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鬼神辨证思想
作为中国中世纪以来最负盛名的哲学家,朱熹的学术思想虽然具有较浓的理性主义色彩,不过陈荣捷先生亦曾指出:“朱子实一最虔敬而富有宗教热诚之人”(《朱子之宗教实践》),其有关鬼神与魂魄大量的或哲理化或神秘主义的理论演绎就是例子。当前学界对朱熹的鬼神观已有较充分的讨论,对其魂魄观念却关注不多。
尽管《论语》里说“子不语怪力乱神”,但据《礼记·中庸》记载,孔子也曾对鬼神的形态、功能等做过较详细的解说: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
在孔子看来,鬼神无声无形,人难以耳闻目睹其存在,然而鬼神又随处皆能发显其盛“德”,使天下之人对之祭拜不已。朱熹在《中庸章句》中对孔子所言鬼神的形态与功效评价说:“鬼神无形与声,然物之终始,莫非阴阳合散之所为,是其为物之体,而物所不能遗也。”朱熹认为,自然万物的产生与消亡这一终始过程全由阴阳之气聚散而成;然鬼神乃理气合构所生,是阴阳二气中之灵秀者,因此,世上无一物中无气,亦无一物中无鬼神。对于人而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的鬼神亦在人体之中,并且是构成人的身形与“思虑营为”功能的主体。《礼记·礼运》道:“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朱熹便称赞“人者,鬼神之会”一说“说得好”(《朱子语类》卷八十七)。所以,当门人叶贺孙问:“鬼神便是精神魂魄。如何”朱熹便回答说:人身的言笑思虑功能与天地自然的风雨雷电等气象变化,都是缘于同样的天地阴阳之气的感应与聚合,这便是鬼神之功。天地宇宙是一个有机整体,人是这一有机体中的重要一分子,在物理构成方面人与天地万物相应相通,鬼神之盛“德”在天地之间和人体之内的运行表现也是一致的,故此人体“内外均无非天地阴阳之气”。而人体中的鬼神又即“精神魂魄”(《朱子语类》卷三)。那么,鬼神与魂魄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呢朱熹明确指出:“精气就物而言,魂魄就人而言,鬼神离乎人而言。”(《朱子语类》卷六十三)精气为所有事物所共有,因而从本质上说,鬼神与魂魄均为精气之流行;二者的区别则在于:魂魄仅是对应于人而言,鬼神则超越于人,并无专指。
此外,据《礼记·祭义》记载,孔子的弟子宰我问鬼神究竟为何物孔子答道:“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其中的“气”与“魄”,郑玄注曰:“气,谓嘘吸出入者也。耳目之聪明为魄。”(此处的“气”便是魂,而《礼记》中本就有“魂气”一说,如“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又曾引孔子之言曰:“若魂气则无不之也,无不之也。”)孔颖达则进一步疏解了上述孔子关于鬼神气(魂)魄的话:
“气,谓嘘吸出入也”者,谓气在口嘘吸出入,此气之体无性识也。但性识依此气而生,有气则有识,无气则无识,则识从气生,性则神出入也。故人之精灵而谓之神。云“耳目聪明为魄”者,魄,体也。若无耳目形体,不得为聪明,故云“耳目聪明为魄”。
在孔氏看来,气本无性与识,但识依此气而生,性是神出入之所由来,气被附上性识之后即“谓之神”;魄指人的耳目手足等知觉运动器官,是人的“聪明”等感觉与思维功能的形质载体,若无其存在,“聪明”也就无从显现,于是“耳目聪明为魄”,为“鬼之盛”者。从此处来看,孔颖达似乎是认为:气(魂)是人的生命产生和延续的基础,是人的精神所凭附之物;魄是人的感官功能所依凭的物质实体,即血肉之躯。
朱熹在此基础上则给予了魂魄的内涵与性质更加清晰合理的说明。他首先肯定气有清浊之分,“清者是气,浊者是形”。而“气是魂,谓之精;血是魄,谓之质。所谓‘精气为物’,须是此两个相交感,便能成物”(《朱子语类》卷八十三),质也就是形体。魂是清气,魄是浊气,二者交感合构成人的精神与肉体。魂魄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则表现在:“阴主藏受,阳主运用。凡能记忆,皆魄之所藏受也,至于运用发出来是魂。”魄为阴气,主人的记忆知觉的`“藏受”,是记忆知觉的载体;而魂为阳气,是记忆知觉的显发与运用。由此处看,朱熹似乎以魄为体,魂为用,二者乃体用关系。其中,“魂热而魄冷,魂动而魄静”。魂魄一热一冷,一动一静,热冷相济,动静互依,始终维持着一种动态平衡,以保障人体生命特征与各种智识活动的和谐稳定。所以,魂魄不得相离,“二者相离,则不得其和而死矣”(《朱子语类》卷八十七)。
随后朱熹强调道:“大凡说鬼神,皆是通生死而言。”(同上)认为鬼神魂魄之说最终往往就指向了人的生死问题。《周易·系辞上》曾说:“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认为通过推导人的生死之所由来即可了解何为生死,何为鬼神。朱熹对“精气为物,游魂为变”之说十分认同,如他在《答吕子约》的书信中阐述道:“精,魄也(耳目之精明为魄),气,魂也(口鼻之嘘吸为魂),二者合而成物。精虚魄降,则气散魂游而无不之矣。魄为鬼,魂为神。”在他看来,魂魄相合构成人物之生命,气散则魂游于空中,四处飘荡,而魄则沉降于地下,生命随之也就结束,这便是整个生死的基本过程。
总体来看,朱熹对魂魄给予的主要是一种类似于今天生命科学的学理化阐释,其中既有着自先秦以来的朴素的自然哲学思想的影子,也有着朱熹自己的独到认识。有人指出:“鬼神与魂魄一起构成了中国宗教思想的核心”(秦家懿:《朱熹的宗教思想》),而朱熹对鬼神与魂魄的讨论虽也难免受到宗教神秘思维的影响,但更多的却是体现出了一种理性主义的倾向,似乎很难被称之为完整的成系统的宗教思想。
1《搜神记》:一部记录中国古代汉族民间传说中神奇怪异的故事集,搜集了古代的神异故事共四百多篇,开创了中国古代神话的先河。《搜神记》所叙多为神灵怪异之事,也有不少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其中《干将莫邪》、《李寄》、《韩凭夫妇》、《吴王小女》、《董永》等,暴露统治阶级的残酷,歌颂反抗者的斗争,常为后人称引。
2《幽明录》:是一本汉族民间传说中神奇怪异的志怪小说集。为南朝宋宗室刘义庆集门客所撰。是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篇幅较大的一种。原书久已失传。《幽明录》继承了传统的仙怪题材,但也有创新,尤其是在鬼怪的人情化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使作品更有现实感。
3《搜神后记》:《搜神后记》与《搜神记》的体例大致相似,但内容则多为《搜神记》所未见。内容上略为妖异变怪之谈,而多言神仙;艺术上是芜杂琐碎的记叙减少,成片的 有关当地风土的民间故事。作者赋予这些山川风物丰富的人情美,所以显得美丽动人。一类是人神、人鬼的爱情故事。著名的有《白水素女》、《李仲文女》、《徐玄方女》等。
4《列异传》:志怪小说集,多为鬼神妖怪故事。如《谈生》写冥婚,《宋(一作宗)定伯》写宋定伯捉鬼卖鬼。其中许多情节为后世志怪小说所采用。《列异传》记述上至皇帝下到甘露(高贵乡公曹髦)年间的事,其内容正如鲁迅所说:“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记述的都是神仙鬼怪。
5《山海经》是中国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山海经》是一部记载中国古代国神话、地理、植物、动物、矿物、物产、巫术、宗教、医药、民俗、民族的著作,反映的文化现象地负海涵、包罗万汇。
6《封神演义》:一般俗称《封神榜》,又名《商周列国全传》、《武王伐纣外史》、《封神传》,亦是一部中国古代的神魔小说。包含了大量民间传说和神话。有姜子牙、哪吒、杨戬等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最后以姜子牙封诸神和周武王封诸侯结尾。本书以内容篇幅巨大、幻想之奇特而闻名于世。
1神怪,指神仙和鬼怪;鬼神怪异之物,大多数体型高大,体貌与人类有一定的差异,智慧比人类更高,精通某些超强法术。
2一般来说,人类将体貌俊美、高大、法力超强,维护人类生存平安的称为神,把体貌丑陋怪异、法力强大,危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称为怪。
3神仙和鬼怪;鬼神怪异之物。《史记·封禅书》:“复遣方士求神怪采芝药以千数。” 汉扬雄《法言·重黎》:“神怪茫茫,若存若亡,圣人曼云。”李轨注:“子不语怪力乱神。”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封禅》:“观《剧秦》为文,影写 长卿 ,诡言遯辞,故兼包神怪。”
我国对于鬼的观念源远流长,而神是从鬼中演化而来,古代人形容雷电闪电则是
用“申”来拟像代替,认为闪电变化莫测,威力无穷,是神的化身,最终衍化为
“神”。
在很久之前,神鬼是混在一起的,很多所谓的神,也仍然保存着鬼的名称,表现
最明显的就是与我们的释神鬼相关的雷神。神字就是从雷电中的申字衍化而来,
雷神作为神也是确切无疑的,但在众多历史文献中,仍保留雷鬼的描述,比如较
早记载的《搜神记·杨道和》,雷雨霹雳交加之际,杨举锄与雷鬼搏斗,砍伤了
他的屁股,雷鬼掉落地上,见鬼“唇如丹,目如镜,毛角长三尺余,状如六畜,
头似猕猴”。
直到南北两朝时期,随着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鬼神间才有了根本的区别,
逐渐产生了相对立的鬼和神的两大系统。
归根究底,神不过是鬼观念历史衍化的衍生和亚类。只不过因为社会统治的需要
,神才超越了鬼,获得至尊地位。
鬼最初作为稀薄的灵魂观念与魂与魄有关。古人认为魄主宰人的形体,人的各种
器官活动,而魂主宰人的精神,控制人的精神思维活动。其次,从人的发育过程
来看,是由魄到魂的发展,有了身体运作和呼吸,之后才能有精神思维认识的行
成。在子不语、聊斋中,一般主恶的是魄,善良的是魂,人死后魄和魂分离,不
受身体的束缚,所以有恶鬼和好鬼之分。
这是人的灵魂而言,古人相信万物皆有灵,无论是山中树和草,跃动的动物,还
是我们日常使用的物品,都有灵性。它们成精成魅,为祸为祟,兴妖作怪,我们
统称它们的灵魂为“精怪”,以别于人的灵魂的“鬼魂”。
精者,物之纯粹者,比如香精、酒精。精亦是精灵,希腊神话作daemon,一般指
的一种超自然的力量,经常指不属于任何特定的神的那种突如其来的超自然的干
预。精灵低于神(可能会死去)但高于人。
至于“怪”这个词,常见的情况是描述指代物种之灵的怪异行径。《论语·述而
》曰:“子不语怪、力、乱、神。”这里的“怪”用作名词,指怪异之物,古代
指不常见的自然现象的怪异之事。众多古籍记载大量的怪异之事、自然界的反常
现象,以作为改朝换代的预兆和根据。
可以说鬼魂(神)精怪完全囊括了我国古代神秘文化中的一切鬼怪精灵种类和他
们的行状活动。
孔子的鬼神观是什么呢? 关于“鬼神”一词,若分开使用,则“鬼”为“人所归”,亦即“人死为鬼”;“神”则泛指神明,如孔子所云:“山川之灵,足以纪纲天下者,其守为神。”(国语·鲁语)可见山川有灵,守山川者可称为神,推而至于有“百神”之说。在《论语》中,“鬼”与“鬼神”并未严格区分,用以泛指包括祖先在内的的神明界。首先要肯定的是:孔子从未怀疑鬼神的存在。
孔子对大禹没有任何批评,而第一项理由就是禹“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泰伯)。在此,显然可见的是:鬼神是指祖先,并且孔子若是怀疑鬼神的存在,则这句话毫无意义可言。其次,孔子批评某些人是:“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是其鬼而祭之,非谄也”。在此并未怀疑鬼神的存在。至于“敬鬼神而远之”(雍也)一语,则是回答“樊迟问知”的,既然对鬼神要“敬”,又怎么会质疑其存在呢至于他回答子路的“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一语,更未涉及对鬼神的怀疑了。至于“子不语:怪、力、乱、神”(述而)一语,则是强调孔子不谈论这四项题材。他不谈论的,并不代表“不存在”的,而是代表不合常态或者不易作合理说明的。
关于孔子的'鬼神观,在《论语》之外倒是有些材料可以参考。《礼记·祭义》的一段记载最为完整。其文如下:“宰我曰,吾闻鬼神之名,而不知其所谓。子曰:‘气也者,神之盛也;魄者也,鬼之盛也;合鬼与神,教之至也。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骨肉毙于下,阴为野土;其气发扬于上,为昭明,焄蒿,凄怆,此百物之精也,神之蓄也。因物之精,制为之极,明命鬼神,以为黔首则。百众以畏,万民以服。’”由这段文字看来,人死为鬼,身躯归于野土,没有什么作用可言;但是,人还有某种“气”,在死后仍可显示某种作用,或者说,仍可使活人感应其“昭明”(光景),“焄蒿”(气味)与“凄怆”(伤感)。这三种感应究竟是死者的神或气所产生的,还是活者的心灵能力所引发的,则并未说明。不过,重要的是,“合鬼与神,教之至也”依此可以推行教化,让百姓“畏服”,遵守某些行为规范,藉以安定人间秩序。
其次,在《中庸·十六章》直接连系鬼神的作用与祭祀的效应。其文如下:“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揜,如此夫。”的确;鬼神无形无状,但是它所产生的作用却盛大无比,在万物中无所不在。人们在祭祀时,会感觉鬼神的临在。其目的则在提醒生者“神的来临,不可猜测,人怎能懈怠呢”然后,隐微的将会显扬,一如真诚的意念与力量是无法压制的。换言之,人若能够“诚”,则可以感通鬼神。不过,这依然没有谈到鬼神“在其自身”是何种情状。儒家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此一原则,显然不可能谈论人死之后灵魂是否获得公平报应的问题。
以上所述的鬼神观,可以代表孔子当时(亦即春秋时代)知识分子的一般观念,显示了合乎理性又兼顾人文主义的精神。然而,对孔子而言,这种一般观念并不足以充分说明人生的终极信念。理由很简单,就是:如果光是肯定人死为鬼,而无法肯定善恶的报应,那么人在世间有什么必要非要行善避恶不可呢因此,在祭祀鬼神之外,孔子特别明白表示:他只向“天”祷告。也正因此,若要询问孔子的信仰,则他所信的是天,是像位格神一般的天。
战国时代的鬼怪书主要有:
《归藏》
《黄帝说》(40篇)
《汲家琐语》
《穆天子传》
《山海经》(郭璞注)
《禹本纪》
《伊尹说》(27篇)
……
两汉时期的鬼怪书主要有:
《汉武洞冥记》(郭宪著,四卷六十则)
《汉武故事》(班固著,存一卷)
《汉武内传》(班固著,存一卷)
《括地志》
《列仙传》
《神仙记》
《神异经》(东方朔著,一卷)
《十洲记》(东方朔著,一卷)
《蜀王本纪》
《徐偃王志》
《玄黄经》
《虞初周说》(943篇)
《异闻记》
……
六朝时期的鬼怪书日益增多,主要有:
《博物志》(张华著,400卷)
《集灵记》(颜之推著)
《旌异记》(侯白著)
《列异传》(魏文帝著,3卷)
《灵鬼志》(荀氏著)
《灵异记》
《冥祥记》(王琰著,10卷)
《齐谐记》(东阳无疑著,7卷)
《神仙传》
《神异记》(王浮著)
《拾遗记》(王嘉著,10卷)
《述异记》(祖冲之著,2卷)
《搜神后记》(陶潜著,10卷)
《搜神记》(干宝著,20卷)
《续齐谐记》(吴均著,1卷)
《宣验记》(刘义庆著)
《研神记》
《异林》(陆氏著)
《异苑》(刘敬叔著,存10卷)
《幽明录》(刘义庆著,30卷)
《冤魂志》
《甄异传》(戴祚著)
《志怪》(祖台之著)
……
唐代的鬼怪小说得以发展,主要有:
《博异志》
《补江总白猿传》(1卷)
《传奇》(裴铏著)
《独异志》
《古镜记》(王度著)
《河东记》
《集异记》
《秦梦记》(沈亚之著)
《湘中怨》(沈亚之著)
《续玄怪录》(李复言著,10卷)
《宣室志》
《玄怪录》(牛僧孺著,10卷)
《异梦录》(沈亚之著)
《游仙窟》(张文成著,1卷)
《酉阳杂俎》(段成式著,20卷)
《酉阳杂俎续集》(段成式著,10卷)
《枕中记》(沈既济著,1篇)
《周泰行记》(韦瓘著)
……
宋代的鬼怪故事主要有:
《太平广记》(344种,含鬼40卷)
《稽神录》(徐铉著,6卷150事)
《江淮异人录》(吴淑著,3卷)
《乘异记》(张君房著)
《括异志》(张师正著)
《洛中纪异》(秦再思著)
《幕府燕闲录》(毕仲询著)
《睽车志》(郭彖著,5卷)
《夷坚志》(洪迈著,420卷)
《唐太宗入冥记》
金元时期的鬼怪作品有:
《潮海新闻夷坚续志》
《诚斋杂记》
《续夷坚志》
《子不语》
……
“远离鬼神”是《论语》中的一句话,是孔子在樊迟求知识时的回答。樊迟,一个人,多次出现在《论语》中,求知求仁,可见这位同学也是一个很好学的人。但是他每次问孔子,得到的答案都不一样,很“孔子特色”。因为孔子总是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不同的事物给出最好的答案,所以要理解“敬鬼神”这句话,先从原文了解对话环境再去解释。
樊迟问道
樊迟问道。孔子说:“为人民服务的仁义,敬鬼神,可以说是人所共知。”问任曰:“仁者先难得,而后可称仁者也。”——《论语》
“知识”导致“智慧”。求知识不是求知识,是求智慧。樊迟问孔子:什么是真正的智慧?
什么是智慧可以包括很多方面。这一次,孔子的回答偏向政治。他说,“为人民利益服务,敬鬼神远,可谓知”。
服务就是服务,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孔子的意思是,如果你是一个从政的官员,你应该为老百姓服务好,不要做上帝说的事情。你要“远离鬼神”。这就是政治的智慧。
樊迟
孔子为什么从“从政”的方向回答樊迟的问题?
樊迟,一个出身并不特别好的人,是一个在苦难中长大的孩子。孔子评论樊迟说:“小人好,徐帆也好。”小人物不是现在意义上的汉奸,而是生活在底层的人。
孔子教给像樊迟这样的人一些实用的原则。子曰:“学而优则仕。”如果樊迟将来从事他的职业,他应该怎么做?这是孔子的回答。
与某人保持惊人的距离
孔子信鬼神。“孔子不谈怪力之乱”并不意味着孔子不相信鬼神,但在教育上,他应该以君子正道为标准,不能崇拜鬼神,否则就会受到鬼神的制约。
同样,如果你从政,想为人民服务(或执政),应该如何引导人民?很简单。要相信鬼神,你要对鬼神有尊重,但不能沉迷鬼神,不能迷信。
因为鬼神离我们太远了,所谓的人神各有各的方式,鬼神是天,但我们拿的是人性,“天道远,人性近”,鬼神的天道离我们很远。人性离我们很近,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人性中,你所经历的一切,比如做生意、从政、上学、结婚、社交是人性的一部分。
这才是领导引导人民的方式。鬼神离我们很远,我们保持尊重,但不能迷信。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做好自己的工作。如果我们是农民,我们应该好好耕种土地。如果我们是皇帝,就要把国家治理好。
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你将是一个明智的领导者。
鬼神
关于鬼神有很多解释。
在古代,那些大神是从人到神,人可以找到梯子与神沟通。姜子牙还能封神;后来,文学作品中人们创造的鬼神,如孙悟空、猪八戒,就是另一种;以及宗教带来的神灵。
对于普通人来说,鬼神只有三种:完全不信,相信存在,迷信。
在儒家孔子的情况下,要教给人民第二种:相信存在;杜绝第三种:迷信。
儒家对鬼神十分恭敬。为什么要牺牲祖先?因为古人认为,人死后,只有肉体死亡,灵魂依然存在,成为神或鬼。为什么祭祀是一种礼仪和祭祀,已经写进了儒家经典《礼记》?
儒家对鬼神的尊重体现在祭祀仪式上——“祭祀仪式有绰绰有余的尊重,但如果不够,就有绰绰有余的尊重。”这是把“信鬼神”限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反过来就是迷信。
因此,孔子对樊迟的回答是希望领导者在为人民服务或治理人民时,以合理的方式对待鬼神。
最后,请不要用今天的眼光去看古人的思想,否则,这个讨论就没有意义了。
本文2023-08-05 13:01:5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1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