住行之,申呈方丈,从公遣逐。……其常住田土,例不许卖,亦不得私立契约,破荡卖易。其应充科役,宜遵定制,设砧基道人支应,庶不一概污杂,染习浇风。切须自慎,神鉴孔昭,各宜勉之。
一、宫观修葺。凡名山福地,真灵香火之所,多宋元本朝所建宫宇,上以祝厘福国,下以容众安单。…修补漏烂,整筑墙篱,洁净道路,肃清坛宇,蓄录山森,使神明有所依栖,四众亦获安逸。如田粮所用不敷,或资于经醮,或籍于题注,众力经营,随宜整葺。亦不得假此名色,在外交接官贵,诱透商贾,强人谋为,非出善愿。因而招惹是非,返为宫观之累。……
语文常识(一)
1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文姬)
2第一位女词人是:李清照
3第一部词典是:尔雅
4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
5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6第一部文选:昭明文选
7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8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
9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
10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说集:搜神记
11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12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13第一部断代史:汉书
14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
15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
16乐府双璧:木兰词孔雀东南飞,加上《秦妇吟》为乐府三绝
17史学双璧:史记资治通鉴
18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凌蒙初)
19大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20中国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鲁迅郭沫若
21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22三代:夏商周
23<<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24三王:夏禹商汤周公
25三山:蓬莱方丈瀛洲
26三教:儒释道
27三公:周时,司马司徒司空//西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英语解释:清明,太师太傅太保
28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29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30江南三大古楼:湖南岳阳楼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
31岁寒三友:松竹梅
32三辅:左冯翊右扶风京兆尹
33科考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和自的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
34殿试三鼎甲:状元榜眼探花
35中国三大国粹:京剧中医中国画
36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冯梦龙)
37儒家经典三礼:周礼仪礼礼记
38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39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40郭沫若“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果棠棣之花
41茅盾“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42巴金“爱情“三部曲:雷电雨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43第一部国别史:国语
44第一部记录谋臣策士门客言行的专集:国策战国策
45第一部专记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晏子春秋
46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47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357句,1785字)
48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典论。论文>>(曹丕)
49第一位田园诗人:东晋,陶渊明
50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刘勰的<<文心雕龙>>
51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钟嵘的<<诗品>>
52第一部科普作品,以笔记体写成的综合性学术著作:北宋的沈括的<<梦溪笔谈>>
53第一部日记体游记:明代的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
54第一位女词人,亦称“一代词宗“:李清照
语文常识(二)
1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2我国第一部介绍进化论的译作:严复译的赫胥黎的<<天演论>>,他是一个由不懂外,却成了翻译家的人。
3我国第一部个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4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短篇小说是:狂人日记
5第一位开拓“童话园地“的作家是:叶圣陶
6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神话小说:西游记
7第一篇报告文学作品是:(夏衍)包身工
8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老舍。其作品是;龙须沟
9先秦时期的两大显学是:儒墨
10儒家两大代表人物是:孔丘和孟子,分别被尊至圣和亚圣。
11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有两大词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以王维,孟在为代表的其风格,前者雄浑豪,后者恬淡疏朴
12常把宋词分为豪放,婉约两派。前者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后者以柳永,周邦彦,李清照为代表。
13“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两面大旗:反对旧礼教,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14两篇<<狂人日记>>的作者分别是:俄罗斯的果戈里我国的鲁迅
15世界文学中有两大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
16佛教三宝是:佛(大知大觉的)法(佛所说的教义)僧(继承或宣扬教义的人)
17三从四德中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品德辞令仪态女工
18.初伏,中伏,末伏统称三伏。夏至节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的第一天,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的第一天,立秋节后的第一个庚日是末伏的第一天。初伏,末伏后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
19.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群为臣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20.三姑六婆:三姑:尼姑道姑卦姑
六婆:媒婆师婆(巫婆)牙婆虔婆药婆接生婆
21.三皇五帝:三皇:伏羲燧人神农五帝:黄帝颛琐帝喾尧舜
22.三教九流:三教:儒道释九流:儒家道家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
23.三山五岳:东海里的三座仙山:瀛洲、蓬莱、方丈;
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24.三性:祭祀用的牛羊猪(太牢)(无牛为少牢)
25.三一律:欧洲古典广义戏剧理论家所制定的戏剧创作原则,就是地点一致,时间一致,情节一致。
26.佛教三昧:止息杂虑,心专注于一境。(修行方法之一)
27.佛教三藏:总说根本教义为经,述说戒律为律,阐发教义为论(通晓三藏的叫三藏法师)
28.三省六部:三省: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29.三苏:苏洵苏轼苏辙三军:上中下//左中右//海陆空
30.三吴:吴郡吴兴会稽(丹阳)三国:魏蜀吴
31.三秦:雍王(西)塞王(东)瞿王(陕西北)
32.三楚:港陵-南楚吴-东楚彭城-西楚
33.三原色:红绿蓝
34.三坟五典:三坟:伏羲神农黄帝五典: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
35.三体石经:尚书春秋左传//古文小篆汉隶三种字体书写
语文常识(三)
1.经典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
2.四大类书: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文苑英华全语文
3.战国四君: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魏国的信陵君
4.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5.北宋文坛四大家:王安石欧阳修苏轼黄庭坚
6.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7.明代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周文宾
8.北宋四大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9.楷书四大家:唐-颜真卿柳公权欧阳洵元-赵孟頫\\\
10.书法四体:真(楷)草隶篆
11.文房四宝:湖笔微墨宣纸端砚
12.中国四大藏书阁:北京的文渊阁沈阳文溯阁承德文津阁杭州文澜阁
13.古代秀才四艺(文人雅趣):琴棋书画
14.国画四君子:梅兰竹菊
15.书四库:经史子集
16.兄弟四排行:伯(孟)仲叔季
17.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
18.五花:金菊花-卖花女木棉花-街上为人治病的郎中水仙花-酒楼上的歌女火辣花-玩杂耍的土牛花-某些挑夫
19.八门:巾-算命占卦的皮-卖草药的彩-变戏法的挂-江湖卖艺的平-说书评弹的团-街头卖唱的洞-搭蓬扎纸的聊-高台唱戏的
20.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
21.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千阮瑀应瑒刘桢
22.七政(七纬):日月金木水火土
23.战国七雄:赵魏韩齐秦楚燕
24.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
25.七大古都: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安阳
26.神话八仙: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
27.唐宋散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8.文起八代之衰中的八代:东汉魏宋晋齐梁陈隋
29.四时八节中的八节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30.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分别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
31.八股文中的八股: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32.扬州八怪指;汪士慎李鳝金农黄慎高翔郑燮罗聘
33.九州指:冀兖青荆扬梁雍徐豫
34.九族指:高祖曾祖祖父父本身子孙曾孙玄孙
35.九章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
36.九歌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37.十家指;九流加上小说家
38.中国历史上十女诗人指:班婕妤(班固之祖姑)蔡琰左芬(左思之妹)苏惠谢道韫鲍令晖(鲍照之妹)薛涛李清照朱淑贞秋瑾
39.中国十大古典悲剧:《窦娥冤》《赵氏孤儿》《精忠旗》《清忠谱》《桃花扇》《汉宫秋》《琵琶 记》《娇红记》《长生殿》《雷峰塔》
40.中国十大古典喜戏:《救风尘》《玉簪记》《西厢记》《看钱奴》《墙头马上》《李逵负荆》《幽阁记》《中山狼》《风筝误》
41.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42.中国十部著名歌剧:《白毛女》《王贵和李香香》《小二黑结婚》《刘胡兰》《洪湖赤卫队》《草原之歌》《红霞》《刘三姐》《红珊瑚》《江姐》
43.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44.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犬猪
45.十二时: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脯时日入黄昏人定
46十二律: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47.十三经:《易经》《尚书》《诗经》《周礼》《仪礼》《左传》《礼记》《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孟子》《孝经》《尔雅》
48.七夕指:七月七日
49.十恶不赦中的十恶指: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大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语文常识(四)
1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
2中国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
3中医四诊:望闻问切
4戏曲四行当:生旦净丑
5道教四大名山: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四川青城山安徽齐云山
6四大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敦煌莫高窟
7黄山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8泰山四大奇观:旭日东升晚霞反照黄河金带云海玉盘
9中国四大名楼;岳阳楼黄鹤楼腾王阁太白楼
10四大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11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李宝嘉)二年目睹之怪现状(吴研人)老残游记(刘鄂)孽海花(曾朴)
12民间四大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寻夫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与许仙
13古代四美女:西施(沉鱼)王昭君(落雁)貂禅(闭月)杨玉环(羞花)
14古代四美:音乐珍味文章言谈|英语解释:|英语解释:良晨美景赏心乐事
15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曾补之张来
16四史:史记汉书君汉书三国志
17历史上四大书院:庐山白鹿洞长沙岳麓衡阳石鼓
18商丘应天府
19古代祥瑞四灵:龙凤麒麟龟
20宋中兴四诗人:陆游杨万里范大成尤袤
21科考四级及录取者称谓:院试-秀才乡试-举人会试-贡生殿士-进士
22千古文章四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
23有很高史学和文学价值的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
24三班父子:班彪班固班昭
25三书指:魏书蜀书吴书后人将其合为一本称三国志。
26左思的三都赋指:蜀都赋(成都)吴都赋(南京)魏都赋(邺)
27南朝三谢:谢灵运谢惠连谢眺
28三瘦词人指:李清照三个名句是:
29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30知否,知否?应是肥红瘦。
31新来瘦,非千病酒,不是悲秋。
32旧书塾使用的三种教本简称为三百千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33郑板桥(郑燮)的三绝指:绘画诗作书法
34鲁迅的三部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35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三大散文作家是:刘白羽杨朔秦牧
36高尔其的自传体三部曲是:《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37世界作品中三大吝啬鬼指:老葛朗台夏洛克泼留希金
38老舍小说《四世同堂》也是三部曲指:《惶惑》《偷生》《饥荒》
39我国古代有四个大城市称四京:东京-汴梁西京-长安南京-金陵北京-顺天
40汉字的字音的四种音调叫四声指:平上去入现代则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41元末明初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
42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
语文常识(五)
1英国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李尔王》《奥赛罗》《麦克佩斯》
2四言诗是:我国汉代以前最通行的诗歌形式,通章或通篇每句四字。
3四体不勤中的四体指:人的四肢
4四大皆空是指:(佛语)地水火风组成的宇宙四种元素
5管仲把礼义廉耻四道德看作治国的四个纲。
6四六文指;骈文的一种,全篇多以四字或六字相间为句,盛行于南朝。
7春秋五霸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公秦穆公宋襄公
8五等爵位指:公爵候爵伯爵子爵男爵
9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10五行:金木水火土//仁义礼智信
11五常(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
12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13五音:宫商角徵羽
14五刑:(隋前)墨劓刖宫大辟(隋后)笞杖徒流死
15死的五称:天子-崩诸候-薨大夫-卒士-不禄平民-死
16唐代五大书法家:柳公权颜真卿欧阳洵褚遂良张旭
17五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本游记》《红楼梦》《金瓶梅》
18五谷:稻麦黍菽麻
19五彩:青黄红白黑
20唐代以后的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21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22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
23五更与时钟的对应是:一更(19-21)二更(21-23)三更(23-1)四更(1-3)五更(3-5)
24五官:耳目口鼻身
25新中国五位语言大师: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赵树理
26五荤:(佛语)大蒜韭菜薤葱兴渠
27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
28五味:甜酸苦辣咸
29五香:花椒八角桂皮丁香花蕾茴香子
30五脏:心肝脾肺肾
31五陵:高祖长陵惠祖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
32五湖: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
33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34六艺经传指:诗书礼易乐春秋
35通五经贯六艺中的六艺指:礼乐书数射御
36造字六书:象形指示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37诗经六义措:风雅颂赋比兴
38六部;户部吏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39六亲;父母兄弟妻子
40古代婚嫁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徵清期亲迎
41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都建都建康,史称六朝。
42六畜:马牛羊狗猪鸡
43苏门六君子: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来陈师道李麃
44六甲:六十甲子//甲子甲寅甲辰甲午甲申甲戌//妇女怀孕
45六尘佛教名词)声色香味触法六种境界
46六合:天地(上下)东西南北
47佛教六根佛教名词)眼耳鼻舌身意
48科举考试中的五魁:各级考试的第一名
再给你网址,你自己看看http://wenkubaiducom/view/e3180dd9ad51f01dc281f17ahtml
http://wwwgkywcom/Indexhtm
张道陵(34—156),原名张陵,字辅汉。东汉沛国丰人(今江苏丰县),留候张良九世孙,生于吴之天目山。通达五经,曾入太学,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任巴郡江州(今重庆) 令。后弃官隐居北邙山(今洛阳北)。汉章帝、汉和帝征沼皆不就。与弟子王长杖策入淮,经 鄱阳(今波阳),溯流至云锦山(今贵溪龙虎山)炼丹,修长生之道,三年丹成。闻巴蜀诊气为害,遂与弟子赴四川鹤鸣山(一作鸽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传道。
永和六年(141年)造作道书二十四篇,自称“太清玄元”,奉其道者,须纳五斗米,时称“五斗米道”。汉安帝元年(142年)张陵托言太上老君亲降,授“三天正法”,命为“天师”。同年又授“正一科术要道法文”,“正一盟威妙经”,重为“三天法师正一真人”。又托言太上老君于汉安帝二年下二十四治(布化行道的地区机构):上八治,中八治,下八治,嘱天师张道陵奉行布化。张陵以符水、咒法为人治病。并授民取盐之法,后人称“陵井”(用咸井水熬盐)。百姓得其益,奉之为天师,弟子户达数万。进而设立祭酒,分领其户,有如宰守;并立条制,使诸弟子随事轮流出米绢器物樵薪等;不施刑罚,以善道治人。使有疾病者书记生身以来所犯之罪,手书投水中,与神明共盟,不得复犯罪,以生死为约。
张陵奉《老子五千文》、《太平洞极经》为主要经典,并著《老子想尔注》,宣扬人君按“道意”治国,则太平;循“道意”治民。民即寿考。
陵死,传子衡,称嗣师。衡死,传子鲁,称系师。
张鲁字公棋(一216),汉献帝初平二年(191年),益州牧刘焉任张鲁为督义司马,与别部司马张修同击汉中太守苏固。后鲁又杀修并其众,割据汉中,推行五斗米道,执行政教合一。“张鲁少膺祖训”,在辖区内设义舍,为路人免费提供食宿,对犯法者宽有三次,而后再犯才处以刑罚。以靖舍为民思过之处,增饰“三官请祷之法”,书病人姓名和服罪之意,作书三通:其一上之天著于山;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并依月令执行春夏禁杀;又禁酒,史称“民夷便乐之”。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汉中,张鲁避走巴中,后封存库藏以降。曹操嘉奖张鲁的善 意,“遣使致慰”,拜张鲁为镇南将军,封阆中侯迁还中原。张鲁诸子皆封为侯,其中第兰子 张盛“克志精修”封为都亭侯不就。张鲁便命其嗣教,将经策印剑传给张盛,嘱托说:“龙虎 山祖师玄坛在焉。其地天星照应,地气冲凝,神人所都,丹灶秘文藏诸岩洞,汝宜住宣吾化”。由是龙虎山道教绵延干百年。
早期道教的主要教派。俗称“五斗米道”,也称“天师道”。后以“正一道”或“正一天师道”称世。延续至今,与全真道并称道教两大道派。由沛国丰人(今江苏丰县)张道陵(即张陵)于汉顺帝永和六年(141)左右在蜀中创立。张陵将其道传给儿子张衡,张衡又传其子张鲁。三人被后世道教称为“三张”。后世世一子绍位,称“张天师” 。
“五斗米道”名称的由来,缘于早期加入的信徒应出米五斗。“天师道”名称的由来,缘于崇奉“天师”(基本上是张天师)。“正一”意为“从正以修道”,据《云笈七签》等,“正一”是从正以修道,伐诛邪伪,统承三天,佐国育民;“正一盟威”意为与神盟威,《正一修真略仪》:“由心而正,心正则神精不亏,与我为一,然后全明之明,合五灵之本,故能死生无变于己,何邪异之所能干?由是焕张群阴,威伏六贼,是谓正一盟威。”
正一道是在道家思想学说影响下,改造(或吸收)了一部分原始宗教巫鬼信仰,并结合古代燕齐神仙方士文化等内容而产生的。尊老子为“教祖”,奉《道德经》、《正一盟威妙经》、《太平洞极之经》及祖天师张陵所撰的《老子想尔注》(此书一说为张鲁托名所著),阐发教旨:“重生道、教人道、行真道。”重斋醮、符箓,属符箓派;在以后发展中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道派的符法新说,科醮礼仪,内丹炼养等,颇有融道教精华于一炉之意,并对佛教禅宗、儒家的心学理学等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是最初的道教也是流传至今的道教派别。“正一”两字,有时甚至是道教代称。
正一道道士可居家务道,也可出家修道,并未有特别的限定。
1、张陵创道的事迹历史记载很少,据《三国志‧张鲁传》、《后汉书‧刘焉传》等史书记载:张陵于顺帝时入蜀,学道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中,造作符书,向百姓传教。受其道的出五斗米,当时被官方称为“米贼”。张衡仅是提及,事迹较详的是张修和张鲁。
《三国志‧张鲁传》注引鱼
本文2023-08-05 12:54:4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1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