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碑的背景
在中国无数的名山峻岭中,要说跟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联系得最深、最久的恐怕要数山东省的泰山了。泰山上漫山遍野大大小小的题字石刻就是最好的见证。据说泰山保留下来的历代石刻就有1400多块,成为奇观。您知道在这么多题字石刻中哪一块是年头最早的吗?那就是堪称泰山石刻之首的碑刻--李斯碑。
在碑刻如林的岱庙里,最珍贵,最有价值的,自然是刻于公元前209年的秦代李斯小篆碑,此碑历来被视为书法艺术的珍品,鲁迅誉之为“汉晋碑铭所从出”其遒劲若虬龙飞动,其清秀如出水芙蓉,举世瞩目,堪称瑰宝。现在李斯碑存于岱庙东御座内,我们今天能一饱眼福,目睹秦代书法艺术精品,的确是三生有幸。
秦望山会稽刻石李斯碑
秦望山原名秦柱山,为千灯悠久历史的见证。吴寿梦时(西元前585年-前561年)海寇经常来骚扰,就在千灯浦西的秦柱山上建烽火楼。“秦柱山高不过二寻(注:古长度一寻等于八尺)广不满一亩的土堆”。屯兵守卫,秦始皇曾登此山的烽火楼祭海,因而秦柱山改名为秦望山。清乾隆十一年挖取该墩泥土建通裕社仓,嗣后民间建房均在此墩取泥。解放前夕烽火楼已无迹。后于2003年,恢复旧貌。在绍兴正南约20公里处,古时又名南山高出群山,为众峰之杰入境便见峰顶无高木,因地迥多风所致 始皇帝三十七年(公元前210),秦始皇东秦槿头道度诸暨,大越以正月甲戌到大越,留舍都亭登临此山以望南海,故名秦望山南海即今曹娥江下游,<<史记太史公自序>>有少康之子,实宾南海可证明 不同地点方向也可以登此山马园水库边,后岭,濮坞,云门也都可以登此山,此行选择难度较低的路线据“舆地广记”记载:“秦望山在州城正南,为众峰之极,始皇登之,以望东海”,故名。《水经注》记述“秦始皇登会稽山,刻石纪功尚在山侧”。这山即秦望山。在会稽群山中也是独傲翘楚的。海拔5436米,周围丘陵起伏,多条河溪发源于此。是会稽山秦望、法华、兰渚、香炉、云门、委宛等众山的最高峰。有了一代大帝秦始皇与名相李斯的巡驾,使此山增加了不少历史人文色彩,再冠以古越第一峰的名谓,使原本荒疏落未的山林平添了些许生机,时有探险掠奇、追古论今者攀登此山。能有幸追随秦王赢政的足迹,在几千年后的今天登上此山,夫妇所求,实乃人生一大快事!秦望山的钟灵毓秀,也使它成为佛教弘法修行的道场胜地。千百年来,这里曾有大小寺院上百,僧人众多,其中不乏在佛教史上留下光辉篇章的名寺和高僧。至今依然能寻访到许多寺庙遗址,青山空谷间留有许多高僧大德的足迹和灵骨舍利。 古往今来,尤其是唐朝一代,罗隐、李邕、萧翼、薛据、皎然、白居易、陆亘、方干等众多骚人墨客,登临秦望并留下金声玉振,想来概与这种机杼和乖巧不无关联吧。而对“书法之乡”的绍兴,李斯在秦望山巅留下的289字的小篆《秦会稽山刻石铭》(俗称《李斯碑》),更是极为难得的瑰宝。
兴民谣有“香炉总算高,不及秦望一层腰”,足可说明秦望的雄伟。而要真正品味秦望雄姿,只能亲临攀登。
秦望山西南山麓有石级,可循级而上。穿过山道旁错落的山村,山道狭长,蜿蜒曲折,石级只稀稀拉拉地横在山道上,屈指可数。山村尽头,右侧有一水库,规模不大,而“小飞瀑”随处可见,山道两旁,则苍松翠竹,潇洒摇曳。及至石级连绵不断地出现时,就会无暇欣赏道旁景色,必须攒一把力,一级一级地向上攀登,八百余级,要想一鼓作气登顶,确非易事,到后来,步履会渐趋艰难。不过,空气的清新,会给攀登者以清醒的头脑,懂得攀登秦望是有苦亦有乐,滋味还是不错的。
走完石级,是崇福侯庙前的过廊。崇福侯庙已倾圮,但当年风貌犹依稀可辨:庙分两层,前为三开间正殿,中隔天井,登数级石阶至后殿,亦三开间,左右有庑廊、偏室,是僧侣栖息的禅房和生活用屋。查《越中杂识》中有崇福侯的记载:唐初越州总管庞玉,从太宗力战有功,出任越州,威望甚着,惠泽在民。及卒,邦人怀之,祀为城隍神。后梁开平中,吴越武肃王钱镠上其事,封崇福侯。南宋时,加封昭祜公,进忠应王。崇福侯即绍兴府城隍神,立庙于秦望山腰必有缘故,只是无碑文可考。
登秦望山,到此仅只“攀”的开始。要上山巅,一无石阶,二无山道,而要在比人还高的柴蓬茅草丛中找出一条鸟道来。山即崎岖陡峭,路也高低莫测,而且高山上即使晴天也会有雾岚,除要披荆斩棘外,还要淋露沐雾,艰难前途可以想见。这鸟道时断时续,有时依傍悬崖峭壁,有时又会碰到陡坡如滑梯,人无立足之处,得赖双手攀住树干草根,一步一步地爬拉而上,钻在比人还高的草木丛中,如入迷宫,一脚踏下去,是窖、是坑、是石、是土、是树根、是枯草败叶,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只能踏到哪里算里,听其自然。偶尔钻出密丛,得一方寸天地,迎面凉风袭来,沁人心肺。此等情趣,非亲历其境者是享受不到的。
登上秦望顶约需二小时。峰顶方不过十余步,怪石嶙峋,春日杜鹃遍地,这就是“越中杜鹃首推天衣”,以色白如玉,花缨如簇而著名的“天衣杜鹃”。“会稽刻石”相传在此,而《越中杂识》中是这样说的: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东巡会稽,刻石纪功,丞相李斯书之,取钱塘岑石刻文,石长丈四尺,广六尺,立于越东山上。文以三句一韵,字四寸,画如小指,是小篆字。南梁时,竟陵王萧子良守会稽,率僚属登山见碑,众误以四句一韵读之不竟,而使主簿范云读之乃竟,王以是器重范。此碑在梁代尚在,文也无恙。
南宋绍兴以前,字虽泐而石犹如故。而今存绍兴文管会的是元至正初,绍兴路推官申屠?以家藏旧本摹勒于府学稽古阁者,原刻石已佚。如果哪一年有攀登秦望者重新发现这块2000多年前的名碑,恐怕将会引起海内外的巨大轰动呢。
过去,秦望山上还有龙池、书法圣地云门寺、中国三论宗祖庭嘉祥寺、佛教圣地法华寺、天衣寺等胜迹,出几处处还是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著名历史人物有:
1、韬略鼻祖、兵家之宗——吕尚
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中国著名历史人物,商末周初人。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别号飞熊,因其先祖辅佐大禹平水土有功被封于吕,故以吕为氏,也称吕尚。
相传姜子牙72岁时在渭水之滨的磻溪垂钓,遇到了求贤若渴的周文王,被封为“太师”(武官名),称“太公望”,俗称太公,被周武王尊为“师尚父” 。
姜子牙辅佐武王伐纣建立了周朝,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纣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
周初分封,姜子牙被封为齐国君主,他治国有方,创建了泱泱大国,遗风犹存,累世相续,为后来的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五霸之首”而奠定了基础。
2、春秋第一霸的主谋者——管仲
管仲(公元前725-前645年),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有“春秋第一相”之誉,对内政外交政策进行全面的改革,制定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方针策略,被齐恒公任为上卿,尊称“仲父”。
执政四十年,因势制宜,分设各级官吏,选拔士子,赏勤罚惰,征赋税,统一铸造、管理钱币,制定捕鱼、煮盐之法;对外采取“尊王攘夷”的外交策略,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个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
他秉政三年,齐国大治,成为“五霸之首”。
3、奇谋成霸业、经商成巨富——范蠡
范蠡(lǐ),字少伯,汉族,春秋时期楚国宛地三户邑(今河南淅川县)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谋士和实业家。后人尊称“商圣”。
他出身贫贱,但博学多才。后至齐,父子戮力耕作,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使为相。范蠡辞而不受,后迁往陶地(今山东肥城湖屯镇陶山,幽栖寺本名“陶公幽栖寺”,俗称西幽寺,始建于宋代,紧邻范蠡墓。)经商积资巨万,世称“陶朱公”。
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乃中国儒商之鼻祖。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4、计关秦王朝兴衰成败——李斯
李斯(约前280年-前208年),秦朝丞相,河南驻马店上蔡县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千古一相。
李斯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秦统一之后,李斯参与制定了秦朝的法律和完善了秦朝的制度,力排众议主张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提出并且主持了文字、车轨、货币、度量衡的统一。
李斯贡献巨大,但是害死了韩非,后被赵高所害。
5、辅佐刘邦创建西汉王朝的谋略家——张良
张良(约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汉族,颍川城父(今河南省宝丰县李庄乡古城村)人。
曾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叔父项伯,使刘邦得以脱身。后又以出色的智谋,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最终夺得天下,帮助吕后扶持刘盈登上太子之位,被封为留侯。
他精通黄老之道,不留恋权位,晚年据说跟随赤松子云游。张良去世后,谥为文成侯。
《史记·留侯世家》专门记载了张良的生平。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评价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表现出张良的机智谋划、文韬武略。后世敬其谋略出众,称其为“谋圣”。
本文2023-08-05 12:57:1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1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