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知道一些藏书的知识,我发现不少朋友喜欢买旧书,什么版本啦,哪些书有收藏价值?有什么讲究吗?
古籍的版本类型 自从图书产生以来,特别是自从版印图籍产生以来,从内容、性质、形式等方面派生出许多版本类型和版本称谓。主要有:稿本、写本、抄本、刻本、活字印本、官刻本、坊刻本、私宅刻本、家刻本、自刻本、监刻本、经厂本、内府刻本、藩府刻本、殿本、局本、聚珍本、套印本、百衲本、书帕本、巾箱本、袖珍本、初刻本、重刻本、翻刻本、影刻本、重修本、递修本、朱蓝印本、四库底本、毛抄本。 稿本 古书版本著录中运用稿本概念大约有三种情况,一是指手稿本,二是指清稿本,三是指修改稿本。手稿本指的是由作者自己亲笔书写的自己的作品,判断这个极不容易,没有绝对把握,不敢运用手稿本的概念。清稿本指的是誊清的书本。誊清就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由作者自己誊清,这在实际上应该归入手稿本;另一种是由别人誊清,实际上这已不具备稿本性质。故对清稿本概念的运用要特别慎重,不能以今度古,把现代人关于稿子的概念硬加在古稿本的头上去。修改稿本指的是在誊清的本子上又由作者亲笔加以修改。这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作者自己誊清后自己又作修订,这在实际上又应归于手稿本;一种是别人誊清后作者亲笔加以修订,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可用修改稿本的概念。这三种概念在通常的古书著录中都见有人运用,但在实践上并不十分确切,且容易造成混乱。国家图书馆在处理这个问题时,只用“稿本”一个概念,将作者亲笔书写、誊清、修改的情况,通通包容在“稿本”概念里边。而对由别人誊清的书本,则以“写本”或“抄本”称之;别人誊清作者自己亲笔修改的书本,则仍以“写本”或“抄本”称之,紧接着于其后注明某某校改。 写本 写本是相对于稿本、抄本和印本的名称。在古书版本著录中,凡运用写本概念,大约也有三种情况。一是时代早。唐以前,书籍生产都靠手写传抄,无所谓刻本印本,故统称为写本。人唐以后,刻本书渐行,至宋而盛。然唐宋所处的时代仍是较早,故唐宋时期手写传抄的书籍,仍称为写本。元以后传抄的书籍,便以抄本名之了。二是地位高。无论时代早晚,印本书是否盛行,一书的传抄凡出自名流学者之手,往往也要以写本名之,而不称其为抄本。三是涉及宗教。凡是抄写佛经、道经,抄写者常是为了还愿或做功德,有对宗教的崇信和虔诚包容在里边,故只称其为写经,而绝不称为抄经。至于早期写经生抄写的经卷,虽不是为了自己还愿做功德,而是为了佛门的善男信女们买去还愿,但由于其抄写时代早,也只能以写本名之。至于自己著作,自己抄写流传,那就不论其时代早晚,地位高低,便一律以稿本名之了。 抄本 在古书版本著录中,抄本的称谓经常应用,经常出现。除了写本、稿本之外,凡依据某种底本而再行传写者,均可以抄本名之。 刻本 刻本,亦称刊本、椠本、镌本,均指雕版印刷而成的书本。中国雕版印刷术发明很早,唐代已有雕版印刷的书籍流行。五代已由政府指令国子监校刻《九经》及《经典释文》。至宋代,雕版印刷的书籍大兴,旁及辽、金、西夏;直至元、明、清,前后盛行1000余年。在发展过程中,因时代不同,又有宋、辽、西夏、金、蒙古、元、明、清刻本的不同称谓;因地域不同,又有浙刻本、蜀刻本、闽刻本等不同称谓:具体细分,又有杭州本、越州本、婺州本、衢州本、潭州本、赣州本、池州本、建阳本、麻沙本、崇化本、平水本、眉山本等不同称谓;因出资和主刻性质不同,又有官刻本、私刻本、家刻本、自刻本、坊刻本等不同称谓;具体区分,又有内府本、监本、府州军本、仓台本、计台本、殿司郎局本、公使库本、郡斋郡庠本、兴文署本、广成局本、行中书省本、各路儒学本、书院本、司礼监本、经厂本、藩府本、布政司本、廉访司本、殿本、局本等不同称谓;因刻版形态不同,又有大字本、小字本、书帕本、巾箱本、袖珍本等不同称谓;因版印技术不同,又有墨印本、朱印本、蓝印本、套印本等不同称谓;因版印早晚不同,又有初刻本、复刻本、初印本、后印本、重修本、递修本等不同称谓。总之,什么时代、什么地区、什么单位、什么部门刻的书本,就可题为某某时代、某某地区、某某单位、某某部门刻本。 活字印本 用活字排版印刷的书本,均称活字印本。北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平民毕昇首先发明了泥活字。南宋的周必大,蒙古太宗十三年至海迷失后三年(1241-1250)时期的姚枢,清道光十二年(1832)的李瑶、二十四年(1844)的翟金生,都曾依据毕昇泥活字印书的原理,自制泥活字,实践并光大了泥活字印书的创举。元大德年间(1297-1307),农学家王祯又制成了木活字,并印刷《旌德县志》。此后,木活字发展较快,非但有汉文木活字,还有西夏文、回鹘文木活字。进入明、清,木活字书普遍流行,江南各省的祠堂常用木活字排印宗谱。还出现了串乡走镇专为人排印家谱的谱匠。明崇祯十一年(1638)以后,北京朝廷发行的“邸报”,也改用木活字排印。清代无论官署、私宅、坊肆,木活字印书更为普遍。规模最大的是乾隆时期用木活字排印的《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凡134种。金属活字包括铜、锡、铅活字,其中以铜活字印书较多。明朝弘治、正德时期无锡华、安两家的铜活字印书最有名,清雍正年间内府用铜活字排印的《古今图书集成》,是规模最大的金属活字印刷工程。著录活字印本,就要根据不同材料的活字,采取不同的著录称谓,如泥活字印本、木活字印本、铜活字印本等。 官刻本 官刻本是指清及清以前历代出公帑或由国家某种机构、单位主持雕印的书本。中国雕版印书始自唐朝。自五代起,始由国子监校刻经书,开官刻本之先河。两宋国子监、中央各部、院、司、局、殿,地方各府、州、县、军官署,各府、州、县学,各地仓台、计台、公使库;元代兴文署、广成局、中书省、行中书省、各路儒学、各地书院;明代两京国子监、中央各部、院,内府各监,各藩府,各布政使司,各府、州、县衙署,各级各地学校;清代武英殿、内府各监、中央各部、地方各级行政、文化机构、各省官书局等,凡由这些单位出资或主持刻印的书,均可称为官刻本。但在著录实践中,历来不采用“官刻本”这种称谓,而是将其分解,具体著录。国子监刻的书就称为国子监本,公使库刻的书就称为公使库刻本,经厂刻的书就称为经厂刻本,武英殿刻的书就称为武英殿刻本等。 坊刻本 坊刻本指唐至清历代各地书坊刻印的书本。书商编刻图书并经营书业的书坊,唐代已经出现,至两宋而兴盛。北宋的开封、南宋的杭州,都开有很多书坊、书斋、书轩、书林、书堂、书肆、书棚、经籍铺、纸马铺等。四川、两湖、江、浙、皖、赣、闽,尤其是福建建阳的崇化、麻沙等,也都有很多书坊。元代四川书坊衰落,山西平阳(今临汾)书坊兴起,福建书坊继续发展。明代南北两京,苏州、扬州、杭州、徽州、常熟、建阳,仍是书坊林立。清代书坊遍布全国各地,但有的已是单纯经销并不编刻图书了。所有历代这些书坊刻印的书,都可以称为坊刻本。但在版本著录的实践上,一般不使用坊刻本这个称谓,而是分解之后具体著录,如唐刻《陀罗尼经咒》,便著录为“唐成都府成都县龙池坊卞家刻本”,《十七史》便著录为“明毛氏汲古阁刻本”等。 私宅刻本 私宅刻本指历代私家出资或主持刻印的书本。私宅家塾刻书的性质,与书坊刻书不尽相同。书坊刻书以出售营利为主要目的,私宅、家塾刻书多出于对圣贤、先辈、师友的崇尚,要推广某种思想和学说。明、清私宅刻书,有时也为了传布某些罕见的版本。但在版本著录实践上,一般并不使用私宅刻本这个称谓,而是分解之后具体著录。如宋黄善夫家塾之敬室所刻的《史记》,便著录为“宋黄善夫家塾刻本”;宋蔡梦弼东塾刻印的《史记》,便著录为“宋蔡梦弼东塾刻本”;宋蔡琪家塾之敬室刻印的《汉书集注》,便著录为“宋蔡琪家塾刻本”;南宋廖莹中世彩堂刻印的《韩柳集》,便著录为“宋廖莹中世彩堂刻本”;元代天历间褒贤世家家塾刻印的《范文正公集》,便著录为“元天历褒贤世家家塾岁寒堂刻本”。 家刻本 家刻本指历代自家出资或主持刻印的自己家人著作的书本。家刻本与私刻本性质不同。家刻本的实施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出资委托书坊,按自家满意的版式行款刻印;一种是自备木板,召雇刻印良工上门,让他们按自家的意愿设计行款版式刻印。这两种方式雕刻的书版都归自家所有,自家收藏。故古书雕版处与藏版处不全都一致。家刻本多为家族中晚辈实施,故校勘刻印一般都比较好。 自刻本 自刻本指历代由作者自己出资或主持刻印的自撰的书本。从出资的角度看,与家刻本性质近似;从所刻书的作者看,则与家刻本绝然不同。家刻本的作者范围限在本家族中,自刻本的作者仅指作者自己。自刻本始自五代和凝。《旧五代史·和凝传》说他平生为文章,长于短歌艳曲,尤好声誉。有集百卷,自篆于版,模印数百帙,分惠于人。五代以后,历代都有自刻本行世。自刻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作者自己委托书坊或召雇雕印工匠,按照自己的意愿设计版式行款,施刀镌印;一种是不但自己出资,还要自己写样上板,然后委托书坊或召雇工匠刻印。所以自刻本一般都校勘精审,刻印精良,若是作者自己手写上版,就更为珍贵。清代郑板桥号称诗、书、画三绝,他自己写样上版雕印的自著《板桥集》,堪称艺术珍品。 监刻本 监刻本亦简称监本,指历代国子监刻印的书本。国子监,亦称国子学,简称“国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国子监刻书始于五代,后唐朝长兴三年(932),宰相冯道、李愚请令判国子监事田敏等校定九经,刻版印售。到后周太祖广顺三年(953),《九经》全部刻完,前后历时21年。后周世宗显德二年(955),国子监祭酒尹拙奏请兵部尚书张昭、太常卿田敏同校勘《经典释文》,刻板印行。宋代国子监的刻书规模和刻印范围,都比五代时要大得多。景德二年(1005),距建国仅40余年,经、传、正义皆经过校勘,刻板印行。所集书籍版片10万余块。到北宋末年,正史亦由国子监全部校刻行世。南宋国子监所刻的书并非都是本监所雕,很多是本监校勘后下各地镂版。如《七经正义》、《史记》、《汉书》、《资治通鉴》诸书,都是由杭州镂版进呈。宋代国子监除主刻正经、正史外,还以医方一字差误,其害匪轻,故重要医籍也由国子监分官详校,镂版颁行。如《脉经》、《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补注本草》、《图经本草》等,宋代国子监都曾校刻行世。元代的中央刻书机构是兴文署和广成局,属秘书监,不属国子监,故无监本之称。明代南京、北京都设有国子监,刻书数量甚多。清代纂修校刻书籍多数在武英殿。清代国子监仅刻过极少的书。对于历代国子监所刻的书,均可著录为各时代的国子监刻本。 经厂本 经厂本专指明代经厂所刻印的书本。经厂是司礼监所属的机构,专管经书印版及印成书籍、佛经、道藏、蕃经等。经厂设掌司4员或六七员。经厂规模随着司礼监的权限及规模的扩大而扩大。洪武时内府有刊字匠150名,每二年一班;裱褙匠312名,印刷匠58名,一年一班。嘉靖十年(1531),调整精简过内府匠役,实留12255名,著为定额。其中司礼监占有1583名。而专事书籍刻印者为:笺纸匠62名,裱褙匠293名,摺配匠189名,裁历匠80名,刷印匠134名,笔匠48名,黑墨匠77名,画匠76名,刊字匠315名。总为1274名。据极不完全统计,明代司礼监经厂前后刻印的经、史、子书、祖训、圣训,以及《四书》、《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千家诗》、《神童诗》等内书堂课本,达168种。经厂本特点是开本大,印纸精,行格疏,字体大,粗黑口,铺陈考究。但由于出自内宦之手,校勘不精,故不为学人所珍重。 内府刻本 内府刻本这个称谓很不科学,很不确切。但历代相沿,版本著录和行文中又常出现这个提法。唐代有内府之役,它是指划归五府三卫和东宫三府三卫管辖的折冲府,下设若干监,分管内廷庶务。所谓内府刻本,并不专指由内务府各监所刻的书本。实际上,历来在运用内府刻本这个称谓时,其概念都是指中央各部院衙署和内廷各部门所刻的书本。或者说是指官刻本中,属中央国家机关所刻的那一部分书。所以在使用这个称谓时要特别谨慎,凡能考出具体刻书单位者,均应具体著录,不能轻易使用内府刻本这个称谓。 藩府刻本 藩府刻本指明代各藩王府所刻印的书本。明代270余年中,皇诸子受封为王的先后共有62人。受封并且建藩者,共50人。其中有的因获罪夺爵,有的无子封除,只有28个王府与明朝相始终。它们分布在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湖广、江西等诸布政行省。 殿本 殿本专指清代武英殿所刻印的书本。武英殿在今北京故宫博物院西华门内迤北。据《宸垣识略》记载,武英殿崇阶九级,环绕御河,跨石桥三,前为门三。内殿宇二重,前贮书版。北为浴德堂,即修书处。 局本 局本指清代各省官书局所刻印的书本。清代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之后,以曾国藩创立的江南书局为起端,先后有淮南书局、苏州书局、浙江书局、崇文书局、思贤书局、江西书局、存古书局、皇华书局、福州书局、广雅书局、云南书局、山西书局等相继建立。这些官书局是清代以前历朝所没有的。在晚清的半个多世纪中,这些官书局刻印过不少书,还联合协作刻印过一些书,如五局合刻《二十四史》等。有些书校勘精审,刻印精良。像浙江官书局校刻的《二十二子》,金陵书局张文虎校刻的《史记》,就都很有名。在清末的文化事业上,起过一定推动作用。在版本著录上则分别具体称为某书局刻本。 聚珍本 聚珍本亦称聚珍版。指清乾隆时武英殿用木活字排版印刷的书本。 套印本 套印本指数种颜色套印的书本。中国传统的套印技术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初期阶段是在一块雕好的版片上刷上不同颜色敷印,所以称为敷彩印法。此法起于何时,很难详考。元至元六年(1340),中兴路江陵(今湖北荆州)资福寺刻的无闻和尚《金刚经注解》,其经文及卷尾无闻和尚注经图中的灵芝等,均用朱色刷印,注文用墨色刷印。表明14世纪中叶,中国已经有了敷彩印刷的作品,而且迄今仍流存于世。 在套色印刷的启发、推动下,将这种技术继续深化,施于版画,恒版印刷技术出现了。“饾版”是将彩色画稿按不同颜色分别勾摹下来,每色刻成一小块木板,犹如饾饤,故称饾版。然后逐色依次套印或叠印,最后形成一幅完整的彩色图画。这样印出的作品颜色的深浅浓淡、阴阳向背,几与原作无异。在饾版技术兴起的同时,拱花技法也出现了。“拱花”是用凹凸两版嵌合压印,令纸面拱起花纹,使翎毛、山水凸现在纸面上,看去更富立体感,更具真实性。像胡正言的《十竹斋笺谱》、吴发祥的《萝轩变古笺谱》,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所有上述这些套印出来的书,都可称为套印本。且几色套印,就称几色套印本。惟朱墨两色套印,国家图书馆习惯上著录为“套印本”,其他各方面的人习惯上多称为“朱墨套印本”。 百衲本 百衲本,是用同一种书的不同版片拼印或用一种书的不同版本拼配起来的书本。这是个借喻性的版本称谓。衲,原义补缀。百衲,指用零星材料集成一套完整的东西。王隐《晋书》说“董威辇于市,得残缯辄为衣,号曰百衲衣”。蔡绦《铁围山丛谈》说“唐济公者号善琴,乃自聚灵材为之,曰百衲琴”。蔡君谟《画锦堂记》说“每字作一纸,裁截布列,连成碑形,谓之百衲碑”。足见“百衲”具有杂拼之义。故用同一种书的不同版片拼印,或用同一种书的不同版本拼配而成的书本,也就名为“百衲本”了。 书帕本 明代官员上任或奉旨归京,官员朋友之间例以一书一帕相馈赠,当时将这种书就称为“书帕本”。清初顾炎武《日知录》引证《金台纪闻》评论元、明刻书优劣说:“元时州县皆有学田,所入谓之学租,以供师生饩廪,余则刻书。工程浩大者,则数处合力为之,故雠校刻画颇有精者。明洪武初年,将此项学租皆收归国子学,故县学、书院缺乏余资,刻书已不精审。隆庆、万历间,承嘉靖余风,皆喜刻书。但大率刻而不校,甚或妄加删削,以之馈遗当道官员,附之一帕,故有一书一帕之称,是为书帕本。”可见书帕本是明代例行官样礼品,只注意表面装潢,不注重文字内容。 巾箱本 巾箱本,指古时开本极小可以装在巾箱里的书本。巾箱是古时装头巾的小箧。《北堂书钞》卷一百三十五“王母巾箱”条引《汉武内传》,说帝见王母巾箱中有一卷小书,盛以紫锦之囊。晋葛洪《西京杂记》后序说:“洪家遭火,书籍殆尽,惟有抄本二卷在巾箱中,常以自随,故得犹在。”《南史·齐·衡阳王均》说他“手自细书《五经》为一卷,置于巾箱中,以备遗忘。……诸王闻而争效,为巾箱《五经》”。南宋戴埴《鼠璞》说:“今之刊印小册,谓巾箱本,起于南齐衡阳王(萧均)手写《五经》置巾箱中。”可见无论是手写本书,还是刻印本书,只要是开本较小,于随身携带的巾箱小箧中能够装下,就都可以称为巾箱本。在实践上,与袖珍本概念极难区分。 袖珍本 袖珍本亦指开本较小,便于随身携带的书本。其取义,盖因其开本极小,可藏于怀袖中携带。清代内府刻书集中在武英殿进行。历年雕印经、史所用版片极多,这当中有不少裁截下来的小块木料或版片。“高宗以校镌经、史,卷帙浩繁,梨枣解材,不令遗弃,仿古人巾箱之式,刻袖珍版书。”后世将当时遵照高宗旨意,于乾隆三十年(1765)用零材短板刻成的小版框小开本的《古香斋十种》,就称为袖珍本。直到今天,对小开本书仍常以袖珍名之。 初刻本 凡第一次镌刻的书均可称为初刻本。 重刻本 重刻本是相对于原刻本而言的。凡确知一书是重刻于某本,方可称为重刻本。然其情况复杂,与初刻本相关,没有确切的把握,不能随便运用重刻本的概念。且重刻与翻刻(覆刻)意义相近,容易混淆。重刻本就是将经过校勘的底本重新雕刻,其行款版式可与原底本同,也可以不同。翻刻虽也是重刻,但翻刻则是依底本原式照翻,非但行款字数一仍其旧,甚至讳字、刻工姓氏也照样翻雕。所以在运用重刻本称谓时,一方面要注意它是重刻某本,一方面还要注意它是否为翻刻。 翻刻本 翻刻本也称覆刻本。 影刻本 影刻本是以某一版本为底本,逐叶覆纸,将原底本的边栏界行、版口鱼尾、行款字数等,毫不改变地照样描摹或双勾下来,然后将描摹好的书叶逐一上版镌雕。这样雕印出来的书,因为版样是影摹下来的,对于那个原底本来说,就称为影刻本。影刻本书多发生在影刻宋元本书上。因为宋元本书传至明末清初,已属罕见。为了保存传本,流布久远,便常常采用这种影刻的办法。由于它能保持原底本的风貌,故历来为藏书家和版本家所珍重。 重修本 重修本也称为修补本或修补版。古书版片由于多用梨、枣等硬木,故可流传使用上百年乃至几百年。其间由于屡经刷印或遭受其他灾害,又很容易造成版片的缺损,所以再要进行刷印时,对其中缺损的版片就得重新加以修补。用这种修补过的旧版片刷印的书,在版本著录中就称为“×朝××年××人刻×朝××年重修本”。经过修补的版片,因为时代、刻工、技术的不同,呈现出来的版框、版心及字体风格等,与未经修补的就不尽相同,甚至墨色也显得不同。所有这些都是比较容易鉴别的。 重修本运用在家乘、地志等书时,要特别注意其另外的含义。中国地志之书浩如烟海。每换一任或几任地方官,就常常重修一次该地的方志,载入风土民情、山川地理、物产资源、名胜古迹、建置沿革、地亩四至、先贤仕宦、历朝贡举等新内容,以便掌握该地情况,实施封建管理。但有时因初修不久,有时因财力不敷,没有必要或没有能力另纂新志时,也常常修补旧志版片,或在旧版片的相应内容下增刻新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分别著录:只是修补旧版重新刷印的,应著录“×朝××年刻××年重修本”;若是在旧版本相应内容下增刻了新的内容,就得著录为“×朝××年刻××年增修本”。在著录志书重修本和增修本时,还要特别注意志书书名前所冠的纂修时代,这是极易发生混乱的地方。就是在版本著录为“重修”或“增修”的两种情况下,其志书书名前所冠的纂修时代,都只能是原来纂修的时代。若是志书书名前已明确冠有“重修”字样,则这里的重修决非重新修补版片之义,而是此志已经重新纂修之义。 递修本 凡一书版片经过两次及两次以上修补而重新刷印出来的书本,均可称为×朝××年刻×朝××年递修本。这种递修重印的古书在现存的中国古籍中为数还不少。有名的如南宋两浙东路茶盐司所刻的《六经正义》,多数到南宋末年和元朝初年,就曾两次递修重印过。又如南宋绍兴年间蜀中眉山地区所刻的《眉山七史》,其版片元代以后递有修补。明洪武年间版片移入南京国子监,一直到正德、嘉靖、万历时,还曾修补重印。到清代顺、康、雍、乾时,这套版片还存贮于江南布政使司衙门库中,嘉庆时才毁于火。明南京国子监刻的《玉海》,其版片自正德、嘉靖以后即屡经递修。万历十六年(1588)赵用贤、康熙三十六年(1697)李振玉、乾隆三年(1738)熊木,都曾修补重印。所有这些都是典型的递修本。 朱蓝印本 朱蓝印本,是指古代书版雕完,在正式刷印之前常要试印,以检查是否有错字和着墨是否均匀,以便进行修整。这时使用的颜色常用红或蓝色,目的在于醒目,便于发现版面上的问题。此种试印的书,红颜色者,就称××刻朱印本;蓝颜色者就称××刻蓝印本。这种印本因为是新版初试,字画清晰,刀法剔透,初印精美,加上印数少,传世罕,历为版本家和藏书家所看重。 四库底本 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四库全书》,是卷帙浩繁的大丛书,共收3507种,79337卷。在开馆纂修前及整个纂修过程中,广征天下遗书,故从全国各地进献的图籍数以万计。书到北京,全都送到翰林院点收,加盖翰林院关防,以备选用。有人将这些都称为四库底本,这是不对的。确切的概念,四库底本指的是被《四库全书》收入而作为誊抄底本的那些书,而不是指进过翰林院,钤有翰林院关防,实际却未被《四库全书》录入的书。
按刻书机构区分。计有:官刻本(包括国子监本简称监本、兴文署本、经厂本、武英殿本简称殿本、内府本、府学本、州学本、县学本、藩府本、官书局本、各地书院本)、家刻本、坊刻本等。
按雕版印刷情况分。计有:精刻本、写刻本、单刻本、丛书本、道藏本、祖本、原刻本、翻刻本、影刻本、初印本、后印本、递修本、百衲本、旧版、通行本、邋遢本、书帕本等。
将记事类文件加以编排,供人阅读,并达到传播知识经验的目的,便形成了一部图书,图书的内容日益增多,载体趋向多元,制作技术不断改进,为了方便阅读,产生了“简册”、“卷轴”、“册页”、“线装书”等不同的装帧样式。
扩展资料:
古籍版本的历史说明:
春秋末战国时编定撰写的经、传、说、记、诸子书等是古籍的上限。下限则一般划到清代末年(这和史的分期有所不同)。
广义的下限是:辛亥革命以后的著作如果在内容或形式上沿袭前此的古籍而并未完全另起炉灶,例如旧体诗文集、对古籍所作的旧式校注之类,一般仍可以划入古籍范围。
四书五经(全三册)-宋.元人注- -北京市中国书店影印-198511
常用古籍版本目录
一行居集-(清)彭绍升撰- -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904
二程集-(宋)程颢、程颐撰-王孝鱼点校-中华书局-19817
人物志译注-柏原译注-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4
人物志-(魏)刘邵撰-(北魏)刘昞注 任继愈断句-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9
十三经注疏(全四十册)- - -中华书局-195712
十三经注疏校记-孙诒让撰-雪克辑点-齐鲁书社-19839
习学记言序目(全二册)-(宋)叶适撰- -中华书局-197710
大众白话易经-秦磊编撰- -三秦出版社-19916
大同书-(清)康有为撰-周振甫、方渊点校-古籍出版社 中华书局-19568 19599
大学.中庸.论语-(宋)朱熹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3
大易辑说-(元)王申子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01
大戴礼记解诂(十三经清人注疏)-(清)王聘珍撰-王文锦点校- -
大戴礼记解诂(十三经清人注疏)-(清)王聘珍撰-王文锦点校-中华书局-19833
大戴礼记校补-(清)孙诒让撰-雪克点校-齐鲁书社-19881
仁学-(清)谭嗣同撰-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11
六十四卦经解-(清)朱骏声撰- -古籍出版社-19586
劝学篇.劝学篇书后-(清)张之洞等撰-冯天瑜、肖川点注-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7
太玄经(诸子百家丛书)-(汉)扬雄撰-范望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011
太玄校释-(汉)扬雄撰-郑万耕校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2
孔丛子.曾子全书.子思子全书-(战国)孔鲋撰-汪晫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1
孔丛子.曾子全书.子思子全书(诸子百家丛书)-(战国)孔鲋撰-汪晫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011
孔记集解(十三经清入注疏)-(清)孙希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中华书局-19892
孔子改制考-康有为撰- -中华书局-19589
孔子集语.文中子中说-孙星衍辑-王通撰 阮逸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3
孔子家语-(魏)王肃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1
孔子家语-(魏)王肃撰- -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孔子家语(诸子百家从书)-(魏)王肃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09
孔子家语疏证-(清)陈士珂辑- -上海书店影印-19871
无何集-(清)熊伯龙撰- -中华书局-19799
王弼集校释(全二册)-(魏)王弼撰-楼宇烈校释-中华书局-19808
王廷相集(理学丛书)(全四册)-(明)王廷相撰-王孝鱼点校-中华书局-19899
长兴学记-康有为撰-陈汉才校注-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5
长兴学记.桂学答问.万木草堂口说(康有为学术撰作选)-康有为撰-楼宇烈整理-中华书局-19883
东莱博议-(宋)吕祖谦撰- -岳麓书社-198810
东坡易传-(宋)苏轼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8911
东西均-(明)方以智撰-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11
乐育堂语录-(清)黄裳讲述-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北溪字义(理学丛书)-(宋)陈淳撰-熊国祯、高流水点校-中华书局-19838
古书疑义举例五种-(清)俞樾等撰- -中华书局-19561
古尊宿语录-(宋)赜藏主编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l991
古本周易参同契集注-(汉)魏伯阳撰-(清)仇兆鳌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2
叶适集(全三册)- -刘公纯、王孝鱼、李哲夫点校-中华书局-196112
四书读本(全二册)-王缁尘讲述- -北京市中国书店-19866
四书集注-(宋)朱熹撰- -岳麓书社-19853
四书集注-(宋)朱熹撰- -巴蜀书社-19862
四书集注-(宋)朱熹撰-陈戍国标点-岳麓书社-19876
四书集注(全二册)- - -中华书局-19578
四书集注(大学、中庸、上论、下论、上孟、下孟)- - -上海沈鹤记书局-1951
四书今译-夏延章等译注- -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9
四书评-(明)李贽撰-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5
四书全译-刘俊田等译注- -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2
四书全译-张以文译注- -湖南大学出版社-19895
四书五经-陈戍国点校- -岳麓书社-19917
四书五经(全三册)- - -天津市古籍书店影印-19887
四书五经(全三册)-宋.元人注- -北京市中国书店影印-198511
四书章句集注-(宋)朱熹注- -上海书店-19871
四书章句集注(孔子文化大全)-(宋)朱熹撰- -齐鲁书社-19887
四书章句集注(新编诸子集成第一辑)-(宋)朱熹撰- -中华书局-198310
四书章句集注(一函六册)-(宋)朱熹撰- -齐鲁书社-19895
四存编-(清)颜元撰-王星贤标点-古籍出版社 中华书局-1957519599
札记今注今译(全二册)-王梦鸥注译- -天津古籍出版社影印-19885
正蒙注译-喻博文注译- -兰州大学出版社-19904
汉上易传-(宋)朱震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8911
白虎通德论(诸子百家丛书)-(汉)班固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011
白话菜根谭-(明)洪自诚撰-多人校释-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16
白话论语- - -天津市古籍书店-19903
白话四书-黄朴民等注译- -三秦出版社-199011
白话四书-黄朴民等注译- -三秦出版社-1991
白话注解四书(中国传统语言文化普及丛书)-杨春霖、郗政民主编-郗政民校勘-华岳文艺出版社19883
白话易经-南怀瑾、徐芹庭译注- -岳麓书社-19882
白话易林-(汉)焦延寿原撰-申必华等译-三秦出版社-19916
白话易林-(汉)焦延寿原撰-申必华等译-三秦出版社-19906
礼记-陈澔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873
礼记集说(全二册)-(元)陈澔撰- -巴蜀书社-19893
礼记集说(三函二十四册)-(清)郑元庆编撰- -文物出版社影印-198610
礼记正义校勘记(全二册)-潘宗周撰- -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610
仲氏易-(清)毛奇龄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01
伊川易传.易翼传-(宋)程颐、郑汝谐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1
关学编(理学丛书)-(明)冯从吾撰-陈俊民、徐兴海点校-中华书局-19879
刘子集校-(梁)刘勰撰-林其锬、陈凤金集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0
刘子校注(四川大学古典文献研究丛刊之二)-(北齐)刘昼撰- -巴蜀书社-19884
吕祖全书-(唐)吕岩撰- -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89
朱舜水集(全二册)- -朱谦之整理-中华书局-19818
朱子家训-朱柏庐原撰-李牧华注解-甘肃人民出版社-19903
朱子语类(全八册)-(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中华书局-19863
论语话解- - -天津市古籍书店影印-l9907
论语集辑(新编诸子集成第一辑)-程树德撰-程俊英、蒋见元点校-中华书局-19908
论语今译-毛子水译- -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2
论语今译-唐满先译注- -江西人br> 癯霭嫔-198212
论语名句选译-周越等编撰- -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1
论语浅解(中国古代文化要览小丛书)-钱逊撰- -北京古籍出版社-198810
论语疏证-杨树达撰- -科学出版社-19553
论语注(康有为学术撰作选)-楼宇烈整理- -中华书局-19841
论语注疏.孝经注疏(附校勘记)-(魏)何晏等注-(唐)李世民注(宋)邢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2
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 -古籍出版社 中华书局-1958619623
论语正义-(清)刘宝楠撰- -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6
论语正义-(清)刘宝楠撰- -中华书局-19589
论语正义(全二册)(十三经清人注疏)-(清)刘宝楠撰-高流水点校-中华书局-19903
论衡-(汉)王充撰-陈蒲清点校-岳麓书社-19918
论衡-(汉)王充撰-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9
论衡(诸子百家丛书)-(汉)王充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011
论衡集解-刘盼遂撰- -古籍出版社 中华书局-19577 19599
论衡举正-孙人和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论衡校释(附刘盼遂集解)(全四册)(新编诸子集成第一辑)-黄晖撰- -中华书局-19902
论衡校释(吴检斋遗书)-吴承仕撰-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
论衡注释(全四册)-北京大学历史系《论衡》注释小组- -中华书局-197910
两汉三国学案-(清)唐晏撰-关东民点校-中华书局-198612
伯牙琴-(宋)邓牧撰-张岂之、刘厚祜标点-中华书局-19599
何心隐集-(明)何心隐撰-容肇祖整理-中华书局-19609
初潭集(全二册)-(明)李贽撰- -中华书局-197412
吴廷翰集-(明)吴廷翰撰-容肇祖点校-中华书局-19842
困知记-(明)罗钦顺撰-阎韬点校-中华书局-1991
困知记(理学丛书)-(明)罗钦顺撰-阎韬点校-中华书局-19908
宋元学案(全四册)-(清)黄宗羲原撰-全祖望补修 陈金生、梁运华点校-中华书局-198612
宋本周易注疏(全二册)-(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康)孔颖达等撰-中华书局影印-19888
张居正集(第一册)-张舜徽主编-吴量恺等校注-荆楚书社-19879
张三丰全集-(明)张三丰撰-方春阳点校-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12
张太岳集-(明)张居正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2
张载集-(北宋)张载撰- -中华书局-19788
张子正蒙注-(清)王夫之撰- -古籍出版社 中华书局-19569 195912
张子正蒙注-(清)王夫之撰- -中华书局-19759
李觏集-(宋)李觏撰-王国轩点校-中华书局-19818
李卫公问对浅说(中国古代兵法通俗读物)- -吴如嵩、王显巨编-解放军出版社-19875
李卫公问对校注- -吴如嵩、王显臣校注-中华书局-19836
杨氏易传-(宋)杨简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01
评析本白话世说新语颜氏家训- -本书编委会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1
近思录集注-(清)江永注- -上海书店影印-1987
陆九渊集-(宋)陆九渊撰-钟哲点校-中华书局-19801
陈亮集(全二册)-(宋)陈亮撰-邓广铭点校-中华书局-19878
陈确集(全三册)-(清)陈确撰- -中华书局-19794
陈献章集(全二册)(理学丛书)-(明)陈献章撰-孙通海点校-中华书局-19877
周礼.仪礼.礼记- -陈戍国点校-岳麓书社-19897
周礼今注今译-林尹注译- -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2
周礼正义(全十四册)-(清)孙诒让撰-王文锦、陈玉霞点校-中华书局-198712
周易-(宋)朱熹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873
周易稗疏.易图明辨(四库易学丛刊)-(清)王夫之、胡渭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01
周易本义-(宋)朱熹注- -天津市古籍书店-19883
周易本义-(宋)朱熹撰-王昭洲点校-三秦出版社-19898
周易本义.书经集传-(宋)朱熹撰- -巴蜀书社-19894
周易补注-陈树楷撰- -天津市古籍书店-198812
周易参同契古注集成-(后蜀)彭晓等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6
周易传义附录-(宋)董楷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01
周易大传今注-高亨撰- -齐鲁书社-19798
周易大传新注-徐志锐撰- -齐鲁书社-19866
周易古经今注-高亨撰- -上海书店-1991
周易古经今注-高亨撰- -中华书局-19578
周易古经今注(重订本)-高亨撰- -中华书局-19843
周易会通-(元)董真卿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01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撰-陈德述整理-巴蜀书社-19915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8911
周易集解-李鼎祚撰- -北京市中国书店-19846
周易集解(全二册)-孙星衍编撰- -成都古籍书店影印-19887
周易集说.读易举要-(宋)俞琰等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01
周易集注-(明)来知德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01
周易今注今译-南怀瑾、徐芹庭注译- -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4
周易窥余-(宋)郑刚中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8911
周易秘义-黎子耀撰- -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8
周易浅述(全四册)(四库全书选辑)-(清)陈梦雷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5
周易全译(中国历代名撰全译丛书)-徐子宏译注- -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周易尚氏学-尚秉和撰- -中华书局-19805
周易述-(清)惠栋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01
周易外传-(清)王夫之撰-王孝鱼点校-中华书局-19627
周易玩辞-(宋)项安世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01
周易消息(一函十册)-(清)纪磊编撰- -文物出版社-198610
周易注疏-(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 陆德明音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1
周易注疏(一函六册)(古逸丛书三编)- - -中华书局影印-1986
周易要义(山左名贤遗书)-(清)宋书升撰-张雪庵校点-齐鲁书社-19886
周易爻变义蕴-(元)陈应润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01
周易义海摄要-(宋)李衡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8911
周易译注-黄寿棋、张善文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5
周易正文(一函六册)(嘉业堂丛书)-(唐)孔颖达等撰- -文物出版社影印-19827
周易正义(附校勘记)-(魏)王弼、魏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2
周敦颐集-(宋)周敦颐撰-陈克明点校-中华书局-1991
呻吟语.菜根谭-(明)吕坤撰-(明)洪自诚撰-岳麓书社-19912
国朝汉学师承记(附国朝经师经义目录.国朝宋学渊源记)-(清)江藩撰-钟哲整理-中华书局-198311
国学概论-章太炎讲演-曹聚仁记录-巴蜀书社-19877
孟子微.礼运注.中庸注(康有为学术撰作选)-康有为撰-楼宇烈整理-中华书局-19879
孟子通译-陈器之译注- -湖南大学出版社-19895
孟子选讲-刘鄂培编撰- -北京古籍出版社-1991
孟子选译(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战国)孟柯撰-刘聿鑫、刘晓东译注-巴蜀书社-198810
孟子注疏(附校勘记)-(汉)赵岐注-(宋)孙囗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2
孟子译注(全二册)-杨伯峻译注- -中华书局-19601
孟子字义疏证-(清)戴震撰-何文光整理-中华书局-196112
孟子正义-(清)焦循撰- -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6
孟子正义(人二册)-(清)焦循撰- -中华书局-195710
孟子正义(全二册)(十三经清人注疏)-(清)焦循撰-沈文倬点校-中华书局-198710
孟子-(宋)朱熹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3
孟子今译- -刘方元译注-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8
学记今译-顾树森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7
学记评注-高时良编撰-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1
学记释义-刘震编撰- -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11
学记注译评-张应宗、张守基撰- -青海人民出版社-198312
学记译述-傅任敢撰- -新知识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新1版-195712 19629
学易笔谈(附三种)-(清)杭世骏撰- -天津古籍书店-198812
尚书引义-(清)王夫之撰-王孝鱼点校-中华书局-19627
帛书周易校释-邓球柏撰-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11
明儒学案-(海王村古籍丛刊)-(清)黄宗羲撰-中国书店影印-199010
明道编-(明)黄绾撰-刘厚祜、张岂之标点-中华书局-19599
明儒学案(全二册)-(清)黄宗羲撰-沈芝盈点校-中华书局-198510
明夷待访录-(清)黄宗羲撰- -古籍出版社-195512
易汉学易例-(清)惠栋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01
易经释疑-沈子复撰- -学苑出版社-199012
易林注-(汉)焦延寿撰- -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12
易小传.周易通解(一函七册)-(宋)沈该、(清)卞斌编撰- -文物出版社-198610
易书诗礼四经正字考.论语注(一函三册)-(清)钟麟等编撰- -文物出版社影印-1991
易数钩隐图.大易象数钩深图.易图通变.易筮通变-(宋)刘牧撰 (元)张理撰 (宋)雷思齐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1
易图明辩-(清)胡渭撰-王易等整理-巴蜀书社-1991
易学启蒙-(宋)朱熹撰- -中国书店影印-19919
易原.复斋易说-(宋)程大昌、赵彦肃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01
易纂言.易纂言外翼-(元)吴澄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01
法言义疏-()汪荣宝撰- -中国书店影印-19916
法言义疏(全二册)(新编诸子集成.第一辑)-汪荣宝撰-陈仲天点校-中华书局-19873
经法(马王堆汉墓帛书)-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 -文物出版社-19765
经解入门-江藩编注-方国瑜校点-天津市古籍书店影印-19906
经学历史-(清)皮锡瑞撰-周予同注释-中华书局-195912
经学通论-(清)皮锡瑞撰- -中华书局-195410
经学系传谱-(清)赵灿撰-杨永昌、马继祖标注-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7
诚斋易传-(宋)杨万里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01
述学(附:校勘记,遗文抄)(全二册)-(清)汪中撰- -四川人民出版社-1957
思辨录辑要(一函六册)-(明)陆世仪撰-(清)张伯行辑-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879
思问录.俟解-(清)王夫之撰-王伯祥点校-古籍出版社 中华书局-19569 19599
春秋董氏学(康有为学术撰作选)-楼宇烈整理- -中华书局-19907
春秋董氏学(康有为学术撰作选)-楼宇烈整理- -中华书局-1991
春秋繁露-(汉)董仲舒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9
春秋繁露(全三册)(大字本)-(汉)董仲舒撰-(清)凌曙注-中华书局-19759
胡宏集(理学丛书)-(宋)胡宏撰-吴仁华点校-中华书局-19876
荀子-(战国)荀况撰-(唐)杨倞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9
荀子集解(新编诸子集成第一辑)-(战国)荀况撰(清)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中华书局-19889
荀子简释-(战国)荀况撰-梁启雄撰-古籍出版社-195611
荀子简释-(战国)荀况撰-梁启雄撰-中华书局-19831
荀子简注-(战国)荀况撰-章诗同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7
荀子新注-(战国)荀况撰-北京大学《荀子》注释组注-中华书局-19792
荀子诂译-(战国)荀况撰-杨柳桥撰-齐鲁书社-19852
訄书-章炳麟撰-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3
退溪书节要-(朝鲜)李滉撰-张立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适可斋记言-(清)马建忠撰-张岂之、刘厚祜点校-中华书局-19604
原本周易本义 朱文公易说-(宋)朱熹撰-朱鉴编- -
原善.孟子字义疏证-(清)戴震撰-章锡琛标点-古籍出版社-19567
晁错集注释-(汉)晁错撰-《晁错集》注释组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6
校雠通义-(清)章学诚撰-刘公纯标点-古籍出版社-195612
盐铁论-(汉)桓宽撰-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6
盐铁论-(汉)桓宽撰-张之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1
盐铁论(诸子百家丛书)-(汉)桓宽撰-张之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010
盐铁论读本-(汉)桓宽撰-郭沫若校订-科学出版社-19576
盐铁论简注-马非百注释- -中华书局-198410
盐铁论校注-(汉)桓宽撰-王利器校注-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4
盐铁论校注(全二册)(增订本)-(汉)桓宽撰-王利器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8312
盐铁论要释-杨树达撰- -科学出版社 中华书局新1版-19571219639
盐铁论札记-王佩诤编撰- -商务印书馆-19586
袖珍本四书集注-(宋)朱熹注- -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10
袖珍本四书集注-(宋)朱熹撰- -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诸天讲(康有为学术撰作选)-康有为撰-楼宇烈整理-中华书局-1991
诸天讲(康有为学术撰作选)-康有为撰-楼宇烈整理-中华书局-19904
读四书大全说(全二册)-(清)王夫之撰- -中华书局-19759
读易会通-丁寿昌撰- -成都古籍书店影印-19887
贾谊集-(汉)贾谊撰-上海人民出版社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6
康南海政史文选-沈茂骏主编- -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11
康有为早期遗稿述评-黄明同、吴熙钊主编- -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5
康子内外篇(外六篇)(康有为学术撰作选)-康有为撰-楼宇烈整理-中华书局-19888
推易始末.春秋占筮书.易小帖(四库易学丛刊)-(清)毛奇龄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01
梁启超选集-梁启超撰-李华兴、吴嘉勋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11
清代学术概论-梁启超撰- -中华书局-195410
清懦学案(海王村古籍丛刊)-(清)徐世昌撰- -中国书店影印-19909
清儒学案(全八十册)-徐世昌编- -中国书店-1959
章太炎全集(三)-章炳麟撰- -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47
续焚书-(明)李贽撰- -中华书局-195912
船山师友记-罗正钧纂- -岳麓书社-19829
船山全书(第九册)-(明)王夫之撰-船山全书编辑委员会编校-岳麓书社-19897
船山全书(第七册四书训义上第八册四书训义下)-(明)王夫之撰- -岳麓书社-1991
船山全书(第一、二、十册)-(明)王夫之撰-《船山全书》编辑委员会编校-岳麓书社-198812
船山全书第七册:四书训义上-(清)王夫之撰- -岳麓书社-19908
菜根谭-(明)洪应明撰-杜守华、吴晓明佼注-浙江大学出版社-19911
菜根谭-(明)洪应明撰-毛毳、宗君注译-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2
菜根谭-(明)洪应明撰-李牧华注解-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4
菜根谭-(明)洪应明撰-张风点校-三秦出版社-19886
菜根谭(白话注释)-(明)洪应明撰-郗政民注译-华岳文艺出版社-19893
菜根谭(处世修养篇)-(明)洪应明撰-汪乾初校-江西教育出版社-19904
菜根谭(新编)-(明)洪应明原撰-张熙江整理编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11
菜根谭注释-(明)洪应明撰-王同策注释-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9
菜根谈-(明)洪应明撰-梅伯春注释-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4
菜根谈-(明)洪应明撰-袁庭栋校注-巴蜀书社-19891
黄书.噩梦-(清)王夫之撰-王伯祥点校-古籍出版社 中华书局-19569 19599
御纂周易折中-(清)李光地等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01
御纂周易折中(一函十册)-(清)李光地撰- -学术期刊出版社影印-19888
景宋本礼记正义(四函廿四册)- - -北京市中国书店影印-1985
温公易说.横渠易说-(宋)司马光、张载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1
焚书-(明)李贽撰- -中华书局-19613
焚书.续焚书-(明)李贽撰-夏剑钦校点-岳麓书社-1991
焚书.续焚书-(明)李贽撰- -中华书局-19751
焚书.续焚书(古典名撰普及文库)-(明)李贽撰-夏剑钦校点-岳麓书社-19908
焦氏易材注-尚秉和注- -中国书店影印-19907
焦氏易诂(一函四册)- - -北京市中国书店影印-1986
童溪易传-(宋)王宋传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01
新定三礼图(全二册)-(宋)聂崇义集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856
新论-(汉)桓谭撰-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6
新序今注今译-卢元骏注译- -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6
新学伪经考-(清)康有为撰- -古籍出版社 中华书局-19563 19599
新语.潜夫论-(汉)陆贾撰-(汉)王符撰-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1
新语.潜夫论(诸子百家丛书)-(汉)陆贾、王符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09
新语校注(新编诸子集成第一辑)-王利器撰- -中华书局-19868
潜夫论-(汉)王符撰-(清)汪继培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4
潜夫论笺-(汉)王符撰-(清)汪继培笺 彭铎校正-中华书局-19794
潜夫论笺校证(新编诸子集成第一辑)-(汉)王符撰-(清)汪继培笺 彭铎校证-中华书局-19859
潜书-(清)唐甄撰- -古籍出版社-195512
潜书注-(清)唐甄撰-《潜书》注释组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9
戴东原集(附年谱一卷,札记一卷)(全六册)-(清)戴震撰- -四川人民出版社-1957
稷下钩沉-张秉楠辑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5
颜氏家训集解-(北齐)颜之推撰-王利器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8
颜氏学记-(清)戴望撰-刘公纯标点-中华书局-195812
颜元集(全二册)(理学丛书)-(清)颜元撰-王星贤等点校-中华书局-19876
薛瑄全集-(明)薛瑄撰-孙玄常等点校-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8
戴震集-(清)戴震撰-汤志钧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5
戴震全集(第一册)-(清)戴震撰-戴震研究会等编-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4
戴震文集-(清)戴震撰-赵玉新点校-中华书局-1991
戴震文集- -赵玉新点校-中华书局-198012
参考资料:
好像没中国四大古籍出版社这说法吧,中华书局第一,上海古籍出版社第二,接下来的就不好排名了,只能说国内目前出版古籍的最好的有下面这几家:
中华书局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书店出版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
江苏古籍出版社(现改成凤凰传媒,凤凰传媒下面有一群出版社)
浙江古籍出版社
北京古籍出版社
岳麓书社
齐鲁书社
黄山书社
后面的分不出高低。如果满意的话请采纳,谢谢!
《说文解字》有很多版本,其中几种比较常见的版本如下:
中华书局的《说文解字》,影印同治陈昌治刻本,这个版本字体清晰易读,附有检字,使用起来比较方便。
中国书店的《说文解字》,影印嘉庆藤花榭刻本,这个版本字体大易读,刻工精良,宋本味道浓郁,但未附检字,使用稍有不便。
浙江古籍出版社的《说文解字注》,影印经韵楼刻本,这个版本稍厚,但记忆中有检字,大字易读,小字较密,需要费些眼力。
中华书局的《说文解字》,影印四版缩印至一版的排版,这个版本除了缩印之外,其他方面都很完美。
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说文解字注》,也是影印经韵楼刻本,16开,字体较大,也是不错的版本。
不同版本之间的比较,并不能简单判断哪一种版本更好。选择哪种版本主要取决于你的阅读目的和个人偏好。如果你想要一个清晰易读、附有检字的版本,那么中华书局的影印同治陈昌治刻本可能更适合你;如果你更注重刻工和宋本的味道,那么中国书店的影印嘉庆藤花榭刻本可能更合适;如果你需要一个更厚的版本,但是有检字,并且大字易读,那么浙江古籍出版社的影印经韵楼刻本可能更适合你。
另外,每个版本都有其特点,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喜好来选择合适的版本。同时,你也可以参考其他读者的评价和推荐,以及出版社的声誉和历史等因素来做出选择。
古籍、古典文学类的出版社比较权威的是: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岳麓书社、中国书店、广陵古籍刻印社、黄山书社、古典文学出版社。唐诗三百首及宋词三百首,这种普通的书籍,版本都差不多,如果要看繁体竖排的,可选中华书局的点校本,还有一些影印本,比如上海古籍的书韵楼丛刊。其他的都差不多。
本文2023-08-05 13:13:3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1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