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第一个有记录的夏朝是中国最早的朝代的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历史上第一个有记录的夏朝是中国最早的朝代的吗,第1张

夏朝,是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朝代,根据史书记载,夏朝是禹的儿子启在钧台废除了传统的部落禅让制,杀死益而称王,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但是,小编这里有个问题,那就是夏朝是中国最早的朝代吗?不是的话那中国最早的朝代是那个朝代呢?史书是有没有记载呢?现在,请大家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中国最早的朝代是那个朝代吧。

夏朝中国最早的朝代的吗?

如今的历史一直把夏朝当作中国的第一个王朝,然而,中国考古专家历经近十八个月的发掘,在浙江良渚遗址区内发现「中华第一城良渚古城,古城可能就是良渚国的首都。考古界视为是继上世纪河南安阳殷墟后中国考古界的另一重大发现。

跟还有学者指出,夏朝之前还有虞朝,古人也常将虞夏并称,所以小编大胆的认为,夏朝不是中国最早的朝代。最起码,夏朝之前是存在别的朝代的,至于这个朝代是良渚国还是什么朝代请看小编以下的讲解。

关于中国最早的朝代

据报导,新发现的古城大致以良渚遗址区内的莫角山遗址为中心,城墙东西长约一千五百至一千七百公尺,南北长约一千八百至一千九百公尺,略呈圆角长方形,正南北方向。这是迄今中国发现最大古城遗址。

考古发现将改写中国历史,也就是由现在认定的最早朝代夏、商、周,改成良渚为最先。因为根据出土的陶瓷碎片,古城年代不晚于良渚文化晚期,也就是距今四千年以前。

良渚文化距今五千三百年至四千年,中国本土上目前发现这一时代的古城约有六十多座,小的只有十几平方公尺,良渚古城达两百九十万平方公尺是最大的。

由于良渚古城遗址的建筑群从位置、布局和构造来看,有「中心祭坛和「中心神庙,不少人认为良渚时期的中心就在这里,上有宫殿,生活着王和贵族。

考古专家认为,以良渚文化覆_面之广,古城其实就是「良渚古国首都,良渚既为国就改写中国断代史。因此新发现非常重要。

良渚文化的分布主要在太湖流域,包括余抗杭良渚,还有嘉兴南、上海东、苏州、常州、南京一带;再往外,还有扩张区,西到安徽、江西,往北一直到江苏北部,接近山东。

考古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表示,良渚文化并没有消亡,而是在历史的过程中,逐渐发展继承下来了。

夏族起源

夏朝建立者启的父亲大禹像

据史书记载,在夏后氏建立之前,曾出现过夏部族与周围其他部族之间争夺联盟首领的频繁战争。夏部族大约是在中国古史传说中的颛顼以后逐渐兴起的。有不少古代文献均把夏族追溯到颛顼。 [16]  其中《史记·夏本纪》与《大戴礼记·帝系》称鲧为颛顼之子,但很多文献都说鲧是颛顼的玄孙(五世孙) [17]  :黄帝次子曰昌意,生颛顼,颛顼之子名鲧,鲧之子名叫禹,为夏后启(即夏启)父。 [18]  这些记述表明,夏族很有可能是颛顼部落的一支后裔,是黄帝后裔颛顼高阳氏与炎帝的一支共工氏通婚形成的一个部落,夏部落一开始居住于渭水中下游,后东迁至晋南、豫西伊洛流域。 [13]  [18-19] 

鲧禹治水

参见:大禹治水

最早有文献记载的一位夏氏族成员是鲧。《国语·周语》中说鲧作为夏族首领被封在崇,故称“崇伯鲧”。

鲧,公元前2037年至公元前2029年在崇伯位,他是在大河南岸中岳嵩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首领。有崇氏与在大河北岸太行山东麓的共工氏,都是富有治水经验的部落。 [20]  在尧舜时期,为了争夺王权,鲧与共工先后对尧、舜展开了激烈的斗争,都失败了。之后禹继承了鲧,为“崇伯禹”。这表明夏族早期活动于崇山附近 [21]  。当时河水泛滥,为了抵抗洪水不少部落形成了部落联盟,鲧被四岳推选领导治水,历时九年而最终失败。治水失败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他不善于团结族人及其他部落。《尚书·尧典》记载,尧最初认为鲧方命圮族、毁败善类而反对鲧领导治水 [22]  ,说明鲧在领导治水时,有不少部落对他不满。《尚书·洪范》与《国语·鲁语》中又提到“鲧障洪水”,说明鲧治水的方法主要用土木堵塞以屏障洪水,或许这亦是鲧治水九年失败的原因之一 [23-24]  。鲧治水失败后,被殛死于东方黄海海滨的羽山。

夏禹王立像 [25]

禹是鲧的儿子,鲧死后,禹受命,又联合共工氏以及其他众多的部落,在伊、洛、河、济一带,[26]  逐步展开治水的工作。 [27]  禹放弃了鲧“堵”的治水方略,改为以疏导为主,就是依据地势的高下,疏导高地的川流积水,使肥沃的平原能减少洪水泛滥的灾害。经过治理之后,原来大都集中在大平原边沿地势较高地区的居民,纷纷迁移到比较低平的原野中,开垦那些肥沃的土地。那些草木茂盛、禽兽繁殖的薮泽地,成为人们乐于定居的地方。 [20]  [28] 

由于禹治水有功和促进农业生产,夏部族势力增强,社会生产力有了显著的提高,这就为封建世袭制国家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史记·夏本纪》记载禹治水时“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其刻苦精神得到后世传颂,治水过程也促进了各部落族人的团结。

因此,夏朝建立的直接原因,很可能源自三皇五帝时代泛滥的黄河,由于洪灾长期影响着周边人民的生产生活,而大禹动员华夏各族展开的历时二十年的治水工作不仅空前的团结了华夏先民,也极大的提升了自己的声望。洪灾得到根治后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善,首个统一王权的产生也就得以奠定。

讨伐三苗

参见:三苗

禹治水有功,随后舜又派禹去讨伐三苗。禹屡败三苗,将三苗驱赶到丹江与汉水流域,巩固了君权。《墨子·非攻》中说道禹克三苗后,“别物上下,卿制大极,而神民不违,天下乃静。”这说明禹在治水与讨伐三苗胜利后,夏部族已成为部族联盟首领。

建立王朝

参见:禅让制、涂山之会、世袭制、有扈氏、皋陶作刑

相传尧、舜、禹时,部落联盟内采用“禅让”的方式“选贤与能”,推举联盟的共主。如尧老时,把“王”位禅让给了贤能的舜。[20]  [29] 

夏王启

舜把王位禅让给禹,禹在涂山召集部落会盟,再次征讨三苗。据《左传》记载“执玉帛者万国”参加了涂山会盟, [30]  可见夏部落的号召力。 [11]  有一次在会稽(浙江绍兴)部落会盟时,防风氏首领因迟到而被禹处死。古文献中亦记载禹以诸侯部落路途的远近来分别纳贡约多少,可见夏氏族对其周边部落经济上的控制。 [20] 

禹曾推举东方颇有威望的偃姓首领皋陶为继承人,以示对传统禅让制的尊重。 [31]  然而皋陶没有等及禅让,比禹早死。禹又命东夷首领伯益为继承人。

禹死后,益(伯益,也有人认为益不是伯益,而是同一时代的两个人)按照部落联盟的传统,为禹举行丧礼,挂孝、守丧三年。三年的丧礼完毕后,益没有得到权位,而启在民众的拥护下,得到了权位。

关于这一段历史的记载,说法不一:古本《竹书纪年》记载“益即位后,启杀益而夺得君位“;另一说”益继位后,有些部族并没有臣服益,而拥护启,并对益的部族展开战争,最后启胜而夺得权位。之后益率领着东夷联盟讨伐启。经过几年的斗争后,启确立了他在部族联盟中的首领地位“,但其共同观点是“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20] 

从此,禅让制被世袭制所取代。这标志着漫长的原始社会被私有制社会所替代 [32]  ,应该说是历史的一个进步。但是,一种新制度的建立,必然会遭到部分反对。随后不少倾向禅让传统的部族质疑启的权位。启都郊外的有扈氏仗义起兵,率领部族联盟向启都讨伐,与启军大战于甘。战前启称他的权位是“恭行天”的,这便是之后周朝天子论的雏形。启拥有中原民众的赞同,在人数方面占有绝大优势,最终击败有扈氏,罚贬做牧奴。这次胜利代表中原地区的主流社会观念已从原始的禅让制度转向了世袭制度。 [20]  [32] 

夏氏族原姓姒,但从启开始改用国名“夏”为姓。同时启不再使用伯这个称号而改用后,即“夏后启” [33]  。启能歌善舞,常常举行盛宴。其中最大的一次是在钧台,此即钧台之享,还在“天穆之野”表演歌舞。《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到启在舞蹈时“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 [34]  。甚至有些文献传说启曾经上天取乐舞。中国古老的乐舞文献《九辩》、《九歌》与《九招》均称启为其原作者。

启统治期间,其子武观时常作乱。《韩非子·说疑》说他“害国伤民败法”,最终被诛杀 [35]  。除了夏氏族内部的纠纷,为争夺部落联盟的权威,亦常常与东夷作战。

太康失国

参见:太康失国

夺取夏朝政权的后羿 [36]

夏启死后,其子太康继承后位。太康只顾游玩,不理政事 [37]  ,在位期间,夏部族权威削弱,东夷有穷氏部落趁机西进。东夷族有位善射的首领羿(即后羿) [38]  。羿率军从东夷属地鉏迁至夏后氏的属地穷石,与当地的夏人通婚,形成了有穷氏。羿在夏民的拥护下夺得了夏政。随之太康投奔斟鄩的斟鄩氏。 [20] 

羿夺得权位后并没有称王,而是把太康之弟中康立为王。但事实上国事全由羿来治理。此举引起不少部落的不满。其中主持天象活动的和氏与羲氏公开反对。羿说他们废时乱日,派胤率兵讨伐羲和二氏,战前作誓师辞《胤征》 [39]  ,在战中取胜。 [40] 

中康死后,其子相继位。随后投奔与夏同姓的斟鄩、斟灌二氏。从此,羿独承王位。羿好射猎,不善治理,得权后,他像太康一样,好狩猎而荒废国事。他废弃武罗、伯困、龙圉等忠臣,重用被伯明氏驱逐的不孝子弟寒浞。寒浞年少时因造谣惑众被伯明氏君主所逐,后被有穷氏首领羿收养,成为有穷氏的一员,得到重用。寒浞势力日益强大,后来趁羿在外射猎的机会将羿及其家人杀掉,霸其权、夺其妻,生下豷、浇二子。寒浞把戈封给了他的儿子豷,把过封给了他的另一个儿子浇。浇受父命率兵先后灭掉亲夏的斟灌氏与斟鄩氏,杀了在斟鄩躲避的相。相的妻子缗当时已怀下相的儿子,她从墙洞逃走至其母亲有仍氏家里避难,不久生下遗腹子少康。

少康中兴

少康 [41]

少康长大后,为有仍氏牧正。浇闻讯后,派人追杀有仍氏,少康无奈投奔有虞氏(舜之后裔),作了庖正。有虞氏首领虞思膝下无子,仅有二女。他将二女许配少康,赐给他田一成、众一旅,并把纶城交由少康管理。少康以纶邑为根据地组织余下的夏族民众,设官分职。派女艾到浇廷中密探,准备恢复夏室。 [42]  此时,躲避在有鬲氏的夏室遗臣靡得知少康准备夺回政权,亲自带领斟灌、斟鄩氏的残余民众与少康会师,联合击败了寒浞。复立少康为夏后。而后少康灭浇于过,又派他的儿子杼灭豷于戈。至此,控制中原三代四后近百年的东夷族有穷氏覆灭,结束了四十载的“无王”时期 [43]  。夏由此复国,建都纶城(今河南虞城县利民镇东南三十五里)。后世称“少康中兴”。

通过太康失国至少康中兴的这段叙史可以看到华夏族平定中原方国部落(尤其是东夷族)的历程[44]  。

少康之子杼(也作“予”)承后位。他了解东夷对夏室的不满,为了巩固在东方的势力,他把都城从原东迁至老丘。他重视发展武器和制造兵甲。文献中常常有“杼作甲”、“杼作矛”的说法。他还派人讨伐东部地区的东夷(山东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传说其获取了吉祥物九尾狐。夏朝的版图在杼的统治下扩张到了东海(黄海)之滨。杼在位期间是夏朝最昌盛的时期。夏人对杼格外尊重,为杼举行过“报祭”。 [21]  《国语·鲁语》说道“杼能帅禹者也,夏后氏报焉,”认为杼全面地继承了禹的事业。

杼之子槐在位时,东夷族与华夏族开始和平共处。其中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居于淮河、泗水流域的九个部落(即九夷)通常向夏后纳贡祝贺。槐逝后,其子芒继位。芒逝后,其子泄继位。这期间东夷族与华夏族逐渐同化。泄在位期间东夷族已基本同化,于是他开始向西方发展。同时,他开始对顺从夏室的方国部落封土封号。这便是数世纪后诸侯制的起始。泄逝后,其子不降继位。他曾多次率兵征讨西方的九苑。

暴桀亡国

不降死后,让其弟扃继承了后位。扃死,其子廑继位。廑继位后不久便病死,其堂兄不降之子孔甲继位。他改变了夏礼中祭祀祖宗的传统,开始着重恭顺天帝。《史记·夏本纪》记述道孔甲“好方鬼神,事*乱”。不少方国部落开始对夏室产生了不满,但华夏族与东夷族的关系仍然友好。这有可能是东夷族与华夏族的同化度较高的原因。

孔甲死,其子皋继位。皋死,其子发继位。这段期间,方国部落与夏室的关系恶化,氏族内部的纠纷也激烈化。从孔甲经皋与发,到履癸(即桀)内乱不止。

孔甲乱政后夏王朝的统治日益衰落。发死后,其子履癸(夏桀)继位。桀善武,“手搏豺狼,足追四马” [45]  。桀在位期间,夏室与方国部落的关系已经破裂。给夏上贡的部落不断地减少。桀因此还常常讨伐那些不顺从的部落。

夏桀失政图 [46]

古文献中说桀贪色,击败某个部落后会从那部落中挑选出所钟爱的女子带回宫作为妃子。《国语·晋语》提到的有施氏、《竹书纪年》提到的岷山氏、末喜氏都遭到了这种下场。其中末喜氏的妃子妺喜早已与伊尹结好,桀却在洛把她夺走,伊尹愤怒中奔投了商汤。

桀的屡次征伐也惹怒了不少较有权威的部族。有缗氏(舜的后代)因不服顺桀而被灭之。活动于今河南东部山东省西南部的子姓商部族正在夏乱这期间兴旺了起来。桀又因商不服的借口讨伐商首领汤并败之。汤被囚禁于夏台(一作钧台),随后被释放。除了夏室对外关系的恶化外,文献中还提到了桀在廷内用人失当。

夏桀 [47]

桀只顾自己享乐,不顾民众疾苦,大约在前1600年,商部族首领汤率领着方国部落讨伐桀。灭了亲夏部族韦、顾、昆、吾后,在仓皇与桀开战。汤的势力大,桀抵挡不过,边逃边战,最终败于有娀氏旧址。桀逃至鸣条(今山西安邑),汤追之,又在鸣条展开了大战。桀再次被击败,被汤放逐于历山(一作鬲山),与末喜氏同居,最后又跑到了南巢之山(今安徽省巢湖市 [48]  )并死于此处(《淮南子·修务训》稍有不同,说汤“整兵鸣条,困夏南巢,谯以其过,放之历山”)。

鸣条之战夏室覆灭,在方国部落的支持下,商汤在亳称“王” [49]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政权夏朝[4]  ,共传13世 [50]  、17王, [51]  历时472年, [3]  公元前1600年灭亡。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哪个呢?大家都会说是夏朝,不过夏朝实在太久远的,差不多是4000年前的事情了,所以在考古上面夏朝还有待更深刻的发掘,事实上更早的时候连商朝都有人怀疑,不过后来因为有了殷墟等考古证实,所以商朝被承认了。 不过,传说之前,夏朝还有一个朝代,这个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这就是虞朝! 虞朝?这个估计很多人连听都没听说过吧,那这是个什么朝代呢? 其实很多古籍中是记录了虞朝的,在《左传》、《国语》中,虞夏商周四代连称的文句不胜枚举,《墨子》、《司马法》、《吕氏春秋》、《礼记》等书中,也是把虞和夏商周三代放在并列的关系。 虞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可能存在过数百年的王朝,在夏朝之前。其位置大致位于今山西平陆西南,而舜是虞朝的最后一位君主。 这听着估计就有些悬乎,说实话连夏朝早期都有些虚无缥缈了,它之前的虞朝实在是令人好奇,因为在大家的印象中,太早之前的中华民族历史属于存疑时期,什么「 ”三皇五帝”,「 ”逐鹿之战”都有很强的神话传说色彩。 尧舜禹,通常的记录是,尧禅让给舜,舜禅让给禹,而禹建立了「 ”家天下”的制度,也就是说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但是也有些学者认为,这可能并不准确,事实上夏朝之前很可能还真的有一个以部落联盟为形式的王朝。 这是有考古证据的!根据考古发现,四千多年前黄河流域主要是龙山文化,处在金石并用时代,有一些原始的大型城市遗址,例如尧王城遗址、陶寺遗址等等,其中陶寺遗址已经存在成规模的宫殿和王族墓地。 而当时有虞氏部落在山西南、河南西北一带活动,都城在蒲阪。而舜禅让给禹后,禹把天子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开创了「 ”家天下”的夏朝。为维持自己的统治,禹和启对仍很强盛的有虞族进行了打压。禹将舜的儿子封于河南虞城,实际上是强迫有虞氏进行迁,这导致了有虞氏部落衰落。 不过,虞朝毕竟太早了,所以很多东西都无法证实,于是这个传说中的王朝,也带有一丝神话色彩,谁让咱们的历史过于悠久呢?很多事都无法流传了。

]夏朝[/b](约为前2000年—约前1600年),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朝代。根据史书记载,夏朝是禹的儿子启废除了传统的部落“禅让”制,杀死益而称王,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禹传子代替了以前的禅让制度,由禅让制变成王位的世袭制。夏朝共传13代,16王。夏朝其中心区域在今天的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据说启死后,太康即位,出现了一时的政权更迭,即所谓“失国”。再经少康中兴,重建夏朝。到孔甲统治时,夏朝走向衰落。此后,三传至桀,夏朝灭亡。约400年,后为商朝所灭。

由于夏朝没有文字直接流传下来,所以,长期以来对其了解还主要依赖古代文献的记载,包括夏朝的国王、官吏、军队以及刑狱情况。现代以来,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村遗址中大型宫殿、墓葬以及许多青铜器的出土,则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作为禅让的夏朝的政治、经济及社会文化、生活等等方面的情况。

[b]夏世系[/b]

夏朝君主于古籍中被称为后、夏后、夏后氏,亦有称之为帝者。自启至桀凡十三代,十六传,历四百七十二年(一说四百三十二年),是为后人所推算。如夏代的开始从夏禹算起,自禅让至履癸(禅让),则共十四代、十七王,前后经过了四百余年.

1、启——2、太康——3、仲康——4、相——5、少康——6、予——7、槐(芬)——8、芒(荒)——9、泄(世)——10、不降——11、扁(局、禺)——12、胤甲——13、孔甲——14、皋(吴、皋苟)——15、发(发惠)——16、履

[b]夏朝的建立[/b]

标志着漫长的原始社会被私有制社会所替代,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但是,一种新制度的建立,必然会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夏启即位后,在钧台大宴各地首领,以期对他的地位予以确认。有扈氏对启破坏禅让制度的做法十分不满,拒不出席钧台之享。夏启发兵对有扈氏进行征伐,大战于甘,有扈氏战败被灭。这次战争的胜利,使新生的政权得到初步巩固。

一种新制度的建立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一个新政权的产生,也面临缺乏统治经验的问题。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政权,即使是在起进步作用的上升阶段,也改变不了统治者剥削、掠夺和贪图享乐的本性,统治集团内部围绕权和利的争夺成为不可避免。因此,夏启死后,出现了五子争权斗争。太康即位后,政事不修,沉湎于酒色之中,有穷氏的首领羿乘机夺取了政权。直至后羿被他的大臣寒浞所杀,相之子少康逃到有虞氏,得到有虞氏的帮助,组织夏的旧部,积蓄力量,乘寒浞内部混乱之时,出兵打败了寒浞父子的力量,夺回了政权,才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这就是夏代历史上出现的「太康失国」、「后羿代夏」和「少康中兴」的事件。

夏代末年,夏王室内政不修,外患不断,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夏桀即位后不思改革,骄奢*逸,筑倾宫、饰瑶台,挥霍无度。他日夜与妹喜饮酒作乐,置百姓的困苦于不顾,百姓指着太阳咒骂夏桀。大臣忠谏,他囚而杀之。四方诸侯也纷纷背叛,夏桀陷入内外交困的孤立境地。商汤看到伐桀的时机已经成熟,乃以「天命」为号召,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要求大家奋力进攻,以执行上天的意志。鸣条之战,商汤的军队战胜夏桀的军队,桀出逃后死于南巢,夏王朝从此灭亡。一个强大的国家经历了四百余年历史,却被一个小国所灭,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震惊与思考,所以后来出现了「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的告诫。

由于流传至今有关夏代的史料十分匮乏,所以历史上是否有夏代存在,曾被许多人怀疑。但是《史记·夏本纪》中记载的夏代世系与该书《殷本纪》中记的商代世系一样明确,商代世系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得到证实,因此《史记·夏本纪》中所记的夏代世系被多数学者认为是可信的。这样,在考古学家对安阳殷墟、郑州商城等商代的物质文化遗存有了进一步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夏文化探索的研究课题,希望用考古手段去找到夏代的物质文化遗存,进而恢复夏代历史。

古史学家依据文献资料,提出有两个地区可能是夏人的活动地区:一个是河南西部嵩山附近的登封、禹县和洛阳平原;一是山西南部的汾水下游地区。因为传说中夏代的都邑和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大多同这两个地区有关。1959年开始「夏墟」调查,拉开了夏文化探索的序幕。四十年来在豫西、晋南开展了一系列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使夏文化探索的目标逐渐缩小。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以偃师二里头遗址命名的「二里头文化」(包括二里头类型和东下冯类型)和豫西地区的「龙山文化」是探索夏文化的主要对象,并对夏文化问题发表了各种看法。惟因缺乏文字等直接证据,目前学术界对哪种遗存是夏代文化还没有形成共识。但是无论是豫西地区的「龙山文化」还是「二里头文化」,均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资料,它为最终解决这个问题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b]夏朝的疆域[/b]

夏朝的疆域西起河南省西部和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起湖北省,北至河北省。当时夏的势力延伸到黄河南北,甚至长江流域。夏王朝建都阳城(今河南省登封的东部)、酌鄩(今河南省登封的西北部)、安邑(山西省夏县西北部)等地。

[b]夏朝的科学技术[/b]

在夏代,农业文明到了很高的程度,传说禹的大臣仪狄开始造酒,夏王少康又发明了秫酒的酿造方法。为了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探索出农事季节的规律,现代仍旧流行的有时称为夏历的农历就是那个时代发明的。

禅让有一定发展。有一大批奴隶从事畜牧工作,还有一些专门从事畜牧业的氏族部落。马的饲养得到很大重视。此外制陶业在夏代可能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极为重要的行业。至于青铜器,中国已经发现了二里头文化的铜刀。如果二里头文化被认为是夏朝时期的文化,那么这件青铜器就是夏朝时期的。夏朝人使用的工具都是以石器为主。夏朝都城出现了车,但还不能确认是人力车还是马车,因为车辙只有1米宽,和商朝的2米宽车辙不同,禅让已经确认使用马车了。

夏朝 (约公元前 2070至 约公元前 1600)

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六世纪,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王朝时期。标志着中国若干万年的原始社会基本结束,数千年的阶级社会从此开始,他的诞生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夏朝总共传了十四代,十七个王,延续近五百年。(夏朝的世系年代无定说,此为一家之说)

夏禹治水有功,被禅位为天子,成为夏王朝的建立者。禹即帝位后,都于阳翟(音「敌」,今河南禹州市),又曾都安邑(今山西安逸)或平阳。他一再会合诸侯,并将中国分为九州(历来说法不一,有禹贡九州、尔雅九州、周礼九州等分别。一般乃指周礼九州,为扬、荆、豫、青、兖、雍、幽、冀、并),定贡赋的制度。

九黎,三苗的侵扰,是远古时代的严重编患。「少昊」、「颛顼」的时候,黎、苗继作乱,尧、舜曾征讨,至大禹时代才将之平服。从此,长江中游平定,黎、苗不再北侵。这是远古对抗南方部族的一长期的艰苦战争。

禹既治平水患,又征服黎苗,功业甚大,因此得到「大禹」的尊称。大禹死后,他的儿子破坏禅让的传统,自立为王,恢复了黄帝王朝初期父子相传的古老制度。从此,王位的传子不传贤,实行世袭制度,开始了古人所说的「家天下」。这是一种政治上的进步。

夏启即位后,很能继承大禹的事业,可惜死后,他的儿子「太康」无能,被一位诸侯首领、传说中「嫦娥」的丈夫「后羿」所逐。太康死后后羿立太康的之弟「仲康」为夏王,但实权操纵在后羿之手。仲康死后,其子「相」立,后羿被他的臣子「寒浞(音「浊」zhuoˊ)」所杀,又杀「相」自立。当「相」被杀时「相」的王后「缗(音「民」minˊ)」正在怀孕,逃奔到「有仍」(今山东济零县),生「少康」。「少康」长大后,就收聚夏的残存势力,灭掉「寒浞」,光复夏王朝。史称「少康中兴」。少康之子「杼(音「注」zhuˋ)在位时拥有一支比较强大的武装,彻底肃清了「寒浞」的势力,并征伐东夷,使夏王朝发展到了鼎盛。其后的五代六王,社会比较安定,经济持续发展。夏王朝的统治,东至东海、西连西河、北及燕山,南逾江淮。当时已经能冶炼较好的青铜,生产了不少的青铜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商品交换也有所发展。有了比较进步的阴阳合历和干支记日的方法。第十五代夏王「孔甲」,好方术鬼神、*乱,引起诸侯的反叛,夏王朝逐渐衰败。「孔甲」再三传到「履癸」(夏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不务修德,奢侈无度,杀人无数,四处用兵,劳民伤财,以致民众反抗,诸侯叛离,终于被「商汤」所灭。

由于流传至今有关夏代的史料十分匮乏,所以历史上是否有夏代存在,曾被许多人怀疑。但是《史记.夏本纪》中记载的夏代世系与该书《殷本纪》中记的商代世系一样明确,商代世系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得到证实,因此《史记.夏本纪》中所记的夏代世系被多数学者认为是可信的。

可参阅http://wwwgreatchinesenet/emperors/xiachaohtm

中国最早的朝代是禹在公元前2070年建立的夏朝。夏朝(约为前2050年—约前1600年),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朝代。根据史书记载,夏朝是禹的儿子启废除了传统的部落“禅让”制,杀死益而称王,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

夏禹传子代替了以前的禅让制度,由禅让制变成王位的世袭制。夏朝共传13代,16王。夏朝其中心区域在今天的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

夏朝的建立,相传尧、舜、禹时,部落联盟间采用“禅让”的方式“选贤与能”,推举天下的共主。尧老时,把“王”位禅让给了贤能的舜,舜老的时候,把“王”位禅让给了禹,但禹老时却把“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从此,禅让制被世袭制所取代。

夏朝的巩固夏朝建立不久,太康失国,为羿所夺。羿信寒浞,为其所杀。四十余年,政局动荡。相子少康几经艰辛,在有虞等部帮助下,攻杀寒浞,使夏王朝重新复苏。此后,经几代努力,夏王朝日渐强大,以中原为中心,疆域东到大海,西到西河,北及燕山,南至长淮。

夏朝的灭亡,孔甲乱政,夏王朝江河日下。至桀时,统治阶级腐朽不堪,造倾宫、瑶台,宠妹嬉,不理政事,不听忠言,赋敛无度,民怨四起。商汤兴兵讨伐,桀逃往南巢而死。夏自禹至桀,历十四世十七王,存在了将近五百多年时间。

夏朝之前可能还有个朝代——虞朝

这里所谓的虞朝就是指史书上记载的有虞氏、虞舜,指的就是舜帝姚重华。姚重华字为有虞氏,氏族公社的一个部落。为什么名字叫“重华”?传说舜的眼睛是双瞳仁,故为“重”。“华”字可能为华夏族的华族之意。据运城学者王雪樵前几年《运城报》专文,“华夏”二字追根溯源到夏县的“夏”,河津华谷的“华”。这两个地方是中国华夏民族的发源地。王树民同志的论文认为,我国古代历史上,世人通称夏、商、周三代。某些古籍却称虞、夏、商、周四代。夏代以前,明确称道的政治事迹,只有尧、舜、禹相禅让一事,并说舜在位50年。而夏商周各传位数百年,称帝王名号都在10人以上者。有虞氏作为一个朝代而言,似乎十分勉强。但《韩非子·显学》说“虞夏二千余年”,按照这种说法,有虞氏绝非只有一代五十年。现今的史书上说“夏王朝统治了四百多年”去年在中央电视台看到历史学家断代史的最新研究成果,确定夏为471年,据此虞朝当是1520多年。王树民同志考证《国语》、《左传》、《史记》及《五帝德》、《帝系姓》等著作,可以列为有虞氏的世系15个名号,也就是说虞朝传位有15个帝王(幕、穷蝉、敬康、句芒、虫乔牛、瞽瞍、舜、商均、虞思、箕伯、直柄、虞遂、伯戏、虞阏父、胡公满等)。既然有虞氏的姓氏可以考定,其历史地位不难得出正确的结论。

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而真正有文字记载的并没有那么多,商代到现在,也就是四千年左右,这里所说的五千年是指从文字记载得知的从炎帝和黄帝诞生时开始计算,也可以说炎帝和黄帝也是夏朝时候的人,而且还是开国皇帝。甲骨文是在距今大约四千年时期出现,而考古学家考证的那些刻在石壁上的文字却比甲骨文要早最少两千年时间,两千加四千,那么也就是说,在六千年以前中国就已经有文字了,但是夏朝到现在才五千年的时间,那么还有一千多年,又是什么朝代呢?

有虞氏是上古时代的一个古国,也是夏以前的一个独立的朝代名。夏以前的朝代是虞,春秋时人还言之凿凿。不幸的是春秋以后文献散失,有关虞代的史料大量湮没;战国以后文献中所述的虞史传说又大半经过了诸子的加工改造,可信性大大下降。近代辨伪思潮兴起以后,古史辨派的学者们索性从信史中将虞代一笔勾销,将夏以前的古史一古脑儿归于“神话传说时代”。现在通行的大中学校历史教科书以夏朝的建立作为中国阶级社会的开端,不但使虞非朝代说的影响空前扩大,而且促成了虞非朝代说与虞属原始社会说的合一。这样一来,我们在探讨中国阶级社会的开端时就不得不回头对虞非朝代说的论据重新作一番验证了。

“夏商周”和“虞夏商”两个不同的“三代”概念。最明显的例子是《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所证史墨的话:“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三后之姓,于今为庶,主所知也”。‘后”君也,天子也“庶”者,天子之异姓也。“于今为庶”者,谓此三后在周以前都曾贵为天子而其姓为嫡,今日却早已随着天子地位的丧失而沦为庶姓了。春秋时姬姓仍为嫡姓,“于今为庶”的三后非虞夏商三代而何“三后”中夏商二代均为独立朝代,何以虞代必须例外不仅如此,由于虞为朝代与夏商无别,所以西周建国后还对其后裔优予礼遇,“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诸陈,以备三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陈与宋、杞合称“三恪”同受周人的客礼待遇,正是虞、夏、商三王历史地位相埒的确证,可知虞夏商的三代概念早在西周初年就已形成。如若不然,周人何以不按后期儒家所谓周世“尊贤不过二代”的说法将陈排除在外而只备杞、宋二恪?又何以不将封于祝的黄帝之后和封于蓟的尧后一并增入而合称“五恪”?

1/2

最近在良渚发掘出京畿规模的古城了,其土龄在夏商周之上,先人早有记载:《周书》而上是《商书》,《商书》而上是《夏书》,《夏书》而上,赫然便是《虞书》。良渚就是虞朝都城!而且当时良渚文化的波及范围,谈不上小国寡民目前发现良渚文化的地方有浙江 江苏 安徽 江西范围也有30万以上公里。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