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咨询咨询顾问的圣经(原书第3版)》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完美咨询咨询顾问的圣经(原书第3版)》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第1张

《完美咨询》((美)彼得•布洛克)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gD-vdC6fCGuNrWjnmEKeYw

 提取码:jnzz      

书名:完美咨询

作者:(美)彼得•布洛克

译者:黄晓亮

豆瓣评分:73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3-1-1

页数:352

内容简介:很多人认为自己获得了MBA学位,掌握了大量的管理知识,咨询过程就是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客户。事实上,管理咨询是一项智慧与智慧碰撞、人与人沟通的职业,需要很强的专业技能。无论你是一位掌握了许多管理咨询方法和工具的经验丰富的咨询师,还是刚刚步入管理咨询这一行业的菜鸟,你都必须关注管理咨询的技能。

本书开篇就指出咨询顾问需要具备的3种技能:专业技能、人际交往技能、咨询技巧。专业技能就是与咨询的问题相关的专业知识,对管理咨询来说,就是有关管理的专门知识,包括人力资源、营销等。人际交往技能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倾听能力、据理反驳能力等。咨询技巧则是指咨询全程涉及的各种专门技巧。

作为一个咨询顾问,首先需要掌握的是咨询技能。咨询顾问的工作不是凭借自己有限的经验,而是利用分析并解决问题的技巧来帮助客户。每一个想要从事咨询工作和正在从事咨询工作的人,都非常需要阅读本书,从而系统性地了解和掌握咨询技能,成为一个咨询专家。

现在,越来越多的管理者把他们的作用界定为咨询型或推动型的。管理者从命令、控制的角色转变为更加富于指导性的角色。在向更为扁平、更加灵活的组织模式转变的过程中,控制型老板已经变得行动缓慢、成本高昂。本书提供的系统方法和技能同样适用于一般公司的管理者。

作者简介:彼得•布洛克(Peter Block)

知名咨询师与畅销书作者,授权、管理工作、选择问责以及社区调解领域的咨询专家。出版有包括曾经两次再版的《完美咨询》在内的7本畅销书。他还是设计学习培训公司的合伙人,该公司是一家面向个人的研讨会培训公司,为客户培育本书中所强调的重要咨询技巧。

《资本家的圣经》([美] 格莱琛•摩根森)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b7ny

书名:资本家的圣经

作者:[美] 格莱琛•摩根森

豆瓣评分:78

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年份:2011-1

页数:277

内容简介:

一切你想知道、需要知道,却不好意思问出口的资本主义的秘密

了解资本主义及其运作机理的最佳指南

一句话推荐理由:真正的“资本家”,需要有全球意识,因为经济就像天气,是具有蝴蝶效应的。风暴的发源地也许与你相距万里,但最终你可能仍不能幸免于难。

为什么资本主义会成为几个世纪以来世界经济系统的倾情之选,对于许多人来说,它恐怕仍蒙着神秘的面纱。

什么是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资本主义将走向何处?

它如何影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全球化的真正含义何在——它会如何影响你的银行帐户?

由《纽约时报》资深商业与财经编辑、专栏作家格莱琛摩根森编著的《资本家的圣经》正在被无数“资本家”奉为案头必备的经典。它是你了解资本主义及其运作的最佳基础指南——从令其生辉的伟人,到支撑其发展的机构和机制;从频见报章新闻,你却始终不解其义的财经流行词,到资本主义经典著作摘选,如果你要追求对这个塑造了今日美国的经济制度的全面了解,进而懂得世界经济兴衰变化的奥义——或者你只想在与朋友的对话中能够就资本主义话题侃侃而谈,请跟随作者冷静客观、凝炼准确之史笔去一窥资本主义的那些人、那些书、那些事。

作者简介:

格莱琛•摩根森(Gretchen Morgenson)

《纽约时报》资深商业与财经编辑、专栏作家。80年代在添惠证券投资公司(Dean Witter Reynolds)从事股票经纪人工作,这让她以财经记者鲜有的知识深度与怀疑精神蜚声业界。自1998年起研究全球金融市场,因其报道华尔街时“锐利而深刻”的笔锋获得“普利策奖”。

《破译圣经》(苏拉米·莫莱)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Nf2kGaHp4357rqHk-DWxhA

提取码:zdvc    

书名:破译圣经

豆瓣评分:67

作者: 苏拉米·莫莱

出版社: 吉林摄影出版社

出版年: 1999-05

内容简介 

寻找上帝的天国

这是一部关于《圣经》的书;

这是一部关于天国的书;

在这部书中,我们将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专访,与上帝的羔羊甚至上帝本人进行对话,并进而寻找上帝的天国!

对于亚当和夏娃的子孙们来说,自从来到地球的那一天起,他们便开始了寻找上帝天国的人生旅程,直至生命的结束;对于那些上帝天国的虔诚信徒们来说,不论他们的上帝被冠以怎样的名称,面对世俗生命的行将结束,他们也许的的的确确既没有恐惧,更没有哀愁,因为他们即将回到"神"的怀抱,回到上帝的天国! 那么,上帝的天国究竟在哪里?它何以能如此吸引人,使凡尘俗世的芸芸众生为了能在来生踏入那神圣的净土而不惜耗尽现世生命的全部心血?很显然,天国是美丽的,也是神秘的。正是因为它的美丽,才使得人间朝觐者的大军"浩浩汤汤",永世不绝;正是因为它的神秘,才使是尘世探秘者的队伍源源不断,前仆后继。但不论它美丽也好,神秘也罢,在今天绝大多数人的眼中,上帝的天国似乎永远只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幻象之物。

作者简介

米菈·罗兹是《死神》中的人物,属蓝染惣右介破面军团,赫丽贝尔的从属官之一,使用大剑形的斩魄刀。 米菈·罗兹与阿帕契不合,先是冷静但很容易激动的家伙。

安妮宝贝对谈著名藏书家韦力——关于古书、古典文化,对风雅和优美投以深深爱慕,对高洁和矜持不失信仰。

含大量珍贵古籍照片,四色全彩印刷,还原古书沉淀百年之精之纯之美。

“对风雅和优美投以深深爱慕,对高洁和矜持的情操不失信仰,这样的辰光貌似已一去不复返……被新世界的衍生物所包围的我们,对历史及传统,如何欣赏、表达、维持和保护。”——安妮宝贝

“我们今天所谈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怎么体现?靠的就是这些古书。我总想告诉别人,美之所以为美,到底是怎么回事。”——韦力

《古书之媒》(韦力)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v6bs

书名:古书之媒

作者:韦力

豆瓣评分:84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4-11

页数:433

内容简介:

韦力谈《古书之媒》:

《古书之媒》是一个系列,共有4本书,每本选择四五位人选进行细致访谈。因为恰好11月就是中国古书拍卖20年的时间节点,所以顺应先推出了《古书之媒——感知拍卖二十年摭谈》。另外三本则分别谈北方的古旧书市中心琉璃厂、南方的中心上海福州路以及介绍国内著名的书商。

从古至今大家对于书商都没有一个大的评价,但我其实对书商是怀有感激之情的,有了书商才有了古书流通,他们才是古籍流通最重要的人。也正因为此,此系列书把一些能梳理的东西整理出来,取之“媒介”之义。

这系列书难度大、关键就在于访谈提纲的设置。为了达到预期效果,花费大量时间在提问上,比如准备苏州90高龄书商的访谈,就拟了近160个问题。——韦力

内容简介:

《 古书之媒——感知拍卖二十年摭谈》为我国民间藏书名家韦力先生同嘉德拍卖有限公司古籍善本部总经理拓晓堂的对谈录。全书分七个部分,详细解读了近二十年来我国古籍拍卖的奇书、奇人、奇事。二十年古籍拍卖的点点滴滴,见证一段段历史、一个个家族的兴衰、一个个爱书人的喜怒哀乐与痴情。喜的是好书得藏,文化得以传承;悲的是错失良缘,斯人斯书已失。

本书隐含着古籍鉴别、版本选择、价值判断等专业知识,介绍了这二十年来我国市场上出现的一些重要古籍的收藏价值及流传情况,以及一些大藏家藏书历程,从中可见他们的人生趣味及其对传承文化的拳拳之心,并从古籍拍卖的征集、图录、封面、估价、佣金、保证金等方面全面展示了古籍拍卖的市场运作情况以及它对保护、传承我国古籍的重要意义,对认识我国古籍善本的流传及保存状况大有裨益。

编辑推荐:

1. 韦力,中国民间藏书第一人,继《古书之美》后又一力作;拓晓堂,中国古籍拍卖的****,开创中国古籍进入拍卖市场的先河,确立古籍善本每年春秋大拍的惯例。

2. 《古书之媒》的“媒”,是指韦力和嘉德拍卖的拓晓堂对谈,有旗鼓相当的舒畅感,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娓娓道来古籍拍卖二十年的风云秘事和喜乐悲苦,是了解古书文化、版本鉴别及价值判断的必读之作。

3. 本书不仅汇聚萧盅友、黄裳、黄永年、韦力、拓晓堂等一批大家的藏书经历与心得,而且从古籍拍卖的征集、图录、封面、估价、佣金、保证金等方面全面展示了古籍拍卖的市场运作情况,看完即可基本了解古籍的流通和运作。

4. 几百册毛边本一上市,顷刻被抢购一空。

5. 四色彩印,用纸考究,收录近百幅重要古籍的书影,还原古书之厚重与优美。

作者简介:

韦力,著名藏书家,收藏有7万余册古籍善本,被认为是中国民间收藏古籍善本最多的人。故宫博物院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中国嘉德等数家拍卖公司学术顾问相关著述有《古书收藏》《批注本》《书楼寻踪》《芷兰斋书跋初集》 《芷兰斋书跋续集》《中国古籍拍卖评述》 等。

拓晓堂,原供职于国家图书馆,1994年加入中国嘉德拍卖有限公司,是年秋,组织中国古籍善本第一场专场拍卖会,开创了中国古籍进入拍卖市场的先河,并确立了古籍善本每年春秋大拍的惯例。

《花卉圣经》([荷] 斯奥道勒斯·克拉迪斯)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YCdeP9YjUbvlGn6aRCtA0A

提取码:yimm    

书名:花卉圣经

作者:[荷] 斯奥道勒斯·克拉迪斯

豆瓣评分:91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3-06

页数:215

内容简介:

这本花卉图谱,是从16世纪试图再现伊甸的“主教花园”和刚发现的美洲大陆的新奇花卉,到19世纪末在喜玛拉雅山上的冒险收集,本书的179幅花卉图谱,选自数十本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图谱画集,这些西方“地理大发现”中激动人心的物种记录,每一幅都是由300多年来最杰出的花卉画家精心绘制而成,本书所选的这些制作精美、描绘生动的花卉图谱,不仅是对各种新奇物种的系统整理和形象再现,更在其一丝不苟的不动声色中,记录了16世纪以来西方“发现世界”的狂喜。

其每张,都已以数十种语言,数百种版本连续三百年流布世界各地。这些作品,代表着植物图谱绘画专业的最高水准,至今未被超越。

这本书是人类最有活力的时期,蓬勃发展的科学、无穷探索和冒险精神所催生的产物。它包含着科学的专业精神和神圣之受,融最虔诚思想和高最超技艺于一体而再现世间的神奇美丽。

作者简介:

斯奥道勒斯·克拉迪斯

他曾在荷兰北部的雷登大学·负责教学及照料该学校医药教学用的花园,后采他转而专职为花园中的植物制作档案。到去世时,他共留下了4000个植物标本以及六本关于各种植物花卉的写生册子,使得他在16世纪草药研究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皮埃尔—约瑟夫·雷杜德

雷杜德出生于法国的一个画家世家,曾是著名花卉画家斯潘东克的学生杀助手,后又师从植物学家德布鲁戴尔,使得他的绘画作品有严格的学术性与写实性。1788年,他被法国皇室任命为宫廷专职画师,从1798年开始为约瑟芬的梅尔梅森城堡花园工作,出版了最著名的几辛专著《百合》、《玫瑰图谱》等。他一生为近50部植物学著作绘制了插图。

约瑟夫·达顿·胡克

他与威廉·杰克逊·胡克是英国暮名的父子植物学家。小胡克曾到过南极、喜马拉雅山考察,发现了一定数量的植物新品种,并带回一些植物的素描图谱。而学识渊博的老胡则修正部分花卉图谱,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完善了其子的研究。他们所编写的有关喜玛拉雅山地区特有的杜鹃等植物的书,有着无可替代的科学价值。

约翰·林立

植物学家约翰·林立不仅是伦敦皇家园艺协会的秘书,而且还是当时著名的植物学家。他对培育植物有着浓厚的兴趣.著有玫瑰专著《玫瑰植物学历史专论》和《毛地黄专伦》,对这些植物的组成,功用等进行了详实的描述。其中关于毛地黄的著作填补了当时该属植物的研究空白。

艾米·邦普兰德

他曾与德国著名近代气候学。植物地理学、地球物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亚历山大·洪堡(Alexanden von Humboldt,1769-1858)一起前往南美洲等地探险,共发现了约6000种植物,其中绝大部分为新发现。

《古书之爱》(韦力)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X2tTuO97o1VbYAA021K88w

提取码:1234    

书名:古书之爱

作者:韦力

豆瓣评分:73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年份:2016-4

页数:264

内容简介:

古书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书之爱》中收入的文字,既有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讲座,也有记录拍书经历的《甲午春得书记》及长篇访谈录,作者所言都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内容丰富,极有参考价值,处处见出一位藏书家对古籍和传统文化的挚爱。

作者简介:

韦力,著名藏书家,故宫博物院兼职研究员。浸*古书三十年,私家藏书当世无两。留心古书版本、递藏掌故之外,致力于中国古代藏书家遗迹的考察与研究。著有《批校本》、《书楼寻踪》、《鲁迅古籍藏书漫谈》、《中国古籍拍卖述评》、《芷兰斋书跋》、《古书之美》(合著)等。

《古书之爱》(韦力)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书名:古书之爱

作者:韦力

豆瓣评分:73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年份:2016-4

页数:264

内容简介:

古书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书之爱》中收入的文字,既有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讲座,也有记录拍书经历的《甲午春得书记》及长篇访谈录,作者所言都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内容丰富,极有参考价值,处处见出一位藏书家对古籍和传统文化的挚爱。

作者简介:

韦力,著名藏书家,故宫博物院兼职研究员。浸*古书三十年,私家藏书当世无两。留心古书版本、递藏掌故之外,致力于中国古代藏书家遗迹的考察与研究。著有《批校本》、《书楼寻踪》、《鲁迅古籍藏书漫谈》、《中国古籍拍卖述评》、《芷兰斋书跋》、《古书之美》(合著)等。

早期中国的佛经翻译者代表有安世高、支谶、竺朔佛、安玄、严佛调、康巨等,我们不妨通过对他们译作和译论的考查来分析其翻译策略的选择。安世高翻译了《大安般守意经》《人本欲生经》《阴持入经》及《道地经》等35部共41卷佛经,其译本“义理明晰,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表明安世高的翻译“从总的方面说,还是偏于直译”[1]23。支谶是我国佛经翻译史上最早阐发译论的先行者,他在《法句经序》中极力赞成天竺人维祗难关于佛经翻译在策略上应该采用直译的观点:“佛言,依其义不用饰,取其法不以严。其传经者,当令易晓,勿失厥义,是则为善。”[2]6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从东晋到隋朝末年。该时期的翻译从民间转入官方,比如前秦的苻坚和姚兴曾组织译场,选拔人才参加佛经翻译活动,并且翻译时不再口授,而有了可以校勘的原本,确保了译文的准确性。这一时期的著名译者有释道安、赵政、鸠摩罗什、真谛和彦琮等人。梁启超在《翻译文学与佛典》中指出“新本日出,玉石混淆。于是求真之念骤炽,而尊尚直译之论起”,表明严谨的译者对不严格遵照原文的佛经译本的批评,从另外一个角度表明了要纠正这样的翻译风气进而维护佛经的神圣性,在翻译策略上采用直译势在必行。释道安有鉴于此而仍然坚持直译为主,因为“翻译的目的是要想了解原文的意义,对原文的质朴又何必嫌弃呢翻译而不能充分传达原意,其罪责就在译人身上”[1]36。因此其翻译的经书多是对原文不增不减,力求信息和文字的对等。后来他在《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钞序》中提出了翻译容易改变原文的“五失本”思想,以及认为译事之难的“三不易”观念,算是对其直译主张的补充。此外,彦琮在他的《辩证论》中提出“宁贵朴而近理,不用巧而背源”的原则,“也是坚持忠实第一和倾向于直译的”[2]27。

欧洲最早的《圣经》译本是在公元前285年到249年间由72位犹太学者翻译的《七十子希腊文本》。由于该译本的译者不是希腊人而是耶路撒冷的犹太人,文化环境使他们不可能完全熟悉并掌握希腊文,同时,对宗教典籍的膜拜使他们在翻译的时候采取了逐字逐句对应译的严谨态度,所以译文的可读性很差,甚至连希腊人都难以理解。但就是这个生涩的翻译却为《圣经旧约》的传播铺开了金光大道,在欧洲人的心目中,它成了最权威甚至“第一原本”的《圣经》,后来的古拉丁语、斯拉夫语和阿拉伯语的译本都是以此为蓝本转译的。在谈到译者的翻译策略时,谭载喜先生说:“他们的立足点是译文必须正确,所以疑问词语陈旧,闪语结构充斥,有的地方译得太直太死,简直不像希腊语。”[3]15斐洛犹达欧斯(PhiloJudaeus)是早期最有影响的《圣经》译者,他认为《圣经》是神圣的,对其翻译是“受上帝的感召”的结果。因而,为了避免翻译中的主观随意性,“译者就只好在词序和措词等方面采取死译,译者的任务是做到字字对译、丝毫也不必顾及乙语言(即译语———引者加)中的特殊形式和习惯”[3]24。斐洛的观点得到许多人的赞同,“采取直译死译的做法盛行一时”。后来,古罗马文学创作的衰退导致了文学翻译的萧条,但濒于崩溃的帝国为了笼络人心而开始重视《圣经》的翻译。哲罗姆是该时期《圣经》翻译的代表,其最大成就是翻译了拉丁文《圣经》,即《通俗拉丁文本圣经》。383年,罗马教皇授意他翻译了《新约》的四部福音。后来在405年,由于对《七十子希腊文本》的不满,哲罗姆在几个助手的帮助下重新翻译了《旧约》和《新约》,通常称之为《通俗拉丁文本圣经》。该译本结束了《圣经》翻译的杂乱局面,使拉丁文读者有了第一部“标准”的《圣经》译本,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希伯来语和希腊语的《圣经》,成为至中世纪初叶最权威的译本。即便哲罗姆认为翻译不能始终字句对当、必须采取灵活的原则,但在谈到《圣经》翻译时,他仍然认为应该坚持直译,连句子中的词序都不能改变,“因为在《圣经》中连词序都是一种玄义”[4]。哲罗姆之所以会采用直译的策略,主要还是出于对《圣经》神圣性的认识。与哲罗姆同时代的另一位翻译理论家奥古斯丁(St.Augustine)的成就主要在翻译思想而不是翻译作品上,他认为《圣经》翻译必须依靠上帝的感召,与斐洛的观点如出一辙,因而比哲罗姆更倾向直译,词的形式和结构成了他衡量翻译质量优劣的主要标准。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不难看出,公元5世纪前后,中国的佛经翻译和欧洲的《圣经》翻译均是以直译为主。至于为什么人们会采用这样的翻译方式,不少学者对此进行过探讨,但均没有找出其中的关键原因。当然,我们首先得承认早期译者双语能力的欠缺是导致人们在翻译策略上采取直译的原因之一。初期佛经译者大都是外籍僧人和北方的少数民族僧人,他们的汉语能力低下。而《旧约》的最初译者是来自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希伯来语是他们的母语,对作为译入语的希腊语的掌握程度与母语相比还存在着差距。当译者在译入语中找不到与宗教典籍中的语言相对应的表达法时,就采取保留原语语音或者原语句法结构的直译法。但这并不是决定人们把直译作为翻译策略的主要原因,因为佛经翻译中的支谦是生于中国的本月氏人,通晓汉文及其他六种语言,但他却是最早提出直译主张的译者。《圣经》翻译中的斐洛犹达欧斯是操希腊语的犹太人,哲罗姆酷爱拉丁文学,又精通希伯来语和希腊语,但他们仍然主张直译。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对宗教典籍的虔诚态度,认为其中的每个字句和结构都有深刻的`“玄义”,译者翻译的时候稍有改动便是对神的亵渎。

因此,无论中西,翻译宗教典籍时在策略上坚持直译的主要原因还是“宗教经典神圣不可侵犯”。只是随着译者语言水平的提高和翻译经验的积累,直译已不再是逐字逐句的对译或死译,而是在结合意译的同时注重意义的整体传达。

宗教典籍的翻译是一项目的性很强的文化交流活动。从译者的角度来讲,翻译的目的不仅是出于对宗教经典的仰慕和对神的敬畏,更是为了“传播福音”,让更多的人远离现世的痛苦而在彼岸世界中“超度”,最终成为上帝的“羔羊”。站在宗教典籍接受者的立场上,他们希望翻译出可读性强或浅显易懂的译本,出于传教布道的目的,译者后来在翻译宗教经典的时候逐渐考虑了译本的接受对象,在翻译策略上逐渐采取了意译的方式。

中国的佛经翻译很早就注意到了译本与普通大众接受的关系。后秦时期的鸠摩罗什是中国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在中国译论史上最早提出了如何表现原文的文体与语趣的重要问题”[2]18,注意从接受者的立场上来考虑佛经的翻译。我们可以从以下的妙喻中领会其翻译思想的真谛:“改梵为秦,失其藻蔚,虽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至呕秽也。”(《鸠摩罗什传》)胡适认为:“罗什反对直译。法护直译的一句虽然不错,但说话却是太质了,读了叫人觉得生硬得很,叫人觉得这是句外国话。僧睿改本便是把这句话变成中国话了。在当日过渡的时期,罗什的译法可算是最适宜的法子。”[5]为什么罗什会提倡意译而反对直译呢难道是他对佛教典籍和神不够敬畏吗根据胡适的判断,罗什及以后很多僧人的翻译是把“外国话”改成了“中国话”,采用普通大众易于接受的朴实的语言而非华丽的骈文或古雅的文言文,目的是为了满足普通大众对佛教信仰的诉求,此时的佛经接受者不再局限于少数佛经研究者或文化人士。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讲,任何典籍的翻译目的不仅在于正确传达原义,更重要的是让读者容易理解和接受。佛经的翻译目的也不例外,所以罗什在翻译的时候改变了直译的策略而易为意译。唐朝是中国佛经翻译的繁盛时期,主要的译者代表是玄奘和不空。玄奘在19年的时间里共翻译了75部1335卷佛经,是整个佛经翻译史上成果最丰富的译者,其译文形式“比较起罗什那样修饰自由的文体来觉得太质,比较法护、义净所译那样朴拙的作品又觉得很文,……玄奘的翻译较之罗什的只存大意可说是直译,但比较义净那样佶屈聱牙倒又近乎意译”[1]65。正如梁启超在《翻译文学与佛典》中所说:“若玄奘者,则直译意译,圆满调和,斯道之极轨也。”说明玄奘的翻译高度综合了各种翻译方式,已不再局限于直译或意译之说了。玄奘在翻译理论方面的贡献主要是归纳了五种不能翻译的情况及原因,宋僧法云编写的《翻译名义集》对此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较好地解决了跨文化交流和跨语际书写的佛经翻译中的矛盾,为后来的佛经翻译乃至当下的文学翻译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欧洲的《圣经》翻译在古代和中世纪末期主要还是以直译为主,但到了13世纪前后,随着各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以及普通大众对《圣经》需求的增加,人们在翻译策略上开始改用平实易懂的语言去翻译《圣经》,意译成了主要的翻译方式。用意译策略翻译《圣经》的浪潮与民族语翻译的兴起和欧洲各个蛮族国家的建立有关,随着国家的建立、民族意识的增强,民族语言的形成也就成为事实。尽管当时的教会和僧侣都使用拉丁语,但是区域语言的使用早已开始。民族语《圣经》译本最初遭到了部分人的反对:一是因为任何人的翻译都会曲解《圣经》原意;二是因为民族语言的词汇和句法都很贫乏,不足以用来阐释和翻译圣经的旨意。但从13世纪起,民族语译本的《圣经》还是迅速地传播开去。事实上,意大利语、法语和西班牙语是以通俗的拉丁语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欧洲各国民众渴望读到《圣经》民族译本的愿望加速了人们采用这些通俗的民族语言去翻译《圣经》,法国、西班牙、意大利、俄国以及德国等都先后展开了民族语的《圣经》翻译活动。中世纪末期的直译、意译之争导致了民族语作为译入语地位的确立和意译策略的选择。以德国为例,“意译派主张发展民族语的风格,使用人民大众的活的语言”,真正代表了德语的发展方向,“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生命力也越来越明显地表露出来了,在16世纪路德的翻译中达到了顶峰”[3]47。英国1611年出版的《钦定本圣经》(AuthorizedVersion)是《圣经》翻译史上最重要的译作,由47个最优秀的学者和神学家集体翻译而成,强调忠实原文,并恰到好处地借鉴了希伯来、希腊及拉丁语言风格,吸取了原文的精华,语言质朴庄严而富于形象。欧洲《圣经》翻译中主张意译的代表译者有中世纪初期英国的阿尔弗里克(Aelfric)、文艺复兴时期德国的伊拉斯谟(Erasmus)和马丁路德(MartinLuther)、16世纪英国的威廉廷代尔(WilliamTydale)等人。以廷代尔为例,他的《圣经》译本“最大成就是它兼顾学术性、简明性和文学性各方面的需要,融三种因素于一体,以通俗易懂为重点,并嵌入希伯来语的特色,开创了独特的《圣经》翻译风格。廷代尔特别注意译文的通俗性,尽量采用‘地道’的英语词汇和普通人叙事表情所惯用的生动而又具体的表达形式,文字纯朴自然,无学究气息”[3]80。因此他的译本影响很大,流传广远。

宗教典籍的翻译从直译到意译的转变并不完全是由译者掌握双语的能力决定的,在根本上是出于传播宗教思想的需要。谭载喜先生在分析《圣经》翻译中意译方式的兴起时说:“《圣经》对各阶层的人,从喜爱争论具体细节的学者到关心‘自身灵魂寄托’的贫民百姓,都具有同样的吸引力。因此,译文不仅要符合学者的口味,也必须像廷代尔所说的那样,能让‘扶犁的庄稼汉’看懂。这就促使译者将学者所要求的准确性和老百姓所要求的可懂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推动翻译艺术及其理论的全面发展。”[3]79因此,正是为了满足广大平民百姓的阅读要求,考虑到他们的知识素养,宗教典籍的翻译必须朝着通俗化和大众化的方向靠近,意译的兴起势不可挡。

宗教典籍的翻译最终是为了传播教义,让更多的普通人理解并接受“神旨”,从宗教传播的角度来讲,译者在策略上必须采用意译,中国的佛经翻译和欧洲的《圣经》翻译都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但是发展成熟后的意译并非不尊重原文地胡乱翻译,而是在注重准确传达信息的同时注意表达的圆润顺畅。

通过以上对中国佛经翻译和欧洲《圣经》翻译的比较,我们发现二者在翻译策略上最初都选择了直译,后来又都选择了意译。从开始近乎死译的逐字逐句的直译到注重意义的整体传达的成熟的直译,从为了使译文适合普通大众而注重语言通俗易懂的意译到后来注重“再现原语的信息”[6]的意译,中国古代的佛经翻译和欧洲的《圣经》翻译都彰显出了相似的翻译策略。

把翻译中的直译和意译视为两种不同风格的翻译方式、或者是“文”和“质”的对立关系,一直是翻译界探讨的话题。从中西方翻译实践和理论的演变过程来看,中国的佛经翻译存在着南北方“重文”“重质”的论争,欧洲的《圣经》翻译在中世纪末期也发生了直译和意译的论争,确实说明二者之间有矛盾的因素。考察直译和意译的转变绝非简单的文质之变,尤其对宗教典籍的翻译而言更是如此。事实上,对宗教典籍的翻译而言,什么时候采用直译,什么时候采用意译,起关键性决定作用的不是译者对译文内容的重视或者文采的重视,而是他们的宗教目的。前面两个小节的论述足以说明:从宗教信仰和对神的敬畏的角度出发,译者会采用直译的策略去翻译宗教典籍;从传播教义和“化大众”的角度出发,译者会采用意译的策略去翻译宗教典籍。

总之,中国佛经翻译和欧洲《圣经》翻译在策略上的相似性表明,决定整个宗教典籍翻译风格的其实是译者和普通大众的宗教信仰。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