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张良有什么流传下来的著作?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汉代的张良有什么流传下来的著作?,第1张

西晋时期,天下大乱。盗墓贼发掘了张良的坟墓,在头底下的玉枕中发现了这本《素书》,共计有一千三百三十六字,上面题有秘诫说:‘不允许将此书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否则必遭祸殃;但是如果遇到合适的传人而不传授,也将遭殃。’秦朝末年的隐士黄石公的《素书》共有六章。大多数人以为黄石公在圯桥传授给张良的天书是《三略》,这实在是以讹传讹,这部书的名字应该叫做《素书》。

晋代南北朝时盗墓的高峰期,汉代皇帝(尤其是西汉)被盗墓的不少,盗墓一说有所依据。这一段是宋朝记载的。晋代《神仙传》就说过墨子从所谓的神仙那得到素书,新墨家很多人都说张良、《素书》是墨家的。

一个典故大概大家都知道,从前有个年轻人,一天走在桥上散步,看见个老头把鞋掉到桥下,并无理的叫他,小子,给我去捡鞋。年青人很生气,但还是给他捡了。老头又无理要求给他穿上,年青人感觉很奇怪,就给他穿了,看看他想怎么样。老头就走了,但是过一会又来说了一句:孺子可教!后来老头给了年青人一本天书,叫太公兵法,另一种说法,叫素书,年青人细细读来,最后成为一代谋圣。老头的之前的试探并非想看他人品如何,而是想知道他是否能忍。小不忍则乱大谋。这个年青人就是张良,张良却没有把这部书传给后人,而是将书埋进了自己的坟墓。张良死后大约五百年,盗墓人从张良墓里偷了这本书,才在民间流传开来。这段故事记载于宋朝人张商英为《素书》写的序里。张良虽然用这部书里的知识帮助刘邦取得了天下,但是张良也没有完全领悟书中的奥义。

原文: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 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史记·留侯世家》

译文:张良闲暇时徜徉于下邳桥上,有一个老人,穿着粗布衣裳,走到张良跟前,故意把他的鞋甩到桥下,看着张良对他说:“小子,下去把鞋捡上来!”张良有些惊讶,想打他,因为见他年老,勉强地忍了下来,下去捡来了鞋。老人说:“给我把鞋穿上!”张良既然已经替他把鞋捡了上来,就跪着替他穿上。老人把脚伸出来穿上鞋,笑着离去了。张良十分惊讶,随着老人的身影注视着他。老人离开了约有一里路,又返回来,说:“你这个孩子可以教导教导。五天以后天刚亮时,跟我在这里相会。”张良觉得这件事很奇怪,跪下来说:“嗯。”五天后的拂晓,张良去到那里。老人已先在那里,生气地说:“跟老年人约会,反而后到,为什么呢?”老人离去,并说:“五天以后早早来会面。”五天后鸡一叫,张良就去了。老人又先在那里,又生气地说:“又来晚了,这是为什么?”老人离开说:“五天后再早点儿来。”五天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去了。过了一会儿,老人也来了,高兴地说:“应当像这样才好。”老人拿出一部书,说:“读了这部书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师了。十年以后就会发迹。十三年后小伙子你到济北见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说完便走了,没有别的话留下,从此也没有见到这位老人。天明时一看老人送的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因而觉得这部书非同寻常,经常学习、诵读它。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x7dacRDuNgYDICZa_0uo6A

 

提取码:zyml 

《素书》相传为秦末黄石公作,民间视为奇书、天书。《素书》以道家思想为宗旨,集儒、法、兵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发挥道的作用及功能,同时以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根本、揆度宇宙万物自然运化的理数,以此认识事物,对应事物、处理事物的智能之作。传说黄石公三试张良,而后把此书授予张良。张良凭借此书,助刘邦定江山。2012年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引用书中名句“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x7dacRDuNgYDICZa_0uo6A

 

提取码:zyml 

《素书》相传为秦末黄石公作,民间视为奇书、天书。《素书》以道家思想为宗旨,集儒、法、兵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发挥道的作用及功能,同时以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根本、揆度宇宙万物自然运化的理数,以此认识事物,对应事物、处理事物的智能之作。传说黄石公三试张良,而后把此书授予张良。张良凭借此书,助刘邦定江山。2012年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引用书中名句“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

张良,字子房,战国时韩国人,历史上与萧何,韩信一起称为“汉初四杰”。 张良虽体质羸弱,却才气过人,投奔刘邦后,为其出谋划策,为汉王朝的建立里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汉王朝建立后,张良去以“运筹帷幄只中,决胜千里之外”只功,被封为留侯,继续为汉王朝的巩固而效力。但他的归宿如何?一直没有定论,有人说他崇信黄老自行告退,欲修道成仙。又有人说他居官善终。 告退说认为,楚汉争雄,六年才见分晓,刘邦登上帝位,为巩固自身地位,大肆杀戮功臣,为汉王朝的建立里下汗马功劳的韩信 ,英布和彭越等先后被杀,张良十分心寒,联想到历史上文种,范蠡兴越后的悲惨结局。深悟“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害怕韩信等的命运回落到自己身上,乃辞官而去,刘邦再三挽留,但张良去意已决,纳还冠盖,辞朝而去,至白云山处修道成仙。持此说者一《史记·留侯世家》的记载为据。后世的小说和戏剧也多延续此说,如京剧《张良辞朝》就是此说的代表作。 另一种说法是认为张良居官善终。汉朝基业初定,异姓诸侯也多被消灭,国家生活步入正轨,但宫廷中却酝酿着一场风暴。刘邦宠爱戚夫人,对吕后的野心有所察觉。欲废太子刘盈(吕后子),欲立赵王如意(戚夫人子)为皇储,满朝文武群起谏诤,认为此举不妥,刘邦却立意已决,不听群臣的劝阻,眼看太子位行将被剥夺,吕后焦急万分,派其弟吕泽求助于“智囊”张良。张良认为废立太子一事事关重大,不可轻易更立。汉朝初立,百废待兴更立太子很可能引起内乱,只有顺其自然才能安定天下稳保江山。基于此,张良对吕泽说道:口舌已难保太子,现在有四个老者,人称“商山四皓’年皆八十有余,节义清高,很受人们敬重,现不就汉朝爵位,隐匿深山,皇上屡请不至;如果太子屈尊固请‘四皓”下山辅佐,为巩固太子的地位一定有所帮助。“四皓”果真被太子的诚意所感动,答应下山辅佐。刘邦讨伐英布得胜还朝,举行庆功宴,四位老人随太子入宫。刘邦惊问其名,才知道着四位相貌奇特的老人就是自己屡请不至的隐士。四位老人表示:太子仁孝,敬贤爱士,天下人都愿意为太子效力。刘邦见四老已为太子左右,可见太子羽翼已丰,恐怕难以动摇,便放弃的易立太子的主张。吕后十分感激张良,在刘邦死后,强劝张良结束学道生活,回朝做官,张良听从了劝告,回朝做官。惠帝元年,张良病死,谥号文成侯,终得善终。 张良的归宿到底如何,虽说法不一,但从史料上分析,张良居官善终的说法是比较准确的。不知各位有何见解?

《史记•留侯世家》完整记述了黄石公“圯下授书”和张子房“归葬黄石冢”的情节,读来极富传奇性,而且太史公对此事也有大段议论,似乎张良能成为建功立业的“西汉三杰”,纯属天授英才,全赖《黄石公兵法》。

我们说司马迁不仅是伟大的史学家,也是位卓越的文学家,《史记》同时也是部不朽的文学作品。《留侯世家》不仅记载了张良的家世、生平,辅助刘邦建立西汉的功业;而且穿插“圯下授书”和“归葬黄石冢”的神奇故事,可谓别出心裁、引人入胜,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也让张良的谋略像神仙兵法样具有了传奇性。

读《留侯世家》,我们知道,张良韩国人,祖父、父“五世相韩”,但到他时,韩国已被秦灭了,所以那个恨呀,弟死了也不厚葬,散尽家财要剌杀秦始皇,结果在博浪沙锤击,成了反秦第一人。话说他曾“学礼”,因而在下邳圯上流亡期间,遇一褐衣老父,因知礼而“圯下取履”、“长跪履之”,因心诚凌晨三会老父,终得授奇书:“读此当为王者师。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十年后,陈涉起兵反秦,张良也拉起百人队伍,投了沛公被授以廐将。张良多次以太公兵法指点刘邦,刘邦也听得进去,而其他人根夲狗眼不识毛,所以张良感叹“沛公殆天授!”此后张良助沛公破杨熊,取宛城西入武关破秦,沛公封宫室还军霸上,鸿门宴沛公死里逃生,烧栈道汉王还定三秦,捐关东之地于黥布、彭越、韩信,止郦食其刻印桡楚权,汉王授韩信齐王印,召天下诸侯困死项羽,封雍齿以稳灭楚功臣,弃洛阳西都关中,引苍山四皓以助太子,击匈奴出奇计下马邑,无不是张良谋划之功。果十三年后,跟随高祖过济北时,在谷城山下见一黄石,取而供之,死后葬于黄石冢。

看来好的文学作品都富有传奇性,张良得授《黄石公兵法》,如郭靖误服宝蛇血、得降龙十八掌、获九阴真经,如令狐冲得授独孤九剑、偶得吸星大法、误练易筋经一样,都让人津津乐道,具有趣味性!这正是伟大文学作品的可贵之处。

但果真是这样吗?如果读者真以为有黄石大仙显灵,授张良以神仙兵法,所以张良能建功立业,那就误会太史公的好意,混淆了文学与史学的界限了!太史公不是说了吗?“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见老父予书,亦可怪矣。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天乎?”高

再说,“师父引进门,学艺靠个人。”《黄石公兵法》只是孤例,我这儿倒有套兵家宝典《武经七书》——北宋颁行的中国第一部军事教科书(由《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七部著名兵书汇编而成)。但北宋以后,几个人成了张良、韩信呢?!

黄埔名将如云,像聂荣臻、林彪、徐向前等能进黄埔的只是少数,我军绝大部分叱咤风云的将帅都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很多名将是入了刘伯承元帅的军事学院,才熟读《孙子兵法》的!

尽信书,不如无书!

张良读的书是《太公兵法》。

《太公兵法》又称《六韬》、《太公六韬》,全书有六卷,共六十篇。《六韬》的内容十分广泛,是中国古代先秦时期著名的黄老道家典籍,是一部集先秦黄老道家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六韬》的基本理论和范畴,多来自道家,主张柔弱胜刚强、韬晦不露和安静玄默等,同时又引用“黄帝”之书 ,通过周文王、武王与吕望对话的形式,论述治国、治军和指导战争的理论、原则,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类的始祖。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称:“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必读之书。《六韬》在16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现今已翻译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种文字。

太公兵法顾名思义就是指的姜太公、太公望吕尚。这部书是黄石公传给张良的,距离姜太公的时代已经很久远了,所以这部书大概是托名的,也就是假借了姜太公的名字。而我觉得这部书很可能就是黄石公写的,因为如果是姜太公或者别人所作,这本书不可能不在社会上流传,而事实上这本书是黄石公秘传给张良的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