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著名的史书典籍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2收藏

中国古代著名的史书典籍有哪些,第1张

史书古代史书指古籍中专门记载历史的书。史书的种类我国的史书卷帙浩繁,种类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下列五种。正史:以纪传体、编年体的体例,记载帝王政绩、王朝历史,人物传纪和经济、军事、文化、地理等诸方面情况的史书叫正史。如,通常所说的二十四史。除少数是个人著述(如司马迁的《史记》)外,大部正史是由官修的。杂史:只记载一事之始末,一时之见闻或一家之私记,是带有掌故性的史书。别史:主要指编年体、纪传体之外,杂记历代或一代史,实的史书;有时与杂史难以区分。野史:有别于官撰正史的私家编写的史书。稗史:通常指记载闾巷风俗,民间琐事及旧闻之类的史籍,如清代人潘永因的《宋稗类钞》,近代人徐珂的《清稗类钞》。有时也用来泛指“野史”。史书的体例纪传体:纪传体史书创始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它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用“本纪”叙述帝王;用“世家”记叙王侯封国和特殊人物;用“表”统系年代、世系及人物;用“书”或“志”记载典章制度;用“列传”记人物、民族及外国。历代修正史都以此为典范。又如《汉书》。编年体:编年体史书按年、月、日顺序编写,以年月为经,以事实为纬,如《左传》、《资治通鉴》等都属于这一类。纪事本末体:创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这种体裁的特点是以历史事件为纲,重要史事分别列目,独立成篇,各篇又按年、月、日顺序编写。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也可称为通史。因为他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历时三千多年的史实。断代史:记载一朝一代历史的史书称为断代史,创始于东汉班固的《汉书》。《二十四史》中除《史记》外,其余都属断代史。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三国志》。 另外,还有记载各种专门学科历史的史书称专史,如经济史、思想史、文学史等。古代史书的体裁本纪,是按年月顺序编写的帝王简史,以记载帝王的言行为中心,兼述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重大事件。表,是用表格的形式,谱写人物和事件。书,是有关各种典章制度以及某些自然与社会现象的专编。世家,用来记载王侯封国以及历史上重要人物的活动。列传,主要是人物传记。 来源:

中国历代的治国之道就是重视和强调军民结合,两者兼得。早在《左传》年,人们就有了“国事、祭祀、战斗”的共识。这反映在经典著作的形成和发展中,这些著作集中论述了武文的两种制度的构建。从文化要求来看,这是以十三经、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为核心的文化传承体系的形成。就武术的成就而言,这是以《武术七书》为代表的军事学发展的主线。

一个

早在秦汉时期,中国兵书的性质和种类就已经得到了科学的揭示和总结。步兵统帅洪仁在整理汉代第三部兵书的过程中,对收集到的兵书进行了系统的分类。《洪仁四二级兵书论》是指根据西汉中期以前兵书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将军事专家分为军事战术专家、军事形势专家、军事阴阳专家和军事技术人员四类。但当时的军事书籍虽然数量惊人,但大多属于传统理论,即关于猫的虎画学术价值有限,不值一提。从这个意义上说,宋代编纂的七大军事典籍是其中的佼佼者。军事典籍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最集中的体现。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有趣的朝代。它因其美好生活的美德而令人钦佩。忠诚和宽恕的原则将永远存在。宋代普通人的生活无疑是相对平静舒适的。看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直接反映的汴京人的生活场景,再看看宋人《武林外传》、《东京梦鲁花》的笔记中记载的勾栏、瓦舍的繁华景象。我们不得不承认,宋代城市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基本上让老百姓过上了体面的生活。

同时,宋朝注重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加强军事科学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因此,在宋代,研究军事科学理论,利用军事专家的智慧来弥补军事力量的不足成为一种普遍的做法。在继承和发扬军事科学理论的热潮中,产生了七部军事经典。

在统治时期的北部,为了适应“武术”教学和训练的需要,朝廷命国子监朱复、何博士曲飞等。元丰三年对《孙子、伍兹、刘韬、司马法、三闾、子、李等关于唐太宗的问题》进行整理,并分卷出版。此后,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7部军事科学著作被正式命名为军事专家经典著作《军事科学七书》,成为我国古代第一部由官方校刊出版的军事科学理论教材。

如何从这么多传世的军事书籍中挑选出几本有代表性的军事书籍,作为武术经典编入基础武术教材,是一项非常艰巨的挑战,也是对《七大军事经典》编写者学术视野、军事素养和文化洞察力的重大考验。它要求四个基本目标:第一,有限的军事书籍能够系统完整地反映宋代以前中国军事科学发展的总体成就和基本特征。第二,有限选择的军事书籍,可以各自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重要的代表性,可以相互补充,发挥作用。第三,有限的军事书籍,在思想性、学术性、文学性方面要有所不同,引向完美,具有示范意义。第四,军事书籍的有限选择,在篇幅、阅读和写作上要适当。满足武术教学的需要,便于人们学习和掌握。

应该说,朱复、何曲飞等人确实有过人的见识。完成了经典军事剧本的选编,实现了朝廷编写基础武术教材的初衷。这七本军事书籍是最好的选择

《司马法》的主要价值在于它反映了春秋中期以前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这是一本以古代为主,古今结合的混合兵书。其基本内容由三部分组成:古代司马王《怒火中烧》,即西周时期军官所学的法典军事著作,是其主要组成部分。春秋时期齐国著名军事家司马朗居的军事观及其对古代司马兵法的解读。战国中期,齐威王治下的季夏博士在“论述”司马懿的古代兵法时,根据战国战争的新特点,增加了一些军事用语。总的来说,它确立于西周黄帝至商代,发展于春秋,成书于战国中期。它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反映了商周、春秋、战国初期的各种军事观念、作战特点和军事制度。其历史文化价值不可低估。

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是现存“兵家”的唯一著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法家思想对战国时期的渗透和影响,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战国军事制度原始资料。它所倡导的“以义为战”、“以军为战”的理念,“以明法治军”、“用人唯才”、“审时度势”、“轻举妄动”的指导思想,在中国军事科学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印记。

《伍兹》又名《吴起兵法》,近五千字,是吴起军事思想的主要载体。也记录了吴起的一些生平和活动。吴起和他的追随者把它编成了一本书。诚然,伍兹的理论特色比较单薄,但他仍然是一部有价值的军事科学著作,尤其是对战争概念和治军理论的论述,独到而深刻。例如,吴起就受儒家曾子的教育。所以他在讨论军事管理的时候,经常会用到仁、义、礼、德、教等儒家的重要范畴。实际上,这是后世“兵儒合一”的开端,体现了中国古代兵学的主流价值观。所以,伍兹在七大军事经典中占据一席之地并非偶然。

的贡献在于,它是先秦时期军事科学理论的集大成之作,体现了战国末期军事著书学术思想的深刻烙印。具体来说,首先,它具有军事艺术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其讨论范围包括政治、经济与军事的关系、综合战略、军事战略、军事管理理论、作战指导原则、国防建设思想、军事后勤政策等,从而构建了非常完整的军事学理论体系。其次,当时的社会政治思潮渗透面广,六塔标准高。这包括黄老对无为而治的研究,对群众团结的指导性质的坚持,儒家民本思想的深刻影响,法家墨家不同程度的参与。第三,《孙子兵法》阐述的许多问题具有独特的原创性和启发意义。比如《孙子兵法》十二定律的巧妙运用,《军事七经》早期“总部”的具体设想,就是这方面的有力例证。显然,“六韬”在“兵家七经”中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孙子兵法》秦汉时期是封建统一军事学的一个突出特点。秦汉是中国历史上建立统一封建帝国的时期。统一的封建帝国需要军事科学为统一服务。“三小品”是这个时代的必然产物。既总结了“取天下”的经验,又论述了“定天下”和“治天下”的基本原则。这个时代的文化精神在“三观”自我表达的理论宗旨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如“设礼、设赏、不掺假、成大事”、“以德服人、以权谋私”、“以德服人、以安为先、神圣化贼”。年大一统时代的文化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廖伟子》的突出特点是重视政治谋略,这与《六韬》等先秦兵书对军事谋略的重视有很大不同。这是大一统时代精神在指导和规范军事学建设中的客观反映和必然意义。其次,这本书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它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如何治理人民的重要原则。这也是大一统时代指导和规范军事学理论建设的文化精神的具体体现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六塔》更像一本政治学的书。它的出现和蔓延表明,军事从属于政治,加强军事政治伦理已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不出意外,被选入军事经典七卷本。

《》这本书用战争的例子解释和深化了军事学的哲学,比前一本书取得了更大的成就。具体来说,《文华》这本书的作者继承和发展了《王毅》的方法,并用具体的战例阐述和论述了战略战术的原理。他把军事艺术的研究方法从简单的哲学推理发展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新领域。他在总结战争经验的基础上,丰富和深化了战略战术原则,使之更接近科学。这是对经典军事学理论研究的一大贡献。同时,研究视角和由此产生的特征也表明,经典军事学的关注点开始从战略层面转向战役战术层面,这表明随着战争实践的日益丰富,人们的军事理性认识趋于多样化、复杂化、精细化和深化。

因此,宋代文人对军事经典的理解和选择确实是独特的。其独到的眼光和精准的选择令人惊叹。宋代一代人率先完成了军事科学理论研究。随着《三略》的流传,“瓜州夜造船,秋风铁马过边关”的精神在全国各地保存了很久。这就是宋朝的文化氛围,也是后人在谈论宋朝时百感交集的原因。

当然,最好的版本是宋代出版的七大军事经典之首。这本书原藏于浙江省陆新源的拓松楼。后被日本岩崎买下,进入日本贾图书馆。现在只能从景的《三观》的影印本中看出《三观》的上海汉粉楼的魅力。关于《孙子兵法》的古籍记载,从宋代开始就层出不穷。其中有三种类型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广泛的影响:宋金时期石的《三略》,明代刘寅的《李太宗问》,清代刘寅的《问对了问题》。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来源-互联网

中国是一个兵书大国。当人类进入纪元的第二个一千年时,北宋王朝已经历了40个春秋。武备废弛的严峻后果导致了当时的兵学复兴。许洞写于1004年的《虎铃经》,“上采孙子、李筌之要,明演其术;下摄天时人事之变,备举其占,或作于己见,或述于古人”,常为谈兵者引用。宋仁宗命曾公亮、丁度等人编撰的《武经总要》是一部军事鸿篇巨制,“前集备一朝之制度,后集具历代之得失”。宋神宗时经朱服、何去非选编校订的《武经七书》,为我国第一部由官方钦定的军事教科书,起到了承古开新的历史作用。武学博士何去非的《何博土备论》是一部战史评论性的兵书。约成书于北宋末年的《百战奇略》,用史记结合的方法研究军事并分条论述战法。南宋期间,陈规的《守城录》,第一次对我国古代的守城经验进行了总结。陈傅良的《历代兵制》属我国第一部兵制史专著。在明代,赵本学等的《续武经总要》是研究阵法的兵书。郑若曾的《筹海图编》是筹划沿海防务的专著。何良臣的《陈纪》主要论述练兵之法。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均是以军事训练为主的著名兵书。明清之际,茅元仪编的《武备志》是类似军事百科性质的大型军事类书。孙承宗的《车营叩答合编》是关于火器和车、骑、步编组成营配合作战的兵书。《广名将传》是辑录名将传略的兵书。清代较著名的兵书有:顾祖禹著的《读史方舆纪要》是军事地理名作。李培辑订的《灰画集》是一本从历史地理角度论述经国用兵方略的资料汇编性著作。年羹尧编著的《治平胜算全书》是编者读书心得和作战经验的总结。

以下是我个人写的(是否正确有待考证):

-------------------------

《孙子兵法》:孙武

《吴子兵法》:吴起

《司马法》:田和

《孙膑兵法》:孙膑

《尉缭子》:尉缭

《六韬》:姜尚

《风后握奇经》:轩辕臣 风后 撰

《三略》:黄石公

《言兵事书》:晁错

《魏武帝集》:曹操

《诸葛亮集》:诸葛亮

《唐李问对》:阮逸撰

《卫公兵法》:李靖

《太白阴经》:李筌撰

《武经总要》两部:宋朝编纂

《翠微先生北征录》:宋·陈傅良

《虎铃经》:南燕慕容家

《何博士备论》:北宋何去非

《兵筹类要》:余壹

《素书》:黄石公(一传张良)

《权书》:苏洵 撰

《美芹十论》:辛弃疾

《守城录》:陈规、汤璹

《阴符经》:相传此书出自轩辕黄帝

《历代兵制》:陈傅良

《宋本十一家注孙子》:(春秋)孙武撰;(三国)曹操等注

《三十六计》:无真正作者(现在我们能看到的三十六计实为今人汇集编撰)

《纪效新书》:自戚继光军营传出(真实作者无从考证,一说戚继光)

《火龙神器阵法》:明朝兵部

《练兵实纪》:戚继光

《筹海图编》:明·胡宗宪

《武经七书》: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理论丛书,收录从先秦到唐宋间七部重要兵书,即《孙子》、《吴子》、《司马法》、《李卫公问对》、《尉缭子》、《三略》、《六韬》。

《兵学新书》:近代,徐建寅

===========================================

其他零碎的兵书还有:

刘基 《百战奇略》

《兵法心要》

刘寅 《武经七书直解》

焦玉 《火龙神器阵法》

赵本学 《续武经总要》

《孙子书校解引类》

唐顺之 《武编》

郑若曾 《江南经略》

《海防图论》

《筹海图编》

戚继光 《纪效新书》

《练兵实纪》

何良臣 《阵纪》

李贽 《孙子参同》

程宗猷 《耕馀剩技》

王鸣鹤 《登坛必究》

《兵法百战经》

王守仁 《兵符节制》

无名氏 《草庐经略》

唐万龄 《闲暇清论》

王琼 《北虏事迹》

《西番事迹》

万表 《海寇议》

卜大同 《备倭记》

郭光复 《倭情考略》

尹耕 《塞语》

《乡约》

胡献忠 《武略神机》

赵士祯 《神器谱》

《车铳图议》

郑璧 《经世宏筹》

胡宗宪 《战略》

吕坤 《安民实务》

《救命书》 提要

徐光启 《兵机要诀》

《黄帝御夷界法》

何汝宾 《兵录》

西湖逸士 《投笔肤谈》

侯继高 《全浙兵制》

盛万年 《岭西水陆兵纪》

茅元仪 《武备志》

《督师纪略》

孙承宗、鹿继善、茅元仪 《车营百八扣答合编》

叶梦熊 《运筹纲目》

李盘 《武德全书》

周鉴撰、李盘增订 《金汤借箸十二筹》

吴惟顺、吴鸣球、吴若礼 《兵镜吴子》

何东序撰、刘敏宽删定 《武库益智录》

尹宾商 《白毫子兵垒》 提要

冯梦龙 《智谋总览》

于谦 《历代经武要略》

周承邦 《兵家要领》

龙正 《八阵合变图说》 提要

施永图 《武备秘书》

宋徵璧 《左氏兵法测要》

钱旃 《城守筹略》

庄应会 《经武要略》

顾炎武 《惧谋录》

魏禧 《兵迹》

《左氏兵谋》

《兵法》

陈禹谟 《左氏兵略》

曾益 《左略》

王馀佑 《乾坤大略》

邓子龙 《阵法直指》

惠麓酒民 《汧澼百金方》

李材 《将将纪》

冯时宁 《古今将略》

黄道周注断、陈元素纂 《广名将传》

何乔新 《十七史百将传续编》

李吕芬 《射经》

杨明乔 《马政记》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

郭增光 《纬韬》

吴可参 《武学经史大成》

程辅图 《骑射》

冯嘉会 《万胜真韬》

张龙翼 《兵机类纂》

陈璠 《师律提纲》

范景文 《师律》

洪承畴 《明将平定略》

颜季亨 《经世急切时务九十九筹》

董承诏 《重订批点类辑练兵诸书》

《火龙经》

(分割线以下参见http://postbaiducom/fkz=77313949)

《武经七书》是北宋朝廷作为官书颁行的兵法丛书,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军事教科书。它由《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七部著名兵书汇编而成。它是中国古代兵书的精华,是中国军事理论殿堂里的瑰宝。

四书五经`中庸论语```

这些经典著作`基本是古代英明君主必读的书籍```

其次还有史书`所谓“以史为鉴”`也说明必须总结前人的不足```

封建时期`一直尊崇儒家`儒家学说以及著作`是肯定在列的```

大多数君主都是饱览群书`从中总结`汲取治国之道```

儒家也不是唯一```

汉景帝就是以道家思想治国```

可见`治国之策`非固定的模式```

后世出现专门总结出的治国之道书籍`其中也包含作者的思想```

即使阅读此类书籍`也必须通读各类其他书籍```

治国之本:《黄帝四经》

包含四部经典:《经法》`《十大经》`《称经》`《道原经》

《资治通鉴》、二十四史、《论语》、《孟子》、《中庸》、《大学》、《诗》、《书》、《易》、《礼》、《春秋》等

兵法书籍不完全记载有:

《八阵总述》 《美芹十论》 《太公兵法》

《百战奇略》 《墨子城守各篇简注》 《太公兵法》佚文附录

《便宜十六策》 《乾坤大略》 《太公金匮》

《兵制》 《潜夫论》 《太公阴谋》

《策林》 《权书》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道德经论兵要义述》 《群书治要六韬》 《尉缭子》

《范子计然》 《三略》 《卫公兵法辑本》

《古今刀剑录》 《三十六计》 《握奇经》

《鬼谷子》《神机制敌太白阴经》 《吴子》

《何博士备》论 《守城录》 《武侯八阵兵法辑略》

《黄帝问玄女兵法》 《水战兵法》辑佚 《武经总要》(后集上)

《几策》 《司马法》 《武经总要》(后集下)

《将苑》 《司马法》逸文 《言兵事书》

《军政、军志辑佚》 《素书》 《阴符经》

《历代兵制》 《孙子兵法》 《曾胡治兵语录》

《练兵实纪》 《孙子略解》 《战略》

《刘子》《孙子算经》 《鹖冠子》

《六韬》 《孙膑兵法》

在汗牛充栋的中华古籍文献中,有一类不得不提的,那就是兵法。这些在血与火中锻造出来的瑰宝,产生了无数的军事至理名言,至今仍闪烁着古人的智慧之光。“兵者,诡道也”,孙子的这句名言很好的反映了中国古代兵法思想的核心,那就是“谋略”: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等等。在现代军事条件下也许这些都已不堪大用,但对于我们研究历史、学习古人的思想方法以及在现代的日常生活和国际交往中,仍具有不可忽略的参考价值。

中华文明起源较早,随着商代甲骨文字的诞生,文字记述开始发展,到了西周时期,开始出现正式的文字文献。这时兵法书籍的代表人物便是吕尚。吕尚就是我们熟知的姜子牙或姜太公,他辅佐文王灭商建周,是杰出的韬略家、政治家和军事统帅,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他留下的兵法典籍包括《六韬》、《太公阴谋》、《太公金匮》、《群书治要六韬》、《太公兵法》,其军事韬略、战争谋略、战法战术、军队建设、战争准备等思想高明、深邃,奠定了他作为兵家鼻祖和千古武圣的地位。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百家争鸣,兵法著述也进入历史上第一个辉煌时刻。先后问世的兵法书籍精辟深刻,令人目不暇接。春秋晚期孙武作《孙子兵法》,是现存我国最早的一部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孙子兵法》的内容,包括对战争、军队的基本问题的论述和战略、策略、作战原则、方法等,里面包含了许多有价值的哲学思想。春秋时期还有一位自称鬼谷先生的王诩作《鬼谷子》。鬼谷子是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纵横家所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其指导思想与儒家所推崇之仁义道德大相径庭,故此对《鬼谷子》一书推崇者甚少,但《孙子兵法》侧重于总体战略,而《鬼谷子》则专于具体技巧,两者可说是相辅相成。

稍后的战国时代,卫国人吴起写《吴子》,《吴子》是中国古代著名兵书,宋代颁定的“武经”之一,与《孙子兵法》并称,军事思想颇为丰富。齐国人孙膑作《孙膑兵法》,《孙膑兵法》古称《齐孙子》,是中国古代的著名兵书,也是《孙子兵法》后“孙子学派”的又一力作。此外,范蠡的《范子计然》,尉缭的《尉缭子》等都是有名的兵书。

汉代的黄石公是又一个兵法大家。他的《三略》也叫《黄石公三略》,杂采儒家的仁、义、礼;法家的权、术、势;墨家的尚贤;道家的重柔;甚至还有谶讳之说。全书讲政治策略手段较多,而直接讲军事的反而较少。传说此书黄石公传授给张良,为刘邦建汉立下了不灭之功。后世流传的还有黄石公的《索书》。此外,汉初曹错的《言兵事书》是针对当时匈奴犯境而提出的军事对策。

魏晋南北朝时期。诸葛亮有《将苑》、《阴符经》、《武侯八阵兵法辑略》、《便宜十六策》等。其中《将苑》又称《武侯将苑》、《武侯心书》、《新书》等,以为将之道为核心,展开论述,内容涉及择将之道、为将之道、用兵之道、取胜之道等多个方面。曹操有《孙子略解》即《孙子注》,它开创整理注释《孙子》十三篇的先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军事理论。

晋初司马彪《战略》一书,是汉语“战略”一词的最早起源。晋武帝时西平太守马隆有《握奇经》又名《握机经》,是中国古代八阵布列的兵书。南朝陶弘景《古今刀剑录》为研究我国古代刀剑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唐宋时期。李靖录有《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和《卫公兵法辑本》。唐李筌的《神机制敌太白阴经》论述战争成败,含丰富内容。北宋何去非《何博士备论》为宋代重要兵书,分别论及先秦至唐代重大军事事件和军事人物,多有卓识,论理雄辩,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曾公亮、丁度主编的《武经总要》是北宋的一部大型综合性兵书,也是我国第一部官修兵书。南宋陈规《守城录》是中国宋代城邑防御的专著。南宋陈傅良《历代兵制》阐述了后代兵制对前代兵制的继承和发展。

历史车轮进入明清。刘基的《百战奇略》》总结了前人的战争经验,是中国古代享誉很高的一部著名军事理论书籍。民族英雄和著名军事家戚继光撰写的重要兵书《练兵实纪》是戚继光练兵实践经验的总结。明末何守法的《投笔肤谈》是一部颇有影响的古代军事理论著作。明末清初王余佑《乾坤大略》是一部专讲战略的兵书。

除此之外,历史上散见的兵法类书籍更是不胜枚举。如《三十六计》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还有非专著类的各种论述军事思想、作战战略和战术战法等的文章篇目。

中国的古代兵书源远流长。从西周到清末,3000余年中,著述不辍,卷帙浩繁。据《历代兵书目录》记载,我国古代兵书有1304部,尚存280多部。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人员统计的结果是,从先秦到清末,历代著录兵书3380部,23503卷。其中存世兵书2308部,18567卷,佚失兵书1072部,4936卷。

中国古代兵书在世界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以阐述战略战术为主的兵书影响更大、声誉更高。它不仅指导了中国历史上千百次有声有色的战争,培育了众多的著名将帅,而且早在1000多年前就传往国外。长期以来,中国的古代兵书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广泛流传,成为军事家爱不释手和极力推崇的经典著作。

在我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兵书中,最为著名的恐怕要算是“武经七书”了,即《六韬》、《孙子》、《吴子》、《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7部兵书。这7部兵书曾被我国古代兵家奉为圣典。历代朝廷都把是否精通这7部兵书作为选拔将帅的重要标准。

《孙子》又称《孙子兵法》,是世界上公认的现存最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交,作者为春秋末期齐国人、军事家孙武;《吴子》的作者为战国初期卫国人,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吴起;《六韬》一书,相传为周朝初年太公望吕尚(姜子牙)著,实际为后人撰写,成书在战国晚期至秦汉之间;《三略》又称《黄石公记》、《黄石公三略》,相传为秦末汉初的著名军事家黄石公所著;《尉缭子》一书相传为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尉缭所作;《司马法》又称《司马穰苴兵法》,为春秋末期齐国人田穰苴所著,因治军有方被尊为大司马,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司马穰苴;《李卫公问对》又称《唐太宗李卫公问对》,该书是唐太宗李世民同军事家卫国公李靖讨论军事问题的谈话记录。

上述7部兵书涉及内容十分广泛,但着重论述了将帅统兵致胜之道,其博大精深的军事思想为今后世兵家们惊叹不已。许多观点即使在今天仍具有指导意义,如《孙子兵法》中提出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至今仍被当代兵家们视为至理名言。

除“武经七书”之外,《孙膑兵法》在我国古代兵法宝库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该书为战国时期富有传奇色彩的著名军事家孙膑所撰写。

我国古代的兵法文化非常重要,这些兵法文化到现在依旧值得学习。《吴子》是一部继《孙子》之后的中国古代兵法名著。

《吴子》记载着很多带兵打仗的技巧,古籍记载着它是由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起编写。 这部兵法书在问世之初的地位就与《孙子》相仿,很多人喜欢将它们叫做“孙吴兵法”,这两部兵法书让春秋战国时代的军队管理走向规范化。

《吴子》是吴起在春秋战国时代初期编写的一部兵学名著。吴起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卫国人,他曾经为很多个国家效力。

最早他是在鲁国出名,那时候他成为了鲁国的一名将军,为鲁国打过很多仗,并且取得不错的成绩。后来由于政治的原因他就到魏国担任西河守,从事的还是带兵打仗的事务,最终他在楚国担任了很长时间的令尹。

吴起这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无论去到哪个国家都可以掌军政大权,说白了他就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吴起的 历史 地位可以和媲美商鞅、孙武等人。

在春秋战国时期《吴子》这一兵法书非常出名,大多数君主都要借鉴《吴子》里面的思想。 韩非子也非常欣赏吴起,他在《五蠹》中对吴子的评价非常高,称吴起和孙子为春秋战国时期最优秀的军事家也不为过。司马迁也在《史记》中说过当时大部分军事家都模仿孙子和吴起

由此可见吴起创作的《吴子》得到了很多 历史 名人的认可,它具有非同一般的 历史 地位。 现在存在世界上的《吴子》只剩下六篇,但是这六篇兵书的价值也是无可估量的,里面的道理依然值得我们借鉴。

《图国》是《吴子》中的一个篇章,它主要讲述的是战争的观念,吴起当时的思想就是建议君主对内要用品德征服百姓,对外用武力去防备敌国的攻击。

相对于孙子,吴起主张的是以退为进,他不会像孙子那样激进。 吴起在编写这一篇章的时候总结了历代的战争经验,他觉得君主管理国家要有底线,君主“尚文废武”或者“鲁莽好斗”都会让国家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因此想要管理好一个国家必须要重视政治和军事,这两者缺一不可,吴起一直坚持“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的思想。

吴起的思想在治国方面明显比孙子高明,国家长时间处于战争之中非常不利于国家持续发展,即使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失去的东西往往要比得到的好处少。 吴起对战争的态度就是“常胜者祸,一胜者帝”。 很多君主在阅读《吴子》之后就不再一昧追求发动战争,《吴子》对春秋战国时代的战争格局影响相当大。

吴起认为战争的爆发原因有很多,主要的原因是名利和内乱,他还把战争的性质分为五种,分别为“逆兵”、“强兵”、“义兵”、“暴兵”、“刚兵”。这些词很好地阐述了君主打仗前的心理活动,到现在为止还有很多军事家喜欢运用这些词。

《料敌》是《吴子》中阐述如何判断敌情的篇章,它记载着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如何制敌的办法。

吴起在《料敌》中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军事理论,这一个理论被后世军事家重视,它就是“先战为宝”。 吴起对战争前的准备也有深入研究, 他主张先观察敌国的外围和地形,借此来推测敌国的内部环境;战前必须要了解敌国的真实军事力量,最好就是在敌国虚弱的时候再选择进攻,这样就可以将损失降到最低

其实吴起想要强调的就是战前要通过观察找出敌国的弱点后才能发起进攻,他在《吴子》中也列举出六个国家的军事情况。

春秋战国时代能对战争概括得如此详细的兵书寥寥无几,时的统治者可以根据这些情况去设定进攻方案。 同时吴起对军队管理及战场临时处置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1《吴子》中的《治兵》和《任将》很好地说明了如何去管理士兵与将领的方法

当时的君主用吴起的办法去管理军队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其中有一些方法至今仍然在使用。《治兵》中提出了军队的强度并不在于军队的人数,要想军队变得更强就必须要有合理的管理方式,如果管理军队的方法恰当,那么这支军队的战斗力会上升一个档次。

吴起认为军队一定要保持严格的训练,“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这个理论当今也适用,军队时刻都保持着战斗力才能带领国家走向胜利。 吴起在此篇章中介绍了很多军队的训练方法、军队阵型、军队指挥方式等等。

2《任将》与《治兵》不同,《任将》讲究的是如何选择将领和管理将领

吴起认为选择将领要看的是“智”而不是“武”, 士兵已经有“武”了,他们只是缺少一个能指挥他们的人,因此将领的“智”非常重要。如果将领是个只有“武”莽夫,那么吃败仗的几率非常大。

吴起在《任将》中讲述了很多对将领的要求,希望君主能按照这样的标准去选择带兵的将领。而且他也从中说明了一些如何看破敌国将领的方法,《吴子》的这两章内容让春秋战国时代挑选人才的制度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英勇善战不再是评选将领的唯一条件。

3《应变》篇讲述的是吴起处理战场上突发情况的办法

吴起在此篇章中强烈要求军队中所有士兵都必须听从将领的命令,只有士兵听从命令才可以更好地应对突发情况,一支纪律散漫的军队遇到突发情况就自乱阵脚,那么只有吃败仗的份。 士兵服从将领的命令非常重要,听从指挥的士兵在战场上有无敌之姿,绝对没有攻不下的堡垒。

吴起认为在战场上遇到敌军人数多于我方人数的情况,第一时间要稳住军心,然后指挥军队把敌军拉扯到容易撤退的地段或者险要地势, 我国近代的游击战也是采用《吴子》里面以寡敌众的办法

遇到了在险要地势防守的敌军,不能鲁莽发起进攻,要慢慢将敌军拉扯出来,如果敌军继续选择防守,那么就要放弃这一次进攻的机会。《吴子》中还讲述了在各种地势中应该如何作战,这部兵书在冷兵器时代有如此高的地位也是有原因的,它已经将冷兵器时代的各种作战方案罗列出来了。

吴起对士兵与将领的奖罚制度非常重视,所以他在《吴子》中编写了《励士》,他认为适当的奖励可以调动军队的积极性。 如果军队里面设立了奖罚制度,君主可以达到那种发布命令军队欢喜,发起冲锋军队乐于冲锋陷阵,士兵将领也愿意用生命去守护君主。

《吴子》整部兵法书主要论述了很多军事思想: “对内要以品德折服将领,对外不要经常采取主动进攻,应该时常政治军队防备敌国入侵”;“只要把军队治理好就可以获胜,在敌国面前要建立威信,威信可以让军队不战而胜”;“在发动战争之前要了解敌国的虚实”;“君主要看清楚局势才能下达命令”。

这些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是非常珍贵的,很多君主都要向吴起请教。

《吴子》中提出“四和”是君主治理国家和军队的根本 :君主的意志要与国内人民一致(国和);打仗时军队的阵型和气势不能乱(阵和);军队内部的管理要有条理,不能出现内部分裂(军和);打仗时行动要有条理,出兵迅速(站和)。

要做到“四和”也有很多必要条件 :君主要用道义去教育人民;以道理去折服人民;君主还要以身作则。 这说明了国家的繁荣和君主的言行息息相关,从那时候起君主就变得注意自己的言行,后世的君主也会借鉴《吴子》里的“四和”。

在《图国》中,吴起强调了“武备”,这两个字里面所包含的意义对君主来说非常重要,它包含了进攻以及防守 。其实这两个字的侧重点是抵御外敌入侵,国家的军队要随时准备着才能做到有备无患的境界,进攻的前提也是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

春秋战国时期大部分的君主都是认为人多力量大,所以他们会选择强征民兵, 吴起就在《吴子》中提到军队的强度不在于人数,而在于治理方法。

吴起对将领的选择也有和君主不同的见解,服从君主命令的优先考虑,那些难以管理的就算有能力也不能选择。《吴子》中多处以君主角度出发,因此《吴子》中的思想被广大君主认可。

《吴子》总结了很多治理国家和军队的方法,吴起的思想比当时的大部分军事家都要超前。 《吴子》中分析了各种战斗地形,提出了根据地形变化而变换阵型的说法,这无疑是给春秋战国时代的君主和将领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虽然《吴子》之前的兵法书也对此有介绍, 但是《吴子》对战争分析的精细程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只有《孙子》能与它一比。《吴子》中大量的军事理论和实战结合在一起,然后对这些战争加以分析,《吴子》的结论不止改变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战局,其中有很多军事道理到现在还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春秋》

《战国策》

《史记》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