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经历表 高分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李时珍经历表 高分,第1张

1 简介 李时珍 字东璧,号濒湖,湖北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

公元1518-1532之间,李时珍在家苦读,十四岁中了秀才(1532)年;

公元1532-1541之间,三次到武昌考举人均名落孙山;

公元1541-1556之间,放弃科举考试,跟随父亲李言闻学医,医术得到很大提高,并成为远近有名的医生;

公元1556-1559之间,李时珍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

公元1559-1560之间,李时珍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一年后因为不能忍受太医院的乌烟瘴气,便辞职回乡,从此与仕途彻底无缘;

公元1560-1587之间,李时珍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明以前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书。

公元1587-1593,李时珍已经风烛残年,在默默无闻度过自己人生的最后几年的同时,他可以为《本草纲目》的出版尽力和为当地老百姓诊病;

公元1593年,李时珍去世,享年75岁。

晏婴(?—前500年),姬姓(一说子姓)[1],晏氏,字仲,谥“平”,史称“晏子”,夷维(今山东省高密市)人,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长达50余年。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他聪颖机智,能言善辩。内辅国政,屡谏齐王。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2] 齐景公四十八年(前500年),晏婴去世。其思想和轶事典故多见于《晏子春秋》。[3]

(概述内来源:历代名臣像解[4])

本名

晏婴

别称

晏子、晏平仲、平仲

字号

字平仲

所处时代

春秋

民族族群

华夏族

人物生平

灵公时期

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生年不详。齐灵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5]

齐灵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55年),晋国派中行献子伐齐。齐军战败,灵公跑进临淄城。晏婴劝阻灵公,灵公不听。晏婴说:“我们国君太没有勇气了。”晋兵合围临淄,齐人守内城不敢出击,晋军把外城内烧光后离去。[6]

庄公时期

齐庄公三年(公元前551年),晋国的下卿栾盈投奔齐国。此前,齐国已于庄公二年(公元前552年)与晋国等在商任盟誓,以此禁锢栾盈,[7] [8] 晏婴遂以“失信不立”之语劝说齐庄公,庄公不纳谏。事后,晏婴私下里跟陈文子说,君主背信,不能长久了。[9] [10]

齐庄公四年(公元前550年),齐庄公从卫国出发,将由此攻打晋国。晏婴说:“君王依仗勇力而攻打盟主,如果不成功,这是国家的福气。没有德行而有功劳,忧患必然到君身上。”崔杼也劝谏说:“不可以。臣下听说,小国钻大国祸败的空子而加以破坏,必然会受到灾祸。君王是要考虑一下。”齐庄公没有接受两人的建议,执意攻晋,结果齐军在撤退时被晋军追击,齐国的晏牦(又作晏氂,一说为齐国大夫[11] )为晋人所获。[12]

齐庄公六年(公元前548年),五月,齐庄公为崔杼所杀,晏婴听说后,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带着随从前往齐都去吊唁庄公。晏婴独自闯入崔家,脱掉帽子,捶胸顿足,不顾一切地扑在齐庄公的尸体上,号啕大哭了一场,然后起身离去;崔杼的左右欲杀掉晏婴,崔杼说:“他是百姓所仰望的人,放了他,我能得到民心。”[13] [14]

景公时期

齐庄公六年(公元前548年),崔杼立庄公异母弟杵臼为君,即齐景公。景公即位后,让崔杼当右相,庆封当左相。二位国相怕国内动乱不稳,就说:“不愿与我们二人盟誓者,死。”晏婴不肯参加盟誓。庆封想杀晏婴,崔杼说:“他是忠臣,放过他。”[15] [16]

《古圣贤像传略》(日本国立公文书馆藏本)中的晏婴

齐景公三年(公元前545年),庆封的势力被从齐国清除,景公封给晏婴邶殿和它沿边上六十个城邑,晏子不接受。子尾因此而十分佩服晏婴的品德。[17]

齐景公四年(公元前544年),吴季札出国聘问在齐国聘问时,与晏婴交欢,对他说:“您赶快交还封邑和政权。没有封邑没有政权,这才能免于祸难。齐国的政权,将会有所归属,没有得到归属,祸难不会停息。”所以晏子通过陈桓子交还了政权和封邑,因此而免于栾氏、高氏发动的祸难。[18] [19]

齐景公九年(公元前539年),齐景公派晏婴向晋国请求嫁女去做继室,晏婴私下对晋大夫叔向说:“齐国政权最终将归田氏。田氏虽无大的功德,但能借公事施私恩,有恩德于民,人民拥戴。”[20] 叔向说:“晋国处于末世了。平公向百姓征收重税修建池台楼阁却不务政事,政务落在私家门下,难道可以持久吗?”晏子表示同意。[21] [22]

在晏子出使晋国之前,齐景公提出要翻新晏子的住宅,被晏子拒绝了。[23] 等到晏子前往晋国,景公便更新他的住宅。他回国时,已经完成了。晏子拜谢以后,就拆毁了它,重新修建邻居的房屋,都像原来的一样,随即让原来的住户返回来住,说:“俗话讲:‘不选择房子,只选择邻居。’这几位已先占卜选择过邻居了。违背占卜不吉利。君子不触犯非礼的事,小人不触犯不吉利的事,这是古代的制度。我敢违背它吗”晏子终于恢复他的旧宅。起初景公不允许,晏子托陈桓子去请求,才准许了。[24]

齐景公十一年(公元前537年),郑国的子皮去到齐国,晏子屡次进见他。陈桓子问他原因,晏子回答说:“(子皮)能任用好人(指子产),是百姓的主人。”[25]

齐景公十二年(公元前536年),齐景公攻打北燕,打算送燕简公回去。晏子说:“送不回去。燕国有了国君了,老百姓没有二心。我们国君贪财,左右的人阿谀奉承,兴办大事不凭信义,没有成功的可能。”[26]

齐景公

①日本陆军兽医学校细菌培养教学现场。

②在伯力审判上的日本战犯。

③昭和20年(1945年)春拍摄的日军第100部队本部大楼。

④原日本关东军司令官山田乙三。资料照片

“731”是公众对于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的简称,这串数字代表着一支罪恶滔天的“恶魔”部队,也铭刻着一段为全人类带来伤痛的记忆。但鲜有人知的是,731部队还有一个“孪生兄弟”——侵华日军第100部队。一样的包藏祸心,一样罪恶滔天,一样试图掩盖自己犯下的累累罪行。

1949年12月底,苏联在其远东滨海城市哈巴罗夫斯克(即伯力城)设立军事法庭,对日军12名细菌战罪犯进行审判。庭上,原日本关东军司令官山田乙三、关东军兽医部部长高桥隆笃、侵华日军第100部队技术骨干平樱全作、三友一男等战犯供认了侵华日军第100部队(以下简称第100部队)从事细菌武器研制与量产,准备和实施细菌战的事实,揭开了这支企图隐藏踪迹的“恶魔”的神秘面纱。

(小标题)恶魔兄弟

九一八事变后,关东军调集军马迅速向中国东北腹地扩张。为了应对东北战场马疫频发的态势,1931年9月20日,关东军兽医部在奉天(今沈阳)设立了临时病马收容所,负责战时军马检疫和收治工作,即第100部队的前身。次年,石井四郎在哈尔滨市郊的背阴河设立了东乡部队,为731部队的前身。两支部队不仅成立时间基本一致,隶属关系上也都直属于关东军司令部,而最终主导权在日本陆军省和参谋本部。

伪满皇宫博物院研究人员赵士见梳理相关史料发现,第100部队建立后经历了几次改编和搬迁,其职能也逐渐由收集与研究强毒菌苗向研制和生产供战争使用的细菌武器转变。

赵士见介绍,1933年2月15日,关东军临时病马收容所奉关东军司令部命令,改编为关东军临时病马厂,并将厂址由奉天(今沈阳)迁至“新京”(今长春),部队内的机构与人员也得到加强。1936年4月,关东军参谋长板垣征四郎向陆军省建议将关东军临时病马厂“强化”为关东军军马防疫厂,并成为细菌战对策研究机关。经日本陆军省批准,关东军军马防疫厂开始改编。8月,日本关东军司令部与陆军省同时向天皇上奏“部队改编完成”。至此,关东军军马防疫厂正式登上 历史 舞台。至1940年,日军出于保密考虑,对侵华各路日军编设秘密的“通称号”,“关东军军马防疫厂”和“关东军防疫给水部”分别获得了“满第100”“满第731”的秘密番号。

赵士见整理平樱全作等战犯的受审记录证实,当时的第100部队长官若松有次郎于部队内部训话“一旦日本与苏联发生战争时,第100部队应当成为大量出产各种细菌和烈性毒药的工厂,以军事破坏性的细菌战争去反对苏联”。“这标志着第100部队正式走向了有组织的国家性战争犯罪。”赵士见说。

为了实现防疫和准备细菌战的目的,第100部队成立了一个庞大的系统,由部队司令部、总务部和业务部门构成。业务部门按照职能划分为第一、二、三、四部,其中第二部是第100部队最重要的核心部门,原有五个分部。1943年12月,关东军兽医处长高桥隆笃视察第100部队后,命令组建第六分部,专门负责细菌战所用细菌武器的生产与特殊保存事宜。

除了本部机构外,第100部队还在大连设立了出张所(日语“办事处”之意),负责军马检疫及细菌菌液的供应,在牡丹江设立支厂配合试验活动。根据伪满皇宫博物院2018年从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征集的侵华日军第100部队《留守名簿》显示,其部队规模最大时达900多人,魔爪伸向了整个东北地区。

(小标题)罪恶滔天

与731部队假借研究防治疾病与饮水净化为名进行细菌武器研究相似,第100部队的罪恶行径被掩盖得更加冠冕堂皇,其一直打着军马防疫的幌子来掩盖收集、研究和生产军用细菌的真实目的。吉林省博物院原党委书记、副院长赵聆实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第100部队的相关研究,通过多年来搜集到的一系列证据,逐渐揭开了这支部队的累累罪行。

赵聆实介绍,为了尽早研究、制造出对动物、植物进行细菌战的细菌武器,第100部队在名为临时病马收容所时,就有意识地在东北各地收集强毒菌苗,其中尤以炭疽菌、鼻疽菌为主。“这两种疫病具有较强的人畜交叉感染特性,并且发病快、致死率高。这两种烈性致病菌不仅成为第100部队检疫的重心,也是日后该部队实施细菌战的重点。”

为了加快军用细菌的研究,第100部队利用大量动物进行实验。“据战后调查推算,第100部队当时每年繁育、获得的鼠、兔、马等实验动物达几万只(匹)。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掠夺自无辜的百姓。”赵聆实说。

正是基于人体实验取得的结论,细菌效能调试后,第100部队将其应用在了野外演习。1942年7月至8月,第100部队派遣村本今野少佐率领30人前往“兴安北省(伪满洲国时期曾设立的地区名称)”的三河地区,开展炭疽、鼻疽菌演习,即在中苏边境将炭疽菌播撒在苏军必经的河流、草场、岸边土壤等处,一旦有人感染,就有可能在中苏官兵和牲畜中大规模扩散。

第100部队也开足了马力进行细菌武器的生产,赵士见在史料中查到,高桥隆笃在1943年底亲自向时任关东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报告,“第100部队每年生产炭疽热细菌1000公斤,鼻菌细菌500公斤,锈菌100公斤。”生产规模虽然不及731部队,但其破坏力不遑多让。

(小标题)真相不湮

与731部队的广为人知不同,第100部队的罪证险些被掩藏在 历史 的角落当中。“日本战败前夕,日本陆军省命令关东军司令部提前将所有有关第100部队的资料、器材全部销毁或带走,部队内实验设施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赵士见说。在战后长春市进行调查的资料中,曾在第100部队中担任过车夫的市民王均说,当时他看到部队办公室门前有人用汽油烧毁大量照片,烧了一夜还未烧完,很明显是在毁坏证据。

在战后的审判上,第100部队的罪恶也一度被掩盖。彭超梳理史料发现,日本投降后,美军以同盟国名义占领日本,并组成了一个以麻省理工学院院长康普顿为团长的科学家调查团,先后三次对日本细菌战情况进行了调查,形成了《桑德斯报告》《汤普森报告》和《费尔报告》。这些报告加上不断寄往盟军最高司令部法务局的控诉信,充分证明了包括侵华日军第100部队在内的日本细菌战中,曾使用人体活体进行细菌实验的罪恶事实。

然而,这些调查成果并没有成为控诉第100部队的罪证。石井四郎、若松有次郎、菊池齐等战犯或是被安排口供,或是不交由战后审判,致使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并未对日本侵华细菌战罪行进行审判。

直到1949年12月底的伯力审判,才第一次面向世界公开揭露了日本侵华期间准备和实施细菌战的真相。上世纪50年代,长春市对第100部队的罪行进行调查中,通过拍照、采访知情人掌握了一系列资料。一些曾在第100部队当劳工的群众也用自己的经历还原了这支“恶魔部队”的罪恶行径。这对伯力审判供述材料形成了极大补充,也证实了第100部队使用人体活体进行细菌实验,准备并实施细菌战的罪行。

遗憾的是,残暴的侵略者并未得到应有的惩罚。“第100部队大部分人都在战后回到日本,其中除了有个别人主动揭发了第100部队曾进行人体实验等罪行外,大部分人选择隐瞒了这段 历史 。有些人在回国后甚至成了日本兽医学界的知名人物。”彭超说。

真相不能湮灭。

在伪满皇宫博物院,由多位研究人员组成的专题研究组已经取得了一系列令人欣慰的研究成果。他们搜集了大量的档案资料和文物,并进行分类、编排,建起了一座以侵华日军第100部队罪证陈列为主题的展览馆,将第100部队违反国际公约、蓄谋实施细菌战的 历史 真相呈现在世人面前。

在长春市 汽车 经济技术开发区振兴路东侧,葱茏的树木间,一座外表斑驳的烟囱静静伫立,这座第100部队遗留下来的唯一可见的地上建筑已被作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起来,并在其基础上建起了遗址园,供后人瞻仰铭记。

“无论是731部队还是100部队,他们犯下的累累罪行都应该钉在 历史 的耻辱柱上。”伪满皇宫博物院院长王志强说:“我们希望通过一系列研究和展览,将那段 历史 完整地呈现在世人面前,以史为鉴,不让 历史 悲剧重演。”(完)

(注:个人点评,此诗为《恩县志》书中最经典精品,有唐韵之风范,格律严禁,对仗工整,用典多而恰当)

(二)

人物介绍

人物介绍

1  石迁高 ,生于弘治十七年(1504)农历五月二十四。嘉靖七年戊子科,中举,嘉靖八年(1529)春己丑科进士,时年二十六岁;嘉靖九年任直隶内黄知县(正七品);嘉靖十二年擢工科都给事中(正七品);十四年升户科主事外郎(从五品);十七年任大名知府(正四品),二十年江西饶州兵巡副使(正四品)。二十四年河南布政司分守汝南道右参政(从三品)、

嘉靖二十七年迁四川左布政(从二品),嘉靖二十八年至巡抚山西都察院右副督察史(正三品),是年卒于官(即1549年卒)。流传有石迁高刻板本的《桂洲先生词》九卷、《鸥园新曲》一卷,在大名府任内对夏言诗词完成刻板,现收于台湾“中央图书馆”

恩县建“黄门清要坊”为给事中石迁高。

2  周相 :副都御史。同时代有二人同名的人(一个吴江人,一个浙江鄞州人),两人都有很高文化造诣,并留下许多文章,暂不能确认准确的作者信息。但流传作品很多。最著名是撰写《大明大统历》,收藏日本国立公文书馆。

周相、字大卿,号莓崖,是浙江鄞县人,是浙江鄞县人,嘉靖二年(即1523)进士,初为江西临川知县(正七品),政绩卓,升为监察御史,嘉靖七年(即1528)三月因“黄河水清”言不慎,摘韶州经理;嘉靖八年六月复擢东乡知县;因政绩嘉靖十一年(即1532)升南昌府同知(正五品);累迁江西省按察司佥事(正五品)。嘉靖十七(即1538)年五月升为河南布政司左参议(从四品);嘉靖十九(即1540)十一月升为陕西按察司副使(正四品),整饬潼关兵备。主流学者认为他写的《大明大统历》

周相,吴江人,嘉靖八年进士。经历“监察御史--”累迁至广东按察司佥事(正五品)

嘉靖十七年(即1538)迁升为山东布政使右参议(从四品),他流传下诗词很多,格律很严谨。

至于谁升迁至副都御史,这首诗作者是谁? 

首 先从这首诗看是写于嘉靖二十八年(即1549)。这时间都没有留下具体作者官吏记载。

再看作者与石迁高的官场记载,也很难判断。

但从诗词格律风格看,个人认为吴江----周相升到副都御史。而且周相(吴江)与石迁高都是嘉靖八年的同科进士,古人也称“同年”。他还在山东为官的时间。还有现存周相的诗文,与这篇有相同韵风。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