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关于典故查询的书,如世说新语之类的,尽量多
最大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有唐至明十七种类书之大成的〈渊鉴类函〉最浩博的〈佩文韵府〉填空:1世界上最早的书目要推古希腊目录学家、诗人卡里马科斯编的《各科著名学者及其著作一览表》。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书目的国家之一。2班固编的《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有文献中记载最早的群书目录。3官修书目中最出色的代表要推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4宋代产生的三部重要私家书目是晁公武的《群斋读书志》、尤袤的《遂初堂书目》和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5我国第一部类书《皇览》。它开创了我国类书的编撰体例,被誉为“千古类书的权舆”。6宋初四大类书——《太平御览》《册府元龟》〈平广记〉〈文苑英华〉。7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类书——〈永乐大典〉。8我国现存最大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
概念:1工具书:是根据一定的查阅需要,系统汇集有关知识材料,并按易于检索的方法排检,以便迅速提供知识信息的图书。2文摘:则是摘录有关的报刊论文或图书的主要内容。3字典:主要是解释字的形、音、义及其用法。4词典:主要说明词语的概念、意义和用法。5类书:是辑录史实典故、名物制度、诗赋文章、丽词骈语等资料。功能:1)查找词藻典故和诗词文句出处。2)查考史实和事物掌故。3)辑佚和校勘古籍。6政书:是专门记载历代或某一朝代的典章制度资料。7百科全书:百科全书总汇各个学科或某一学科的知识,提供人类有关知识领域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8年鉴:是系统汇集一年内有关事物或学科的进展情况、重要文献及统计资料的连续性出版物。9手册:是汇集某方面经常需要查考的基本知识和资料。10名录:是汇集机构名、人名、地名等专名的基本情况和资料。11统计资料:是系统汇集有关身会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的统计数字和资料。数据集和数学用表;则是系统汇集有关科学和生产方面的数据、公式等资料。12年表:是汇集历史年代和历史大事资料。13历表:是汇集不同历法的年月日资料。14书目:也称目录,是著录一批相关文献并按照一定的次序编排而成的揭示与报道文献信息的工具。15索引:是著录书刊中的题名、语词、主题、人名、地名、事件及其它事物名称,按照一定的方式编排,并指明出处的一种检索工具。16丛书:又称丛刻、丛刊、丛编、汇刻、合刻,是辑汇有关著作,并冠以总名的一种著作集。重要的丛书有〈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丛书集成〉〈十三经注疏〉〈二十四史〉〈诸子集成〉。17总集:汇集多人作品为一书,称为总集。重要的总集有<诗经>《楚辞》《先秦魏晋南北朝诗》《全唐诗》《全宋词》《全上古三代秦汉三过六朝文》《昭明文选》《文苑英华》《全唐文》《全宋文》〈全明文〉〈清文汇〉等。18汇编:通常称作资料汇编,是一种围绕某一学科、专题汇辑各种文献资料的著作。重要的汇编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汇编〉〈古典文学资料汇编〉〈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汇编〉〈中国技术成果大全〉〈实用科技信息汇编〉等。
简答;1工具书的功能用途:指示读书门径、解释疑难问题、指引资料线索、提供参考资料、辅助辑佚校勘、传播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功能用途。2工具书的排检方法:一字顺排检法(部首法、笔画,笔顺法、四角号码法、汉语拼音字母排列法)。二分类排检法。(学科体系排列法、事物性质排列法)三时、地排检法(时序法、地序法)3部首法的优缺点:优点:它把结构形态复杂而又极不规则的庞大数量的汉字分别归纳在一、二百个部首里,基本上符合汉字的结构特点和人们查字的习惯。不认识的字,不能用音序检字时,可以用部首法查出来。缺点:主要是部首位置不固定,或在做或在右,或在上或在下,有的还在中间,难以判定。以“年”字为例,有的字词典将其放在“/”部,有的放入“厂”部,有的放在“干”部。
4西汉刘歆编撰的《七略》将图书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个类目。5书目的功能:检索功能、报道功能、导读功能。6古今重要的书目有哪些?《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目录》《书目答问》《贩书偶记》《群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中国善本书提要》《中国丛书总录》《中国近现代丛书目录》《全国总书目》《中国国家书目》等。7索引可分为哪几类?按照索引标引对象可分为篇目索引,内容索引又可分为语词索引、主题索引、关键词索引、人名索引、地名索引、分子式索引、引文索引等。8索引的作用:是揭示和检索文献的工具,它是以文献中的某一具体事项和内容作为和检索单元,主要为读者指引其所在位置,起指南、指向、示址的作用,能够提高文献检索的深度和检索效率,因而,为人们所重视。9重要的索引有哪些?《十三经索引》《二十四史纪传人名索引》《二十五史索引》《唐五代人物传记资料综合索引》《艺文志二十种综合引得》、《全国报刊索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主题索引》《中国史学论文索引》《中国古代史论文索引》《中国近代史论文资料索引》《中国现代史论文著作目录索引》《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文索引》《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论文索引》《古今人物别名索引》《室名别号索引》《中国现代作家笔名索引》10我国古代的字典词典大体上可分为哪几类?专就词典而言,又可分为哪几类?我国古代的字典词典大体上可分为三类。一是以义为系的字、词典。二是以形体结构为系的字书。三是以韵为系的韵书。词典又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语文性词典(词表)。第二类是百科性词典。第三类是专科性或专门性词典、词表。11重要的语文性字、词典有哪些?以收录古代汉语词(字)为主的古汉语字书、词典。如《经籍篆诘》《辞源》(修订本)等;以收录现代汉语词(字)为主的现代汉语词典、词表等,如《现代汉语词典》《方言调查词汇》等,以及兼收古今词(字)的混合型词典,如《汉语大词典》等。12查人名、地名重要的词典有哪些?《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词典》《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等。13年鉴的分类,各类中重要的年鉴有哪些?:按收录的知识范围分,有综合性年鉴(如〈中国百科年鉴〉〈中国年鉴〉〈世界知识年鉴〉及〈申报年鉴〉)和专门性年鉴(如〈中国哲学年鉴〉〈中国历史学年鉴〉〈中国经济年鉴〉〈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中国教育年鉴〉〈唐代文学研究年鉴〉〈自然科学年鉴〉〈中国农业年鉴〉等);按收录的地区范围分,有国际性年鉴(〈世界哲学年鉴〉)、国家性年鉴和地方性年鉴(如〈广东年鉴〉〈上海文化年鉴〉〈北京文艺年鉴〉〈广州经济年鉴〉等);按编撰特点分,有百科全书性年鉴和统计性年鉴等(如〈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上海统计年鉴〉等)。14重要的年表、历表有哪些?年表部分,万过鼎〈中国历史纪年表〉,荣孟源〈中国历史纪年〉、方诗铭〈中国历史纪念表〉、汤有恩的〈公元干支推算表〉、剪伯赞〈中外历史年表〉、沈起炜〈中国历史大事年表〉、中央宣传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等。历表部分,陈垣〈中西回史日历〉、薛仲三〈两千年中西历对照表〉、方诗铭〈中国史历日和中西历日对照表〉等。15查古书要利用哪些目录?查索古书,可利用史志目录,如〈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清史稿艺文志〉等;也可利用官、私目录,如〈崇文总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群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还可以利用丛书目录,如〈中国丛书总录〉〈中国丛书广录〉等。16查现代图书要利用哪些目录?查索现代书,可利用〈民国时期总目录〉〈中国近现代丛书目录〉〈全国总书目〉〈中国国家书目〉等。17查语言文学方面的论文资料,需要利用哪些索引?查语言学论文资料,利用〈中国语言学论文索引〉〈语文教学篇目索引〉等。查文学论文资料,利用在〈全国报刊文学论文索引〉〈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文索引〉〈中国现代当代文学论文索引〉〈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资料索引〉等。18查冷僻字要利用哪些字典?利用收字较多的字典,如〈康熙字典〉(收字47035个)〈中华大字典〉(收字48000个)〈汉语大字典〉(收字54678个)〈中华字海〉(收字85568个)等。19查语文性词汇的词典有哪些?利用〈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辞源〉〈词诠〉〈古书虚字集释〉〈汉语成语大词典〉等。20查诗文句出处要利用那些词典和索引?利用〈诗词名句辞典〉〈历代诗词名句辞典〉〈历代名句赏析辞典〉〈十三经索引〉〈全唐诗索引〉〈万首唐人绝句索引〉〈唐宋明诗索引〉〈唐宋明诗索引〉〈佩文韵府〉〈骈字类编〉等。21查古典要利用哪些辞典和类书?利用〈古书典故辞典〉〈中国历史典故辞典〉〈中外典故辞典〉〈全唐诗典故辞典〉〈全宋词典故辞典〉等;也可利用类书,如〈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古书图书集成〉〈佩文韵府〉等;一般词典、成语词典也可以查典故。22查古人名号利用哪些工具书利用在,<中国人名大辞典><室名别号索引><古今人物别名索引><历代人物谥号封爵索引><古代名人字号辞典><历代名人室名别号辞典><中国现代作家笔名录>等23查古人传记资料应利用哪些工具书可利用人名辞典,如<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中国画家人名大辞典><中国音乐舞蹈戏曲人名辞典>等;可利用传记索引,如<二十四史记传人名索引><二十五史人名索引><唐五代人物传记资料索引><宋代传记资料索引><元人传记资料索引><明人传记资料索引><四十七种宋代传记综合引得><辽金元传记三十种综合引得><八十九种明代传记综合引得><三十三种清代传记引得>等;可利用年谱,如<中国历代人物年谱集目><中国历代名人年谱综录><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等24查近现代人物资料应利用哪些工具书可利用人物传,如<民国人物传><中共党史人物传><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中国近代著名哲学家评传><中国现代哲学人物评传><中国现代作家评传><中国现代戏剧**艺术家传>等;可利用人名辞典,如<当代国际人物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家辞典><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二十世纪中国名人辞典><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革命史人物辞典><中国当代文化名人大辞典><中国现代作家大辞典><中国当代画家辞典><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中国**演员辞典>等;可利用人名索引和传记资料索引,如<民国以来人名别号索引><中国现代作家笔名索引><中近现代人物传记资料索引><辛亥以来人物传记资料索引>等25查古代法规制度应利用哪些类型的工具书利用辞典,如<中国古代法学辞典><中国政治制度辞典><中国历代官制辞典><二十六史大辞典>(典章制度卷)等;利用职官表,如<历代职官表><清代职官表><历代管制\兵制\科学制度表释>等;利用法律汇编,如<九朝律考><历代刑法考><唐明律合编><大清律辑注>等;利用政书,如<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玉海><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等26查现代法规条约利用哪些工具书利用<中华人民政府法令汇编><中华民国法规汇编><中华民国法规辑要><外交法规汇编><教育法令汇编><财政法规汇编><国际条约集><中外旧约章汇编>等27新中国法规条约的查找利用哪些工具书;利用<中央人民政府法令汇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法规汇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全书><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法规汇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条约集><中华人民共和国友好条约汇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多边条约集>等28地名辞典的查找:利用地名辞典,如<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中国历史地名辞典><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中国市县大辞典><中国名山大川辞典><世界地名辞典><世界历史地名辞典>等;利用<中国历史地图集><历代地理沿革表>以及各种地方志等
论述:1以《古今图书集成》为例,谈谈类书是按什么分类的?清代编的《古今图书集成》按分类排检法中的事物性质排列法分类的。它分为6汇编(即历象汇编、方舆汇编、明伦汇编、博物汇编、理学汇编、经济汇编),下分32典(如经济汇编中分选举典、诠衡典、食货典、礼仪典、乐律典、戎政典、祥刑典、考工典),再下分为6109部。同一部中,大体上就是同一性质的资料。2修订本《词源》与《词海》比较,二者在收词范围和用途上有何不同?主要收录古汉语词汇和有关古代文物、典章制度等知识性条目,,收词一般止于鸦片战争。收单字12890个。所收字按214部首排列。每字下首先用汉语拼音、注音字母注音,并加注《广韵》的反切、声调、韵部、声纽,《广韵》不收的字,采用《集韵》或其他的韵书、字书的反切。字下按笔画多少依次排列复词,共收词84134条。字、词的解释,用浅近的文言,并尽可能地征引最早的书证。引例注明书名、篇目或卷次,便于读者复案。书前有《部首目录》、《难检字表》,书末有四角号码《索引》。《辞海》收词有十万多条,包括单音词和复音词。全书按部首排列,略同《词源》。首字下注音反切、直音及韵部,复词不注音。释文先解意义,再引古书例句,都较《词源》有所改进。如《词源》引书不注篇名,常为论者所病,此书即加注篇名。另如增加新式标点,增收不少新词,这些都有益于读者。3唐宋明清四代各产生了那些重要类书?唐代以〈艺文类聚〉(欧阳询等奉编)〈文思博要〉(高士廉奉明编)〈三教珠英〉(张宗昌等编)〈初学记〉(徐坚等编)等较著名宋代类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不但出现了宋初的四大书-《太平御览》《册府元龟》《太平广记》《文苑英华》而且出现了各种仿唐、续唐的类书,如祝穆的《事文类聚》、潘自牧的〈〈记纂渊海〉〉、刘应李的〈翰墨大全〉孙传的〈后六贴〉等各种具有专门用途的类书,如有为科举应试而编的〈玉海〉、(王应麟)〈文选双字类要〉(苏易简)、也有供乡塾诵习之用的〈两汉蒙求〉(刘班)和供民间充当顾问的〈事林广记〉(陈元倩)记载古农艺资料的〈全芳备祖〉(陈景沂),专门收录史令史实典故的〈岁时广记〉,专门供查考事物起源的〈事物纪原〉(高承),又有用书目分隶故实的〈小学绀珠〉(王应麟)。明代类书又有性的发展。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类书〈永乐大典〉,仿唐宋的〈类隽〉(郑若庸)、〈经济类编〉(冯琦、冯理)、〈群书备数〉(张九韶)集唐宋的〈唐类函〉(俞安期),〈文选锦字〉,专门纪录图谱资料的〈三才图会〉〈图书编〉,专门辑考事物称谓的〈艺林汇考〉和〈事物异名录〉。清代有我国现存及姐妹篇〈骈字类编〉等。4〈中国大百科全书〉收词多少条?按学科分了哪些卷?本书是我国第一部大型百科全书。全书约7万多条目,12亿字共74卷,1993年出齐。该书包括66个学科,分卷有:《天文学》《外国文学Ⅰ、Ⅱ》《体育》《戏曲艺术》《纺织》《环境文学》《法学》《教育》《矿治》《力学》《交通》《考古》《大气科学 海洋科学 水文科学》《民族》《电子与计算机Ⅰ、Ⅱ》《哲学》《航空 航天》《土木工程》《数学》《宗教》《中国文学Ⅰ、Ⅱ》《固体地球物理 测绘学 空间科学》《语言文学》《机械工程Ⅰ、Ⅱ》《化工》《音乐 舞蹈》《军事》《戏剧》《中国历史Ⅰ、Ⅱ、Ⅲ》《外国历史》《农业》《地理学》《新闻 出版》《自动控制与系统工程》《**》《美术》《心理学》《生物学》《轻工》等和总索引。
四角号码查字方法:取角法。例 以
邓广铭先生(1907—1998),字恭三,山东省临邑县人,著名历史学家,当代宋史研究泰斗。1932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师从陈寅恪、傅斯年、胡适等名师。1943-1946年,曾任复旦大学副教授,1946年到北京大学执教。曾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历史学会常务理事及执行主席、中国宋史研究会第一、二、三届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教委古籍整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早在1937年,邓广铭教授就以《〈辛稼轩年谱〉及〈稼轩词疏证〉总辨正》一文为学术界所瞩目。1939年,他完成了《辛稼轩年谱》、《稼轩词编年笺注》和《稼轩诗文抄存》三部书稿,奠定了在史学界的地位。随后,又完成了《宋史职官志考正》、《宋史刑法志考正》两部著作。这是《宋史》成书600年来的第一次认真清理,得到史学界的高度评价。他的学术专著《王安石》、《岳飞传》,是研究北宋改革家王安石和南宋民族英雄岳飞的开创性著作,也是研究宋代历史的重要著作。他晚年还计划修订《陈龙川传》、《辛弃疾传》,由于疾病而未竟其志。邓广铭100余篇学术论文,结集为《邓广铭学术论著自选集》和《邓广铭治史丛稿》出版。
国际宋史学界权威斯波义信
斯波义信先生1953年本科毕业于东京大学,1962年获得东京大学博士学位,曾任东京大学教授及东大东亚文化研究所所长等职务,2000年以来,担任日本东洋文库理事长。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宋史、中国经济史、中国城市史、东亚海上贸易史。主要著作有《宋代商业史研究》(日、中、英文)、《宋代江南经济史の研究》(日、中文)、《中国史》(五代宋元卷)(日文)、《中国都市の历史的研究》(日文)、Crisis and Property in Sung China(合著,英文)、 The C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合著,英文)、China Among Equals (合著,英文)、Cambridge Chinese History (Song economy) (英文)、Max Weber, Der Historiker(合著,德文)、《华侨》(日文)《函馆华侨资料集》(日文)。斯波先生是日本著名学者周藤吉之的得意门生,日本战后第一位中国史博士学位获得者,日本学士院(科学院)中唯一的中国史学者。
王曾瑜(1939—)著名历史学家、宋史研究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人。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师从当代著名历史学家、中国宋史研究泰斗邓广铭先生。大学毕业后长期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当时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历史研究所)。主要从事宋辽金史研究。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其主要著作有《鄂国金佗(左禾右卒)编、续编校注》、《尽忠报国———岳飞新传》、《宋朝兵制初探》、《宋朝阶级结构》、《金朝军制》,论文集《锱铢编》,历史小说《靖康奇耻》、《河洛悲歌》、《大江风云》、《关山怅望》、《忠贯天日》等。
姚从吾(1894-1970)姚从吾是中国现代辽宋金元史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着眼于民族融合的“国史扩大绵延观”,认为在各民族文化不断融合的基础上,中华民族的历史才得以广大绵延,形成一个屹立于世界东方的文明古国;而辽金元时期则是一个重要的融合时期,在国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姚氏就是以这样的观点,深入研究辽金元史,建立起辽金元史体系。他进而倡导宋史与北亚、中亚史的研究,写成《余玠评传》等一系列论文及所辑《蒙古与南宋争夺巴蜀始末》的专题资料,开宋蒙关系研究之先。1958年,他又倡导组成台湾“宋史研究会”(后改名为“宋史座谈会”)。姚从吾本通蒙文,晚年又学习满文,并倡导组成“边疆语文研究会”,积极推动北亚及中亚史研究。他在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河南大学、台湾大学执教三十六年,桃李满天下。
程应镠,1916年11月4日(旧历十月初九)出生于江西省新建县大塘乡。程应鏐的史学著作主要有《南北朝史话》、《范仲淹新传》和《司马光心新传》,学术论文结集为《流金集·学术编》。
张家驹(1914~1973)上海师范学院的宋史研究,是由张家驹奠定基础的。张家驹毕业于燕京大学研究院,自20世纪30年代起就开始发表宋史论文,他的《宋代社会中心南迁史》、《两宋经济中心的南移》等论著,曾在宋史学界引起巨大反响,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宋史研究开创期的重要学者之一。50年代,张家驹到上海师院任教,教授宋辽金元史,同时继续发表《论赵匡胤》、《沈括》等有分量的论著。1973年去世以前,他是上海师院二十四史标点组中标校《宋史》的骨干力量。
榷场遗址是哪个朝代有的:是宋辽金元时期。
1、榷场是宋代的。榷场是宋辽金元时期位于民族政权交界地区所设的互市市场,场内贸易由官吏主持,除官营贸易外,商人须纳税、交牙钱、领得证明文件(关子、标子、关引等)方能交易。
2、宋初同南唐通市,在汉阳、郸口等地设置榷署。宋太宗赵光义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后在镇、易、雄、霸等州设榷务同辽贸易,辽也在南疆设榷场同宋贸易。南宋与金在边境设立榷场,贸易比较发达。元灭宋前,双方也于边境设榷场贸易。管制较严,地点、货物、交易方法都有限制,而且兴废无常。榷场贸易的兴衰与国家商税收入相联系。
3、中原及江南地区向北方输出的主要是农产品及手工业制品以及海外香药之类。辽、金、夏地区输往南方的商品则有牲畜、皮货、药材、珠玉、青白盐等。榷场贸易受官方严格控制。官府有贸易优先权。榷场领辖于所在地区的监司及州军长吏,又另设专官,稽查货物,征收商税。
4、榷场是指中国辽、宋、西夏、金政权各在接界地点设置的互市市场。榷场的设置,常因政治关系的变化而兴废无常。
《文渊阁书目》是现存不多的官修书目,在目录学史上有着不可低估的地位。属于明初国家藏书的第一部书目。
基本介绍 中文名 :文渊阁书目 概述 :明初国家藏书 产生 :典籍为基础 编修 :登记性书目 产生,编修,评价, 产生 明初国家藏书是以元内阁所藏宋、金、元三朝典籍为基础的。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北伐军攻入元大都,大将军徐达尽收元内阁图籍送回南京。 以后,明 又广求遗书,国家藏书日丰。明成祖迁都北京,收贮于左顺门北廊,明英宗正统年间,移贮至文渊阁。 正统六年(1441),少帅兵部尚书兼华益殿大学士杨士奇等,始以文渊阁说贮书籍,颇多“本朝御制及古今经、史、子集之书,自永乐十九年南京取来,一向于左顺门北廊收贮,未有完整书目”,故为打点清理,逐一勘对,编置字号,厘定部类,写成书目一本,名曰《文渊阁书目》。 编修 《文渊阁书目》是登记性书目。 杨士奇整理图书时,是将七千二百九十七部图书,进行分类,然后以《千字文》排次,按天字至往字,分为二十个字号,装进五十只大书橱中,编目就是逐字逐橱登记。 号和橱之下,才按图书的内容划分类别,而后依类登录图书。 天字五橱,收藏明朝御制御定文集等书。 地字四橱,收易、诗、礼、周礼、春秋、仪礼、礼记等书。 玄字一橱,收礼书、乐书、诸经总类等书。 黄字三橱。收四书、性理、经济(附奏议)等书。 宇字六橱,收史部之书。 宙字二橱,收史附、史杂之书。 洪字一橱,收子部之书。 荒字一橱,收子杂、杂附之书。 日字三橱,收文集之书。 月字二橱,收诗词之书。 盈字六橱,收类书之书。 昃字一橱,收韵书及姓氏之书。 辰字二橱,收法帖、画谱等书。 宿字一橱,收政书、刑书、兵法、算法之书。 列字二橱,收阴阳、医书、农圃等书。 张字一橱,收道书。 寒字二橱,收佛书。 来字一橱,收古今志书。 署字三橱,收旧志。 往字三橱,收新志。 以上二十字号五十橱。共7297号,即7297种书。达43200册,估计在十万卷以上。 《文渊阁书目》分类在整理图书时即已确定。由于杨士奇周详考虑,分类很是齐全。 其所分国朝、易、书、诗、春秋、周礼、仪礼、礼记、礼书、乐书、诸经总类、四书、性理(附实录、传、年谱等)、经济、史、史附、史杂、子书、子杂、杂附、文集、诗词、类书、韵书、姓氏、法帖、画谱(诸画谱)、政书、刑书、兵法、算法、阴阳、医书、农圃、道书、佛书、古今志(杂志附)、旧志、心志等四十类目,可满足各种需求。并且它不恪守四部法成规,开创了有明一代分类的新风气。 还有,其某些类目的设定还有可取之处,如将礼书、乐书与“周礼”、“仪礼”分开,比较合乎实际;将地方志析为“古今志”、“旧志”、“新志”,在志书大量涌现的情况下,也有利于读者检索。因此,其分类体系,还可作为编制古籍书目的借鉴。 因此该书考订功用不可忽视。因为其编写之时,明内阁藏书尚完整,所收元朝旧藏,有价值的宋、元刻本和抄本颇多,另外,还有不少明初典籍。 然而,明嘉靖以后,文渊阁藏书大批流失,若干珍本秘册无可再见。所以,其就成为考订宋、元、明初散失之书的重要资料。清乾隆时修《四库全书》,对勘《永乐大典》所收之书,世无传本者,往往见于《文渊阁书目》。 因此,《四库全书总目》的编者深有感触地评介其价值说:“惟籍此编之存,尚得略见一代秘书之名数,则亦考古所不废也。” 《文渊阁书目》原不分卷。传世之本,各家以意厘定,《四库全书》本分为四卷,《读画斋丛书》本,按《千字文》二十字号为卷数,分为二十卷。又,黄虞稷《千顷堂书目》着录有十四卷本。今流传较广的为《丛书集成初编》本,该本源出读画斋本。 评价 在明代官修目录中最为著名的《文渊阁书目》,作为我国现存为数不多的官修目录之一,在目录学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考查典籍的流传和存佚,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另外,由于草率成书,难免有不足之处。 1记一代藏书之盛 唐初发明雕版印刷术后,极大 了藏书事业的迅猛发展。 宋辽金元,刻书业通天下,而官家藏书也日益丰富,如百川归海一样,宋辽金元丰富的官家藏书统统归功于明代。 明朝创建,把宋辽金元的国家藏书全部承袭下来,多是宋、元刻本和抄本,无不精美。 不幸的是,明代搜罗的大批历代精品,从明中期开始溢有亡佚,今天我们要考察了解明代的琳琅之藏和典籍的流传、真伪,除了残存的一部《永乐大典》之外,就只有借助于《文渊阁书目》了。 《文渊阁书目》体现了明朝精品藏书极盛时的状况,为研究宋辽金元藏书、刻书提供了珍贵的线索。 2目录体制独特 2.1在分类上,打破传统四部分类法,另创新制。所设类目细密,并特辟“性理”、“经济”二类,“类书”不附于“子”,“韵书”不附于“经”等。都较为合理。其不足之处在于类目之间缺乏逻辑联系,难免杂乱,如史、子的分类既嫌漫又无界限。 2.2首列御制 第一号天字橱,收藏明朝御制御定文集等书。列御制第一,突出皇帝的尊位,与当时封建君主制的政治思想有关。这一分类形式,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3着录简单 《文渊阁书目》虽为官修藏书目录,但体制简单,不仅没有提要小序,连作者、卷数亦一并缺如。如此简陋的体制,在目录学史上尚属空前。藏书线索确实是留下了,而参考价值和利用价值就不能不大大地打折扣。 3对官修目录之影响 明以前各朝官修目录一般不过三、两部,而明代官修目录却不少。继《文渊阁书目》以后的国家目录,据《千顷堂书目》着录,尚有马愉的《秘阁书目》二卷、钱溥的《内阁书目》一卷、张萱的《新定内阁藏书目录》八卷、《内府经厂书目》二卷、《国子监书目》一卷、《南雍总目》一卷、《御书楼藏书目》一卷、《都察院书目》不分卷、《宁献王书目》一卷、《行人司书目》二卷。 这些目录,有存有佚,其中以张萱等所撰《新定内阁藏书目录》最为著名。 此目为万历三十三年,中书舍人张萱等人奉命校理内阁藏书时所撰,受《文渊阁书目》影响,分为十八类,全目八卷,以“圣制”、“典制”二部居首,以表明其官撰性质,然后于经史子集之外,增置类录、金石、图经、乐津、宋学、理学、奏疏、传记、技艺、志乘、杂部等。 各书略注撰人姓名、官职及本书残全情况。 并间有解题,虽文字简略,原书卷数也未全著,体例也不够完善,但稍胜于《文渊阁书目》,而成为考求明代官藏的重要目录之一。 4对私撰目录之影响 宋以后由于雕刻印刷普及,私家藏书日渐增多,私家藏书目录随之兴起。私家藏书目录既可反映某一时代文化学术的发展水平,也可为研究著名藏书家和学者提供资料,还可作为编制当时国家目录的重要依据。 明代的私家目录较兴盛,许多书目明显地受到《文渊阁书目》的影响,除高儒《百川书志》外,大多没有撰写提要,只录书名,大多不注著者亦无卷数,编写形式为帐薄式。虽有分类但极不精密。 5学者的评论 关于《文渊阁书目》有如下三种评说:一种以清人朱彝尊为代表。他认为:“其目不详撰人姓氏,又不分卷。俾观者漫无考稽,此牵率之甚者”。另一种以清人钱大昕为代表。他说:“此目不过内阁之簿帐,初非勒为一书,如《中经簿》、《崇文总目》之比。 必以撰述之体责之,未免失之太苛矣”。三为批评缺点,肯定价值,以《四库全书总目》为代表。它一方面指出:“今以《永乐大典》对勘,其所收之书,世无传本者,往往见于此目。亦可知其储庋之富。”“士奇等承诏编录,不能考订撰次,勒为成书。 而图草率以塞责,较刘向之编《七略》,荀勖之叙《中经》,诚为有愧”。另一方面,它也指出:《文渊阁书目》编成后,书渐散失,后人“惟借此编之存,尚得略见一代秘书之名数,则(此书)亦考古所不废也”。《总目》的评价是最允当的。 总之,《文渊阁书目》是一部体制简单而价值极高、对后世古文献整理研究有广泛影响的官修目录。
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分别为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唐宋八大家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唐宋八大家古籍文献展”在辽宁省图书馆(辽宁省古籍保护中心)典籍展示啦。此次展览作为辽宁省博物馆“山高水长——唐宋八大家文物精品展”年度大展。这次的献展都出现了哪些珍藏的宝贝呢?
有韩愈、柳宗元,文推韩柳著,朱熹考异宋绍定六(1233)临江军学刻本。朱文公校昌黎先生元刻本。增广注释音辩唐柳先生明初刻本 。柳文七卷(唐)柳宗元撰 (明)茅坤评点,明闵氏刻朱墨套印本。
六一居士最能赋 ,欧阳文集五十卷(宋)欧阳修撰年谱一卷(宋)胡柯撰,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李冕刻本。欧阳文忠公集一百五十三卷(宋)欧阳修撰年谱一卷(宋)胡柯撰明天顺六年(1462)程宗刻弘治五年(1492)递修本。眉山三苏宋儒宗,苏洵撰,清乾隆果亲王府刻本。
苏文忠公全集一百十一卷(宋)苏轼撰 (明)陈仁锡选评,明嘉靖十三年(1534)江西布政司刻本。苏文奇赏五十卷,明崇祯四年(1631)陈仁锡刻本。明万历七年(1579)茅一桂刻唐宋八大家文钞本,后来谁与子争先临川先生文集一百卷目录二卷,(宋)王安石撰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何迁刻本,曾子文章众无有,南丰先生元丰类稿五十卷,(宋)曾巩撰,明成化八年(1472)南豊县刻递修本。
此外,此次展览还精选了八大家的名篇如韩愈的《师说》,柳宗元的《黔之驴》,苏洵的《木假山记》,苏轼的《赤壁赋》,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王安石的《伤仲永》,曾巩的《墨池记》等宝贝。
辽朝(公元916年—1125年)。宋,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南宋(1127年-1279年)。夏(西夏)(1038年—1227年)。金朝(公元1115年-1234年)。
辽朝(公元916年—公元1125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朝代,共传九帝,享国二百零九年。
公元90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成为契丹部落联盟首领,公元916年始建年号,建国号“契丹”,定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罗城)。
947年,辽太宗率军南下中原,攻占汴京(今河南开封),耶律德光于汴京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大辽”,改年号为“大同”。983年复更名“大契丹”。
1007年辽圣宗迁都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1066年辽道宗耶律洪基复国号“辽”。公元1125年被金国所灭 。
辽末,贵族耶律淳建立北辽,与西夏共同抗金,后被金灭 。辽朝宗室耶律留哥与其弟耶律厮不分别建立了东辽和后辽,最后东辽灭后辽,东辽被蒙古所灭。
辽国亡后,耶律大石西迁到中亚楚河流域建立西辽,定都虎思斡耳朵,1218年被蒙古所灭。1222年西辽贵族在今伊朗建立了小政权后西辽,后又被蒙古所灭。
扩展资料: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历史特征。
政治:
1、封建国家从分裂割据到若干民族政权并立再到元朝实现对全国的统一;
2、中央集权加强(北宋和元朝);
3、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实现了封建化。
经济:
1、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以黄河流域为重心的格局,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2、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少数民族经济有很大发展;
3、海外贸易大规模发展。
民族关系方面:
1、若干民族政权并立、各民族共同发展;⑵民族间战争虽一度繁荣,但和平交往是主流,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2、元朝的大一统,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回族形成。
对外关系;海外贸易大大发展;对外交往范围扩大,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文化:
1、科学技术继续领先世界,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与外传,大大推动了中国和世界文明的发展进步。
2、哲学史学发展繁荣;
3、文学艺术成就辉煌。
参考资料:
公元10-14世纪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中国从辽、宋、夏、金政权分而治之到元朝统一的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甘肃的历史发展受国家形势的影响,又因地处西北一隅,表现出独特的历史风貌和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1河西地区政治权力并存。北宋初期的河西地区,各种民族政权分立并存。1公元840年漠北回纥汗国崩溃后,回纥人分三支向西南迁徙,一支南迁进入河西走廊,属吐蕃,散居于甘、梁、瓜、沙等地,各有君主,各有族帐。这个迁居河西走廊的回纥,后来建立了以甘州为牙帐的政权,历史上称为甘州回纥。甘州回纥一度活跃在河西走廊,成为与党项抗衡的重要力量。宋天圣六年,甘州回纥被党项所灭。2生活在沙州回鹘政权瓜、沙州的回鹘人,起初被吐蕃奴役,后成为沙州归义叛乱政权的附庸。从公元10世纪初开始,沙洲的回纥势力逐渐壮大,逐渐控制了沙洲。回纥在甘州败亡后,其残余势力向西迁移,一部分转移到瓜、沙洲地区,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回纥在沙洲的势力。宋景佑三年,回纥人攻占沙洲,建立沙洲回纥政权。60年代末,瓜州、沙洲相继被西夏占领,沙洲回纥政权消亡。3唐玄宗大中二年,曹氏起兵,张翼超在沙洲***民起义,推翻了吐蕃统治,并派封瓜、沙洲等11州归唐朝,在沙洲建立起义军。大中五年,唐朝任命张一超为我们的归义军统帅,曹先顺领导北宋的归义军。一百多年来,归义军政权可分为三个时期:张贵义、张承枫溪金山国和曹氏归义军政权。北宋初,甘肃河西的西瓜、沙一带处于曹石桂义军的统治之下。侯亮干化的第四年建安四年,张承是一个棋子,国家的人主要是首席历史学家曹以进。在张承建安四年,执掌瓜沙政权的曹开始了回归义军的曹氏时代,直到三年前游静在沙州被回纥所灭。4西凉府吐蕃政权大约在五代和后唐时期,西凉府吐蕃已经形成了以六谷吐蕃为核心的集团。许多分散的部落逐渐结成联盟,形成了六谷吐蕃联盟,在潘罗支达到顶峰,而潘罗支之死成为六谷联盟的转折点的繁荣和衰落。宋大中祥符八年六月,党项首领李德明再次出兵,攻占西凉府,部分吐蕃部投奔河湟,六谷吐蕃联盟灭亡。四大政权的并存,使得北宋前期河西地区的历史复杂多变。第二,活跃区域属于不同时期。在甘肃,有很多政权,如甘州回纥、沙洲回纥、曹氏归义军、凉州吐蕃、西夏、北宋、金朝、南宋、元朝等。他们的活动领域和他们的统治方式和管辖范围都是不同的。1辽、宋、夏对峙阶段。咸德七年正月初四,周朝禁军总司令赵匡胤在开封东北发动兵变,建立了宋朝,史称北宋。北宋初期,甘州回纥、沙洲回纥、凉州吐蕃、刮痧曹氏等民族政权仍以河西地区为活动、生活和繁衍的场所。甘州回鹘以甘州为中心,其活动区域包括整个河西地区
因为凉州的居民主要是吐蕃人,凉州吐蕃联盟的首领大部分是吐蕃人,但前期是吐蕃-汉人联盟,汉人也担任主帅和首领。六谷吐蕃联盟有各级首领,世袭首领和册封首领并存是其政治特征。曹氏归义军与回鹘在赣州、沙州瓜沙地区共存。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曹义进废除了西汉的金山国号,改中原王朝的正朔国号,恢复了归义军的旧称,在中原实行郡县制和乡村制,恢复了方祥国号,设置了与中原相同的文武官员。曹石氏兄弟及后继者基本遵循了曹义金确定的内外政策,保住了土地和环境。夏党项政权兴起后,为了寻找更好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空间,向西扩张,于是河西地区成为党项与河西其他民族政权争夺的重要地区。经过殊死搏斗,河西地区终于被党项人占领。公元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王国后,河西地区并入西夏版图,成为西夏的疆域。河西成为西夏的右翼,政府和国家行政体系建立。西凉府设在凉州,一真郡设在甘州,范河郡设在肃州,并在河西地区设立军事督察署,行使有效的统治和管辖。北宋建立后,河西走廊以东和以南的地区成为北宋的管辖范围,这是沿着陕西的边界。清四年,陕西沿边境分为四路:庆丰、靖远、欢庆、燕燕。陇东、陇南地区除燕燕路位于今陕西北部外,其余地区均属庆丰、靖远、欢庆、细河路管辖。冯、绍圣年间,扩边疆,治西河地区,设西河道。而遍布秦陇地区的要塞则成为北宋在夏季的屏障和进攻基地。除了汉族之外,还有许多党项和吐蕃家族,其中一些家族在清、唐时期受吐蕃政权控制。在宋夏战争中,西北边境沿线的建制演变,使得甘肃所在的陕西边境在夏季既是行政区又是军区。宋代地方行政体系分为州县两级。国家一级的行政系统包括政府、州、军队和监狱,而县以下的城镇是成立的。在甘肃的行政设置中,不仅有府、州、军、狱,还有县、镇系统。2宋夏金对峙。宋正和五年正月,洪雁阿骨打称帝,即金太祖,开国名大金,国号收国号,定都宁府。金朝建立后,金天惠三年五月,辽朝灭亡,宋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陷开封,北宋灭亡。康二年五月一日,北宋河北兵马大元帅、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正式即位,重建宋朝,史称南宋,建燕国号为,后迁至林安。北宋灭亡,南宋建立后,全国局势处于宋夏金对峙阶段,河西走廊仍然是西夏的地盘。河西走廊以东的地区,即原北宋隆庆的辖区,成为金朝的疆域。金代疆域的划定,决定了除陇南一小部分地区归南宋管辖外,大部分地区归庆元、临洮道管辖。在此基础上
南宋初,陕西边境地区成为金朝的重点进攻点之一。宋庆丰副总司令吴杰及其弟吴麟率军民与晋军晋军展开激战,先后在龙州打了上上元、饶凤关、仙人关、扶风、凤翔、白桐坊、刘家全、山湾、腊夹城等战役,使陇南成为抗金的重要阵地。此时的甘肃分为三部分,分别属于西夏、金和南宋。3元朝的统一阶段。南宋第二年,铁木真建立大蒙古。建国后中华民国在进行西征的同时,发动了统一全国的战争。宋宝卿三年,西夏被灭;宋端平元年,金灭;宋祥兴二年二月六日,宋军与元军在孤山激战,宋军大败,南宋灭亡。随着蒙古民族的崛起和统一全国,甘肃各种政权分立并存的局面宣告结束,甘肃归元朝中央政府统一管辖。由于历史上行政区划的演变,原属西夏领土的河西地区归甘肃省管辖,原属金朝管辖的河西以东地区归陕西省管辖,陇南少数民族地区归宣威元帅管辖在吐蕃和其他地方的美国办公室,属于宣政院。元朝在甘肃设置的行政机构既与全国一致,又突出了甘肃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元代甘肃有陆、直隶、莒州等14个地方行政机构。隶属甘肃省管辖等。今甘肃有四路:甘州、肃州、沙洲及永昌府、山丹-直隶、西凉州、瓜州。元代甘肃除了上述的鲁、直隶、蜀国行政体制外,还在甘肃所辖的河西地区设立了六个脱陀河孙马驿站,专职巡查出入河西的驿客,充分证明了甘肃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陕西省东起黄河,西至兰州,北至内蒙古杭锦旗,南靠大巴山。它的管辖范围包括现在的陕西和甘肃、宁夏、内蒙古的部分地区。按照元史地理志三,列为4路、5府、27州、12州、88县。今天甘肃省的东部、中部和西南部地区,在元朝时分别隶属于陕西省和宣政院的贺州路和佗司马路管辖。下辖直隶靖州、开城州、庄浪州、常工总部和吐蕃宣传安抚部。三、多民族聚集地甘肃在历史上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地,很多民族在这里杂居。这一时期,河西走廊有回鹘、党项、吐蕃、汉族等多个民族部落。甘州回鹘以甘州为中心,回鹘部落散居在肃州、凉州、洛川乃至周琴。沙洲回鹘以沙洲为主要活动基地。曹氏归义军政权是由汉族建立的,活跃在刮痧地区。他们与甘州、沙洲的回鹘关系密切。凉州是吐蕃六谷活跃。有折耳族、吐蕃族、六谷族、党尊族、燕藏族、盘陀氏、米诺、巴基、北宁、腊、马甲、周。在甘肃的东部和南部,有许多吐蕃部落散居在秦、魏、荆、元、贺、兰、回、贡、陶、闵、迭部、解州等地。经过隋唐时期的大迁徙,到五代辽宋时期,党项的分布格局已基本形成。指金陵、夏、隋、林、傅、桓、卿、丰州、天德、真武君及其家族户口。党项分布在周桓庆州凉州
四。鲜明的区域经济特色这一时期,甘肃形成的多种政治力量并存的政治格局,使甘肃的经济发展相对独立,呈现出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甘州回鹘和凉州吐蕃充分利用河西走廊有利的农牧业自然条件,以畜牧业经济为主要经济支柱,同时采用先进的生产工具,使农业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西夏占领河西地区后,历代统治者将河西地区作为与宋辽金抗衡的基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开发经营,在畜牧业、农业、冶金铸造、盐业、建筑业、毛纺棉织、商业贸易、交通运输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由于自然等因素的影响,河西地区经济发展受到制约,与中原地区相比差距较大。北宋所辖的陇东、陇西、陇南的经济只是北宋经济发展的一部分。从宋初到宋末,这里是北宋屯田的重要地区之一。农业、畜牧业、商业、手工业等。取得了一些进展。丰富的水利、森林和矿产资源得到开发利用。金朝占领陇东、陇西地区后,采取了免税赈灾、招兵逃亡、兴修水利、设置集贸市场、开垦农田等多种措施加强对甘肃的管理。南宋陇南一隅,即蜀国的通路,由吴郡、其弟吴麟、其子把持,采取了节约冗费、照顾灾民、兴修水利、屯田、交换车马等多项措施,恢复和发展生产,加强战备。元朝统治时期,实行重农政策,在甘肃实行迁徙人口、奖励垦荒、兴修水利、屯田等措施。当灾害频繁发生时,元政府尽最大努力提供救灾、抚恤和治疗。农业、畜牧业、商业、手工业等。在分属甘肃、陕西两省的不同辖区,宣政院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甘肃吐蕃地区的经济取得了进步。甘肃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由于多政权分立并存的格局,在各政权的辖区内形成了发达的交通网络。甘州回鹘疆域形成了以甘州、凉州为起点的交通网络,包括甘州至天德郡、青海路、凉州至灵州、儋州路。西夏时期,河西走廊仍是传统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以凉州、甘州为中心的交通网络,将西夏与中原、西域融为一体。兴盛于公元4、5世纪的青海路也在此时再次崛起。在宋代西北边陲,闫妍、桓庆、袁静、秦风、何西五路有两条南北通,均可通往炳灵寺至清塘。元代河西走廊驿站体系完备,长兴驿站路、刘娜路、凉五路并存。河西走廊成为连接中外的重要咽喉通道。五、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宋夏金元时期,甘肃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多种政权并存,成为社会历史发展和人类文化频繁交流融合的重要地区。甘肃的民族宗教信仰有其自身的特点。项、吐蕃、回纥、女真、蒙古、汉族等民族以佛教为主,伊斯兰教、基督教、道教、景教、萨满教等也有不同程度的信仰。特别是萨班与八思巴等甘肃高僧、高德的频繁接触,使藏传佛教在甘肃得到了广泛传播。甘肃发展了以传统儒学为内容的学校教育。西夏在河西地区设置州县学校,实行庙制,推广使用
这个地区居住着许多民族,不同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使得甘肃文化内涵深刻,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在宋金元时期的甘肃,由于各种政治力量分立并存的政治结构的特殊性,准确反映各种政治力量在国家局势中的作用和影响成为撰写本书的重要思路。为了客观、真实、准确、科学地反映这一时期甘肃的历史发展特点和民族文化风貌,理清历史发展脉络,本卷根据甘肃这一局部地区历史发展的特殊性,以民族和地域特色为重点,科学合理地安排了全书的体例和结构。在论述多民族政权并存的甘肃历史时,采用由西向东的顺序,突出了甘肃民族政权分立并存的特点。全书共分七章:北宋河西地区的国家政权、西夏对河西地区的统治与管理、北宋对秦陇地区的统治与管理、北宋秦陇地区的经济、晋南宋甘肃秦陇地区、元代甘肃、宋夏金元时期甘肃文化。首先论述了河西地区的国家政权,然后依次论述了西夏、北宋、金、南宋、元以河西地区为疆域的甘肃历史发展进程,最后全面论述了多元多彩的甘肃文化。总之,本卷的写作力求使全书的体例和结构体现整体与局部的有机统一,反映这一时期甘肃历史的风貌和特色。
本文2023-08-05 13:43:0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2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