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学和语用学的区别 [试论语义学与语用学的互补性]
摘 要:本文首先阐述语义学和语用学之间相关的理论基础、研究任务,然后以G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为例,说明在具体语言分析中语义学与语用学的互补性。 关键词:语义学 语用学 会话含义 常规意义 互补性
引言
1938年,美国哲学家Morris在《符号理论基础》一书中首先使用“语用学”这一术语,到1977年《语用学杂志》在荷兰正式出版发行后,语用学作为一门新兴语言学科得到确认。语用学和语义学的界限自语用学诞生以来就很难划清。关于语用学与语义学的关系,有三种不同观点(Leech,1981)(转引自沈家煊,1990):(1)语用学是语义学的一部分(Semanticism),(2)语义学是语用学的一部分(Pragmaticism),(3)语用学与语义学是两个独立而又互为补充的部分(Complementarism)。[1]我们倾向于第三种观点。我们将首先阐述语用学和语义学之间相关的理论基础,然后以格莱斯的会话含义理论为例,说明在具体语言分析中语用学与语义学的互补性。
一、语言学理据
Levinson(1983)在讨论语用学的研究范围及产生根源时指出,语用学中的许多概念都来自语言哲学,尤其是Austin、Searle、Strawson和Grice等与Chomsky的句法主义针锋相对地以语言运用为研究对象的理论。Strawson为了批驳Russell的理论专门发表了《论指称》一书,而且指出,语词本身不起指称作用,语言使用者可以在不同的场合使用语词来指称不同的对象。足见语境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2]Donnellan则发展了他的思想,提出在语境的基础上还应考虑听话人在决定指称对象中的作用。[3]Levinson本人则认为,语境和听话人的能动作用对于阐释意义和理解交际意图的决定性作用是现代语用学理论的核心。这些思想是在人类认知和研究意义的过程中萌发起来的,从一个侧面为语用学和语义学之间的互补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二、语义学与语用学的研究任务
传统的语义学研究主要局限在词汇意义的研究上,现代语义学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对语言意义的多层次考察。从语言结构层次来看,现代语义学家对语言意义的关注不仅从词汇扩展到了句子层次,而且从句子层次扩展到了话语层次;从方法论来讲,不但关注静态的词义描写,还关注组合关系中语法、语用因素的影响。Shalom Lappin在1996年编辑出版的《现代语义学手册》中指出现代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和层次:a语言学中形式语义学,b普通量词理论,c句法与语义学接口,d照应、话语与情态,e焦点、预设和否定,f时态,g疑问句,h复数,j计算机语义学,k词汇语义学,l语义学与相关学科:逻辑与认知。[4]语言学家从各个角度提出了众多的意义理论,如命名论(naming theory)、概念论(conceptualist view)、指称论(referential theory)、刺激反映论(stimulus and response theory)、意念论(ideational theory)、语境论(contextualism)、真值条件语义学(truth-conditional semantics)和可能世界语义学(possible-world semantics)等等。语义学的发展又直接促成了语用学的诞生。也正是这两种学科之间的密切关系才引出了本文导语部分所说的争论。其实,语义学和语用学的任务和发展方向具有明显的不同。Morris当时就指出,语义学是研究符号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而语用学则研究符号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换言之,是否把语言使用者纳入研究范围是这两个学科的主要区别点之一。Katz& Nagel认为,语言使用者一般具有某种语言能力,可以辨别同义、反义、蕴含、上下文、歧义、矛盾和预设等语义现象,又可以把词义按照句法结构合成语义。他们把语言使用者利用语言达到某种交际意图的言语行为称作语义应用。[5]Cresswel在阐释可能世界语义学时指出,语义功能是语言使用者“在面对某种条件下的句子时,辨别该句在此条件下真假与否的能力”。[6]而超越句子真值条件的分析(如Austin、Searle等人的言语行为理论和Grice的意义理论)均为语义运用的理论。由此可见,人们一般都认为,语义学是以语义表现力研究为中心,而语用学侧重语言运用规律的研究。这两门学科发生混淆,主要因为对“意义”这个概念存在不同的理解。Leech曾指出,“意义”在语义学中是二价的(bivalent),而在语用学中就成了三价的(tribalent)。也就是说,语义研究的是“X的意义是Y”(X meansY)。例如:Donkey means“ass”。而语用学研究的是“说话者S通过话语X来表达Y的意思”(S meansY by X)。例如一个家庭主妇对仆人说:“Janet,donkeys!”的时候,单独从语义上看并没有明确的意思;但是从语用学角度看,女主人是想让Janet把驴子从草坪上赶走。[7]当然,两者的区分不能简单地以研究语言内部元素和外部元素来划分,因为语用学也涉及到语言内在的特性。
三、语义学与语用学的互补性
语用学从语言使用者角度出发,借助语境开展意义研究,是对传统语义学的发展和补充。一方面,语言具备对外部世界信息进行编码、表述认知或人类情感的功能。此时,语言元素与外部世界建立起一定的关系。这一层次上的意义研究可以不依赖语境,其研究对象主要限于字面意义,或独立于语境之外的意义。另一方面,语言具备交际功能,使得人际交流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并达到预期目的。这一层次的研究不仅涉及字面意义,而且包括许多语言之外的因素。因此,在语用学中,意义不再是个静止的系统,而是一种行为:说话人对听话人造成的一定影响。意义又是一种互动行为:说话人与听话人在共有知识基础上协调构建的意义。但是,传统语义学的意义研究也是必要的,因为语言作为交际工具首先是它可以表达对于该语言使用者来说约定俗成的意义(可以称为常规含义),以区别间接言语行为或会话含义等语用意义。没有这种基本的常规意义,许多情形下就无法交流。譬如,Austin所说的言内意义(locutionary act)[8],Grice的自然意义(natural meaning)[9],以及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中的概念纯理功能,都相当于传统语义学所讨论的意义概念。常规意义对于交际者来说是交际意图的载体或出发点,对于理论研究者来说是其理论的基点。由此可见,语义学研究对于语用学的补充作用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可以借用Gazdar的著名公式来表达这二者的相互关系:Pragmatics=Meaning-Truth-condition。[10]
四、会话含义理论―――话语之义与话语之力
语用学者在研究过程中注意区分二组概念:句子和话语(sentence and utterance),话语之意与话语之力(sense of utterance and force of utterance)。其中,句子被看作抽象的实体,是语义学的研究对象,而话语是语境中具体化的句子,属于语用学的研究范围。话语之义是话语的概念和逻辑意义,或字面意义,相当于语义学研究的意义;话语之力是相关的言外之力(illocutionary force),即话语的语用意义,由语用学来研究。这二组概念表明,语用学对于话语之力的研究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是对语义学理论的补充。格莱斯于1975年提出含义(implicature)这个概念,是以话语之义和话语之力的分歧为基础的,也就是说,人们说出来的和实际想要表达的意义之间存在差别。例如说It’s cold in here这句话时,可能并不是单纯陈述事实(常规意义),它的话语之力更可能是请求或命令:请关上(或打开)窗户(或空调)。他的含义理论不能等同于逻辑语义学中的蕴含(implication)。蕴含指:“if p then q”or p-q,而non-p不意味non-q。但是,含义则是“if p then q;if non-p then non-q”。再如,母亲想让女儿帮忙洗碗,便对女儿说:“If you wash dishes,I’ll take you out to Mcdonald tomorrow”这里,p:you wash dishes;q:I’ll take you out to Mcdonald tomorrow If p then q但如果non-p不意味non-q,那么母亲想引诱女儿帮忙的目的就无法达到。因此,含义理论与语义学中的蕴含还是存在密切关系。格莱斯在对生成会话含义的语用原则进行研究时,提出合作原则(包含四个准则):质量准则(maxim of quality)、数量准则(maxim of quantity)、关联准则(maxim of relevance)和方式准则(maxim of manner)。其中,关联准则是最为重要的。他认为合作原则不是一种任意的规定,而是进行合作交谈的合理方法。他同时还指出,人们遵守合作原则并不只是停留在表层。在更多的情况下,表面上看人们违反了合作原则,但在更深的层次上人们仍然遵守这个原则。请看下例:
A:Where is John
B:There is a yellow BMW outside Jane’s house
初看,B至少违反了质量准则和关联准则,没有合作态度。但假设他是在更深层次上的合作,那么听话人就会把B所在地同**宝马汽车的位置联想起来,因而断定那人可能就在Jane的家。在此例中,只有把话语之义(常规含义)同话语之力(会话含义)联系起来分析,才能全面准确地判断回答的真正含义。另外,违反合作原则产生的含义还可以解释一些修辞现象,因为说话人蔑视这个原则是为了让听话人去寻找话语之义以外的意思,从而产生一定的附加含义。例如夫妻间的对话:
A:Let’s get the kids something
B:Ok,but I veto I-C-E-C-R-E-A-M
丈夫表面上违反了方式准则,即表达故意繁琐冗长,但他的真正意思是:不要在孩子们面前提起冰激凌,以免他们吵着要吃。Grice还归纳出会话含义的一些本质:可取消性(defeasibility),不可分离性(non-detachability)和可推导性(calculability)。可取消性和可推导性说明了语境因素对语用意义的决定作用,而不可分离性则表明了语用意义对于常规意义的依附性。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到,会话含义是以常规意义为基础的,而常规意义则可能发展为会话含义。换言之,含义附着于表达的内容之中,而不是附着于语言形式之上。这反映了语用意义同语义意义的区别和联系,也就是语用学和语义学的区别与联系。
结语
尽管对语用学和语义学的划分仍然存在种种争议,但随着语用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原来的“杂物箱”已变得井然有序,对二者划分的讨论,其目的不是要争个谁先谁后或是谁是谁非,而是为了促使我们对各种意义的性质作更加深入的研究,从而加深我们对人类语言的性质和功能的全面深刻认识,更加客观地进行语言研究。
参考文献:
[1]沈家煊语用学和语义学的分界[A]中国语用学研究论文精选[C]束定芳主编2001:604-623
[2]Levinson,Stephene1983Pragmatics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3]Donnellan,1966;转引自Rosenberg and Travis,1971
[4]束定芳现代语义学的特点与发展趋势[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7):28-32
[5]Katz& Nagel 1974;转引自Mey,1994・Mey 1994 Pragmatics In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R E Asher(ed ) Pergamon
[6]Cresswel,l M J 1988 Semantics essays Dordrecht/Boston/London:KluwerAcademic PressPublishers
[7]利奇语义学(中译本)[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454
[8]Austin,J L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Oxford:Clarendon Press,1962
[9]Crice,H P Logic and conversation In Cole,P &Morgan,J(eds),Syntax and Semantics,Vol3,Speech Acts,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5
[10]Gazda,G Pragmatics:Implicature,Presupposition and Logical Form 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9
所谓语义学即探索、研究语言意义的学科。“产品语义学”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借用语言学的一个名词,它产生的理论基础,来源于符号学理论。工业设计史上关于产品语义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就是针对当时现代主义对于“功能”的过于夸大和对于形式过分的漠视,导致工业产品粗糙、冷漠、僵硬。在1983年,Krippendorf和Butter教授正式提出“产品语义学”的概念,并定义为“产品语义学是研究人造物的形态在使用情境中的象征特性,并将此运用于设计中”;1984年,Kriplpendorf对产品语义学下了进一步的定义,他以为产品不仅要具备物理性能,还应该能够向使用者揭示或暗示出如何操纵使用,同时产品应该具有象征意义,能够构成人们生活当中的象征环境。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逐渐有人关注或者研究该学科的理论以及应用,形态语义学的作用逐渐体现。通过文献的比较,却发现目前国内有关形态语义的研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几乎所有研究都局限于工业产品,解决的是产品内在功能与外在形态的匹配问题。二是关于形态语义的应用研究,均不约而同地强调设计要考虑材料、色彩、情感等几个方面,但是很少有研究能解决为什么的问题。比如为什么采用这个色彩而不是其他的色彩为什么形态中的线条是这样,而不是其他形式究竟有多少选择,其规律又是如何因此,本文试图单纯分析形态语义学的研究范围和要素,并以此构成形态语义学的理论框架体系。
一、研究体系主体应回归到人造物
设计形态语义就是指产品的形态语义,这种理解是片面的。产品语义学的定义是针对工业产品设计给出的,因此目前几乎所有国内的研究都仅限于工业产品,并认为该学科的背景是当时现代主义对于“功能”的过分夸大和对于“形式”过分的漠视,他们据此推论本学科解决的问题是产品的操作性问题,形态语义就是产品语义。
但本文认为:产品形态语义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不仅包括工业产品,还应包括雕塑等其他任何与人造物有关的形体。在形态语义处在工设计届萌芽的同时,与此并行还有一大批雕塑家早就有意无意地在创作过程中探索情感与形态的关系,如:史蒂芬·德斯坦勒、罗伯特·安纳森、路易丝·布尔乔、萨塞亚等以及更早的一些艺术家。他们的工作是脱离工业产品而进行的,此时在他们手中形态已经作为表达某种情感的载体,也就是形态语义这个概念早就被物化了。这充分说明了形态语义是完全可以脱离产品这一主体,而产品形态语义学只是形态语义学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
形态是事物的内在本质的外部表现,作为符号的一种,是实体的外部几何形状、色彩构成、材料组合。形态语义是人们观察、认识该形态所产生的认识,以及被激发情感上的认识。该形态既可以是产品,也可以是雕塑;既可以是人为加工过的物品,也可以是自然天然的物质。形态语义学不仅可以用在工业设计,也可以用在其他任何涉及形态的地方。因此,形态语义学不是起源于工业产品造型设计,而是起源于更早的其他领域。
二、研究体系应具有广泛性和深入性
简而言之,形态语义就是借助语言中“语义”“语构”“语境”的概念,来表达形态的含义,形态语义中的“语构”就是人造物中的材料、色彩、构成、线条、形态等等。“语境”就是情感与文化。
符号论学者苏珊·朗格把符号分为文字语言的逻辑系统和非文字语言的情感符号系统两种。以她的观点剖析,形态语义是情感符号形式的一种:形态是属于文字语言的逻辑符号系统。语义属于非文字语言的情感符号系统,是建立在形态的基础上的人的认识和反应,是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形态语义的系统性、科学性、规律性就是形态语义学研究的范畴。这导致形态语义的研究分成两个发展方向:广泛性和深入性。只有同时具有广泛性和深入性的形态语义学研究体系才是完整的。
在此,本文给它们定义:所谓“广泛性”是在形态语义学以建立各种形态与语义的对应关系,它是以穷尽形态的各种认知结果为目标。所谓“探入性”是在形态语义中研究形态与语义是如何对应的,它是以分析形态与语义的对应关系的准确性为目标。
形态语义深入性的实质就是该语义设计需能准确表达该形态所包含的多个不同情感内容,以及设计者所希望的情感能准确地赋予该设计形态。其结果取决于形态设计者语义编码的科学性和形态解读者解码的规律性,而这两方面研究结论必须通过大量分析才能完成,是建立在形态语义广泛的研究基础上的。因此要实现形态语义的广泛性,就必须先实现形态语义的深入性。
通过对不同形态的特征的分析,建立各种形态与语义之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的体系框架,才能实现对形态语义规律的完全把握。这是一个非常庞大且十分有意义的工作,词库里的语言十分丰富,与之对应的语义也是十分丰富的,只有把这部分内容丰富完善起来,才能构成形态语义学的研究体系。
三、形态语义研究的深入性
要较完美实现形态设计的目标,必须掌握形态语义的解码规律,遵循形态设计的编码规则。鉴于形态语义与文字语义的相似性,通常借用文字语义分析的方法,以实现形态语言含义的分析,步骤上依次分为:形态的文字语义分析、形态的语构分析、形态的语境分析等三个过程。
首先,形态的文字语义分析的目的为了准确把握形态语义的内涵,消除形态表达上的含糊不清。可以借助字典等工具的解释,实现对形态概念的文字语言分析和形态语言分析,从而较全面、准确、合理地把握形态语义分析的目标。如桌子,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家具;上有平面;下有支柱,在上面放东西或者做事情。
其次,在前面文字语义分析的基础上,借鉴文字语义语法、句法构成规律,在形态语义找出类似文字语构的特征要素,用文字语构的方法对形态进行语构分析。如桌子这一形态,在以上语义分析中的各个要素是十分严谨的,是缺一不可的:一是它必须是家具。例如钳工台虽然像桌子,但是它通常不属于家具,我们一般不称钳工台为桌子。二是上有平面,下有支柱。显然,否则我们称它为箱子、支架。三是在上面放东西或者做事情。
形态的语构分析在表述上是有十分缜密的逻辑和先后关系,具有明显的文字的逻辑符号特征,因此语构分析部分属于文字语言的逻辑系统部分。
再版前记
序
前言
第一章 语义研究的发展与现状
一 语文学时期及我国的训诂学
二 传统语义学
三 现代语义学的兴起和现状
第二章 我们关于语言、语义的一些基一认识
一 语言是人类的基本工具之一
二 语言的功能
三 语言的结构
四 语义系统
五 语义单位
六 语义类型
七 人是怎样认训语义的
八 语义与语言反映的各种现象的关系
第三章 义素分析法(上)
一 义素分析法的提出是不可避免的
二 义素分析法的程序和方法(上)
第四章 义素分析法(下)
三 义素分析的程序和方法(下)
四 义系分析实例补充
第五章 义素和义位的性质
一 义素的性质
二 义位的性质
三 语文词典的释义
第六章 语义场(义位系统)(上)
一 历代学者对义位系统的认识
二 语义场的性质
三 语义场的类型
四 义位间的关系
第七章 语义场(义位系统)(下)
五 语义场之间的关系
六 最小子场与多义词的比较
七 语义场的实例补充
八 语言的总语义场
第八章 句义(上)
……
第九章 句义(下)
第十章 附加义
第十一章 语义的明确与不明确
第十二章 汉语语义中的普遍因素
第十三章 语义的演变(上)
第十四章 语义的演变(下)
义位结构式说明
评贾彦德《汉语语义学》
贾彦德语义学论文目录
我把我的课表直接发图给你看好了
汉语言文学专业
课程简介
01013001 古代汉语 Ancient Chinese language 90—5—23
内容提要:本课程包括通论和文选两部分。其中通论部分主要讲授:1文字,包括汉字的构造、古今字、异体字等;2词汇,包括古今词义异同、单音词和复音词的本意和引伸义;3语法,包括词法和句法;4音韵,包括音韵基础知识、上古音记略;5古书的注解。
修读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教 材: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
参考书目:郭锡良《古代汉语》,天津教育出版社。
01013002 现代汉语 Modern Chinese language 92—5—12
内容提要:以国家语言文字政策为依据,系统讲授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包括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和修辞五个部分;进行有关现代汉语语音、词汇、现行汉字、多种语法现象和修辞现象的分析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
修读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
教 材:《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目:《现代汉语教学参考与自学辅导》,黄伯荣,高等教育出版社。
01013003 中国古代文学史 Ancient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216—5—234
内容提要:本课程是中国文学史和历代文学作品选两门课的综合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它以五四以前(含近代)的全部文学作品及文学现象为研究对象,系统阐述和揭示我国文学发展的过程与规律,努力探讨文学观念和文学潮流的发展变化,重视对文学流派的分析,并在历史发展中对历代文学作家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作出恰当的分析和评价。
修读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
教 材:《中国文学史》(1—4),袁行霈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1—6),朱东润 上海古籍出版社。
参考书目:《中国文学史》,游国恩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文学》,章培恒、骆玉明 复旦大学出版社。
01013004 中国现代文学史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108—6—34
内容提要:讲授从“五四”文学革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余年的文学运动、文学思潮、文学流派和文学创作情况,重点讲解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历史地分析和评论这些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的思想艺术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从而揭示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特点和发展历程。
修读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
教 材:《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册),朱栋霖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目:《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唐弢 人民文学出版社。
01013005 中国当代文学史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90—5—45
内容提要:讲授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新时期的文艺运动、文艺战线上的思想斗争和文学发展历程,重点讲解各个历史阶段的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特色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总结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修读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
教 材:《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册),朱栋霖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目:《中国当代文学史》,王庆生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郭志刚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01013006 外国文学史 Literary History of Other Countries 108—6—45
内容提要:系统讲授古希伯来文学,古希腊、罗马文学,中世纪文学,古典主义、文艺复兴、批判现实主义文学,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无产阶级文学,重点分析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代表作品,揭示外国文学发展中的规律性问题,使学生不仅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把握外国文学的主要内容,而且能够运用适当的文艺理论观点分析外国文学作品。
修读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
教 材:《外国文学史》,郑克鲁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目:《世界文学名著选读》,陶德臻 高等教育出版社。
01013007 写作学 Writing 74—4—12
内容提要:讲授写作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揭示一般写作规律和方法,认识主体、客体、本体、受体四大写作要素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认识新闻、理论、文学、应用四大类文体的特点和写作方法,通过系统的写作训练,帮助学生提高实际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修读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
教 材:《基础写作教程》,尉天骄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目:《高等写作学教程》,周姬昌 武汉大学出版社。
《现代写作教程》,董小玉 高等教育出版社。
01013008 语言学概论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 54—3—4
内容提要:讲授普通语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了解语言学理论的整体状况和主要思想观点,了解语言学发展历史上的重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著作,联系实际,帮助学生认识各种语言现实和语言现象。
修读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
教 材:《语言学纲要》,叶蜚声 北京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目:《普通语言学概要》,伍铁平 高等教育出版社。
01013009 文学概论 Introduction to Literature 72—4—5
内容提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为指导,讲授文学的性质、特点和基本规律。主要内容包括:文学的基本性质、文学的起源和发展、文学的文体、文学的创作和接受。通过课程的讲授,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文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能运用文学的基本原理理解和评价各种文学现象。
修读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
教 材:《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目:《文学理论教程教学参考书》,童庆炳 高等教育出版社。
《文学理论》,刘安海、孙文宪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01013010 语文教学论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 72—4—5
内容提要:以语文教学为研究对象,学习相关的语文课程与教材知识,研究语文教学的规律和方法,促进学生新语文教育理念的形成,使学生获得从事语文教育所必需的教学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能力,树立语文教师应有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修读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
教 材:《语文教育学引论》,阎立钦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目:《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倪文锦 高等教育出版社。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欧培民 浙江教育出版社。
01014001 音韵学 Phonology 36—2—7
先修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
内容提要:音韵学是汉语传统语言学门类之一,主要研究汉语声、韵、调特点及其历史演变规律。从断代上分,共有上古音、中古音、近古音和现代音四部分。上古音是以《诗经》为代表的语音系统;中古音以《广韵》为代表;近古音以《中原音韵 》为代表;现代音以《现代汉语拼音方案》标识的北京语音为代表。学习音韵学,可以对汉语不同时期语音系统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对更好地研究现代汉语方言、汉语韵文史,学习训诂学都有较大帮助。
修读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教 材:《汉语音韵学基础》,陈复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目:《汉语史》,王力 中华书局。
《汉语音韵学》,李新魁 中山大学出版社。
01014002 训诂学 Exegetics 36—2—6
先修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
内容提要: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文献意义解释的一门学科。训诂学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除了与文字学、音韵学、语义学等语言学学科有密切关系外,还涉及文献、版本、校勘、哲学、历史、考古、民俗等多种学科领域。训诂学侧重于从语义的角度来研究古代汉语文献意义的诠释。其任务是从训诂实践和训诂材料中总结归纳出理论和方法,其目的是为古代文献的释义工作提供某些可操作的方法及理论指导。
修读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教 材:《训诂学》,郭芹纳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目:《训诂学初稿》,周大璞 中华书局。
01014003 汉字文化学 The Culture of Chinese Characters 36—2—6
先修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
内容提要:本课程包括传统的文字学和汉字文化研究两部分,主要讲授汉字的性质、起源,汉字的形体演变及其发展变化中的各种现象和基本规律。并从汉字的音形示意特点出发,分析汉字这一活化石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信息,即从汉字入手了解汉民族的古今文化模式、习惯行为、思维模式等。
修读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参考书目:《文字学概要》,裘锡圭 商务印书馆。
《中国汉字文化大观》,何九盈 北京大学出版社。
《汉字文化综论》,刘志基 广西教育出版社。
01014004 中国古代文献学 Studies of Ancient Chinese Documents 36—2—7
先修课程:古代汉语
内容提要:学习有关中国古代文献的基本状貌以及文献整理和利用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掌握有关古代文献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整理、利用古代文献的一些基本方法,从而掌握治学的一个基本途径。
修读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参考书目:《中国古文献学史简编》,孙钦善 高等教育出版社。
01014005 古代汉语语法研究 Studies of Ancient Chinese Grammar 36—2—7
先修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
内容提要:古汉语语法同现代汉语语法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相同的一面是主要的,本课程学习的重点是古今汉语语法不同的一面。其中当然也要提到古今语法相同的一面,旨在用必要的比较,明其历史延展性,更好的全面领会。
修读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参考书目:《古代汉语》,王力 中华书局。
01014006 《孟子》释义 Annotations of Mengzi 36—2—6
先修课程:古代汉语
内容提要:孟子释义是在古代汉语基础上阅读整本典籍的单书阅读课。目的在于提高学生阅读古籍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儒家文化和思想,以更好地继承古代优秀文化传统和遗产。
修读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参考书目:《四书集注》,朱熹 上海古籍出版社。
《孟子正义》,焦循 中华书局。
01014007 诸子文解 Annotations of Works by Various Schools of Thought 36—2—6
先修课程:古代汉语
内容提要:本课程主要讲解《老子》、《庄子》、《论语》、《孟子》等先秦诸子文的代表性篇目,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并提高学生的古籍阅读能力。
修读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参考书目:《四书集注》,朱熹 上海古籍出版社。
《论语集释》,程树德 中华书局。
《孟子评注》,杨伯峻 中华书局。
01014008 现代汉语语音研究 Studies of Modern Chinese Phonetics 36—2—5
先修课程: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
内容提要:现代汉语语音研究主要研究语言声音系统的变化以及变化的规律;具体说明语音的性质,语音是怎样形成的,它有多少类别,每类怎样发音,各类语音怎样结合,怎样变化;还要说明音势的轻重强弱,音调的高低抑扬等。训练学生学会听音、辨音、发音、记音的技巧。
修读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
教 材:《普通语音学纲要》,罗常培、王均 商务印书馆。
参考书目:《语音学教程》,林焘、王理嘉 北京大学出版社。
《汉语语音史》,王力 中国社科出版社。
《汉语通论》,马景仑 江苏古籍出版社。
01014009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Modern Chinese Grammar 36—2—5
先修课程:现代汉语
内容提要:在学生学习现代汉语语法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理论上提高学生对汉语语法结构规律和语法特点的认识,使学生多了解一些研究汉语语法的方法,并引导学生运用有关理论和方法去观察、探讨汉语语法中的一些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修读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
参考书目:《现代汉语语法学》,傅雨贤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现代汉语动词的句法语义属性研究》,陈昌来 学林出版社。
《汉语语法学纲要》,杨云 四川大学出版社。
《三个平面:汉语语法研究的多维视野》,袁晖、戴耀晶 语文出版社。
《三个平面的语法观》,范晓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01014010 现代汉语语用研究 Modern Chinese Pragmatics 36—2—6
先修课程: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
内容提要:语用学是从语言符号和语言关系角度研究话语理解和话语表达规律的学科。本课程主要讲授语用、语用学、语用要素、语用学方法、语用分析应用等基本内容,重点阐述话语过程及其原则机制等语用要素和语用预设、会话含义、言语行为、会话结构等语用学方法,对语言研究与教学、文字工作以及一般语言文字能力的提高都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用价值。
修读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
教 材:《语用学概论》,何自然、冉永平 湖南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目:《新编语用学概要》,何兆熊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认知语用学概论》,熊学亮 复旦大学出版社。
01014011 现代汉语词汇研究 Modern Chinese Lexicology 36—2—5
先修课程:现代汉语
内容提要:词汇研究是语言研究中的基础部分,语言单位、语言理解、语言运用等等都要首先接触到词语。20世纪80年代以来,语言学界大大加强了对词汇的研究,词汇研究的成果数量远远超过了前一时期,研究广度和深度都有了相当明显的拓展。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词汇意义的研究、词汇文化属性的研究、词义系统的研究、计量方法的运用,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对词汇意义的研究。
修读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
参考书目:《现代汉语词汇学》,葛本仪 山东人民出版社。
《词汇语义学》,张志毅、张庆云 商务印书馆。
01014012 现代汉语修辞研究 Modern Chinese Rhetoric 36—2—6
先修课程:现代汉语
内容提要:现代汉语修辞研究是研究语言的加工和运用,即系统全面地研究各种辞格类型的构成及使用条件,研究词语的选用规律,研究现代汉语各种句式在不同语境中的适应情况。
修读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
教 材:《实用现代汉语修辞》,王本华 知识出版社。
参考书目:《当代中国修辞学》,杨鸿儒 中国世界语出版社。
《修辞新论》,宗廷虎等 上海教育出版社。
《实用汉语语法与修辞》,杨月蓉 西南师大出版社。
《修辞的艺术》,刘继超、高月丽 石油工业出版社。
01014013 汉语现象研究 Studies of Chinese Language Phenomenon 36—2—7
先修课程: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
内容提要:本课程发掘汉民族传统语文及现代生活中的语言现象,从汉语现象实际出发研究汉语,通过细致的观察和详尽的分析,不囿成说,探索汉语的特点和规律,着重培养语言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求真求实勇于创新的学习品格。
修读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
参考书目:《汉语现象论丛》,启功 中华书局。
《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郭绍虞 上海古籍出版社。
01014014 语言与心理 Language and Psychology 36—2—7
先修课程:现代汉语、心理学
内容提要:语言与心理课程的主要内容是研究语言与社会化的关系,语言与社会知觉、社会态度、人际关系等的关系,研究语言与文化社会心理、环境社会心理、审美社会心理等的关系。
修读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
参考书目:《语言学概论》,邢福义、吴振国 华中师大出版社。
《社会心理语言学》,王德春等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现代修辞学》,王德春、陈晨 上海教育出版社。
01014015 黑龙江方言研究 Studies of Heilongjiang Dialects 36—2—5
先修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
内容提要:黑龙江方言研究是在学生学习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课课程基础上开设的一门选修课,课程的内容包括黑龙江方言区域,声韵调特点,黑龙江移民史及由此而形成的方言 ,黑龙江方言与北京话的区别等。学生在学习汉语音韵学后还可将古代四声、三十六字母与黑龙江方言声母系统作比较研究。该课程与普通话水平测试密切相关。
修读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
参考书目:《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 高等教育出版社。
《现代汉语》,胡裕树 上海教育出版社。
《黑龙江方音辩正与普通话口语训练》,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01014016 文学语言研究 Studies of Literary Language 36—2—6
先修课程:现代汉语、文学概论
内容提要:本课程以文学语言现象为具体研究和考察对象,通过对文学语言性质和特征的分析,深入探讨文学语言的本质、规律及其与常规语言的区别。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文学语言的审美意义和审美内涵,明确文学语言的基本审美范畴和具体语言策略。
修读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
教 材:刘自匪《诗性语言——文学语言艺术概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目:《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文学理论》,刘安海、孙文宪 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版。
《文学文本解读》,王耀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文学是什么》,傅道彬、于茀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文学符号学》,赵毅衡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年版。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考研方向有八个,具体是如下:
一、文学与世界文学
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三、中国现当代文学
四、中国古代文学
五、中国古典文献学
六、汉语言文字学
七、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八、文艺学
考研前景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中国大学史上最早开设的专业之一,是老牌专业,也是基础专业,出现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该专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一些师范类大学要为中国语文教学培养教师开设本专业,综合类大学在中文系或文学院也普遍设有这一专业。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程大多局限于文学类科目,比较单一,而市场需要的是综合汉语言文学及其他一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也是由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面宽所决定的。
虽然是一个传统专业,但是历年来招生人数有增无减,社会需求趋于饱和,供大于求。近年来,总体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就业形势一直比较平稳,不那么热门,就业面宽,本专业毕业生一般文笔较好,思维活跃,可以胜任很多部门和机构的工作。
在形式语义学研究方面,陆汝钤把原来只能描述静态控制结构的代数语义,推广到能描述动态控制结构,使代数语义具备描述完整程序控制结构的能力,从而真正体现“对代数语义来说,程序即抽象数据类型”这一论题。陆汝钤还把数学中黎曼曲面的思想引进PETRI网论,建立了多层PETRI网模型——P/R网,并应用P/R网给出了CCS的完全真并发语义,彻底解决了其特有的(在双模拟意义下的)语义等价问题。
陆汝钤把类自然语言理解和软件工程中的领域分析和领域建模结合起来,提出了“前需求分析”概念及其实现技术。企业管理人员只需用本行业的语言把企业情况表述清楚,计算机即可在领域知识库的支持下自动做需求分析,提出设计方案并编程实现管理信息系统(MIS),从而为软件工程中的老大难问题:需求分析,找到了一种新的解决办法。
在计算机科学理论方面,陆汝钤从事了多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好的科研成果,包括编译理论、定理证明、形式语言理论、形式语义学、量子自动机等等。
这本书是在作者于1986年出版的《语义学导论》的基础上写成的。作者原来的《语义学导论》,是一本不成熟的、比较浅显的小书。因此早在1986年它刚一出版作者第一次捧到样书时,就有了一旦条件成熟作者要大大修改它的想法。但是,作者写《语义学导论》又是认真慎重、字斟句酌的,那本书的基本观点与思路、那本书的框架、那本书的大小标题乃至文字和例子,有不少作者至今仍然认为是对的、可取的。只要它们对、可取,作者就保留下来,作为新书的基础。
作者这次写《汉语语义学》,不是把重点放在保留《导论》的什么上,而是把功夫用在对《导论》做出尽可能多的补充,进行反复的修改并进而做一些尝试上。这些努力集中表现在作者想试着为建立汉语语义学做一点准备。从作者开始研究现代语义学起,作者就在把语义学的理论、方法与汉语结合起来这一环上下功夫。这在《语义学导论》中已经表现出来了,可是在那本书里结合得还不够,还很浅。这一次写书,作者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努力和尝试:
一、要把国外现代语义学与汉语结合起来,根本的一点,是要把现代语义学的理论与方法同汉语语义方面的材料与实践结合起来。在这里,与汉语信息处理的研究相结合特别重要。因为汉语信息处理不可能坐等国外的成果,必须由作者们自己解决汉语语义的问题。它要求最新的语义学的理论和方法,它不但要求借鉴,还特别需要创新;它对有关的语义研究的成果,进行大面积的严格的检验。近几年来,作者参加了汉语信息处理的科研工作,有不少初步的心得与体会。经过整理,作者都写进书里。
二、研究现代语义学不应割断历史,而是应该尽量从传统语义学和训诂学中吸取营养。传统语义学虽然也起源于国外,但作者国学者利用它研究汉语的时间已经比较久了,这次写书作者注意更多地吸取一些这方面的成果。至于训诂学,那是作者们的一大优势。作者对训诂学懂得不多,但作者是很重视作者国训诂学这个宝库的,本书很注意从这个方面吸取养分。
三、目前国外学者研究现代语义学只限于对现代语言的描写,在现代语义学还不成熟时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作者这本书的研究重点就是现代汉语。可是现代汉语语义是古代汉语语义的延续而现代汉语语义本身也在不停地演变。因此这次写书也适当涉及古代汉语,讲一讲汉语语义的演变。现代语义学的理论和方法,不仅要适用于对语言的共时研究,也应适用于历史研究,并在历时研究中再次检验它们、丰富它们。
四、要做到以上三点,只靠国外现代语义学现有的理论和方法无论如何是不行的。这时,作者总是十分慎重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办法。作者提自己的见解和办法时,都以尽可能多的汉语材料为依据。
尽管作者做了上述四个方面的努力,但远不能说本书已经把现代语义学和汉语结合起来了。建立汉语语义学不是作者一个人,更不是作者目前的水平所能做到的。它需要我国所有从事语义研究的人长期的努力,也包括海外从事汉语语义研究同行的努力。
为了写这本书,作者参考、查阅了国内外不少有关的著作、论文和工具书。从中吸取了许多观点、见解和材料。作者在参加一些学术活动和科研活动中,在语义和与语义有关的问题上,曾经得到语言学界和信息处理界不少专家、同行的热情帮助,受到他们的启发,获益良多。作者在这里虽然无法列举,但是却应表达作者对他们由衷的谢意。作者在教学中接触的同学、研究生和进修教师,提到过一些对作者很有启发的语义现象和见解,也在此向他们致谢。作者十分感谢邢公畹老师对作者从事汉语语义研究所给予的教导与勉励,非常感谢陈力为先生、董振东先生对作者参加信息处理科研工作给予的指导与帮助。作者还要感谢写这本书时叶蜚声教授自始至终给予的关心与鼓励。感谢他仔细地审阅了全部书稿并为书写了序。感谢唐作藩教授认真审阅了第十三章的书稿。现在出版一部教材、学术著作是不容易的,作者要向北京大学出版社,向本书的责任编辑梁惠陵同志深表谢意,是他们的努力使得这本书能够和读者见面。
早在1986年下半年。作者就开始为写本书做一些准备工作。1988年11月初动笔,1990年9月完稿。这以后又做了不小的修改和补充,最后的书稿是1991年6月完成的。这本书的内容,作者曾作为讲稿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试用过两次,一次是1988年给研究生讲,一次是1990年给本科生讲。
现代语义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变化很快,涉及的面很广。作者的水平有限、书中肯定有疏漏、不妥和错误的地方,渴望读者批评指教。
这部书的书名叫《汉语语义学》,作为教材,它的性质与方向是汉语语义学,不是从它的水平讲的。
本文2023-08-05 13:33:2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1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