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墨子,庄子,论语分别是什么体的史书?
《韩非子》、《墨子》、《庄子》、《论语》均不属于史书,而文集。以《论语》为例,这是一部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
1 文言文事的意思
◎ 事shì(形声。从史,之省声。史,掌管文书记录。甲骨文中与“吏”同字。)
第一、本义:官职。
事,职也。——《说文》
无功而受事,无爵而显荣。——《韩非子·五蠹》
第二、引申为职守;政事;事务。
事,勤也。——《尔雅》
为政事庸力行务。——《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注:“在君为政,在臣为事。”
事蚤济也。——《礼记·乐记》
事至佚而功。——《荀子·王霸》。注:“任也。”
陉山之事。——《战国策·秦策》。注:“役也。”
公侯之事。——《诗·召南·采蘩》
王事多难。——《诗·小雅·出车》
赵太后新用事, 秦急攻之。——《战国策·赵策》
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第三、职业。
舞阳侯樊哙者, 沛人也。以屠狗为事。——《史记》
第四、事情。
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
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诸葛亮《出师表》
天下之事有难易乎?——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清· 周容《芋老人传》
第五、事业 。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资治通鉴》
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第六、事故,事件。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汉· 贾谊《过秦论上》
而士大夫亦未尝言兵,以为生事扰民,渐不可长。——宋· 苏轼《教战守》
第七、典故;故事。
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清· 袁枚《祭妹文》
第八 、情况,情形 。
论战斗之事,则缩颈而股栗。——宋· 苏轼《教战守》
(以下为动词)
第九、侍奉;供奉 。
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第十、做,从事 。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居数月,漠然无所事。——清· 方苞《狱中杂记》
其游惰不事者何能一一遵上之约束乎?——清· 洪亮吉《治平篇》
第十一、使用;役使。
不事而自然谓之性。——《荀子·正名》。注:“事任使也。”
备承事也。——《国语·鲁语下》
坐事国人过律。——《史记·傅靳蒯成传》
尚安事客!——《信陵君窃符救赵》
第十二、奉行。
今管仲不务尊主明法,而事增宠益爵。——《韩非子》
第十三、治理;办理。
齐、魏得地葆利,而详事下吏。——《战国策》
第十四、任用 。
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墨子》
(以下为做量词)
第十五、件;副 。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 文言文 事 的翻译1官职: 事,职也。——《说文》
2仕宦。事通“仕”: 事宦
3职守;政事;事务: 事,勤也。——《尔雅》
4职业: 舞阳侯樊哙者, 沛人也。以屠狗为事。——《史记》
5事情: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诸葛亮《出师表》
6事业 :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资治通鉴》
7事故,事件: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汉· 贾谊《过秦论上》
8交媾、 : 房事不宜多
9典故;故事: 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清· 袁枚《祭妹文》
10
情况,情形: 论战斗之事,则缩颈而股栗。——宋· 苏轼《教战守》
11侍奉;供奉: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12做,从事: 居数月,漠然无所事。——清· 方苞《狱中杂记》
13使用;役使: 尚安事客!——《信陵君窃符救赵》
14奉行: 今管仲不务尊主明法,而事增宠益爵。——《韩非子》
15治理;办理 : 齐、魏得地葆利,而详事下吏。——《战国策》
16任用 : 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墨子》
17件;副 :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3 文言文事的意思事shì(形声。
从史,之省声。史,掌管文书记录。
甲骨文中与“吏”同字。)第一、本义:官职。
事,职也。——《说文》无功而受事,无爵而显荣。
——《韩非子·五蠹》第二、引申为职守;政事;事务。事,勤也。
——《尔雅》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第三、职业。舞阳侯樊哙者, 沛人也。
以屠狗为事。——《史记》第四、事情。
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
——清· 周容《芋老人传》第五、事业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资治通鉴》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第六、事故,事件。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汉· 贾谊《过秦论上》而士大夫亦未尝言兵,以为生事扰民,渐不可长。
——宋· 苏轼《教战守》第七、典故;故事。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
——清· 袁枚《祭妹文》第八 、情况,情形 。论战斗之事,则缩颈而股栗。
——宋· 苏轼《教战守》(动词)第九、侍奉;供奉 。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第十、做,从事 。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居数月,漠然无所事。
——清· 方苞《狱中杂记》其游惰不事者何能一一遵上之约束乎?——清· 洪亮吉《治平篇》第十一、使用;役使。不事而自然谓之性。
——《荀子·正名》。注:“事任使也。”
备承事也。——《国语·鲁语下》第十二、奉行。
今管仲不务尊主明法,而事增宠益爵。——《韩非子》第十三、治理;办理。
齐、魏得地葆利,而详事下吏。——《战国策》第十四、任用 。
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墨子》(量词)第十五、件;副 。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 文言文中事字有那些含义1 事情。《诗经》:“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引申为事故,变故,。李格非《书洛阳名园记后》:“天下常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
2 从事,做。李白《邺中赠王大》:“龙蟠事躬耕。”
3 职务,官位。《韩非子》:“无功而收事。”
4 任用。《韩非子》:“境内之杰不事,而求封外之士。”
5 典故(后起意义)。颜之推《颜氏家训》:“自古宏才博学用事误者有矣。”
6 事物一件叫一事(后起意义)。白居易《张长侍池凉夜闲宴》:“管弦三两事。”
参看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手打不易
,不满意请追问
5 文言文:不事禄山,翻译甄济字孟成,是定州无极县人他的叔父做幽、凉二州的都督,家住卫州甄济少年时死去父亲,唯独好学,因文章雅致被人们称颂他住在青岩山中十几年,远近的人敬服他仁义,附近的人们不敢打猎捕鱼采访使苗晋卿给朝廷上奏章推荐他,几个官署五次征召他去做官,诏令十次来到,他坚定隐居不出来做官天宝十年,朝廷用左拾遗官职召见他,他未到朝廷,而安禄山来到朝廷,向唐玄宗要甄济这个人,朝廷任命甄济为范阳掌书记安禄山来到卫州,让太守郑遵意到山中传达意思而拜见甄济,甄济没有办法为此出来做官,安禄山向他拜行表敬之礼甄济在官府中,能正直地议论政事过了很久,他觉察安禄山有反叛的图谋,然而不能劝止了甄济向来与卫州县令齐玘友善,趁着拜见他回到卫州,把自己的真心一五一十地告诉了齐玘甄济秘密地在身边放了羊血,到了晚上,像吐血的样子,假装支持不住,人们把他抬回到过去的住屋中安禄山反叛,派蔡希德严密盖住刀叫甄济来,命令说:“如果他不出来做官,砍下他的头见我!”甄济见到他们脸色不变,用左手写道:“不可以行”派去的人拿着刀快步上前,甄济伸长了脖子等着他,蔡希德连连叹息,让那个人放下了刀,按照确实生病报告安禄山后来安庆绪又派人强迫抬着甄济到东都安国观正赶上广平王平定了东都,甄济流着泪到军门去进见广平王,广平王被他感动唐肃宗下令让甄济住在三司署馆舍中,让那些曾任伪官职的官员围绕着向甄济下拜,来使他们的内心羞愧朝廷任命他为秘书郎,有人说这个官职太微小,再任命为太子舍人来瑱征召他为陕西襄阳参谋,朝廷任命为礼部员外郎宜城楚昭王庙旁空地有九十亩大,甄济在那左边盖了草房子来瑱死了,甄济隐居七年大历初年,江西节度使魏少游上奏章推荐他为著作郎,兼任侍御史,后去世。
6 我和老师的一件事文言文作文写经典,我们应该做更多这方面的题目还是看古典书籍的内容和一些经典故事的多个译本,表的某些方面,从而提高了经典的水平中国古典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典的问题是高考的重头戏,一些学生经常会问,如何学习经典,他们通常不会失去它的入口?我认为它可以注意以下几点,学习经典,提高对高考没有问题的命中率 首先,必须有相关的历史知识俗话说的好,无论在家,文学和历史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的时代将会被他感到所以,我们只能理解为这名男子所处的时代,以了解其作品的内涵例如,屈原,谁希望楚国强大,但国王倡导的改革“的混乱正修欺负外张易之,”先疏远屈原流放汨罗江,以志改后无法实现和河流的亡了解这段历史,当我们理解了“离骚”是容易得多 其次,相关的文化知识中国古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而且有很多内容与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发展的八个方面涉及的姓名和职务,以及帝国办公室,地理知识,重男轻女的风俗,服饰器物,日历和刑事古籍注释风格等,古今很大的区别的内容而所有这些元素不要求学生掌握,但通常在研究中还应该为了在传统的学习和考试,任何时候打电话积累作为自己的知识库遇到 三,学会“现代人的心脏,古人肚子”我们生活在一个社会的今天,在灾难面前,将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丑陋的脸,它会攻击,鞭挞;我们将抵制外同心耻辱其实,这是思想和感情一脉相承面对国外丢人现眼,文天祥这样写道:“人生自古谁无,照汗青留住忠诚”人民的困难面前,杜甫写道:“富酒肉臭,路有冻骨”,所以我们学习时的经典,古代和现代的人应该是好放在一起的情感关联的比较,从而揣摩古人的思想,体现了中国古典的精髓准确理解 四,把握教材,扎实的古典基础通常的古典学习,我们必须掌握的课本知识点出现了:①发音,包括多音字和同音 ②含义,包括过去和现在不同的含义,一词多义,词类 ③经典句子,包括特殊句式和古典复杂的句子 第五条经典的学习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整体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其次,整体把握段落的理解执行的文本;再次,具体的语言环境,进一步理解上下文的话;最后,以前的三个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总之,在平时的学习能做到以上几点,将为高考了坚实的基础。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 ,子姓孔氏[1],名丘,字仲尼,鲁(今山东曲阜)人。他是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是自汉代起中华文化中的主流学说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和他创立的儒家思想对古代中国及朝鲜等周边国家有深远的影响,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
家世与生平
孔子是鲁国人,其先祖乃宋国贵族,为商人后裔。如果把传说与信史结合起来,子姓孔氏有着显赫的世系。传说中的五帝时代,有娀氏之简狄生契。契的后裔汤建立了商王朝。周灭商后,封纣的庶兄微子启于宋。微子启传位于其弟微仲。微仲后四世弗父何让国于弟,为宋卿。弗父何后四世孔父嘉,“五世亲尽,别为公族”,遂为孔氏。孔父嘉后三世防叔奔鲁。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名纥字叔梁)。
叔梁纥居于鲁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县东南),72岁时娶18岁的颜征在,生孔丘仲尼。传说中在孔子出世前颜征在曾见到麒麟。孔子3岁时,叔梁纥去世,葬于防山。颜氏移居曲阜阙里,将孔子抚养成人,在他17岁时去世。孔子打听到父亲葬处,将父母合葬于防。
孔丘19岁时娶宋人亓官氏为妻。第二年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该子便名为孔鲤,字伯鱼。孔鲤先孔子而死,有遗腹子孔伋,字子思。
孔子生而首上圩顶[2],长成后身长九尺六寸(周时尺寸,大约176米,一说183米),被称为“长人”。孔子早年生活极为艰辛,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他受过季氏家臣阳虎的欺侮,不过也做过季氏的委吏和乘田,管理仓储和畜牧。
在艰难困苦中,孔子发愤好学,他遍访名师,虚心求教,先后师事老子、郯子、苌弘、师襄等人。大约三十岁左右,最初的一些弟子来到孔子身边。此后,孔子一直从事教育事业,他广收门徒,相传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首倡有教无类及因材施教,成为当时学术下移、私人讲学的先驱和代表,故后人尊为“万世师表”及“至圣先师”
三千弟子和七十二贤人
据《史记》记载,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精通六艺者七十二人,称“七十二贤人”。
在德行方面出众的有:颜回、闵损、冉耕、冉雍。
在政事方面出众的有:冉求、仲由。
在言语方面出众的有:宰我、端木赐。
在文学方面出众的有:言偃、卜商、颛孙师、曾参、澹台灭明、原宪、公冶长、樊须、有若、公西赤。
孔子死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这样就在政治上打破了贵族垄断的世卿世禄制,为专制君主自由任免布衣卿相的官僚体制创造了条件。
对古籍的整理编修
相传《春秋》是孔子所作(《孟子·滕文公下》:“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使用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寄托孔子的政治理想。(现在一般认为《春秋》是孔子对鲁国原始国家历史材料进行编辑后寄托其政治理想的新作品,也有少数学者认为《春秋》非孔子所编撰。)《春秋》一书所载年代(前722年到前481年)就称为春秋时代。孔子门人及其再传弟子将其学说结辑成书,是为研究孔子思想最主要的文献:《论语》。汉代定型的《礼记》一书中也有关于孔子思想的记述(如其中的《大学》 及《中庸》等),又有记录孔门思想的《孔子家语》一书,传统上被认为多伪撰之说,近年来,逐步得到学界重视。南宋时,朱熹将《论语》以及《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反映被称为亚圣的孔丘之后最伟大的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思想的《孟子》一书合在一起撰写了《四书集注》,是谓四书。四书与《诗》(诗经)、《书》(尚书)、《礼》(礼记)、《易》(易经)、《春秋》五部经典合称“四书五经”,乃儒家学说之核心经典。
孔子与中华文化
秦朝以法家学说治天下,西汉武帝前推行道家理论,以“无为”治国。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黩百家,独尊儒术”后,中华文化从此和孔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孔子也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人物。国学大师柳诒征以孔子为“中国文化之中心”,“其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其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
35岁时鲁昭公被鲁国掌权的叔孙、季孙、孟孙三桓大夫赶走,孔子便离开鲁国到齐国,由于齐相国晏婴的反对,孔子几年没有得到齐景公的重用,又回到鲁国,聚徒讲学。
鲁定公九年至鲁定公十四年,孔子仕鲁,初为中都宰(中都为今山东汶上县),又做司空,后以大司寇行摄相事,这是他政治生涯的巅峰。鲁定公十年,鲁定公与齐景公会于夹谷,孔子取得外交上的胜利,使齐归还侵占鲁的汶阳等地。鲁定公十三年,为重新确立鲁公室的权威,孔子策划实施了“堕三都”的政治军事行动,希望能够削减三桓大夫的实力,于是先堕叔孙氏之郈,再堕氏之费,然而围攻成的攻势最终功败垂成。
孔子治下鲁国颇有起色,引起齐人警惧,齐大夫黎锄设计,向鲁赠送女乐文马,造成鲁定公不问朝政。这使得孔子与鲁公、季子等在道德与政见上的分歧难以弥合,孔子最终去鲁适卫。其后,孔子率众弟子周游列国,辗转于卫、曹、宋、郑、陈、蔡、叶、楚等地,然而均未获重用。其间,在匡、宋、蒲等地,孔子一行多次被困遇险;最严重的一次是在陈、蔡之间绝粮,但孔子仍讲诵弦歌不衰。
颠沛流离凡十四年,前484年,年近七十岁的孔子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鲁国,但未受鲁哀公的任用。这段期间孔子专注于教育和古籍整理。孔鲤、颜回、子路皆先他而去。5年后,孔子离开了这个世界和他的弟子,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众弟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为孔子守坟6年。
回首一生,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书是我国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的一批子书产生在春秋末到战国百家争鸣中,其中不少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珍贵结晶。秦汉以后的整个社会中,还有不少思想家和学者写过类似的著作,其中也不乏优秀的作品。五十年代,中华书局修订重印了建国前由原世界书局出版的诸子集成。这套丛书汇集了清代学者校勘、注释子书的成果,校为适合学术研究的需要。但其中未能包括近几十年特别是建国后一些学者整理子书的新成果,所收的子书种类不够多,断句、排印尚有不少错误,决定重新编辑出版一套新编诸子集成。韩非子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总结了商鞅、申不言和慎到三家的思想,提出了一套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认为君主应凭借权力和威势以及一整套驾驭臣下的权术,保证法令的贯彻执行,以巩固君主的地位。他还继承了荀子的人性恶说,主张治国以刑、赏为本。
做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跨入封建社会的王朝,秦让中国比欧洲早了一千多年进入封建时期。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让秦从弱变强,为秦始皇一同六国奠定了基础。法家思想亡秦跟本无从谈起,无论法家还是儒家他们最后的治国之道都在强调君权,臣纲。中央集权是封建社会的标志,君主永远都凌驾与法律之上,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不争的事实。什么“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那之不过是一种治民的舆论。法家在秦时代一只都是扮演着推动社会进步的角色,儒家教人服从君主忠君视为天道,道家讲顺天意以天治国。而法家则不同在秦时代它始终只是给一个刚刚跨入新时代的社会一种行为准则,给皇帝一个衡量臣民的建议。采纳与否全在皇帝,在不法家。说法家亡秦那么我只能理解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的脾性让他的国家毁在了自己的手上,嗜杀和自大让他在中国历史上并没有得到太好的评论。
在秦时代,中央集权并没有完善。到汉武帝是在真正意义上完成了中央集权。如果秦始皇真的像西特勒,那么他就没必要在统一后把兵力一分为二。分别去守护长城北防匈奴,有在秦的西南边境存放号称五十万人的军队。以至于项羽接近咸阳之时之能靠老弱残兵加上一些禁卫军去应战。
看本《今古奇观》(又名《拍按惊奇》)都是些小故事,不长,意韵深。想修身一定看看《大学中庸》,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尤其是当今社会,修身有德有心胸的人不多,也就更可贵!《世说新语》故事短且发人深省。爱诗词的,《唐诗三百首》《人间词话》《宋词三百首》,少读情词艳赋
韩非子的不同版本可能根据不同的出版社、出版形式和注释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区别。对于哪个版本更好,这需要根据个人的需求和阅读习惯来决定。
以下是一些韩非子不同版本的信息,供您参考:
1 上海古籍出版社的韩非子,注释比较详细,适合初学者阅读。
2 中华书局的黄皮韩非子,注释较为集中,对于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比较适合。
3 上海古籍的繁体竖排韩非子新校注(陈奇猷版),注释较为详细,适合进阶读者。
4 周勋初的韩非子,是较好的入门版本,注释详尽且易于理解。
5 陈奇猷的韩非子,是搞研究的人士比较偏爱的版本,注释极为详细,但可能对于初学者来说较为困难。
总之,选择哪个版本的韩非子,取决于您的阅读需求和个人习惯。如果您是初学者,建议选择注释较为详细、易于理解的版本;如果您是有一定基础,可以选择注释较为集中的版本。
1941出生于 新疆乌鲁木齐的毛远新 ,是 毛主席的 弟弟 毛泽民 和中共党员 朱旦华 之子。毛主席曾对他寄予深切的期望。
晚年毛主席曾和毛远新有过一次关于读书学习的谈话。
当毛远新谈到已看完了“二十四史”和《资治通鉴》,并正在看李斯的《论统一书》和《韩非子》时毛主席说:
毛主席在读《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批注道:
《韩非子》到底是怎样的一部书呢?吸引着年轻时的毛主席就看过几遍?
正如毛主席所说,韩非子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春秋末期到战国,思想界百家蜂起,韩非子之前如管仲、商鞅、申不害、吴起、慎到等人的政治主张和执政方针最接近法家,但他们都没有建立起一整套的以法立国治国的系统理论,因此只能算是法理学者。
韩非子从荀子霸道思想以及礼治理论出发,吸收前代法理学者的思想与实践的精华而建立起了完整系统的法家理论。
韩非子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几点:
其一,进步的 历史 观。
韩非子在《五蠹》中说:大禹时期取火已比较容易,如果谁钻木取火,一定会被人耻笑;在商汤时代已经建筑一定规模的城市,如果谁再用挖沟来守卫自己的家园,则一定被人耻笑。“是以圣人不务循古,不法当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对于“取法先王”的理论进行坚决的驳斥。
其二,提出明确的法治主张。
韩非认为以法治国是最可靠的。儒家的人治思想太脆弱,导致“人存政举,人亡政息”,没有制度保障。韩非认为人治远不如法治,他在《用人》篇中说:“释法术而任心治,尧不能正一国。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使中主守法术,拙匠执规矩尺寸,则万不失矣。”道理说得简明透彻。
其三,君主要执掌大权,要有绝对权威并严格赏罚制度。
《韩非子•二柄》中说:
这样,根据 历史 的发展而改变政治制度,不必尊法先王,建立完整的法治制度,君主紧紧掌握权势,掌握“二柄”,即赏罚大权,那么天下就可以稳稳掌握在手中了。
因此,韩非的法家思想被概括为“法”、“术”、“势”的有机结合,是完整系统的治国理论。
《韩非子》中有两个非常著名的典故,一个是“自相矛盾”,一个是“讳疾忌医”,毛主席在谈话和文章中都引用过。
在《为皖南事变发表的命令和谈话》中,毛主席说:
“自相矛盾”这个典故,出自《韩非子•难势篇》。毛主席使用这个典故,一下子就把国民党反动派发言人愚蠢叫嚣的混乱逻辑戳穿了,从而,把他们卖国求荣、“替日本帝国主义尽忠”的民族败类的丑恶面貌,充分暴露在全国人民面前。
在《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毛主席写道:
“讳疾忌医”这个典故,出自《韩非子•喻老篇》。毛主席在文章中引用“讳疾忌医”这个为中国人民所习用的典故,对它赋予了新的意义,用以一方面告诫犯错误的同志,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自己的错误;另一方面要求大家采取欢迎和帮助的态度,对待犯了错误而愿意改正的同志。
本文2023-08-05 13:12:4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1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