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d键是什么意思?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end键是什么意思?,第1张

键盘end结尾键在标准键盘中位于控制区,delete和pagedown键的中间。

End键,为键盘的一个键。编辑文本时,若光标不在最后,按下END键,光标会定位到最后面。如果是一篇文档,按CTRL+END,光标会定位到文档的最后。当输入一行文本且光标不再末尾时,按下“END”键会使光标定位到该行末尾,常用于文本输入时快速定位。

HOME键和END键正相反,单独按HOME是光标定位到本行的最前面。如果按CTRL+HOME键,光标定位到文档最前面但是MAC机器键盘没有这两个按键,左右箭头就是HOME和END键。

home键功能介绍

电脑上的home键根据不同的操作环境,home键的功能也会有区别:home键的作用是将光标移动到编辑窗口或非编辑窗口的第一行的第一个字上;桌面或窗口环境中按home键会自动选定第一个图标;在记事本中按home光标会跳到该行的最前方。

在word、excel办公环境中还可以组合CTRL进行选择;无盘网络或网卡上带有BOOT片,但用户想从本地磁盘启动计算机可以在开机后根据系统提示按home;有些计算机如果要进入BIOS系统(尤其是笔记本),会要求按home。

古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主要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

一、古籍书页版式

古籍版式指古籍版刻的样式。包括版面、大小题名、版框(亦称边栏)、界行、天头、地脚、版心、行款、字数、鱼尾、象鼻、书耳、书牌、条记、句读、插图等等。版式的概念出现在雕版印刷行世之后,但明显保留了雕版印刷之前的简策、手写帛书等装帧形式的特点。

古籍版式图

1。版框:也称为边栏,指每版内围框文字的四周边线,上方叫“上栏”,下方叫“下栏”,两旁叫“左右栏”。单线的叫“单边”或“单栏”,双线的叫“双边”或“双栏”。一般比较粗黑,给人稳定感。四周只印一道粗黑的边线,称为四周单边。四周粗黑线内侧再刻一细黑线,称四周双边。如果仅左右粗黑线内侧有细黑线,称为左右双边。不仅有规范、整齐版面的作用,而且保留了简策、帛书的遗风。

2。界行:也称界格。指在版面内分割行字的直线。两道隔线间的条格叫界格,是竹木简书籍的流风余韵。在鉴定和著录时,人们习惯以半叶计算,叫做“半叶× 行×字”,有的径称“×行×字”,若每一行中有两排字(通常为大字的注解),叫做“小字双行每行×字”。若双行字数与单行正文相同,就不再注出。这种著录和说明方式,称为行格,又称行款。

3。天头:版框外空白纸的上方叫天头。

4。地脚:版框外空白纸的下方叫地脚。

5。版心:也称“叶心”,或简称“心”, 指古籍书叶两半叶之间、没有正文的一行。为折装整齐,版心多刻有鱼尾、口线等,为便检索,也常记有书名、卷数、页码、每卷小题、刻工姓名等文字。因为这一行居于两版的中心,故称版心。 版心通常有用作对折准绳的黑线和鱼尾形图案。

6。书口:又称版口,或简称口。指书籍装订成册后开合一侧的端面,有白口、黑口等款式。就书版而言它是版心。对于以包背装或线装的方式装订起来的书籍而言,这一部分为书可以翻阅的开口,故称书口。

7。鱼尾:版心中间的图形︻,因其酷似鱼尾,故名。刻于距版心上边大约四分之一之处。有时版心上下方都有鱼尾。一个鱼尾为单鱼尾,两个鱼尾称双鱼尾,个别有三鱼尾。鱼尾刻印出花样的称花鱼尾。鱼尾的作用是用作标示中缝线,作为折叶的标准。

8。象鼻:鱼尾上下到版框有一条线,叫做象鼻。象鼻为一条细黑线的叫细黑口或小黑口,象鼻为一条粗黑线的称为粗黑口或大黑口,无象鼻者为白口。

9。书耳:版框外左上角的空格,里面刻有简单的篇名,因为形状象耳朵,所以称书耳。书耳中的题名叫耳题、耳记。

10。墨钉:又称墨等。指版面上常有文字般大小的黑墨块,形状似钉帽。出现的原因是文稿雕版时未定的文字,等待校勘后写上去再印。

11。书牌:又称牌记,与现在的版权页类似,常常镌有书名、作者、镌版人、藏版人、刊刻年代、刊版地点等。明清时期的书牌作用多为表示特色和所有权,明清以前则更多是刻书题记,讲刻书缘起,选用底本,校本,甚至多少具有广告宣传作用。

12。大题:指一种书的题名。

13。小题:指一种书内各篇卷的题名。

14。行款:又称“行格”,指正文之行数与字数。通常以半叶计算。同一种书,不同时期有不同刻本,行款也往往不同。故行款为鉴别版本依据之一。

15。朱丝栏 乌丝栏:行格界栏以红色印的称为朱丝栏,以黑色印的称为乌丝栏。主要见于唐以前写本。明清时期,专有印刷各种颜色笺格的作坊,用不同颜色界栏笺纸抄写的古籍,通常直接著录为红格、黑格、蓝格、绿格等等。

二、古籍装订版式

单叶装订成册,就成为一部古籍。现存古籍以线装居多。古籍的结构是指一部具体古籍外在形式和内容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流传的过程中,逐渐有其特定的名称。

古籍结构图

1。书签:用作题写书名的长方形纸条,一般贴在古籍封皮左上角。有时还有册次和题写人姓名。

2。书衣:为保护书在书的前后加的封衣,也称封皮,一般选用较硬的纸作为书衣的材料,并在书衣上题写书名。

3。书名叶:在封皮之后,题有书名的一叶,又称封面、封、面叶、内封面。书名叶的后面一般加上一张空白纸,叫护叶或扉叶。

4。书脑:装订时,锥眼订线的地方叫书脑。

5。书脊:也称书背,一书装订处的侧面,如同书的脊背,称为书脊。

6。书首:书脊的最上端,称为书首,又称为书头。

7。书脚:书脚是书的底部,有些藏书家自己为方便翻检、阅读或者保存而将书名写上去。

8。书根:书脚中简单记载卷册的部~

如果你在百度地图上搜索“黑河”,地图会自动切换到黑龙江省的黑河市。

可是,另一个黑河理应更加有名:它是 大禹所治的大河之一 ,它滋润出为匈奴心心念念的 焉支山 ,它 孕育了“张国臂掖,以通西域”的金张掖 ,它在阿拉善的茫茫沙漠中 投下一片片绿洲 ,如果没有它,我们的 历史 和生活,或将是另一幅模样。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

天山,是中国古人对甘肃与青海之间的祁连山的称呼 ,来自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三个方向的水汽,被这座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山脉所阻挡, 变为雨,汇成河,黑河,正是由此而来。

雪线以下的山坡,是黑河诞生的地方 ,虽然这里的年平均气温只在0摄氏度上下徘徊,十分阴冷,但 350毫米以上的年平均降水浇灌出一片片灌丛和乔木林 它们涵养的水分,汇成涓涓细流,是黑河最为细微的血脉。

翻滚的水汽,还为祁连山塑造了粗犷、壮观的 山谷冰川 。这里的冰川属于 大陆型冰川 ,相对稳定,对气候变化敏感度低, 它们是河流水量的稳定剂 ,在冰川、融雪、雨水和森林涵养共同的呵护下, 黑河一年四季从不断流

对于821千米长的黑河来说, 上游的山地几乎就是它的全部“收入来源” 。黑河流域中游平原区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下游的平原区年降水量更是减少到50毫米以下, 90%的黑河水,都源自这片超过1万平方千米的山地集水区,可以说,没有祁连山,就没有黑河

在青海一侧祁连山蜿蜒的山谷中,黑河自西向东慢慢地流淌着,壮大着,在青、甘两省交界的黄藏寺处,它遇到了自东向西而来的 八宝河 ,至此,黑河转向北方,进入甘肃,继续凿山砌谷,奔涌向前。

水量充沛的黑河,在上游和中游的分界点——莺落峡处冲出山谷,进入平原 ,蓄势待发的它已经完全准备好了! 作为中国第二大内陆河,它将为河西走廊和阿拉善高原,付出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冲出山口的黑河,在河西走廊的平原上放缓了脚步, 它为干旱的西北,塑造出了一座有着“半城芦苇,半城塔影”美誉的古城——张掖

“半城芦苇”,指的是湿地,大名鼎鼎的 黑河湿地 就是这一风光的绝妙呈现。黑河水为张掖平原留下的星罗棋布的 水域、森林、沼泽和滩涂 ,是遏制北面巴丹吉林沙漠南侵,保护祁连山下绿洲的 天然屏障

黑河湿地,还是候鸟们补充能量的餐桌 。每年的9月是候鸟迁徙的高峰期,平均每天有几千只鸟在这里休息,补充能量。

从青藏高原飞来的斑头雁,抢占了一片片滩涂,这里丰富的软体动物足以宽慰它们的饥肠辘辘,而更多的鸟类,如大天鹅、灰雁、黑翅长脚鹬等,则选择在开阔的水面上寻觅食物。黑 河湿地的卓越环境,让一些候鸟甚至把此处当成了第二故乡 ,每一年,它们都会在这里度过繁殖期,孕育新的生命。

“半城塔影”,说的则是佛塔。 张掖是丝绸之路上的咽喉,佛教正是沿着这条通路从西域传入中原 。始建于隋代的 张掖木塔 ,高九级33米,历经千余年沧桑,几经损毁又几经重建, 只要还有流淌的黑河水,张掖的文明之火就不会熄灭

其实,黑河水不仅养育了进入河西走廊的农耕文明, 它还是游牧民族的母亲河之一。 同样发源于祁连山的 山丹河 (上游为大马营河)是黑河的支流之一,它自山脉腹地由南向北,滋养了 焉支山 ,在遇到 龙首山 后又向西流淌, 造就了世界上规模最大,也是 历史 最悠久的山丹军马场。

在成为军马场之前,山丹河畔肥美的草原曾是游牧民族的乐园 ,直到公元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先后两次率军入河西走廊进击匈奴,将这里牢牢地控制在了汉朝手中。

自此之后,中原政权在河西走廊画了 武威、张掖、酒泉、敦煌 四个圈,那些远走他乡的匈奴人,则留下了“ 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的哀叹。(焉支山中长有一种紫红色的花可做胭脂)

黑水河哺育下的张掖,在农耕文明手中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塞外江南” ,民间更是流传着“ 金张掖、银武威 ”的俗语。“金张掖”中“金”的来源虽然尚无定论,但大多归因于这里肥沃的土地和粮食的高产。

南北朝时,张掖是汉文明的避风港湾;隋朝大一统后,隋炀帝曾亲临张掖接受西域诸国的朝见,堪称世界最早的“世博会”;盛唐在张掖开置屯田,“稻丰收稔,一缣数十斛,积军粮数十年”;直至明清,张掖更是成为了区域中心和后勤基地,统领着周围各镇军民。

黑河自莺落峡浩浩汤汤185千米后,来到了正义峡, 过了正义峡,就是下游 下游的黑河,还有一个更为响亮的名字——弱水。

《尚书·禹贡》里记载,大禹“ 导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 ”,这里说的 弱水就是黑河 ,合黎则是正义峡东侧的一座小山,流沙,并非是《西游记》里的流沙河,而是指远在300公里外的居延海。所以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 大禹把黑河引到合黎山,最终汇入了居延海。

弱水这个称呼,在中国的古籍中经常出现,比如《山海经》里就有“昆仑之北有水,其力不能胜芥,故名弱水”的记载。 这些弱水,有的是指不能载舟的浅水,有的是指偏远地区的河流,和黑河下游的这条弱水是两回事。

更为知名的弱水,是《红楼梦》中的:“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虽然它说的是爱情的忠贞, 但对于黑河的这条弱水来说,这句话同样很有价值:我们对于黑河水的索取,或许也应仅取“一瓢”。

黑河出甘肃,入内蒙古,一路向北, 在巴丹吉林沙漠上留下了一片额济纳绿洲(黑河入内蒙古后又称额济纳河,为蒙古语黑水之意) 。这片区域极度干旱,年平均降水量不到4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3500多毫米, 所有的水,几乎都来自于黑河。

额济纳绿洲,不仅是一道沙漠中的生态屏障,还是连通蒙古高原和中原内陆的一条坦途, 当年霍去病二征河西时,就是直接穿过巴丹吉林沙漠,在居延海补给,然后沿绿洲一路南下,从匈奴浑邪王、休屠王的背后发动袭击,才一战定河西。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黑河中、下游的农业、工业用水量开始激增,河道中的水库、水坝一个接一个地出现, 1961年和1992年,曾经水量充沛的黑河竟然两度出现断流,到了上世纪80、90年代,除了秋汛时节,陪伴绿洲的只有干涸的河床。

留给绿洲的水少了,土地就变得愈发干旱、盐碱化也愈发严重, 原本芦苇丛生,胡杨、沙枣林立的地方,被更为耐旱的红柳、骆驼刺所替代,草甸也逐步退化,成为了新的沙漠。

水少了,黑河的终点——居延海的两片湖泊也无法幸免: 嘎顺淖尔在1961彻底干涸,苏泊淖尔则在上世纪70至80年代多次干涸 ,湖中的鱼类遭受了灭顶之灾,鸟类去而不返,野驴、野骆驼、鹅喉羚等动物也所剩无几。

时间来到了21世纪, 2002年7月17日,在科学地水量调度下,黑河水再一次流入了苏泊淖尔,第二年的9月24日,干涸了42年之久的嘎顺淖尔也终于等来了黑河的滋润 ,如今,随着连年的补给,居延海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额济纳绿洲也慢慢恢复了往日的生机盎然。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否则就要既不见弱水,也无水可饮了。

- END -

文丨张雨晨

封图来源丨《多彩中国》

穻惜,这个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并没有明确的意思。根据字形和音韵,我们可以推测它可能与古代汉语有关。在古代汉语中,有一种表达方式叫做“讹字”,即因为形声相近或音近而产生的误用字。因此,穻惜可能是一个讹字,实际上应该是“悼惜”。

悼惜,是指对已故亲友或英雄人物的深切怀念和哀悼。这个词汇源于古代汉语,最早出现在《诗经》等古籍中。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经常看到悼惜的描述,如“悼惜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悼惜英烈,永垂不朽”等。

悼惜不仅仅是对个人的哀悼,还可以是对国家、民族、历史的悼惜。例如,中国人民对于抗日战争中的英勇烈士表示悼惜,对于历史上的伟大人物表示敬仰和悼念。

总之,穻惜并非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词汇,实际上应该是悼惜。悼惜是对已故亲友或英雄人物的深切怀念和哀悼,是人类情感的一种表现。

1、Te结局:TURE END,真结局。

2、Ne结局:Normal ending,圆满的结局(正常结局)。

在大多的AVG和galgame里都有大多数不同的结局。而某些游戏中的TRUE END就是游戏设计者所设计的希望游戏玩家完成的最终结局。是属于纯粹的主角的结局以及故事。

有很多时候有的角色Good end并不是这个游戏的True end。有很多角色拥有无比高的人气却不是游戏True end的主角也不失是一种遗憾。

结局特点

Good end 的结局只是相对于角色的'good'。并不是游戏的true end一个游戏的good end会有很多但是true end却只会有一条。

有很多时候有的角色Good end并不是这个游戏的True end。有很多角色拥有无比高的人气却不是游戏True end的主角也不失是一种遗憾。(比如clannad中的坂上智代,人气非常高,但是却并非女主角。“即使古河让位也是杏的主角啊,智代按顺序就该第3了”)。

对于单一喜欢的角色进行游戏时,都是以该人物的good end为最终目标的。在游戏《undertale》中GE的真正意思是屠杀结局(或屠杀路线,全称为Genoside ending)。

在我国古籍中,经常出现一些描述战争性质与战争方式的词,如“击”、“袭”、“侵”、“伐”、“征”、“战”、“攻”等等。其中,除了“击”、“攻”、“战”3个词表示一般地攻打、作战外,其余的词在描述战争性质和战争方式上均具有特定的含义。“征”,是指上伐下,有道代无道;是所谓的“褒义”词。如《左传·信公四年》:“五侯九伯,汝实征之。”这是指上伐下。《孟子·梁惠王上》:“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这是指有道伐无道。“伐”,用于诸侯国之间,不仅限于上对下、有道对无道的进攻。其特点是出兵的一方须事先找个理由,即“师出有名”。因此是中性词,后因“征伐”、“讨伐”连用,而渐具褒义。如《左传·隐公元年》:“命子封率车二百乘以代京。”古人使用这组词是很讲究的。《左传·庄公二十九年》中说:“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实际上,“伐”指正式战争,有钟鼓,表明行动公开,而且进攻的一方还有所谓的理由或借口,而“侵”就不需任何理由,只是“不宣而战”。“袭”比“侵”更富有秘密性质,只是偷偷地进攻。除上述方式之外,还有“围”,即众兵包围;“邀”,即拦击;“逆战”,即迎击。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