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少气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古籍中的少气简介,第1张

少气为病证名。出《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指呼吸微弱短促,言语无力。可由脏气虚弱或水饮内聚所致。《诸病源候论·少气候》:“所由藏气不足故也。肺主于气而通呼吸,藏气不足,则呼吸微弱而少气。胸痛少气者,水在藏府,水者阴气,阴气在内,故少气。”亦有因痰气、食积内阻所致者。《䱐溪医述·病症辨异》:“少气者,气少不足于言……由里气因痰或食或饮碍其升降之路使然。”参见短气、气促:短气为症状名。见《黄帝内经灵枢·癫狂》。指呼吸短促,如不能接续。《医宗必读·喘》:“短气者,呼吸虽急而不能接续,似喘而无痰声。”有虚实之分。虚证常兼见形瘦神疲,声低息微,头眩乏力等症,多由体气素虚或病后真元耗损所致。实证常兼见胸腹胀满、呼吸声粗、心胸窒闷等症,多由痰饮、瘀阻、气滞等导致。《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又《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诸病源候论·短气候》:“肺虚则气少不足,亦令短气,则其人气微,常如少气不足以呼吸。”《石室秘录》:“盖短气乃肾气虚耗,气冲于上焦,壅塞于肺经,症似有余而实不足。”气促为症状名,呼吸短促,多属虚证。《罗氏会约医镜》卷九:“促者,即经之所谓短气者也。呼吸虽急而不能接续,似喘而无声,亦不抬肩,劳动则甚,此肾经元气虚也。盖肾为气之根,主精髓而在下焦,若真阴亏损,则精不化气,下不上交而为促,治宜补之、温之。”亦有因外邪、水饮等所致者。《类证治裁·喘症》谓呼吸促而不能续,似喘而无痰声,其证有二:一属支饮,症见短气有微饮,治宜苓桂术甘汤、肾气丸等方。一属气虚,症见气短小便利者,四君子汤去茯苓加黄芪;腹中气不转者,倍甘草;肺气短促,倍人参,加白芍。若失血后阴火上乘,短气不足以息,或肾虚发热唾痰者,生脉散加当归、黄芪、生地。

详见百科词条:少气 [ 最后修订于2015/10/30 12:57:14 共755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1喘息是一种症状,凡是能引起支气管狭窄的各种病症都可发生喘息。有喘息的疾病主要是呼吸系统感染,如毛细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等;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过敏性肺炎等;呼吸道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性喉鸣、气管软骨软化等以及异物吸入、胃食道反流等。

小儿喘息是很常见的症状,据统计有40%的婴幼儿和3至6岁小孩有反复喘息发作,但只要及时诊断和治疗,有60%至70%在3至7岁时得到缓解。若到8至14岁喘息仍反复发作得不到控制,约10%会转变为哮喘。因此,患有喘息的孩子应及时找儿科呼吸专科医生查明原因,做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2喘鸣主要存在于吸气相的不用听诊器即可闻及的一种音乐性声音

  喘鸣见于上气道阻塞,通常很响,离开病人一段距离也能闻及,但也可能仅在深呼吸时才能听到虽然主要存在于吸气相,但也可能在吸气和呼气相均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在400~800Hz,与哮喘时相似喘鸣和哮鸣音的鉴别在于喘鸣通常声音响,吸气相为主,以及喉部听到的声音强于胸部喘鸣可在喉部有意地产生,也可由呼吸时声带的矛盾运动所引起这些声音与哮喘的鉴别是重要的,因为它们的治疗方法不同

3哮鸣音:是指呼吸期间产生的有音乐特征的哨笛音

  气道内某些水平的气流阻塞是哮鸣音产生的先决条件病人或其他人(如孩子的父母)会意识到哮鸣音与胸部疾病有关常伴有呼吸困难多数哮喘病人病情加重时出现哮鸣音,哮喘是复发性哮鸣音的最常见原因

  在胸部,喉部和张开的口腔作听诊,可确诊哮鸣音,并可明确其位置,确定哮鸣音是单音调还是多音调在局部闻及单音调哮鸣音往往表示局部支气管阻塞(如肿瘤或异物)对有可逆性支气管痉挛的哮喘病人,支气管扩张剂可消除哮鸣音或使其音调降低,并减少哮鸣音所占据的呼吸周期的比例 1喘息是一种症状,

2喘鸣主要存在于吸气相的不用听诊器即可闻及的一种音乐性声音

3哮鸣音:是指呼吸期间产生的有音乐特征的哨笛音

  

喘鸣\哮鸣音是1个体征 其他战友有什么看法呢?最好能举出例子 中医上对喘息的辨证又如何呢?大家可以继续讨论 1喘息是一种症状,亦可叫气喘.

2喘鸣,哮鸣音:均为干性罗音.

  喘鸣是多由于分泌物引起气道狭窄,哮鸣音是多由于痉挛引起气道狭窄,气流通过狭窄的气道而产生的声音;

  前者音调较低,后者较高,均为医生主观判断.

  两者均可表现为症状和/或体征.如支气管哮喘,小儿支气管肺炎,喘息性支气管炎等!

中医认为哮喘的病因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脏腑功能失调导致宿痰内伏于病人肺内,再由外邪入侵、饮食失调、冷暖不当或情志不畅等外因而诱发,也有困久居寒湿之地而成者或由积热熏蒸、痰火内郁而成者。

哮喘的急性发作期通常以标实为主,而哮喘缓解期多以本虚为主,久病反复发作则可导致肺、肾、睥的虚证,表现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的特征。

哮喘的辨证施治应遵循“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表”的原则。

中医所指的哮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哮喘包括由心脏、肺等多种疾病引起的喘息症状,即中医的“喘证”;

狭义的哮喘是指支气管哮喘,也即中医的“哮证”。

哮和喘相类,但哮乃喉及肺中有呷呀之音(哮鸣音),“哮证”通常以突然发病、呼吸急促、喉中哮鸣、胸闷气粗、喘息不能平卧为证。

第一节病因病机

一、哮喘的内因(宿根)

由先天禀赋不足,脏腑功能失调导致宿痰停聚于病人的肺经,痰湿或痰热伏于病人肺内,而成为哮喘的宿根。

这是病人易感受外邪,诱发哮喘的内在原因。哮喘发作时,邪盛于肺,但疾病的根源则与肾和脾有关,这是因为肺主气而司呼吸,但气的根本在肾,肾虚则不能纳气,致使上下之气交接失常,《类证治裁》所称“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若出纳升降失常,斯喘作焉。

说明了“肺主气,肾纳气,气出于肺而根于肾”的肺肾之间的密切关系,哮喘病人的辨证也可常见肾气虚者。

肺是“贮痰之器”,而脾是“生痰之源”,如果脾失健运,则聚液成痰,上阻于肺而引发哮喘,(证治心得)云:“肺为气之主,而脾则肺之母也,脾肺有亏则气化不足,不足则短促而喘。”

其中尤以肾气的盛衰,对于本病的进退更有重要作用。

痰也是哮喘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本病之所以反复发作,多因有伏痰而遇诱因所触发。

痰的来源主要有三,

一因睥虚,运化水湿的功能失常,水湿停聚成痰;

二因肾阳虚衰,水气不化,上泛为痰;

三因肺气不足,肃降失职,也可以生痰。

因有痰湿停聚,所以一旦受诱因触发,就气动痰升,痰气相搏,气道不畅,呼吸受阻,出现胸隔胀闷,喉中有哮鸣音、喘咳不能平卧等气道壅塞的症状。

有些病人自幼即发哮喘,这种哮喘与病儿的内伏痰饮(宿根)关系密切,临床上称之为“天哮”。

第二节辨证施治

一、支气管哮喘的辨证

安、两唇青紫、哮喘声重等,主要为风寒或躁热犯肺,加之痰湿停聚,气逆痰升所致,较为常见,实喘有寒喘和热喘之分。

1寒喘主要表现为呼吸急促、喉中痰鸣、畏寒无汗、背冷、喷嚏、流清涕,肢体不温,面色苍白,痰液清稀而带泡沫,口不渴或喜热饮,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薄白或白腻,脉弦细或浮滑。若伴有恶寒怕风,发热无汗,头疼身痛,脉浮紧者为兼有风寒表证。现代医学通常是指寒喘为无呼吸道感染的单纯哮喘发作。

2热喘主要表现为怕热烦躁,面唇较红,哮喘发作时声高息粗,喉中痰鸣,喉痛,痰液粘稠而黄,口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若伴见发热自汗者为兼有风热表证。现代医学通常认为热喘是合并呼吸道感染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

(二)虚喘

哮喘缓解期的主要证候为虚证,主要表现为胸闷气短,动则气急,虽喘而声微,咳嗽痰

多等,主要与肺虚、脾虚或肾虚有关,应仔细进行辨证,分别给以益肺、健睥、补肾等法。

1肺虚多由外感病后气阴二伤所致。由于肺为气之主,因此主要表现畏寒自汗,咳嗽气短,痰多清稀,语音低弱,懒言,面色神疲,稍感风寒,容易诱发哮喘,发病前打喷嚏、鼻塞、流清涕、舌淡苔薄白,脉濡缓无力的属肺气虚;若气短咳嗽,少痰或无痰,口干咽燥,手足心热,午后颧红或潮热,舌质红嫩少苔或无苔,脉细数的属肺阴虚。

2脾虚多因外邪入侵或多食生冷或辣而致脾不健运,痰浊内生上行于肺而致。主要表现为咳嗽痰多,面黄少华,倦怠乏力,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大便溏薄,食油腻则易腹泄或见浮肿。舌淡苔白润,脉缓或细无力。

3肾虚肾气不足在哮喘患者是最为常见的,肾虚往往可以贯穿于哮喘的整个发生发展过程。是久病伤肾、肾元亏损、肾气失纳而致。表现为气短息促,呼多吸少,活动尤甚,心悸,吐泡沫痰,腰酸腿软。

肾阳虚表现为久病体虚,畏寒,动则息促,腰酸耳鸣,自汗,手足不温,面色苍白,小便清长或夜尿多,舌淡嫩苔白润,脉沉细无力;

肾阴虚表现为头晕耳鸣,五心烦热,痰少粘稠,口干咽燥,尿黄大便干,消瘦,盗汗,舌质红,脉细数。

若两者症状兼有,如畏寒肢冷,夜尿多,头晕耳鸣,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属肾阴阳两虚。

二、哮喘发作期的辨证施治

哮喘发作期多为实证,急则治标,以攻邪平喘为主,并可选用西药和针灸疗法,务求迅速缓解控制症状。应首先分清寒热,偏寒的应温化宣肺;偏热的应清化宣肺,临床上以偏寒较为多见。

支气管哮喘的发作期往往是骤然起病,亦可先有鼻喉作痒、鼻塞、胸闷、打喷嚏等前驱症状,发作时则均以呼吸困难、喉中痰鸣、痰粘量少、咳吐不利、甚至张口抬肩、目涨睛突、不能平卧、烦躁不安、面唇青紫等为特征。

病人因个体素质、发作季节、诱发因素以及兼证等不同,使哮喘病人的痰有寒化和热化之分,哮喘发作期有冷哮、热哮之分,寒喘和热喘之别。

第三节哮喘的治本与治标

中医治疗哮喘和治疗其疾病一样,亦应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在急性发作时多属实证,要先辨寒热,以攻邪治表,在哮喘缓解期以虚证为主,则要细辨肺、脾、肾的虚实及阴虚阳虚,以扶正固本。

对于许多常年反复发作、缠绵不愈的慢性哮喘病人则可标本兼治,只是应在治本方面和治标方面有所侧重而已。

哮喘的发作期以表实为主,缓解期则以本虚为主,久病反复发作时则多表现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的特征,临床医生应细心辨证施治,才能把握住治标、治本和标本兼治的原则。

而临证诊治危重型哮喘发作,出现喘脱现象时,宜配合多种治疗方法,包括西医治疗措施。

针刺及其他疗法

哮喘的其他中医治疗方法较多,可以根据病情和条件酌情选用针灸、穴位挑刺以及某些新疗法如耳针、割治、埋线和穴位注射等。

(一)体针

1主穴定喘、膻中、中喘、天突、肺俞。

2配穴内关、足三里、丰隆。

3选穴方法和针法每次选主穴1—2个。发作时可先针定喘,用震颤手法并适当留针,若在患者刚出现发作预兆时,给予针刺,效果最好,无效再针膻中等穴。咳嗽多取郄门、尺泽、天突;痰多取丰隆;胸胀满痛取内关;发热取大椎、曲池。缓解期根据上述分型,参照经络学说,按计划治疗,可收治本之效。体虚可多用灸法,或针后加灸,或用温针。针刺胸背穴位应掌握进针深度,以免发生气胸。

耳针治疗哮喘

发作时可取耳穴平喘,深刺留针。

缓解期可以作耳穴平喘、肺、肾、内分泌、皮质下、交感、神门及敏感点埋针,配合其他治疗,常有较好的疗效。是一种简便的哮喘的辅助疗法。体针耳针同用,可以提高疗效。

割治疗法或穴位埋线治疗哮喘

取膻中、定喘或中喘穴,消毒后在局麻下,以上述穴位为中点切开皮肤长15cm左右,至皮下组织,取出少许脂肪组织,并用止血钳在组织内轻度按摩,然后置入肠线,缝合切口。必要时可另选穴重复割治。

穴位埋线通常取针刺有效的穴位如定喘、大椎、肺俞、厥阴俞、中府、尺泽、足三里等,埋植羊肠线,每20~30天一次,连续数次,有治疗及预防效果。

敷贴疗法治疗哮喘

方子用白芥子、细辛各20g,延胡索、甘遂各12g。研末分3次用,取生姜30g捣烂取汁。调和药末,摊油纸上,

分贴于肺俞、心俞、膈俞(双侧)穴上,也可贴于肺俞、膏盲、百劳、或身柱、天突、膻中等穴位,外用胶布固定,贴4~6小时,每10天贴1次,连贴3次,多在署伏天贴用(或每次贴半小时~1小时,在每年初伏、中伏、末伏备贴1次),有一定预防效果,可以酌情使用。

(五)穴位挑治疗法哮喘

取定喘、膻中、中喘、天突、肺俞等穴位,用挑刺针挑破皮肤并挤出少许暗红色血液,可用于轻度哮喘发作。

传递健康!传播爱❤️❤️

哮喘的中医辩证分型有:肺虚肾虚脾虚三种,治疗的中药和方剂有:太子参冬虫夏草浙贝母天花粉白芨甘草,蜂龙汤麻杏石甘汤辛条汤清喘汤加味前胡汤麻杏二三汤三子定喘汤等。可以请专业的中医师辩证施治,也可以配合针灸艾灸等物理的方法治疗。

2

:我们分为虚、实、冷、热,实喘我们一般都以驱邪为主,虚喘则以培补为主。如果是冷哮,就给他温化或者是宣散,而热哮就给除痰清肺的治疗,不能杜绝这个哮喘的根本。哮喘的病人往往并非单一的虚实寒热,而大绝大多部分的病人都会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因此,邪正虚实的辨别、标本的先后不同,是治疗哮喘的一个关键。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